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丁丁0372

    張遼在逍遙津並沒有擊退孫權,而是阻滯了孫權的攻勢,並且極大的打擊了孫權軍計程車氣,穩定了守城將士的軍心,使孫權接下來對合肥圍城十餘日後無功而返。

  • 2 # 參見赫本大人

    公元215年,不甘寂寞的孫權率領十萬餘眾,包圍了合肥,當時的合肥是曹操的地盤,孫仲謀的小算盤打的很好,既然你曹操忙著攻打張魯,那我這兒就先對不住你了,合肥是個好地方啊,就先讓我孫仲謀治理治理!

    當時曹操帶走了好多人,包括張郃啦,徐晃,許褚等名將。孫權一看到這麼多人不在合肥,真是天賜良機啊,合肥的守軍是張遼,李典,樂進,守軍只有7000人,孫權御駕親征,再加上實力懸殊,以為合肥志在必得!

    當時的曹操遠在張魯,趕是趕不來了,就給人發了一道命令,說是到了孫權來的時候,張遼和李典負責進攻,樂進負責防守,其他人不得參與進攻!

    不得不說,曹操的膽子是真的大,當時合肥只有7000人,曹操還把這為數不多的人分成了好幾分,以至於當時的將士們都不相信這是曹操的命令。

    唯獨張遼藝高人膽大,看懂了曹操的意思,他說,主公這是讓我們乘著孫權剛來的時候,主動出擊,打他個措手不及,殺殺他的銳氣,這樣,以後的仗就好打了,但是當時的李典素來和張遼不和,就發牢騷,說出了三國時候的“你行你上啊”。

    李典素與遼不睦,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請從君而出。”

    張遼一看他說了這樣的話,就知道李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連夜招募了敢死隊800人,第二天早上大擺宴席,準備出擊。

    張遼不愧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他披甲執戟,身先士卒,衝進人堆裡,一口氣殺了十餘人,兩名東吳大將被斬於馬下,勢不可擋的張遼一口氣衝到了孫權的敞篷車下面,孫權當時就嚇傻了,原本端的西湖龍井看熱鬧,這下不知道該咋辦,呆呆得站著不知道幹啥好,好不容易回過神來,又看到張遼在下面叫罵,“匹夫,下來與我決一死戰”

    孫權這時候看清楚了,張遼就幾個人而已,而我又好幾千呢,就又指揮軍隊包圍了張遼,張遼一看被包圍了,於是一使勁,帶著十幾猛士又殺出了重圍,好輕鬆的感覺。回頭一看,包圍圈裡還有一群人,他們一看張遼出去了,就大喊:將軍這是要拋棄我們嗎?張遼一看,得,又殺回去,救出了那幾百號人!

    東吳將士一看,這還打什麼勁啊,項羽在世也不過如此啊,於是都不敢上前迎戰,遠遠地站著看張遼秀操作,張遼從早上一直打到了中午,東吳人毫無還手之力,張遼一看,既然你們這麼菜,我也就回去了,於是張遼就撤兵了。

    孫權包圍了合肥十餘天,愣是沒打下來,沒辦法,資源耗費太大,並且遇到了張遼這樣的神人,自認倒黴,就撤軍了,張遼一看,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你以為這是菜市場啊,於是率領奇兵追擊,孫權部將甘寧,呂蒙等奮力抵抗,左右都戰死了,孫權跑著跑著遇到了斷橋,後面的人使勁打了他的馬,跨過斷橋,孫權才得以逃出生天。

    張遼在這一戰中,奠定了自己再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百萬從中取上將首級也不過如此,歷史上的以少勝多也不過如此,張遼在面對困境時,沒有選擇退縮,他選擇了站出來,做衝鋒者,以800人率先發動攻擊,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真可謂是名將!

  • 3 # 閒人閒得慌

    逍遙津之戰是張遼威震江東的成名之戰,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其精彩程度不亞於赤壁、官渡之戰。 逍遙津之戰的成功離不開我們的主角張遼的勇猛無敵還不能忽視曹操的識人用人的才能。天時人和地利缺一不可。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逍遙津之戰的前因後果。東漢末年曹操為了南攻東吳,便以皖城作為補給地,合肥作為進攻東吳的基地,孫權則在江北濡須口(現裕溪口附近)建立據點。雙方大戰數次。而後孫權親率10萬大軍進攻皖城,皖城被破。隨後曹操發起了報復性進攻。孫權則在曹操用兵漢中之際率10萬大軍進攻合肥。而此時的合肥守軍只剩張遼、李典、樂進以及護衛軍薛悌等7000餘人。7000vs10萬,張遼作為主帥面對這巨大的兵力差距的情況下不但守住了合肥,甚至連自己都名震整個江東,著實不可思議。接下來我們便分析一下張遼取勝的底氣在哪裡。

