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來藏4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我們就從動靜二相說起吧! 這裡在具體講“聲塵”的特性與“聞性”的特點。“聲塵”我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聲塵分為動與靜兩種相。「聞中為有無」是什麼意思啊?這裡的“有”就是指聲音的這種動相,“無”呢觀照為聲音的靜相,我們能聞的聞性是動相與靜相都能夠聞!而普通人呢他認為沒有聲音的時候就沒有聞性了,哈他認為靜音就沒有聞性了,他不知道靜音本身就是一種聲音啊?是你聽到了沒有聲音,在靜下的時候,你的聞性並沒有消失啊!所以啊你不能認為有動音就是有聲音,啊靜音就不是聲音,靜音同樣是聲音。「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什麼是“無聲號無聞”呢?無聲就是指沒有聲音的時候啊沒有動音的時候,‘號無聞’暫時性地把沒有聲音講為無聞的話,也就是將靜音講成無聞的話,再往下看「非實聞無性。」並不是真實的你的聞性就沒有了,也就是說雖然現在沒有動的這個聲音,啊是一種靜音,你照樣能夠聞到,你的聞性一樣存在,只不過這時你聞的是靜音,靜音也是一種音,聞到靜音的時候不代表你的聞性就沒了。【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聲無」是指聲音沒有了的時候,「既無滅」聲音沒有了並不代表你能聞到聞性也同時滅掉了,也就是說雖然沒有動的這種聲音了,你能聞的能力你能聽的這個能力,依然還在。它並沒有滅掉,叫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那麼聲音有了的時候呢,“亦非生”聲音有了的時候,也不是說你能聞的聞性這時就生出來了,不是!說白了就是說我們能聞的這種聞性啊不是因有聲音而有,也不是因沒有聲音而無。能聞的聞性是隨著外面有聲音或者是無聲音,它呢來表現,來現有、來現無的。有動音它就現動音,沒有動音是靜音的時候它就現靜音。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這是講我們能聞的聞性啊,隨著外面有聲音啊它就現有,隨著外面沒有聲音是靜音的時候它就現靜音啊它就來聽靜音;它本身是沒有生滅的。外面一會兒是動音,一會兒是靜音,是在不斷的生滅當中在變化當中,雖然外面在變化當中看起來聲音有生有滅啊,但並不是我們的真心在這裡生滅,而是我們的真心啊隨著外面的境界相來現生現滅的。外面有動音啊它就現出動音,外面沒有動音是靜音的時候,它就現靜,它就能聞到靜音。同時聞性是在生非生,在滅非滅。當你聽到外面有聲音的時候啊你能說你的「聞性」生出來了嗎?不能!當外面聲音滅掉的時候,沒有聲音的時候,你的聞性這時也沒有滅掉,啊聞性是不生不滅的,聞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啊!所以這個聞性是在生非生,在滅非滅,生而不生 滅而不滅,而且你還要明白在生的時候即是滅,在滅的時候即是生,這叫二圓離。“是則常則實”這裡的“常真實”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加深理解,第一個是指我們能聞的聞性啊,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因此它是圓融周遍整個法界!能聞十方法界一切音聲無所障礙。第二個方面,這個常真實啊是指我們本具的能聞的聞性啊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無論何時何處聞性都是不生不滅的,啊它會隨著外面的聲塵出來表演,外面有動的聲音它就讓你聞到動的聲音,外面是靜音啊它就來表演啊讓你聞到靜音。