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國醫民醫世界
-
2 # 旅居地球80年
沒看過王陽明的著作,只知道他同時是大儒,也研究佛法,也參禪,也研究道家,也有一些神通。他能預知誰來拜訪,會說那些事情,這些是很厲害的。
他有求道家拜師,蔡蓬頭(老道)說他一身官氣,不適合參禪,並說他以後得很高的官(後來驗證),於是王陽明打消了參研道學。
心無外物心外無理是佛家的佛法,在我國,儒釋道是一家,跟今天的唯心主義是兩個東西,唯心主義是思想界定,儒釋道是實踐後的證得。就是參禪並不只在心思想,還需要自性去求證,求證就是要透過生活(生命)實踐去獲得真諦,就是身心具有。
-
3 # 自在法雨
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的唯心主義,這個心不是普通人理解的心,這個心體無主宰非自然,本來清靜無染,本自圓成能生萬物萬法的妙體。
-
4 # 松楠莊主
我國古代散文集大成的《古文觀止》就收集了一篇王陽明的《尊經閣記》,該文用主觀唯心主義觀點閘釋儒家六經,他認為六經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是我心靈的永恆規範,《易》是記錄我心裡的陰陽變化,《書》是記我心裡的典章制度,《詩》是記我內心情感,《禮》是記我心裡禮儀,《樂》是記我心中愉悅,《春秋》是記我內心忠奸邪正,總而言之再偉大經典不過是我內心的帳簿。這就是王陽明主觀唯心主義的基本要義。
王陽明的主觀唯心主義雖然有他的侷限性,但畢竟對當時以程顥、朱熹為代表“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道統給予了很大的衝擊,帶來了某種思想上的解放。
-
5 # 魯卡爾
是。比"唯心主義"更主觀了。比客觀唯心主義更差勁了。他主張除了他心裡有的,外界什麼都沒有了。甚至他的爹媽,只要他心裡沒有就沒有了。他認為只要有,就是私心。就這一點,他本人是誰他也不一定知道,還真有點怪。他到底啥玩意?查了查有關他的史料,他還是個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呢。看來他很喜歡″孔孟之道"了。
-
6 # 九諼草
是。他跟佛家的唯心不同。
佛家唯心不是我們說的唯心,王陽明的唯心是我們說的唯心,唯物對立面這個唯心。
王陽明學佛沒參透,學了一部分,在佛法來說,不透跟0差不了太多。他若不學佛,可能會有更大成就。
-
7 # 明貞
心物是一元的,物即規定性心即目的性,物即法則法規必然特性即道即命,心即或然偶然變化造作,這是先天道德即命運之實相,故物實即事實即命即道,而心性即異化躁動不安!格物致知始能誠心正意,圓德複道,永生永存!
無形生有形即大始,有形還無形即敗壞毀滅,人類並萬類之初衷使命即道即永生永存心想事成,轉化消滅敗壞毀滅之物能心性即私性無明!
-
8 # 王高華9999999998
心超然然物外,超然理,心不是一般的大。佛家人因受不了人間煩惱紛擾而出家,參禪悟道,清淨而無為,苦渡眾生,渡的是心,水月鏡花,世界空好。
王陽明明時空的流轉,時事人倫理道的變化,引起心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發乎於心,如空中鳥音,風輕雲淡,自然而美妙。
-
9 # 平橋山人
當然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否定了世界的物質性,儘管在認識論上,也有一些作用,但是從根本上就錯了方向。
-
10 # 松柏丹誠518
王陽明是主觀唯心主義者。他主張凡事皆存於心。心以為非,雖此言處於孔聖,不敢以為是也。心以為是,雖此言出於草莽,不敢以為非也。他主張心是衡量是非的標準。
-
11 # 觀吾大學堂
如果把心理解成意識,那就是主觀唯心主義。
如果把心理解成天理,或宇宙資訊場,那就不是唯心主義。
探討唯心與唯物沒什麼意義,因為大家對心的理解不同。
心,在中國的文化中,算是最難解釋的字,因為各家對心的定義都不同,甚至說的都不是同一個東西。
-
12 # 在神之鄉
對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是個偽命題,世界上沒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者也靠心情過活,唯心主義者也靠物質活命。對於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說,他並不是說在自己認知之外是不存在任何事物的,而是指自己沒有見到的事物對自己的心思不產生影響,即使對自己有影響的他可見的事物,也並不是事物的真相,所以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也是一樣,自己的認知度決定了這個物和理在自己內心的相貌。
-
13 # 爵金
正確,存在的本質是你內心的認識,唯物本來就是唯心的,因為物質是人定的,世界雖然不會因為人的消失而消失,但是存在的意識會隨著人的滅亡而滅亡!
