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凡博弈

    在佛教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只是有一些比較簡單的剃度儀式,也就是把頭髮剃光,再披上袈裟一類的衣物就可以當和尚了,而並非都要在頭頂上燒上戒疤。

    有些和尚在頭頂上有用香火燒過而留下來的疤痕,其實這只是在漢地出家的佛教和尚頭上有的,它是漢地和尚一種明顯的外在標誌,所以就會有很多人誤認為凡是和尚都會有這種戒疤,這是一種對佛教知識的錯誤理解。

    其實,在佛教的戒規中,並沒有在出家人頭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在世界各國的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中都是看不到戒疤的。

    再者,即使是在漢地受教的出家人,只要是在宋朝以前受教的人,頭上也是看不見戒疤的。

    所以說,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和尚都在頭上燒上了戒疤,這可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趣味連結:戒疤的數目

    佛門除了剃度儀式外,還有“清心”儀式。即入寺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老和尚會用線香為成績優秀的和尚點上僧侶生涯的第一顆戒疤,稱之為“清心”。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如果表現良好,則有資格得到第二個戒疤,名為“樂福”。

    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廟裡一些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戒疤;而一些重要寺廟的住持,則會有八或九個戒疤。

    但第十個戒疤卻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擁有的,除了達摩祖師、六祖禪師以外,在中國十個戒疤的不超過五人。

  • 2 # 野袍子仙女

    導語:不少影視劇中,只要有和尚,我們就能看到他們頭頂上的戒疤,似乎歷史上光頭以及頭上的戒疤就是和尚的重要標誌,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並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歷史上和尚頭上的戒疤從何而來的呢?

    戒疤

    戒疤又稱香疤。指佛教徒為求受清淨戒體而燃香於身上所遺留的疤痕。其行為根據或系起自於捨身供養之思想,或係為斷除我執。受戒時燃戒疤又稱"燒香疤",所燃香疤之數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幾種。十二點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在家眾多於受菩薩戒日的前夜、燒戒疤於手腕;出家眾的戒疤多燒於頭頂。

    關於其起源,依談玄《中國和尚受戒·香疤考證》所述,相傳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門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時,與七眾授戒,燃香於頂,指為終身之誓。此事逐漸演變成慣例。後世中國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眾之燒戒疤更成為是否受戒的辨識方式。然此並非佛制,且為中國所獨有,並未見於其他國家。

    歷史上和尚頭上的戒疤從何而來的呢?

    《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之第十六條說:"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說:"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又《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有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燒臂供養諸佛。"

    從這幾段經文的內容,說明了原來燒身有二重意義:一、是用以表伸至高無上的供養;二、為了消除業障。至於燃燒的位置,則不侷限於頭頂,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有的和尚頭頂上有一些經香火燒灼而留下的疤痕,這是漢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誌,於是很多人都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的。在一些扮演唐宋時代故事的電影或電視片裡,出現在銀幕或螢幕上的和尚們都煞有介事地"燒"上了戒疤,凡是稍有佛教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會感到十分可笑。

    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並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燒戒疤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這樣一個小小的發明,後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並且世代傳襲下來。這當然是一種殘害身體的陋習,是漢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產。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地佛教文化圈的一點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佛教發展到後期,"大眾信仰"比極少數思想家(佛學家)所構成的"精英文化"擁有強大得多的能量。發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惠能以後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另說中國和尚燒戒始於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個狂熱的佛教徒,他曾三次捨身佛寺當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廟贖回。當時,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當和尚。但又怕他們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黥刑(在臉面刺字的一種刑法)為範本,在頭上燒上戒疤以便隨時識別,加以捕獲,此即中國佛教徒燒戒的開始。後來,燒戒被認為是入佛門苦修的開始,逐漸適用於所有的和尚,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標識之一。

    凡是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頭髮,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佛門除了剃度儀式外,還有"清心"儀式。即入寺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優秀者,老和尚會用線香為他們點上僧侶生涯的第一顆戒疤,稱之為"清心"。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如果表現良好,則有資格得到第二個戒疤,名為"樂福"。