常真實的第三個方面,就是指能聞的聞性是恆常不變的,永遠是這樣不生不滅,不管外面的境界是動音之相,還是靜音之相它都是在這裡恆常不變的。【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就是說即使在熟睡當中啊即使在夢中的時候,大家想一想,一個人在做夢的時候已經睡著了,這時他本人已經休息了,離開了外塵境界,自然就離開了聲塵啊聲塵包括動音之相啊靜音之相,動靜二塵都已經遠離,但是他能聞的這種聞性並沒有消失,就像我們現在已經熟睡了,在夢中呢你家裡的人在房間裡說話你雖然是睡著了但是也能聽到,而且他們講話的聲音如果很大的話你還會起煩惱,難道不能小點聲音嗎?讓我好好睡個覺!這就是說明在睡夢中的時候,已經離開了外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都已經離開了,能聞的聞性依然存在,聞性它不會因為六種意識心已經停止了已經休息了聞性就喪失了,不會的!叫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覺觀」是在講我們能聞的聞性,你可以對應為一精之明,對應為第七識(方便說為 真心)。「出思惟」是講他已經超出了思維,思維就是意識心啊,真實的聞性已經超出了意識思維之外了。「身心不能及」“身”可以觀照為肉團身,心呢?觀照為六種意識心,「不能及」是指肉身和意識心與我們能聞的聞性可以相對獨立的存在,啊是能夠分離的,不能及還有一層含義,如果是凡夫的話,他的妄想心是停留在十八界當中,十八界大家知道吧?六根加上六塵再加上六種意識心這叫十八界。凡夫就是在十八界裡執著呀,雖然在十八界當中執著,但是能聞的聞性沒有與我們分開過;但是因為凡夫他迷惑顛倒啊,啊雖然沒有分開過啊,但是他顧及不到,已經把這個能聞的聞性忘失了,啊只是攀緣在六種意識心當中,忘記了後面的第七識。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而眾生呢他迷在聲塵上,聲塵是屬於外六塵之一呀,眾生喜歡攀緣外六塵,透過聽外面的聲音來產生意識心,然後分別打妄想,然後意識心在對聲塵打妄想搞分別。「迷本聞」就是指把後面的一精之明已經忘了。「循聲故流轉」“循聲”就是向外攀緣啊攀緣以後就在聲音裡受輪迴。注意!這裡是以聲塵一塵來代替外六塵的全部來講,我們既使在聲塵裡輪迴,也是在色塵裡輪迴,也是在香塵裡輪迴等等等等。「故流轉」怎麼樣流轉啊?因為在外六塵的境界裡分別啊,比方說聽到人家跟你講話,講的話好聽不好聽啊,啊你要分別;你吃東西要嘗味道,這個味道好吃不好吃啊,也在搞分別打妄想。從而呢這六種意識心啊就圍繞著外六塵在這裡打妄想搞分別,這就叫循聲。循聲就是循色就是循味……這裡是以聲塵一塵代替全部的六塵。循聲以後啊就向外攀緣了,心收不回來了,所以呢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把後面的第七識已經遺忘掉,而被外界的表相迷惑,這叫循聲故流轉。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這裡是在比喻真心本來面目不變隨緣,「巧幻師」就是控制木偶的人(第七識),木偶有兩種一種是託戲就是人在下面,然後呢木偶在上面,另一種是提戲就是人在上面提著這個木偶,木偶則在下面動在下面表演;木偶在臺上跳啊蹦啊都是這個人用一根線來控制他動的。那麼我們現在了就木偶,真心在下面控制我們,我們還不知道。把這個戲臺當成真的;我們在六根六塵裡動啊,就好比這個木偶在臺上表演一樣,後面的一精之明也叫第七識(所謂的真心)在操控。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阿彌陀佛!

