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血金戈

    漢族的概念出現在民國時期資料:“漢人”的稱呼起源於漢朝,意為漢朝之人。到了北魏後期才演變為華人的代稱。後來,“漢人”所包含的範圍越來越大。經過歷代各族之間的雜居、融合,許多民族加入漢人的行列。到中華民國時期,“漢人”才正式改稱“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現在佔全國總人口的93.3%。

    有考古學家推測,根據《步輦圖》留下來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畫像顯示,一代英明的君主,有著胡人血統。

    從正史中可以找到的記載是:李世民之父李淵,李淵之父李,李之父李虎,這些都沒有問題,李虎的孫子李淵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後,追諡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是為唐太祖。

    李虎為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五世孫,李暠又自稱是西漢將領李廣十六世孫 。李廣是純正的漢人,那麼這樣往下推,李淵、李世民肯定是漢人無疑了。不過李暠是否真的是李廣的十六世孫,李虎又是否為李暠的五世孫,就顯得有些撲朔迷離。

    暫且不去管李世民祖上是否真的是李廣,單說李世民可考的祖上李虎這一代,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稱隴西郡公。當時山東地區的李氏為名門望族,關隴李氏則是被宇文泰抬舉為望族的,有人說關隴李氏本為鮮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但確切的結論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兒,民族大融合的產物。不過在當時李世民當然說自己就是純正的漢人,不然統治法統就不正了!

  • 2 # 楠楠的歷史閒聊

    漢族為什麼稱自己是漢人,而不是秦人,唐人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經歷了很多朝代 更替。擁有56個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漢族。漢族習慣稱自己是漢人,中國傳統服飾也是漢服。

    漢人這個說法起源於漢朝,但是在漢朝以前漢人就一直 存在了。劉邦建立漢朝,定國號為“漢”。為什麼是漢呢?劉邦是在漢中崛起,在此地發展自己的“革命”事業。再加上古代有種說法,漢水流向和天上的銀河流向相同。一想到漢呢就會想到天。就這樣漢朝延續了400多年。

    劉邦擁有天下初期,動亂剛剛結束,整個國家民不聊生,貧弱至極,劉邦決定休養生息。所以這個時候鄰國習慣稱漢朝人為秦人。直到文景之治出現,漢朝大力發展政治、經濟、文化三者齊頭並進。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不斷努力下,漢朝打敗匈奴及周邊個少數民族。擴大自己的疆域,是歷史上第一次打敗匈奴,從此匈奴是再也不敢為虎作倀,老老實實。對其他鄰國也是決不畏懼。聲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口號。千古流傳。漢朝的威名也就名揚中外了。甚至連古羅馬都知道東方有個強國漢朝。給漢朝國號成為華夏族稱奠定了基礎。所以當時漢朝人人人已自己是漢朝人為自豪,驕傲。以自己是漢朝人為榮,有很強烈的民族意識。百姓安居樂意,國富民強,幾百年來漢人的身份潛移默化深入到百姓心裡。

    即使,東漢以後天下大亂,又出現了大唐盛世,海外經商移民從這個時候開始。此時海外的漢人稱自己是唐人。但也沒能磨滅華人對自己漢人身份的認同感。漢朝國號一直沒有消失。從東漢到元末陳友諒建立的陳漢,先後出現了大大小小15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所以當時李世民雖可能說自己是唐人僅代表他是唐朝人,但改變並不了是漢人身份。(這裡插一句,話說李世民還有劉家血統的。)雖說秦朝 統一六國,是我第一大一統王朝,但是周邊少數民族部落頻頻干擾,再加上後期秦二世的暴政,導致秦朝統治時間極短,還沒等人民的認同感,歸屬感深入人心就被漢朝 取代了,人們很快忘記自己的秦人身份了。重文輕武的宋朝文人墨客擺出,後來出現元和清兩個少數民族專政,除本民族以外的人均稱漢人。直到民國時期孫中山確定漢人為漢族。

    漢人的稱呼代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而現在我們又有了新的稱呼華人。無論何時何地,過去、現在、將來我們都會為自己華人的身份而驕傲自豪。中華民族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也指日可待。

  • 3 # 博物館的狐狸

    李世民當然會說了,唐朝人也依然自稱“漢兒”“漢家”。“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就是唐朝後期作品。

    李姓皇族出身,是正統的隴西李氏後人,而且家譜傳承非常清晰。李淵的祖父李虎,並不像某些人所說“李虎是否為西涼國主李暠的五世孫,並不清楚”。

    十六國之一的西涼滅亡後,後主李歆(李暠之子)之子李重耳出仕北魏,歷任恆農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李重耳之子李熙任金門鎮將。李熙生李天錫,官至宿衛統兵的武官幢主。李天錫生李虎,追隨宇文泰屢立戰功,成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李暠的後人開枝散葉很多。大詩人李白也是李暠的後人,所以也是李唐皇室的遠親,大家都來自敦煌,這是《新唐書》記錄的。

    至於說什麼李世民的祖母有鮮卑血統,所以李唐皇室是混血?鮮卑人都成漢人一部分了,哪裡來的混血?

