回覆列表
  • 1 # 末代農民

    決定商品價格的主要因素是供求關係,農業產品不僅受到供求關係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氣候,產量,消費結構等因素的影響。

    小麥十年前的價格和現在的價格基本本持平,即使價格有所波動,波動的幅度也不會太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小麥十年前的價格和現在的價格相當,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小麥的供應十分平穩。假如由於農業欠收,需求量上漲,那麼小麥的收購價格就應該上漲,供小於求是決定價格的一個決定因素。再加上近些年來由於中國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加上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的完善,使農業生產豐收有所保障。

    2,小麥十年前的價格與現在基本持平,而在另一方面說明了,中國消費結構,尤其是農產品消費結構,更趨於合理化,不再依靠單一的農產品。打個比方,過去人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白麵,現在則是大米,白麵,禽類,蛋類,肉類等相結合的合理膳食結構。

    3,小麥十年前的價格與現在差不多,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進口農產品的衝擊。大家都知道,每年都會大量的進口國外的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作物小麥和玉米,大豆,而且需求量十分巨大。之所以進口國外的農業產品,主要是因為國外的農產品價格便宜。像美國,加拿大,烏克蘭,俄羅斯等國是中國小麥的主要進口。他們的小麥所以具有如此大的競爭力,是因為這些國家農業機械化水平非常高,而且平原廣闊,有利於大機械作業的展開,這樣也就降低了農產品的成本,增加了競爭的優勢。而中國耕地有2/3位於山區和丘陵,不利於機械化的展開,所以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比較低,生產出來的糧食,成本比較高,在和國外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而國外小農產品則因為價格的優勢,闖進了中國的農產品市場,進而衝擊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這是導致國內農產品價格平穩的主要原因,這也包括小麥,玉米和大豆。

  • 2 # 純正農家蜂蜜

    作為小麥的價格十年之內都是這個價格,這主要是國家對糧食價格長期穩定供應,是穩定國內各項建設發展的根基,和國內一切穩定的基本因素,做出來的基本國策。作為一個國家要長期穩定發展,首先糧食價格必須長期穩定,社會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下,國內的各項建設才能夠穩定建設和發展。

    可是穀賤傷農,也是真理。作為現在的農民,種地生產糧食不旦無有收入,甚至還賠錢,這對農民來說也是無法承擔的事實。作為中國的農民終身種地生產無有收入,甚至賠錢的糧食,才造成了農民還比較貧窮,生活上還比較困難。如果不是近些年農民出外打工掙錢,家庭才有了經濟收入,光靠農民種地早就生活更加困難了。

    雖然民以食為天,農民是種地生產糧食的主要人員,可是現在農民種地已經是無能為力了,就是糧食價格過低,農民無有資本再往裡面賠錢種地生產糧。這就會造成中國糧食安全供應上會出現問題。所以為了保護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不會下降,國家只有把農民也納入發展中得來的紅利分配中,讓農民也享受到國家發展的紅利,才是真正保護農民積極去種地生產糧食的根本好方法。也是穩定中國糧食價格供應必須要走的道路。因為現在農民已經無有再繼續賠錢種地生產糧食的資本了。

  • 3 # 安新德

    小麥十年前和現在價格未發生變化對農民已無所謂,反之變化越大價Grand SantaFe高越傷害農民越高。直得聲名的是農民平均(戶縣’地區)一畝地左右所產小麥除自食外,所剩無幾。改革開方40年來,農民小麥由人民公社時每斤一角二分,到現在每斤一元左右。擴大不到十倍。拉動了公務員,吃皇糧的,城裡人每人每月工資瘋長一百倍,倒置了通貨膨脹率,物價上漲。農民糧價水漲船不高。衝擊了農民種地賠錢和土地荒蕪。包適城裡人養老金十五年連長,現在退休人員領的養老金大於當年交的社保幾十倍。農民不明白農民八個月種的麥子一斤值不了一瓶水。農民不明白一斤豬肉十元錢,和一斤豬肉三十元錢。是經濟發展了,還是豬肉品質提高了?

