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升的太陽GL
-
2 # 柳小荷
因為你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沒有俯下身來耐心聽聽孩子的想法,缺少共情,指責多於理解,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跟你說心裡話了。還有的家長非常愛看到,事後諸葛亮,抓住孩子的一點把柄就數叨個沒完,孩子受了委屈寧願不說,我不想招來一頓責罵。
-
3 # 江山妙音
我認為有不同的心裡活動,第一可能是不想讓家人擔心,這是孩子善良孝順的表現,第二是不想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膽小不夠勇敢,這是每個人自卑的心理活動。
所以中國傳統有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有很多話不方便和一些人說,憋在心裡又難受,不同的話只能找合適的人說。
-
4 # 凌子1228
這是普遍存在的一個情況。在大多數家庭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嚴厲的。
孩子受委屈的時候,他的情緒和我們家長的情緒肯定是對立的。他覺得抵抗不了,所以就不敢告訴你。
不過,為人父母在情緒上要給孩子無限的支援和認同。情緒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我們作為大人的不要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怎麼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援。讓他們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
-
5 # 哪女孩兒站住
孩子有現在的表現,因為她才剛走入集體,所以她的表現很多來自家庭,多多思考一下,家人是不是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妥,或者沒有鼓勵她多多表達,然後是如何引導孩子。還有上幼兒園,孩子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真正融入,真正喜歡,我家的估計花了3個月。現在換一個新的幼兒園,同樣的不適應。我自己感覺孩子喜歡幼兒園的基礎就是對老師的信任,孩子完全信任老師之後,他們一定會適應幼兒園生活。所以你現在要多多跟她說老師的好話。另外,剛去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可能不要說幼兒園的事,你就別問,人家煩著的,等他們喜歡後,就會喋喋不休了。
-
6 # 青城山下少年柔
大部分都是怕被責罵,因為有的家長真的不管青紅皂白就說自己的孩子,說什麼一個巴掌拍不響,最討厭的就是這句話,霸凌是毫無原因的,別覺得我說的是假的,有的孩子就是這樣,就喜歡欺負別人,理由很有可能就是看你不順眼,然後家長一頓責罵,孩子心裡有陰影,以後受到欺負也不會跟你說的,被霸凌之後真的會影響一個小孩子的身心健康,千萬不要忽略小孩子的心裡建設,容易得抑鬱症的。本來在學校就受委屈了,回到家你不分青紅皂白就給你家孩子一頓說,真的會很傷孩子的心。
首先,不管什麼原因,父母還是要問清楚。不要責罵孩子,先儘量問問為什麼委屈,然後正確引導孩子,平時要注意說辭,並且要有正確的處理方法。要是你表現得呵護和安慰他,相信他下一次受委屈第一時間就會告訴你的。家庭教育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無論怎麼批評指正孩子,都不能破壞你和他是一頭這個底線。因為只有當他覺得“發生事情我們是一夥的”,他才會信任,才會讓你有解決的可能。
請多一點耐心和孩子溝通
請多一點耐心和孩子溝通
請多一點耐心和孩子溝通
-
7 # 奔跑的美豬豬
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情況可能導致孩子受到委屈時不太想對大人說:
1.孩子的思想和成人的思想是有區別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虧了,但孩子卻不那麼認為,也許他根本感覺不到那是吃虧,認為那是自己和小朋友的一種交流方式,讓大人說多了可能就慢慢變得有意識的維護自我了。
2.有可能家長經常訓斥挖苦孩子,導致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敢跟你說,怕你又訓斥他,一想算了還不如不說了。
3.有可能是欺負孩子的人恐嚇他,不讓孩子跟家長說。
平時和孩子相處時要有耐心,孩子有什麼問題時和顏悅色的跟孩子說,讓他感到你是愛他的,這樣他有什麼事的時候才會樂意跟你說的。
-
8 # FreeMar
作為一名寶媽,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反映出親子關係。如果孩子足夠信任父母,依賴你,他遇到問題應該會跟你說。我們應該反思一下以往孩子受委屈跟你溝通的時候你是怎麼反應的,不分青紅皂白批評,諷刺,挖苦?是否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過問題?為人父母不易,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引導孩子。
-
9 # 向日葵86067
一方面可能平常跟孩子之間沒有去談心。
另一方面可能孩子對你沒有信任,孩子就得從小跟她做朋友,多瞭解她的內心,多去談心。
-
