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在路上90的後超

    性格內向的我是個慢熱型,內心狂熱外表平庸,有很多話缺少表達能力對自己愛的人沒有太多言語上的表達!內心有時極度自卑!!!

  • 2 # 媛寶媽媽生活錄

    很久以前,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內向”和“外向”概念的時候,他其實是說,有些人會把生命力指向外部世界,致力於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另一些人會把生命力指向內心世界,致力於瞭解和改變內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向”這麼一個原本中性的詞,變成了代表敏感、保守、脆弱、悲觀、孤獨冷漠、沉默寡言、顧影自憐範的貶義詞。以至於童年時代一句來自長輩或朋友的“你太內向了”的評價,會自然就帶出來憐憫、同情甚至譴責的意味,讓我們有秘密被看穿的羞恥感,並一下子臉紅到脖子根。

    內向的人渴望改變。我遇到過很多來訪者,他們迫切想要跟我探討“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外向些”,彷佛內向是他們的原罪,是一切生活問題的根源。對很多人改變內向的性格,也成了很多人自我完善和個人成長的重要目標。

    內向者需要變得外向嗎?有兩種典型的看法:一種是鴕鳥派,認為內向者無需改變,重要的是,要懂得欣賞自己的優勢、接納自己。內向者當然有自己的優勢。有一個理論是說,內向者之所以內向,是因為他們的神經型別更加敏感,因此,外在資訊較少的環境會讓他們感到舒適,而刺激過度的環境會讓引發神經的資訊過載,讓他們焦慮。相反,外向者的神經比較大,需要更多更強烈的外界刺激才能讓他們覺得舒適。內向者的神經更敏感,這讓他們對細微之處有更多覺察。敏感有時候會造成麻煩,但有時候也很有用。比如,內向者更容易因為一些微小的響動干擾睡眠,但如果深夜大家都熟睡時宿舍著火了,外向的人就會欠內向的人一條人命了。內向者對美更敏感,所他們更珍視自己的精神生活,很多人成了文藝青年和豆瓣黨。人際關係上,內向的人更容易對別人產生憐憫和同情——這是助人的基礎,內向的人也更容易為自己的過錯感到內疚和自責——這是道德的基礎。此外,因為容易焦慮,內向的人更會為事情做提前準備——如果他們還沒有被焦慮壓垮的話。所以內向的人也可能更靠譜。鴕鳥派就像鴕鳥一樣,一頭扎進自身優勢的沙堆裡,對社會要求視而不見。鴕鳥派覺得,社會的要求那是社會的偏見,既然內向的人有這麼多的優勢,為什麼不安心做個內向的人呢?

    鴕鳥派之所以是鴕鳥,是因為從性格完善和社會適應的角度,任何性格的標籤都不應該成為拒絕成長的藉口,內向也不能。

    另一種是鬥雞派。他們永遠鬥志高昂,對變外向有打了雞血般的熱情。他們覺得既然外向的人看起來更成功、更快樂、更能獲得社會認同,內向的人如果不想方設法變外向些,簡直就是不思進取。

    很多人嘗試過變外向的努力,尤其在青春期。我見過一個學生,他非常外向。在一個活動中,他主動和所有同學打招呼,組織大家搬凳子、拿道具,在討論中積極發言。在一次活動中,他講起他的故事。他說他曾經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經常覺得孤單。來到大學後,他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外向的人。他意志堅強又有行動力。下了決心後,他抓住每個機會和別人說話,參加各種聚會和活動,有發言的機會他一定要強迫自己發言。他說,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變得更積極自信了。同學都把他當作外向的人,甚至根本不相信他曾經內向過。

  • 3 # 安琪的小蜜圈

    內向的人就是不想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說出來,大部分會不愛說話,讓別人覺得不好交往,不好靠近,有點冷血,工作,生活中大部分人不喜歡這樣人溝通才能增加友情,感情,不說別人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是吧,所以覺得自己有點內心的人,儘量改變一下,做一個積極向上,活潑開朗的人吧

