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維禁區
-
2 # 提著燈籠追逐影子
縱觀歷史長河,北方遊牧民族在中原建立朝代後,為了鞏固統治,都會選擇吸收漢文化作為統治的基礎。而滿清在歷代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中無疑是最成功的。滿清之所以成功,有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滿清對漢人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包容。還不是一點兩點的吸收和包容,而是全方位的吸收和包容。這一方面肯定也是滿清統治者們在入關後吸取了歷代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經驗。同時漢人的人口也遠遠大於滿族,繼承漢文化也是為了獲得漢人的認可。除此之外,也是因為我們漢文化的同化力。曾經入主中原的各遊牧民族王朝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被我們漢文化慢慢同化。想統治這片大地容易,但是想消滅我們漢文化很難,最終都會被慢慢受到我們漢文化影響。想要統治這片土地,就必須接受和繼承我們的文化
-
3 # 無涯煙水迷尋
因為元朝的短命是最好的老師。
元朝之所以會短命,在於其對漢文化是既想學,又學不來,還十分牴觸的心理,就像一個成績差,想被誇,又不上進的被慣壞了的差等生:
1,民族政策。
元代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四等民制,列為第一、第二的是蒙古人、色目人;第三、四等的是漢人、南人,其主體多為漢族人。漢人、南人在政治和法律上,都受到歧視和不平等的待遇。例如,元朝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職,都由蒙古人擔任,漢人只能任副手;同樣觸犯刑律,漢人就要受到更嚴厲的處罰。元代對漢人的百般壓制和歧視最後引來漢人的強烈反抗。
2,政治制度。
元朝政治制度與金朝一樣承襲宋朝制度,採取文武分權的制度,以中書省總理政務,樞密院掌管兵權。然而元朝對宋朝制度的仿效並不完整,元朝的中書省已成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元朝不設定門下省,尚書省時設時不設,僅元世祖時期與元武宗時期有設定,所以門下省與尚書省的權力皆交給中書省。
3,用人制度。
在人才的先拔上,元朝前期極少舉辦科舉,因此高階官僚的錄用端看與元廷關係遠近而決定,主要採取世襲、恩蔭與推舉制的方式。儘管後來元朝又恢復了科舉,但是由於極端的民族政策,漢人的題目要比蒙古人、色目人的難度大,恢復的科舉徒有其名。所有整個元朝其實是沒有太多可用之材的。
4,經濟政策。
元代學習宋朝大量使用紙幣,減少鑄幣,然而只是東施效顰。這幫從草原下來的牧民發現印點紙就能換東西,可開心壞了。1276年由於元廷大肆蒐括,增發紙幣,並將各路準備金銀運往大都,致使物價上漲,紙鈔貶值。而元廷又沒有優秀的經濟人才,後面的補救措施反而使得通貨膨脹更為嚴重,民間私下用白銀交易。
元代的快速覆滅對清朝來說是一個活脫脫的反面教材,所以滿清總體上是對漢文化是積極吸納的,但是也是有很大程度上壓制的。
滿清的對漢政策相對於元朝來說是很狡猾的,既維護了滿人的特權利益,又吸引了大量有能力的漢人為自己效力,要不是因為西方勢力的入侵,清朝的統治可能結束的要晚很多。
總之,滿清之所以吸收漢文化,還是為了自己的統治,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
-
4 # 3D地理視覺
1644年,滿清入關,正式開啟了滿人統治中國的時代,直到1912年,清帝宣佈和平退位,才標誌著統治中國長達268年的清朝正是退出了歷史舞臺,按照常理來講,滿清是屬於關外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應該屬於外族入侵,可是在清朝統治的這268年中,漢人除了髮型與服飾上的變化,原有的風俗習慣,禮教制度基本不變,而反觀侵略中原的滿清,最後連自己民族的語言都不會說了,那麼,滿清入關後,究竟是滿人侵略了漢人,還是漢人同化了滿人呢?
