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幾遊戲

     稍微有點層次的父母,受過一些西式教育,都知道應該“讓孩子慢慢來”。可面對殘酷競爭的現實,卻總也做不到。為什麼?為什麼這種社會的集體焦慮,大多數家長都無法倖免?

      允許孩子慢慢成長,這恐怕是當前最著急,最不能慢慢來的事。

      當興趣班成為信仰

      每一年小升初,杭州的頂尖初中都會為爭奪兩三百名“最最優質的生源”而激戰一番。

      他們被稱作“牛孩”。一位網名“牛爸”的家長為今年剛剛進入初一的這群新生建起了一個QQ群“杭州牛孩集中營”。可這些牛孩們來不及驕傲,已經進入了更高層次的焦慮。

      牛孩家長A:有沒有經常帶競賽的並出成績的數學老師推薦?電話號碼多少?

      牛孩家長B:同問

      牛孩家長C:我也要,最好有韓劇《學習之神》裡的那老師的效果。

      

      這是典型的家長心聲。不論孩子已經有多出色,家長們仍然期待神一般的培訓班,神一般的輔導老師,孩子則象神一般地學習。一些家長在恐慌和焦慮中無從依賴,於是催生了一種共同的奇特信仰——培訓班。

      一名臺北學生注意到了大陸奇特的培訓班文化。這名中國美院的學生對兩地進行了比較:臺灣沒有那麼多專為考試服務的畫室,而大陸的學生把在畫室學習當作人生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因為考不上就完了。他疑惑地問:“畫畫不是興趣嗎?畫畫應該沒有壓力啊!”

      大家都把興趣班當成應試捷徑的一個結果是,行情水漲船高,為了加分或者應試而學的孩子並沒有得到這方面的回報。

      當興趣班成了“信仰”,這些奇特的場景才能在各地上演:週末孩子在少年宮上一天的課,家長就在外面扎帳篷,孩子睡個午覺繼續上課。幼兒園也不能倖免,四五歲的孩子下了課,家長在走廊上餵飯,這些還沒有解決自主吃飯問題,晚上還要抱著奶瓶入睡的孩子,吃完飯要接著學習。

      

      家長對子女追求成功的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因為現在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成敗對家庭來說,是百分之百,簡單的就是說,輸不起。再追究下去,跟我們的文化、傳統教育價值觀有密切關係,跟人才觀、幸福觀存在誤區有密切關係。

      “我覺得身邊的同學都很急,急著嫁人,急著找個穩定的工作,”在浙江大學新聞系就讀的臺灣學生李伶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說,“臺灣的年輕人大多追求自己的夢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後再考慮安定下來。”

      浙江大學社會學教授馮鋼說:“有一種理論我聽了不知道多少遍,家長對孩子說,如果考不上大學,你怎麼跟有錢人家的二代拼,你怎麼跟機關領導幹部的二代拼,你根本拼不過。你唯一能拼的,就是你如果考進大學,你可能還有希望。”

      

      從上世紀90年代後,社會結構開始逐漸固化了,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如果說一個社會所有能夠向上流動的渠道只有一條,就是考大學,那麼家長肯定都圍著高考打轉。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家長焦慮不能完全避免,但當焦慮成為一種社會群體性疾病,並且非理性地互相傳導蔓延時,那麼在這個群體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會出現不理智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的承受者是他們自己的孩子。

      別讓孩子跑錯了方向

      讓孩子提前學習,避免“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違背規律的學習,最後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五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讓充滿想象力,充滿創造力的孩子去記憶漢字,背出一百以內的加法,他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想象力的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

      一項研究表明,在學前班認識較多漢字的孩子,一年級的語文會領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級,水平就與其它孩子持平了。

      

      幼教專家說,現在很多孩子三歲開始學輪滑,其實孩子的骨骼並沒有發育好,輪滑會傷害到身體。太早學芭蕾也是一樣,對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戰。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精明的商家發明出來的一句廣告語。家長被高考綁架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被廣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興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進名校。孩子們多才多藝,但卻並不享受自己的愛好。“很多鋼琴十級的孩子發誓再也不碰鋼琴,他們不覺得音樂是終生的伴侶,因為音樂奪走了他們玩樂的時間。”一名專門教授鋼琴的老師無奈地說。

      教育界已經認識到超前教育和強化教育的嚴重後果。最近,教育部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指南》具體地列舉了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目標。例如,5~6歲學齡前兒童,只需“能透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並沒有標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須認字,只說明“在閱讀圖書和生活情境中對文字元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