    曹操的擔憂 曹操早在出兵前派護軍薛悌送信到合肥,書信寫道”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張遼和李典本來私下有恩怨,在這種情況之下放下恩怨,同時曹操的書信也確定了張遼接下來的進攻方案。

    張遼的計謀 張遼明白只要我方軍心穩定,不喪失鬥志便能守住合肥等到援軍。隨後選取800死士親自帶隊衝鋒。首先氣勢上壓倒對方。

    兵種的差距 孫權的部隊多屬於水兵,而張遼的部隊多屬於騎兵步兵。在陸地平原上水軍轉換步兵有實力上的削弱而且不善於衝鋒。

    東吳軍隊的輕敵 面對少於自己的曹軍,孫權沒有做好應對準備,讓張遼充分的抓住了戰機,斬殺東吳兩名頭領,衝破東吳的防線。

    戰場的連鎖反應 隨著戰鬥的持續張遼隊伍數量不足的劣勢展現了出來,隨後突圍身邊之跟隨少量的曹軍,張遼不忍心還在包圍圈計程車兵隨後再次殺入東吳,救出剩餘曹軍。再次的突圍對於東吳軍隊計程車氣打擊很大,而曹軍則士氣大漲。

    合肥城的經營 合肥城在前揚州刺史的建設下防禦工事非常牢固。東吳軍隊久攻不下,軍心渙散,而城內的曹軍則軍心穩定士氣大漲。

    在這層層的原因東吳久攻不下,孫權無奈撤軍。而張遼則在孫權撤軍利用分散再次衝鋒追擊,狠狠的打擊了孫權。此次大戰對於曹操的來說意義重大,對於張遼更是名震漢中。

  • 4 # 游魚文化

    逍遙津戰役張遼一戰成名,以少勝多威震江東,殺的江東小兒不敢夜啼。

    據《三國志》記載,此戰後

    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徵孫權,到合肥,巡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

    可見曹操對張遼此戰的認可程度。

    那麼張遼又是如何能夠擊敗孫權的呢?

    一、逍遙津之戰背景

    公元215年,曹操率大軍攻打漢中,合肥地區只有守軍七千。孫權聽聞後,親率大軍十萬,趁著曹操大軍無法回援的情況攻打合肥。

    以七千守軍對十萬吳軍,怎麼看合肥都是岌岌可危。

    曹操留給合肥的守將有是誰呢?是張遼、李典、樂進。其中李典和張遼還有私仇,不甚和睦。

    守將不睦,又是一個不利的情況。

    二、逍遙津之戰的核心轉折

    曹操大舉進軍漢中時,就已做好抵擋東吳軍來犯的對策,命人寫一封錦囊交於合肥,上書“賊至乃發”(敵人來了就開啟這封信),頗有一副諸葛軍師的作風。

    孫權率十萬大軍攻來之時,張遼等開啟錦囊:“張遼、李典出戰應敵,樂進守城不得參戰。”眾將都不明白曹丞相的想法,只有張遼說道:“主公率大軍遠在漢中,如果等待大軍救援的話,恐怕早就城破身死了。丞相是讓我們在東吳軍沒形成合圍前給他狠狠一擊,破其銳氣,大振我軍心後再守城不出,等待救援。”

    聽完後,李典很是佩服張遼,跟張遼說:“這是國家大事,不會因為私仇就不同意你的觀點。”

    當晚張遼募集勇士八百,殺牛設宴大餐一頓。第二天,天剛微亮,張遼帶領八百勇士衝入尚未整陣的東吳陣營。東吳軍隊自然措手不及,單單被張遼就砍殺數十人,包括兩名將領。

    等待東吳反應過來時,孫權命大軍將張遼將士團團圍住。張遼率數十人殺出重圍,後來發現絕大部分士兵還沒突圍,又衝入大軍解救其餘士兵。這一仗從凌晨打到中午,殺的東吳將士萎靡不振,士氣漸漸丟失。張遼率軍殺出重圍後返回城內,曹軍士氣大振。

    此戰,張遼先聲奪人,挫其鋒芒,為之後的戰役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三、逍遙津英勇反擊

    張遼退守合肥城,孫權大軍圍攻十數日不下。東吳大軍士氣更加低落,無奈依次退軍。

    東吳軍回撤經逍遙津渡口南渡回撤,孫權主陣殿後。張遼發現逍遙津渡口北岸只剩孫權主陣一千餘人,率合肥城守軍出城襲擊。

    東吳三百禁衛軍慌忙迎戰,孫權忙命人召回後撤的部隊,奈何遠水不解近渴。

    逍遙津渡橋被張遼軍破壞,各路通道也被張遼封鎖。淩統拼死護衛孫權逃命,身邊護衛死傷慘重,淩統也是身受重傷。慶幸的是東吳賀齊率三千援兵折回營救,孫權乘馬跳過斷橋,狼狽逃脫,淩統身負重傷而歸。