    更何況,鮮卑、匈奴、羌氐各系民族在上古就是華夏近親。近親哪兒來的混血?

  • 4 # 隨剪動漫

    李世民是漢人血統,他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淵和竇皇后均是漢族人,所以李世民同樣是漢族人。

    李世民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8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

    當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李淵便採“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

    擴充套件資料:

    一、父族

    高祖父:李天賜

    曾祖父:李虎,西魏隴西郡公(襄公),追尊唐太祖

    曾祖母:梁氏,追尊景烈皇后

    祖父:李昞,北周唐國公(仁公),追尊唐世祖

    祖母:獨孤氏(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第四女),追尊元貞皇后

    父親:李淵,唐高祖

    二、母族

    母親:竇氏,追尊太穆皇后,即李淵的竇皇后

    外祖父:竇毅,北周神武郡公(肅公)。

    外祖母:宇文氏,北周襄陽長公主(其父:宇文泰,西魏安定郡公(文公),追尊北周文帝)

    外曾祖父:竇嶽

  • 5 # 葫蘆哥愛吐槽

    什麼是漢人

    首先來說,我們對於“漢人”的理解,基本上簡單認為“漢族”就等於“漢人”。當然了,這也沒有什麼錯。但是要知道,“漢人”這一概念並非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而是從漢朝以後才出現的。再者來說,漢人也並非是由血統定義的,因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有很多民族同化的現象出現,中原地區的人大多會有與其他民族的混血出現,因此如果從血統這一角度上來說的話,根本就說不清楚。

    漢人究竟如何定義

    答案是“儒家文化”!北京大學史學博士施展老師在其著作《樞紐》中說道:“只要是接受儒家文化,並按照儒家文化的指導生活的人,在古代就被視作是漢人”!

    可問題是:“什麼又是儒家文化呢?”我們雖然對這一概念聽了無數遍,但是想要真正將其敘述出來,似乎也並非易事。至於說按照儒家文化的指導生活,更是難以理解了!

    不過其實也沒有那麼困難,用施展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儒家文化首先是作為大眾日常的倫理標準存在,與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是不一樣的!”

    儒家文化與其他教派最大的區別便是他們在進行文化或者是宗教實踐的時候,其載體是不一樣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典型的一神教,即只信奉一個神靈,比如基督教的耶穌,伊斯蘭教的安拉。

    因此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按照一個虔誠的信徒的方式來生活!即便是到了人跡罕至的孤島上,也絲毫不影響他們對神靈的嚮往,反而在那個時候還會越發的虔誠!但是儒家文化就不一樣了,除了本身的心靈皈依之外,其個體也還必須要生活在一種特定的人際關係網路中才行,為何呢?

    很簡單,因為儒家文化所倡導的那些“三從四德”也好,還是“綱常法紀”也罷,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人際關係網路才能夠很好的執行起來,一旦脫離掉這樣的人際網路,那麼這些也就失去了意義。

    因為相對於心靈皈依來說,生理的感受則更加重要。如果將你放在一個人跡罕至的荒島上,還要要求你三從四德,那你肯定做不到!果真如此的話,恐怕如何活下來才是擺在你眼前亟需解決的問題!而這種所謂的人際關係網路,首先就必須要有比較穩定的家庭組織結構體系,而這種所謂的家庭組織結構,其前提條件就是你要能夠定居。

    定居條件

    很簡單,那就是生產方式,即農耕和遊牧!而決定這兩種不同生產關係的重要因素,便是那一條“四百毫米的等降水線”。這條等降水線,基本上就與長城重合,即草原和中原的分割線!古代長城以北地區的人民基本上都是以遊牧為主,而這樣的生產方式就不可能會形成定居的條件,因此儒家文化倡導的地理條件也就不滿足了。只有在這條等降水量以內,即中原地區,其人民的生產方式以農耕為主,因此便可以形成定居的條件,從而滿足儒家文化倡導的地理條件。

    而在古代社會,當你越過了這條等降水線,還想繼續活下去,那麼你的生產方式就必須遊牧化!而只你一旦開始了遊牧活動,那麼這就意味著中原的人際關係結構就沒有啥基礎可言了,你也就無法按照儒家的方式來生活了!

