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楓閣

    商鞅:原是魏國丞相的弟子,因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秦國招賢令一出,入秦,被秦孝公重用,最後封為商君稱號,孝公去世後,車裂而亡。

    張儀:鬼谷弟子,魏華人,在楚國被誣陷盜玉,回魏國同樣不受重用,入秦,被秦惠文王重用,提出利用外交蠶食各國。最後新王登基,降級,孤獨一生終老。

    範睢:魏國一個官員的下屬,受到各種嘲諷,入秦,延續張儀的政策,最後因為自己推薦的人投敵,戰局影響不好。秦與六國交戰勝利後,服毒身亡。

    還有魏冉,等等。魏國作為當時最富的國家,也就是因為不重視人才,不利用人才,導致人才流失。天時地利人和都佔有一定原因。

  • 2 # Skyworld2

    三家分晉以後,魏,韓,趙最後獲得了侯爵的封賞,比其他獲封的公爵國家矮了半截,但是魏國的確為其他國家培養了不少文臣武將,有些能人侍奉魏王,但中途棄暗投明。我們按照時間順序簡單描述一下:1.兵法大家吳起,在魏國推行魏武卒,戰國時期有名的鎧甲部隊,適合在開闊戰場作戰,威震諸侯國,吳起佔領了河西數十年,縱橫家張儀就在河西長大。吳起還著了一本吳起兵法,可惜被龐涓閱讀完以後銷燬,所以龐涓一些戰術學自吳起兵法。但是,自古功高蓋主不會有好下場,吳起也逃不過;2.商鞅,也就是公孫鞅,在吳起死後數年出生成長起來侍奉公孫相國,被相國舉薦給魏王,但是被拒絕,所以在秦國侍奉秦孝公嬴渠梁擔任右庶長。那時候魏國已經稱王,秦國還沒有稱王。公孫鞅秦國變法的功績不用贅述了,但是公孫鞅之死到底是不是公孫鞅為秦惠王嬴駟剷除託孤大臣而做的最後的貢獻,只有歷史知道;3.公孫衍受到魏國內部排擠在公孫鞅死後到達秦國侍奉秦惠王擔任右庶長,最大功績就是收復被魏國佔領近半世紀的河西,客觀上把張儀逼上雲夢山拜師鬼谷子,但是公孫衍最後在和張儀爭秦國首任相國的時候敗北,所以離開秦國;4.魏國上卿陳珍,此人在魏國可謂是奸佞小人,勸導魏公稱王,丟失魏國河西,弄死龐涓老爹,客觀上逼迫富二代龐涓上雲夢山拜師鬼谷子。但是魏王最後趕走此人,陳珍到了秦國,被秦惠王充分利用不惜數次賞賜美女,最大的貢獻就是離間了楚王,朝陽和張儀,逼迫張儀到秦國,使詐弄走楚王和氏璧;5.魏國武將白圭,被陳珍和公子昂離間,白圭被告老還鄉才有了魏國丟失河西的悲劇;當然他的兒子白虎和孫子白起與龐涓結緣那些都是後話了;6.張儀作為河西富二代,被秦國客卿公孫衍佔領河西以後逼地家破人亡,最後雲夢山學成歸來,幫楚王滅了越國替自己老婆復仇,然後歷經週轉最終侍奉秦惠王,任秦國第一任國相;7.龐涓雲夢山學成歸來,採用強之弱之,弱之強之策略忽悠齊國和魏國開戰,回到魏國報了殺父之仇,逼走魏國陳珍,黃石大戰齊國田嬰一戰成名,當了魏王女婿。最後補充那句遇羊則喜遇馬則哀的預言是龐涓最好的歸宿;8.孫臏不管是身在衛國還是祖上在齊國都和魏國有世仇,但是在魏國做監軍和龐涓侍奉魏王奪取了楚國大量城池實在讓人不解。當然最終孫臏在秦國和齊國使臣的爭奪中回到了齊國,夫唱婦隨的魏國公主也跟到了齊國。當然孫臏在齊國和田嬰合作順暢,但是擋不住帥哥奸臣鄒忌的離間飛刀,最終田嬰離開齊國,孫臏迴歸雲夢山;9.蘇秦雖為大周子民,但是出身卑微,從贈送大周公主姬雪木劍開始,到幫助燕國平叛再到遊說燕國合縱身掛六國相印,註定神一樣的一生。魏王是沒有辦法很好利用這個蘇相國,魏王被齊國和楚國慫恿派龐涓,公子昂攻打秦國,結果大敗,還丟了魏公子昂;10.範睢或者范雎,這個人名字尚有爭議。作為睚眥必報之人,智商高吃了虧,被魏冉差點弄死,逃至秦國,也的確有些才能,必定忽悠秦國打敗了趙國,坑殺幾十萬趙人,作為弄死白起的幫兇,最後也是伴君如伴虎,死有餘辜!

