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備、諸葛亮、劉禪就對他們這麼放心嗎?
8
回覆列表
  • 1 # 市井講史

    蜀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首先是因為蜀漢後期人才匱乏,缺少可用之才,其次重用姜維等人也能彰顯蜀漢厚待降將的政策,意在吸引更多曹魏方面的人才來降,最後就是姜維、夏侯霸、王平等魏國降將確實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

    以上應該是蜀漢重用以上魏國降將的主要原因。那麼,姜維、夏侯霸、王平等人都有哪些軍事才能呢?

    姜維在諸葛亮死後,逐漸成為掌控蜀漢軍事大權的核心人物。後為避禍屯兵於沓中,並多次北伐曹魏,其中大勝一次,小勝三次,相持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後在劍閣擋住鍾會大軍,卻不料被鄧艾偷襲,拿下劉禪,導致蜀漢瞬間崩潰。後姜維被迫投降鍾會,並鼓動其造反自立,但事洩後雙雙被誅,可惜了其一片衷心!

    夏侯霸和王平,雖不如姜維,但也各有所長,為蜀漢出了力,只可惜終不能扭轉蜀漢滅亡的結局!

  • 2 # 王俊傑猛

    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說明什麼,這說明蜀國缺乏人才,蜀國為什麼缺乏人才,劉備,諸葛亮都有責任,特別諸葛亮責任最大。

    第二,魏蜀吳,其實蜀國只有一個半州的地盤,按現在的說法也就兩個省那麼大,地大物博,人才眾多,地小,只能呵呵了。

    第三,劉備進成都,只是抓住了上層,下層的爭鬥厲害者呢,益州本土人才,荊州的人才,劉備起家時的人才,他們互相傾軋,白白內耗了不少精英。

    第四,劉備死後,諸葛亮鞠躬盡瘁,事必躬親,帶來的後果就是,手下沒有獨當一面的人才被培養出來。

    沒有飯吃,就只能去要飯。蜀國缺乏人才,就只能重用現有的人才,管他本土的還是招降的。

  • 3 # 軍緣鑫播客

    蜀漢重用降將,至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蜀漢本來就人才凋零。蜀漢最牛的時代,就是五虎上將都還健在之時,聽起來,五位上將軍好像很了不得。可是與曹操那頭相對比,相同當量級的武將,頂多也就三分之一。到了五虎將離世之後,也就剩下幾個出謀劃策的文官還行,好不容易有姜維、夏侯霸、王平這樣的降將,怎麼可能不用。

    第二,蜀漢的對手本就是曹魏。知己知彼百戰不貽,對魏軍最熟悉的人,自然是魏國的降將。用歸用,防歸防,如果不是防著降將們一手,痛失街亭這樣的故事,也許就不會發生。而姜維也不會等到諸葛亮去世之後,才慢慢進入領軍核心。

    第三,用人的人是諸葛亮。劉備在世時,確實融通四海,廣泛網路各方神聖,但是真下從曹營跑來的,似乎沒幾個。劉禪只懂得吃喝玩樂,諸葛亮在時,其實上沒掌權,用降將的人是孔明先生。而孔明先生對劉備的老班底似乎都不太感冒,第一次出祁山時,連趙雲都坐了冷板凳。結果,反倒是趙雲這個替補挽救了丟盔棄甲的蜀軍。

  • 4 # 小鴻哥

    首先來講三位都是人才。諸葛亮評價姜維: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王平本來就是蜀人。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使人讀史、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

    夏侯霸是淵的兒子,張飛老婆的堂哥。所以阿斗指著兒子對他說是夏侯外甥。因為夏侯霸一直在雍涼,熟悉情況。姜維也帶他一起北伐。

    姜維王平是諸葛亮重用,蔣琬費禕也依然重用。王平鎮守漢中,姜維做到衛將軍。蔣琬也曾想以姜維率軍攻隴右蠶食雍涼,他親率大軍為援。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講(很多人講是偽作,但道理中對的):這些年損失不少人才呀,這些都是集四方精銳,非一州所有呀。就像東吳:周瑜魯肅呂蒙張昭諸葛謹等都不是江東人。

