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畝先生
-
2 # 歷史摸黑人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自古以來許多帝王與功臣的關係最後都逃不脫這個詛咒。
謝安出生於高門豪族,從小就錦衣玉食,無憂無慮,所以他生性豁達,不為名利沉浮。但是好久不長,由於謝家在朝堂上人才凋零,無人能擔負起謝家重振門楣的重責,謝安只能出山入世。進入東晉廟堂之後,謝安與桓溫鬥智鬥勇,從而阻止了桓溫篡位的野心,使司馬氏保住了東晉江山。
桓溫死後,謝安成為群臣之首,他的人生頂峰也在此時到來。公元383年前秦皇帝符堅帶領百萬大軍南下欲蕩平東晉。由人敵人聲勢浩大,投鞭斷流導致東晉人心浮動,謝安作為群臣之首,這時以他厚重的態度穩定了東晉朝堂,隨即派遣八萬大軍與前秦對峙。經過東晉的努力再加上前秦的內亂,東晉一舉贏得了淝水之戰,創造了歷史上的神話。
隨後謝安主導收復北地,將東晉邊界推至黃河,大大拓展了東晉的戰略緩衝。但是由於謝安的巨大天功導致孝武帝對其起了猜忌。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一生風豁達的謝安也沒能逃脫這個歷史悲劇。公元385年,謝安因病逝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
3 # 羅賓說歷史
謝安是東晉的一個政治家,雖然他一開始隱居在山中與著名的文學家們一起遊山玩水,但是後來隨著謝家的人在朝中已經沒有人了,所以他出來做官,被任命為將軍司馬等等一些要職。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少數的兵力打敗了百萬之眾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迎來了很多年的安靜與平和。
謝安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管做什麼事兒,不管你做人怎麼樣,都一定要沉得住氣,做事沉穩,才能夠成大事。沉得住氣的人需要膽識,謝安進入仕途以來的事就不少,所以他做人做事都很受人的歡迎,因為他做事沉穩,所以在後來他得到了很高的權利,但也因為謝安的名聲太大,被皇帝所猜忌,所以他就去廣陵那邊避免禍端,後來他因病去世了。
-
4 # 臥牛說歷史
謝安不是官至宰相,因為宰相不是個官名,可以看做尊稱。
謝安的宰相官位是錄尚書事。
另外,謝安不是招皇帝猜疑,因為東晉的皇帝向來沒什麼權勢,都是跟諸大士族商量著來。
王敦、王導、庾亮、庾翼、庾冰、桓溫莫不是如此。
只不過謝安這個人權欲不重,要不是為了家族,他根本不會出來當官。
東山再起的故事說的就是謝安。
淝水之戰後,謝安威望達到鼎盛——內,他是宰相,外有謝玄的北府兵。要是他願意,謝安便可以做第二個桓溫。
但這個人不願意。所以司馬道子稍一逼迫,謝安便遠離中樞,他不願意同司馬氏衝突。這跟膽大膽小無關,純粹自己的選擇。
謝安選擇將權力交還司馬氏,司馬氏才稍微抬頭,在東晉末年過了把皇族的癮。
-
5 # 暢遊天下Bao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在國家和政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西晉滅亡後,在門閥士族的擁戴下,東晉王朝才得以建立,但統治階級內部,存在著皇室司馬氏與王氏、謝氏、僑氏、魏氏、廖氏等大族、各家族之間、中央與地方等錯綜複雜的矛盾。
東晉自司馬睿開國江左以來,一直處於士族門閥的輪流支配之下,形成門閥政治的格局,而除了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稍有作為以外,其他皇帝都是幾乎傀儡般的存在。到了簡文帝司馬昱時,這種皇權不振、士族專權的局面更達到極點,桓溫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連謝安都視其為“君” ,史稱“政由桓氏,祭則寡人” ,而他的野心則是要簡文帝“禪位於己”,達到傾移晉鼎的目的。簡文帝逝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桓溫死後,更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桓溫雖死,門閥政治的格局依然延續。由於孝武帝年幼,為了防止桓溫之弟桓衝等譙國桓氏人物繼續專權,謝安在桓溫死後請出孝武帝從嫂崇德太后褚蒜子第三次臨朝聽政。史載:“時天子幼弱,外有強臣,安與坦之盡忠輔衛,卒安晉室。”謝安和王坦之在擁立孝武帝、匡扶晉室的過程中立下大功,自然也得到報償。所以,東晉實權仍由士族門閥把持,只不過由譙國桓氏逐漸轉移到太原王氏和陳郡謝氏手中。