  • 4 # 明少m

    我個人覺得我就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一個人 。

    第一 電話恐懼感;不管是別人打電話給我,還是我打電話給別人 ,即使是比較熟悉的人 ,在接或者打之前我都會猶豫很久 感到恐懼 ,心跳加速

    第二 社交方面, 特別膽小,遇到陌生人交流就會口齒不清 ,說話特別小聲。也不敢主動打招呼,只有在社交網路上才能透過文字表達清楚

    第三 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想法 ,特別是在公眾面前 比如上臺說話 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腦子空白 ,本來準備好的稿子都會忘掉 出一身虛汗

    只是我的親身感受

  • 5 # 我是阿阿楠

    人際交往過程,強調的是各方面能力的充分調動,包括了工作能力、社會融入程度、社交粘合度和遊離度。

    但是,金無足赤,人亦不完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各色性格和個性的人,比如,理性至上、內向沉默、外向豪放、老實木訥等等。

    社會刻板印象認為,老實人、性格內向的人屬於相對弱勢的群體,雖然心理學上一再強調人的性格和個性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但是,不得不說,老實、內向的人總是更容易吃虧,讓別人佔了便宜,自己卻不落好。

    心理諮詢過程中, 經常會有人向我訴苦,哭訴他們對於自己性格困擾。有的人為自己的社交被動感到苦惱,有的人則為錯失很多機會而懊悔,有的人則是專門諮詢自己以後的擇業方向。那麼,從心理層面看,老實、內向的人適合從事什麼工作呢?

    一、分析諮詢類

    細心觀察生活你會發現,那些老實、內向的人通常話比較少。他們會將自己的沉默特質在思考方面凸顯彌補出來,換句話說,他們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會比較突出,對於一件事的看法和分析會另闢蹊徑,也會更深入一些。

    而分析諮詢類的工作,需要根據人們心理或者產品動向做出大量的規劃和思考。比如,理財分析師、金融分析、心理諮詢等,這些工作會讓他們將更多的精力用於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琢磨自己怎樣去交際。所以,對於老實人和內向的人來說,這是不錯的選擇。

    二、研究學者類

    一般來說,老實、內向的人更喜歡安靜的環境,不願意別人打斷自己的思路,也不喜歡別人干涉自己的決策。他們喜歡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他們更喜歡深入研究和等量輸出,所以,急功近利的工作並不適合他們。

    相比之下,研究型的事業和工作,比如,科學研究、學者、匠人和藝術類的工作則很適合他們。這些工作需要的是專注和節奏,並且敢於平淡甘於和寂寞,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績和功勞,這樣的要求和這類人的性格不謀而合,所以,老實、內向的人從事這些工作再好不過了。

    三、對人際關係協調能力要求比較強的一類

    你沒看錯,這類人同樣可以從事對社交能力、人際關係協調能力要求比較強的工作。比如,銷售、公關、客服、廣告。

    心理專家一再強調,性格的內向和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沒有規定說性格內向的人,老實的人就不能從事這類工作。

    相反,很多老實人、內向人在從事了這些工作以後反而會迸發出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和能力,即更有能力的自己。現實中很多例子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很多銷售、公關的優秀者都是相對老實和內向的人。

  • 6 # 飛魚空間

    從老媽口中得知,小時候的我一不哭,二不鬧,三不說話。老媽一般不用怎麼帶我,經常把我放在一邊,就可以去幹活了。有鄰居懷疑我是不是有點傻。上了小學,自己不怎麼活躍,但也不至於自閉。第一次收到他人評論我性格內外,是小學的班主任李老師。那時候我任職班長,平時跟同學和老師關係都打得不錯,課堂回答問題也很活躍,所以並不認同自己性格內向這個觀點。上了初中,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內向的性格暴露無遺。那時候,在學校一個星期可能只跟同學說幾句話,遇到老師時,說話都會帶點口吃。上了大學,有次協會幾個協會幹部開會,我說到自己是個挺內向的人,副會長付之一笑,表示不相信。好吧,不管時間怎麼過渡,人怎麼變,不變的是,我是一個內向的人。

