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天讀詩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

    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麼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濛冷寂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詩中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麼處理,就很像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係。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於那精彩的畫面,然後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裡的邏輯關係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和“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像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路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夜泊秦淮,詩人聽到隔江傳來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表面上,詩人似乎是在斥責“商女”無知,但是詩人的矛頭所向,卻是那些身負天下安危,但醉生夢死的權勢顯達。在距陳朝覆滅已有兩個半世紀之遙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國事為懷,用亡國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歷史悲劇又將重演的預感。“不知”實為“商女”開脫之詞,唱者無心,而聽者有意。“猶唱”二字上溯歷史,說明沉緬酒色的揮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現實,揭示了當今的達官貴人像陳後主一樣,如此下去,也將亡國;如不改弦更張,將要自蹈覆轍,不堪設想。抒發了詩人的振聾發聵的警示。

    此詩構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當,寓意含蓄,語言凝鍊,詩評家沈德潛盛讚此詩為“絕唱”,確實是名不虛傳。

  • 2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商女不知亡國恨,關鍵這個商女是什麼意思。有人說是商人的女兒,有人說是賣唱的。其實商是一個音調,屬於五音,五音又稱五聲,是最古的音階,即宮、商、角、徵、羽,最早出現於《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那麼商調,一般都是表現悲歌的曲調。唱著商調,悲歌的歌女,沒有理解曲中亡國恨的真意,聽的人們也基本沒懂。。。。。

    公元848年深秋,杜牧夜遊秦淮。據史書記載,是夜秋雨初停,冷風緩撫,雨水混合著輕霧,沿著秦淮河兩岸,冉冉散漫。 杜牧站立在遊舫之上,但見雨霧裡燈光朦朧,笑聲不斷,隱隱約約傳來一陣歌聲。他側耳細聽,竟是南朝陳後主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

    這個陳後主,名叫陳叔寶,是南朝最後一個皇帝。他即帝位的時候,北朝的隋文帝楊堅正任賢納諫,整飭軍備,並隨時準備攻略江南富饒之地。陳,這個江南小王朝已經面臨著滅頂之災,可是陳後主卻不思進取,整日與後宮美人飲酒嬉戲,作詩唱和。“後庭花”本是生長在江南的一種花卉,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稱“後庭花”。花朵有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盛開之時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故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陳叔寶最喜愛以《玉樹後庭花》為題寫詩配曲,命宮女演唱,其中竟有一首曰:“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沒想到一語成讖(chèn),陳後主的好日子就象這後庭花一樣短暫,登基僅七年,就城破被俘,最終病死於洛陽。從此以後,《玉樹後庭花》遂被稱為“亡國之音”。

    此時此刻,這熟悉的旋律又一次響起,響起在大唐帝國宦官專權、朝政混亂的時候,響起在藩鎮擁兵自重、威脅中央政權的時候,響起在邊關吃緊、兵患頻繁的時候,杜牧非常感慨,不由得提筆寫下這首詠史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浩渺寒江之上瀰漫著迷濛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淫靡之曲《玉樹後庭花》。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於歌舞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於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整首詩內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無窮,引人深思,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

    杜牧去世後不過數年,唐末農民起義便如風起雲湧,再過五十年,便江山易幟,大唐帝國便煙消雲散了。杜牧也許早就估摸到了,亡國之恨很快就會由後來人書寫,而他將自己對於時局的預言,都藏在《泊秦淮》這些話中有話的詠史詩裡了。

  • 3 # 貓田嘻嘻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玉樹後庭花》是陳後主亡國以後留存下來的曲子,這句詩中,作者想要批判的並非彈奏曲子的商女,而是聽曲兒的人。這些聽曲兒的人,不在乎家國仇恨,只是一味的尋歡作樂,而這其中的人,不乏高官或者該時代的王侯貴族。

    詩人寫下這首詩,以尋歡作樂不知國仇家恨的王侯貴族為嘲諷物件,在感慨家國時事的同時,也在說明一件事,正是因為這些關鍵時刻依舊只顧著享樂的人太多了,所以國家陷入了兩難境地。

    那麼此時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政治腐壞的悲哀,有志難酬的遺憾,還有家國時事的感慨。

  • 4 # 去影

    杜牧這首詩,含蓄雋永、深刻沉鬱。在這首詩裡他即景感懷,抒發出對昏庸無能的統治階級的無限仇恨和激憤。我們知道,歷史上的金陵城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無數的帝王將相在此城頭變幻大王旗,歌舞昇平日子俱往矣。杜牧目睹如今的大唐王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全然不顧大廈將傾,依然享受歌舞昇平的虛假繁華,而眼看著要重蹈六朝覆轍,詩人心裡無限感傷。

    在詩裡,他透過寫景而竭力渲染秦淮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敘事時點明夜泊地點;感懷時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表面上看,是在說歌舞商女全無愛國心肝,但是實際上卻是在抨擊那些觀看商女歌舞的豪紳權貴,他們沉溺於聲色,紙醉金迷,他們終日裡凌駕於人民之上,卻從來不會為國家付出,他們才是亡國的罪人。國家有難之時,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權貴的荒淫也最終自己送上歷史深淵。