    蜀漢重用姜維是不得已的。魏國講:蜀所賴唯維爾。蜀漢其實是防著姜維的。三國志講:維本羈旅託國。黃皓陰謀除姜維,阿斗卻講:皓趨走小臣,以前董允在世就非常討厭黃皓。我不喜歡董允這樣。你又何必介意呢?可以說阿斗是預設的。

    劉備諸葛亮留下的那幫人老的老死的死。只能依靠姜維等人,只是依賴依靠非信任重用。劉備諸葛亮在世提拔大批蜀人。在三國志中蜀志四十多人傳中,劉備諸葛亮提撥任用的蜀人有近二十人。但自諸葛亮死後,幾乎沒有增加一個人蜀人在三國志有傳的。

    諸葛亮在世任用了蜀人,說諸葛亮不用蜀人是不對的。在三國志有傳的。

    張翼:先主定益州,領牧,翼為書佐。丞相亮聞而善之。亮出武功,以翼為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亮卒,拜前領軍,追論討劉胄功,賜爵關內侯。延熙元年,入為尚書,稍遷督建威,假節,進封都亭侯,徵西大將軍。(劉備定蜀是公元214年,算二十歲好了。諸葛亮死時已經四十歲,蜀亡前近七十歲了。公元264年死於亂軍之中)

    楊戲:少與巴西程祁公弘、巴郡楊汰季儒、蜀郡張表伯達並知名。戲每推祁以為冠首,丞相亮深識之。戲年二十餘,從州書佐為督軍從事,職典刑獄,論法決疑,號為平當,府闢為屬主簿。亮卒,為尚書右選部郎,刺史蔣琬請為治中從事史。琬以大將軍開府,又闢為東曹掾,遷南中郎參軍,副貳庲降都督,領建寧太守。以疾徵還成都,拜護軍監軍,出領梓潼太守,入為射聲校尉,所在清約不煩。延熙二十年,隨大將軍姜維出軍至芒水。(蜀亡前死)

    黃權降魏

    李恢:劉備任他為第二任庲降都督,諸葛亮南征分三路,其中一路由他率領。公元231年死。

    呂凱:亮以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不久也死了。

    馬忠:劉備:"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丞相亮開府,以忠為門下督。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八年,召為丞相參軍。公元249年卒。

    王平: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諸葛亮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進封安漢侯,代壹督漢中。延熙元年,大將軍蔣琬住沔陽,平更為前護軍,署琬府事。六年,琬還住涪,拜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公元248年卒。

    張嶷:諸葛亮任為牙門將,後為無當飛軍統帥。公元254年隨姜維北伐,斷後。跟魏將徐質交戰殺傷魏軍雙倍於蜀軍,戰死。

    張裔:先主以裔為巴郡太守,還為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器。後因南中叛亂,給叛軍送到東吳。諸葛亮讓鄧芝使吳一定要帶回來。走之前跟孫權談了次話。三國志講:權言笑歡悅,有器裔之色。裔出閤,深悔不能陽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權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數十里,追者不能及。之後: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又領益州治中從事。亮出駐漢中,裔以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吏。公元231年卒。

    楊洪何祗:始洪為李嚴功曹,嚴未去至犍為而洪已為蜀郡。(李嚴是犍為太守,蜀郡是首都所在。蜀郡太守自然要大於犍為郡太守。)洪迎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策功幹,舉郡吏,數年為廣漢太守,時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兩人生卒不詳,但應該在蜀亡之前。

    費詩:因反對劉備稱帝而貶。諸葛亮當政也重新任用,蔣琬也任用。但不久卒。

    秦宓:為從事祭酒。但因後對劉備徵吳而貶。丞相亮領益州牧,選他為別遷大司農。

    杜徽:諸葛亮拜為諫議大夫,以從其志。

    周群: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

    杜瓊:拜諫議大夫,遷左中郎將、大鴻臚、太常。蔣琬、費禕等皆器重之。

    尹默:先主定益州,領牧,以為勸學從事,及立太子,以默為僕,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亮卒,還成都,拜太中大夫。

    李譔:始為州書佐、尚書令史(蜀亡前卒)