    孫權以十萬之眾,佔盡天時人和卻寸功未建,卻落得個倉皇回逃,不得不感慨萬分。

    逍遙津之戰概括

    "其以少擊眾,戰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孫權兵十萬。"

  • 5 # 歷史迷猴神通

    有一條規律什麼時間都有用: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雖然有時候帶領千軍萬馬氣勢洶洶,但面對一個不服死的武將時,大家還是一命換一命,生命十分平等。

    三國時期,當孫權帶領十萬兵來到合肥,卻被張遼的八百人僸住時,我們才知道不怕死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01.曹操的命令:用人成為關鍵

    建安二十年,張遼、李典、樂進鎮守合肥,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開來淮南,爭奪城池。

    曹操此時正在漢中征討張魯,無法抽身的他為張遼們事先送來了一封信,信函上寫著“賊至乃發”。

    很明顯,曹操把孫權們叫作賊,聽上去很不禮貌,代表了他的素質!

    面對氣勢洶洶的孫權,張遼、李典、樂進共同打開了曹操送來的命令。《三國志》記載了曹操老兒的命令內容:

    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曹操老賊的計劃包括了兩個方面:第一,誰出戰;第二,誰守城。看上去簡單,事實上卻關乎用人,用人才是最高階的政治!

    02.大戰之前:選拔精兵

    曹操給到的話不很多,但能理解曹操的,似乎只有張遼。

    當其他人都在狐疑時,張遼給大家做了戰前動員。張遼認為,不能指望主公曹操從漢中來援。所以,只能按照曹公意思,在江東兵沒有站穩腳跟時出擊。

    張遼以為,要先用刀給孫權們上一上課,殺殺對手們的威風,然後才好守住合肥,李典也贊同張遼的意思。

    於是,在淮南的一輪秋月下,張遼從部隊中選拔了八百個不怕死又想發財的人,組成了敢死隊。

    因為第二天大家要去玩命戰鬥,所以,張遼們為所有的敢死隊員開了椎牛大宴。死,也要當個飽死鬼。

    03.戰鬥:出其不意

    本來孫權是佔據絕對優勢兵力的一方,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張遼會突然主動出擊,對他們發起反攻。

    天剛一點點亮,張遼就披著鎧甲,拿著一把長戟率先衝進敵營,連殺幾十個人,還乾死兩個敵將。然而張遼還很不滿足,他大呼姓名,直接衝向了孫權旗下。

    孫權半輩子裝叉,也沒見過這種陣勢,於是他大驚,他手下的一眾馬仔不知所為。所有江東的兵將搶著登上一座小山包,把長戟圍成圈開始防守。

    張遼開始罵孫權,讓他出戰,但孫權一動不敢動。而當他們看清張遼帶來的人並不很多時,他忽然有了膽量。於是,孫權指揮江東兵圍住張遼們好幾圈,張遼左右衝擊,包圍圈被突破,張遼帶著數十人殺出重圍。

    而依舊在敵陣中浪戰的魏兵喊張遼:"將軍棄我乎!"張遼於是再次殺進重圍,拔出了其他弟兄。孫權人馬已經變得很慫,沒人能,也沒人敢擋住張遼。

    04.失去銳氣,孫權兵退

    從早晨開戰直到中午,張遼們戰果輝煌,江東兵徹底沒了脾氣。

    相反,魏軍雖然人少,但經歷了張遼一戰後士氣大盛,於是大家都有信心守住合肥。

    孫權進攻了十來天,最後只得承認失敗,再次從合肥無功而返。而張遼,甚至率軍追擊撤退的江東兵。《三國志》記載:

    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

    從《三國志》的記載看,如果張遼運氣好點,他甚至有可能捉住孫權,提前結束三國程序。

    05.勇者不懼

    逍遙津一戰,張遼徹底成為歷史級別的名將。

    事實上,張遼的智勇在三國時代,應該屬於上上乘,並不遜色於關張。

    此前在白狼山之戰中,張遼也曾經擔任先鋒,陣斬蹋頓單于。這一次,張遼給曹操留下的印象,也是曹操制定合肥用人策略的基礎。

    兩軍交戰,智勇者勝。換句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孫權雖然硬,但張遼不要命!

