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I科技A生活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鑄造了象徵王權的九鼎。儘管王朝在不斷更迭,九鼎卻始終從一個國王的手上傳到下一個國王的手上。沒有九鼎,就不能算是個真正的國王。然而,到了秦漢之間,九鼎卻不見了蹤影,由此人們懷疑九鼎到底真的存在嗎?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又鑄九鼎。這不僅表明中國青銅鑄造技術是十分高超的,而且還可以看到大禹是違反了部落聯盟的傳統,建立了家天下的國家,因為天子九鼎,九鼎是王權的象徵。後人將爭奪政權稱為“問鼎”,建立政權稱為“定鼎”,就是因為三代以來,九鼎一直被視為王權象徵的緣故。

        根據《左傳》魯宣公三年記載,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貢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往之處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據說此舉深得上天的讚美,因而夏朝獲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其實,透過神話因素,就不難看出它的政治價值。夏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徵九州,無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一統。此後,九鼎便成了三代傳國之寶。傳說夏亡之後,鼎遷於商,商亡之後,鼎遷於周,表明天命之所歸。

        春秋時期,隨著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而由楚國首先發難。《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莊王八年(前606),楚莊王帶兵攻打陸渾之戎,路經洛邑,特意擺開陣勢,顯示武力。周定王連忙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咄咄逼人,劈頭就問九鼎大小輕重如何。王孫滿冷冷地說:“在德不在鼎!”接著又不緊下慢地回顧了九鼎轉手的歷史,並說如果本質美好光明,鼎雖小而猶重,反之,雖大猶輕。他進而指出:“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作罷。這也就是成語“問鼎中原”的來歷。

        到了戰國後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據《戰國策·東周策》所載,周顯王時期,秦國興兵臨周,企圖奪取九鼎。周求救於齊,迫使秦國退兵。但強秦豈肯善罷甘休,後來秦昭王終於滅掉了東周。

      網路配圖

        圍繞著九鼎,有兩個問題後人至今難以弄明白,一是大禹是否鑄鼎,第二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相連,即九鼎的最後下落。

        上引《左傳》說九鼎鑄於“夏之方有德”之時,而《史記》把鑄鼎的時間略有提前,說成是“虞夏之盛”之時,並明方大禹是收了九牧之金而鑄九鼎的,本意是象徵九州。《墨子》說鼎鑄於夏後啟時。上述說法大體相近,得到了後代許多人的贊同,基本上認為鼎是大禹所鑄,時間在夏朝建立的時候。

        懷疑者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從周室奪到九鼎,相反關於九鼎失蹤的傳聞倒是有鼻子有眼。漢滅秦,也沒有見到鼎。劉邦登位時,秦王子嬰交出的只有皇帝璽。《戰國策》說周得九鼎時,每一隻鼎要有九萬人來搬運,九隻鼎要有八十一萬人來運輸,這可能嗎?近代古史辨派學者認為《戰國策》多誇大之辭,禹鑄九鼎是不可能的事實。

        也有學者根據當代的考古發掘,認為在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會遺址中,已經出土過銅器和青銅器。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學術界公認是屬夏王朝時期的,曾出土銅爵、銅鑿等各式形狀的銅器,並且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坩堝片、銅渣和陶範,證明夏人是完全有能力製造銅器的。至少從技術層面而言,禹鑄九鼎是可能的。僅憑古史傳說中的一些缺陷而否認禹鑄九鼎,恐怕也不見得是絕對有力。

        傳承到周朝的九鼎哪裡去了?

        一些學者發現《史記》中的說法前後不統一。周、秦二本紀都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在周赧王死後,終於“取九鼎入秦”。《秦始皇本紀》說九鼎在遷往咸陽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風颳到今江蘇的泗水中。據此,除一鼎外,八鼎有可能被搜刮到了秦國宮殿中,應當失於秦亡之後。唐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也說:“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然他將秦昭王取九鼎的時間較《史記》本文提前了41年。《史記·封禪書》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那麼九鼎早在東周末年便已遺失,與秦無關。後來,《漢書·郊祀志》也是兼收兩說,但又說“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前327)……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以後秦始皇出巡路過彭城(今江蘇徐州)時,派了上千人泅水打撈,結果如同竹籃打水,未能如願。這說明九鼎並未入秦,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

