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說孩子最好由父母自己帶養呢?
17
回覆列表
  • 1 # 育兒奶爸

    有關專家認為,自己帶孩於有許多好處,主要表現在:

      1.現在的年輕父母都參加工作,文化程度比較高,接觸面廣。孩子在父母身邊,能接觸到許多在爺爺、奶奶身邊接觸不到的東西,這樣得以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

      2.年輕人接受能力強,思想開放,雖說育兒經驗少,但現在科學育兒方面的書籍很多,年輕人可以邊學邊育兒,並能對過去不科學的育兒方法加以辨別、改進。

      3.年輕父母精力充沛、充滿生氣,經常帶孩子出去活動,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4.老人怕出事,不敢讓孩子跑,不敢讓孩子跳;而年輕的父母能從鍛鍊的角度出發,放手讓孩子去跑去跳,有利於培養孩子勇敢無畏的精神。

      如果為圖輕閒把孩子交給老人或其他人帶,孩子和你在感情上就會產生隔閡,你要想教育好他(她),真是難乎其難。等到孩子性格或行為上出現了偏差,你再想補救就為時太晚了。  家長帶孩子時,孩子淘氣好還是不淘氣好?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淘氣不淘氣不是評價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可目前不少家長評判孩子好壞只看聽話不聽話,這是不正確的。

      做家長的,應該給孩子一點淘氣度,允許孩子有時不聽話。也許孩子不聽話時並不對,儘管在他們心裡感覺是對的,那也沒關係,總比唯唯喏喏要強,敢反抗、敢提自己的見解是可喜的現象,就怕什麼主意都沒有。

      淘氣的孩子總不滿足膚淺的答案,總愛刨根問底,愛挑刺,這實際上是一種逆向思維、發散思維,這是發明創造最需要的一種思維。淘氣的孩子膽大、敢闖、敢幹,接觸面廣,這對擴大知識面,發展個性都有好處。未來社會需要思維獨特、有個性的要才,應該給孩子一點淘氣度,千萬別把他們束縛得死死的。

      當然,太淘氣也不行,也利於孩子成長,我們提倡的是給孩子一點淘氣度,而不是放任自流。對淘氣的孩子要給以引導,把他們的精力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去,決不能讓他們變得無法無天。  有些父母管教小孩全憑三分鐘熱情,心血來潮時就說:“睡覺前要說‘晚安’,吃飯時間要把電視關上。”但事過之後自己也忘了。也就是未能貫徹到底,忽然想起時就急急地訓示,甚至責備,如此,孩子不知道何時會被斥責,遂變得不安。德國的科學家曾經用貓作實驗,不定期地給貓各種不同的飼料,結果,那些貓都變得非常恐怖不安。而且,孩子也會模仿家長,養成做事沒有長性、沒有恆心的壞習慣。

       所以,管教小孩絕不能隨心所欲地施行,一定要配合小孩的成長狀況,定下長期計劃,按部就班地給予適當的課題與目標。

  • 2 # 積木育兒

    現在寶寶出生後,有一部分家庭由媽媽(或爸爸)全職養育,有的家庭選擇父母親繼續工作,由老人(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代養,還有一些家庭是請保姆帶。我們下面就來說說為什麼我們還是提倡寶寶最好是由父母親子帶,尤其是在3歲以前。

    早期親子依戀的建立

    小嬰兒出生後首先要跟媽媽建立親密的聯結,包括母乳,一起睡,陪伴他玩耍,及時迴應他的需要,讓他感覺到自己在這個世界是安全的,這個任務是需要媽媽來完成,老人、保姆並不能完全擔任這個角色,因此,我們建議即使是由老人或保姆代養的孩子,也要每日能與媽媽有親密聯結的時間。如果在寶寶3歲以前,母親沒有很好的陪伴,孩子會有被拋棄的感覺,失去安全感,就像一棟高樓沒有地基,對他以後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

    隔代養育對孩子的影響

    老人包辦的情況,現在非常的多,老人照顧孩子非常辛苦,我們很多職場認識也有不得已的困難,但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老人在養育孫代的會出現的問題。因為傳統觀念影響,老人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照顧的妥妥帖帖,不願讓孩子多多嘗試,孩子的好奇心、冒險意識都受到影響,多數老人的行動不便,影響孩子的運動發展,不能滿足寶寶一天的運動量。

    保姆不能取代媽媽的愛

    條件好一點的家庭,多數會選擇請保姆照顧孩子,保姆作為一份工作,能夠理解他們首先是要保證寶寶的安全,寶寶如果讓保姆帶著哭了,我們就會想當然的認為他們帶的不好。

    有些保姆也因此會變得:抱著孩子睡;想吃什麼都會給;缺乏鍛鍊;言行不一。

    總之,家長朋友養育兒女的過程中可以請老人或者保姆來幫助我們,但不管如何,是我們決定生養這個寶寶,那就承擔起養育過程中的主要責任,建立規則,明確細則,讓其他人都作為輔助者。