      事實上,在許多國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歐洲許多國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國甚至把這一條寫進基本法裡,禁止家長在幼兒園的教學之外給孩子補課。讓孩子一開始就進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德國的教育是一種逐漸加速的做法:幼兒園不學專業知識,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倫理,學會與人相處,重要的任務是玩得開心;小學也只是學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對中國小學而言),到了中學才開始進入跑步通道,但依然還是慢跑。

      由於德國沒有統一的高考,所以學生壓力並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學,真正成年了,才開始進入快跑通道。到了這個時候,終於有了競爭,也才顯示出每個人之間的差異。

      

      這些“天之驕子”有兩個問題,一是習慣了跟著考試走,離開了試卷,似乎就不知道應當如何去學習新知識,二是思維的依賴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習慣於照著做而不習慣問為什麼這樣做;習慣有人指導他做而不習慣主動去做;習慣在很好的條件下去做而不習慣創造條件去做。

      如果從幼兒園就開始快跑,需要跑幾年的幼兒園、12年的中小學,那麼到大學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氣。所以,中國大學生髮展後勁不足,原因就在此。

      眼下的教育文化除了違背成長規律、扼殺創造力,培養“木偶”,更糟糕的結果是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功利性。家長總是告訴孩子,為什麼讀中學啊,是因為要讀大學。於是讀中學的全部意義都在於讀大學,如果讀不上大學,那這個讀中學是沒意義的。讀大學的意義在哪裡,要找到個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大學也白讀了,於是你當下都沒有意義。意義都在後邊,最後這個地方是什麼地方?墳墓。

      

      在只知道向前跑的時候,我們也該反思一下,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在國內名校爭搶高分學生的時候,哈佛大學錄取了一名寧夏的高考落榜生。這名孩子高中畢業後組建了一個社會組織和一個網站,進行一項他自己心目中的公益事業。哈佛錄取他的理由是:我們需要的是改變世界的人。

      是人,不是冬瓜

      我始終記得這個故事,它告訴我,你面對的不是一個冬瓜,是一個人。

      正因為孩子是人,所以是千差萬別的,但是我們全國都是統一的教學模式,統一的管理,最後是統一的評價,搞得不統一的孩子在同一張卷子下面比高下,那樣一來孩子的確只能恐慌。

      

      當年魯迅說救救孩子,我相信今天仍然需要救救孩子。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也不是供父母擺佈的木偶,他們是鮮活的生命。

      救救孩子,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整個社會的成功取向改變,但這肯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的孩子等得及嗎?還有一個辦法,家長自己的心態改變,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於父母之外的完整個體,作為父母,才能接受他的全部,而不是把一切不切實際的想法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是私有財產。不是家長彌補人生缺憾的工具。

      不管是家長、老師還是教育部門,甚至社會上所有一切跟孩子有關的機構,只要考慮過,這個孩子是一個完整、獨立、不一樣的人,他的行為方式就會截然不同。在這種理念之下的孩子,他走上社會以後,也才能把別人當作人。

      

      “只要承認孩子是人,那麼很多教育中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金英她說,“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事情有多很多。比如孩子會犯錯,既然是人,就會犯錯,孩子就是在不斷的犯錯中長大的。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是我們教育的機會。”

      曾經有一個小學給每個孩子的生日禮物,就是3張卡,一年允許他做錯三件事,免於懲罰。“藥家鑫的悲劇,我的理解是,這個孩子怕犯錯,做錯事以後他覺得沒人會包容他,最後他選擇了最壞的一種方式來掩蓋錯誤。

      起跑線的說法是對教育異化的結果,其實教育並不需要比出輸贏,教育是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不存在一個輸贏的問題,不存在一個你好我壞的問題,如果看清了這一點,家長還去搶跑幹什麼呢?對孩子沒有好處。

  • 2 # 妞妞媽媽

    我覺得學生補課這件事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不能斷然說補課都是不好的。

    從我瞭解的情況,現在家長給孩子補課有以下原因:

    一是現在的家長比較焦慮,都想讓孩子能夠讀好學校,成為學霸,進入好大學。對於孩子的成績比較關注,一旦發現孩子成績不好或者有所退步,就急於補課。

    二是現在的小升初、初升高都是競爭激烈,就成都市來說,初升高有一半左右的孩子不能讀普通高中,只能進入職高。因為人們對於職高的印象不好,生怕孩子不能考上讀普高,到時不能上好大學。

