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戲說歷史的貓

    中國古代的外來威脅全部來自北方,匈奴人善騎射,客觀的講,中原步兵不是對手,趙武靈王很有遠見,“胡服騎射”,像匈奴人學習,進行軍事改良,一舉稱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軍隊,李牧就是這支軍隊的指揮者和收益者。

    李牧被派往邊關抵抗匈奴,轉了一圈後,下了命令,加固城防,每天按時操練,按時吃喝,每天殺雞宰牛犒勞大家,還經常搞搞文藝活動,上下一心,其樂融融。只有一點,匈奴來犯,只得固守,不可出戰,違者立斬。將士們都很高興,每天有吃有喝,還不用打仗,對李牧都非常感激。效果也很顯著,匈奴騎兵來去如風,野戰無敵,但他們面對城牆也毫無辦法,每次來到城樓下轉一圈就回去了。

    可趙王不幹了,養這隻軍隊幹什麼用,於是把李牧換下來。新到的將領一改李牧作風,匈奴來犯,主動出擊,結果打幾次,敗幾次,死傷幾萬人。趙王一看不行啊,李牧雖然不出戰,可也不死人啊,還是換李牧吧。李牧和趙王談條件,用我可以,我還那套,你別管。趙王說沒問題,你想怎麼弄就怎麼弄。

    李牧還是堅持他那套戰法,幾年過去了,這支部隊人強馬壯,在城中都憋壞了,早已躍躍欲試,而且天天白吃白喝心裡也過意不去,紛紛請求出戰,李牧看時機成熟,制定戰略,正面幾千步兵誘敵深入,精銳騎兵兩翼包抄,形成口袋陣。匈奴大軍來犯,看到是李牧,早已麻痺大意,卻不料李牧一改往日固守作風,大軍殺出,殺敵十萬餘,大敗匈奴。

    這一仗很有意義,匈奴數十年不敢南下,一勞永逸,不止解除了趙國邊患問題,同時替秦國,南韓,燕國解決了。而且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步兵協同騎兵作戰的戰例,大獲全勝,從此,中原王朝對抗遊牧民族就有了底氣。

    秦國統一六國最大的障礙就是趙國,具體到人就是李牧一人,秦國想,你李牧再厲害,也就一個人,我派兩支部隊去,看你怎麼應對,沒想到李牧這麼厲害,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擊敗一支,又即可回援,擊敗另一支,秦國傻眼了。於是用范雎離間之計,收買趙王寵臣國開,趙王糊塗,殺了李牧,自毀長城。

  • 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李牧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戰國時代四名將第一,若論第一非秦國戰將白起是也,既是在李牧的趙國,他的前面還有老將廉頗呢。歷史記載李牧更多的戰績是在防備匈奴以及與匈奴作戰方面,就是與匈奴作戰也僅此一戰,當然這一戰彪炳史冊,這裡簡略的敘述一下。戰國時期著名的將軍李牧人生有過非常輝煌的戰績,極其出彩的人生是在與匈奴人的漫長對決中。他駐防在趙國北部的邊境,是一個非常有見地的良將,長期駐守雁門,防備匈奴。其防守、治軍、對敵應戰均有著極其高超的戰爭特性理念,他的戰爭理性規律影響深遠。為後人稱奇。

    李牧在平時的戰備中他愛護士兵,強化訓練,利用烽火觀望,派出偵查人員,他定出規章: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捕捉敵人的斬首。這樣以來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卻沒有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曾經責備換將,其結果邊關更不安寧,損失慘重,趙王不得已還是換上了將軍李牧,李牧到任,戰法依然如故,示敵以弱,不與爭鋒,匈奴人認為李牧膽小怯戰,無力應戰,這樣的態勢使得匈奴人膽大無憂,常常侵犯邊境。

    李牧看準時機,準備出擊匈奴,用戰馬萬匹,勇士五萬,善於射箭的十萬。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邊民漫山遍野,引誘匈奴進犯。匈奴看到這樣的獲利機會驅使大批人馬進犯,如入無人之地,搶奪邊境牲蓄,大軍盡入邊關。李牧多設奇兵,張開左右雙臂,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僅此一戰,殺死匈奴十多萬人馬,滅了丹蘭,打敗東胡,更讓匈奴人膽寒畏懼的是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這是戰國時代趙國良將李牧最出彩的一次大戰,彪炳史冊,後人稱奇。這樣的戰爭傳奇傳唱了幾千年,影響了一代代的人們,使其軍事戰爭理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李牧的功績有其一席之位,治軍用兵令人稱道。不愧為是戰國時代的名將。歷史重重的記憶著他,良將李牧。

  • 3 # 楊醫生講健康

    戰國四大名將,排名第一的只能是李牧!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白起和王翦是秦國的將領,廉頗和李牧則是趙國,也就是說秦、趙兩國平分了名額,戰國七雄的另外五國沒有人可以稱得上為名將,原因當然是秦滅六國最慘烈的戰鬥幾乎都發生在秦趙兩國之間。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四大名將當中,誰才是實至名歸的第一名呢?