  • 3 # 麗亞靈154087198

    我家是四川農村的,我見過好多是這種情況就好比我二叔家就一個獨生子然後我這個堂哥也是個獨生子條件不允許所以孩子斷奶後我哥哥他們沒辦法就出來打工掙錢,孩子爺爺奶奶帶。我那個堂嫂生孩子的時候剖腹產的,就因為這個事情跟我二嬸鬧不愉快,婆媳關係就慢慢變不好了。二嬸一直覺得順產好,剖腹產的孩子不好所以她們關係就不好了,孩子1歲後一直都是奶奶在帶,每次一說孩子媽媽她都說一些不好的話灌輸給孩子,現在我侄子10歲了他都不認他媽媽,每次在外面媽媽打電話他從來不接只接他爸爸的電話。孩子媽媽在外面打工10年為孩子,到頭來孩子根本不認她。所以婆媳關係不好真的不敢給他們帶,還有就是有代溝。反正我的孩子我自己帶什麼樣起碼是自己孩子。像他們那樣反正我不要。我是覺得婆媳關係好的還好,這個不好的直接影響下一代。還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帶好

  • 4 # 玖月成長記

    我認為孩子當然最好由自己的父母來帶養。本來生孩子,養孩子就是父母自己的責任。如果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父母就要應該承擔起自己帶孩子的責任。我來說說為什麼我贊成孩子最好由父母自己來帶養。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留守兒童長大的。我不希望我自己的孩子,甚至更多的孩子成為一個留守兒童。因為我知道留守兒童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我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因為家裡貧窮開始出外打工,常年不在家。每次開家長會,是我最害怕的時候。因為最害怕老師在講臺上對大家說,某某某同學的父母沒有來參加家長會。這時候我是難過的。我就會在心裡想,為什麼別的爸爸媽媽能來給自己的孩子,而我卻不行?

    比如說經常會和同學們打架。我很希望爸爸媽媽在我身邊,能夠幫我分析,幫我處理這些關係和矛盾。即使他罵我,打我,我也是高興。可是他們不在我身邊,我想把這些委屈和他們說。小時候因為交通不便以及溝通方式的不便,這些小事在他們眼裡也不算什麼大事。始終沒能說的出來。小時候,沒有電話,也不像現在通訊這麼發達。

    即使我今天考了100分,我想把這個訊息告訴我的爸爸媽媽,可是他們依舊不在我身邊。我連把自己進步以及感到高興的事情分享給他們都不能。

    長大後回憶起以前小時候的事情,我會更和他們提起。他們不僅不記得了,還說這些小事你還記得這麼清楚啊。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參與我的成長。

    因為貧窮這個客觀的原因,他們迫不得已選擇在我成長過程中缺失陪伴我。可是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再體會到當留守兒童時的感覺。

    即使再困難,再辛苦,我也心甘願意把自己的孩子帶在自己的身邊,陪他一起成長,不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缺失陪伴。

  • 5 # 教師媽媽的修行

    現在我身邊孩子由自己帶的還真不多,大都是爺爺奶奶幫忙帶,可是帶出來的孩子還真是有很多的問題。一是爺爺奶奶因為怕孩子父母埋怨,大都不怎麼管孩子,都是要怎麼樣就怎麼樣,生怕孩子不懂事給父母告狀說爺爺奶奶對自己不好。二是孩子金錢管理觀念差,因為父母在外打工能掙錢,再加上補償的心理,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對父母辛苦也沒有感受,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勞動叫苦連天的習慣。三是是非觀,世界觀無法正確形成,爺爺奶奶平時在家不僅要帶孩子還有許多活要幹,所以很少有時間跟孩子交流,更不太關注教育孩子,只要孩子吃飽穿暖就行,導致孩子受不良影響太大。四是親情淡漠,跟養大自己的爺爺奶奶缺少交流感情不多,跟親生父母感情更少的可憐,因為沒感情,所以長大了更不容易聽從父母的教導。所以,既然決定要孩子就要對他負責,父母還是親自帶他吧。至於掙錢,等孩子大一些再出去掙也不遲,或者父母至少留一個在家。

  • 6 # 理財壽險規劃

    孩子最好又父母自己帶?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由別人帶存在的問題:

    1. 孩子長大後是要和自己長期相處的,而最初的啟蒙是很關鍵的,如果沒培育好,輕者,孩子跟自己不親,重者感覺不是自己孩子

    2. 自己的親生骨肉,總希望陪著他慢慢成長,不錯過他的點滴和瞬間

    3.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可以給他們信心和幸福感,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身心健康

