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望月懷銘
-
2 # Mason洋
虞姬的美貌我覺得,要是被俘一定能是個得寵的人。虞姬自刎說明她不想被俘虜,不想成為別人的姬妾。她應該是個聰明與美貌並存的人,她若是不聰明不美貌也不會獨得項羽專寵,去哪都帶著她。所以我覺得她應該是出於對項羽的愛才不願被俘而不是怕被俘後受到不好的待遇。
-
3 # 梁家剛剛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很多奇女子,而其中最讓人稱道的就是2000年前的虞姬了,作為項羽的愛姬,她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劍法也很高,當初在劉邦攻取項羽後宮的時候,只有她一個人單騎馬去追尋項羽的部隊。
這麼一個性格剛烈的女子也成為後世中最喜歡說的一段往事,甚至霸王別姬也一度成為經典,那麼在項羽兵敗亥下的時候,虞姬是為什麼要自殺呢?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
當時項羽和劉邦約定要平分天下,並且說要楚河漢界從此不相干,但是劉邦背信棄義,率領大軍包圍了項羽的軍隊,項羽沒想到劉邦是這麼一個小人,身邊只有8000鐵騎。
韓信使用計謀讓人唱楚歌動搖楚國部隊的軍心,項羽以為楚地也被劉邦佔領了,就說了一句,虞姬虞姬奈若何!不曾想虞姬迴應: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最後說完舞劍自刎,項羽悲憤之下率軍衝殺,但是到了渡口,最終沒有回到江東捲土從來,作為一個英雄,他可以忍受失敗,但是不能忍受屈辱,最後自刎而死,追隨虞姬了,一代西楚霸王的大業就這樣一起埋在了歷史的黃沙之中,而項羽和虞姬的故事卻流芳百世,成為千古美談。
-
4 # 水合先生
虞姬隨項羽出征幾年,和劉邦在滎陽對峙幾年,項羽感到久攻不下,這樣僵持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和劉邦鴻溝議和,引兵東歸。後劉邦背棄議和,引兵追項羽,又用韓信設十面埋伏之計,項羽為了防止虞姬在身邊不好作戰,派一隊人馬護送虞姬回彭城,可在此時,九江王英布叛變,阻擋了虞姬回城路線,護送虞姬人員只好回撤到項羽大本營,恰在此時,韓信又命士兵四面唱起楚歌,此時,楚軍心裡防線被完全擊潰,項羽更是焦頭爛額,不知所措,此時,虞姬看到項羽痛苦至極,唯恐自己連累到霸王突圍,於是即興起舞,願為霸王舞最後一支舞,舞閉,自刎而死。項羽悲痛至極。結果自己突圍到烏江邊,只剩下孤身一身,自己的部隊和心愛女人也死了,如今成了光桿司令。回想5年前,風光無兩,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雖有烏江亭長勸說渡江,可心已灰,遂自刎。
虞姬自刎主要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怕自己連累項羽的突圍。
-
5 # 文案物語
虞姬自刎是因為在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被劉邦包圍,虞姬看到項羽要失敗自己不想死在項羽的後面,於是拔劍自刎。
在公元202年,霸王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在垓下包圍了很長的時間,導致了項羽軍中糧草不足。劉邦知道了以後就命令包圍項羽計程車兵在項羽營帳的周圍唱起了楚國歌曲,使得項羽計程車兵紛紛因為思念家鄉而投降。
這時項羽看到自己的大勢已去,面對的虞姬,在自己營帳中說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壯歌詞。
虞姬在聽到項羽這樣說以後隨機拔出了寶劍起舞,並留下了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詩詞,在說完這句話以後虞姬便自刎結束了自己的宣告。
擴充套件資料:
公元202年就在項羽被劉邦包圍的時候,虞姬坐在垓下的最高處看到了項羽的威風,她看到項羽一呼漢軍披靡,二呼人驚馬退。聲音威力至此,絲毫未損他英雄的聲名。
她要開始撫琴為他助陣,風從她的身邊吹過,她把琴放在懷裡,然後雙手在撫摸了琴絃一陣,接著一曲《十面埋伏》的曲調響起來了,這是她在軍營裡無事的時候寫出來的,她以前很想為項羽助陣殺陣,可都用不上。
今日是他的最後一戰了,自己一定要為他助威,曲調越來越激烈。尤如烏江波瀾壯闊的江水拍打聲。 劉邦已經將項羽他們團團的圍住,項羽他聽到了琴聲,知道是是虞在他助陣,不由朝虞撫琴的方向望了一眼,內心熱血的奔流,他感覺到自己一下子被激發了無盡的力量。
