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為理性主義者,很少採用非暴力溝通。但是我不支援非暴力溝通,總感覺不依賴我的強勢,不威脅對方,對方就不聽話
10
回覆列表
  • 1 # 眾妙大學

    溝通要看對像,要明白對方的心思。他的心思就是你手裡的遙控器。對了他心思,無所謂暴力還是非暴力,都能有效。不對心思,也無所謂暴力還是非暴力,都不會有效。

  • 2 # 悟一個空

    國際慣例,非暴力夠用是有效的

    既然是溝通,就是雙方面的表達

    首先讓我們自己來先搞清楚自己的想法

    1、你表達的是事實,還是你的看法?

    事實和看法是有本質區別的

    如:叛逆期父母的管教

    事實是:不管在什麼時期,父母都會孜孜不倦的管教你

    你當時的看法是:麻痺神煩

    2、請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判斷

    3、搞清楚是怎樣的需求,導致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

    4、然後屢清楚雙方的需求,溝通起來就簡單多了

    看了題主對自己的描述,我相信,除了被虐狂,沒人會喜歡被長期以威脅、發脾氣等方式來溝通,還是那句話,換位思考甚至可以換位感受,什麼叫換位感受呢, 雙方試著約定一個時間,比如一個月、一週,雙方試著以對方的方式來相處,試試就知道了

    上面就說過,溝通是雙方面的,如果另一半不懂,請把這個回答推薦給他/她吧

    (手動捂臉

  • 3 # 小荻老師

    在你的問題描述中,我看到了你的關鍵需求:讓對方聽話。

    事實上,你的真實需求不是簡單的“聽話”而已,你需要的,其實是“照做”。

    也就是說,你希望的是:

    溝通有效。

    表現為:

    001 對方聽從了我的建議;002 TA做了我希望TA做的事;003 按照我希望TA的方式做了事。

    我們一條一條來看,非暴力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對你的這三條期望,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想讓一個人聽從建議,通常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趨利,也就是說,做這個事兒,對我有好處;一種是,避害,也就是說,不做這個事兒,對我有壞處。

    這兩種有什麼區別呢?具個例子。

    這個事兒你做了,我就給你1000塊錢。這個事兒你不做,我就罰你1000塊錢。

    從結果上來看,你都可能會做,但你在做的時候,心裡的感受完全不同。

    前者,你會很雀躍的想著【獲得】去做,內心充滿歡喜;後者,你會很沮喪的害怕【失去】去做,內心充滿抱怨。

    所以,這兩種方式,從一個人的主觀意願和執行結果上來說,前者更有動力,通常情況下,基於前者的事情執行結果,也通常會更好。

    但前提是,這個“利”,有足夠的吸引力。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回到你常用的方式,你比較常用的方式是,強勢。強勢,在他人眼中,更多的反應是,引發恐懼,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引發“避害”從而“聽話”的動力。

    負面情緒所帶來的趨動力,通常是不足的。

    為什麼“非暴力溝通”有效,因為這個方法,強調的是“趨利”型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一共四個環節,事實、感受、原因、行動,分別對應著人們不同的需求。

    有些人在意的是,一件事情的【本來面貌】,他們在意當你給出一個評價的時候,這個評價是否【公正】,比如,你說,有人上個月工作不努力,他們就會下意識的想,憑什麼說不努力,這個評價標準是什麼,這不公平。

    而講【事實】,可以有效滿足他們的需求。

    有些人在意的,是【感同身受】,這種感覺,讓他們覺得,你跟他們是“同頻”的,是“一夥兒”的,當你講你的感受的時候,他們會自動帶入,從而更願意,也更容易的去理解的。

    講【感受】,是講給這樣的人聽的。

    有些人在意的,是【為什麼要做】,當他們無法邏輯自洽的時候,他們簡直不能做任何事情,他們會就這件事的原理,一直糾結。

    講【原因】,可以讓他們快速決策,少點想沒用的。

    還有些人,他們就是想簡單直接,你告訴我要幹什麼。甚至,其實幾乎所有人,都需要別人告訴他們,【你到底想讓我幹什麼】。

    所以,【行動】,是一定要講的。

    總結一下就是,非暴力溝通的環節,是基於滿足他人需求,從而讓別人,基於“趨利”原理,而產生行動力的一種溝通方式,相對對其它也會見效的方式而言,這種方式的風險更小,效果越更好。

    你當然可以繼續用你喜歡的方式,不過,如果你掌握了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我相信你身邊的人,會更願意聽你的話,也會更爽快的。

    要試試看麼?

