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秋國學

    術有專攻

    三十而立,立什麼

    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我認為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立業,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這只是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衝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對外,他明白了社會。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缺少了對社會那種幻想和迫切投身於社會中的激情,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係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那就必須正視它,個人的理想和願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空想。他內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對內,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人生走過一半,機會和機遇少了,不應該再犯過錯而走迂迴的路了。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責任。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作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四十歲的人,是人生輝煌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家庭貢獻最大的時期。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決定人類命運。在孔子的學說中,還儲存有“天命”的觀點。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彆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我認為,“天命”很簡單,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人生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三十歲時,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是曲折的,是跳躍式地上升,四十歲的人生軌跡到了高峰,五十歲的人生軌跡就相對平穩了。如無特殊情況,很難再出現大的波動了。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決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而且還十分清醒地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十分平靜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業,無論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專業水平、技術水平、還是經驗、決策能力以及個人修養等諸方面都達到自己人生中的相當高的水準,可以說具有了一定的實力;在經濟上,經過二十幾年的積累,也具有一定的財力;再者,經過二十幾年的磨練、有了豐富的閱歷,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儘管每個人的實力、財力、能力有差異,對社會的影響力不盡相同,但就每個人自己和自己縱向比較,五十歲時,這幾方面應當說是處於高水平狀態了。五十歲的人,決不會再埋怨別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習慣了自己應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五十歲的人,還沒到退休年齡,但也不是遙不可及,這時,都會想到要繼續工作十年,還要盡到社會責任;五十歲的人,其父母都年邁了,時常為老人繁雜、瑣碎的生活雜事去奔波,因為他們還要盡到家庭責任;五十歲的人,孩子正處於讀書和就業的關鍵時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們最關心和事情,他們必須盡到當好父母的責任。五十歲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責任,都油然產生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敢有任何懈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

    五十歲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階段,成功和輝煌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時常伴有一些壓力,但他們都能很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瞭解了社會,可他們更知道自己!

    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

    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生氣,心裡依然平靜。胡適說:耳順是能容忍“逆耳”之言,聽“逆言”不覺得“逆耳”。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這個歲數,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而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我認為,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歲,可以說,就到了或者說是接近了這種境界。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就是三個時期:從出生到走向社會之前,是學習各種知識,學習本領,學會做人,這大約到二十歲左右為一個階段,我稱之為生長期;二十歲左右工作到退休,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階段,為社會做貢獻,為家庭做貢獻,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我稱之為貢獻期;從退休起,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到以家庭角色為主,享受養老金,享受子女的撫養,我稱之為收穫期。六十歲的人,明白了這些,就樂於接受這個現實,他們清楚知道,每個年齡段的人就應該有那個年齡段的人應有的生活。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決定和影響著生命,所以六十歲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樂地生活,不但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也是對社會一種貢獻,起碼可以減少醫藥資源的消耗。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大於向社會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時,所從事事業中的角色,決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退休了,相應的角色也變化了,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變成以家庭角色為主了,相應地把原有的角色還給了社會,例如,你工作時是什麼處長、科長、主任、工程師、教師、醫生……退休了,就一個稱呼:退休人員。至於利,你退休後的養老金必然少於在崗位時的薪酬,根據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財產,當你離開人世時,也都留給子女了。唯有身體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別人替不了,你健康快樂,別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歲的人,經歷了歲月的打磨,經歷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跡,成就的卻是自己豐富的閱歷、涵養、修養。六十歲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腳步慢了,卻可以細細品味人生,欣賞人生旅途中各種景色,享受於向社會提供自己辛勤勞動後的成就感中,享受於無憂無慮的輕鬆生活中,享受於品味酸甜苦辣的回憶所帶來一番別緻感覺中,六十歲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與眾不同的風采!