    4. 自己帶,給與他最好的教育投入,這樣成長的孩子有目標,有責任,懂禮貌。與他人交往及人際關係都會比較好。

    5.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也是相互成長的過程,有體驗了一次兒童時代,而孩子從你身上汲取成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 7 # 筆尖寫出的幸福

    我看過很多書籍和案例。都建議孩子要自己帶。出生的第一年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媽媽的軀體撫慰和精神關注將促進孩子和媽媽形成信任、安全、溫暖的關係。這種母子依戀的感情一般取決於孩子出生最初的幾年,如果這段時間裡照顧孩子的不是母親,而是其他人,那麼孩子將依戀那個照顧她的人。而錯過這段母子依戀最佳時期,那麼在以後的30年裡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媽媽可能難以彌補這份親密感情。對於有母子依戀的孩子,他們能正確的理解媽媽教育的行為,不會因為媽媽的教訓而記恨媽媽。而讓孩子產生牴觸和反抗的情緒。

  • 8 # 不畏將來不念過去222024499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如果放手讓婆婆照顧,寶寶的世界就會缺失這部分愛,那麼小孩的世界就是不完整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一切,老人對孩子會過分寵溺,什麼事情都會順從孩子,會對他造成不良影響。當代年輕人有新的教育觀念,老人一些陳舊觀念已經不適合現在的育兒了。

    這樣難免會與老人產生衝突,為了避免矛盾惡化還是自己帶孩子好。最重要的是自己帶孩子有利於增進同孩子的感情,生活中好多老人張貼孩子的情況,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在發生情況時第一想到的是奶奶而不是媽媽,不利於父母和孩子感情的培養。

  • 9 # 勇赫大叔

    1、母子一體化與第一依戀期。0-2歲的時候,母親與孩子在身體上成為獨立的個體,在心理上卻是藕斷絲連。孩子在早期很難理解和父母,主要是與母親的關係分離。所謂第一依戀期是我在前些年提出的依戀曲線理論,0-2歲這一階段,孩子在生理、心理方面充分依戀母親,缺失會嚴重影響安全感與歸屬感,造成膽怯、自卑甚至恐懼的個性特徵。

    2、服從期與權威角色。0-3歲是早期社會化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本應該向第一權威角色母親學習日常生活行為與行為規範。任何其他家庭成員不能代替母親擔任權威角色,也不能當面否定或質疑母親的教育口令。當教育發生分歧時,需要在孩子不在時進行溝通交流。兒童在這個階段完全服從母親的要求,以實現快速融入家庭成活。

    3、父親角色。育兒有分工,父母都輕鬆。父親在親子教育中扮演口令解讀者、行為示範者、關係協調者。一方面捍衛母親的教育權威角色,另一方面積極配合母親進行高質量陪伴。如親子閱讀、親子游戲或親子運動。

    4、早教迴歸家庭,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4歲之前沒有必要給孩子報早教機構,因為最好的機構就是家庭,最好的早教老師就是父母。另外,手機、電腦、ipad的使用並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親子互動,只能叫人機互動,人際互動真正讓孩子獲得良好的情緒、社會交往的經驗技巧,提升其他早期能力。(via“親子游戲大王”劉勇赫)

  • 10 # 雞蛋殼裡的蝸牛

    父母自己帶孩子有幾大好處,如下:

    一:親情圓滿,身心健康(當然,這也決定於父母的性格是否溫和有愛)

    二:能獲得接近前沿的教育理念(如果父母愛學習的話)

    三:自己帶出來的孩子無論怎樣,不至於開罪於別人。

    四:可以較好的輔導孩子的學業,有意識讓孩子學一些適合他們個性的才藝

    五:不至於因為太過於溺愛(個別家長也存在溺愛)造成孩子的蠻橫無理,或者不自信。

    六:管教孩子時不至於向老人一樣產生拿捏不好的顧慮。

    七:穿衣打扮有時代感(有的家長潮流感也不是太好),不會清一色“奶奶式”格調。

  • 11 # 旎旎媽談育兒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且0-6歲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最佳時期,孩子從小跟著父母一起生活,心裡會感覺很踏實,由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安全感也建立的比較牢固,這為他們以後健康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習慣方面,由於觀念的不同,一般由父母自己帶大的孩子,各種生活習慣及行為習慣培養的也比較好,現在年輕的爸爸媽媽們都很重視孩子的精神教育,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則更多的關注孩子的身體及物質方面的問題,比如溫飽問題。

    在動作方面,父母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他們會和孩子一起深入研究探討某個問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體驗而獲得更多的內在知識,而長輩們則更多的是無意識的限制孩子的自由,他們常擔心孩子的完全,而不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去探索。