首先來說,滿清入主中原的確屬於侵略行為,包括清前期對於漢人的大屠殺,《剃髮易服令》,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等都是清朝對於漢人的侵略手段,但是在清朝正式統一中國後,清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們將這場侵略戰爭描繪成中國內部的統一戰爭,將清朝的存在描繪成對於明朝政權的合法替代,大肆弘揚明朝末期的忠烈之士,並且繼續實行科舉制度,推崇原有的儒家學說,所以說在清朝統治中國後,除了髮型與服飾上有了較大改變,基本上還是繼承了原有的國家制度與文化。
而反觀統治者內部,由於和平替代了戰爭,所以原有戰鬥力十分強悍的八旗鐵騎變成了一群整天無所事事的地痞流氓,而且由於清朝皇帝,尤其是在乾隆時代後,皇帝對於漢文化越來越推崇,乾隆皇帝用漢語寫的詩就多達一萬多首,所以說,這場由皇帝發起的,一場自上而下的漢文化革命在清中期的統治階級內部無聲無息的爆發,以至於在清末時期,原有的國家主人滿清貴族連自己的語言都遺忘殆盡,所以說,滿清統治者雖然靠武力統治了中國,但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又在精神上征服了滿清。
-
5 # 史海鉤沉
滿清雖然入關時人不多,但是其統治階級還是很聰明的,他們善於以史為鑑,所以才有數十萬滿清入主中原近300年。
滿清繼承漢文化,其實就是在以史為鑑。
一、中國歷史上但凡不重視漢文化的異族統治者都不會長久。
在中國歷史上,漢人始終是中原大地上最主要的居住群體,歷史也曾多次證明,不管武力如何,但凡不重視漢人這個群體的異族統治者是註定不會長久的。
而歷史上最不尊重漢文化的一個朝代恐怕就是元朝了,元朝的結局如何,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所以滿清很明白,想要在中原大地上立足,就必須要重視漢文化,瞭解熟悉了漢文化,接下來才能更好的統治中原大地。
二、相對於滿清自己的文化而言,漢文化更先進,其同化能力真的太強了。
滿清的草原文化與漢文化的農耕文明而言,落後太多了,不管哪個時代,都會是落後學習先進的,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規律。有人說,漢文化的同化力太強,其實就是因為這個事情的背後有著自然規則在支配。
簡單來說,漢文化不管是帝王之術,還是經濟社會制度等文化,就算是享樂的形式那也確實比滿清的要先進很多。滿清要實現長久統治,他必須要學會漢文化。
這一點從八旗的戰鬥力演變就能看出來。滿清入關時,八旗戰鬥力那是何等的彪悍,可是滿清入主中原才數百年後,八旗儼然已經失去了其戰鬥力。
當然,大家也可以談談其他的理由。
-
6 # 大甘橘子
1644年,滿清入關,正式開啟了滿人統治中國的時代,直到1912年,清帝宣佈和平退位,才標誌著統治中國長達268年的清朝正是退出了歷史舞臺,按照常理來講,滿清是屬於關外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應該屬於外族入侵,可是在清朝統治的這268年中,漢人除了髮型與服飾上的變化,原有的風俗習慣,禮教制度基本不變,而反觀侵略中原的滿清,最後連自己民族的語言都不會說了。首先來說,滿清入主中原的確屬於侵略行為,包括清前期對於漢人的大屠殺,《剃髮易服令》,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等都是清朝對於漢人的侵略手段,但是在清朝正式統一中國後,清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們將這場侵略戰爭描繪成中國內部的統一戰爭,將清朝的存在描繪成對於明朝政權的合法替代,大肆弘揚明朝末期的忠烈之士,並且繼續實行科舉制度,推崇原有的儒家學說,所以說在清朝統治中國後,除了髮型與服飾上有了較大改變,基本上還是繼承了原有的國家制度與文化。而反觀統治者內部,由於和平替代了戰爭,所以原有戰鬥力十分強悍的八旗鐵騎變成了一群整天無所事事的地痞流氓,而且由於清朝皇帝,尤其是在乾隆時代後,皇帝對於漢文化越來越推崇,乾隆皇帝用漢語寫的詩就多達一萬多首,所以說,這場由皇帝發起的,一場自上而下的漢文化革命在清中期的統治階級內部無聲無息的爆發,以至於在清末時期,原有的國家主人滿清貴族連自己的語言都遺忘殆盡,所以說,滿清統治者雖然靠武力統治了中國,但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又在精神上征服了滿清。
-
7 # 做設計的麋鹿先生
清朝入關時推行剃髮易服就是想試探著毀掉漢文化,但是結果發現越到的抵抗太強,完全沒必要。而皇太極等有識的皇帝認識到了漢文化的先進性,所以他們沒有毀掉漢文化,也毀不掉,從而是選擇了繼承。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的統治,滿族文華也充斥在中華大地,但實際上都是以漢文化為主體的,滿清文化退到了輔助的地位。
-
8 # 劍和酒
滿清入關,好比一條小河流進了大海,不可能不變色的。
滿洲才多少人?軍隊20萬,加上普通老百姓,估計也就50萬。漢族人口多少?明朝末年接近1億。滿族這麼丁點人口,相比漢族就是九牛一毛。不被同化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滿族入關後分兵守城,主要城市都放一點旗人,一攤開,更是顯得渺小了。