    從小,我們就習慣了被灌輸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外向的人,更善於與人交往,更懂得合作,往往被賦予褒義;而內向者,一般不怎麼招人喜歡,孤僻,沉默寡言是內向的一對孿生詞,一直被賦予貶義的色彩。而自卑,不可避免地跟內向掛上鉤。可能幾乎沒有人知道,初高中的時候,我走過了四五年的自卑期。雖然學習在一群朋友和同學中是比較優秀的,但是,不善交際,不懂言辭,普實無華的外表,滋生了自卑的土壤。當課間操許多同學玩成一片的時候,我經常一個人在旁邊靜靜地觀看;當同學下課後成群結隊去玩的時候,我還要回家繼續苦逼著手工活;有時朋友聚會,看到朋友有說有笑地在一起談天說地,氣氛帶著詼諧,語氣不乏幽默,而我卻呆呆地坐在一邊,表情木訥,偶爾聽到幾句搞笑的話,會露出幾個僵硬的微笑。最尷尬的就是,突然別人拋了一句很搞笑的話過來,一時腦袋空白,不知道如何接話。然後停留了幾秒,在腦海中搜了好幾個關鍵字,拼湊成一句硬生生的話回了過去,當場就吹起了一陣冷風。那種氛圍,經常讓我無所適從。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無聊的聚會可以儘快結束,不合群的自己可以快點回家,關上房門,靜靜享受著自己獨處的美好時光。

    或許我是一個另類者,不喜歡交際,不擅長表達,喜歡獨處,我一直認為沒有人瞭解我,甚至我自己有時都不瞭解自己。而這一切源於我是一個內向性格的人。我羨慕著別人的活潑,健談,交際廣,也嘗試著去改變自己。初中時,甚至有段時間覺得那些叛逆的青年很酷,到處去惹事生非,結群打架的人很有男子氣概。可是,儘管我努力去改變自己,但是總覺得格格不入,性格所致,我做不到幽默與健談,別人的外向,我只能羨慕,卻做不來。

    一群人中最安靜人往往最有實力”。或許是這麼一句話,讓我最終選擇了做回一個最真實的自己。我不再刻意沒話找話聊,對於不感興趣,不擅長的話題,也通常保持沉默,選擇靜靜地傾聽,觀察,思考。有些人會覺得你乏味,無趣,缺乏幽默,也有人也會覺得你值得信任,善於傾聽,信口如瓶。沒必要為了迎合別人,做一個違背自己意願的自己,你不是人民幣,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內向者更講究默契與心靈相惜,有些人相處了很多年,你依然覺得陌生;有些人第一次見面,你就覺得熟悉,即使兩人一整天不說話,卻一點也不覺得尷尬。

    內向者最大的快樂,是追求內心的那一份平靜。喜歡思考,喜歡觀察,卻又不輕易發表言論。從小到大,最快樂的時光就是一個人靜靜地獨自。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躺在房間裡,聽著歌,把玩著手機,看看書,玩玩電腦,或者就這樣愣愣地坐著,憑藉思緒發揮,思潮洶湧。上了大學以後,一直過著群居的生活,也習慣,喜歡上這種生活,但卻不妨礙我保持平靜,獨處的心態。坐公交,走路時,成了我靈感和思想最活躍的時候。喜歡戴上耳機,把玩著手機,在洶湧的人群,或陌生的風景裡,享受著手機上閱讀的樂趣,觀察著身邊的人來人往。嘈雜的環境裡,卻能夠保持最平靜的心情。上班坐BRT或地鐵時,總希望路可以更長一些,車可以更塞一些,這樣就可以多一些時間享受閱讀,或思考的樂趣。有時會漫無目的地在城市裡遊走,或者回宿舍時故意繞遠一點的路,只為享受沿途陌生的風景,體驗沒有方向的迷茫。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區別是,外向者在人前活得很瀟灑,人後很寂寞空虛;而內向者人前保持沉默,人後享受著平靜充實的快樂。