    偶而有人問起如何分辨中國佛教和尚。答案是∶看他頭頂。除非他蓄髮,否則在頭皮上應看得見幾排小小圓圓的白色疤。這些圓點稱作"香疤",是受戒末了用艾草在頭皮上燃成的。我不曾深入探查有關的歷史,不過或許可上溯至宋朝。據一位受訪者說,雍正帝(1723~1736)中止官發戒牒後,和尚轉借燃疤作為辨識之法。另一位受訪者說,燃疤猶如燃指,原初是為了供佛。不論如何起源,燃疤在本世紀中國僧侶是很普遍的。廣東省屬例外。在廣東的鼎湖山及其他寺院,燃疤處是在左前臂內側,不是頭上。佈雷特(J. B. Pratt)寫道,和尚"依自己的熱忱和勇氣",可以燃三個、九個、或十二個疤。在寶華山卻沒有選擇的餘地,受比丘戒者一律燃十二個疤,不多不少。受優婆塞戒者,九個。沙彌,三個。疤數在江蘇全境內據說相似,但到了他地寺院,數目的確有異。如果某年傳戒師父規定至少要燃九個疤,戒子可以多燃三個疤,以示虔誠。

    總結: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 3 # 海賊說歷史

    歷史上和尚頭上的戒疤從何而來的呢?

    這個是有歷史原因的。元朝時期,蒙古人統治漢人,漢族人受到了非常大的歧視和虐待。漢人在各方面都得不到優待,除了信仰佛教的僧人。因為蒙古人信佛,所以凡是出家人都能夠獲得朝廷的尊重和保護。

    在亂糟糟的天下,許多人為了獲得這個“平安福”,但是又不願意拋棄凡塵俗世,就剃光頭假出家來矇騙蒙古朝廷。

    漸漸地,朝廷發現天下的和尚變多了,就開始發現有人在弄虛作假,於是想到一個辦法,就是讓僧人在正式受戒的時候燙戒疤來證明身份,讓朝廷區分真假僧人。

    所以,戒疤不是符合佛教的教法,只是統治者的制度而已,就這樣慢慢流傳開來。因為是頭上燙戒疤是有危險的,非常容易出人命,並且沒有任何修行意義,純屬自虐,佛家根本不提倡。如今的中國佛教協會就禁止僧人燙戒疤。

    但是,還是有很多地方的佛教僧人認為,戒疤是以前留下來的傳統,一直堅守著這個愚不可及的做法,讓許多人沒有意義地死去。

    戒疤的數量是沒有任何等級的意義,相反,燙越多的戒疤就意味著承當了更大的死亡風險,這真是不值得啊。

    最後,我想說,宗教得以發展的前提都是統治者的青睞,然而統治者強加無須遵守的制度該廢棄就廢棄,拿生命去修行真的不值當!

  • 4 # 坐在墳頭哭的女子

    戒疤又稱香疤,燃香於身上所遺留的疤痕

    據說點這個香疤意義是為了了卻紅塵,捨身供養,也表示從此之後要清心寡慾,當和尚的決心。燒身有二重意義:一、是用以表伸至高無上的供養;二、為了消除業障。至於燃燒的位置,則不侷限於頭頂,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受戒時燃戒疤又稱‘燒香疤’,所燃香疤之數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幾種。十二點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剛入門的和尚頭上只會有一個戒疤,隨著時間的增加,戒疤的數量會增加,因此戒疤的數量越多表示資質越高。如果你看到的和尚頭上有9個戒疤,那麼他應該是寺廟的主持。想要達到12個戒疤是很難的,這種級別往往只有達摩祖師才可以達到了。在家眾多於受菩薩戒日的前夜、燒戒疤於手腕;出家眾的戒疤多燒於頭頂。

    那麼戒疤的起源於什麼時候?

    燒戒疤的習俗

    據說起源於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在天禧寺主持傳戒時,燃香於頂,指為終身之誓。當時他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

    這樣一個小小的發明,後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並且世代傳襲下來。這當然是一種殘害身體的陋習,是漢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產。發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惠能以後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這是中國漢地僧人受戒時燒戒疤的開始,後世中國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眾燒戒疤成為是否受戒的辨識方式。

    但是在佛教的戒律中,並沒有在受戒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漢地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現在的和尚都很少有戒疤了。

    小時候看電視以為和尚頭上都要點戒疤,其實並不亦然。在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發文廢止了這一行為。在《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的檔案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僧人,頭頂上不會有戒疤了。《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第十四條,也明確規定了廢止燙香疤的做法。

    燒戒疤的制度由來已久,在民眾心中根深蒂固,甚而成為世俗之人辨別出家人真偽的標誌。不過燒戒疤制度確實給出家人帶來了身體上的損害,受到了很多出家人的反對。燒戒疤制度的最終廢除,是佛教慈悲精神和人性化關懷的具體體現。

    所以現在的和尚頭上是沒有戒疤的哦!