  • 4 # 墨跡天氣

    語言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同一件事情如果你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會給對方帶來不一樣的理解與感受喲。如果我們仔細體會或留意身邊的交流方式,體會不同交流方式帶來的不同感受,或許會發現有一些話很傷人。言語上的攻擊、嘲諷、批判、指責或是否定、隨意的評價給我們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會比肉體上的痛苦更加令人難以忍受。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能有效的提高溝通效率並維持好良好的人際關係~

    最近小墨在看一本書《非暴力溝通》,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此書中,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如果大家有這方便的困惑,推薦大家讀一下這本書喲~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關鍵性因素,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1、描述你的觀察

    2、說出你的感受

    3、表達你的需要

    4、明確提出請求

    舉個栗子,相信大家很快就能理解啦

    回到家發現客廳裡對了好多個啤酒瓶、飲料瓶,瓜子殼灑落在沙發上、茶几上和地板上(觀察),我感覺不太舒服(感受),我希望客廳能夠迴歸到最初乾淨整潔的模樣(需要),你可以現在把客廳打掃乾淨嗎(請求)?

    “非暴力溝通”強調要明確、具體地說出自己的請求,但這個請求不是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並不是要改變他人的行為,而是讓他人的行為更容易符合我們的預期。它不是掌握他人的工具,是為了和他人達成更好的、更深的理解。

    深刻理解“非暴力溝通”的四個關鍵因素還需要我們去仔細的體會喲,配合讀書們更容易加深理解,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 5 # 每日談心

    首先,題主在描述中表明瞭自己是一個理性主義者。那麼作為一個理性主義者,可否誠心地回答自己一個問題呢?問題如下:

    假如你工作忙碌了一天還需要加班,加班的時候,你的愛人給你打電話發簡訊,你都因為工作而無暇迴應。好不容易下班回家了,愛人對你劈頭蓋臉一頓罵,對你發脾氣:“你怎麼這麼晚才回來,而且還不回訊息不接電話,你是不是去哪裡野去了!!!”,這個時候疲憊的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生氣嗎?儘管愛人他/她是出於關心和愛,但想必你不會好受到哪裡去吧?!如果正好你脾氣不大好,還可能引發一場爭吵。

    那麼如果愛人換了另一種方式:“親愛的,你又被領導拖著加班了嗎?真是辛苦你了,我給你做了宵夜,你要不先吃點再去洗澡休息?”這個時候呢,你又是什麼感受?就算再疲憊,你的態度也會相對應柔和些,對嗎?!

    題主問“非暴力溝通真的有效嗎?”。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你希望別人用非暴力溝通跟你溝通嗎?還是你同樣希望別人像你一樣強制你一定要聽他的話?

    你的需求是讓對方聽話,你希望別人能滿足你這樣的需求,但你選擇威脅的方式,我們不判定這種方式對錯,但你想下如果別人跟你一樣,需求是讓你聽話,對方希望你能滿足他的需求,還透過威脅的方式讓你去執行,你樂意嗎?我想你也不大樂意吧?(當然如果你也同樣樂意的話,那就不需要往下看了。也忘記前面我說的,抱歉,我走錯場了。)如果你不樂意,那麼你這樣對別人,別人自然而然也不樂意,這樣不樂意的溝通方式真的有效嗎?也許當時對方在你的威脅下聽話照做了,但長期以往,事情真的就那麼順利?

    所以你細想一下,非暴力溝通真的有效嗎?

  • 6 # 林峰Chris

    有一本書叫《非暴力溝通》,我覺得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什麼是非暴力溝通,然後再來說說這樣的溝通方式是否有效。

    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內在本質:不做評判,瞭解需求,表達感受,學會請求。以下是“非暴力”溝通模式的不完全解析——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我們一定會發現,我們的言語確實傷人!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創傷遠甚於肉體傷害。

    要將暴力溝通的模式轉化成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我們需要留意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

    留意發生的事情,指明我們觀察到的是什麼?清楚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是判斷和評估。基於這樣的觀察,我們的感受如何?如開心、害怕、喜悅、氣憤等。說出你的哪些需要導致了你這樣的感受?靜下來好好的體會你真實的需要。為了改善,你有什麼請求?不要模稜兩可,請具體的表達你的請求。是什麼矇蔽了愛?也就是說什麼樣的溝通行為造成了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第一、 道德評判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期待,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或邪惡的。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暗含著我們的需要以及價值觀。

    第二、 進行比較

    不要把自己或者別人拿去和某某某比較,那也是一種評判,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別人的投影。

    第三、 迴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行動負有責任,可是,人們卻廣泛的使用“不得不”這一短語。應該多使用負責任的語言。

    第四、 強人所難

    我們的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會受到懲罰。認為”某人應當收到懲罰”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在說出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一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如,不應說“歐文是一個差勁的前鋒。”而應該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進一個球。”

    如何表達體會和感受?我們教育主張各種“正確思想”,鼓勵我們服從而非傾聽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於考慮別人期待我們做什麼,或者是我們期待別人做什麼,而不是正確表達彼此的感受。

    如,不應說“我覺得我吉他彈的不好”,而應該說“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感受的根源由自於哪裡?必須要清楚,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並不是感受的根源。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的言行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面對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1、 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需要和感受;4、體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如,“你昨晚沒來令我和失望”和“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些心裡事”前者就是指責,後者則是體會和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批評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一旦我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我們就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求。

    多問問自己和他人“現在的需要是什麼”“為了這些需要,你希望對方能做什麼。”

    說出了需求,如何請求別人的幫助?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會得到積極的迴應呢?