    按照認可度比較廣泛的看法,大多數人認為排名第一的應該是白起,最有說服力的資料是其征戰一生替秦國奪取城池70餘座,斬首數量更是達到驚人的165萬之多,其中數量最多的一次當然是史學愛好者們耳熟能詳的“長平之戰”結束後的坑殺趙國降卒40萬。

    不過,中國史書裡面的“萬”字務必小心再小心的看,否則,一不小心就翻船了——戰國末年,七雄加起來總人口不超過2000萬,趙國撐死200萬人口,假如真的能斬首40萬,趙國舉國上下還能有幾個精壯漢子?秦軍只需要繼續揮師向前,趙國便已經亡國了,哪裡還能再堅持30多年?所以說,白起的戰績是有水分的。

    再者,長平之戰當中,白起的對手是趙括,這才是獲勝的根本原因,假如趙國的主將依然是廉頗,他還有幾分勝算呢?筆者以為,勝算為零!換句話說,即便是廉頗率領的趙國軍隊在兵力處於相對劣勢的情況下,白起都沒有辦法獲勝。

    我們來回顧一下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是怎樣對付趙括的:1,主動示弱,引誘趙軍主力離開堅固的壁壘;2,分兵封鎖趙軍糧道;3,在趙軍主動出擊之後,分兵迂迴、穿插,奪取趙軍營壘,阻斷其退路。

    趙括在發覺中伏後,後退無路的形勢下,應對辦法是進行連番短促突擊妄圖突圍,沒有得手之後立刻就地構築防禦工事,固守待援(從這裡可以看出,趙括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並不是完全的草包)。

    到了這一步,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的白起順理成章的攻擊趙軍營壘,可惜還是沒有成功,不得不改為圍困,同時秦王發舉國之兵來增援,然後才獲得戰爭的勝利。

    從上面的過程不難看出,一旦趙軍構築起防禦工事採取守勢,白起的秦軍是完全沒有辦法在短期內攻克的,唯一的辦法是用絕對優勢的兵力來進行長期圍困,消耗完對方的補給,而實際上白起也是這麼做的,為什麼呢?

    原因有如下幾個:1,秦軍長於野戰,攻堅不是強項;2,(最重要的原因)在回回炮傳入之前,缺乏有效的摧毀堅固壁壘的進攻性武器,故而依託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一方擁有更大的優勢(孫子兵法裡之所以特別指出“十則圍之”就是這個原因)。

    縱觀白起在長平之戰前所獲得的戰績,秦軍幾乎都是主動攻擊一方,同樣都擁有兵力和資源上的優勢,但是由於與其對陣的敵軍將領沒有廉頗的水平,故而輕鬆獲勝,由此不難得出結論:即便是秦國發舉國之兵,白起仍然不可能在長平之戰中打敗廉頗。在這種前提之下,如果一定要說白起的實力高過廉頗,顯然有失公允。

    白起不能,那麼老謀深算、四平八穩的王翦則更加不可能。當然,易地而處,假使讓來指揮秦軍,白起率領趙軍,廉頗同樣也沒有辦法解決白起和王翦,也就是說,白起、王翦、廉頗,基本上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將領,可以說不相仲伯。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筆者會認為李牧排第一呢?

    戰國七雄,秦軍的野戰能力排名第一,可謂實至名歸,但是秦軍的野戰能力與匈奴騎兵相比如何呢?恐怕答案沒有任何懸念吧?(漢初高祖劉邦集全國精銳尚且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其實力之強可見一斑),但是長期襲擾趙國邊境的匈奴被李牧擊敗了,不但是大獲全勝,而且是在野戰中。

    而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的三次抗擊秦國的侵略當中(公元233年,公元232年,公元229年),李牧每次都是臨危受命,進行反擊作戰,結果是屢戰屢勝,並且幾乎都是在野戰中擊潰秦軍!要知道,經歷過長平之戰慘敗的趙國,兵力上肯定是處於絕對劣勢的,而趙軍野戰能力原本又弱於秦軍,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只能且必須是統帥傑出的指揮才能,而這種情況下的勝利,含金量顯然要高的多。

    如果不是趙王昏庸無能,殺了李牧,自毀長城,王翦徒然有兵力上的壓倒性優勢,恐怕也討不了好。李牧的第一,無可置疑!