  • 4 # 通運兄弟農家情

    小麥十年前和現在價格差不多,沒有太大漲幅,道出了很多農戶的無奈心酸。從我們農戶角度想,肯定想麥價越高越好,畢竟這樣才能有個好的收入。 但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即使目前這個麥價也來之不易,是經過國家託市政策得以保持的,而且這個價格遠遠高於國際糧價。

    總體來說,小麥價格一直穩定,主要是供需關係、國際糧價的共同作用結果。

    供需關係因素

    經過最近幾年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及農業的發展,目前中國糧食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關於2020年夏糧產量資料來看,全國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2856億斤),比2019年增加120.8萬噸(24.2億斤),增長0.9%。其中小麥產量13168萬噸(2634億斤),比2019年增加75.6萬噸(15.1億斤),增長0.6%。

    同時每年麥收季節,糧食儲備庫都要騰籠換鳥,換出大量的陳梁,用於收購當年新糧。

    國際糧價因素

    自中國加入了WTO世貿組織後,中國生產的糧食價格也同世界各國糧食價格接軌。國內糧價也受著世界各國糧食價的影響。

    中國農業從解放以後到現在,從最初的純人力種植,到現在的半機械化作業,種糧成本相對較高。而發達國家是規模化管理大農場作業,幾乎都是靠大型機械替代人工。以美國為例在1959年,他們小麥、玉米等作物的耕、播、收割、脫粒、清洗已達100%的機械化作業。平均每個農場178.5公頃面積,卻只需要1.4人進行生產、管理和經營,所以說他們的種糧成本較小,進而糧價在國際上有較大優勢。

    從7月份中國各省份小麥價格來看,河北地區小麥收購價格為2346-2390元/噸,山東收購價為2340-2390元/噸,河南地區小麥收購價格為2280-2330元/噸,江蘇地區小麥收購價為2280-2360元/噸,安徽地區小麥收購價格為2240-2320元/噸,湖北地區小麥收購價格為2220-2280元/噸。

    而據美國小麥協會價格公佈,目前現貨墨西哥灣硬紅冬麥HRW(蛋白質含量為12%)離岸價為218.00美元/噸(折人民幣1545元/噸),現貨西北太平洋硬紅冬麥HRW(蛋白質含量為12%)[1]離岸價為223.00美元/噸(折人民幣1580元/噸),現貨墨西哥灣硬紅春麥DNS(蛋白質含量為13.5%)離岸價為255.00美元/噸(折人民幣1807元/噸),現貨墨西哥灣硬紅春麥DNS(蛋白質含量為14%)離岸價為257.00美元/噸(折人民幣1821元/噸)。

    同時從中國海關公佈的資料來看,今年1-5月中國小麥的進口均價大約為2000元/噸,1-5月的總進口量達到244萬噸,同比大增292%。按照目前國內外小麥價差,即便考慮到海運費、稅費等成本因素,兩者之間的價差也有200-300元/噸。

    總體來說,國內糧價與國際糧價相比不佔優勢。

    糧價上漲,作為糧農們也未必一定受益

    糧食是整個產業鏈上的最關鍵產品,牽一髮而動全身,糧價上漲會導致上下游產品價格全部上漲,與糧食生產關係最密切的化肥、農藥、種子等漲價,最終糧食漲價帶來的收益可能又變向追加到農業生產的費用中,所以說,國家層面不會簡單的直接上調糧價,而是透過補貼方式激勵糧農種植。

    為維護糧價,國家做了哪些努力

    作為身處農村的新三農人,對國家三農政策相對關注,同時也清楚的看到中國為維護糧價,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託市糧政策

    所謂託市糧,就是國家在“六省一市”出臺收購價格收購小麥,為了維護糧農權益,穩住糧價,托住市場糧價不跌而出臺的政策。

    每年糧食豐收時節,一旦主產區收購旺季到來後、市場收購價格持續三天低於最低收購價,一般各地政府都會及時啟動託市收購。

    政府農業補貼

    目前,中國農業補貼基本上實行的是“普惠制”。對糧農而言主要是保護性補貼,如對糧食等農產品提供的價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補貼。主要包括政府對農產品的直接價格干預和補貼,種子、肥料、灌溉等農業投入品補貼、農產品營銷貸款補貼、休耕補貼等。

    長期來看,國內糧價應該還是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一方面,國家對糧食安全的戰略定力肯定不會鬆動,另一方面,將會引導糧農調整品種結構、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上網課如何保證自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