10 # 阿依蓮LL
其實大多數孩子受委屈是不告訴爸媽的,不像小時候那樣的天真,小時候什麼都不管不顧,什麼事都可以告訴爸媽。現在長大了,受了委屈,不是不願意和他們說,只是怕他們為我們子女擔心罷了。
哪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都不想讓孩子受委屈,感覺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有爸媽在,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有時候不想讓父母為我們操心,成年後生活的不易,我學會了對父母報喜不報憂,害怕自己家中年老的父母再為自己擔心,所以一定不會受了委屈跑回家哭訴。這些年學會了撒謊,這是無奈的,這是為了老人的身體著想,因為他們知道了事實也只會著急上火,與其如此不如不要告訴父母。從小就是善解人意,不願意父母為自己擔心,嫁人後的苦與累,更不願意讓自己的父母知道了。
因為自己長大了,就要獨立承受愛和責怪,所受的委屈都得往肚子裡咽,這就是生活?因為父母太在乎我們了,他們對待我們的不開心,比我們自己更認真,父母子女之間最誠實的溝通,往往會引發最真實的愧疚感,所以老年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交流,多半藏在善意的謊言裡。有時候都在想父母如果有一天真的不在了,自己該怎麼辦,雖然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但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操心。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11 # 蓉城大樹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長大,不想讓他們受委屈,過得不好。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即使受了委屈,也不跟我們家長分享,我分析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有時候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
我們常常被別人誤導,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我們的關注點就在孩子學習上面。每天我們都在忙著工作,忙著升職加薪,忙著人際關係,偶爾孩子出錯,或者提問題,我們常常會採用說教的態度,批評的態度,孩子出於害怕或者乖孩子的行為標準,可能會改。可是這就像飲鴆止渴一樣,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的源頭。久而久之,他就不願意跟你分享心裡話了。
二、作為父母,很少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在父母眼中,孩子就是孩子,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很多道理還未動。父母就該好好的把這些道理說出來,引導他們。可是很多時候,我們說了,並沒有盡下心來,傾聽一下孩子關於這些道理的看法。時間一久,孩子覺得還是跟朋友就會轉移目標,跟朋友傾訴。
三、孩子的隱私
隨著孩子慢慢成長,他們會有屬於自己的小秘密。這些秘密不好跟父母說,畢竟每個人出於自己的人生階段,總有一些問題需要自己消化。
四、孩子出於孝順
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很懂事,他不願意父母擔心。受了一些小委屈,他覺得自己可以消化。不用父母自己也能解決。
怎麼解決以上4個問題呢?
我以過來人的經驗,跟你分享4點建議
1、除了孩子的學習,要多花時間陪孩子
2、少一點說教,跟孩子做朋友
3、給孩子自我成長空間
4、讓孩子明白,家永遠是他避風的港灣。
-
12 # RM陪伴成長
1
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我小時候,如果小夥伴們受了欺負,和家長說,一般的結果是這樣的,“你這完蛋的東西,他打你,你不會打他?你怎麼不還手呢?”你看,這就是溝通出問題。當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正是內心脆弱需要依靠的時候,也正是你與孩子建立好良心靈溝通的機會,讓孩子知道無論什麼,受到了什麼委屈,首先想到的就是你。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把話說出來。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些話孩子寧可與朋友說,也不願意與你說。
2
細心觀察,耐心開導。比如說,這段時間孩子每天都不願意去上學、會經常肚子痛,尤其被一個具有權威性的成人,比說老師欺負時,他可能覺得很羞恥,認為是自己錯。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善於觀察的雙眼了,孩子為什麼不願意上學呢?有的時候,孩子不是不想和父母說,也許是羞於面子不好意思,也許是受到了外人的脅迫,總之,是孩子被動的不想說。所以這種情況就需要耐心的開導孩子,讓他把話說出來。
3