    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

    七十從心所欲,很簡單,就是順從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很重要的是後面的三個字:不逾矩,得不違反規矩,那麼,應該怎樣去做,我認為應該是: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從心所欲要不逾矩。

    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對外界,沒什麼抱怨了,養老金多少不計較,孩子是否常來不在乎,對物質生活沒過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夠住就可以,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去做,對別人的看法不顧忌,對身體的衰老不驚慌,對死亡不恐懼,一切順其自然。

    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面對生活各種遭遇都坦然面對,遇到高興的事,不過度興奮,遇到悲傷的事,要儘快擺脫傷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計較,甚至對疾病的傷痛也能坦然面對,默默承受,總之,不管是遇見什麼事,都是保持從容安定的心理狀態。

    從心所欲要不逾矩。從心所欲並不是什麼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規矩,對哪些事要合乎規矩呢?我認為就是三個字:情理法。一般來說,違法的事,誰也不會去做,如何講情講理,倒是應該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學、老朋友之間,在家庭內部之間,要多講情少講理,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講情,別講理了,沒有什麼誰對誰非了,老兩口相伴健康地度過餘生,就是幸福了。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你感興趣,只要你高興,只要你快樂就行。

    有人說:六十歲的人,當官不當官的一個樣,七十歲的人,有錢和沒錢的一個樣,這話有一定道理。七十歲以後,人人一個樣,都是追求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保證生活質量的基本條件,別追求高壽,要追求高生命質量,高的生命質量,才是完美的人生。人在中途,七十歲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對前七十年已經度過,對七十歲以後,又是新的起點,總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會感到來日方長,就不會感嘆自己年老力衰來日苦短了,就會高興過好每一天,向前看,新的一天,總會有新的生活內容,也總會有新的快樂,你就會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記住來日生活的美好。

  • 2 # 老張專業裝飾裝修

    對於一個正常人而言是正確的。三十歲了,身強力壯,而且有一定的社會閱歷。所以應該有能力自立。四十歲久經人情事故所以不惑。五十了對自己能力及環境已瞭解了。知天命,也就那樣了。六十經了太多事情,說好說歹都無所謂了。七十歲了,時間不多了,想幹啥就幹啥,只要不影響傷害到別人就行了。

  • 3 # 氏關你我

    三十而立,是指立身、立業和立家;四十而不惑,對人生有了深刻認知,明白一個人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都要有擔責;五十而知天命,闊達大度,從容面對人生軌跡每一個拐點,不怨天,不尤人,不懈怠;六十而耳順,心理成熟,從容應對,不管好話壞話都能入耳;七十從心所欲,一切物事置之度外,隨心所欲,行雲流水,超然物外笑看人生……

  • 4 # 貴福生活RichLife

    三十而立……,這樣的形容已經過時了,時代不同,這樣的表訴也該與時俱進。現在四十而立也不晚啊。以前的人讀書幾年,平均壽命40歲左右,能和現在比嗎? 所以用來形容,打比方可以,實際語境使用有待商榷。個人觀點。[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 5 # 中原文化

    孔子說:“我從十五歲便立志學習,三十歲便能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做人,四十歲便不被一些不合禮的現象所迷惑,五十歲可以知道天命,六十歲對於所聽到的一切是非真假,都能夠很好地辯明,到了七十歲時,既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做事,又超不出規定的界限。”

  • 6 # 大漢校尉

    孔子說:如果只是認真的學習禮器、樂曲、儀式等知識以獲取官職俸祿,這是“小人儒”;而透過去追溯這些禮制的淵源流變、是非得失,從而去警示世人、矯正僭越,這便是“君子儒”。孔子所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是說十五歲時,就立下成為“君子儒”、去探究真理的志向。

    孔子說:“立於禮。”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所以孔子說的“三十而立”,不是說到了三十歲就一定得有房有車有地位,而是懂得了禮,即行事為人的準則,能夠以禮立身。

    曾皙是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我老了,沒人打算用我了。你們平時總說不了解我。你們還年輕,假如有人瞭解你們,打算用你們,你們會怎麼做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說:“一箇中等的國家,外面有強敵侵犯,內部有連年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三年的時間,我能讓人人有勇氣,而且懂得大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認為子路不夠謙虛。

    孔子又問冉有。冉有說:“如果讓我去治理一個小國家,三年的時間,我能讓人人富足。至於修明禮樂,我一個人辦不了,得等賢人君子們去了。”

    公西華說:“我可以做好外交和祭祀的工作。”

    孔子又問曾皙。曾皙正在彈瑟,他把最後一個音彈完,站起來說道:“我和他們三位不同。我的志向是,暮春三月,換好了春天的衣服,我陪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朋友,在沂水裡洗洗澡,在舞雩(音於)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一路走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道:“我同意曾皙的主張啊!”