      網路配圖

        到了清朝,全祖望、沈欽韓等學者對上述傳統說法公開表示懷疑,並作了新的探索。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祀志》中除引用全、沈二家之說外,又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其主要內容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一)周人為防止大國覬覦,加上經濟困難,採取了毀鼎鑄錢的下策;對外則詭稱丟失,不知去向。(二)史載秦滅周取鼎,為時人揣度之辭,並非事實。(三)秦人謬傳九鼎沉入泗水,秦始皇也受到愚弄。這些說法足以發人深思,但未必即為至論。

        九鼎既然被周人視為天命之所在,也就只能與社稷共存亡,豈有因大國覬覦而自行銷燬之理?況且九鼎鑄於夏初,器形不會太大,楚莊王就曾以鄙夷的口吻說:“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史記·楚世家》)可見九鼎之“重”,只存在於傳統的神秘觀念之中,而不是實物本身的價值。東周統治者能為少量之銅而毀鼎鑄錢、甘心自隳天命嗎?

        細審古籍中有關記載,對九鼎遺失的時間和地點雖然說法不一,但並無已被銷燬的材料。因此,我們有理由寄希望於考古工作的進展。九鼎如失於東周滅亡之前,那麼埋沒於關東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失於秦末,那麼埋沒於關中的可能性就比較大;要是項羽破秦後載歸彭城,那倒極有可能“淪沒於泗水彭城下”,但與《漢書》記載的年代又相距甚遠。如能將這些問題考辨清楚,對於尋找九鼎的下落,也許不無裨益。

  • 2 # 把不滿說出來

    有幾種傳說。

    秦武王都知道吧!就那個淫蕩啦!舉鼎砸斷自己的腿,那時的醫療條件都知道,人活個五六十就不錯了。斷腿是絕症啊!也許是失血過多,也許是破傷風,反正淫蕩就掛了!於是,秦人就說這鼎是不祥之物。把他裝豬籠沉黃河了!不信可以去打撈一下,張獻忠沉銀都找到了,再找到九鼎,也不是不可能。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一統天下,為防民間做亂,收天下之金,鑄十二銅人,把鼎也熔了!亦或者說,他認為天下一統,九鼎應合而為一,分為九鼎不祥。你知道啦!古人麼,總是迷信的!

  • 3 # 胡蘿蔔釣驢

    九鼎的下落眾說紛雲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下落,有這樣的說法: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泅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一個流行最廣的說法是: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虎視眈眈,力圖取周而代之。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燬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入泅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這一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 根據歷代史書記載,鼎卻實曾作為夏、商、週三代的鎮國之寶,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燬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本人認為,九鼎乃神器,斷不會有人把他鑄錢。而九鼎確實真實的存在,其下落有兩種可能:1.泗水的河床中。當時人力有限,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打撈那麼沉重的九鼎。而後歷經千年泗水的淤泥將九鼎深深掩埋,無從尋找。2.秦始皇陵。

  • 4 # 諶人

    謝謝邀請作答;中國古稱九州,用九鼎可寓意皇權和國體;九鼎由統治者傳承了夏商周三朝,在春秋戰國的分裂期失去了蹤跡,到底去了哪裡?有兩種說法;一是沉入了彭城泗水(徐州古黃河),有史書記載,秦始皇還派人在那裡打撈過;二是被秦始皇據為己有,安放在他的永恆江河日月大地(秦陵)中,這也是今天有人鼓譟挖秦始皇陵的動機和託詞之一。今天人們要想目睹鼎的厚重風采,可去國家博物館,那裡有鎮館之寶,司母戊大方鼎(商);還有,在鄧小平家鄉四川廣安市思源廣場,也肅立了一隻大鼎(模擬),可去領略一番氣勢!要知道,這國家重器可不是隨便可以豎立的。

  • 5 # 天門觀雪

    大禹時期我們處於新石器末期,二里頭的長流爵是中國最早的青銅器,20多釐米,是商早期的產物,如果非說是夏的物品那也是夏末的產物,這算不上大型青銅器。再說一下夏朝,現在考古發掘越來越疑惑他的存在,現在人們大都認為他存在,但作為一個"夏國"而存在,他由十二個部落構成。主體部落被商滅亡,其他加盟邦聯便作鳥獸散了!再看看史書中夏的歷史事件,怎麼看夏也不象一個結構緊湊的朝代,而更象一個聯邦酋長國!冥王星因小而被開除出了九大行星聯盟,夏也因歷史模糊,結構鬆散而不被認可了。而同一時期出現在河北大地,組織結構嚴謹,軍事實力強大,文化更是代表了當時東亞的文明這才被人們認可的王朝。好吧!跑題了!鼎,九鼎,我想一定不會是高度只有十幾二十釐米的鼎,這也太卡通了!而大型青銅器的出現在中國出現在商中葉,如果夏真有大型的鼎,只能是陶的,可春秋戰國時間的記載明顯不是陶的,是當時人們編的故事嗎?可也不太像呀?故事又回到了夏的出現,夏是個神奇的國家,商的甲骨文中並無提際,後代的野蠻人元與清也沒有不準在史書提前朝的禁止呀!如果夏朝真得有,商肯定有記錄的。最早提出夏的是周,周出於夏,夏亡周西奔,滅商後為得國正統,而編又或是把一個方國夏提高到了正統的高度,那九鼎也大概是偽作了。