  • 2 # 天青居士

    自性本真如,見性成佛。非空非有,空空有有,身外之身,形外無形。楞嚴大定,時時定中處處定中,花開見佛悟無生。

  • 3 # 把一切碎為微塵

    證明方法2實證就是大家說的見本性,許多人這是卡在這一關口,鄙人多年實修略有經驗最近正準備寫一個教程還沒完工,當前只能簡單寫一下,望有緣人珍惜。

    要知道學佛要通三藏的經、律、論 經教上只知唸經、持咒、唸佛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讀唯識後知道這些都是伏妄的方便法,而不是學佛就是念經唸佛,錯把學佛工具(舟)當作學佛目的了。

    好了切入正題,鄙人現在研讀《瑜伽師地論》後知道鄙人入方便空的法叫疲勞法息妄並不是個人發明的。

    鄙人很幸運從第一本經到證到方便空時間為一個月左右。這就是學佛如初成佛有餘的正解。

    要知道沒有因緣很難精進,正是孝的力量成就了我,2006年一天晚上父親流鼻血止不住,那刻知道親人要離我遠去一下覺悟了,儘管連經文都讀不通的情況下發願為父親一個月內念100部《無量壽經》,還要上班,上班時間是沒法誦經的。早上八點前必須誦完1部經外加一部《觀無量壽經》和十部《佛說阿彌陀經》接近三個多小時。

    生活軌跡早誦經,上班,下班後誦經直到沒有力氣,有段時間嗓子都啞了 ,心裡默唸也要念完 。

    這樣操作想打妄想也不可能的,太累了,這就是疲勞息妄法。

    終於有天下午,誦完經後想打一下坐 ,第一次打坐哦,沒人教隨便腿一盤上坐幾分鐘房間一下消失了,感覺一個人坐在沒有邊際的地方,接下來坐墊消失了,腿消失了,下身、手、喉、鼻子、耳朵依次消失了,只是頭頂很薄一層沒消失,身體變長越來越大地球就在手心,到後來地球都消失了,由於頭頂那層沒消失便作意讓他消失,試了三次沒成功,身體開始縮小,同時又感覺耳朵,鼻子、喉……。

    你看初學佛精進一月誦經便到方便空。

    為什麼有人唸佛不得力 ,就是念佛時間不夠長,鄙人2014三天念四字佛號共計24萬聲,現量開天眼幾分鐘,聞異香等等。

    個人實修經驗,想入佛世界,懺悔不可少,持戒、修大福報 。

    具體操作正在寫教程。

  • 4 # 覺了7

    此類問答一般我很少回答,大家要知道外境對自己的作用,包括別人的言論甚至是經文都是外境的一種,為什麼有的人讀經文開悟啦?有的人反而迷啦?這就是相不縛人人自縛,語言文字都是有相的包括經文,唯識論,這些有相的語言文字只是為了破相而存在,就是眾生幻垢還依幻滅,以幻滅幻的道理,學人只需從中吸取自己的營養修自己這顆心,因為不同的個體所需不同。不要用有相的語言文字去爭論佛境或對錯,如果各位菩薩能各自不亂心性倒也無妨,這也可以讓觀看的眾生受益。再說說唯識,唯識就像絕壁上的寶珠,有幾個人能到達呢?到達以後又會有幾個人能放下千辛萬苦得到的寶珠呢?因此沒有錯法只有正悟。

  • 5 # 悠悠微影

    呵呵,真心不落有無。

    假設有一臺超快的相機,能夠把一個動態的事物,由靜到動再到靜的所有過程全部拍攝下來,拍攝下來的每一張照片都是靜態的,那麼請問:所有靜態的照片加在一起,是動態的嗎?

    靜止的事物是如何由靜到動的?哈哈,這根本不是一個物理的問題,事實上,動和靜中間是有另一種狀態的,這種狀態就是:

    非動非靜。

    其它任何截然相反的事物也存在這樣一種狀態,比如:非有非無,非生非死,非大非小,非生非死……

    但這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因為它的確超出了世俗的見解,說一個東西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等於說它既有又沒有,普通人會覺得這怎麼可能,只能被人們當做傻瓜的一個笑話。

    那麼從生到死的中間是什麼?假設一個人要死了,按照普通人的理解,他死之前的那一瞬間, 那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必然是生的狀態,可是他是怎樣死的呢?呵呵。

    生命除了生和死外,是有中間狀態的,這個中間的狀態就是非生非死。實際上,我們每個人乃至每個生命都是這樣的,我們都處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人們絕對不能理解這樣的說法,是因為人們必須要執著於一端才能讓妄心得以存在,而這種妄心的存在就會被無明所遮掩,所以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

    假設生命是有生滅的,整個宇宙也是有生滅的,那麼當整個宇宙毀滅的時候,這種毀滅又是相對於什麼來說的呢?