    譙周: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大將軍蔣琬領刺史,徙為典學從事,總州之學者。(就是他勸阿斗投降。三國志講:後宦人黃皓弄權於內,景耀五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周深憂之,無所與言,乃書柱曰:"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後主頗出遊觀,增廣聲樂。週上疏諫曰:"昔王莽之敗,豪傑並起,跨州據郡,欲弄神器,於是賢才智士思望所歸,未必以其勢之廣狹,惟其德之薄厚也。又諫:,臣之愚滯,私不自安。夫憂責在身者,不暇盡樂,先帝之志,堂構未成,誠非盡樂之時。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

    以上這些蜀人有記錄死的有十四人,剩下那些都老了七八十歲了。而劉備諸葛亮任用的荊州人也已大多死了,老了。荊州人有(建國以後的):

    劉巴:公元222年卒

    馬良:公元222年東征死於亂軍之中。

    馬謖:第一北伐後下獄病故

    陳震:官至尚書令,公元235年卒。

    董允:官至尚書令,蜀漢政權第二把手。公元247年卒

    呂乂:漢中太守,蜀郡太守。董允死後,接替尚書令。公元252年卒。

    廖立:諸葛亮曾把他跟龐統並稱: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不滿人事安排。誹謗先帝,疵毀眾臣。貶為平民,聽到諸葛亮死了。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

    李嚴:給諸葛亮和眾臣廢為民。公元234年,聞亮卒,發病死。嚴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魏延楊儀:最後一次北伐退軍,內鬥而死。楊儀日後不滿自殺。

    蔣琬:諸葛亮評價: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是諸葛亮定的接班人。公元247年卒。

    費禕:也是諸葛亮定的接班人。公元253年讓人刺殺。

    鄧芝:督江州,車騎將軍。公元251年卒。

    宗預:徵西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兗州刺史。蜀亡時已經七十多歲了。

    廖化:幷州刺史,右車騎將軍。蜀亡時已七十多歲了。公元258年宗預對廖化講:吾等年逾七十。

    十二個蜀亡前死,剩下的都七十多歲了。

    荊州人蜀人有傳的三十四人,都是劉備諸葛亮時開始任用的。在姜維獨自支撐蜀漢北伐時,死的有二十七人,剩下七人皆已過七十歲。而姜維五十歲。說蜀漢後期人才不足是諸葛亮的問題是不對的。

  • 5 # 蕭武

    三國時候是亂世,良臣擇主而事是常態。在一國不得志,或者在政治鬥爭中失利,投奔另一國,是非常多的事情。

    比如說曹操方面的臧霸、張遼、徐晃、張郃就是降將。

    張遼起初屬於董卓,董卓死後又追隨呂布,呂布在徐州曹操擒殺,張遼率眾投降。後來列名曹魏方面的五子良將第一。

    張郃起初追隨冀州牧韓馥,袁紹消滅韓馥,張郃投降袁紹。在袁紹和公孫瓚的戰爭中,張郃立有大功。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出兵攻擊淳于瓊,張郃建議袁紹出兵救援淳于瓊,而郭圖建議袁紹進攻曹操大本營。結果曹操偷襲淳于瓊成功,而袁紹進攻曹操大本營沒有成功,郭圖又進讒言,張郃害怕,於是主動投降了曹操。張郃後來成為曹魏名將,一直到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張郃苦諫不聽,最後中弓弩而死。

    徐晃先隨楊奉,奉漢獻帝從長安回遷洛陽。徐晃又勸楊奉主動向曹操投降,楊奉不肯。後來曹操消滅楊奉,徐晃投降了曹操。在解襄陽之圍時,徐晃表現突出。

    于禁最初也是追隨鮑信,討伐黃巾。到曹操領兗州刺史之後,于禁才投奔曹操。于禁在曹操創業階段表現也非常突出,只是後來在襄陽之戰中,被關羽生擒,孫權襲取荊州後,才送還給曹丕。

    臧霸起初先追隨陶謙,後來呂布佔領徐州,臧霸又站在呂布一邊,呂布被擒殺後,臧霸逃亡山裡,曹操多方打聽才把他找出來。後來在曹操與袁紹的戰爭中,臧霸鎮守青州方向,立有大功。和臧霸一起投降曹操的還有孫觀等人,孫觀後來在征討孫權時受傷而死。

