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北林哥衝10000粉

    孩子出現拒絕溝通,傲慢,以為我為中心。教育是一門學問,為什麼有的父母撫養人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能夠成鳳成龍,有的墮落甚至走上不好的道路!

    首先小孩生小孩都是一張白紙,孩子以後的性格變化決定父母,撫養人的教育方式,跟同學,朋友等身邊的環境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接觸人,時間最長,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飯孩子的性格成長:

    1.不知道你平時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2.你自己是否有這樣情況?

    3.你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是否有耐心?

    4.你是否經常打罵孩子?

    5.當孩子出現拒絕溝通,傲慢,自我為中心的時候你是如何處理的?

    6.他接觸的是什麼性格型別的同學朋友?

    7.你是後聽過孩子的心裡想法為什麼會這樣

    咱們平時要多跟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情況,心裡想法,同學朋友是什麼人,孩子做錯事不能只有打罵,要跟孩子講這樣做的後果,及時引導孩子往好的方向,跟孩子做朋友!祝你家庭幸福,孩子越來越聰明可愛學習進步健康成長!

  • 2 # 繪心瞄fafa

    首先,從有效溝通的角度來說,孩子經歷過無數次溝通無效而選擇拒絕。相信沒有人不願意讓別人走進自己的心裡,寧願自己默默承受一切的,除非那個人不再相信有人能真正關注到他。為什麼說不再相信,因為曾經他開啟過心扉,希望得到關愛,難過失落的時候希望有人能懂他,但得不到,相反因為自己的開啟心扉而被二次傷害,慢慢地不再願意相信,不再期待,不再開啟,只相信自己的過去創傷帶來的失望的感覺,對人對事心存芥蒂,緊緊鎖上那孤獨而硬撐的心靈。

    其次,當孩子已經拒絕溝通了,他對身邊的一切就會產生一種傲慢的態度,為什麼?一般來說因為孩子無感,不允許自己有感,怕受傷,寧願傲慢以對一切,讓所有的人和事遠離自己,透過這行為限制自己投入感情來保護自己那受傷的心。我們可以觀察,孩子對那些人不是這種態度,再去探究那些能跟他聊上幾句的人性格有什麼特徵,跟我們自身有什麼區別。回到自己身上找問題,因為孩子的問題,永遠都是父母的問題,只是我們不知道,當然,當您主動提問那一刻開始相信您是心疼孩子的,希望跟孩子拉近親子距離的。

    最後,孩子自我為中心,這個點也是承載著以上的心態導致的行為表現。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一般是相對唯心,他最相信的是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內在不適,所以不再遷就而產生自我為中心。我們可以從孩子需求來探討,在日常生活裡,自我為中心能為我們得到什麼?是自主選擇權嗎,還是自我的認可,或是其他。圍繞這個思路,我們可以找到孩子的行為表達的思維模式,是從而更理解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的缺失,從而找到合適的方法去關愛孩子,而不是跳出孩子的需求盲目做一下自以為“很適合”孩子的付出,那是無效的,甚至只會越來越疏遠,兩顆心越來越陌生。

  • 3 # 心理小知識

    孩子多大呢?一般家長這麼描述孩子的時候,孩子應該是初中或者高中,這個時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青春期。

    所謂青春期,就是孩子發展到一定階段,他的自我發展,表現為既要獨立,又依賴家長,覺得自己長大了,喜歡自己做主,等等,所以,總是和家長對著幹,不喜歡聽說教,很多家長就覺得孩子不像小時候那樣聽話了,又很難溝通,非常苦惱。

    這個時候的孩子,成長到人生的某個特殊階段,其實是家長不瞭解孩子的特點,沒有及時調整教育方式,還是按孩子小的時候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給孩子講很多道理,其實孩子很煩。

    這個時候,他們希望家長把他們當做大人,什麼事情和他們商量,不要過多的干預他們,在他們需要支援的時候又能支援他們(雖然很難),多欣賞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等等,和孩子先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溝通才能有效,我們常說一句話叫:關係不到位,說啥都白費,所以良好的溝通,一定要了解孩子,改變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才可以有效