  • 6 # 張不叄讀秦史

    九鼎之謎是先秦時期著名的謎團之一。和它們相關的故事也很多。九鼎傳說是大禹收集九州之金(銅)鑄造的,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一直是它的所有者。後來由於王權衰落,覬覦周王室以及九鼎的諸侯越來越多。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曾陳兵洛水,周王室派出大臣王孫滿勞軍,楚莊王問起周王室所藏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從此留下了“問鼎”的典故,這一舉動也就成了政治野心的代名詞。

    《戰國策》的開篇故事就是《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說的是秦國兵臨城下威脅東周,向周王索要九鼎,大臣顏率出使齊國,表示願意將九鼎獻給齊國,換得齊國出兵,事成之後卻又對齊王表示,沒有道路能把九鼎運到齊國,因為九鼎太大,“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當然,這個故事很可能是虛構的,九鼎的重量也被嚴重誇大了。

    後來秦武王領軍進攻洛陽,舉鼎而死,《東周列國志》就稱這是九鼎,但畢竟小說家言,沒有得到確認。後來秦昭王晚期滅亡西周國,周王室珍藏了八百年的九鼎也被遷出洛陽,運往咸陽,路上卻下落不明。張守節在《正義》中稱,“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

    數十年後,秦始皇巡狩時,曾派人在泗水中搜尋這隻鼎,結果當然是徒勞。沒人能解釋,那隻沉重無比的鼎是如何從中原千里迢迢飛到江南的。也沒人知道其他那八隻鼎入秦之後的去向。

  • 7 # 華夏祖龍始皇帝陛下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難道他真的什麼都沒有幹嗎?然而,大家別忘了,他的媳婦後來變成了望夫石,而孫悟空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關鍵是,大禹的定海神針還聽了孫悟空的話。話又說回來,你認為孫悟空當年定住了七仙女,真的什麼也沒幹嗎?那想想葫蘆娃,正好七個,合在一起還能變出石頭!七個葫蘆娃天天欺負蛇精真的就啥事都沒發生?那七龍珠是怎麼生出來的,那明明就是蛇蛋,而且猴子還天天的拼命的去找七龍珠!這麼有理有據合情合理的推斷,啊,不好意思,我知道的太多了。。。