    首先,我們提出的請求要具體,不要使用過於抽象的語言,這使我們無法深入瞭解自己,別人也不能理解你。

    與其說“我希望你給我自由”不如說“我希望我做的任何事情,你都能點頭稱是”。

    其次,要明確談話目的,這樣才能清晰說出你的需求。

    “叫你給我瓶醬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啊”,但這樣說會好些“你沒有帶回醬油,我有點鬱悶,因為現在做菜需要,能拜託你現在去帶一瓶嗎?”

    前者是評判,不是此次談話的真實目的,後者才是。

    提出明確請求時,請記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最後,要請求反饋。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可能是兩回事。

    對方此時的感受,對方想什麼,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謹記,一旦別人認為不答應我們會收到責罰,他們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你必須要重視他人的需要!不要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

    不要說“我希望你理解我”而應說“你是否可以告訴我,你認為我剛才說得話是什麼意思。

    如何去傾聽他人?不要建議、比較、說教、安慰、回憶、否定、同情、詢問、辯解、糾正,試圖分析問題妨礙了我們與他人的聯絡。

    我們要聽他人話中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並主動表達我們對此的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當痛苦的無法傾聽他人是,我們需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聲地提出請求,換一個環境。

    學會傾聽,但也要學會愛自己!

    當我們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透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

    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來需求改變,而讓愛來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用選擇做,來代替“不得不”

    表達憤怒的步驟:

    1、 停下里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在第三和第四步之間,要學會先傾聽他人。

    表達感激的步驟:

    1、 對方做了什麼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 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 我們的心情怎樣?

  • 7 # 霧中的小樹林

    強勢可能一時管用,長遠來看,建立的是權力爭鬥的關係。雙方不斷爭奪主權,這樣一起生活會都比較痛苦。

    非暴力溝通背後的人本主義是幫助人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友愛的關係。長遠來看是非常有益的。哪怕是和小孩建立這樣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可以是ta一輩子的底氣。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

  • 8 # 小雅家庭教育

    我們真正閱讀《非暴力溝通》

    昨天一位學員留言:疫情時期,因為工作需要,兩人沒有在一起生活,老公的工作方式發生了變化,需要連上四個夜班,學員誤解了老公輪班的方式,在老公要上第三個夜班時,按照以為的時間打電話提醒他上班,結果老公接電話後吼了學員,考慮到老公還要上班,她什麼也沒有解釋就把電話掛掉了。直到第二天,老公告訴她,她打完電話一直到早上,老公再也沒有睡著。學員覺得很委屈,遇到這種情況,不知道該怎樣做?

    我們遇到事情,很多時候都喜歡沉默,不願意把自己的感受正面表達出來,以為對方應該知道我們在想什麼。

    比如:老公,你好!昨天我打電話提醒你上班,你和我說話的聲音比以前大了,我有些委屈,也有點自責,我對你的輪班方式理解有點錯誤,以為你要上班了,擔心你遲到,就想打電話提醒你,沒想到打擾你休息了。真的很抱歉,讓得你一個晚上都沒有睡好。我希望我們能夠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等你下班回來,我給你做點好吃的,表示歉意,作為補償,愛你的老婆。

    學員沒有評論老公不理解她,而是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說事實、談感受、講原因、提需求。結果老公下夜班回家買了大骨頭,給家人燉好改善伙食,做完還不忘補一句“後悔啦!應該等你給我做好吃的”。中午學員也兌現承諾,給老公做了好吃的,老公說“比我過生日那天吃的還要好”

    想象著一家人溫馨和諧的畫面好令人羨慕,也希望她們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越來越幸福。

  • 9 # 子暢MrsChange

    從理論上看,“非暴力溝通”是有其道理的。比如在溝通交流時,用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個要素,能在描述時描繪客觀現實、表達內心感受,提要求時減少批判指責,並給出最具體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其實是一種溝通方式。

    它又叫“愛的語言”。據事實證明,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可以使人們更加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它一般適用於任何性質的爭論和衝突,無論是親密關係、家庭、學校、企業、諮詢、外交或者商業,只要掌握了它的使用核心,就能使雙方建立連線感,變得理解並且看重對方的需要。

    可以查閱一下資料,大多指出: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他在2006年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他差不多花了60年時間研究和推廣這個溝通方式,目前已經被全世界大量使用,幫助了數千萬人改進了溝通,促進了交流。

    甚至有歐洲國家內閣成員把它用於政治談判,還有一些有棘手種族問題的人群,因為參加了非暴力溝通的研討班,而願意理解抱持著不同立場的人,解決了政治紛爭。

    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在交流時使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式,是能減少誤會的。

    但這需要親身實踐,也就是說,在人與人的交流中使用出來。

    你所指的非暴力溝通,指的是說話不強勢、不威脅,與目前的廣為流行的“非暴力溝通”理論,似乎所指的不是同一種事物,只是有相似之處。瞭解了“非暴力溝通”的概念,你會發現,它恰恰就是讓人們學會理性表達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印表機用鐳射的合適還是噴墨的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