劉邦他也聽到了琴聲,所有的人都聽到了琴聲,大家都看到垓下的一處最高處正坐著一位女子,不用猜,他們都知道是虞,因為世上只有虞才彈出如此動人的旋律。
劉邦看到自己的將士一批批的倒了下來。 項羽看到跟隨自己的多年的兄弟一個個的倒了下來。 琴聲越來越激烈,撒殺聲越來越響, 屍體越積越多,項羽看到自己身邊的人越來越少,但他絲毫沒有一絲的恐懼。
劉邦看到了,心中也不由地讚歎道:項羽,果真是一個不死的戰神,他看到韓信站在一旁一直沒動,他知道韓信故念著他與項羽的結拜之交,他知道這世上只有韓信才能殺了項羽。
他來到韓信的跟前道:韓信,我知道你為難,但是你想過沒有,要是項羽還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個天下將不會太平。韓信知道劉邦的意思,他看了看正在撒殺中的項羽,突然嘆了一口氣,他沒有說一句話。
催馬到了項羽的跟前,所有的人都停了下來,項羽看看過來的韓信,他衝著他點頭道:韓信,你終於出手了。 大哥,我不想和你撒殺。我還記得曾經和你一起發過的誓言。 項羽衝著笑道:韓信,你是個英雄,至少比劉邦要強很多。
我也沒白與你結交一番。你動手吧,這時整個垓下的空氣好像都凝聚了,所有的人都在看著他們兩個人。 琴聲依然還是很激烈,虞已經有些支援不住了,她的雙手開始了顫抖,她知道再過一會兒,她就要倒下了。
項羽他聽出來了,琴聲終於越來越弱,他知道虞已經快支援不住,他也知道自己也該是時刻,因為他發覺所有跟他一起而來的人都倒下來了,現在該是他倒下的時候了。 虞終於支援不住,她的雙手停了下來,琴聲沒有了。然後衝著項羽大喊一聲:大王,我先行一步了。
她的聲音在山谷間迴盪著,項羽像洩氣的皮球垂下了雙手,他望著虞的方向,然後轉過身去對韓通道:“要是你還是我兄弟的話,請將我與虞的屍體合葬在一起。
他看了看劉邦,劉邦正在看著他。 他看了看烏江,他知道那邊還有很多的鄉親父老在等著他回去。他朝虞的方向奔去,沒人攔住他,他看到虞抱著琴坐在了那裡。臉上還帶著微笑,只是她永遠不能開口說話了。
項羽抱住虞痛哭了一番。或許他明白了什麼,也或許他看透了什麼。對天大聲道: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他舉起手中的劍,對著自己的頭顱刺去。 很快,血四處噴濺,項羽已經死了,他倒在了虞的身旁
-
6 # 王和你玩
想想虞姬這樣美好的女人要是被劉邦這個人渣玷汙,就覺得好惡心,感覺虞姬真的是美貌,智慧,勇敢,忠貞的象徵,可惜了,估計這個社會基本這種女人已經差不多絕跡了
-
7 # 略之一
其一:“為情”而死,項羽是虞姬當時唯一的依靠,項羽被逼至垓下,虞姬知道項羽必死,遂想與項羽一起死,算是回報項羽對自己的專情吧。
其二:作為敗軍之將的“妾”,虞姬深知自己如果不自刎,命運就只有兩個,好的情況是被劉邦收入宮中,勉強一時繁華富貴,但是有呂后在,也好不到哪裡去,差的情況是,劉邦把虞姬賞賜給士兵,這樣的結局相信對於虞姬來說肯定是接受不了的,所以虞姬寧願選擇一死。
-
8 # 中國人文歷史徽鑑
謝邀:自刎而死... 虞姬到底是怎麼死的?司馬遷在《史記》裡沒有說,我們只能猜測。怎麼猜測呢?這得從項羽的坐騎說起。項羽的坐騎,名字叫騅,它和虞姬一樣都是項羽的寵愛。項羽烏江自刎前,唯一交代的一件事兒就是他寵愛的這匹坐騎。他是怎樣交代的呢?他對烏江亭長這樣說到: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項羽的這番交代,話不多,但給我們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資訊:一個跟了自己五年的馬都不忍心殺掉,很顯然,項羽是一個重情義的人。如此重情義的人,自然對自己寵愛的女人也錯不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項羽對虞姬的確不錯,每次出征打仗都帶著她。項羽有多少個女人,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這個虞姬也不過僅僅是一個“美人”。臨死前的項羽,沒有提到老婆孩子,而是對著美人慷慨悲歌,足見虞姬在項羽心中的分量。 垓下突圍前,項羽已經感到大勢已去,幾杯酒一下肚,越想越難受:自己有拔山的力量,哪個敢比?可混來混去,混到最後,卻連自己最寵愛的寶馬和女人都保護不了。我可以戰死沙場,可你們怎麼辦呢?越想越痛苦,於是就像老百姓所說的“女愁哭,男愁唱”,不由自主地歌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是個善解人意的女人,否則,項羽不可能如此偏愛她,項羽表達的意思,她聽得懂。於是“和之”,也就是同樣以歌的形式,對項羽的“憂慮”作出回答。怎麼回答的呢?司馬遷在《史記》裡沒說。