  • 4 # 雙胞胎媽媽成長無小事

    那麼你一定曾經拒絕過他。孩子總是從我們做父母的身上學習,模仿,我們的自我,也會讓她們很快捕捉到。平心靜氣,用適合的方式溝通,如果他還小可能還可以改變,十幾歲了,那就真的有點嚴重。我們身上一定有一些,特別招孩子煩。正常情況下,我們預估孩子的能力,儘量做他擅長的事情,總還是不至於的。簡單粗暴的方式,不是彰顯我們為人父母的尊嚴,而是凌駕於孩子身上的鞭子,而他們年少,戰鬥力旺盛著呢!建議你尋找合適的環境,溝通,道歉,握手言和,如果一句對不起,可以改變他的方式,我願意說一萬遍!你呢?試試看吧

  • 5 # Teacher諾

    與孩子進行談話,是教育的最基礎形式。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一種感受,在和孩子進行正面溝通時得到的是孩子的拒絕和不領情,讓父母覺得“吃力不討好”。

    為什麼孩子會拒絕與你溝通?

    1.有被責備和體罰的心理陰影

    2.孩子是否有過說真話被懲罰的經歷

    3.對孩子過於嚴厲,令孩子產生距離感

    4.父母是否將個人價值觀強塞給孩子,導致孩子產生逆反情緒

    5.與孩子溝通不足,產生距離感

    不正確的家教方式會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如:過度保護下的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責任感,在內心向往獨立的同時缺乏勇氣和信心,而且無法擺脫父母的約束,內心的矛盾和衝突非常激烈,難與父母和諧相處。過度溺愛的家教方式會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替他人著想,由於放縱而不尊重父母,一有不滿就大吵大鬧。過於嚴格的家教方式,會使孩子因迫於父母的威力而表面順從,親子之間心理距離較大,孩子在父母面前沉默,很少說真話,要麼表裡不一,要麼消極抵抗。

    父母是天生的的教育家,想要走進孩子的心靈,就要與之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

    1.自我反省,給孩子樹立榜樣

    2.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3.建立共同的興趣話題

    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每個時期都會具有特有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如果家長能透過學習很好地去把孩子在各個階段的心裡特徵和需求,在溝通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較好的去和孩子溝通,獲得孩子的認可和尊重,從而達到互相正向的影響,形成良好地親子教育和家庭氛圍。

  • 6 # 心理學簡報

    希望用心理學的兩個經典理論幫助您從根源分析孩子的這些行為。

    雖然不知道孩子的年齡多大,但這些行為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學齡前。

    首先來解釋下“自我為中心”,看看孩子“自我為中心”意識的發展過程。根據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中可以知道:出於本能,2-4歲的孩子會開始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但是在正常情況下,孩子在4-7歲時,“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會減弱,這是因為孩子在4歲之後開始有了初步的社交,有了朋友,所以他們學會了社交的技巧,學會了包容別人。在7-11歲時,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會消退(Loss of Egocentrism),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從而學會設身處地理解他人。建議1:您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來比對這裡提到的時間點。如果孩子正好是處在本能的自我為中心的萌發時期或者是逐漸減弱的過程中,那自我為中心的現象是正常的,是不用做過多幹預的。建議2:如果發現孩子11歲之後還有過強的自我中心意識,要究其原因可能要回顧下4-11歲之間,孩子的社交圈,孩子的朋友是不是過少。對於11歲之後的過於“自私”的孩子,首先看看孩子是不是在電子產品和網路上花的時間過多,如果是,家長可以適當作出干預。其次可以多鼓勵他們多參與同齡人的集體活動,多一些社交和接觸朋友。

    2. 再來解釋“拒絕溝通”和“傲慢”。

    這兩點都涉及到孩子的社交意識。蘇聯心理學家利維·維果斯基提出的社會認知理論發展(Theory of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認為:溝通的需求是社交的需求,是孩子在3歲後透過與人打交道產生的能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發現溝通能夠達到他的目的(帶來好處),那他在之後就會反覆運用溝通去解決問題,把溝通內化為自己達到目的的手段。但是如果在社交初期,孩子感覺溝通不能讓自己如願,甚至是受到責備,那他可能就不會再使用溝通的方式去達到目的。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基於模仿。一般來說,孩子的性格特點大多都能在家長的身上找到。因為幼兒從18個月開始,就具備了強大的模仿能力,他們從親人身上學到處理問題的辦法,並由此形成觀念和習慣。尤其在孩子4-7歲之間形成的概念和習慣,是終生難以改變的。建議1:傲慢和不愛溝通其實也是很多人性格的特點,如果不是過分嚴重,其實不用過多幹預,可能有些孩子本身就是“高冷”範兒,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同一種性格。建議2:但如果家長已經發現孩子的這些特點過於極端了,那可能要及早作出干預。要改善孩子的溝通能力和性格上的過於明顯的特點(如傲慢無禮),可能家長首先要做好榜樣,比如在家經常看書的家長,孩子可能也會花更多時間看書。其次要適當增加孩子的社交機會,鼓勵孩子參與同齡人的集體活動。
  • 7 # 朗月心靈家園

    先講一個兒童心理學公認的觀點,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根源於父母!