  • 4 # 小太拾

    你這個問題就像孫臏為什麼在戰國那麼出名一樣,然而看過魏國官修史書竹書紀年的,才發現根本就沒出現過孫臏這個人,而且魏國根本就沒與孫臏打過仗,結果司馬遷來了個孫臏大敗魏於桂陵(魏國在桂陵就被齊軍偷襲殺死了800人而已)、馬陵之戰時魏軍主將公子申(龐涓根本沒指揮權)結果司馬遷寫成龐涓領兵被孫臏大敗於馬陵。(竹書紀年,幾乎把當時齊軍將領都快全部詳細列出來了,根本沒孫臏這名字,主將是田忌,副將田嬰。)

    評名將得看戰功的,看的可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情懷和同情。

  • 5 # 歷史笑春風

    對李牧的記載主要來自《史記》,而司馬遷遭受了漢武帝非人的待遇,在《史記》中借古人抒懷。在《史記》中,司馬遷對那些懷才不遇,或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十分同情。他不論貴賤,都把他們收入書中。在中國的古代史書中,《史記》是唯一給刺客、遊俠立傳的。因此,魯迅對《史記》的評價是“無韻之離騷”。

    在戰國,名將眾多,四大名將的水平也就白起為最高。而能夠與其他三位將領比肩的則很多。而李牧後來被人追捧,不僅僅是他在戰國時與秦軍的戰績,更多的是源自於他和匈奴的戰績。

    在趙國末年,秦王派兵滅趙。趙軍在屢戰屢敗後,只得將留在北方防備匈奴的將領李牧調來,以對抗秦軍。李牧也不負眾望,在第一次與秦軍交手時,面對兩路秦軍,他北拒王翦,南破秦軍,使秦軍南路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北路的王翦只得撤軍。

    在第二次交手時,秦軍雖然依然兵分兩路,可是面對李牧,誰也不敢先進。在相持一段時間後,秦國使出反間計,賄賂趙王身邊的寵臣,誣陷李牧要謀反。聽信讒言的趙王更換趙軍主將,誅殺了不願意交出軍權的李牧。秦軍這才打敗趙軍,滅了趙國。

    李牧的經歷,十分符合司馬遷的需要,所以他對李牧不吝讚美之詞。這使得我們對李牧的才能十分欽佩,對他的遭遇十分同情。我們甚至產生了如果李牧不死,趙國都不會滅亡的觀念,對自毀長城的趙王深惡痛絕。

    不過,我們從後面的記載中可以看到,李牧的事蹟也並不是來自信史,也是司馬遷以史料和傳說歸納而來的。比如說李牧破匈奴的故事,我們從《史記馮唐列傳》裡就可以看到,是來自馮唐大父的口述,他的大父曾經是趙國的官將,和李牧關係友善。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李牧破匈奴的故事裡有多大的水分了。馮唐講述李牧的故事,主要是對漢文帝的用人政策表示質疑。他那李牧當時對敵匈奴的時候,趙王對李牧的信任來對比漢文帝對邊將的苛刻。他說的李牧用兵十幾萬,全部賦稅都交給李牧,趙王根本就不問李牧的行動。這純粹是誇大之詞,根本就經不起推敲。在整個戰國時期,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而且漢文帝當時對如何抵禦匈奴殫精竭慮,可卻不知道不久前的歷史上,居然還有一位抗擊匈奴的名將李牧,這也未免過於蹊蹺。所以說,李牧對匈奴的戰績並不十分可信。不過,李牧抗擊秦軍的戰績可信度要高得多。

    李牧和秦軍的戰績,完全可以讓他在四大戰將中排第二,僅次於白起。這是因為,廉頗對秦軍根本就沒有打勝仗的記錄。王翦是秦軍的佼佼者,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中,他擔負了最重要的任務。可是,他遇到李牧卻一仗也不勝,反而還被李牧逼退兩次。這就說明了李牧比王翦的軍事能力要高。

    至於說我們對李牧產生錯覺,這就要感謝司馬遷的生花妙筆了。他對這些受冤屈將領的同情,左右了我們的感情。如果排除這些因素,李牧在四大將領中排第二是名至實歸的。

  • 6 # 市井九公子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千字文》

    這是唯一用來形容戰國四大名將所做功績的話

    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半,秦有白起、王翦,趙有廉頗、李牧。秦國王翦是白起後,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趙國廉頗是四大名將中武功最強的,謀略能與白起相比,但未能被趙孝成王重用。所以提起廉頗,後面總會跟著兩個字,老矣!