    歷史那麼多巧合,感覺就是上天在下一盤棋。

  • 3 # 90大歷史

    而關於他們為何會被魏國錯過,其實原則不僅僅是因為大方面上的天時、地利、人禍就真的能以偏概全了!

    1、想必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國家之間的競爭堪比如今的國際爭端一樣,精彩且激烈斑斑。而每個列國國君,都不可能每一位是有識人之能的,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情況,一些本該為魏國效力的人才,因為得不到君王的賞識,而最終無奈的離去,轉投他處,奔個好前程。

    2、當遇到了合適的魏國有識人之明的君王,卻又因為與魏國的強大,內部的矛盾、例如:爭權奪利,就又體現出來了,這樣使得一些人才無法能夠順利的實施自己的政策、或者軍事才能受限,最終還會被迫離開魏國,也轉投自己最適合的去處。

    3、也是最有可能發生的一種情況,因為各個國家採取的政策或者改革都很有針對性,都是很靈活的會因為國情的不同隨時改變政策,那麼,被重用的魏華人才,或者還未及時得到重用的人才,在自己沒有得到在魏國足夠的權重和威望時,也只能因為政策的轉變,而最終被棄之不用,或遭貶、排斥,最終流落他國。

    5、也是小編最後可以想到的,歸納出來的一點,就是魏國的君臣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接受外來人主導朝政,但是不能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一旦改革或者你的軍事才能被別人妒忌、擊敗或者不適合在魏國發揮,那麼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有的人被囚、被殺或還是一樣與上述四點一樣,被迫離開,轉投他國。

    總結:綜合上述,這就和職場上的商戰、政客們的博弈以及你自己與朋友們之間的矛盾是一個道理,所以一個國家並不可能真的就會因為你一個人而得到最全面的認可、肯定。所有的事情,都有規則,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原則和要照顧的利益。所以,魏國損失了很多的人才,而這句話也可以套用到春秋戰國裡的任何一個國家,即便是一個小國也同樣是這樣的道理。

  • 4 # 三維觀時空

    魏國在戰國時期被稱為六國的人才輸送地,其中不乏縱橫戰國的頂級人才,這些人直接影響了戰國七雄的生死興衰!我們來看魏國錯失的重量級人物都有誰!

    吳 起 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魏其間,正值魏文侯時期,魏國首先稱霸與吳起有密切的關糸,七國中變法舉措萌芽於魏,並由吳起操刀,名揚天下的魏武卒就是由吳起一手打造的。而吳起受排擠投奔楚國又主持了楚國的"吳起變法"!曹操這樣評價吳起"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巧的是後來商鞅奪回的河西失地,就是吳起在魏時攻佔的!此其間吳起曾領五萬魏卒大敗秦國50萬大軍,而魏國在吳起流失與楚後便開始一路衰落。

    商 鞅 商鞅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可謂盡人皆知,他除軍事上不及吳起外,政治上全面超越了前輩,這樣的大才也是從南韓輸送岀來的,商鞅最初在魏國相公公孫痤手下混了箇中庶子。年雖少,有奇才!但相薦而王不用!後應秦國招賢令入秦,從此拉開了"商鞅變法"秦國崛起的大幕!而秦魏兩國態勢也發生戰略逆轉!

    張 儀 (?-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是貨真價實的魏華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秦惠王三年,張儀也曾任母國相令,不過也是魏國地處尷尬,張儀也是身在魏國心在秦!主要目的的說魏連橫。魏國只是張儀實施連橫破縱大略的首選目標。只是魏國地處中原,在戰國"合縱連橫"的亂局中,左右不得其歸,最終成為秦國首個打爬下的國家!

