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沙一世界52136658
-
2 # 小莫墨天使
按照不少地方的民俗,在清明時節,朋友見面,何止不能說早上好,要講究的地方多了去了。不過,估計今天的清明節,會令那些不長記性的馬大哈,徹底擺脫掉口不擇言的難堪。
今年的清明節,見面互道珍重,不握手
就說一大早上,迎面遇見了一個人,然後呢? 哎呀,原來是你呀,二柱子對華哥說道。不好意思,剛才都沒認出來!為啥呢?因為大家都戴著口罩呀。
清明時節雨紛紛。因為天氣不好,所以很可能導致視線不佳。此時,如果出門買早點,打南邊來了一個口罩蒙面的人,你能認得出是誰嗎?在狀況不明的時候,咱們中國人主動說早上好的機率應該不大。相反,洋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才不管什麼清明節,按照習慣,走在路上,逮到誰就跟誰說早上好。
路上行人慾斷魂。在心情沉重的時候,還追著人家說早上好,明顯不合時宜。咱們中國的清明節,又叫寒食節、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總之,統統與祭祀祖先有關。慎終追遠,緬懷先輩及祖宗的恩德,是一件很嚴肅、莊重的事情。此時,如果還不停嘴地說早上好,就顯得有點二百五了。正確的做法是互道珍重,對吧?
現在是防疫的非常時期,相互握手也可以免啦。朋友見面,現在流行的所謂碰肘太麻煩,僅僅點頭示意又像是特務在對暗號。相較之下,雙方拱手作揖就挺合適。然後,再說點您多多保重之類的貼心的話語,弄得雙方的心裡都熱乎乎的,這多好。
在民間,清明節無疑是個大日子。毫無疑問,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習俗,我們有責任繼承下去。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對我們人類的生活習俗造成很大的改變。比如說,在上墳掃墓的時候,大家也不宜扎堆,也要注意個人防護。踏青後的親友相聚,也應按照當地政府部門的指引行事,切不可違反相關的規定哦。
別忘了,對故人的追思,主要是為了祈盼先人對子孫的祝福。清明過後,我們應該收拾心情,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爭取早日戰勝疫病,重新上路。
-
3 # 王志毅
清明節,是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日期一般在公曆4月5日。 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每年一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民間有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等風俗。
清明節燒紙祭祖,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早清明,,晚十月一。”意思是清明上墳燒紙最好在清明當天燒祭,如果當天有事去不到,可以在清明節的前幾天去燒祭,過清明節後就不能燒祭了。而十月一日恰好相反,當天燒祭更好,如果當天去不到,就在十月一日後幾天燒祭也行,一般說清明十月一前後不能 錯過3天。
這裡面有這樣的傳說,相傳人死了以後變成鬼會去陰間報道,陰間會把前去報道的鬼管理起來,以免再回陽間作亂。每年十月一日把鬼放出去,讓他們回家過年。年過完後在收回管理。一般清明節是鬼返回陰間的最後期限,這一天所有的鬼都要回陰間報道,過了這一天,先人們都走了,在燒祭他們就收不到了。所以“早清明,晚十月一”!
-
4 # 小吳練字
首先因為清明節源自於寒食節,後來逐漸被被取代,而寒食節的習俗也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寒食節從春秋起,距今二千六百多年曆史。其次可以從宋代黃庭堅寫的《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驚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這首詩中充滿悲傷情緒,可見清明節是悲傷莊重的。清明節是掃墓緬懷親人的日子,不適宜說開心快樂的話語,所以說清明前後不問早,同時又要去跟著大人,長輩去掃墓,所以說稀里湖糊塗跟著跑。
-
5 # 發歌放牛
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應該只是特例或是極小範圍內的民俗,不是廣泛大眾化的風俗,從古至今未有相當資料佐證。相反,翻開古典文學乃至當今,人們在清明節不僅僅只是沉浸在掃墓祭祖的哀痛中,還有豐富多彩的踏青、郊遊、野炊等活動。如唐代,全國特意放假三天,到野外春遊、放風箏、盪鞦韆等;宋.程顥的“…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嫁遊衍莫忘歸”…故曰:一年一度一清明,人間四月芳菲天。幾千年文明史,滄海桑田,萬物變迀,而始終不變的是清明時節眾人寄託哀思、緬懷先人、悼念已故親人,祈禱逝者安息。而生者更應一路向陽,面對親朋好友,道聲平安健康,如同往常!