  • 8 # 曉木曰兮歷史系

    顧先生為代表的疑古派對於“九鼎”的看法,首次集中地出現在《古史辨》第二冊上編三十四頁《中國之銅器時代》一文中。在完全無視《左傳》、《墨子》等先秦文獻記載的前提下,但憑著自己的“推測”和《史記》一句“應設以辭”,就得出了“九鼎不可信”的結論,這種行為是赤裸裸的耍!流!氓!馬衡這篇文章,今天看來,硬傷多得很,而且也已經被後來的考古發掘成果多次打臉,我就不吐槽了,懂行的拿來《古史辨》一翻自然懂,不懂行的我講了也會噴,我還是省省力氣的好。在下完全同意在古代文獻面前保持一定程度之頭腦清醒,但我更服膺黃季剛先生的遺訓:“無論歷史學、文學學,凡新發見之物,必可助長舊學,但未能推翻舊學。新發見之物,只可增加新材料,斷不能推倒舊學說。 ”“九鼎”到底有沒有呢?我個人傾向於認為有,因為屢屢見於今存之先秦文獻記載,周之諸侯亦多有見者;秦武王竟因此而死。但疑古派認為文獻多不可信,《左傳》出於劉歆偽造,那這個就沒法講了。自夏至周,不雲改朝換代,而云天命更迭,故極為看重鼎的象徵意義;九鼎既為政權合法性的體現,則斷無商毀夏鼎、周毀商鼎、自作自神的道理,否則周滅商時,微子未死,箕子尚在,殷頑蠢蠢,如此公然作偽的行為會不會露餡,露餡後將導致何種後果,不難想見。三代之時,滅國而存社稷,故夏后氏封於杞,商遺民封於宋。孔子猶言夏禮可言,殷禮可道,杞不足徵,宋不足信,復雲禮失求諸野,足見夏為實際存在之朝代。不據文獻而以私智疑古,越“推測”得頭頭是道,則越不免於胡說八道,理固如此。請進一步言之:“九鼎是否為大禹所作”,這個問題好比問“指南車是否為黃帝所作”一樣,蓋古史官大略之言。鑄鼎而託以天授,不足為異。楚王問鼎也好,秦王舉鼎也罷,即雲統統是傳說而非事實,至少說明在先秦時期的確有九鼎實物存世,否則以子虛烏有之物,竟衍出若干典故,無乃笑話!至於辯士為齊王說九鼎之言,固誇辭無疑,然亦可知九鼎確實存在,而且確實極重,決不可以誇為誣。戰國遊士,以時務對策幹君求祿,非莊周悠謬之徒,蓋蘇張李範之輩;其誇之所以為誇,正在於實有其人其事,不過藉事發揮,危言聳聽,欲君主留意而已,斷無空口妄言之理。故不得以誇為誣。如遊士言泰山萬仞之類,不可以萬仞之誇辭而疑泰山之有無。疑古派多措大之見,不足為訓。秦統一後,關於九鼎下落,大略言之,說法有二:一則雲入於咸陽,後乃不得見,殆在始皇帝陵中。按二世以幼子篡位,為樹威杜議,葬始皇帝極盡奢侈,珍寶不可勝數,或有九鼎在內,亦未可知。一則雲失落泗水。前說自馬遷二本紀中來,然《封禪書》又云九鼎淪沒不見,後世學者遂以馬遷所記為前後牴牾。殊不知《封禪書》遭後人竄改,是否馬遷原文幾不可知;即雲字字皆原文,亦不過太史公大略表明亦不詳九鼎下落,疑以傳疑而已。疑古派現放著《左傳》不理,偏信《封禪書》,進而就地取材,鍛鍊成獄,真不可解。後說出於班孟堅,蓋漢儒權宜之說。然不論何說,從未有疑九鼎之有無者。樓上知友“鵬鵬”所言,純屬柏楊一派胡言。該說實出於清末王先慎《漢書補註》。王氏乃經子大家,三湘文宗,學術精深,考據淹博;然晚年性情乖僻,亦貽為學霸道、好為異說、黨同伐異之譏。其《漢書補註》向為門人後學奉為“《漢書》學集大成作”,雖有過譽之嫌,然是書大可觀。所不足者,往往為逞精博,故立異說,蓋王氏年紀愈老而中腸彌熱之故也。王先慎雲周室毀九鼎以鑄錢,並無出處,亦無詳述,僅以自家之言大略說之耳,實不知從何處想來。柏楊不過臺灣一作家,文言不暢,《三通》不讀,著書每以詭說惑世,以媚俗人,實不足取。一般人看不懂原典,拿柏楊看個樂也就罷了,還要拿裡面的東西當成可靠史料講,還要順著再談出自己的看法,實在是無語。以上是曉木對九鼎存在與否和下落的辨析。那麼, 現在九鼎究竟在哪兒呢?答:我也不知道,否則現在就去挖出來,然後去北大要個校長噹噹......

  • 9 # 歷史面孔

    關於九鼎的下落,最近上映的歷史大劇《大秦賦》第四集中,秦昭襄王晚期,出兵周朝,嬴異人從周赧王處將九鼎運回秦國,途徑泗水,將豫州鼎落入泗水,其餘八鼎均運回秦國,放在太廟處。

    此種說法符合張守節《史記正義》:

    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

    也有說是秦滅周後,九鼎均進入秦國,但是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九鼎便不知道哪裡去了。

    然而根據《史記·封禪書》記載: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路過彭城時,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試著打撈九鼎,但是沒有成功。

    “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鼎在中國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王權,關於九鼎,歷來是夏、商、週三朝王權的象徵。

    我們都知道,九鼎的來源是夏朝時期,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分為九州,將九州的風情地貌、名山大川刻在鼎上,並將九鼎分別取名為“揚州鼎”、“荊州鼎”、“梁州鼎”、“徐州鼎”、“豫州鼎”、“雍州鼎”、“青州鼎”、“兗州鼎”、“冀州鼎”,並陳列在王室宗廟之中,隨著夏、商、週三朝政權的更迭,九鼎始終是象徵著王權、象徵著江山社稷。