    孫 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山東鄄城人。出生於阿、鄄之間,是孫武的後代。孫臏雖不是魏華人,但也是在魏國被害致殘,逃奔入齊。孫臏曾與魏國大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投奔齊國後,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而魏國也因應孫臏"圍魏救趙"的妙計從此一蹶不振!

    範 睢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也是地道的魏華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因封地在應城,所以又稱為“應侯”。範睢的離魏岀走可謂是死裡逃生,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範的最大功績是發揚光大引深了張儀的"連橫術",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國策,加之有同時代的名將白起,使秦昭襄王一路攻城略地,奠定了一統的基礎,而魏國再一次被列為首要打擊目標!

    巧的是以上幾位幾乎全從魏國流出,吳起事楚楚雄起,孫臏助齊齊興霸,而另三位則把秦國一路推到一統!假如這些大才全能留在魏國,那統一中國的也許沒秦國什麼事了!而魏國成為戰國時期人才流失的重災區也是有著不可避免的客觀因素!一是因為魏國是最先稱雄的國家之一!但正因為國力強盛,統治集團居安而不思危,加上利益的平衡問題,對人才不是渴求而是排斥。二是因魏國地處中原,在合縱和連橫之間很難選邊站隊,只能出於自保而窮於應付。

  • 5 # 縱橫捭闔之裂變

    不管錯過了多少大才,魏國都還能扛住,但是錯過此人,卻給歷史一道驚鴻。

    這個人身份卑微,卻顯赫了整個戰國。他的戰略眼光長遠,徹底而時耗久見效慢的新法,不過這卻是大秦帝國覺得關鍵因素。讓華夏一統的出現打下了基礎,這點他有功於中華民族的。

    以下是他的一些詳細資料,整理所得,很不錯呢。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

    河南安陽市

    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

    衛氏

    。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氏於國,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諸侯之子曰公子,諸侯之孫曰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秦國給了他想要的,他給了天下一份完美的答卷。法治天下,人人平等。談談商鞅入秦吧。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囑託不以為意,也就沒有照做了。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秦國比較落後,秦孝公為了使秦國稱霸,決心徵召有才能的人。他在求賢詔令中說:“誰能想出好辦法使秦國強盛,就讓他做高官,還封給他土地。”商鞅聽到這個訊息後,決定到秦國去。

    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透過秦孝公寵臣景監,商鞅三見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讚許,併成為秦國強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

    秦孝公

    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經略秦國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秦孝公繼位後,更是將收復河西失地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前354年,趙國攻打魏國盟國衛國,魏國於是派兵包圍趙國都城邯鄲。秦孝公則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佔領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此戰為秦孝公時期收復河西失地的序幕。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而商鞅作為收復河西的主將,在戰爭中顯示了他的軍事及外交才能。

    前353年,齊威王派兵分兩路救援趙國,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同年,魏軍主力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另一路由孫臏所率領的齊國軍隊擊敗。楚宣王也趁機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來阻止秦軍的進攻。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佔領固陽。

    商鞅

    前352年,魏惠王呼叫南韓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捨出面調停,各國休戰。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魏國陸續與各國和談後,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奪回安邑幷包圍固陽。為爭取時間在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於前350年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緩和了兩國緊張的關係。

    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舉行會盟,圖謀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強防守,並採納商鞅“尊魏為王”的策略來改變魏國進攻秦國的意圖。秦孝公於前344年派商鞅遊說魏惠王,勸說他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國外,還要向北聯合燕國,向東攻打齊國,迫使趙國屈服;向西聯合秦國,向南攻打楚國,迫使南韓屈服,這樣霸業可成。商鞅還建議魏惠王順從天下之志,先行稱王,再圖霸業。魏惠王聽從商鞅的遊說開始稱王,按照天子的規格大建宮室,製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並召集各小國參加逢澤(今河南省開封市南)會盟,秦公子少官和趙肅侯也應邀參加,諸侯會盟後又前往朝見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禮制的行為引起了齊、楚等國的憤怒,諸侯紛紛倒向齊國。