    在情緒方面,由於隔代教養的原因,老一輩的人更害怕孩子哭鬧,有時孩子一哭一鬧他們就會無條件的妥協,完全無原則的滿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這無形中就會把孩子寵壞、溺壞,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是非觀念比較薄弱,而且不懂得感恩,孩子很容易就會被養成白眼狼。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些老年人很害怕孩子哭鬧,只要孩子一哭他們就會想辦法控制孩子轉移注意力,孩子的情緒很難正常的發洩出來,長期壓抑在心裡的不良情緒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我家姑娘年齡比較小,她雖然伶牙俐齒,但是情緒不好的時候也喜歡用哭泣眼淚來發洩,只要孩子的奶奶一看到孩子哭,就會批評指責孩子,要求孩子不要哭,孩子只要一看到奶奶經常說自己,委屈的眼淚直在眼眶裡打轉,心裡的不良情緒不僅沒能及時發洩出去,還填了一肚子的委屈,如果經常這樣被遏制的話,孩子心裡怎麼可能健康呢?

    所以,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看,父母自己帶孩子遠比其他任何人幫著帶孩子有利的多,即使是職業媽媽也儘量讓孩子待在自己身邊,讓孩子每天晚上可以看到你,對孩子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 12 # 有料家庭教育

    誰帶取決於孩子需要什麼,什麼人能最好的滿足這些需要。

    孩子,尤其在兒童階段,他們需要建立安全感、懂得合適的表達情緒、掌握一些社會規則、對社會常識有基本認知。這些能最大程度給予的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祖輩或者其他撫養人也能比較好給予,自己父母沒有條件自己帶養,當然可以考慮。

    1、建立安全感,需要高質量的陪伴,這裡面不僅是時間的投入,更多的是感情的投入。父母和孩子之間這種溫暖和無條件的愛是天然的,別人不可替代的;另外,建立更好的安全感,需要撫養人及時、準確的滿足孩子的需要,這一點哪怕爺爺奶奶能無微不至照顧他們的生活,在情感上的心有靈犀和敏感性上還是差很多的。

    2、表達情緒的能力。如果父母自己有很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孩子也能很好的學習;如果沒有,需要父母自身去學習。換成是別人,他可能不會為你的孩子去學習這個能力。我有一個朋友,一個知名企業高管,因為夫妻很忙,老人年邁,請人照顧孩子。請的人是老家的,約40歲,有一定的知識文化,還去做過盡職調查,瞭解其祖上還是書香門第。這個孩子晚上父母還是會回家,其餘時間保姆帶,現在剛上幼兒園,狀態很不好,時不時不去上。媽媽跟我說,孩子既很黏保姆又很怕保姆,情緒不好,與同齡幼兒交際也比較差.......後來我們細聊其實發現很大的原因是父母陪伴很少,而保姆帶養孩子的方式不恰當,尤其缺乏情感溝通造成的。

    3、對社會規則和良好習慣的掌握。我想這一點祖輩們是很難做好的。因為他們總是希望把最好的給孩子,希望什麼都替孩子做好(這樣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造成了溺愛。所以孩子需要培養獨立自主、動手能力、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時間等各方面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反倒是會培養出不能經歷挫折、不能吃虧、受不得批評的孩子。

    所以,具體誰帶最好,還得根據孩子需要和根據自己家庭情況而定。

  • 13 # 妞兒媽媽

    自己的娃,自己養應該的啊?難道是為父母生的娃?

    再說了,身邊一個又一個現實的例子,告訴我們,生而不養,父母老了孩子跟他們不親。

    小區裡,於大爺和於大媽,年輕的時候,忙於工作,沒時間管孩子,於是於大媽產假休完,就回去上班那時候都是正式工作,如果辭了,就很難在找到工作。於是他們的愛女就交由婆婆幫忙照看,後來習慣了,一直到孩子讀小學都是跟著奶奶生活,於大爺,於大媽兩人生活的也比較愜意,不用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不用管孩子的每天接送問題,知道孩子小學畢業,看到孩子和自己不親,想去修護和孩子的關係,接孩子孩子也不肯回自己家,她跟奶奶家住習慣了,壓根不想回家。見到她爸媽,直呼名字。

    如今於大爺於大媽,年紀大了,提起女兒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是女兒不管他倆,只會使喚她倆。生病了,跟女兒說後,女兒就不出現了。等他們老兩口身體好了,繼續把外孫子送過來讓他倆看著。

    其實,未必所有的孩子都這樣,子女幼年時,父母不管孩子,就錯過了親子關係建立的最佳時期。你在孩子需要你,離不開你的時候,沒有情感的付出,沒有情感互動,就不要怪孩子大了和你不親。

    如果你想通了,覺得親情不重要,那就無所謂把孩子交給誰看管,你出錢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留學生們要出國繼續留學,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