建立平等、開放的溝通氛圍。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把孩子當朋友。我們每天與孩子坦誠的溝通,互相分享一天中的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以及是怎麼解決問題的,這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讓你更加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內心狀態。除此之外,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比如一起收拾家務,一起畫畫等等,讓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勞動的果實,從中建立一種開放的良好的溝通氛圍,能夠聽到孩子們最真實的想法。
4
告訴孩子保護他是你的責任。要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建立這樣一種意識,保護你是父母的責任。要告訴孩子我們家庭中每個人的責任是什麼,比如說讓孩子成為家庭中的小小督察員,每天檢查鞋架的鞋子是否擺放的整齊,地面的衛生是否整潔等等,那麼家長的責任之一就是保護孩子。當然這個也是要有一個程度,不要給孩子造成家裡有父母做靠山,在外就可以為所欲為的感覺。
-
13 # 木一的精神世界
原因有很多種
有的是不願意,有的是不敢,甚至還有的是不會。
不願意,可能是自己有了獨立的主見,覺得告訴不告訴家長,意義不大;
不敢,可能是發現將委屈告訴了家長,不會得到庇護,反而還會得到斥責;
不會,往往是不會分享,只能自己忍受;
。。。
無論怎樣,作為家長,還是希望大家能從孩子角度出發,即是他的監護人,又是他無話不談的朋友,能幫的儘量幫,但是不代勞。受委屈也是一種經歷,包括任何不愉快的經歷,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為他加油,支援他成就自己就好。
-
14 # 緣起—延啟
這個問題其實真的問到了很多家長點子上,為什麼孩子受了委屈不會告訴家長?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面,認為家長根本就不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而是使問題變得更加糟糕。比如說孩子在外面打架了,當你知道的第一反應就是訓孩子,被別人打了,說孩子無能,打了別人說孩子淘氣。以後關於打架的事情,即便是受了委屈,他也不會告訴父母,所以父母應該能夠跟孩子建立很好的連結,共同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來去看待孩子,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如果能夠跟孩子同頻共振,我相信孩子受了委屈一定會告訴你的。用一個關鍵詞叫做理解,如果你不能夠理解孩子現在的行為和當下的情緒,那麼孩子絕對不會認為你是他可以傾訴的物件,就是為什麼孩子受了委屈都不告訴父母的原因。
-
15 # 百合媽媽讀心理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喜歡同我講,在小學的時候,我們每晚都會進行“睡前談心”,那個時候,兒子還說:“媽媽,好好珍惜吧,這是真心話時間。”
現在想起來心裡還暖暖的,他總是把當天在學校遇到的煩心事講給我聽,有的時候也會講他覺得某位老師處理某件事情的方法不妥,或者在某件事情上他受了委屈。
我主要是傾聽,不做過多的評判。許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答案,也不是對錯,而是需要一個可以安心、自由地傾訴的空間,需要一個懂得傾聽的媽媽。
我只要做到簡單的迴應,他的不良情緒就能很快得到消減。
後來,他讀了中學之後,雖然沒有小學的時候跟我溝通的多,但遇到煩心的事情,還是會同我講。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很強的獨立意識,更需要我不過多幹涉他的思想與生活,給他足夠的自我空間。
我同樣是耐心地傾聽,有的時候,也會給他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如果您的孩子有了委屈不願意同您講,很可能是因為您總是過多地刺探孩子,或者很喜歡嘮叨,也有可能是無法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而批評孩子等等,久而久之,孩子覺得不被理解,也就不願意把心裡話講給您聽了,因為他認為講了還不好不講。
不講,他會很難過。講了,他會更難過。那麼,建議您是不是可以試著換一種方式和孩子相處,多利用同理心換位思考,多一點耐心地傾聽,慢慢地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就願意和您分享自己的委屈、煩惱了。
-End-
回覆列表
些天接兒子放學,發現他額頭上有一道抓痕,問他怎麼回事,兒子低下頭小聲地說:媽媽,是我自己不小心撓的,已經不疼了。看孩子沒事,我也就沒放心上,不料第二天中午,我正在開會,收到老師發來的微信,說兒子頭部受了點小傷,有輕微的流血,正在給他清理。我丟下檔案撒腿就跑,等我急急忙忙趕到學校時,兒子正捂著敷了膏藥的傷口哭泣,衣領口也沾了很多血漬,老師陪在他身邊安撫。
作為一個母親,看到這一幕,我的心都碎了。老師告訴我,兒子因為跟同桌搶粉筆玩,被對方用教具敲到了頭。“那你額頭上也是他抓的嗎?”在我再三追問下,兒子才抹著眼淚,囁囁嚅嚅地承認。
除了心痛,更多的是不解。弱小無助的孩子,被人欺負後本應想到找爸媽,為什麼反而不敢讓父母知道?後來在媽媽群裡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寧願獨自承受痛苦,也不告訴父母?
