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奇觀古今
-
2 # 霖霖歷史錄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但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明代基本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由於明代與日本及歐洲間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從海外透過東南沿海流入內地。國初雖然鑄有“洪武通寶”銅錢,洪武八年(1375)又發行寶鈔作為法定貨幣,但銅錢形制濫惡、使用不便,寶鈔貶值嚴重,白銀不可遏止地成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貨。碎銀通貨的便捷,使得前期由於幣制混亂造成的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貨幣經濟得以發展。
大明寶鈔
明朝錢幣叫“大明寶鈔”。它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低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氾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可見,這項錢幣改革以失敗告終。
明朝各階段貨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仄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候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鑄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據福州鑄隆武,永明王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
3 # 藍天影視精剪
明朝經濟 明朝是中國第一個以白銀為貨幣體系主體的朝代(之前是銅),這與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有很關係。
由於當時人們對中國礦資源勘測的瞭解與手段有限,誤以為中國是一個銅礦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故政府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和進步,國內有限的銅資源很難滿足貨幣流通的需要。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開始發行大明寶鈔。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
並於第二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年間。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而又易於仿製。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氾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終以失敗告終。 紙幣發行的失敗進一步抑制了商業的發展,金銀等貴金屬貨幣在攜帶、安全性上又大打折扣,同時國家因為害怕貴金屬流失海外,而動搖國本進而限制商貿活動 ,商業的發展受阻。實際上,這種做法既延緩了東西方透過商貿交流,也延緩了透過商貿往來所進行的文化交流。於是,東西方交流從此漸漸嘎然而止,失去了一個互相學習、融入世界的大好機遇,十分可惜。
-
4 # 風塵滾滾
明代的通貨流通體制經歷了由微入顯的變遷過程
首先,歷經信用制度轉型且為國家體制強力支撐的法定貨幣寶鈔,因土木之變等戰亂因素衝擊,愈加難以為繼,彰顯了明初貨幣體制運轉的困境。
其次,自洪武末年一直被禁行用的銅錢在此前後不斷突破禁令,逐步在大運河一線及沿海的商貿地帶廣泛恢復流通,迫使政府不得不放開錢禁,昭示了市場力量的自發崛起。
最後,因財政體制轉型所需與民間穩定通貨缺乏等因素,白銀穩步崛起,開啟了中國“白銀時代”的重要轉向,預示著貨幣轉型的可能發展方向。此一時期通貨流通體制的變遷堪稱明代紛繁曲折的貨幣轉型的先聲。
-
5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明朝經濟 明朝是中國第一個以白銀為貨幣體系主體的朝代(之前是銅),這與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有很關係。 由於當時人們對中國礦資源勘測的瞭解與手段有限,誤以為中國是一個銅礦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故政府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和進步,國內有限的銅資源很難滿足貨幣流通的需要。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開始發行大明寶鈔。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並於第二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年間。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而又易於仿製。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氾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終以失敗告終。 紙幣發行的失敗進一步抑制了商業的發展,金銀等貴金屬貨幣在攜帶、安全性上又大打折扣,同時國家因為害怕貴金屬流失海外,而動搖國本進而限制商貿活動 ,商業的發展受阻。實際上,這種做法既延緩了東西方透過商貿交流,也延緩了透過商貿往來所進行的文化交流。於是,東西方交流從此漸漸嘎然而止,失去了一個互相學習、融入世界的大好機遇,十分可惜。
-
6 # 執古論今
貨幣在國民經濟執行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明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代表,貨幣的流通體制演變對社會亦是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那麼,明代貨幣流通體制都發生了什麼重大的變化呢?
