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璀璨的雙子星

    當然不能!

    即便是按演義來說,諸葛亮的智計穩勝司馬懿,但卻形不成碾壓之局。在曹魏實力遠勝蜀漢的大局下,也只能是自保有餘而進取不足。

    無論諸葛跟司馬都清楚的明白對方以及自身的優劣勢,司馬懿就用一個字:拖,就能讓諸葛亮空有一身本事而無用武之地。更何況,蜀漢這邊幾乎無人可用,而曹魏那邊卻是人力資源豐富。

    所以,即便是諸葛亮的壽命不輸司馬懿,也仍然毫無勝算,是滅不掉曹魏的。諸葛亮唯一的勝算是:曹魏那邊出個掌權的蠢貨,跟諸葛亮玩對攻。

  • 2 # 楚襄伊文

    不能,諸葛亮已經六出祁山了,可是沒有改變蜀國與魏國的態勢。劉皇叔的蜀國只是佔天下一郡之地,地廣人稀,與曹魏的中原稠密人口,東吳的魚米之鄉,相差甚遠,不足以一統天下,只能在區域性戰爭獲取勝利。

  • 3 # 小喵好詩詞

    不死也不行!

    當初諸葛亮一直想在有生之年統一中原的原因一是造成先帝的遺願,二是他自己也能感覺到能用的將領越來越少,你沒發現蜀國的人才都是劉備時期的嗎?因為當時蜀國地處偏僻,雖然易守難攻,但是人才凋敝,青年才俊太少,人才供不上。

    而相比魏國,地處中原,地大物博,可用之資源非常多,而且人才非常多,後起之秀可以說是用之不完。

    所以當時諸葛亮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一直想快速的北伐,早日收復中原,因為時間越長,雙方的力量越懸殊。

    所以就算諸葛亮不死,他一個人的力量左右不了局勢!

  • 4 # 漢強20

    我也不止一次說過,諸葛亮北伐的戰略只做對了一半。從整個戰略思想看來,劉備奪取了漢中之後,曹操北歸,一時半晌不敢再犯漢中,他至少要用兩到三年時間屯積糧草、訓練士卒,再捲土重來。那麼這兩三年劉備就要(找藉口)和孫權徹底翻臉,由關羽率一軍,劉備和諸葛亮率(川兵)一軍,向東吳進兵,先收復東南方的吳地,估計以川兵得勝之勢和荊州的精銳定能令東吳首尾不能相顧,就算東吳有精兵良將也無法抵擋兩路大軍的,其內部會立即一片恐慌,措手不及,乃至土崩瓦解。以諸葛之謀,關、張、趙、馬、黃、魏之勇,不出三年定能蕩平東吳。到那時,北伐就輕鬆容易得多了。1、沒有後顧之憂。2、關、張、黃不會死於非命。3、聲勢浩大。4、實為(幾)倍增(滅東吳時,很可能有降將投降加入劉備陣營)。5兵員、糧草無憂。6、盡得長江天險及其水軍,可以水陸並進。可是錯就錯在令關羽在後方空虛,兵員不足,又無援兵或策應的情況下北伐,結果荊州被襲而丟失,關羽張飛相繼死亡,劉備復仇又損兵折將,還憂憤病亡,一連串的失敗和打擊,至使蜀國人才凋零,兵員不足、糧草不繼,又不肯(不敢)用子午谷奇謀、錯用馬稷等錯過了稍縱即逝的大好機會。東南又有一個吳國,虎視耽眈(雖然為盟友,他不會使蜀國伐魏成功而獨大的)。雖諸葛亮三頭六臂,再長命二十年也未必能北伐成功。1、人(將)才凋零;能征慣戰的只有寥寥幾人,再過幾年魏延、馬岱等都老了,就剩下姜維會年輕一點,怎能力抗曹魏?2、兵員不足;連年的征戰,使本來就比魏、吳弱小的蜀國,幾乎到了只能守不能攻的境地。3、賦稅過重;雖為天府之國,由於連年的征戰,造成農耕人員減少,糧草消耗過大,必然會加重賦稅,又要安撫陣亡將士家屬,過多的傷亡,會造成內部的不穩,併產生厭戰情緒。4、畢境北伐道路崎嶇,戰線拉得過長,容易遭受襲擊,需要部隊護送,造成前線兵員減少,削弱攻擊能力。5、孔明過於攬權,權力不肯下放,發掘不出有能力的人才,就算孔明無大病,頭暈身熱總會有吧?帶病工作、而且是繁重的工作,健康能得到保證嗎?又有誰能替他分擔呢?姜維?收偏姜維後,一直充當學員角色,什麼時侯替孔明出過一度良策?獻過一次奇謀?。6、扶不上牆的阿斗身旁有個黃皓,也是至命的。7、魏有司馬懿;此人老奸巨滑,智謀不減孔明。有如此多的劣點和不足,制肘著北伐,雖孔明不死,北伐成攻的機率也不高,長此以往,能守得住也不錯了。