    三是孩子們之間的互相比較。看到其他同學都在學習,怕被人追上或者落後的心理,讓孩子會主動讓父母給自己報班。

    四是孩子確實有這方面的需要。在學校里老師教學是針對大多數孩子的情況,而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對於成績特別好和較差的孩子就可能需要不同,有些孩子就需要補課。

    鑑於以上原因,我認為對於補課不能一刀切,不提倡也不過於牴觸。同時如果由於家長的焦慮引起的,應該由家長思考一下,究竟孩子應不應該補課,不要跟風。

  • 3 # 苗媽說

    首先,說白了,只能說家長的心力不足,還需修煉。教育中的搶跑和焦慮,多半都是家長自己造成的。一個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學不好,於是額外加碼,其他家長看到了,慌了,也跟進,於是如此惡性迴圈。內心定力足,對教育格局看得遠的家長,是不會輕易跟風提前補課的。

    其次,小學教育領域,據我所知,也存在“潛規則”。明明在課堂上能學好的知識,有的老師偏偏放課外額外收費學。表面上說課外補課是自願,但如果別人家孩子都找這位老師補課了,你家孩子沒去,那估計正式課堂中,你家孩子就鮮少被老師關注到了。

    再次,還有部分孩子,本身學習成績也不錯,之所以要“加餐”,是家庭對孩子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現在上培訓班什麼的,已經不是差生的專屬了。好學生也在補課!

    總之,整個的教學風氣很混亂,實在要不得,所以每每提及這樣的話題,苗媽都顯得很是悲觀。

  • 4 # BG裡的思考

    在孩子念小學前我一直是快樂教育的執行者,從孩子兩歲開始,熱衷於帶孩子各地去旅遊,每年兩次走出國門去看世界。我和老公也很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體能培訓,給他買各類樂高,在他5歲的時候,就能獨立專注地花一週時間來完成3000左右零件的樂高模型。在周圍朋友的眼裡看來,我們的教育前小段無比成功。

    可今年開始念小學,還是選的一座以素質教育聞名的學校,開學沒多少天,就被逼得不得不報名英語培訓班,加大跆拳道學習的力度,預報3年級的奧數班。並非我不知道應該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也並不是學校給了多大的學習壓力,這是一所以快樂為理念的小學,壓迫我前行的是各類家長和他們所教育的小孩。開學後,眾家長們開始交流,我驚訝地發現大多同學都已經學習了兩年左右的英語,上英語課他們完全可以和英語老師互動交流,他們大多上過學而思的幼小銜接,可以一進校就成為各類規則的小模範,他們大多學過一類樂器,而且擁有一定的賽級。。。。而我那一直快樂自由生長的兒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不開心了,他覺得自己很多都不會,有天放學,他羨慕的看著別的孩子得到的優秀標識說某某是個好學生,如果自己是他就好了。噢,我的兒子,你什麼時候把我這六年來教與你的自信和樂觀丟了呢?我才明白:自信和樂觀都需要以實力為支撐。我開始擔心,擔心他給自己貼上學習不好的標籤,也怕老師給他貼上這樣的標籤(其實他們老師倒不會,很好的老師),這種憂心逼得我選擇改變,我得讓他把自信找回。

    其實不是我們被應試教育所逼,是教育被我們這些家長倒逼成應試。

  • 5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題主說“不利”到底是從哪裡得出來的結論呢?

    你有真正的了結果那些給孩子們報輔導班之後的家長嗎?

    報輔導班無外乎下面幾種情況的:

    1、學習成績差、基礎不好的需要單獨補課,而家長有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只能去輔導班補。

    這個種情況沒毛病吧?你也說了,“除去”說明你也知道對於這些孩子、家長來說補課是最佳的選擇了(千萬別提什麼改變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真到那時候再去培養根本來不及,而且不會的只能是滾雪球一樣,越來越打)。

    2、吃不飽的尖子生。

    目前絕大多數小學、初中是沒有重點班的,當然會有重點學校一說,而高中則不同,基本上每所高中都會有重點班,當然有的重點高中本身就都是重點班了……這是客觀差距沒辦法。那麼我要說的就是,老師永遠都是照顧大多數孩子的!真正的那些學霸其實更多時候實在教室裡浪費時間的!這個道理你能懂嗎?