晉孝武帝司馬曜一直想恢復司馬氏皇權,致力於衝破門閥政治的格局。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此次戰爭使謝氏的聲望達到頂峰。淝水之戰的勝利延續了東晉王朝的命脈,但內部的權力結構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則是統治集團的內訌。在門閥政治下隱忍已久的孝武帝司馬曜在前秦南侵期間的太元八年(383年)九月便以胞弟琅邪王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開始分謝安的權。陳郡謝氏主導了淝水之戰的勝利,卻遭遇功高不賞的窘境。這一是因為長江上下游的桓、謝矛盾,但該矛盾由於淝水戰後不久桓衝死去、桓氏暫時無人而化解;二是因為孝武帝、司馬道子代表的司馬氏皇權向士族門閥的挑戰,這是導致謝氏面臨危機的主要原因。當時太原王氏的王國寶等人以“讒諛之計”離間孝武帝與謝安關係,再加上謝安本有名士情結,不願爭權奪利,便作出讓步,於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自請北征,並於翌年四月出居廣陵,八月去世。
儘管孝武帝實現了親政,“威權己出” ,但他顯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孝武帝與其弟司馬道子一起沉湎酒色,把宮廷搞的烏煙瘴氣,又信奉佛教,寵幸僧尼,朝政日益昏暗。
-
6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人,他們功高震主,為皇帝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沒有好的結局,最後只能落一個悲慘的結局。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政治家、名士,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堂弟。謝安少以清談知名,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東山再起,歷任徵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簡文帝逝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桓溫死後,更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數十年的和平。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年六十六。獲贈太傅、廬陵郡公,諡號“文靖”。
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
淝水之戰發生在公元383年,當時基本統一中國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不聽謀士王猛東晉不可攻擊的遺言,起九十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這場戰爭在一開始,就顯得一邊倒。東晉王室偏安江左,並沒有抵禦大軍的實力。苻堅見了自己巨大數量的軍隊旗鼓相望、連天蔽日,狂妄的說道:“以我的大軍,每人往長江裡甩一根馬鞭,就能夠讓長江為之不流。”他顯然沒有想到這場戰役的結果沒有向他預測的方向發展。苻堅南下的訊息傳到東晉,朝野震驚。然而當時任東晉丞相的謝安卻做好了抵抗的準備。他舉薦自己的弟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侄子謝玄為前鋒,率領八萬“北府兵”前往淮河流域抵抗前秦部隊。他又派遣胡彬率領五千水師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領十萬水師控制長江中游,以免前秦軍隊沿江東下。這是東晉勢力的全部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北府兵雖然一共只有八萬人,卻因為其主力是晉室南渡時跟隨其從北方南下的精壯流民,所以戰鬥力極強,後來在淝水之戰中,這支部隊也成為了擊敗前秦部隊的主力。
是年十一月,雙方主力於淝水相遇,決戰拉開序幕。本來東晉勢力決定堅守不戰,然而前秦派來勸降的使者朱序本來就是東晉的守將,他不但沒有勸降,反而提供給謝石重要情報:“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陣線拉的過長,當於其未集中之時予以當頭棒喝,一旦將前鋒部隊打敗,那全軍則都可以被擊破。”謝石得到情報後認為這一戰略可以實施,就主動改守為攻,派猛將劉牢之率數千精兵強渡淝水,又派數千人迂迴到秦軍陣後,截斷秦軍退路。秦軍士氣低落,被劉牢之這五千人打的落花流水,一萬五千人戰死。其後雙方繼續隔岸對峙,謝玄派使者對苻堅說道:“我們這樣對壘作戰,是打持久戰的態勢,不如你將你的部隊後撤一部分距離,讓我軍得以過河,快些決一死戰。”苻堅認為一旦讓晉軍過河,可以趁其半渡而擊之,遂不顧帳下將士反對,答應了這一請求。然而秦軍部隊是多股地方部隊臨時拼湊而成的,士氣低落、將令不明,竟然以為是秦軍前線戰敗了而後退,整個部隊陷入混亂之中。朱序派人在秦軍背後煽風點火,大喊“秦軍敗了”,結果秦軍信以為真,軍心渙散,都主動逃跑。在這一刻,晉軍騎兵八千人渡過淝水,猛攻秦軍。秦軍兵敗如山倒,全部潰逃。苻堅看到八公山上鬱鬱蔥蔥的樹木,竟然也嚇破了膽,以為那都是晉軍,聽到風聲鶴鳴,也以為是晉軍追來,這就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典故。這樣的逃兵相互踐踏,狼狽地逃回洛陽,九十萬只剩下了十萬。前秦此戰後一蹶不振,很快就走向了滅亡。
-
7 # 世界全史羅銳