    龐德一直追隨馬騰、馬超父子。馬超起兵反曹,龐德也在馬超陣中為將。馬超被曹操擊敗後,投奔漢中張魯,龐德也跟著到了漢中。後來馬超被張魯派去幫劉璋抵抗劉備,反而投降了劉備,龐德因病留在漢中。曹操征討漢中,消滅張魯,龐德投降了曹操。在解襄陽之圍時,龐德雖然被關羽擒殺,但勇氣可嘉。

    曹操征討荊州,劉表剛死,劉琮投降,鎮守江夏的文聘也投降了曹操。袁術的大將朱靈也在袁術被消滅後,投降了曹操。

    文臣中,曹操也有不少人是降臣。

    賈詡先從董卓,董卓死後從李傕,李傕死後又從段煨,覺得段煨不可靠,又跑去南陽從張繡,並且給張繡出主意,在宛城之戰中導致典韋戰死,曹操長子曹昂戰死。但後來還是勸張繡投降了曹操,曹操對他雖然並不十分信任,但卻一直敬重有加,遇到大事都會徵詢他的意見。

    袁渙先隨袁術,袁術被消滅後,又追隨呂布,呂布死後,才投降曹操。

    華歆初從袁術,後來孫策平定江東,華歆率眾奉迎孫策。孫策死後,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遣使徵華歆,華歆勸孫權,後來就去投奔了曹操。曹丕篡漢,就是華歆代表漢獻帝,把天子璽綬送給曹丕的。

    比如孟達,早年在蜀中就是名士,先隨劉璋,劉備入蜀,他投降劉備。漢中之戰後,他奉命奪取曹魏的上庸。關羽北伐失敗,荊州失守,他因為沒有救援關羽,怕承擔責任,又投降了曹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又想投降諸葛亮,兵敗被司馬懿所殺。

    還有黃權,本來是劉璋的下屬,劉備入蜀後投降劉備,劉備重用。劉備夷陵之戰時,全軍大約五六萬人,黃權率兩萬人在江北防禦曹魏。劉備被吳軍擊敗,黃權的歸路被切斷,他不肯降吳,就降了魏。

    但他的兒子李崇留在蜀漢一直效力,鄧艾伐蜀的時候,他隨諸葛瞻到綿竹,兵敗身死。黃權的另一個兒子黃邕則隨黃權到了魏國,黃權死後,黃邕嗣爵。

    司馬昭掌權時,諸葛誕起兵反對司馬昭專權,派人攜帶他的小兒子諸葛靚到吳國為人質,請求吳國派兵援救。諸葛誕兵敗被殺,諸葛靚還在吳國。平吳之後,諸葛靚又北歸回到晉朝。司馬懿的兒子琅琊王司馬伷所娶的就是諸葛誕的女兒,司馬伷小兒子東安公司馬繇就是諸葛太妃所生。

    姜維、王平、夏侯霸在投降蜀漢後,確實都受到了重用,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姜維出自天水,天水對曹魏來說,本來就是邊境地區,如果姜維沒有投降蜀漢,留在曹魏,他可能反而沒有什麼機會得到重用。因為他的年齡差不多和司馬師是一代人,而曹魏在這個年齡段的高階將領已經都是是士族豪門出身,姜維雖然在天水也算士族,但在曹魏的核心地區並不受重視。

    夏侯霸的情況和諸葛誕的情況相同,是因為曹爽和夏侯玄被誅殺之後,夏侯霸作為曹魏政權的外圍宗親中能力較強的將領,很容易成為司馬氏的政治鬥爭目標,為了自保投降蜀漢,也在情理之中。

    王平也是在曹魏時地位比較低,在蜀漢先後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多立功勳,才躋身大將行列。

    孫吳的情況稍微特殊一些,因為孫吳是講部曲的,所以每個將領的部曲都是世襲的,除非因罪被誅殺,否則部曲都是父子相承的世襲的。所以外來戶在孫吳很難立足。

  • 6 # 虹貓大俠

    古時候聽說過有詐降的,沒聽說過長期潛伏做臥底的。

    而降將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委以重任,交給他帶重兵的權利的。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當然這麼回答過於簡單。