明代在貨幣流通方面經歷了三個關鍵的時期,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是哪些時期。
第一個關鍵時期:大明寶鈔明朝以前,銅錢一直是中國古代物品交易的主流貨幣,在明代初期,洪武八年之前,明代的官方貨幣依舊是銅錢,但是隨著著經濟的蓬勃發展,礦產資源越發稀少,銅錢的鑄造已無法滿足正常供需的財政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大明寶鈔問世。
大明寶鈔是明朝初年唯一通行的法定紙錢貨幣,發行於洪武八年,在《明史.食貨志》中有記載:“七年,帝乃設寶鈔提舉司。明年始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大明寶鈔的材質、長寬尺寸、面值及文字圖案等明代政府機構均做了詳細的規定。
大明寶鈔作為明代政府強制推用的紙幣,為穩定明代初期政治局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同樣巨大,大明寶鈔為無本之鈔,且發行不限量,發行後,明代政府規定:“禁民間不得以金銀貨物交易,違者罪之;以金銀易鈔聽。”既金銀不準作為貨幣,白銀成為了一種商品。這就使得寶鈔自身的價值很尷尬,隨著明代經濟的恢復、發展,大明寶鈔的缺點越發突出,無本發行,不可兌換,基本沒有任何貨幣使用價值,使得百姓生活與貨幣流通出現了無法正常進行,在這種情況下特殊商品如土地、白銀等成為了物品交易的媒介,大明寶鈔迅速貶值,甚至到了路者不拾的境地。
第二個關鍵時期:錢鈔並通洪武八年,大明寶鈔面世後,明政府為保證其權威性,禁止銅錢、金銀流通交易,但在實際的物品交易活動中銅錢無可替代,雖然明代政府屢次禁止,可大明寶鈔屬性實在雞肋性質,百姓對寶鈔的信任指數還沒有低至一星,自然排斥使用。
銅錢在洪武朝被數次停廢,但率廢率開,這就使得銅錢使用量不斷增加,加之明政府銅錢鑄造質量堪憂,致使民間盜鑄不止,明代政府卻沒有實行切實有效的舉措,面對盜鑄私錢基本持默許的態度,明代中葉後,私鑄錢與官鑄錢一同流通,使用混亂,逐漸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這種不良的市場動態,使得百姓對寶鈔更加排斥,紛紛選擇白銀保值。
第三個關鍵時期:白銀貨幣化大明寶鈔急速貶值,明朝政府多次採取措施,寶鈔多數面值大,雖然後期試圖面世小面值的寶鈔,但還是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大明寶鈔貶值的問題。在民間逐漸以金銀玉器、土地田產等進行交易物品,又進一步加劇了大明寶鈔的貶值速度,面對這一情況政府採取了加重賦稅或者罰款的措施,以圖阻止,但寶鈔依舊沒有對應的物品來進行有效的兌換,依舊雞肋無用。逐漸民間物品交易以金銀等進行交易成為主流,雖然明代政府明確規定不能以金銀作為貨幣進行流通交易,但卻沒有限定不能以金銀器具或者金銀首飾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交易,這使得金銀作為主流貨幣在民間逐漸形成規模。
明代白銀貨幣化是一個自下而上逐漸自上而下的曲折過程,自明成化、弘治時期白銀得以真正流通並逐漸貨幣化。
明朱祁鎮期間,民間已經見不到大明寶鈔的流通,從這可以看出大明寶鈔已徹底退出貨幣流通的舞臺。明政府徵收賦稅的方式也由使用大明寶鈔或白銀的方式,而不是強制必須為大明寶鈔,在民間貨幣流通上也開放了白銀的使用,白銀正式成為貨幣進行流通。到了萬曆年間,一跳鞭法的實行,使得白銀成為唯一的稅收貨幣。
白銀的貨幣化,對原本傳統的農耕社會形勢帶來了強烈的影響。明代前期以實物徵收為主,稅收白銀化後使得農民必須將農產品去市場進行交易兌換為白銀而後進行繳稅,這使得銀貴糧賤常有發生,社會階層逐漸分化,傳統農耕形勢發生巨大變化。
總結明代貨幣流通體制經歷了大明寶鈔、錢鈔並通、白銀貨幣化三個主要歷史階段,大明寶鈔強勢問市;錢鈔並用,私錢盛行,屢禁不止;市場混亂,使得大明寶鈔逐漸退出市場,白銀佔據市場主導。白銀貨幣化對明王朝產生了不小的震盪,甚至造成了明王朝的嚴重危機。從明代貨幣流通體制的變更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明王朝興衰歷程。