一夜成名的捷徑就是炒作自己,現代人在這方面可謂妙招迭出,比如打口水戰。而在古代,資訊閉塞,傳媒滯後,要想炒作自己,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聰明的古人中也不乏炒作高手,東晉的謝安就是典範。他炒作的手段說起來很是另類——隱居,隱居,再隱居。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烏衣巷》,道出了謝安顯赫的家世。謝安的祖輩謝尚、謝奕在東晉朝廷都做過刺史、開府儀同三司之類的高官。這兩人謝世後,興旺家族的重任就落到了謝安的肩上。
謝安是個神童,年少有才。可惜的是,那個時代還沒有實行科舉考試,要想出人頭地,必須由社會名流舉薦。謝安雖然很受吏部尚書桓彝和東晉名相王導的器重,但他始終沒有出仕。在謝安看來,自己年紀尚輕,資歷尚淺,還不是一展抱負的最佳時機。就這樣,才俊之士謝安躲到了鄉下,過起隱居生活。不過,他沒有自我封閉,而是結交了一大幫好友,並且都是當時的名流大腕,比如大書法家王羲之、大文學家許洵以及佛門高僧支道林。從謝安結交的這些人來看,他隱居的目的不在隱居,而在提高自己的品味和聲望。
果然,朝廷聽說謝安在鄉下與這些人終日流連山水,吟詠屬文,就累次徵召。這個時候,謝安並不著急,擺起了大腕的譜兒,你越是要我出山,我偏不如你的願,吊起了皇帝的胃口。
如此一來,效果立竿見影。謝安的孤傲清高激起了朝中大臣們的不滿,他們接連指責謝安沽名釣譽,不以國事為重。在群臣的重壓之下,朝廷對謝安做出了終身不予錄用的決定。這個看似絕望的裁定,對謝安來說反倒是福音。這時,他又搬到了會稽郡東山,繼續過著悠閒自在的隱居生活。
炒作就是這樣,明星越是躲避,粉絲們越是急迫地想見到你。所以,當時的民眾中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謝安不肯出山為民做事,天下的蒼生可怎麼辦!這樣的評論的確夠分量,此時,在老百姓們的心中,謝安儼然成了他們的救世主。民眾越是呼籲,謝安越是不肯出山,而且在東山一待就是二十年。
謝安真的不想出將入相嗎?肯定不是,深謀遠慮、沉穩鎮定的謝安是在等,在尋找出山的最佳時機。在機會來臨之前,他必須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借隱居來為自己的將來造勢,這個勢最好夠轟動,夠折磨民眾的心。
公元359年,39歲的謝安終於在東晉的歷史舞臺上閃亮登場,任桓溫徵西府司馬,朝野轟動。至此,謝安的一系列炒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今天,當我們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這場馬拉松式的“明星製造”時,我們應該感激這位炒作大師,如果沒有他, 一百多年的東晉華彩篇章中,就沒有那“ 談笑間梟雄桓溫推枕無奈,弈棋中百萬強敵風聲鶴唳” 的絢亮一筆 。
鹹安二年(372年)簡文帝崩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並在其死後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在淝水之戰中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贈太傅、廬陵郡公,諡號文靖。
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王儉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張舜徽贊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可以說,謝安是明智的。任何的帝王都不會允許一個功業蓋過自己的官員或者武將存在於這個世間,謝安正是看透了帝王的心思,方才退位避禍。
-
8 # 我是趙帥鍋
在很多人眼裡,謝安之所以在淝水之戰後退出執政地位,主要是因為他功勞太大和地位太高,所以受到了皇帝的猜忌。在這種背景下,謝安只有激流勇退,低調避禍。
但其實呢,這一切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皇權高度集中的帝國中,在東晉這種皇權極度虛弱的貴族政治下,這種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事實上,在東晉帝國的歷史上,歷代執政官的權力和地位,都不是皇權可以賦予或剝奪的。比如王敦權勢巨大時,晉元帝敢表現出不服,王敦馬上就率軍攻入帝國都城。桓溫權勢巨大時,所謂的皇帝都只有看桓溫臉色行事。
等到謝安執政時,只因簡文帝表現的不能讓他滿意,謝安就直接說簡文帝和白痴沒有什麼分別。“帝雖神識恬暢,而無濟世大略,故謝安稱為惠帝之流,清談差勝耳。”
從這些事我們可以看出來,因為當時的東晉帝國實際處在一種貴族聯合執政下,所以擁有執政地位的豪門貴族代表,從來也不會把皇帝放在眼裡的,因為他們的權力和地位從來不是皇帝賦予的,而是來自於他們的家族實力,以及眾多豪門貴族的支援。
事實上,當初謝安能取得東晉帝國的執政地位,一方面是他的才能突出和家族實力強大,另一方面則是眾多豪門貴族支援他的結果。至於東晉皇帝,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已。在這種背景下,謝安怎麼可能因為害怕皇帝的猜忌,就嚇得乖乖退出執政位置呢?