    這就是著名的“浴乎沂”的故事。關於這段故事,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妙處在哪裡,有一天我讀阿城的《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突然頓悟了一般:原來孔子講的是絕對的生命自由狀態啊!

    一個人的自由,首先是人身自由,只要不觸犯法律就可以了。這便是孔子說的“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其次是財務自由,只要辛勤工作,並且把物質需求設定到與收入相符就可以了。這便是孔子說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再者是人格自由,這個很難達到,多少人出賣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去獲取可憐的職位或錢財啊!這便是孔子說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又再者是思想自由,這個更難,主動或被動洗腦的事情多了去了,獨立之思想自古即是難能可貴的。這便是孔子說的“四十不惑”。

    最高的境界就是生命的絕對自由狀態,這就是孔子說的“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所說的“天命”,絕不是墨家詆譭儒家的“宿命論”,而是天地人世間的自然規律,孔子說他在五十歲的時候,就知道了這個規律,並且有意識的去遵從;到了七十歲,他的行為就不用靠意識的引導了,已經順乎這個自然規律了!

    這種自然,就是生命的絕對自由狀態啊!

  • 7 # 黃天厚土liyongtong

    其實,這既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積累總結的處世智慧,也是飽含哲理的處世哲學。更是,一個人完整人生具體階段規劃。三十歲自強自立是底線,也是標準。四十明事理既是標準,也是自然規律。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越也是要求和提醒!否則,你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人生,因為,這就一個人應該遵循的最低標準,也是,別人衡量你的善始善終的標準!

  • 8 # 使用者401080611199

    這是我國古代對人生每個階段的總結概括,在那個年代,人們相信上天主宰人們的命運,認為人的命運是上天註定的,人們只能相信命運,人在命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只要跟著命運的軌跡走就好了,人根本無從改變它,只能順從它,根本沒有主觀能動性的,這是由古代落後的生產水平和認識決定的。

  • 9 # 白圭圭

    人類的生存發展長河,不知經歷了多少年。

    江山輩有人才出。

    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歲月的長河中消失。

    有多少傑出的文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與感悟。

    大浪淘沙,最終閃光的都是精華。

    中國傳統的國學。

    是歷經上下幾千年驗證的真理。

    就比如一加一等於二,是真理。

    同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七十才耳順。也是經過多少代人實踐,驗證過的真理。至少對絕大多數人是有效的。

    前教後傳。也就是傳承。

    風俗的傳承,智慧的傳承,生活經驗的傳承。

    一切的創新發展都是人類站在前人的肩上,發揚光大的。

    人最終在世上留下什麼,不外乎是傳承。

    文明發展與世懼進的文化傳承。

  • 10 # 馬洪峻原木全屋定製

    三十而立,就要敢於對自己做的任何決定承擔責任。四十不惑,對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有明確的認識,不能有方向上的錯誤。五十而知天命,所有的世間事物執行規則有清醒的認知,應該做或者不應該做都能瞭然於心。六十而耳順,對悅耳動聽的話,或者刺耳難聽的話都不為所動。都能從多角度思考人生。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萬事萬物都能心平氣和,止於至善。

  • 11 # 風雲霧夢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什麼?

    本人的理解是三十而立;是要立業,立家,這是做人的根本。四十而不惑;是能分辯真假事非,不被外表現象而迷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基本已定局,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六十而耳順;.順耳與不順耳的話都能包容。七十隨心所欲:年近古夕,看透一切,笑對餘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孟婆給你一個能讓你在來世出生便不會忘的三句話,你會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