  • 5 # 輝哥聊影

    和尚頭上為什麼有戒疤?有兩種法說,讓我說給大家聽聽

    一提起和尚,我們就會想起他們頭上的“戒疤”,那一個一個用火燒出來的疤痕,確實是和尚們最顯著的特徵,戒疤是中國和尚的特色,外國和尚沒有戒疤。凡是出家當和尚,都要剃光頭,佛教的說法叫剃度,除了剃度儀式,還有就是”清心”儀式。就是剃度一段期間後,透過學習,修煉等,成績優秀者,老和尚會給其僧侶生涯中第一顆戒疤,稱做清心。

    接下來的一兩年時間裡,表現的好,就有資格得到第二個戒疤,稱為”樂福”。戒疤越多代表資歷越高,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過一兩年就可以燃第三個戒疤。成為沙彌。依據自己對佛教的熱枕和勇氣,可以燃六個、九個、十二個的戒疤。

    十二個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戒疤越多表示資歷越深,一般住持,則可能有八個或者九個的戒疤。然而這十個疤卻不是一般的和尚所能擁有的,除了達摩祖師,六祖禪師以外,十個疤的不超過五個,更別說十二個疤了。

    1983年已經被中國佛教協會發文廢止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的檔案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

    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那麼結疤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和尚們要在頭上燒幾個洞呢?

    有以下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戒疤的由來和南朝的梁武帝有關。

    據說當年梁武帝信佛幾乎到了癲狂的地步,他為了一心向佛,竟然連皇帝都不想當了,先後三次出家,三次被大臣們拉回來。真可謂執念太深。但事不過三,梁武帝最後一次被拉回來之後,很不甘心的斷了再次出家的念頭。

    但是身在皇宮,心又在寺院。有一天,他想了一個主意。為了弘揚佛法,讓天下的人都向善向佛,他下令大赦天下的死囚,目的是讓這些人感悟到佛的力量,有更多的人能夠與他共鳴,同時也能減輕死囚們的罪惡,為了監督這些死囚在往後的日子裡積德行善,梁武帝就在每個人的頭上燒了幾個戒疤。

    由此,燒戒成為了一種流行,只要有人想減輕自己的罪行,就在頭上燒幾個戒疤。據說,時間不長,普通的和尚也開始在頭上燒戒疤。後來,戒疤就成了和尚的標記。

    第二種說法。認為與蒙古大軍進中原有關。

    宋末,蒙古軍隊一路南征,所到之處青壯年男子要麼被屠殺,要麼被強徵服勞役,但是蒙古軍隊對出家的僧人卻從不為難,蓋因當時蒙古上層推崇佛教。因此漢地青壯年紛紛剃髮穿起袈裟,扮作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出家人陡然增加,令蒙古軍隊無法分辨真偽,因此蒙古統治者以燒戒疤來區分是否是出家人,而且燒了戒疤以後是不允許還俗的。因為燒戒疤要忍受劇烈的疼痛,而且日後無法還俗,因此很多人不得不放棄假出家這種方式。從元朝以後,一直到中國佛教協會廢止燒戒疤止,戒疤稱為了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無論戒疤的起源如何,燒戒疤都不是佛教制度,只為中國所獨有,並未見於其他國家。我個人認為這種解釋似乎更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

    《中國和尚受戒·香疤考證》所述,相傳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門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時,與七眾授戒,燃香於頂,指為終身之誓。此事逐漸演變成慣例。後世中國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眾之燒戒疤更成為是否受戒的辨識方式。

    戒疤,作為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如今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出家人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斷絕塵緣、皈依佛門的勇氣,是值得我們歎服的。