其次,滿族處於文明剛開化的階段,面對有幾千年歷史的漢文明,根據拿來主義和人的惰性原理,不可能棄之不用而另尋文明。試想,滿族帝王要穩固它的統治,不懂漢文,不懂漢語,能做到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滿清雖然是滿族統治,但並沒有排斥漢人做官,基層的官僚還是以漢人為主的。所以個人認為,雖然皇帝不再姓朱,紫禁城裡住的也不是漢人,但是除了改變了髮型這一條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沒有什麼變化的。
所以,滿族入關繼承漢文化是歷史和現實的雙重選擇,除了全盤接受漢文化,沒有其他的可能。
-
9 # 愛爬樹的老貓
滿清入關後,雖然透過武力成為統治者,但在思想上確接受了華夏文明,,融入了中華文化。
首先,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國家的軟實力。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經歷了五千年的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傳承,博大精深,包羅永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在滿清入關前,我們的文化與科技都引領世界。而滿族除驍勇善戰外,還處於向文明過度的奴隸社會階段。落後者向先進者學習,是必然的規律。
其次;,滿清入關後,曾經一度想抹煞漢族文化,比如臭名昭著的文字獄。但歷史確開了一個大玩笑,康熙、乾隆兩位開明的皇帝,都成為漢學家。在乾隆的旨意下,還編纂了《四庫全書》,為中華文明的記錄與傳承,做出了貢獻。
最後,作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要繼承、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吸收其他民族的先進思想與文明,為我所用。相信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們的華夏文明普及到世界各地,重新引領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記錄生活點滴,分享人生感悟。
-
10 # 重溫歷史老照片故事
清兵入關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滿清政府當即就開始致力於八旗教育的建立和發展。八旗教育從大清建立開始,到道光年間取締,前後歷時200年之久,期間雖有波折起伏,但是,卻實實在在地將八旗從一個單純的軍事實體改變成一個富含文化內涵的政治實體,八旗教育的出現,對滿漢之間的民族融合、以及清朝的統治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初階段
是其實,在清兵入關前的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八旗教育就已經得到掌權者的認可,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對於八旗教育的扶持都是不遺餘力: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本部之後,就選派流落在當地的漢族文人龔正陸擔任自己的家庭教師,之後又指令巴克什額爾德尼等人以蒙古文字母為基礎,創造了滿文,並著力推廣和普及。建立後金之後,努爾哈赤子孫們的學習範圍已經擴大到滿、漢、蒙三種文字;
皇太極繼位後,審時度勢,不但扭轉了努爾哈赤晚年屠殺漢族文人的強硬政策,還讓這些文人參與到八旗教育中去。天聰五年,他下令大臣貝勒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者,俱令讀書”(記載於《清太宗實錄》卷十)。天聰六年,他開始讓大臣們大量翻譯漢文書籍,同時,他還首開科舉考試,分別從滿、漢、蒙三個民族的知識分子中選拔佼佼者,分配到八旗教育中去,有些甚至可以參與到政治中來,此外,他還注意到漢族人民的教育事業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之中遭到嚴重破壞,並下大力度進行恢復,至入關之前,遼東的漢族學習已有15所,這也是八旗教育的最初形態
透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努力,最原始的八旗教育已經開始深入人心,由於當權者的支援,人們對於教育的熱衷也開始活躍起來,這些不但為八旗制度的發展打下基礎,也為漢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多爾袞時期
順治元年,主政的攝政王多爾袞揮師入關,順勢趕走李自成、拿下北京,迎接順治建立大清。大清建立後的首要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加快統一全國的步伐,另外一個就是應對漢文化帶來的衝擊。試想,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王朝,想要統治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文化上的衝突實在無法避免,而掃清語言上的障礙無疑成為當務之急,所以,當時八旗教育的核心方向就是溝通滿漢。為了培養足夠多的翻譯人才,八旗教育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騰飛時期