    因此從文化角度來看的話,只要你的方式遊牧化以後,你就不再是漢人了。

    即便你此時還有一定的家族記憶,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的後代也將會忘記!從而轉變成其他民族了!

    現在的漢人是不是漢人

    因此我們從這裡就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漢人”主要還是從儒家文化角度來去界定的,而儒家文化具有一定的地理依賴性,因此只有在四百毫米等降水線之內的中原地區的人才能界定為漢人!

    現在定義的漢人,應該是籠統的“漢人”,並非是所謂的“純種漢人”。

    當然了,這也使得我們發現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古代的那些“純漢人王朝”是不能夠同時統治長城南北地區的,比如漢朝就是一個典型;

    而往往只有那些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二元帝國”才能真正的統治長城南北地區,比如清朝和元朝!

    因此你會發現,實際上中國的歷史是非常有趣的,你能從一個簡單的小點,聯絡貫穿到很多別的內容。因此不得不承認,中國歷史的魅力確實是非常大的。

  • 6 # 路遙知

    首先,漢族這個概念首先出現在清朝太平天國時期。而漢人這個概念更早,雖然西漢時有漢人的所謂稱呼,不過以後的唐、宋等各個朝代都是以自己的朝代稱呼為主,如唐人、宋人。所以唐朝的李世民不會說自己是漢人。

    唐朝

    唐朝時周邊的少數民族一般稱呼華人為“唐人”,稱呼李世民為天可汗。由於唐朝太過強盛,延續到宋代時外國也一般稱呼華人為“唐人”,現在國外華人聚居的街區一般還叫做唐人街也是由此而來,日本一直到安土桃山時代還稱呼中國為唐國。

    唐朝時期也有叫華人的時候,比如當時要求外族人非常崇拜華人的文化,都喜歡穿中式衣服。唐朝下令不準外族學習華人的衣著穿戴時,用的稱謂是“華人”。

    回紇諸胡在京師者,各服其服,不得效華人。

    但是當時也已經有不少以“漢”喻“唐”的文學作品,比較出名的有李白的《胡無人》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分別以“漢”喻“唐”,以“漢皇”喻唐玄宗,但這裡的漢人絕對不是自稱。

    李白的漢道,是說漢高祖的大風歌,並不是自稱。

    胡無人,漢道昌。陛下之壽三千霜。但歌大風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胡無人》

    白居易的“漢皇”,是因為不好直接說唐玄宗,所以只能說前朝的漢武帝劉徹的故事,也並不是自稱。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長恨歌》

    從這裡可以看出,即使有漢人自居的說法也是在中晚唐,所以李世民不可能自稱漢人。

    結語

    綜上,漢唐都是中國盛極一時的王朝。唐朝人也十分崇拜漢朝,偶爾會以漢自居,但並沒有正式稱自己漢人。後世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裡,“漢人”是用來區分的,直到太平天國喊出了漢族的口號,到新中國建立我們就一直延續下來了。以上是一家之言,如有異議歡迎討論。

  • 7 # HuiNanHistory

    古代是有“漢人”這個概念的。

    但是,古人理解的漢人和我們今天理解的漢族,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既然提到了李世民,我就舉一個他本人提及“漢”的案例吧。

    所謂的番兵,其實就是指投降於唐朝的突厥士兵。根據《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的記載:

    太宗曰:朕置瑤池都督以隸安西都護,番、漢之兵,如何處置?靖曰: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由此常習戰鬬。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

    這裡提到了“番、漢之兵”,就是從李世民本人的嘴裡親口說出來的。

    只是,這裡的漢與番並不是強調民族,而是原本歸屬於不同政權的、文化特色相異的群體。

    在唐朝時期,不僅有漢人這個說法,還有唐人的說法。

    例如,唐朝穆宗年間,大臣劉元鼎奉命出使吐蕃,途徑蘭州時,注意到此地“戶皆唐人”。

    這裡的“唐人”是在強調民族嗎?