-
14 # 中國股靈
不是。
“主觀唯心主義”是機械唯物主義賦予的標籤。
所謂的“主觀唯心主義” 不是最高層次,最高層次是“心物一元”,王明陽的“心”也應該如此。
-
15 # 張翼遠
王陽明的這個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守仁的心外無理是說,心的本體,就是天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與理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無理也就是心外無善。
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車馬喧”的,是無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與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沒有車馬喧囂的。接下來作者將視角放到第三人稱的角度,反問:“為什麼別人避開‘車馬喧’,而你就能做到這樣呢?(問君何能爾)”回答是:“處在遠離喧囂的心念之中,當然就少有車馬的煩勞了,進而似乎連原來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變得偏僻起來。
-
16 # 耕小易
是唯心主義,但並不主觀,反而很客觀。
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並不是說絕對的在人心之外,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而是把人作為個體來相對說的。每一個事物,雖然本來是客觀存在的,但對於人這個個體來說,如果心裡面沒有對這個事物的意識,那這個“物”對於人來說,就是無意義的。而且王陽明所說的“物”,並不是物品的物,而是另有說法。
王陽明說:心是身體的主宰;心裡想著什麼,便是每個人的意識,意識的本體就是知,我們的意識注意到哪裡,這就是物。如意識放在侍奉親人上面,那侍奉其人便是一件物;意識放在事君,那事君便是一物;意識放在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識放在視聽言動,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我才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這裡明確說明了,心、意、物之間的關係,並且定義了什麼是“物”。所謂的格物,並不是要去真正的在外物上找理,比如王陽明曾經就傻傻的去格竹子,結果一無所獲,還把自己給搞病了。那時候的王陽明,就還沒有領悟,什麼是物。所以格物,到底格的是什麼?
王陽明接著說:“格物,如《孟子》說的‘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
格物就是把自己內心那些外七八糟的意識都全部給糾正過來,只要有一點不好的意念,就要連根給他拔去,就是要無時不刻不是存天理的狀態。所以格物並不是真正的取研究什麼物品,而是要透過自己內心對物品的意識,去格自己的心。
先生又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的方法,去除私心,恢復天理。讓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我們普通人的心與外物之間,總是隔著很多的東西,本來我們都有惻隱之心,看到小孩掉井裡都會覺得可憐,但並不是人人都會去救,這就是每個人的私心在作怪,我們要麼擔心,自己會不會有危險,擔心這小孩的父母會不會反而會訛人,誣陷說我把小孩推進去的等等,這些就是私心,就使得我們的心與外物之間不能暢通無阻,而格物就是要去除這種障礙。
所以透過以上,就可以看出,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專門針對當時總喜歡從外物上去找真理的這一弊病提出來的,我們不能簡單的把這理解為心之外,萬事萬物都不存在,因為陽明先生的本意,並不是為了描述世界的本質,而是從格物修身的角度來說明我們每個人的心與外物之間的關係。
-
17 # 杜英傑
是主觀唯心的,是不是主義就沒必要說,把人的思維分成唯物唯心主義是不科學的,誰見過純唯物唯心的人,人定勝天是唯心唯物主義?存在即合理,是什麼主義,給人定成什麼主義,是唯心還是唯物,都是片面的,其二者是統一體。
-
18 # 閃勳
王陽明的這句話是客觀的維識主義,他說的心是指自己的思維模式,當時社會上知識階層對人對事物的認知理解是混亂不堪的,沒有一個大多數人接受的觀點和思想,他以自身的知識面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為出發點,總結出的觀點有歷史的侷限性,對當時的社會有一定積極意義,現在你就當名句欣賞一下吧。
-
19 # 譚天說滴
單從主客觀及唯心與唯物而論,是的。
這八個字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引導人們認知的重要思想,也是自古至今修心養性的主要理論體系之一。雖然王陽明並不否定物的存在,但把一切統一於心,承載於心,且都從自身內心(思想)的感受去溶於行,明顯貼上了主觀唯心主義的標籤。
-
20 # 嘉陵盛宴
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感覺、意識、情感、體驗等作為世界的本原。物質都是由它們派生的。王陽明所說的“心”,就是指人的內心體驗、感覺。“物”是指客觀世界,萬事萬物。“理”是指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這些都是由“心”的體驗或感覺而產生,如果“心”體驗或感覺不到,就沒有萬事萬物存在,沒有萬事萬物執行的規律存在。其觀點本質上是思維決定物質的觀點,更進一步說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回覆列表
是的,只是主觀唯心主義不太能為公眾接受,理性唯心主義雖然不及理性唯物主義廣受追捧,但較之唯心主義則容易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