    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機對秦孝公說:“秦國和魏國的關係,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國兼併秦國,就是秦國吞併魏國。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佔據崤山以東,與秦國以黃河為界。形勢有利時就向西侵犯秦國,不利時就向東擴充套件領地。如今君上聖明賢能,秦國繁榮昌盛。而魏國剛剛被齊國擊敗,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魏國抵擋不住秦國的攻勢,必然要向東撤退。魏國一向東撤退,秦國就佔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一統天下的帝王基業啊!”秦孝公採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機,大舉攻魏。

    前341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卬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時魏惠王說:“寡人真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所以說,他是位錯過的大才,太可惜了。

  • 6 # luolx1205

    說起這個問題,還真是,扼腕呀

    張儀,商鞅,范雎,秦國崛起的三大牛人

    蘇秦,樂毅

    吳起,楚國的變法

    大兵法家孫臏

    哎,不說啥了

  • 7 # 世界歷史唯物觀

    魏國真正錯過的只有兩個,那就是衛鞅和張儀。衛鞅就是商鞅魏國不聽從公孫座的建議,導致衛鞅走到了秦國,在他的改革之下,秦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迅速崛起。導致了後面魏國的衰敗,秦國數次出兵攻打魏國,將魏國國力損耗殆盡。而張儀伐交天才,在他的規劃下,秦國利用外交獲得了比戰爭成果還多的成果。而且在張儀的謀劃下,秦國真正有了統一六國的清晰思路。我是文化小親年,最近也在做關於秦國曆史的解析,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

  • 8 # 東方木大叔

    魏國實在是戰國七雄中最為奇葩的國家,也確實是最大的人才輸出基地。

    原本,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拜孔子弟子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為師,禮賢下士廣納人才,聚集了樂羊、西門豹、李悝、吳起等一流大才,是戰國最先稱雄的國度。然其子魏武侯及孫魏惠王之後,魏國便以不識才著稱。

    先是流失吳起——吳起在文侯手下,攻城拔寨,為河西守,“以拒秦、韓”、“甚有聲名”。但魏相國公叔嫉妒吳心,設計進讒,魏文侯中計,吳起懼罪不得已奔楚。

    再是孫臏——此為兵家大才,孫臏與龐涓的故事盡人皆知,此不多談。

    然後是商鞅——商鞅本為魏相公叔痤中庶子,公叔痤臨死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並說此人大才,若不用之,必須殺之,否則為他國所用,必為大患。惜魏王不聽,致使商鞅奔秦。若干年後,商鞅為秦惠文王追殺,欲歸魏,魏怒,又一次將其拒之門外。

    後魏惠王因屢屢敗於軍事,遂“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子皆至”,然皆不能用。

    此後又有魏人公孫衍,又稱犀首,入秦繼商鞅為大良造,助秦攻魏,俘魏將龍賈,斬首八萬,奪河西之地。

    再此後,便是魏人張儀。此人遊走各國,而魏不能識,最終為秦所用。這也是華人所皆知之事,不詳述。

    此後便是范雎——亦是磅磅大才,一代名相,在魏國僅僅是中大夫須賈門客,便溺及身,受盡屈辱,又為秦所用,還借秦之力,向魏索仇。

    此後為信陵群號魏無忌——宗室公子,縱橫奇才。然聲望過重,為魏王所忌,不能重用,其間又因竊符救趙,曾奔趙十餘年不得回國,後歸魏,但為自保只得縱情酒色,鬱郁而死。

    以上大約為魏國曆史上錯失的重要人才,也是魏國未能延續立國之初威震列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 9 # 無聊感悟人生

    春秋後期三晉分家,分為韓趙魏,歷史進入戰國。戰國初期,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國家突飛猛進,逐漸成為戰國第一強國,魏文侯雄才大略,善於識人用人,先後用了樂羊、西門豹、李俚、吳起等一流人才使魏國崛起,成為戰國第一個崛起的國家。但是到了其子其孫魏武侯、魏惠王時卻以不識才而著稱,那時的魏國流失了一大批的治國之才,不當導致他國的崛起,也導致自己的逐漸消亡。那麼魏國到底錯過多少人才呢?