    咱們逐個分析分析。

    按順序先說王平。

    王平本人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蜀地人)人文化程度不高,記性好,識地理。最開始是投靠曹操的,曹操也是看中他懂地理的優點,和徐晃搭夥。徐晃看不上他,建議不採納(為什麼哪次做副將,主將都不聽他的)吃了大虧回頭還怪王平不救,還想砍了他。這才投靠了劉備,當時劉備也只是封了王平一個偏將軍,嚮導使。

    再說姜維

    姜維的武藝是得到趙雲稱讚的,而智謀也是得到諸葛亮賞識的。為此諸葛亮是專門設計勸降了姜維。收降姜維基本上也是斷了姜維的歸路。姜維降蜀後,一開始也並沒有獨當一面的機會。一直是在諸葛亮身邊。後來獻了個詐降計,坑了曹真一把這才逐漸委以重任。

    最後再說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淵的次子,仇人黃忠。按理說最不可能投靠蜀漢。但是司馬專權,作為有志氣的夏侯後人,魏國是沒法待了。唯一能投親靠友的就是蜀漢的劉嬋,好歹也是他老婆的舅舅,這個親得認不。在投蜀的途中還迷了路,一個慘字已經不能形容了。所以他的投奔沒什麼可以懷疑的。蜀漢缺人才。夏侯霸也主張伐魏,和姜維很是志同道合。

    答的不好,請見諒!

  • 7 # 文史宴

    蜀漢重用姜維、夏侯霸、王平等魏國降將,總的原因是因為缺乏人才,但是具體到這三個人身上,又各有原因。

    先說王平。王平不是一般的漢族,他是今日土家族的前身板楯蠻,他是板楯七姓中樸姓酋長樸胡的部屬,跟其他板楯蠻一樣信奉五斗米道。曹操攻陷漢中後,把板楯七姓遷了很多去中原,五斗米道的師君張魯也帶去了中原,但王平還是迷戀漢中、巴中一帶的五斗米道的氛圍,故而投降了蜀漢。蜀漢利用王維,可以拉攏漢中、巴中的五斗米教徒,可以拉攏巴中的板楯七姓,當然要予以重用了。

    再說姜維。姜維出自天水四大姓之一(姜、任、閻、趙),其父姜冏在羌亂中為保護郡守而戰死,所以姜維是烈士之後,名聲有父輩的加持。姜維精研鄭學,水平不低,諸葛亮稱之為“涼州上士”,認為蜀地儒宗譙周、荊州名士馬良都有所不及,鍾會滅蜀後與姜維交好,認為姜維可與中原大名士諸葛誕、夏侯玄比肩,可見姜維已經打入了涼州名士圈,在涼州聲望頗高。姜維的聲望如此之高,而且難得的還長於軍事,是蜀漢爭奪涼州的重要助力,所以年僅二十七歲蜀漢就給封了侯,又得到諸葛亮栽培,可謂官運亨通。

    最後說夏侯霸。夏侯氏是曹魏當做親族看待的,因為曹爽一族被司馬懿誅滅,害怕波及到自己才降蜀,所以他是一面號召力很強的旗幟,可以招攬更多魏人來降。夏侯霸和他爸爸夏侯淵長期在西線戰鬥,在關中地區舊部很多,威望很高,所以在關中、雍涼一帶就特別有號召力,後來夏侯霸果然和姜維合作,狄道之戰大敗王經,是姜維畢生北伐唯一的一次大勝。

  • 8 # 自由答人

    第一、 劉備得了關羽張飛包括趙雲感覺這方面已經很知足了,加之後來的水鏡先生、徐庶給劉備灌輸的思想都是求智謀之士,並沒有啟發過他尋找武將。所以劉備在這一方面也沒有下過功夫。

    第二、 諸葛亮出山後倒是沒有放棄這招聘,不過當時的局勢並不允許他這樣做。因為當時東吳已立三世,江東人才他不可能招攬過來。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國庫的人才更不可能被劉氏集團拉攏。他也就把心思放在了促成三國鼎力的問題上。

    記的收姜維時諸葛亮曾對趙雲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自出茅廬以來遍求閒士,可現在老將軍都已頭髮花白了”這句話就明諸葛亮為這事也是下了功夫的。