    既然學校無法給予你足夠的知識深度和廣度,甚至是已經極少能又人跳級了,不是能力問題是政策問題。那麼去輔導班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了,跑去有些家長有這個實力的,對於絕大多數沒有這個能力的家長來說,透過輔導班是給孩子最佳的提高方式。

    這時候有人會說,那為什麼要超前啊,不能學點別的嗎?比如藝術類的、科技類的(儘管這些都是要上輔導班)等等各種班,可以讓孩子獲取更多的知識、興趣…… 甚至是讓孩子自由支配不好嗎?呵呵,我想說,一個真正的小學霸你真把時間給他自己支配你會發現他(她)學的會比你要求的更多……而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好習慣養成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毀掉它確實非常簡單的,尤其是前一兩年,只要一撒手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前期努力瞬間就可能瓦解、坍塌。

    3、盲目跟風的

    這類我感覺是最最最最多的一類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從來不會從自身角度出發,只是看到別人(往往是成績好的)在學,但是他們看不到這些好成績是如何綜合得到的,只看到了人家上過什麼輔導班,然後就放佛抓到了成功秘訣一樣,也去學。明明有些人的基礎並不適合,競賽類的,但是非要硬著頭皮上,結果雞飛狗跳也是在所難免的。

    4、擇校!

    這個沒啥好說的,既然有這個政策,那就只能去適應政策了。別跟自己過不去。

  • 6 # 尋媽繪本精讀

    今年暑假,孩子即將升入初一,聽說他的小學同學有的暑時假已經完成初一的課程學習了。

    從周圍朋友的反應來看,基本上每個孩子都有多多少少的各種補課。

    為什麼補課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家長們擠破腦袋去做呢?

    一、補課會有短期的效應

    提前補課的孩子,在開學初會表現出短期效應。也就是說,補課的孩子因為到了學校後,等於是第二遍學習知識,更容易適應新的學習,學習成績也相對較好。這讓父母覺得提前補課是有用的。

    於是,這樣的“成功經驗”會被越來越多的推廣。

    二、“成功經驗”最容易得到推廣

    家長最喜歡把孩子與其他孩子對比,“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犧牲了別的孩子玩耍的時間用於學習。

    於是,“別人家孩子”提前補課的成功經驗被越來越多的推廣。

    三、沒有提前補課的孩子有成為潛在的後進生的危險

    當提前補課成為一種普遍的做法時,沒有補課的孩子就有成為後進生的可能性。因為知識學習都是需要時間消化的。提前補課的孩子,等於校內學習時已經在消化階段,而沒有提前補課的孩子則是新的學習,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消化。所以,沒有補課的孩子在與其他提前補課孩子對比時,表現出劣勢。

    於是,再淡定的家長,也無法淡定下去。

    所謂的尊重教育規律,在強大的現實面前,也變得不重要了。

    四、即使孩子有厭學,沒有落到自家孩子身上,家長也是不會回頭的。

    提前補課的孩子需要承擔更多的學習壓力,因為家長對於他們的學習要求更高。

    有的孩子抵抗住提前補課的壓力,進入自覺的學習狀態。但有的孩子沒能抵抗住壓力,產生了厭學的心態。但對於家長來說,沒有出現厭學的狀態,那孩子還是可以再逼迫一把,讓孩子再努力一把,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 7 # 強媽成長路

    這個問題就要去問教育局吧,如果教育局的規定,所有的考試都不超出大綱,以學校的知識範圍來出題,我想沒有家長會花那麼多時間精力送孩子去上各種補習班。

    提倡的都是素質教育減負,但是一到考試的時候,一到分班的時候,出的題就和這些口號毫無關係,這到底讓家長和去何從?

  • 8 # 高質量答案

    中國應試教育的問題,家長們相互攀比孩子的學習成績問題,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問題,都覺得這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未來,好的前途事業,就是為了孩子

    我想說的是,凡事都有個度,要明白事極必反的道理,悠著點,孩子嘛,還是需要有個值得回憶的童年的

  • 9 # 科寶成長手記

    我覺得這種情況分兩種,一個是有的家庭家長上班忙,沒有時間陪孩子,就丟給輔導班,學到什麼不重要,重要是有個環境讓他待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來自父母的焦慮,覺得別人的孩子都在學習,自己的孩子不補,肯定會掉隊,或者希望補課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其實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說白了就是大人之間的攀比,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沒學到知識反而會責備孩子不努力。所以不建議成績較好的孩子上輔導班,多陪伴他們,帶他們去郊遊,親近大自然最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鹼可以蒸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