    第一位:吳起

    吳起期初得到魏文侯的賞識,鎮守河西,戰功顯赫,然而魏文侯死後,受到丞相公叔的排擠,後跑去了楚國,楚國在吳起的改革下逐漸強大。

    第二位:商鞅

    商鞅,看過大秦帝國的人都知道,他原先只是魏國丞相的一個門口中庶子,後來因為被龐涓記恨差點被殺,逃到秦國,秦國在秦孝公和商鞅的改革下,秦國一躍成為戰國強國。

    第三位:孫臏

    孫臏受龐涓之邀到魏國發展,沒想到龐涓嫉妒他,導致孫臏被囚,雙腿殘廢,要不是齊國相救,孫臏肯定死於魏國,後孫臏成戰國第一大兵家,成就了齊國的霸業。

    第四個:犀首公孫鞅

    公孫衍先在魏國為將,後遭魏惠王及其弟公子昂的猜忌,跑去魏國當了大良造,秦國正是靠此人收復河西之地。

    第五位:魏人張儀

    張儀本是魏華人,終於本想為母國效力,然魏國卻容不下他,他只好西去投奔秦國,最終秦國成就了張儀,張儀造就了秦國。

    第六位:範睢

    範睢原本只是一個門口小吏,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為客,卻被他羞辱,差點被殺,後逃到秦國,在秦昭襄王的幫助下,範睢不但在秦國為相而且打的魏國沒有還手之力。

    如果說這六個都為魏國所用,六個都能得到國君的信任,都是發揮他們的才幹,相信統一戰國的一定不是秦國而且魏國,可惜是魏國一手好牌卻打成這樣。

  • 10 # 千古名將英雄夢

    魏國自魏武侯開始,就陷入到了一個用人的怪圈裡。

    再有才能的人,如果不是本國貴族宗室,對不起,不能用。

    吳起夠有能力吧,儒兵法史四項全能,堂堂西河戰神!但沒辦法,他出身平民,又有殺妻求將的劣跡,而且功高蓋主,所以對不起,不能用!

    吳起於是跑到了楚國,楚國變強了。回頭就打魏國打慘了。

    商鞅夠有能力吧,法家巨鱷,才高絕世!但他也只不過一箇中庶子(大夫的家臣)而已,所以對不起,不能用!

    商鞅於是跑到了秦國,秦國變強了。回頭就打魏國打慘了。

    孫臏夠有能力吧,兵家亞聖,奇謀百出,但他出身齊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對不起,不能用!啥,怕被別人用,好辦,把腿給我砍了!

    孫臏於是爬到了齊國,齊國變強了。回頭就打魏國打慘了。

    樂毅夠有能力吧,忠心赤膽,軍政全才!但他出身中山,也不是魏國宗室,而且沒啥名氣,所以對不起,不能用!

    樂毅於是跑到了燕國,燕國變強了。這次沒打魏國,因為兩國隔得比較遠,否則也夠嗆!

    除此之外,還有縱橫大家張儀,遠交近攻大師範雎,兵家殿堂級人物尉繚,他們都是正宗的魏華人了,可惜也都出身平民,所以對不起,通通不能用,所以他們全跑到了秦國,秦國越來越強,最後直接把魏國給滅了。

    這些只是混出名氣的,應該還有很多民間賢能之士,因不遇機會,而委身草澤,最終淹沒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比如說侯嬴朱亥,如果不是信陵君看重他們,他們哪裡有Sunny燦爛的機會。

    魏國地處中原文明中心,物華天寶,名士輩出,可以說是坐在人才噴發的火山口上,戰國口碑雲:“天下學問在齊魯,經邦名士多出魏。”然而卻因為歷代魏王因循守舊泥古不化,頑固的依賴本國貴族宗室治國,蔑視平民士子,結果一次次的錯失扭轉乾坤的機會,越落後越保守,越保守越落後,惡性迴圈,萬劫不復。

    各國應該感謝魏國,若非魏國這個運輸大隊長源源不斷的給他們輸送人才,他們也不會強大的這麼快。

  • 11 # 吾不到的吾空

    戰國250年曆史,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魏國的先祖畢公高是周武王姬發的異母弟,武王滅商後,將畢公高封於畢國,後來畢國被西戎滅國,畢國公族子弟淪為平民。

    也許是命不該絕,魏國的另一個先祖畢萬流落到晉國擔任大夫。後來畢萬因隨晉獻公消滅耿、霍、魏三國有功,晉獻公於是將魏地賜封給畢萬,這便是最初的魏國。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