從這層意義上說,謝安因為立有不賞之功,所以害怕皇帝猜忌而激流勇退低調避禍的說法,只不過是一個政治童話而已。
謝安退出政治舞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當時東晉帝國的普遍豪門貴族不再支援他當執政官,在這種背景下,謝安自然無力維持他的執政地位,所以只能被迫退休。
當初,為了應對前秦的危機,東晉帝國特意建立了一支新的軍隊,即北府兵。因為因為謝安是當時的執政官,而謝氏家族又能推出一個優秀軍事人才(謝玄),所以這枝軍隊最開始就由謝氏家族來負責籌備和統率。
後來,等到肥水之戰結束後,謝安的聲望達到鼎盛,此時謝氏家族是當時東晉最著名的豪門貴族之一,謝安又是當時中央政府執政官;而且手中又控制著北府兵。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謝安隨時可能成為比王敦、桓溫更可怕的政治強人。
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再肥水之戰結束後不久,整個貴族社會就開始共同排擠謝安,面對這種強大的反對力量,謝安只有選擇主動退出政治舞臺。在謝氏家族退出北府兵後,豪門貴族為避免某個豪門一家獨大,就特意將北府兵一直就由寒人成員劉牢之來統領。
謝安退出政治舞臺的第二個原因,是謝安不能團結其它的豪門貴族。比如,在謝安執政期間,太原王坦之一系、琅玡王導一系的代表人物都受到了排擠,甚至謝安為排擠其它豪門家族,竟然否定血統、出身的用人原則,這直接讓謝安有意無意走向了貴族政治的對立面。
事實上,正因為謝安不能團結幾大豪門貴族代表,所以司馬道子才可以很容易的利用那幾大豪門貴族代表打擊謝安;而最終當王寶國站在司馬道子身後振臂一呼時,謝安馬上無力維持執政位置的主要原因。
-
9 # 蘇小衿
謝安出朝避禍的原因,其實並非完全受制於皇帝猜疑,還包含著謝安本身的性格。
謝安的確是東晉非常有聲望的名士,少年時就以清談出名,在未出仕之前,就“高臥東山”有很高名望。因為陳郡謝氏家族之中,謝萬等代表人物的失勢,才讓一直想隱居的謝安“東山再起”出仕為官。
謝安先是在大將軍桓溫帳下任職,後聯合太原王氏王坦之等人,將桓溫的篡位謀算覆滅,謝安得以掌控東晉朝政大權。
值得注意的是,掌權的謝安當時依仗東晉特殊的“門閥政治”局面,其實是壓制東晉皇帝孝武帝司馬曜的。東晉琅琊王氏、陳郡謝氏、譙國桓氏等士族門閥,掌控東晉朝政,壓制皇權,其實皇權在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權力。
謝安掌權之後,任用陳郡謝氏謝玄、謝石等人,打贏淝水之戰,讓陳郡謝氏的地位發展到了鼎峰,成為與琅琊王氏比肩的“王謝”之家。
而謝安本人,在當時其實也是勢頭正盛,更何況陳郡謝氏謝玄等人掌控東晉北府等軍事力量,陳郡謝氏有著無法被輕易撼動的實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謝安出朝避禍的原因,除了不想因皇帝忌憚之外,更多地是因為謝安本身閒散清逸的性格。
當時謝安依仗打贏淝水之戰的功績,還有陳郡謝氏士族門閥的力量支援,其實是不需要太過於忌憚皇帝的猜疑的,但是謝安還是依然選擇在打贏淝水之戰不久之後,就出朝到廣陵為官,算是放棄了自己在朝中掌權的機會。
這給了孝武帝司馬曜和會稽王司馬道子掌權的機會,東晉朝政大權開始從士族門閥轉移到了司馬氏皇族手中。
而不可否認的是,當時宰相謝安,選擇低調避禍,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其身為名士的性格問題。當謝安出鎮廣陵後,便讓人造船,想要順流而下返回當初隱居的東山,不過還沒成行,謝安就病逝了。由此也更能看出謝安因性格清逸而選擇出朝的過程。
回覆列表
東晉政壇最初是王與馬共治天下,司馬氏依靠王、謝等世族地主來維繫統治,但是主要還是王家。謝家及北府軍因淝水之戰而地位上升,然而還是無法企及王桓主導的西府軍,功成名退未嘗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