  • 6 # 山水自在

    答案就在《楞嚴經》裡!尊者阿難早代替我們向世尊請教了。

    (禮拜一下尊者阿難,就是因為他當時尚未開悟,所以才會問的這麼細,其他的大乘經典如《圓覺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金剛經》等都是大菩薩或大弟子向世尊請教,問題的層次非常高,普通人更難理解)。摘錄部分以供參考:

    《楞嚴經 . 卷四》:

    (阿難)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十方如來國土清靜寶嚴妙覺王剎。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另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注:佛法知道的再多,如果不修,等同不知。)

    (佛祖):“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生滅,伏還元覺,得圓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同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靜妙德。”(注:此處為修行的大原則,大方向)

    《楞嚴經 .卷五》:

    (孫陀羅難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白端。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靜,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注:此法與道家“觀息”相類,故摘錄。法華宗亦採用觀息法門)

    ( 彌勒菩薩):“...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世尊!我瞭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注:彌勒菩薩唯識法門)

    (大勢至法王子):“..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我本因地以唸佛心入無生忍。今此世界,攝唸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大勢至菩薩淨土唸佛法門)

    共有二十四位大菩薩報告了自己的修行法門,其餘略。

    《楞嚴經 .卷六》:

    (觀世音菩薩):“......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注:觀世音菩薩之觀音法門)

    【提醒一下,如果你完全按照上述二十五位大菩薩的方法進行修證,效果不一定就好,原因在於各人根基不同,所以釋加牟尼佛在後面介紹了修證三要義,我們還是把自己看得普通些,老老實實的從戒定慧三要點著手。】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實則名為三無漏學。”(注:戒定慧為修證三要義。)

    後面不講了。所以《楞嚴經》全稱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讀懂了這部經,就能達到“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楞嚴經. 卷十》)的程度了,再觀其他宗門之修法,就歷歷在目,不再詫異了!

    (提醒:今天引述的經文內容,都在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經典普及文庫”,2010年版的《佛教十三經》內,部分句讀有所更改。括號內的文字是我為提示閱讀重點而加的。)

  • 7 # 卍玅發

    真心自性不生不滅,是經中所說。而說其他皆為虛妄,並非《楞嚴經》經中原話所講。即使在其他經中有講,但不是佛的究竟真實說。而是佛的方便說,方便說只能算是半句話。《大般涅槃經》有一比喻:“如長者教子識字。因兒幼小理解力差,長者先取半字教兒;等兒適應熟悉後再教另半個字,以此增加再以全字示兒”。而好些人就執著這半字是佛講的不會差、以此為究竟。佛陀為什麼設方便說,因為真實說無語言能表說。一切語言全都乏力。用語言只能強為之說。所以,佛留下四依法,做為後世弟子的終究指歸。佛講:“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方便只是權益,究竟才是實相。《楞嚴經》是了義經。了義經也就是佛陀的究竟真實說。雖然是真實說,但是還是用方便說來圓究竟義。因為究竟義受限於一切語言文字的侷限性,無法能直接用語言來表達實相的真實義。佛講《楞嚴經》的目的是要“代妄顯真”。《楞嚴經》中有一句話:“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分妄和分真等於是妄上加妄。分妄分真都是分別心所起的作用。經文中佛又說:“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因眾生的執著心,佛不得已才說出來一個妄,又怕眾生理解錯誤更生迷惑;所以,佛講了很長時間的法都沒有開講這個真實義,直到這部《楞嚴經》才講到如來密因。因此,經上說:“知妄即真”。知道妄的當下,即已歸到了真妄和合。哪有什麼真與妄,無非都是本心之所顯現。只要認識到本心,即已離妄,一切皆是如來本來面目。本來如是,真心本就這個樣子!還到哪裡去尋找真心?只是不覺便枉造惡業輪迴受苦。於自性因果苦海中枉遭輪迴果報。而今識得本心,原來以前所有世間造作都因我一人而起,沒有其二。如自己設計的遊戲,迷於其中而不自覺。一即無量,無量即一,無二無別。天地萬法只是一人一念而已。本如來藏真實義:“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覺後空空是大千!