    公元前445年,魏斯繼位,自稱諸侯,史稱"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

    魏文侯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依法治國;用吳起練兵,建立職業化軍事力量,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但是到了魏文侯的兒子魏武侯以及孫子魏惠王之後,魏國便以不識才著稱。

    先後有吳起、孫臏、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到魏國投奔,企圖一展所長,但都未能留用。

    商鞅,他長期擔任魏國相國公叔痤的客卿(中庶子),但是公叔痤出於私心直到臨終前才向魏惠王舉薦商鞅。可惜魏惠王不能慧眼識珠白白錯過商鞅,商鞅被秦孝公拜為左庶長,施行了商鞅變法。

    張儀,魏國安邑人,在魏國受不到重視的張儀,憤而入親,受到秦惠文王的重視,為秦惠文王提出了‘連橫’戰略,被封為相國。

    范雎,魏國芮城人,原先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逃亡到秦國。為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被拜為丞相。

    吳起,魏文侯死後,魏武侯中了公叔座離間之計迫使吳起不得不棄魏奔楚。吳起投奔楚國後,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 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吳起變法’。

    公孫衍,魏國陰晉人,在雕陰之戰中大敗魏軍,斬殺魏軍8萬和主將龍賈,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之地求和。

    孫臏,龐涓先仕魏國,孫臏來到魏國後。孫臏逃亡到齊國後,齊威王拜他為軍師,在孫臏的輔佐之下,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擊敗魏國,魏國實力從此衰退。

    魏國地處中原之地,魏文侯又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率先變法圖強的諸侯國,本來魏國大有可為,可惜魏華人才雖多卻是留不住人。有時候在想,如果魏國幾任國君都有魏文侯那麼賢明,那麼魏國何愁霸業不成!時也命也,如之奈何!

  • 12 #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有錯誤,魏國是存在於戰國時代,春秋時代並沒有魏國。魏國是戰國初期第一強國,後來不斷衰落,究其原因,是人才問題。可以說,魏國從人才輸入國,變為人才流失國,導致其國力不斷下墜。那麼,魏國錯過多少賢能之才呢?以下我只羅列幾個重要的人:

    戰神吳起

    魏國的強大,得益於魏文侯廣攬人才,然而魏文侯去世後,魏國開始留不住人才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人就是吳起。吳起在鎮守西河期間,屢挫秦軍,從未敗績。由於功勞太大,吳起遭到宰相公叔的妒忌,設計逼走吳起。最後,吳起去了楚國,幫助楚悼王變法。在吳起出走的這年,魏師第一次被秦軍擊敗了。

    改革家商鞅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得到魏相公叔痤的重用。公叔痤臨死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希望他把政事交給商鞅治理。然而,魏惠王肉眼凡胎,對名不經傳的商鞅不屑一顧,商鞅終於離開魏國去了秦國。秦孝公以商鞅主持變法,這是中國歷史影響最深遠的一次變法,也是確立秦國強權的關鍵一步。魏惠王失了商鞅,最終魏國成為秦國屠刀下的羔羊,可謂報應。

    名嘴張儀

    張儀本是魏華人,是鬼谷子的弟子,但是在魏國卻得不到賞識,最後跟商鞅一樣,去了秦國。張儀對秦國的貢獻,僅次於商鞅。商鞅是變革秦之內政,而張儀的成就則在外交。他鼓砍連橫外交,以拆散東方諸侯的合縱運動,瓦解東方聯盟。他多次以三寸不爛之舌,忽悠東方諸侯君主,在外交上縱橫捭闔,為秦國雄視天下立下大功。

    鐵血宰相范雎

    范雎同樣的魏華人,他在魏國比商鞅、張儀混得更慘,商鞅、張儀只是不受賞識重用,而范雎則被懷疑私通外國,差點被活活打死。撿回一條小命後,他逃到秦國,憑著自己堅韌的意志與復仇的決心,逐漸得到秦昭王的信任。他扳倒了魏冉等秦國權臣,躍居秦國宰相。范雎執政期間,最大的成就,就是在長平之戰打垮趙國,從此之後,秦國再也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皮爾斯和安東尼在聯盟中誰的地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