    或許,張遼的勇力只在趙雲之下,而在黃忠之上。

  • 6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張遼逍遙津一戰可以說是打出了自己的威風,最終張遼憑藉著打東吳樹立了自己戰神的形象。在逍遙津之戰中,張遼憑藉著七千兵力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張遼封神,孫權則被人笑稱為“孫十萬”,那麼逍遙津一戰張遼獲勝的關鍵是什麼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解答。

    獲勝秘訣一:人才配備與人盡其用

    在三國時代,打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打人才,誰的人才更多,戰鬥力更強,誰就佔據了大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士兵的基數大小反而顯得不重要了。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每個人才都要放到合適的位置上,才能最大程度上地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當時在逍遙津的魏國大將都有誰呢?他們分別是張遼、李典、樂進。

    這三人的關係比較有意思,他們之間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鐵板一塊。其中如張遼曾經在呂布麾下為將,與李典曾有恩怨。總之這三人之間的關係確實不太好,在《三國志》中也寫:

    “進、典、遼皆素不睦。”

    因此此時的合肥城,外有東吳大軍,內部大將有隙,可以說幾乎是一種死局的樣子。

    另外我們再看三人各自的特點:

    張遼:有勇力,遇事冷靜,大將之才,國之爪牙;

    李典:有雄氣,有韜略,貴儒雅,有長者之風;

    樂進:膽烈,勇猛,先登,攻無不克。

    以上是我結合《三國志》總結出來的三人的特點。因此照這樣看的話,應該是讓有統軍之才的張遼和戰無不勝的樂進一同出戰,讓胸有韜略但是與張遼有私人恩怨的李典守城會比較好一些。但是曹操的做法卻和我們不一樣,曹操是怎麼安排的呢?據記載:

    “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

    曹操安排了張遼和李典外出作戰,而讓樂進留守。說實話,當時諸將的反應和我們一樣,都是充滿了狐疑,不知道為什麼曹操會如此安排,因為張遼李典不和,這在兵家之中實屬大忌。其實我們細細想一下,曹操的安排是很有道理的。

    張遼和李典比較冷靜,有大將之風,在與東吳軍野戰的時候,不論勝敗都能保持一顆冷靜的心,不至於全軍覆沒;另外,李典本人既然說有著長者之風,那麼他一定不會因為個人的私人恩怨影響國家大事,後面李典果然也說:

    “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

    而樂進本人雖然作戰英勇,但是很容易因為殺紅了眼而產生盲目心理,極有可能因為樂進本人的冒進而導致整場戰鬥的失敗,因此樂進駐守是比較好的選擇。

    因此從人才配備之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曹操的略勝一籌。

    獲勝秘訣二:出其不意與以攻代守

    說實話,當敵人的大軍浩浩蕩蕩地進攻的時候,一般人會怎麼做?會馬上固守城池堅持到敵人退兵或者是援軍到達。我想此時不論是孫權還是張遼,恐怕都是這麼想的。但是曹操卻給出了第三種思路,以攻代守。因此就有了逍遙津一戰的壯舉,這一壯舉,有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1、士兵精銳。當時張遼、李典特地從七千人中選取了精銳之士八百,差不多是十里挑一的好手了,據記載:

    “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

    這一點正如同甘寧百騎劫魏營一樣,一定要是軍中武藝高強、好勇鬥狠之徒才行。因此這一批十里挑一的好手將為後面的戰鬥打下基礎。

    2、將領拼命。說實話,張遼絕對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軍,在戰場上打仗的時候屬於那種“兄弟們跟我上”而不是“兄弟們給我上”的那種人。據《三國志》記載:

    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

    當時張遼一路衝殺,幾乎接近了孫權,甚至都要將孫權擒獲了。倘若張遼成功的話,說不定三國都結束了。在打仗的時候,將領都如此拼命,那麼剩下計程車兵自然也更加拼命。因此張遼才能取得逍遙津這樣的大捷。

    因此綜上來看,曹操的戰略是沒問題的。透過曹操的以攻代守和張遼的奮勇爭先,在逍遙津一戰中成功地給了孫權一次重創。

    獲勝秘訣三:城池堅固

    其實很多人只看到了逍遙津之戰時的張遼的以攻代守。說實話這一波雖然很給力,但是對於吳軍的實際傷亡並不大,更多的是打擊了吳軍計程車氣。因此最終戰役還是要在合肥城下定奪。

    如果合肥城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城池的話,可能張遼等人的七千大軍很難抵擋得住孫權的十萬人馬,然而對於孫吳很不幸的是,合肥城是一座堅城。

    合肥城最早的營建者是當時的揚州刺史劉馥。據記載:

    “又商為城壘,多積木石,編作草苫數千萬枚,益貯魚膏數千斛,為戰守備。”

    也就是說,經過劉馥的經營,合肥城已經變成了一座堅城了,城牆堅固、糧草豐足、守城器械也非常充足。因此孫權第一次圍攻合肥城,雖然擁軍十萬,最後還是敗退在合肥堅城之下。

    因此孫權敗退逍遙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劉馥對於合肥城的營建,這一點一直以來被人所疏忽,是不對的。

    最終孫權軍隊在合肥城下碰了個頭破血流,久日無功,只得敗退。在退兵途中又被張遼給掩殺了一頓,最終只得大敗而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喜歡喝綠茶,你喜歡喝什麼綠茶,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