  • 8 # 使用者4384488045

    真心與妄心是一心,是再不同情況下的名稱不一樣而已。悟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如果你認為妄心外面還有個真心那就錯了。舉個例子比較容易明白幾分,真心假如是一面乾淨的鏡子,鏡子上面蒙了一層灰塵,此時就叫妄心。那鏡子中看到的東西就有點朦朧不清,灰塵越厚越不清楚。我們現在就是真心被貪嗔痴慢給矇住了,現在的心就是妄心,妄心起作用的時候就看不清事實真相,就會迷惑顛倒、生活的非常痛苦。所以佛教我們去除貪嗔痴慢,恢復本來自性,而不是說去除貪嗔痴慢就可以又得到一個自性。如同清理掉鏡子上的灰塵,恢復了本來作用。 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組合而成,身體壞了就散了。但真心非物質非精神,是不生不滅的。

  • 9 # 洋蔥圈之體

    無法印證的,不過可以從某些事物來略講一二,如今的科技讓我們瞭解到物質的極其細小的根本微粒的存在,這些物質有著不生不滅的特性啊!電子的閃現和泯滅,這些現象就是一個真我的真心性~一切皆為虛妄的,就好比電子,是物質,是什麼?哈哈哈,光是物質是什麼?就好像靈魂一般,再有其實這些只是比喻,真正的去驗證需要你去體證的!需要你迴歸本我靈魂,需要覺醒,達到極致的狀態,無,最後一句吧,其實佛陀的無,不是沒有,不去想,不去欲,而是無數的無!!哈哈哈哈,但他自身的感覺是無!無數思緒共起,把心交付給了這世間的一切!自然真我回歸,釋然一切!不染因果,瞭然生死,頂天立地

  • 10 # 微妙玄通冰激凌

    《楞嚴經》說真心真性不生不滅,其他皆為虛妄,說的就是明心見性。其法同《道德經》中老子所說:“滌除玄鑑,能無疵乎?”理一致各自其表罷了。真性寓於心,欲明真性,必先洗心滌濾,必須從“虛極靜篤”中來,別無他法。

    佛家所說的“六根清靜”、“五蘊皆空”、“本覺妙明”,無非示人以空其心。凡心除則真心見,這在道學裡是說空其心,則“識神”蟄伏,“元神”主事。佛家說的戒定,其同道家的“身若槁木,心若死灰。”佛家所說的“般若”、“生慧”、“真空妙有”,其同道家的“感而遂通”、“一靈獨存”、“凝神忘思。”

    《心經》上說:“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莫得,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既又其無,無無亦無。”從上文不難看出,修煉體悟要不著物相,身、想、受、形、識不落一物一思,此乃正等正覺。如此本來無一物,卻空無所空何也?是謂真空妙有,感而遂通之謂也。

    何謂“仙”?何謂“佛”?“仙”即從“人”從“山”。“山”引申為不動,只有身不動心不動才可致“仙”也。何謂“佛”?“佛”,從“人”從“弗”,“弗”:非也、不能也。人有七情六慾,若能放下,故可立地成佛,其同如釋重負之“釋”。

    佛學修性之法,雖入手與道學其理一致。但佛學重在修“性”,功夫次第不若道學體悟功夫次第分明,故三豐祖師說世間少佛子,其絕大多數流於枯坐以及經文誦讀。

  • 11 # 國學漢字文化

    實踐出真知,真心付之行動才是“真”,口說心想永遠都是妄!

    什麼是真,切切實實,摸得到,看得見的才能叫真。學佛修行的人都會說萬法皆空、自性不生不滅等等的話。可要怎麼證明呢?

    只有付之實踐才能證明你的真心是不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就比如說,你真心喜歡一個人,那要怎麼證明你是真心喜歡?那就是具體行動,你送他(她)東西或是幫他(她)做些什麼。

    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嘴巴上誰都能說,看幾本經書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落到實處又有多少人可以達到這種境界呢?

    萬行大和尚的“東華禪”法裡面有一句“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入世間,將個人融入大眾。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在盡責中修福報,在覺照中修智慧,在奉獻中修解脫”。這句話就是最好的解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第一美女甄姬,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