    今天的人們,如果看見過於年輕的身著僧服,頭上又點著戒疤的人,恐怕要多留幾個心眼了,前面講過,燒戒疤的制度在1983年就已經全面廢止了。

  • 6 # 星火文娛天地

    據考證是來源於元代的一位志德和尚的做法,並逐漸流傳下來。

    首先需要明確,中國歷史上也不是所有朝代的和尚都有戒疤。佛教本身的戒律當中沒有規定要燒戒疤的,因此,除了我們漢族所信奉的佛教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基本上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歷史上也不是歷朝列代都點戒疤,只有在宋朝之後的才會在頭上點戒疤。

    現在入佛門,除了需要剃度以外,在寺廟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如果表現的好,佛經研習的好,寺廟的高僧,會用香在頭頂點上戒疤,第一顆被稱作“清心”,隨後如果在寺廟修行的不錯,會給僧人點上第二顆,取名為“樂福”

    點戒疤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

    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忽必烈的推崇,他進行傳教時,給人受戒有自己的特點,他規定受戒者剃度之後每人點香在頭頂,要接受沙彌戒的點三炷香,要接受比丘戒的點十二炷香香,作為一直從此踏入佛門不問凡間雜事的誓言。這樣的個人做法,後來流傳開來,並且被更多的寺廟和僧侶所選擇。後來就成為了一種固定的形式。

    還有一種是民間說法,不過比不上上面的說法來得可信。這種傳說認為這是來自於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本身是個禮佛之人,很是狂熱,他自己曾三次捨身佛寺當和尚,逼的大臣三次花重金將其贖回。後來他大赦天下死囚,但是要求囚犯必須信佛教。為了將他們與一般僧侶區別開來,防止他們犯罪,就像刺字一樣在他們頭頂點上戒疤。後來,這種戒疤被人們認為是遁入佛門的的標誌。

    戒疤是和尚在受戒的時候用艾火燒上去的,剛入門的和尚頭上只會有一個戒疤,隨著時間的增加,戒疤的數量會增加,因此戒疤的數量越多表示資質越高。如果你看到的和尚頭上有9個戒疤,那麼他應該是寺廟的主持。想要達到12個戒疤是很難的,這種級別往往只有達摩祖師才可以達到了。

    和尚頭上的戒疤存在的意義是為了了卻紅塵,捨身供養,也表示從此之後要清心寡慾。

    中國佛教信徒往往就會用戒疤來表示自己的信心,而且這些戒疤也可以用來分別此人是否已經受戒,只是這個戒疤的流傳僅僅在中國存在,在其他國家尚未看到。

  • 7 # 橘子果醬

    歷史上和尚頭上的戒疤是這樣來的:

    實際上,在宋朝之前,和尚頭上都是沒有戒疤的。而到了元朝元世祖時期,沙門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時,開了和尚頭上燒戒疤的先河,意為終身之誓,從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

    和尚頭上燒戒疤其思想根源是捨身供養之思想以及斷除我執的佛教思想,意為終身之誓。而後來的中國佛教徒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更是成為他們是否受戒的重要辨識方式。古代和尚頭上所燒戒疤之數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幾種,十二點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因此,戒疤成為他們身份的代表。

    燒戒疤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有損身體,甚至危及生命。寺院在給和尚燒戒疤的時候,至少需要兩人配合完成,一人負責將艾草製成的艾絨放在受戒的頭皮上灼燒,一人負責按住受戒這的頭部,避免他因疼痛而亂動。負責燒戒疤的和尚根據受戒這唸佛經的節奏,來判斷痛楚的程度,節奏越來越快,音調也逐漸上揚,最後通常是火燒著頭皮的剎那,在痛喊聲中停止。

    當然,這還沒有完,因烙疤後睡覺,會引起短暫的血液中毒,輕則會損及視力與視覺系統,重則昏厥,直接死亡。因此,剛燒完戒的和尚千萬不能睡覺。在這一天,寺院特別允許這些小和尚們可以在寺院四處逛一逛,以此來打消其想睡覺的念頭。早上燒戒疤,一般到了午夜12點才允許他們上床睡覺。

    正是由於戒疤一併非佛教原有的儀式,二是燒戒疤有損身體健康,因此從1983年12月,相關部門就下令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和尚,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關於生化一下的電影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