  • 5 # 耶律阿寶機

    孔明不死估計蜀漢亡的更快,一直北伐勞民傷財,不想讓人家發展的代價太大了,消耗別人也在消耗自己,地貧民稀跟人家耗不起,打仗打的是物資人力,糧產和兵源都供應不齊怎麼跟人家打,糧食不夠你可以投機取巧劫點搶點,人從哪來,捉來俘虜也得教育一番才敢使吧,教育需要時間吧,就是你不停的生也得長大吧。難啊,有才的人應該自負感都很強,加上這一個知遇之恩,可見劉備捕獲人心是個高手。。

  • 6 # 楊過帶你看歷史

    最先關係到是否能統一的決定性因素就是諸葛亮不死的年限,司馬懿公元251年逝世,諸葛亮234年逝世,倘若諸葛亮能熬過司馬懿,基本上大事已成,曹魏政權司馬懿一死,三國後期謀臣將無法再與諸葛亮抗衡,甚至曹魏政權還會一改司馬懿“拖”的政策。諸葛亮就會一舉平定三國。當然這是最預期的如果。

    第二種情況,蜀國的消耗情況,以及五出祁山的經驗教訓。諸葛亮出師表寫到“益州疲弊,危急存亡之秋”。

    諸葛亮死後,《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以此說明,蜀國尚且有殘餘兵卒去北伐的,如果諸葛亮不死,與姜維共同合作北伐,將有更大的作為,說不定哪一次北伐就成功了。

    諸葛亮不死,蜀漢最致命的缺點就不會存在,那就是宦官黃皓弄權。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

    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製得住他。姜維曾想除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此聯簡稱“攻心聯”,乃清末光緒二十八年暫居四川鹽茶使者的雲南劍川人趙藩所撰。這幅對聯稱頌的是諸葛亮。

    有一副對聯,說明諸葛亮不一定會因為兵力不如,蜀國殘弱而失敗的。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之兵非好戰”

    聯意為:用兵能攻心,反叛就會自然消除,從古至今,真正善用兵這並不好戰;不審時度勢,政策或寬或嚴都會出差錯,後來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

  • 7 # 史海鉤沉666123

    魏國後期人才更多,兵力充沛,糧食又多,人心思定而你連年征戰可想而知,以諸葛亮的才能幾乎不可能了,退一步來說諸葛亮能打過魏國,魏國在生死存亡之際必然會連同吳國共同去對抗蜀國,你覺得諸葛亮會有這個實力嗎?吳國也是清楚這種局面的所以每次到關鍵時刻都是抗魏出工不出力!其實如果諸葛亮不那麼執著於自己的三分天下,而是把精力放在南下上也許收穫會更大,有發動戰爭的人力財力還不如南下開疆拓土!

  • 8 # 晴空喜歡笑呵呵

    根本不可能,雖然諸葛亮很有本事但他對功名和權力的追求也很偏激,在他當丞相後劉備身邊的人離開的離開,死的死,隱退的隱退,蜀國各項大事小事一把抓,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出多,他為了自己可以像姜子牙那樣創立不世之功,窮兵黷武,發動六次大範圍的軍事行動,一次一次失敗,一次一次進行,蜀國的國基本也被掏空的差不多了,受苦的只是百姓,假如諸葛亮不死,再來幾次大規模戰鬥,蜀國自己就扛不住了,再加上諸葛亮一言堂正常,人才凋零,蜀國能成功的機率實在太小了

  • 9 # 春光寧美

    劉備、諸葛亮在拿下漢中後,其實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走向了衰敗,劉備死後,西蜀已經變成了老年人。以現在人看當時情況就很怪異不解,為什麼沒有派大將領兵駐紮荊州附近聲援關羽,以鎮東吳呢?只是靜待關羽兵敗將亡呢?