    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她的言行都是後天環境下習得的,不是憑空而來的。因此,當孩子的言行舉止出了問題,我們追根溯源去尋找原因,一定是孩子的成長環境造成的。而這個問題幾乎都與孩子的主要家庭成員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

    如果孩子在3歲以前,自我中心是正常的。但是3—6左右,父母仍然沒有幫助孩子學會與周圍環境的正確溝通方式,這就成了事實上的溺愛。後面想再扭轉過來,會比較艱難,要花費很多力氣!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她發現自己經常不再能夠隨心所欲,於是就會陷入心理上的挫敗感。那麼,她通常又是怎樣應對這種挫敗感的呢?

    1,首先是以生氣、發怒、哭泣耍賴、甚至是摔東西、搞破壞等手段來要挾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等主要家庭成員。

    2,當上述手段仍然無法達到目的,感受到事實上的“被拒絕”時,孩子的挫敗感會非常強烈。為了對沖、釋放這種挫敗和無助的情緒,她就會產生用冰冷的態度、拒絕溝通、不理會家人,和家人保持距離等方式來”懲罰”家人。

    3,以上方式形成習慣以後,會成為孩子應對周圍環境的為人處世的一種自動反應模式,影響她未來的一生!

    處理建議:

    1,首先要放棄用自己的是非觀念,去直接控制孩子言行的做法(肯定會碰壁!),轉而去接納孩子受挫敗的情緒,同情她當下被拒絕的心理感受。

    為什麼不能去責怪,控制孩子,反而要去接納孩子,因為我們父母在她小的時候沒有教會她正確的處理方式,我們有錯在先,現在是來給孩子“補課”,彌補自己曾經的過失!

    當你真正願意去理解孩子被拒絕而陷入打擊,找不到正確的解決方法,陷入無助心理之後,你才能用心傾聽、識別她內心深處“合理需要”的那一部分動機。你們才能做到仍然互相深愛對方,相信對方,而不是已經陷入彼此陌生、隔閡的狀態。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真誠援助之手,後面的溝通才能有效進行。否則就會導致“話不投機半句多”!

    2,在面對挫折時,幫助孩子分析利弊,然後讓她自己做選擇。

    你可以建議她採用哪些方法去滿足她合理需要,對於她的需要中存在不合理的部分,把你們的觀點講出來,和她交流,但是切忌不要強迫她認同你們家長的所有觀點!

    為什麼不要去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是非觀念去行動?因為我們父母很多時候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觀念裡隱藏了一些自己的“潛意識需要”,並企圖透過交流來控制孩子去達成自己心中認定的目的。這種方式通常帶來孩子的反抗心理,並加劇彼此的衝突關係。

    總結:

    儘可能像一個教練一樣,提供心理支援,幫助孩子分析利弊,然後讓她自己選擇如何去行動。並注意要容忍一定的“犯錯率”,她會在一系列的碰壁以及順利方法中逐漸摸索出正確的滿足需要的途徑!

    如此,你們的溝通就會越來越順暢,孩子的不良應對模式就會逐步扭轉過來!

  • 8 # 諮詢師張滴滴

    因為不清楚孩子的年齡,但根據您的形容,更像是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

    孩子進入青春期,因為身體的變化和激素的影響,內心就產生了一些焦慮感,比如,我的身體開始越來越像大人了,但我的能力和經驗是否足以真正像一個大人一樣?身邊的人社交方式變得更加複雜,自己的情緒也變得更多樣,在一些團體之中,也急需找到自我的存在感。

    而家庭之中的壓力感也是如此,一直是家庭中的焦點,也在這個時候增加了他的壓力,本來回到家中想得到的是接納和愛,而發現可能增加了更多的壓力。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容器,在青春期到來,接納他叛逆的情緒和有點偏激的行為,能給出他所需要的扶持和輔助,而不能再去用親情控制。

    作為父母可以自我檢測 ,看看是否有以下這樣的情況出現:

    1、孩子說起學校或朋友之間發生的事情,你就會去評價和指導。

    2、孩子的行為在一直被規範,有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也在被父母不斷地糾正。

    3、你是否在幫孩子選擇和挑剔朋友。

    4、每次溝通爭執不下,會使用父母的權威讓他閉嘴。

    5、孩子沒反應,父母就會一直不停地說,直到他有迴應為止。

    6、父母之間在孩子面前常有爭執,甚至意見不統一吵架。

    7、孩子的一些錯事,得到的更多的是批評,而不是共同商議補救方式。

    8、以盯著孩子為自己的重心,孩子不在空落落,孩子一回家,拼盡全力盯著他的行為、語言。

    我們常說,父母是誰比父母說什麼重要,有一些孩子的反應,更多的需要考慮父母與他之前的互動,以上這些情況,可能就是作為父母的不良互動行為,如果願意做一些改善,親子關係就會有變化,如果你們現在關係太過緊張,找一位專業諮詢師給你們進行干預,做出合適的改善建議。

  • 9 # 才智寶貝學堂

    孩子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強了,覺得自己長大了。按照題主的描述,孩子的情況和青春叛逆期特別像。

    孩子拒絕溝通,可能是平時父母嘮叨得太多了,而且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了代溝,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沒有共同的話題。孩子覺得和父母不是一個年代的,沒辦法溝通。不過,孩子一般會跟自己的朋友相處得很多。如果和誰都拒絕溝通,那就要慎重對待了。

    孩子傲慢,是因為覺得自己什麼都懂,這是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膨脹。畢竟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多,精力旺盛,加上孩子反應能力好、善於學習新事物,而父母面對一些新事物的時候,有時難免表現得不那麼瞭解、清楚。在孩子眼裡,就會有種長大成年的成熟錯覺。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是對自己的個人空間要求得更多了。青春期的孩子情緒衝動,行為方式比較直接,讓人看起來比較自我。但是,如果認真瞭解孩子,在孩子情緒平穩的時候,引導孩子謙遜、正確表達自我,學會換位思考,孩子的行為就有所緩解。

    如果孩子真的是青春叛逆期作妖,父母就可以放寬心,多給孩子些自由空間,多尊重孩子就好。

  • 10 # 時間指揮

    作為家長,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考慮一下。

    對於逆反心理,可以看下我之前的一個回答:

    作為家長可以考慮一下孩子是否曾經被嬌縱,是個被寵愛,被嬌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的生活方式便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一個人出生之後便要接觸這個真實的世界,而通常母親來幫助孩子認識周圍的這個世界,並與孩子產生不同的依戀形式。這便是個體成長的第一階段——個體化階段,也是母親的第一個功能,即讓孩子與世界和解。

    接著,孩子進入社會,母親需要逐漸與孩子分離,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成長能力並適應所處的社會環境。這是個體成長的第二個階段——適應社群階段,也是母親的第二個教育功能,即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成長和適應能力。

    孩子通常是靠孩子的母親來完成第一階段(個體化階段)到第二階段(適應社群階段)的過程。因此,母親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母親通常不能完美的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錯誤。這些錯誤就讓孩子形成了錯誤的生活方式。

    通常一個母親如果嬌縱、溺愛孩子,孩子就會以自我為中心,需要得到他人方方面面的照顧,完全的依賴他人。因為他們覺得他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便能滿足自己,就失去了發展自己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這個時候應該怎麼做呢,應該主動與孩子“分離”,鼓勵孩子獨立並發展社會興趣,完成第二階段的發展任務。

    最後,孩子拒絕溝通,作為家長還要考慮一下對孩子的要求是否過多,而孩子不能完成那麼多的任務,就以拒絕溝通的方式來應對,甚至與家長的要求相反。薩提亞提到了5種溝通模式,對應5種應對姿態,分別是討好打岔、超理智、指責、一致性溝通,對應的應對姿態如下圖。

    圖片來源於網路

    家長可以想象一下這樣一個情景:另外一個人與我們溝通時採取指責或者超理智(講道理)的方式,我們會如何來應對呢?可能更多的選擇打岔的姿態來應對,“一個耳朵進,另外一個耳朵出”,對方真正說了什麼,可能我們真的沒有去聽,或者乾脆不聽,你講你的,我做我的。孩子也是如此。

    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選擇一致性的溝通方式,表達出家長自己的心理需要,也看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多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去指責對方。我們知道,我們很多時候如果對另外一個人表達出我們小小的內心需求,另外一個人回想辦法難度我們,如果我們直接要求對方去做同樣的事情,可能結果並不如我們所想。孩子同樣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突然皮膚髮粉是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