唐人張守節注《史記》說她是這麼和的: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張守節這麼說的依據是什麼呢?他的依據是引自《楚漢春秋》。但這歌詞的形式似乎不是那個時代所該有的,給人的感覺,就像古時候的人在吟詠現在網上的梨花詩。清人沈德潛編《古詩源》,認為“虞姬和歌竟似唐絕句矣,故不錄”,有道理。很顯然,虞姬的和歌是後人的附會,那麼,後人為什麼摹仿虞姬的口吻附會這首和歌呢?目的就一個:透過讚美虞姬的堅貞,感嘆項羽的失敗。不難看出,在這首和歌裡,虞姬的語氣分明是告訴項羽:我不會苟且偷生的,我要以死來報答您的知遇之恩。也正因為此,後人大都認為虞姬是自殺的,她死的情願、心甘。 那麼,虞姬是不是自殺的呢?司馬遷撲朔迷離的文字給我們的感覺,虞姬確實是自殺的。問題的關鍵是,既然虞姬是自殺的,而且死的這麼從容、悲壯,就像清代詩人何浦所感嘆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虞姬)”,那麼,對如此深情而剛烈的女子,司馬遷為什麼隻字不提呢?看來,問題不是那麼簡單。我們且看太史公是怎麼描述這一段生離死別的: 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這段描述大含深意,怎麼大含深意呢?仔細玩味,原來,項羽哭了,身邊的人也哭了,並不是因為聽到了虞姬的和歌感動的,而是因為此刻的虞姬在唱完了和歌后,自殺了——當是上吊而死,他們為這個而哭泣,因為傷心所以不忍心抬頭看她的屍體。也就是說,在“歌數闕,美人和之”和“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兩段文字間,有文字省略。這省略的部分就是虞姬自殺的過程。接下來的文字,更有助於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一個“於是”,非常耐人尋味。也就是說,項羽的一塊“心病”終於解決了,這回可以“輕裝”上路了!這塊“心病”就是:虞姬的歸宿。為什麼這麼說呢?帶著她突圍吧,礙手礙腳,而且自己的性命還不保呢,如果自己的女人要落到劉邦那個色鬼的手裡,那簡直是我項羽莫大的恥辱。親自動手殺了她吧,又下不去手,——馬都不忍殺,何況人乎?唯一的辦法只能是以情感動她,間接暗示她,讓她自己了斷,所以,不免“歌數闕”。就這麼唱啊唱,終於把虞姬的心唱碎了;為了心愛的人能夠集中精力,殺出重圍,虞姬唯一的選擇只能去死,不得不死,而這一切就發生在項羽的眼皮子底下! 項羽說不忍殺他的馬,似乎很重情義,然而,項羽為什麼不能像安排他的馬一樣安排虞姬的歸宿呢?因為虞姬是女人!這就是男人的自私,項羽的自私,正所謂痴情的女子負心的漢。從這個角度說,虞姬是自殺的嗎?她分明是被自己崇敬的男人——項羽逼死的,儘管是間接的,但是,和他殺又有什麼區別呢?要說白了,其實就是他殺。也正因為此,對項羽的為人欽佩有加的司馬遷,隱而不言,不過,他以含蓄的筆法暗示了這一切,這一點,倒也難為他了。
-
9 # 小劉解讀
虞姬自刎這件事結合歷史來看,既有不得不為之的時代特性又有傳統文化下的必然性。
從正史(史記)來看,只能看到“霸王別姬”的場景。但是虞姬到底有沒有自殺或者她的具體去向並沒有交代清楚。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猜測和附會。那麼,虞姬為什麼在後人眼裡一定是自殺了呢?這裡有兩個主要原因需要說明。
第一,太史公司馬遷樹立了霸王項羽“高大”形象。所有熟悉《史記·項羽本紀》的都知道,項羽是一個“悲情英雄”。他的“耿直”和劉邦“無賴”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文人墨客都認可項羽。出於“愛屋及烏”,只要是項羽身邊的人甚至是項羽的馬都懷有無限的同情成分。所以,寧可認為虞姬是自殺身亡也不屑淪為劉邦的俘虜。在傳統文化下,這同樣是世人對於“貞潔烈婦”的需求。
第二,被圍垓下,虞姬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即為了項羽能專注的拼殺,同時也為了維護自己不願淪為劉邦“玩物”的名節。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你將何去何從?話音未落,虞姬拔劍自刎。成就了“霸王別姬”的感人故事,也成就了一個女人應該有的名節。
-
10 # 煮茶道史
虞姬自刎,既是為了不拖累項羽,更不願意讓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就此崩塌。
我愛他,只因為他是英雄的項羽。他們相識於吳中。
身為吳中名門望族的妙齡女子,虞姬不僅相貌出眾,而且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當她第一次見到項羽之時,她那顆少女的心就如小鹿亂撞,顯然被項羽的英雄氣概所吸引。