    第三、 劉備奪得西川以後難道西川人才不為他服務嗎,我們透過一件事可以推理出這裡面的原因。張松獻圖時在曹操那裡曾有一段和楊修的對話,意思是曹操寫的這種書在我們蜀中三歲小兒都能倒背如流。這雖然是句完笑話,但他反應出一件事情。西蜀多文人。這或許也是和他的地理環境有關係,成都位於大山裡面,出來進去都很難。戰爭對於那裡的人來講應該是聽說的多,看見的少。習文禁武也是正常的。

    所以不管是王平還是夏侯霸、包括馬超魏延等降將對於劉備一方來講都是求之不得的。

  • 9 # 葦說定製化運營

    說到降將,問題中提到的都是正面人物,還得和反面人物作對比,比如於禁。今天,可以拿姜維來說說,他和于禁的區別。而這區別的核心,就是為何蜀國會重用。

    不是所有的投降者都像于禁這麼倒黴。同樣是投降,關羽、張遼、徐晃、黃忠、馬超等,卻成了後世所仰慕的英雄。他們和于禁最大的不同,就是即便投降,也沒丟了男兒的氣節。

    張遼、徐晃投降曹操,叫識時務者為俊傑;黃忠、馬超投降劉備,叫棄暗投明;而關羽,也給自己投降曹操取了個響亮的名字,叫降漢不降曹。

    《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玩投降的是蜀漢的大將姜維。姜維這一生,跟投降似乎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部《三國演義》,至少寫到了他三次投降(包括詐降)。

    第一次——天水投降諸葛亮

    天水關也是三國用計的最精彩之處。諸葛亮先派趙雲鄧芝假裝兵出褒斜谷,以迷惑曹軍,自己親率大軍出祁山。三國志及資治通鑑上說“三郡皆叛應亮”,不如三國演義說的具體而生動。三郡指南安,天水和安定。這次投降,姜維是走投無路,兩者在智謀上的對決又惺惺相惜,客觀的來說,沒辦法黑姜維,同樣沒辦法讚揚姜維。

    第二次——詐降曹真

    曹真士兵捉了個奸細,送到他面前,那人卻說自己是來獻降書的,從他的衣服裡拿出的降書,是姜維寫的。這封書信,大意為:我本來就是魏人,誤中了諸葛亮的奸計,才迫得於投降了,但身在蜀營心在魏,時時刻刻無不思念自己的國家,現在你來了,我也可以解放了。你先假裝敗退,我在蜀軍後面,以火為號,兩下夾攻,蜀軍必敗,諸葛亮也指日可擒。

    曹真還真信了他的這些鬼話,不聽費耀的勸解,立即按姜維所言排兵佈陣,費耀沒法,只得親自代曹真上陣,去接應姜維。剛開始也正如姜維所言,還有些殺頭,可隨著事件的發展,越來越不對,費耀軍被殺敗,死傷無數。姜維詐降,誆騙曹真,但是因為費耀的替死,使得曹真躲過一劫。

    第三次——詐降鍾會

    從姜維這三次投降,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姜維是個不太認死理,不拘小節的人,只要能達到最終的大目標,他可以暫時放下個人的名節,哪怕不擇手段,也在所不惜。

    但姜維又是個有大節的人,他的投降,和于禁的貪生怕死有本質的區別。

  • 10 # 知常容

    三國的時候降將是很正常的,姜維在魏國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功曹,但是到了蜀漢諸葛亮給他委以重任,年紀輕輕27歲就封侯,而且他是涼州人氏。涼州對曹魏的感情本來就沒有多少,因為這一片外族雜居的,所以對這邊的控制還是很弱,他們沒有感覺到曹魏的恩德,諸葛亮如此禮遇他,他自然會忠心蜀漢。

    夏候霸跑到了蜀漢,那是因為被司馬懿趕出來的,所以有什麼不放心的,他不可能再一次投降魏國,因為司馬家族已經掌控了魏國的整個權勢,他已經回不去了,呆在蜀漢應該是他最有利的選擇,所以為什麼要反叛?