  • 10 # 使用者9886689717187

    不行,司馬懿的才能可以說在諸葛亮之上,他好像是自已進曹營餵馬的吧,他在曹操手下忍受多年打壓,也沒有被驅離和殺掉,也沒有造反。直到最後成功掛帥封侯。反觀諸葛亮還是劉備請三次到營,一生都沒有受過不公平的待遇,與司馬懿交戰也沒有沾到上風每次都是平局。

  • 11 # 隻字通見

    我認為蜀國不會一統天下。

    一言以概之:看了三國的歷史,我在感情上有很多理由都希望蜀國能夠一統天下,但是戰爭是殘酷的,一條理由就能夠滅掉蜀國——國君無能,累死三軍!沒被別人打死,自己也得累死!

    諸葛亮不能帶領姜維等幫助蜀國奪天下,主要有以下原因:

    1.冷兵器時代以多勝少往往更靠譜,但蜀國沒有一統天下的軍事力量。

    關於軍隊人數,史書記載各不一致,也都只有一個大概之數,總體講魏國不管總人數還是軍隊人數,應該是蜀國的兩倍。據記載,蜀漢王朝後期,魏國鄧艾率18萬攻蜀國,而蜀國當時只有10萬軍隊。蜀國人數上不佔優勢,軍事實力處於弱勢,雖然常常也有以少勝多的戰例,但是打硬仗還得靠數量!

    2.冷兵器時代一名能夠在萬軍之中取敵首級的將領很重要,但蜀國沒有撐起一片天的人才儲備。

    三國後期,隨著關羽、張飛之死,之前的戰將老的老、死的死,最重要的能夠帶兵衝鋒的戰將嚴重缺乏,所以才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一說。再一個,諸葛亮本身是善於智謀巧鬥,善於攻心,包括七擒孟獲、火山新野、借東風等等,但不是每一次戰鬥都是可以用謀取來的,有時必須要打硬仗,這個時候,即使諸葛亮、馬超等人在世,即使姜維也有諸葛之智,但綜合人才太缺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關興、張苞等新生代還不足以撐起一片天。

    3.任何時代打仗都要錢開路,但蜀國沒有保障大規模作戰的經濟實力。

    蜀國的疆域主要在現在的雲貴川陝等地,雖然四川是天府之國,但大多數地方是貧瘠之地,跟魏國和吳國經濟上不能比,魏國土地範圍最廣,資源也非常豐富,能夠支撐大規模作戰、持久戰!軍隊缺補給、缺金銀財寶、缺裝備就難以打勝仗。

    4.打仗時有個幫手挺好的,但蜀國沒有聯合友鄰抗敵的外交條件。

    關羽敗走麥城後,張飛失去了理智,隨之劉備又被火燒七百里連營,最終命喪白帝城。這個時候,蜀國上下一片報仇雪恨之氣,對吳國恨之入骨,在感情上不可能與吳國聯合抗魏。魏國看著蜀國實力大損,也不考慮與蜀國聯合,所以只有坐等魏國吞蜀。

    5. 一統天下也需要有王者之氣,但蜀國沒有英明善斷的國君。

    劉備號稱劉皇叔,本身就沒有得到足夠認可,劉禪上位後,既沒有君臨天下的王者氣,也沒有一統江山的王者志,除了添亂,對國家和人民起不到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樹立信仰的作用。

    6.打勝仗還需要鞏固的內部關係,但蜀國將相王沒有絕對信任的關係。

    劉禪不僅給不了諸葛亮更多支援,反而聽信讒言。諸葛亮為人謹慎,對汙點多多的馬超也不足夠信任,相互之間形成不了合力,難以一致對敵。

    7.戰場環境也很重要,但蜀國沒有足夠條件佔領敵國。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有很多原因,但我認為蜀國易守難攻,但是蜀國想進攻別國也不方便,自身軍隊人數少,對魏國在平原作戰不利於擴大進攻正面,容易被包圍。對吳國在水上作戰,習水戰鬥人員更加缺乏。