  • 5 # 黑皮小胡

    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些過著紙醉金迷生活的達官貴人。

    體現了詩人對達官貴人的諷刺之情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

  • 6 # 人生在世詩酒花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是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泊秦淮》。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朝起稱為淮水,至唐朝時,改為秦淮,李白《留別金陵諸公》一詩“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就出現了“秦淮”一說。在這“六朝勝地,十代都會”的金陵(現南京),十里秦淮盪漾著秀色豔情、濃郁著脂粉氣息。有多少帝王將相、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粉黛佳麗在這裡上演著或是悲壯雄武、或是悽婉纏綿的人生故事。

    這一年,杜牧在水霧迷離,輕煙籠罩的月色中,將小船停靠在鄰近酒家的秦淮河畔。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詞豔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一、“亡國之恨”由何而來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亡國恨”來自於“後庭花”

    歌女所唱的“後庭花”指的是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所做的《玉樹後庭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後人所加)

    樓宇高閣掩映在芳林碧草中,本就貌美如花的妃子們盛裝打扮,更加嫵媚動人,傾國傾城。在窗子的掩映下,嬌美的面容無法盡顯,但當她們走出帷帳笑臉相迎時,是那樣的風情萬種,楚楚動人。她們的臉龐如花帶雨,她們的姿態如玉樹後庭花般清雅別緻、流光溢彩。

    這首詩是陳後主為貴妃張麗華及孔、龔兩位貴嬪所著。除三位妃嬪之外,他還有王、李兩位美人,張、薛兩位淑媛,袁昭儀、何婕妤、姜修容等,但眾愛之中他還是最寵張麗華。那她是何許人呢?張麗華本出生兵家,自幼便進宮服侍龔貴嬪,後因美貌逆襲,一朝選入君王側,據說她髮長七尺,光可鑑人,眉目如畫,柔美動人。而且她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善於辯言,深得聖心。陳後主每次臨朝,百官奏議,都會讓張麗華坐在自己膝蓋上,參與朝政。

    為了滿足自己驕奢淫逸,夜夜笙歌的生活,他還建了“臨春”,“結綺”,“望仙”三閣,自己住臨春閣,張麗華居結綺閣,龔孔二位貴嬪同住望仙閣。三閣高聳雲霄,極盡奢華 ,並有空中棧道相連,可供後主自由往來其間。陳叔寶窮奢極欲,沉湎聲色,每日只是在宮中與嬪妃大臣遊宴賦詩。一次,他看到三閣中的嬪妃們或倚窗回首,或憑欄遠眺,風吹衣袂,飄飄若仙,有感而發,寫下來這首《玉樹後庭花》,並命宮女千人一起學唱。

    而此時,北朝隋文帝楊堅正欲南下滅陳,實現統一。隋文帝開皇八年,下詔:“可出師授律,應機誅診,在期一舉,永清吳越。”隋大將韓擒虎直逼都城建康,陳叔寶驚慌失措中攜張麗華、孔貴嬪跳入枯井中躲避。隋兵尋遍整個宮殿,卻不見陳後主,最後只剩一口枯井,士兵大呼,但井下寂靜無聲,當有人建議投石入井時,才傳出了後主的求饒之聲,於是用粗繩系一個大籮筐投入井中,當士兵合力拉繩時,感覺沉重無比,不解之際,卻發現陳後主,張貴妃,孔貴嬪一起擠在筐中,引的眾人鬨堂大笑。井口太小,張麗華的胭脂擦在了井口,從此,這口井便被稱為“胭脂井”。原“胭脂井”在景陽殿內,隋唐以後,城臺屢遭破壞,景陽殿已毀,景陽井也隨之湮沒。後人為了記取陳後主亡國教訓,遂在雞籠山的雞鳴寺立井,又稱辱井。一代國君雖盡享榮華,但終成人們茶餘的笑柄。陳叔寶淪為亡國之君,而他流傳的那首《玉樹後庭花》也成為了後人口中的亡國之音。

    二、何人不知亡國之恨

    “商女不知亡國恨”,從字面上:歌女們不知道國破家亡的憤恨,還在傾情演繹著《後庭花》曲。其實這裡是含有誤解的,《唐人絕句精華》中說:“三句非責商女,特借商女猶唱《後庭花》曲以嘆南朝之亡耳。”所以商女並不應該成為揹負歷史的罪人,她們只問生計不做他想,自是不知曲中所蘊含的亡國故事。《詩式》記載:“杜牧聽隔江歌聲。知《玉樹後庭花》曲系陳後主亡國之音,足動興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另外,杜牧所處的晚唐時期,國力漸衰,但也並未亡國。

    不知亡國恨的應該是誰?那些自以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聽眾、觀賞者。他們是王侯將相、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難道他們也不解其中意嗎?聽著南朝陳的亡國之音,面對當時晚唐千瘡百孔的政治局面,他們真的不會引發國家興亡的感慨嗎?