此時的項羽,和殺人避禍的叔叔項梁從下相逃亡至吳中,雖然一路顛沛流離,卻依然掩蓋不了他那眉宇間流露出來的逼人英氣。
身為楚國貴族子弟的他們,並不缺少三朋四友,而吳中虞家便是其中之一。難得世交子弟前來投靠,自然是設宴款待,算是接風洗塵。
酒至三巡,虞姬出來以歌舞助興。當她出現在眾人眼前的那一刻,她明顯地感受到有一對有著重瞳的眼睛泛著情慾的光芒隨著她曼妙的舞姿肆意地扭動,而她,竟然沒有半點的不適,身心裡反而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愉悅。
等到她款款退出之際,卻聽那生著重瞳的少年霍然長身站起,哈哈笑道:(世間竟然還有這等絕色女子,但能相隨,永不相負)
眾人皆驚,更有虞家少年子弟怒而拔劍。項羽渾似不見道:(我不過是把心中的話說出來罷了,並沒有半點輕狂侮人之意。能否相煩主人將這女子請出,我只想問她一句話而己)。
幾位虞家子弟對視一眼,指著庭前那口巨鼎道:(要請她出來不難,除非你把這鼎扛起來)。
眾人看那鼎時,鼎中煮肉,湯沸肉滾,足有千斤。就算換在平時,單是這空鼎就難倒了多少英雄好漢,更別說此時此刻鼎中有湯有肉,鼎下火勢正猛。那幾個虞家少年料到項羽必無這等本事,是以故意刁難,好讓他知難而退。
誰曾想項羽雙手一拍道:(如此甚好,那就一言為定。)
項羽站在鼎前,看那鼎足,己然是燒的通紅,肉湯偶爾從鼎口溢位,還未流到地上,便化作陣陣水霧,瀰漫於空中,哪裡去找入手抓拿的位置。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一人身上,便是虞姬也從屏風之後斜頭來看,那俏臉暈紅中,竟平空多了幾分關切。
項羽看在眼裡,心中全是說不出的歡喜。突然暴喝一聲:(起)。
話在半空,鼎己離地,但見一尊天神單手托起這千斤巨鼎,穩如一座橫亙於平地之間的山樑。
一人之威,竟然神勇至斯,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無不色變。也許,就在此刻起,虞姬的心裡再也放不下的人,是你,項羽。
我願我先走,是因為我不想回頭,讓一切的美好,都留在我三生三世的記憶裡。以上的文字,純屬個人臆想。但吳中虞家確係名門望族,從而坐實虞姬大家閨秀的身份。這是有據可考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對虞姬的感情裡,始終有一份內疚在其中。他和虞姬相識時,他己成婚,虞姬身為大家閨秀,甘願為妾也要追隨於他,這份情意,但凡是個男人都會感動。正因如此,所以每當項羽大軍出征之時,虞姬常幸從。
這句話出自於《史記》中的《項羽本記》,原文如下: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亢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美人名虞的美人二字,是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之後分封虞姬的封號。當時帝王內宮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等等不同封號,美人地位雖高,卻在皇后,夫人之下,可見虞姬追隨項羽之時就只是妾,正妻另有其人。
但是通觀《項羽本記》,這是有關虞姬的唯一一段文字,根本就沒有交代她最終的生死,何以又有她拔劍自刎的流傳呢?
我想這是因為後世之人愛屋及烏的緣故,愛項羽英雄氣概,便將虞姬也寫得剛烈。而虞姬之死,當是在和歌之後,所以項羽才會泣數行下。
然而,虞姬自殺真的就只是為了不拖累項羽嗎?這或許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是,她無法接受自己如此祟拜的偶像形象就此在她的心裡崩塌,她愛他,更多的是祟拜他,如果這一切都灰飛煙滅,那麼她寧願死,也要把這份美好的東西留在記憶中,隨著她一起上天堂又或是下地獄。
《和垓下歌》中己經說得非常明白,我們不妨再讀一下。
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回覆列表
為了項羽也為了她自己。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她不自刎,項羽帶著她一定突圍不出去,不帶還有一線生機,如果突圍不出去被俘虜,古代對女俘虜的待遇並不好,所以還不如自刎。
以上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指出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