-
6 # 曉閒讀書
清明節期間不能問候“早安、晚安”?
這是一個以訛傳訛的“傳統節日習俗禁忌”。
01 最初版本:清明節不能說“清明快樂”早在2016年,四川一個條幅引起了網友的爭議:
在清明假期,四川樂山某小區掛了一條橫幅,上面寫著“恭祝全體業主節日快樂!”
有些小區業主們覺得不太舒服,後來有人把照片傳到網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有人覺得“觸黴頭”,有人認為這是“掃墓祭奠,寄託哀思”的節日,祝福“快樂”不嚴肅,還有些人並不介意,但是隨大流也就不說“清明快樂”了。
02 升級版:清明節不問候“早晚安”2019年,禁忌版本再次升級,連問候早安都不行了。
03 專家解讀:這是對“清明節”的誤會清明節原本是24節氣之一,與農耕。後來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等傳統文化節日,增加了文化功能。
寒食節紀念介子推,有了寄託哀思的功能,上巳節原本踏青郊遊、也有祭祀宴飲的習俗,所以清明節作為“接盤俠”,將這些功能都擔在了肩上。
踏青郊遊,難道不是快樂的事情嗎?
原本,中國人祭奠去世的親人主要在七月十五中元節,近代以來,中元節漸漸淡化,清明節的祭奠掃墓的功能逐漸被強化,許多人甚至認為清明節就是專門祭奠逝者的節日,忽略了踏青郊遊的節日內涵,才漸漸有了這些傳言。
-
7 # 書中浪子
因為清明節主要是用來祭祀的,是紀念那些逝去的親人與先烈的,人們都比較忌諱,所以一般不問早安!不說早上好!好像就點"早些安息"、“早點上路好”的意思。
不過,大家都有從眾心理,既然都如此認為,也沒必要惹他人不開心,於是,清明前後還是不問早,別說"早安"或“早上好”!
-
8 # 徐徐升起438
三月清明陽春日,
前三後四任自由。
現今頒佈法定假,
全家老小欲斷魂。
-
9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清明前後不問早”,不管這種說法有沒有,最起碼說是不合時宜的。
眾所周知,清明節既是24節氣之一又是節日,這一天,陰氣散去,陽氣上升,萬物復甦,是掃墓緬懷先人的日子,同時也是踏青尋柳,享受旺盛生命力的日子。
如果說快樂分外界和內部的話,清明節,當屬內部的,即自己由懷念追思先人的痛苦和悲傷中到踏青尋柳的快樂和愉悅上,而不是外界給予帶來的,每當元旦,春節鋪天蓋地的問候資訊撲面而來,給大家帶來的是節日的快樂和朋友的祝福。而清明節這天會適得其反,不是朋友不感恩,是不合時宜。
-
10 # 顛強時代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祭祀節日,今年的清明節四月四日馬上就要到了,清明節是我國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這天不管身在遠方的遊子離家有多遠,都會在清明節這天回老家,祭拜自己的祖先,緬懷自己逝去的先輩們,而清明節前後不問早,其實沒有這種說法的。
從古代正史中查閱了很多關於清明節的禁忌還有典故,都沒有清明節前後不問早的這一說法,如果是民間傳說的,那就是不可信的,也有可能是現代人編造的網路語言。像在我們北方這些地區,不管是在農村鄉下,還是在縣城鄉鎮,都沒有清明節前後不問早的這一說法。
清明節這天的到來從季節上來說是表示著萬物甦醒的季節,沉睡了一冬的萬物也開始從睡夢中醒來活動,柳樹也冒出了新芽,而在清明節早上太陽還沒有升起來的時候,人們會把從柳樹上折斷的柳條掛在自己家門前的兩旁,預示著家裡沒有蚊蟲進入,在夏天的時候可以不受蚊蟲的叮咬,也算是對全家人的一種祝福,祈禱著全家人健健康康的,不受病痛的折磨。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清明節的時候要吃雞蛋,聽以前老人們講清明節吃雞蛋是“明目”的,就像“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一樣,在清明節的早晨吃雞蛋能讓自己得眼睛更加的明亮,不容易得疾病,我想主要是古時候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們生活比較拮据,也就想借著節日吃點好的找的理由吧,像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好多瞭如果想吃雞蛋什麼時候都可以隨意的吃,不管怎麼樣清明節畢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做為傳統節日肯定會有很多的習俗流傳下來。
最後總結:
清明節是我們祭祀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比較重要祭祀節日,在很多民間流傳著“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而清明節前後不問早,沒有出現在正史中,在民間傳說中也沒有可以檢視的證據,我們應該把我們的傳統節日過的更加文明化,在尊重我們傳統節日的形式和文化習俗上,不應該給我們得傳統節日增加神秘的色彩,把傳統節日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遺產繼承和發揚下去。
-
11 # 傅彧樂園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自上古時代以來我們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清明節具有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既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又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這就是“天人合一”理念在清明節中的生動體現。每年一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辦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烈。
清明節燒紙祭祖,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早清明,,晚十月一。”意思是清明上墳燒紙最好在清明節來臨之前燒祭,如果當天有事去不到,可以在清明節的前幾天去燒祭,過清明節後就不能燒祭了。而十月一日恰好相反,當天燒祭更好,如果當天去不到,就在十月一日後幾天燒祭也行。相傳凡人死了以後變成鬼,要去陰間報道。每年十月一日再把鬼放出去,讓他們回家過年。待年過完後再重新收回來管理。一般清明節是鬼返回陰間的最後期限,這一天所有的鬼都要回陰間報道,過了這一天,已故先人們都走了,再燒祭陰鈔他們就收不到了。
-
12 # 愛國40335
清明前後是為逝去的人掃墓的日子,早上起來心情不佳就去上墳,所以不問早上好!早安!之類的問候語,過去有這種說法,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沒有(由其是年輕)人,誰也不忌諱這個,該問候問候。
-
13 # 踏石無痕抓鐵有印
清明節前後不問早上好,就是因為某些人覺得這個節日的前後,如果說早上好,好像是提早上路好的意思。
其實這種講究是迷信的說法,不存在大可不必理會的。
-
14 # 其樂榮榮598
清明前後到底可不可以問早?蒙曼教授的解釋,有了清楚的答案。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既有漂泊遊子的傷感,又有杏花深處色彩回來了,春天回來了的好心情。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清明還可以踏青,放風箏,盪鞦韆……
蒙曼引用多首古詩,告訴我們清明是混合了多種元素的節日,緬懷先人,也可盡顯春光快樂。
清明節前後完全可以問早問好。
-
15 # 白話石說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
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清明節人們似應心情悲痛,以營造莊嚴肅穆的氣氛。而問早,就是向人問好,祝他人心情快樂。一個悲痛,一個快樂,二者自然涇渭分明水火不容。
提醒他人清明不問早的人,正是基於悲痛的考慮。
其實清明不問早,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說法是近些年的一種民俗現象。清明節原是我國的24節氣之一,後來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等傳統節日——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有寄託哀思的功能。上巳節原為踏青郊遊、祭祀宴飲的習俗。
因為寒食節、上巳節和清明節的含義有所契合,人們逐漸地將它們“三合一”,統統打包一起併到了清明節上。
有民俗專家表示:清明是可以問早問好,甚至說“清明節快樂”的——春暖花開郊遊踏青,難道不是快樂的事情嗎?
以前中國人祭奠去世的親人,主要是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即“鬼節”這天。為什麼說中元節是“鬼節”呢?