    王平也叫何平這個人就更加神奇了,大字不識十個,是一個文盲,但是蜀漢如此重用,原來在魏國也只不過是一個很低階的,每一個人當他認定主人的時候,歸屬感都是很強的。王平成了蜀漢後期扛大樑的大將。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用人的準則。三國時期有一個好處,就是人才其實是可以自由流動的。比如從蜀漢投降到魏國的,有孟達和黃權,他們兩個在魏國也是得到重用。

  • 11 # 國史拾遺

    首先,蜀國國土小、人口小,本來人才儲備就不強。姜維、夏侯霸、王平等人,放到哪裡都是很吃香的一流人才,更何況是在人才匱乏的蜀國呢?後來鍾會滅蜀後,同樣對姜維非常欣賞,認為他要勝過大多數的魏國名士。

    另外,相比於蜀國本土人才,劉備、諸葛亮等人是更信任外省人的。因為本地大族,通常都在益州呆了幾百年了,勢力龐大、盤根錯節。這些本地豪族如果掌握了大權,那劉備、劉禪很容易被架空。

    可以參考一下吳國的情況。吳國本地豪族是很受重用的,比如著名的江東四大家族(陸,朱,張,顧)。由於這些家族勢力龐大,孫權對他們大力打擊。陸遜被逼自殺,顧雍之孫顧譚等人都被流放至死。

    而像姜維、王平這樣的降人反而更讓人放心。因為他們在本地沒有根基。即使他們當了高官,也只能依靠皇帝。這些人豈不是比本地豪族更值得信任?

  • 12 # 天下會會天下

    三國是個人才自由流動的時代,其對人才的自由度、信任度堪比今天的職業經理人。諸葛亮就曾經寫信給吳主孫權,要求其關照自己的哥哥一家,劉備不會覺得有什麼,孫權也覺得諸葛瞻可以信賴。大家都講人性。

    呂布被張飛罵做是“三姓家奴”,是因為呂布曾經是丁原義子,卻殺丁原而投董卓,再為董卓義子,卻又殺董卓。確實為人不恥,因為他反人性。

    三國時候是亂世,良臣擇主而事是常態,而良臣驍將也是開明的君主爭相招募的。

    孟達反來覆去,從蜀國投到魏國,又想從魏國轉回蜀國,還與關羽之死有關,沒有當時寬鬆的環境,料他也不敢起異志。

    不獨蜀漢重用姜維、夏侯霸、王平等魏國降將,給他們很好的上升空間,姜維後來掌管著蜀國的軍權,王平從偏將一步步封侯。

    魏國也愛好用降將,張遼、徐晃、張郃這些出類拔萃的將領都是曹操統一北方時逐漸收入帳下的。

    二十一世紀最貴的是人才,三國爭霸時期,招賢納才更是頭等大事。

  • 13 # 歷史簡單說

    姜維、夏侯霸、王平都是魏國的降將,蜀漢為什麼會重用他們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蜀漢的中後期人才極其有限,畢竟蜀漢是在益州,而益州當時是屬於比較偏遠的地方,肯定比不上曹魏和吳國那邊。

    比如曹魏的潁川,汝南,南陽幾個郡就有大量的人才,而東吳的吳郡也同樣有大量的人才,還有後來從蜀漢搶走的荊州,蜀漢前中期主要的人才都是從荊州去的,這樣此長彼消,蜀漢的人才更顯得匱乏了。

    建興六年的時候,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太守馬遵懷疑姜維有異心,就扔下姜維,與郭淮連夜逃往上邽。姜維回到天水的時候,城門已閉,他到冀縣的時候,冀縣也不讓姜維進去,姜維就是在被魏國拋棄的情況下投奔了諸葛亮

    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極高,認為姜維有膽有勇,而且懂兵法,可以委以重任,而姜維也一直感於諸葛亮的重恩,繼承諸葛的遺志,一直北伐,劉禪也相信諸葛亮的眼光,所以一直重用姜維,姜維初期也打得很好,直到遇到了鄧艾。

    王平本來是巴西郡人,建安二十年,曹操徵漢中的張魯,張魯投降之後,巴西郡也很多人投降了曹操,到了洛陽。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淵在定軍山被黃忠所殺,王平就隨著曹操徵漢中,被劉備打敗之後,王平就投降了劉備。

    王平本來就是益州人,對他來說益州才是他的家,他對曹魏也沒有多少感情的。王平第一次出場表現就很好,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是馬謖的先鋒,馬謖就是因為不聽他的勸告所以被張郃打敗的。