1.那個從小依賴父母的孩子,為何不見了?
小時候被別的孩子欺負,告訴爸媽後,我們聽過多少這樣的回覆?“為什麼被欺負的總是你,而不是別人?”“被人罵了,還有臉回來講?”“一定是你的問題,不然人家怎麼會這樣。”……
其實,孩子在外面遇到了問題,想到來找父母,是出於一種依賴,可如果每次都指責,只會喪失他們對父母的信任。而這種信任,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遇到問題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鄭淵潔的童話作品《智齒》中,女孩小新在學校被懷疑偷東西。老師原本想她若再不交代,就通知家長。沒想到小新對著全班同學大聲說:“你們冤枉我,我要告訴爸爸。”找家長來,這本是所有孩子都怕的,而她卻正好相反,大家驚訝之餘,不由得羨慕起來。每個孩子,曾經都非常依賴父母,而當有一天他們明明很需要我們,卻不敢靠近,無非就是覺得自己背後空無一人。在他滿身傷痛的時候,沒有人會張開雙臂,擁抱他們,信任他們,無條件地支援他們。
2.“要是讓爸媽知道就慘了”,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知乎上有個提問:“小時候你羨慕過別人什麼?”一個獲得高讚的回答:羨慕別的孩子受欺負有爸媽保護,而不是自己每天帶傷回家還得捱罵。深以為然,本想找父母尋求安慰和保護,結果卻只能自己關起門來黯然神傷,獨自舔舐傷口。
父母和孩子之間如果無法建立敞開心扉的信任,那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他們的第一想法不是告訴父母,而是“讓爸媽知道就慘了”,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生活中,那些平時看起來無知無畏的孩子,一旦遇到事,內心其實非常煎熬和害怕。他們不敢說出來,更不敢讓父母知道。只能靠自己硬扛,而當一己之力無法撐住所有的壓力時,便很容易走向極端。說到底,終究是對父母缺乏信任。
正如尹建莉曾說:孩子寧願承受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就是個訊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有時候,悲劇的發生並非一瞬間,而是在這樣日益隔閡的親子關係中演變而來。因為父母不理解他們的痛苦,反而厲聲斥責,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說了還不如不說。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多反思自己,多置身孩子的處境,多點同理心,多些信任。
3.父母的理解,是孩子最好的避風港
電視劇《遇見幸福》裡,少女春妮上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大學,而她真正愛好的是音樂,狂熱的歌手夢想,讓她權衡再三後,揹著父母偷偷退了學。退學後的她不敢回家,流浪在歌廳和網咖惶恐度日。等到身無分文無處可去時,才戰戰兢兢撥通了父親的電話。本以為會被罵,沒想到父親在反覆確定她的人沒事後,告訴她: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有爸媽在,就沒有過不去的坎。你如果真的喜歡音樂,可以去追求,因為在爸媽眼裡,你的快樂最重要。接著父親還分享了自己相同的經歷,語重心長地提醒她,唱歌的夢想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一旦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
一個孩子在犯了錯或遇到困難時,她其實知道自己的問題,也害怕被父母責備。這時候,我們好好安慰他,理解他,抱抱他,跟他說“沒關係,你知錯能改就好,我們永遠支援你”,這比打罵一頓要好很多。就算要批評,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參考“三明治效應”,就是把批評的內容夾雜在兩個表揚當中,讓對方接受的時候不產生任何負面的心理。
心理學家戴·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只有當孩子知道不管他是好是壞,我們都是愛他的,他才會在遇到問題後第一時間找父母。
4.唯有信任,才是守護孩子最好的鎧甲
親子相處中,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相信孩子卻需要很大的勇氣。捫心自問一下,在任何時候百分百信任孩子,我們是否真的做到了?彼此理解,相互坦誠,我開心與不開心,都會和你分享,而你遇到困難也會放心地告訴我,知道我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這就是信任。即便全世界都與你為敵,我也永遠在你身後。你犯了大錯而擔驚受怕,我包容你;你被人誤解而滿腹委屈,我理解你;你遭人欺負而心生惶恐,我維護你。唯有信任,才能讓我們在孩子面臨困境時,走進他的內心,扳直他的脊樑,扶正他的臂膀,告訴他沒關係,你只管好好成長,我們來保護你。
就如《麥田守望者》一書中說:“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用心守望,讓孩子相信,即便身處黑暗,父母也會成為照亮他們的那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