自古以來民間傳說這天,陰曹地府會“大赦天下”放出全部鬼魂,供民眾進行祭祀活動。所以中元節以祀鬼為中心,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某些傳統文化節日,在歷史長河中是不斷變化的。近代以來,中元節上巳節漸漸淡化,清明節的祭奠掃墓功能逐漸強化,以致許多人認為清明節就是專門祭奠逝者的節日,忽視了踏青郊遊的喜慶內涵,才漸漸有了“清明不問早”的傳言。
現在國家順應民俗,認可了清明節的祭祀活動,更強化了清明節悲痛哀悼的內涵,主張“清明不問早”已經約定俗成,沒必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了。
明天清明,國務院要求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哀悼。
國家以此向在抗擊新冠疫情鬥爭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哀悼,人們須配合這個祭祀禮儀,就不要問早問好了。
-
16 # HuiNanHistory
是有這個說法。清明節前後確實不能問早上好。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這一節日的前身,原本是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立的寒食節,規定當天不能生火煮飯,大家都得吃冷食。
直到唐朝以後,寒食節的內容被併入到清明,形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緬懷逝去親人的清明節。
因此,清明期間的節日氛圍並不是歡樂喜慶的,而是哀傷肅穆的。節日的特殊氛圍決定了這天不適宜去問早上好。
當然,並不是說如果問了早安,就會倒大黴。這就是屬於封建迷信了。
關鍵在於,這天的氣氛太沉重了。人們紛紛去祭奠已經故去的人時,問了早安,與那種悲痛的感覺不相稱,甚至還有不尊重他人情緒的嫌疑
基於這樣的一種節日氛圍,所以才提議這天輕易不要問別人“早上好”。
當然,如果你問了,這也不是什麼大事,也不是所有人都活在悲痛裡嘛。
總而言之,這種事還是注意為好。
-
17 # 銀河道士
《必要的文化符號:清明之際的語言忌諱》
“清明之前不問早”、“清明前後不問好”——這些說法,很早就存在於民間。關於這些個說法,主要是涉及到情感的尊重,以及禮貌和語言禁忌的問題。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民俗文化的現象。
第一,人們的社會交往、思想交流離不開語言,但語言並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工具,它亦是社會風俗的生動載體,總是被打上精神文化的烙印。①在語言發展的歷史上,人們通常相信語言具有某種魔力,相信語言這種符號,與它所代表的真實內容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完全同一的效應關係。因此,當某種事物需要予以避談和忌言時,也就首先從語言上加以避開、避讓或不提及。
②舊時代的戲班子裡,就很忌諱一些字眼,尤其最忌諱“散”字。這是因為,散班是戲班子最大的災難,因而凡事與“散”字同音的,必須用別的字來代替。比如雨傘,因為“傘”字與“散”同音,那就另稱其為“雨蓋”、“雨擋”、“雨遮”、“雨攔”。再比如,漁戶之類的船上人家,就很諱言“翻身、擱住”等字眼,於是把“帆”叫做“蓬”,把“箸”叫作“筷”。
第二,由於中國漢語語言的語義比較豐富,一些詞語的使用,或相對於特定的場景,可能會產生歧義、串義、隱義、引伸義,因而也就形成了某些語言上的忌諱。①死亡是普通人最恐懼、最忌諱的事。對於“死”這個字,就是中國人最為忌諱的一個字。平日裡,人們都儘可能的加以避諱,在用語上,將"死"稱作"卒"、"沒"等,不是特別的情形,只要能不提及就儘量的不予提及。
②人死了,尤其是自己的長輩和親人,我們通常多以其他的詞語來代替,比如,“走了”、“下世”、“離世”、“謝世”、“逝世”、“昇天”、“老了”、“不在了”、“丟了”、“走了”等。
第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人們幾乎都是用手機進行交流和致意,一些人可能因為不知道,或者是不瞭解這些民風民俗性的語言禁忌,難免會冒犯他人,或讓對方感到尷尬、不適。①清明節屬於祭祀性的民俗,在紀念逝去的親人或先輩、先烈的這種特定的日子裡,顯然不宜在“清明”之後,去關聯“快樂”、“愉快”之類的詞彙,因為它非常的不適合於這種特定節日的氛圍。
②清明時節,一般也不問“早安”,不說“早上好!”這裡避諱是"早些安息"、“早點上路好”之類的牽聯詞義。這種講究,在民間很早就成為了一種忌諱。
清明祭掃,寄託哀思,
故人千古,生者安康!
回覆列表
關於“清明時節不問早”,沒聽說哪個地方有約定俗成的說處。我覺得如果真得在清明前後有這種忌諱,原因只有一個:這是祭奠先祖的日子,不適合相互問候和祝福。
如果有人對你說“清明節快樂”,你一定會覺得心裡疙疙瘩瘩的不痛快!
其實除了清明節還有幾個節也不適合祝福。比如中元節、重陽節、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