總之,相較於其他封建王朝,明代的貨幣流通體制體現就顯得比較隨意。
-
7 # 舊巷深處
明代建立之初的法定貨幣為:大明寶鈔和銅錢,明政府以此建立起了以大明寶鈔為主幣、銅錢為輔幣的國家貨幣體系。
此時,由於這些貨幣是由明代政府自行發現的,因此對明前期的鞏固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隨著經濟發展,大明寶鈔開始不斷貶值,同時明政府開始禁止銅錢使用,這一系列的發生,使得明前期的國家貨幣體系崩潰,流通領域的貨幣形態進入混亂期。
社會在快速發展,白銀在經濟中的使用逐漸增多,為了維護統治,明政府只得改變策略:接受白銀貨幣化的趨勢,使白銀交易合法化並最終建立起新的以白銀為主幣、銅錢為輔幣的國家貨幣體系。
那麼在明朝貨幣體系變化的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哪些重要時期呢?
一、明代初期:以“大明寶鈔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體系的形成與破滅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中國紙幣的使用經歷了長期發展演變的歷史,明代並不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第一個用紙幣的朝代。但是由政府正式統一發行的紙幣開始於北宋年間的交子。
明朝建立初期元代的紙鈔仍然在社會上流通使用,鑑於此朱元璋仿照元代的鈔制在洪武八年開始發行大明寶鈔,“明初,沿元之舊,錢法不通而用鈔”。
根據《明史·食貨志》記載:“七年,帝乃設寶鈔提舉司。明年始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因此在明前期,國家是以大明寶鈔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體系,對明朝初年國家政權的鞏固、社會經濟的恢復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符合中國傳統社會把整個社會的貨幣鑄造與流通權控制在政府手中進而掌握社會經濟命脈的要求。但大明寶鈔的無限量發行和不能兌換的特點使其難以擔當社會商品流通和財政運轉的重擔。大明寶鈔的急劇貶值使社會流通領域失去了兼顧國家立法和經濟法則的通貨。為保住大明寶鈔,明政府開始禁用銅錢,親手破壞了明初的國家貨幣體系。
“從制度上來說,錢鈔兼用,如同天平之有兩端,必須兩者平衡,才是一種健全的狀態,如果兩者價值上發生差異,就知道一方發行太多,或另一方數目太少。”這就造成流通領域出現貨幣的混亂狀態,多種貨幣同時存在,在社會商品交換中使用白銀,在稅收、官俸、贖刑等國家財政收支中則使用寶鈔。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寶鈔的貶值情況越加嚴重,為了保住這由國家自主發行貨幣的國家貨幣體系,明太祖“令大明寶鈔與歷代錢兼行”,企圖以國家法令的形式保證大明寶鈔的流通,但卻無法阻止大明寶鈔流通狀況的每況愈下。明太祖不願意承認大明寶鈔貶值的根源在於發行量過多,明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與當時的貨幣的發行量不相適應,卻把大明寶鈔貶值的主要原因歸咎為人們偏愛銅錢而輕視寶鈔,銅錢的流通擠佔了大明寶鈔的流通,“兩浙之民重錢輕鈔……而鈔法益壞不行”,所以在洪武二十七年下令禁止使用銅錢,“詔禁用銅錢”。
“令有司悉收其錢歸官,依數換鈔,不許更用銅錢行使”。這道詔令標誌著明代前期確立的以大明寶鈔為主幣、以銅錢為輔幣、由國家自主發行貨幣的國家貨幣體系的失敗,也是明代銅錢地位由合法到非法的轉折點。在這種情況下,商品流通如果要繼續發展,就必然要選擇符合經濟發展狀況的白銀作為貨幣。
二、宣德年間:多種貨幣共存的混亂時期雖然明代自洪武末至正統初的幾任統治者都開始了嚴禁白銀和銅錢的使用,但是由於大明寶鈔貶值的趨勢又不可遏制,所以約在宣德年間明代社會的實際流通領域開始出現多種貨幣並存的情況。這段時間內流通領域中的貨幣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出現了以寶鈔、白銀、布帛、穀物、銅錢等作為貨幣交易的現象。