    只有王平所屬的一千多人平安無事,還將其他營的將士歸攏起來,安全的撤退,很多人被處罰,即使諸葛亮也是自貶三級,而只有王平是被封賞,可見王平的能力確實很突出。

    建興十二年,魏延的部隊就是被王平所打敗的。公元244年,曹爽率十餘萬攻打漢中,也是被鎮守漢中的王平所擊退。

    夏侯霸是夏侯淵的次子,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曹爽被殺,曹魏的政權就落入了司馬家之手,夏侯霸擔心被司馬家所害,就投奔了蜀漢,夏侯霸對司馬家當然是恨之入骨,所以劉禪自然也信任夏侯霸,再加上夏侯霸與張飛還有親戚關係,而劉禪娶的還是張飛的女兒,也就是說劉禪與夏侯霸也有親戚關係。

    夏侯霸的能力也是很強的,與郭淮一起擊退過姜維,後來在洮西之戰大敗王經,殲敵數萬,這個是整個蜀漢北伐中打得最好的一次。

  • 14 # 這些歷史要讀

    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

    蜀漢重用姜維、王平和夏侯霸等降將,其實和中超引進外援是一個道理的。因為,蜀漢中後期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

    蜀漢的統治主體就是益州地區,在三國時代,益州的開發程度是很有限的,人才儲備相當匱乏。曹魏坐擁北方中原,文武人才最為豐富,也最為優質。

    而東吳,坐擁江東和荊州,其中吳中地區自古以來就形成自己的人才梯隊,像陸氏、張氏等江南門閥也都是人才倍出。因此,曹魏和孫吳都不缺人才,更不會出現人才斷層。

    但蜀漢就悲劇了!

    事實上,蜀漢政權是由三個統治集團組成的,分別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以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為核心的北方集團;以黃忠、魏延等為主的荊州集團;還有就是本地的益州集團。

    而這三者中,劉備最信任和重用的,就是前兩者。而人數更多的益州集團反而不被重用。這除了親屬關係外,益州集團人才的質量也是很主要的原因所在。益州的人才隊伍不僅量不夠,質也很差。所以,蜀漢初期基本靠北方集團和荊州集團的人才支撐。

    然而,隨著這些人才的相繼離開,而劉關張、諸葛亮、趙雲等人的二代又不爭氣,青黃不接。於是,蜀漢最終不得不依賴益州本土人才,人才質量出現嚴重斷層。“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不僅是一句調侃,更是蜀漢中後期人才緊缺的縮影!

    因此,蜀漢對於姜維、王平、夏侯霸等魏國降將的重用,主要就是為了彌補人才缺口。而這些魏國降將,其實都是有一定軍事水平的。雖然在人才濟濟的魏國算不上頂尖,但來到蜀漢,基本上就是最厲害的角色了。

    所以,這就好比今天的國足,很多在歐洲球會混得不怎麼好的,來到中超基本上都是j超水平的。畢竟,中國球員實在太垃圾了嘛……

  • 15 # 南方鵬

    劉備入川后,一時人才濟濟,究其來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早年跟從劉備起兵的元老龍從,如關羽、張飛、趙雲、簡雍、孫糜竺等。二是在荊州時招納的人才,如諸葛亮、黃忠、魏延、蔣琬、馬良、馬謖等。三是在益州投過來的人才,如孟達、法正、李恢、李嚴、黃權、吳懿等。其他零星來源則如馬超、馬岱等。從人才結構可知,正如《後出師表》後說,“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正是有這些人才存在,以孤窮的劉備,奔逃四方,一得益州便如魚得水,龍騰上天,三分天下。

    夏侯霸因高平陵政變,曹爽族誅,夏侯玄被召回京而心不自安降蜀,他的來降,給蜀漢帶來極大的政治優勢,作為夏侯淵的長子,曹魏的旁系,蜀漢的死敵居然降蜀,本身就極具標籤廣告作用,一入蜀即受到賞識重用,劉禪親自出迎並與他攀親,封為車騎將軍,有千金買馬骨的意思。而姜維,本人的才能雖不如演義所說,但也是諸葛亮看重,稱為“涼州上士”,後來所作所為,證明也非凡物。這三個人,都不是四川土生土長,各自因才能和其他原因而見用,根本原因是蜀地人才的極度匱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三中考語文閱讀理解要劃重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