    並不是,而是在說政權。唐與蕃是相對應的。等到後來,唐人被等同為華人的代稱。根據《明史·外國列傳》的記載:

    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國外諸國盡然。

    “漢人”這個詞語,何時才等於我們今天的民族概念呢?至少要從19世紀晚期開始,這個詞語的意義才發生了轉變。

  • 8 # 隔壁老王談歷史

    首先,漢族這個詞的是因為多民族族別之分才使用的。前稱——漢人。漢人世居中原,對於非中原地區並且不接受漢家文化的人統稱四夷(南蠻,東夷,北狄,西戎),屬於未開化之人。其實民族這個詞也是後來從西方傳入的,以前雖然也區分族群,但是並不是以民族這個詞去區分的。所以,你說的在滿清之前是沒有漢族這個詞的,但有一個比它更久遠,更沉重的詞——漢人!

    漢人稱呼來源:自漢高祖開國,文帝景帝與民休息,內掃七王。至武帝時,國力鼎盛。武帝雄才大略,高瞻遠矚。對內繼續分化諸王勢力,對外大力拓邊。用士用將,不分出身。待百姓已寬,對官員以嚴。鹽鐵官營,興辦太學。振興儒學,以教化世人。所以湧現出了一大批經天緯地之才,將我大漢聲威遠播四方,南征北戰,擴地千里。徵南越,屠為九郡。徵北韓,設四郡。遠征大宛,策立新王而還,此戰降服西域,大漢天威震懾中亞。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從此幕南無王庭。基本解決了匈奴邊患,一掃高祖以來恥辱。

    武帝時期絕對是我大漢最波瀾壯闊的時期之一。從此奠定了我華夏基本版圖,將當時最富庶的地區都收入囊中。征伐四夷,幾乎將所有有實力的胡人清掃殆盡。至漢宣帝時,國力達到極盛。自武帝以來這幾十年間,將漢人這個稱謂深深烙印在每一箇中原人的身上。這種不屈、奮進的精神也深深刻在了漢人的骨子裡。古往今來,發出時代強音最多的恐怕是漢朝了。無論是陳湯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還是漢宣帝定胡碑,不論是蘇武對匈奴的四句威脅,還是傅介子的獨闖狼穴。都能震懾一國,乃至數國。敢於發出這些聲音這無疑是他們對大漢的自信,對自己的自信。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這四百年間波瀾壯闊的漢朝歷史當中,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他的一部分,每一個人也都傳承了他的意志。

  • 9 # 天晴愛睡覺

    明確告訴你:是有這個概念的

    春秋時,就有華夷之別,楚國就自稱蠻夷

    到魏晉時,華夷之別更重。南北朝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就有

    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這種話

    李家出於隴西,與少數民族混居,李世民是有少數民族血統的

    李世民不會說自己是漢人,因為不想引起民族衝突

  • 10 # 東觀太史

    古代就有漢人的概念了。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有這種概念,意思識漢朝的人,“漢人”真正是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該詞延續到題主所說的唐朝時期,一直都沒有民族區分的意思,只是地域區分,漢人代表中原正統,區別於周邊的少數民族。

    李世民會說自己是漢人嗎?沒有太直接的證據,只能說初唐時期的百姓有可能會稱自己是漢人,因為唐初時,人們人依然會用“漢兒”、“漢家”稱呼自己,但至唐鼎盛時期,華人應該更以自己是“唐人”為傲。

    李世民的身世本就存疑,後代史學家認為他身上有鮮卑人的血統,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和祖母獨孤氏是鮮卑人。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為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五世孫,李暠又自稱是漢將李廣的後人。唐人重視血統,喜歡攀龍附鳳,皇室也不例外,唐皇室就尊老子李耳為先祖。

    李唐的開國皇帝李淵長相老成,他就很介意別人評論他的長相,一次,隋煬帝在朝堂上和李淵開玩笑,說他臉似“阿婆面”,李淵就很生氣,回家罵了皇帝洩憤。他兒子李世民的長相也有些與眾不同:濃眉大眼、眼窩深陷、鬍鬚微卷、身形矯健、英氣逼人,所以時人直接就說李世民是胡人。

    個人感覺,直接說李世民是胡人有些武斷。畢竟在封建時期,母系方面的影響太過微弱,父系血統仍是主流。雖經歷五胡亂華,但很多人和事都被漢化,在血統上,彼時的漢人已經不純,與後世人們所說的“漢人”意思已經完全不同。在當時,民族大融合是一個趨勢,現在的我們又何必去介意李世民是漢人還是胡人,大家都是華人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紫、趙麗穎,你認為誰才是《誅仙》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