  • 12 # 底層人的點滴生活

    不能。

    蜀國滅魏,無論諸葛亮在不在世,活多長時間,只要魏國不發生大的動盪,就永遠不可能實現。

    首先,民心思穩,思富,都想過太平日子了。

    因為魏、蜀、吳三國自成立以後,各國政權相對穩定了多年,老百姓已經很滿足這種和平穩定的生活了,不想再當兵打仗,只想過雖然不富裕,但相對安祥舒適的生活,民間厭戰情緒已在三個國家廣泛存在。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最為猖獗的時期之一,宦官在皇帝與外戚鬥爭的夾縫中逐步增強自身的勢力,進而把持朝政。東漢宦官專權開始於十歲即位的漢和帝時期。此後的歷代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國政多操於母后之手,而母后當權又依賴於外戚,從而造成外戚亂政的局面。當皇帝長大成人後,想親政臨朝,就依靠身邊朝夕相處、視為心腹的宦官從他的母后手中奪權,而宦官一旦幫助皇帝成功取得執政大權,就會居功自傲,進而專權擅政。

    而東漢末年的桓帝、靈帝時期宦官專權為最甚,“五侯之爭”、“十常侍之亂”,讓朝廷的實權都操縱在宦官手裡,政治更加黑暗而腐敗。最終,天下大亂,國家分裂,諸侯崛起。諸侯勢力坐大後就彼此之間常年戰亂不休,結果造成民不聊生,百姓痛苦不堪,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相。

    所以,三國先後建立後,各國的百姓都想過和平安穩的生活,就算諸葛亮治軍嚴格,賞罰分明,後期的北伐征戰中,軍士們都普遍厭戰,軍中再沒有劉備建立蜀國之前那種以“恢復漢室、還於舊都”作為聚集民心的高昂鬥志和旺盛士氣了。 其二,打敗強敵,統一全國,必須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後盾。

    從皇權建立的角度來說,經濟決定政治、軍事。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說帶兵打仗,尤其是敵我雙方或者三方實力差別不大,就需要經濟實力做依靠,沒有足夠的糧食、棉花等戰略物資,讓士兵吃飽穿暖,沒有打造足夠兵器所需的冶煉技術和礦產資源,沒有遼闊的土地資源、木材資源和人力資源,要打敗對手是很難的。

    而且,三國三分天下,魏國的地盤和政權基本上是繼承漢室皇族發展而來的,依靠的是劉氏皇族的發源地和經營地,佔據了中原的縱深腹地,劉氏家族建立的西漢、東漢經過多年的開發和經營,農產和資源相比其他兩國的東吳和西蜀,最為富足,人口也最多,可以為篡位後的曹氏政權提供更多的兵員和糧草。

    東吳地方雖然比魏國小,但東吳所在的江浙一帶,歷來為中國的魚米之鄉,種植業、漁業和航海也發達,百姓較為富足,過去經歷的戰爭又少,生活相對穩定。而偏居西南一隅的蜀國,領土面積最為狹小,除了國都所在地成都一帶農業比較發達,蜀國所有的湖北荊州、襄樊一帶和陝西漢中一帶,條件還算不錯,但其他地方如貴州、雲南一帶,三國時期還屬於蠻荒之地,諸葛亮自敘帶兵作戰中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說的就是這些地方,可見蜀國的經濟相當的差,不足以支撐諸葛亮多次北伐去征討魏國所需的強大物質能量和候補兵員數量。

    其實,諸葛亮也深知自己出兵成功無望,是無法打徹底殲滅魏國的,自己的屢次出兵,只不過是為了報答先皇劉備的知遇之恩,不得不勞民傷財,征討魏國讓自己的去良心不受道德譴責罷了。他在《出師表》中的所言,就是對當時財力物力無法與魏國匹敵的最好佐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