    內向雖然孤僻,不善交際,但卻一點也不妨礙他們成為優秀的人,因為內向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性格優勢。高二學校門口擺攤的那本二手的電腦雜誌,或許是改變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那本雜誌開始,我喜歡上了電腦,喜歡研究電腦的各種五花八門的技術。從此,生活多了一份色彩,我可以通宵毫不厭倦地看完一本厚厚的電腦雜誌,可以在整個人人都在玩遊戲,喧雜的網咖環境裡研究著破解網咖下載限制的技巧。高一時候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在沒有電腦的情況的情況下,用家裡的小霸王破鍵盤和一個五寸不到的文曲星,自學了五筆。大學三年至今,一直心無旁鷺,堅定不移地走IT這條路線,這一切,始於興趣的驅動,

  • 7 # 劉阿永888

    我覺得看人吧,內向的人看他跟誰在一起,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他不那麼內向,談情說愛都會表達,跟陌生人在一起可能會話少吧

  • 8 # 羊一二

    一.參加社交聚會感覺到格格不入。本單位有70多號人,無論私下聚會還是單位聚餐,好像沒有什麼讓我感興趣的事,大夥兒都興奮的不得了,而我卻無動於衷很難融入他們的高昂情緒中。

    二.朋友很少。

    看著有些人到處都有朋友,而自己想找個朋友一起聊聊天卻不知道怎麼開啟話題。有時候兩個人在一起感覺很尷尬的。一句話也不說,就是一口一口的喝茶。

    三越來越沉默寡言。

    把好多事情都藏在心裡,看見的,看不見的,知道的,不知道的似乎都是一個樣。不愛發表意見。覺得發表意見都是徒勞的。

  • 9 # MyWhite

    我認識一哥們,他一直特別內向,我早就認識他,只知道他不愛說話,但是到了大學他才和我說了一切。

    他小時候不愛說話而且特別愛哭,在家裡吃法或者其他場合,因為家人或者他人一句玩笑,就會默默流淚。並且他這是有些抑鬱,因為他每次被同學欺負時,他總是會想一切極端的行為,傷害自己傷害別人,但萬幸他沒有這樣做過,但是他的真實想法誰都不知道,甚至是他父母都沒想到。

    後來不會總被欺負了,但還是特別敏感,不敢發言,不敢反抗,一直被埋沒。而他這樣內向的人,偏偏又很少人會特別在意(而我算是一個例外)。

    內向,只是一種心理障礙,沒有到有明顯抑鬱的情況,就不算是什麼大事,但這類人大多數需要的是朋友,需要陪伴,雖然父母一直陪伴著,但內向的人總是不願意跟父女講,所以,到了大學才只和我一個人說了這些事,當然這說明他已經做出改變了,從內心開始厭惡原來的自己,並且有勇氣突破障礙,勇於接觸外界,現在雖然他仍舊不善交流,但是他不會再只是默默承受,他學會了 成長。

  • 10 # 毛躍成

    小時候,我家有十人吃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還有兩妹一弟。當時還沒包產戶,分糧食是四六分,工分佔四成人數佔六成,家庭在奶奶的打理下,有吃有穿。後來,奶奶老了,爸媽不會算計,加上土地下戶了,我家生活一落千丈。爸媽要供八張嘴吃喝,雙方經常賭氣,對我不管不顧,如果沒有奶奶的關心,也許我就夭折了。從此我封閉了內心,很少講話。

    上初中那會兒,我偏科,喜歡語文厭惡數學,因為語文中有我的世界,作作文可以盡情的舒發自己的情感,滿足願望釋放胸懷。在家裡,我怕被爸媽拋棄,總是百依百順,總努力幹活以博得他們的歡心。村裡的長舌婦們老對我指指點點,說我:肯定是個日膿包,話也不講象個小啞巴。