    三、《泊秦淮》的情感表達

    這首詩前兩句重在寫景,後兩句重在抒情。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個“籠”字連用兩次,把水上煙霧繚繞的朦朧飄渺與月光傾瀉於白沙之上的素靜淡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然後筆鋒一轉,寫到了人的活動,深夜泊船於秦淮河畔的酒家旁。其實這裡運用了類似倒序的寫法,正常的人物活動應該是先泊秦淮,才會看到水沙之景,但是詩人為了營造一種先聲奪人的效果而進行了藝術創造,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由上句的“近酒家”,引出下文的“商女”、“後庭曲”、“亡國恨”,可見詩人構思之精妙。表面,詩人在寫商女之無知,實則在諷刺那些權貴顯達沉湎酒色,醉生夢死,不思救國。“隔江猶唱”,一個“猶”字,借古諷今,長此以往,必將重蹈覆轍,在眾人皆醉中發出一個清醒者的吶喊,給世人以警醒。

    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先景後情,借陳後主荒淫享樂最終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

  • 7 # 文子心語

    說到“亡國恨”,腦海中瞬間就出現了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首詩就是借歷史事實,以諷喻當時:即以憤慨的心情對統治者的荒淫進行揭露;又以沉痛的語調向他所屬的階級發出警告。

    先說詩中的商女及《後庭花》的來歷。

    現今的江蘇省南京市古代叫做金陵,是南朝的古都。南朝郡主多數荒淫。南朝的最後一個郡主陳後主,即陳叔寶,可算是南朝統治集團中的代表人物。他不管國家大事,不關心人民生活疾苦,整天和妃嬪及弄臣們飲酒賦詩、尋歡作樂。

    當時出現了大量的色情文學《宮體詩》,還配上靡靡之音的音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玉樹後庭花》。傳說是由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

    商女:就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們所唱的內容和曲子而由聽者的趣味和喜好所定。換句話說,商女,就是依靠賣唱來維持生計的女性,社會地位卑微。

    《泊秦淮》創作的歷史背景。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派兵南下,南朝最後滅亡,中國歷史又出現又一次結束了分裂的局面,實現了全國的大統一。唐朝距南朝的時代不遠,歷史教訓記憶猶新。

    杜牧所處的晚唐,唐王朝已經衰敗。內部有軍閥的割據,外部有敵人的侵擾,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也出現了嚴重危機,但是統治集團卻依舊在盡情享樂,過著極端腐化的生活。

    作者杜牧博學多才,有經邦濟世的抱負,對國事深切關注。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色卻一如既往。

    偶然的一個晚上,詩人杜甫乘舟漫遊,停泊在秦淮河上,聽到酒樓上正在唱著《玉樹後庭花》引起的感觸,他有過去的歷史,想到了當前的現實,從而產生了這首作品。

    此詩透過三層意思,表現詩人因景生情,憂國憂民的的哀愁心情。

    ①、透過悽迷的景色,表現詩人內心的哀愁。

    金淮河在金陵河畔。這裡當時是歌謝歌樓舞戲,燈紅酒綠,異常熱鬧。但詩人沒描述這種熱鬧的氛圍,開篇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一句用兩個“籠”字,表示夜色迷茫,淡月清煙,正籠罩著秦淮河兩岸。這種悽迷景色,正反映出詩人內心的哀愁。“煙籠寒水月籠沙”,既寫景更是寫情。兩個“籠”字,可謂寫的不同凡響,引人注目。

    ②、詩人厭惡那種醉生夢死的生活,所以只“近酒家”。

    船舟停泊在秦淮這樣繁華的地方,詩人沒有去遊賞都市風光,而是獨臥船艙;這是因為詩人厭棄那種醉生夢死的生活,所以他只“近酒家”,而不去“上酒家”。

    忽然風吹歌聲,隔著秦淮河傳來了玉樹後庭花這支亡國的曲調,於是詩人感慨橫生。

    詩人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

    ①、“亡國恨”錯不在商女,而是那些欣賞歌的座上人。

    靠賣唱而伺候人的商女,她們所唱的是由聽者的喜好所定的曲兒。詩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實際上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些座上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

    ②、在《後庭花》靡靡之音中,詩人對歷史又將重演的憂愁。

    這支靡靡之音的《後庭花》,已使陳朝終壽正寢了;可是又有人在這衰逝之年,不以國事危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樂,這怎能不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憂愁呢?足見士大夫們對這種亡國之音不是反感,而是欣賞,他們為什麼不接受歷史的教訓呢?因為他們也同樣的腐化了。由此可以想見其結果是必然要重蹈南朝王國的覆轍。

    詩人於婉曲清麗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沉痛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

    秦淮河畔,一邊是酒綠燈紅,士女們沉浸在《玉樹後庭花》的歌聲中;一邊是淡煙寒水,月色朦朧,詩人在孤舟之上感慨。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從一曲歌調到政治的敗壞,這中間的微妙聯絡,被這敏感的詩人杜牧很委婉地揭示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 FindX2 Pro的目標使用者是什麼樣的群體?這款手機適合學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