明朝初期政府是禁止使用白銀的,在洪武二十七年又下令禁止銅錢的使用,只允許大明寶鈔的流通,在理論上明代進入大明寶鈔的單一貨幣流通期。但在實際流通領域中卻出現多種貨幣形態同時存在的情況,而明政府苦心孤詣想要推行的寶鈔卻在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到了宣德以後民間交易幾乎不用寶鈔。後來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明政府頒佈禁銅令以來明政府首次以法令的形式承認銅錢為合法貨幣的法令。
三、嘉靖年間:白銀貨幣化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嘉靖年間,白銀的使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時鈔久不行,錢亦大壅,益專用銀矣。”因此,標誌著白銀貨幣化已基本完成,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白銀產生了強烈的需求。
明政府在後期建立的國家貨幣體系是以白銀為主幣、銅錢為輔幣,由於白銀和銅本身就具有價值,這對穩定明前期一直動盪的貨幣經濟具有重要作用。穩定的貨幣形態也促進了明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但由於國內白銀開採量的不足,明代國內的大量白銀是依靠國外進口的;明政府掌握的銅源不足,為鑄造更多數量的銅錢官鑄銅錢質量逐漸下降,民間私鑄盛行迫使明政府在禁而不止的情況下默許了私鑄錢的流通。
由此可知明後期國家貨幣體系中的兩種貨幣的發行都不由明政府控制。君主壟斷貨幣一統天下局面的結束,而國家壟斷貨幣權的喪失會引發國家權力的削弱,沒有獨立自主和穩定的貨幣體系對明朝的國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後世來說也是深刻的教訓。
四、總結因此總的來說,明朝的貨幣大概一共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
一是明朝初年的大明寶鈔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體系,對於明朝初年的政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是到了宣德年間,由於大明寶鈔的瘋狂貶值等諸多因素,使得那個時期出現了以寶鈔、白銀、布帛、穀物、銅錢等作為貨幣交易的現象。三是到了嘉靖年間,白銀作為貨幣開始被廣大人民接受,成為明代中後期的主要貨幣。明政府所建立的兩種國家貨幣體系對明朝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一方面保證了大明王朝能繼續維持其統治,而且引發了賦稅貨幣化、商品經濟發展等積極意義,但其產生的消極影響同樣是不可忽視的。
回覆列表
明時,也推行紙幣。結果官府發行紙幣。自己卻不收紙幣。工資給你紙幣,你交稅必須交銅錢,紙幣政府不要。加上打仗胡亂發行。紙幣和廢紙無異。
貨幣又回到最初的樣子,就是銀,結果美洲有一大堆銀礦,明朝初期有海禁國策,流入中國的白銀微乎其微,白銀流入主要是從“隆慶開關”開始的,大量白銀流入大明,結果就是,讓政府本來就脆弱的流通體系雪上加霜,使得明朝將貨幣控制權拱手讓與他人。海外的銀流入方式以貿易為主,導致了大量銀子被集中到少數官商手中。導致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方面通貨膨脹,少數官商將銀子變為實業,大量普通民眾生活越來越難,明朝稅收制度的缺陷,一方面導致民眾失業,政府稅收減少。大量銀子在少數官商手中。而且明朝邊境一直不太平,政府沒錢,百姓沒錢。在加上天災人禍,一個大帝國轟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