    上了高中,我更孤獨了,因為讀初中時因我成績突出班主任護我疼我,高中是來自全縣的初中佼佼者,他(她)們的成績、交往能力都很優秀。這是個適者生存的教學環境,因為我的偏科成績平平,因為我的內向同學不喜歡,儘管我自遵心很強,儘管我努力學習。現在有大學畢業生說:“感謝同學三年不殺之恩”,真感同身受。

    自然是高考落榜,我回到山村,承受著青春的無奈與迷茫,俗話說:上帝給你關上了一扇門同時也為你打開了一扇窗。我做了代課教師,一代代了十四年,雖然我被辭退了,但無怨無悔,人生只要愛過恨過來過,僅此而已。

    十四年代課生涯,雖然沒有成功,但我從內向中走了出來。魯迅先生曾說過: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我爆發了,為了生計,我做過保險,做過飼料,一個內向的人卻做推銷,誰也不會相信,我創造了奇蹟。做保險每年佣金上幾十萬人民幣,做飼料,每年提成也上幾十萬元錢。我的失敗成了財富,因為我遭過罪,所以捨得累。我的成功得感謝我的父母,得感謝我的同學,他們讓我適應了殘酷的環境。

    我現在小有成就,我這複雜的大半生,也許是歪打正著,也許本身我就是潛力股,不得而知,請友友們批評指正。

  • 11 # 張健坤

    忘記誰講的了,人到40歲知天命難道人只有到了40歲才能知道自己的命運嗎?出現的一些算命的他們的說法都是一樣,這種算命的靠譜嗎?還聽說清華大學有個專業叫易經這門課程,這個是真實的嗎?

  • 12 # 有趣心理學

    據調查顯示在工作成功的人士中,內向成功者,大大高於外向性格。 近日,據美國MSNBC網站報道稱,一項研究發現,內向害羞大多與生俱來,而且,內向的人在工作中更容易成功。 從研究資料顯示,全球大約1/5的人擁有內向害羞的人格特徵,表現為行為拘謹,甚至有點神經質。從兒時起,這些人就表現為慢熱、愛哭、喜歡提不同尋常的問題、酷愛深思等。 負責該研究的專家還發現,與外向的人相比,內向害羞的人在處理視覺資訊的時候,其大腦某些區域更加活躍,因此他們顯得更注重細節。同時,在做決策時,他們願意花大量時間思考,不喜歡閒扯其他的話題,更能專心致志地奔著一個目標努力,因此這些性格內向的人成功的機率也相應增大。 研究者還指出,內向害羞的人還應該克服一些自身的弱點,例如太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等,從而更有利於工作的開展。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長,沒有天生的問題,那些一味把天生掛在嘴上逃避問題的人是懦夫;所以你不必為自己的性格會影響事業成功的謬談耿耿於懷,因為性格不能主宰一切,只有自信的面對生活,才是成功的秘訣。畢竟,鸚鵡都能學會說話,更何況是人!

  • 13 # 催眠療愈師安心

    人為什麼會性格外向。外向型的人,大腦中樞神經自然帶電量比較少,滿足不了大腦亢奮狀態的需求,所以他們總要尋求外界的刺激來滿足大腦亢奮需求。比如社交、工作、新鮮事物、情感表達、吸引注意等。這是生理狀態決定的。

    而性格內向的人,他的中樞神經系統自然帶電比較高,大腦興奮狀態自然就滿足需求的。他們沒有額外向外界尋求刺激的動機。於是他們就向內探索,對自我探索比較多。

    所以,內向性格不是貶義,指這樣性格不好。很多偉大的人都是內向型的人。

    只是社會似乎更標榜外向型人格的優點,更符合人類群居社交的需求罷了。

    所以內向並沒什麼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時孩子受委屈卻不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