清朝從建立開始,就利用明朝留下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作為進行八旗教育的主要場所。
順治元年,清政府下令滿洲文官三品以上各蔭一子入國子監讀滿漢書,並在國子監設立滿洲司員一人、助教兩人;
順治二年,清政府又下令建立八旗官學,作為八旗教育的專業機構,八旗滿蒙漢軍每佐領選取一人入學讀書,並從每旗選取10人學習漢語,當然,也沒忽視滿文的學習。“以京省生員充補,十日一次赴監考課。遇春秋演射,五日一次”(記載於《清朝文獻通考》);同年九月又規定,每佐領入學人員增加為二人,各旗學習漢文的八旗子弟也擴大到20人;為了溝通滿漢文化,從漢人進士中選拔人員學習滿文
順治三年,首科會考,即選拔10人為習學滿書庶吉士,從而使滿漢文化上的溝通從雙面進行;
順治四年、六年,選拔漢人學習滿文的名額增加到20人;與此同時,官員子弟廕監範圍也擴大到文武三品以上
這一時期為什麼要和之後的順治期分開來看,因為這一時期名義上是“順治某年”,但是執掌朝政的是多爾袞,嚴格來說屬於“多爾袞時期”,多爾袞的雄才偉略在推動教育的發展上也展現的淋漓盡致。而順治七年,隨著多爾袞的去世,八旗教育的首個鼎盛期也開始步入下坡
順治時期
順治在親政初期,在各個領域都沿襲了多爾袞的執政方針,包括對八旗教育的支援:
一:擴大國子監生中的八旗名額
順治八年,準文官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武官在外二品以上皆須送一子入國子監讀書,同時還規定了各種貢監生員八旗名額;
二:將八旗教育正式納入科舉考試的範圍
順治八年六月,清朝規定了考試滿洲、蒙古翻譯秀才的制度,還規定八旗子弟可以像漢人子弟一樣進行科舉考試,並對各級會考的錄取人數做出明確規定;
三:頒佈相關的查驗、授官制度;
四:設立宗學
順治十年三月,清政府決定每旗各設宗學,“凡未封宗室之子年十歲以上者俱入宗學”、“每旗設滿洲官教習滿書,其漢書聽從其便”(記載於《清世宗實錄》卷七十)。
在順治親政的最初階段,八旗教育、乃至漢文教育由於得到朝廷的重視都得到了長遠發展,可是,當八旗教育正在蓬勃發展時,清朝政府的八旗教育政策卻出現了倒退
低谷
首先就是禁止八旗子弟學習漢書:
順治十一年六月,順治帝頒諭:“前設宗學,令宗室子弟讀書其內,因派員教習滿書。其願習漢書者,各聽其便。今思既習滿書,即可翻譯各樣漢書玩觀,著永停其習漢字諸書,專習滿書”(記載於《清世宗實錄》卷八十四)
其次是限制八旗子弟入學名額:
同樣是順治十一年,朝廷再次下令,廢止了從多爾袞時期就開始實施的“每佐領二人入學讀書”的規定;
順治十三年八月,又大幅削減滿、蒙、漢錄取生員、舉人、進士;
順治十四年,朝廷又下令停止八旗鄉會試,同時又廢除了滿蒙考試翻譯秀才的制度;每佐領入學的人員也被大幅壓縮,滿洲、漢軍每佐領1人,蒙古兩佐領1人;
這些措施和條例的實施,都嚴重影響了八旗教育的進步,使滿漢翻譯人才的培養幾乎中斷,為何清廷對待教育的態度會出現如此大的轉變?既有環境因素,也有政治因素:
一方面,常年戰亂使朝廷財政出現赤字、國庫空虛,不得不裁減人員,壓縮開支;
另一方面,對於八旗教育的強力扶持,大批八旗子弟開始習文弄墨,並透過科舉進入仕途,這嚴重削弱了八旗軍的戰力,還有些“忘本”,眾所周知,滿清是從馬上打下天下,所以,歷代皇帝都將騎馬射箭當成八旗子弟的必修課,可是在八旗教育和科舉並軌之後,出現的重文輕武現象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後備力量的不足也會影響到前線將士的作戰情緒,這不利於朝廷的長遠發展,所以,當權者不得不給八旗教育潑了冷水
尾話
幸運的是,朝廷在壓縮八旗教育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八旗教育的積極意義,所以,只是暫時性中斷了八旗教育,而不是完全廢止,正因為這樣,國子監、八旗官學、宗學等培訓機構才得以儲存,也正是由於這些基礎,到了康熙年間,八旗教育才又迎來了它的復甦和第二次騰飛。
-
11 # 擇雲
試想,如果滿清入關不繼承漢文化那麼後果只能被推翻。為什麼?因為滿清屬於遊牧文化,經濟文化落後與漢文化,本來滿清就不能攻佔我大明,若不是李自成玩火自焚,漢人也不能被滿清趁虛而入。其次,落後文化必將被先進文化所替代,這是歷史潮流,只有順應潮流才能持續發展。此外,除了滿清整合漢文化,北魏拓跋一族也是被漢文化所交融的朝代。漢文化當時屬於先進文化,學習漢文化,有利於滿清加強統治,維護社會和平。如果一入關就開歷史倒車更加激化社會矛盾,不利於根基不穩的滿清,綜上,滿清入關必須繼承漢文化。
回覆列表
個人觀點:滿清樂於接受的不是漢文化,而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不斷衍生完善出的維護封建皇權的儒家文化,並且這一文化在清朝逐漸走向集權的巔峰(宋朝計程車大夫,明朝的言官,清朝的文字獄。。。)。只要看看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人官僚的所作所為與人生理念追求(無貶低文正公的意思,只是認為時代的侷限性,其思想上略有一些奴性),你就明白為啥滿清這麼愉快的接受了你所指的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