    東周時期,周朝不斷衰弱,各諸侯國紛紛覬覦王權,凡有心者,皆拿九鼎來試探,楚莊王時期,曾問鼎的輕重,秦武王時,率兵直入洛陽,同任鄙、孟賁等大力士舉鼎,最終因舉鼎而亡。其弟嬴稷即位,是為秦昭襄王,秦取九鼎,此時的周朝已經名存實亡,等到秦莊襄王時,東西周皆歸秦所有,歸曾經這個為周朝養馬的部族。

    關於九鼎的下落,最終是個迷,後來的武則天、宋徽宗皆重新建造過九鼎。

  • 10 # 歷史的河流

    “九鼎”是中國先秦時期歷史最大的神話。

    “九鼎”是什麼?真的是九個大鼎,搬來搬去——大禹所建,一代一代傳下來;商湯奪了過去,再一代一代傳下來;然後再就是周武王奪過去,再一代一代傳下來?難道就像《花千骨》中,集齊“十方神器”,就可以召喚神龍,獲得洪荒之力,令天下臣服? 傻不傻?如果這是真的。那“皇位”是什麼?也是一把椅子,被奪來奪去,誰奪到這把椅子,誰就能當皇帝?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華夏之所以為華夏,是因為西周,確切的說是三個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是他們父子三人,制定出華夏禮儀並傳播推廣到全國各地,用華夏文化將中國這片廣大區域不同血緣和文化的部族統一起來,這是華夏文明的根本。 九鼎是什麼?是一種制度、是一種禮儀、是一種文化。“九鼎”是“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的縮稱,是西周分封建制文化的縮稱。九鼎,就是天子的權力;天子的權力,即是九鼎。

    武王伐紂,周革殷命,象徵著權力的更迭。為了向剛被征服的臣民解釋政權來源的合法性,西周的統治者需要編纂一套理論。這個理論就是:““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意思是說:天下的權力始於大禹,大禹建立夏朝,既然你商朝的祖宗滅掉夏朝得來天下權力,我大周朝滅掉你殷商取得天下的權力自然也理所應當。

    至於,經常有人說,大禹的九鼎放置在洛陽,這是怎麼回事?《史記·周本紀》的原話是這樣的:“成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這句話怎麼解釋:“周成王在豐京,派召公去經營洛邑,按照周武王的遺願。周公再次經過占卜(選地),終於建好了洛邑,這個時候天下才大定(天下的權力中心才真正的歸屬周朝所有)。”真以為是從安陽搬過來九個大鼎,安置到洛陽?別傻不拉嘰的了!

    為什麼說直到周公營建好洛邑,天下的權力中心才真正的歸屬為周朝所有,而不是武王伐紂時期呢?因為武王伐紂之後,周武王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周武王死去之後,殷地頑民即刻聯合策反“三監”叛亂,聯合反周,周統治天下的地位岌岌可危。這個時候,周公親自率師東征,歷時三年,平定叛亂,天下終於大定。因而,之所以在今天的洛陽盆地建立洛邑,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徹底制服殷地頑民,將這些殷地頑民監控起來,呼叫周八師來監督改造,消滅了危及周天下的禍根。

    最後,再來說一下,所謂的“九鼎”是子虛烏有的,關鍵是看它是如何消失的。“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史記·封禪書》這句話就是接在本文開頭的那句“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的後面。 看到了沒有?是因為“周德衰,宋之社王”,“(九)鼎”自然就消失了。“

    周德衰”這句話好理解,後面的“宋之社亡”怎麼解釋。在《資治通鑑》裡是這樣記載的:“宋太丘社亡,鼎乃沒於彭城泗水之下。”宋太丘社亡是什麼時候?公元前336年,是周顯王時期。周顯王又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會導致“(九)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戰國策》中記載著這麼一件事,周烈王駕崩,周顯王繼位登基之時。“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爾母婢也!’卒為天下笑。”翻譯過來就是:周烈王死了,諸侯都去弔唁,齊國遲遲才去。周烈王大怒,去派人找齊威王的茬,齊威王更怒:“滾,你媽是個賤人!”(周顯王被羞辱)這件事被天下(諸侯)所恥笑。

    大家說,齊威王的這有史以來第一次“國罵”是罵誰的? 司馬遷不敢記載此事,只是很委婉的說“鼎乃伏沒,伏而不見。”明擺的事嗎?周天子從現在開始,就是一個“diao”!沒有了威嚴和權威,就沒有所謂的“九鼎”,“九鼎”根本就不是個實物,只是個權力的象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暴力溝通真的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