    諸葛亮七出祁山,都沒有徹底打敗魏國,幾乎每次都是因為糧草不濟或者皇室謠言召回他而罷戰回兵,這就是弱國無法最終剿滅強國最好的例子。

    其三,在國家動盪的特殊日子,排一隻奇兵就可能出奇制勝,奪取皇家政權,比如當初的董卓亂京,或者,後來的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叛亂臣賊子的亂兵或者護國軍進入京城,只要有野心,就可以一夜之間驅逐,甚至殺死皇帝,奪得皇位,改朝換代。

    而今三分天下已成定局,到諸葛亮不幸逝世時,魏、蜀、吳三個國家已經分別經營了幾十年,三個皇帝中的魏國曹丕、蜀國劉禪年富力強,就算東吳的孫權年紀稍大,也屬於壯年,況且孫權多年征戰,身體素質很好,不會因中途偶然出現皇帝身亡而影響政局不穩,給敵國以可乘之機,而且三個皇帝手下都有一批能將忠臣,多年的疆場拼殺,或者,國家管理,都已經得心應手,能確保政權的平穩延續。

    其四,經過多年戰爭的消耗,蜀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損失大半,當初蜀國的五虎上將,比如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人,都能獨當一面,個人武藝高強,治軍才幹出眾、管理地方政權、民政等都有超凡能力,他們屢次帶兵攻打魏國,勝多敗少,特別是關羽、張飛、趙雲,幾乎到了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地步。

    如果除去煮酒論英雄中的豪傑領導劉備和計謀到了神出鬼沒的軍師諸葛亮的功績不算,也可以說是蜀國的江山有一半是這些文武雙全的猛將和他們手下的軍士一起打下來的。

    諸葛亮死後,魏延因為“後腦長有反骨”,其實是在諸葛亮病重期間,魏延出現瞭如果姜維被諸葛亮任命為接班人就要叛亂的跡象,自然被諸葛亮忍痛設計讓心腹手下拿下,不得不損失了一員勞苦功高,身經百戰,又有勇有謀的開國大將。

    這樣,真正能縱觀全域性,運籌帷幄的將才只剩下姜維了。

    姜維德才兼備,武藝高強,又深得諸葛孔明真傳,但圍在姜維身邊,能夠替他分憂和謀劃的干將,幾乎沒有了。姜維一人,自然孤掌難鳴。

    就算諸葛亮在世,蜀國內政、外交由法正、費禕、董允等忠臣操盤,皇宮內廷由將軍向寵護衛,軍事作戰由諸葛為正,運籌帷幄,作根本決策;姜維為輔,總理行軍打仗具體事務。如果內廷安穩,能確保諸葛亮和姜維安心在外領兵打仗,集中精力討伐魏國,就算二人以師徒恩情和忘年交朋友的身份齊心協力作戰,可蜀國中後期諸葛亮手下沒有多少良將和大才可用。

    三國後期不是流傳一句“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話嗎?實際上就是說蜀國後期無人才的現實。這句話並不是說廖化是個庸才,而是說廖化90多歲高齡了還要去帶兵打仗,蜀國真是後繼無人了。從阿斗繼位後十年算起,諸葛亮最初北伐時,還有趙雲、魏延等名將可用,後幾次討伐,身邊還有名將之後關興、張苞、馬岱可效力,再後來呢?趙雲75歲身亡,魏延被諸葛亮用遺計除掉,蜀國大將只剩下姜維一個人了,後來的張翼、王平、廖化等輩都是劉備時期幾名大將手下的小卒。

    而魏國同時期,有名的大將雖然也很稀少,但與蜀國相比則多了許多,比如戰功和謀略都很卓著的將才就有司馬懿父子三人、鍾會、鄧艾、郭淮等人。

    可見,蜀國領土狹小,物質資源匱乏,兵員補充不濟,諸葛亮雖有討伐魏國,報恩劉備的雄心壯志,無奈沒有最終力克魏國的經濟實力和物質資源,就算諸葛先生長命百歲,真能八出祁山,九出祁山,仍終將無功而返,無法完成劉備的遺志,無法幫助姜維滅魏,幫助劉嬋“恢復漢室,還於舊都”,而喟嘆終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一個男人,不抽菸,不喝酒,老婆說我不像個男人。大家評論一下我老婆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