    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題主問到,現在為什麼把李牧捧成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拋去廉頗、王翦不講(因為四大名將之首的爭議一直都是白起、李牧二人),有兩種原因

    1:白起殺伐之心太重,被正史打入“冷宮”

    “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他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一生征戰沙場37年,未嘗一敗,打的六國之中無人敢掛帥應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為在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國投降士兵,被正統史書打入“冷宮”,再無殺神白起,不得入名將之列!

    縱然有一生不敗的戰功,但坑卒40萬,成了白起萬世難辯的罪證。

    2:李牧是當時唯一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將領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抗擊匈奴,抵禦強秦……終其一生,作為武將活躍與歷史舞臺之上,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少數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失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

    其實,所謂“戰國四大名將”,並沒有權威的認證定論,誰是四大名將之首更多的當事者之外的人的山寨之舉!

    他們均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主要戰爭都是秦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至於前期七國並強時的吳起、孫臏、樂毅等人,其軍事思想、統兵能力、作戰方略等未必會比他四人差多少。

    何為將,在古代善於用兵者必是孫、吳,以他們的軍事思想為行動指南,可見他們在古人心中地位之重。而他們不在戰國四名將之列,只是編者過於著重戰國末期,而這四大名將之首的位置,也成為樂談……

    以上就是小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之處,還望指教

  • 7 # 史鑑人生

    李牧算是名將,但能否入四大或許是個問題,至於排第一更是腦補。

    論戰績,白起第一。

    論孤軍救國,項燕遠比李牧更能扛,人家揍了李信,還和王翦硬剛。

    論聲譽,信陵君救趙、合縱抗秦,逼的秦軍窩在函谷關不得東出。

    論奇謀,龐涓+孫臏這對師兄弟組合。

    論戰略意義,司馬錯定蜀對於秦國的意義顯然比李牧要深遠的多。

    論抗擊匈奴,蒙恬表示無論是戰國還是始皇朝,匈奴見到我都是有多遠滾多遠。

    論以弱勝強,樂毅表示有話說。

    論滅國,王翦父子表示咳咳。

    所以我很奇怪李牧的第一是哪裡來的。

  • 8 # 浮沉的歷史

    戰國四大將的說法最早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但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並沒有此類說法,而且在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四人的排名中,李牧是排在了最後面。

    如今,在網路上出現了李牧為戰國第一名將的說法,我認為這個說法是非常扯淡的。戰國第一名將非白起莫屬,這是毋庸置疑的,秦軍在白起的指揮下先後取得了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四次大勝,消滅六國軍隊不下百萬,使楚國、魏國、南韓和趙國遭受重創,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人或許會說白起,這是憑藉秦國強大的國力取得的勝利,但實際情況確是在攻打楚國的鄢郢之戰和大破韓魏聯軍的伊闕之戰中,秦軍人數都是少於對手的,且是在敵國領土上作戰,因此白起個人軍事才能對於能否獲勝是至關重要的。

    趙國名將李牧打仗確實很厲害,但是和白起還是沒法比的。李牧的成名之戰是大破匈奴,號稱擊敗了匈奴十餘萬騎兵,使得趙國北疆徹底安定下來。其後,李牧在前233年的肥之戰和前232年的番吾之戰連續兩次擊敗秦軍。

    以上就是李牧此人一生的戰績,在擊敗秦軍的兩次作戰中,具體消滅了多少秦軍史書中並沒有記載,而李牧的威名就是憑藉這兩仗打出來的。在戰國後期還能擊退秦軍固然算是不錯,但這肯定也沒法和白起以及王翦取得的戰績相比,最終秦國還是滅了趙國。

    我認為給李牧加分是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被趙王遷錯殺,另一個則是擊退秦軍。華人一向對於歷史上的失敗者非常同情,李牧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值得同情的人,但這怎麼能夠使李牧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名將呢?

  • 9 # 小也會飛

    首先,秦國統一了中原,所以官方肯定以武安君白起為第一。再然後,春秋戰國風雲變幻,基本上無日不戰,名將能人層出不窮。最後作為滅秦建立漢的楚國後裔們,當然得宣傳秦國的強大與兇狠,以證明自己的更加強大和正義。以此類推,後來者多是如此宣傳。至於現代的觀點則是比較客觀的在軍事角度加以比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斯和韓非誰更有才,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