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9
回覆列表
  • 1 # 榮話

    版畫起源於中國。中國版畫之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時期鏤刻於龜甲、獸骨、銅器、陶器等的文字、模樣,這些表現當時生活狀況、思想與記錄事蹟的甲骨文字,可說是中國最早的雕刻文書。

    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才開始了我國有創作版畫的史頁,而今已經度過了七十年的歲月。新興版畫和古代複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當時沒有統一的全國性的版畫組織,只有分散的各個地區成立的版畫團體。所以魯迅殷切地期望有一個全國性的版畫組織,以便於集中力量,發揮集體的作用,更好地推進版畫運動的發展。這種願望到魯迅逝世後的1938年才在武漢實現版畫的力量有的時候比語言還要有直白,還要犀利,表現得更為徹底。不需要語言的表達,一幅很直觀地版畫就能讓所有人看懂。更有穿透力。

  • 2 # 藝滴美育

    先說一下版畫是什麼吧,通常來說,版畫是透過繪製圖象,繪製完成後再塗上油墨,然後壓在某種平面上(一般來說是紙、版、石板等等等),從而得到的產品。說起版畫的起源,與中國的造紙術發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造紙術的發明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在8世紀之前紙張就已從中國傳入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在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廣泛使用。後來,阿拉伯人又將紙張的技術帶入了非洲和歐洲。在1200年之前,紙張就幾乎應用於了整個西方世界。正是紙張的應用,給雕版藝術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它能在印刷過程中將油墨很好的吸收,而且紙張可以重複生產,並且方便攜帶。直到今天,在版畫中,紙張也是最常用到的媒介之一。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紙張製造的方法,將竹子去除表面皮層,再用容器煮上八天,把混合物晾乾。可以說,如果沒有紙張的發展,也就沒有今天版畫的發展,這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在1151年,歐洲最早的造紙廠建立,坐落於西班牙瓦倫西亞省南部,在1348年,義大利人把造紙術帶了法國,在1390年,德國的第一家造紙廠建立在紐倫堡市。中國人發明了最古老的雕刻技術——木刻術,在木板上進行雕刻,塗上油墨,印出來的影象印在紙上了。這種技術也是為了滿足經書的傳播而產生的。

  • 3 # 文藏

    清 “康熙聖諭十六條之一至四條”木刻印版

    2016年年初,美國的卡蘿·波特·佩卡姆女士(Carol Potter Peckham)將她多年來收集的184 塊中國傳統手工木刻印版捐贈給廣州博物館。這批木版來源於中國民間,題材涉及書版、書籍插圖、神像、紙馬、歷史故事、日常生活、吉祥圖案等等。那麼,卡蘿女士為什麼會收藏這些木板,又為何將其捐贈呢?

    木版情緣

    卡蘿曾服務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多年。她來到舊金山後開始接觸中國文化,在瞭解的過程中逐漸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這促使她多次深入中國各地進行遊覽,並在旅程中收集了眾多民俗物品,以中國民間木刻印版為最。

    民國 “鹿鳴香菸”蝠鹿紋木刻印版

    “木版畫背後都有意味深長的故事”, 卡蘿的這句話道出了木版畫興盛的本質。從早期的宗教版畫,以繪畫的藝術形式表現佛經故事,稱“變相”,佛教正是藉助木版畫這一媒介,使其在中國廣為傳播。到了宋代(包括北宋、南宋、遼、金、西夏),中國木刻畫進入繁盛期,不僅大量刻印富有精美插圖的佛經和各類書籍(書籍插圖以宋徽宗時代的《宣和博古圖》及《大觀本草》為精),並且出現了獨幅“年畫”,以及民間祈福的“財神”“鹿馬”和廣告、商標等。木版畫這種多樣化的傾向,不但說明了它的實用功能,也標誌著木版畫已經走出佛堂和書齋,進入廣闊的世俗社會,開始了木版畫的普及之路,當然也使得木版畫承載著更多的情感寄託、更多的虛實故事。至於廣泛流行的民間年畫則更是如此,正所謂“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

    現代 “南天門神話人物紋”木刻印版

    卡蘿說:“這些版畫正在逐漸消失,我希望它們能有個家,而不是被當作柴火燒掉,收藏也是保護木版畫的一種方式,如果它們能被中國的博物館收藏,也算是物得其所,讓更多的人瞭解到它。木版上所鐫刻的內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可見,卡蘿女士對中國木版畫的熱愛是真誠而深刻的。

    自印版畫

    卡蘿在收藏和研究中國木刻印版之餘,也嘗試用自己收藏的木刻版印刷版畫。她以彩色油性顏料分割槽域塗抹在印版之上,印製出五顏六色的版畫。實際上,卡蘿女士收藏的這批木刻版都屬於“底版”,即“墨線版”,是用以印刷影象整體輪廓,用以打樣,一般採用墨色。

    卡蘿女士自印版畫

    木版畫產生之初到明末的800餘年間, 主流是單色墨印,屬於水色,區別於現代印刷的油墨。木版的材質有一定的吸水性,而傳統的手工造紙也比較鬆軟,吸墨效能很好,所以印刷出來的作品,都能達到理想水準。這期間,雖然也出現了彩色的版畫,但是在印刷之後手工上色,屬於半印半繪,這種印刷方式至今仍在民間年畫的印製過程中使用著。明萬曆年間,程大約編的《程氏墨苑》有所謂的彩印本,是在印版上塗上多種顏色印刷,並非是多種色版的套印,對於規模印製,在顏色的接暈上難於一致,不易把握規格。直到明崇禎年間,安徽人胡正言首用“餖版”“拱花”技藝套印出《十竹齋畫譜》,為木版畫的多色套印奠定了技術基礎。因採用此種方法可印刷出五顏六色的影象,符合年節時熱鬧喜慶的氣氛,所以被民間年畫藝人們廣泛使用。

    清 “光緒永盛茂(錢莊票證)”木刻印版

    透過追溯木版畫印刷方式的變遷,我們可以瞭解到,卡蘿印製的這一批木版畫可以說是用古法制作而成。雖說此法與她收集的這批民間木版常用的套色印刷不同,但這無疑為木版畫的發展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版畫發展自有其特色,倘取入木刻,或可另闢一新境界也。”一些現代版畫家採用這種方法,在“水印木刻”中使用,增加了畫面的韻致,由於是獨幅作品,效果很好。

    不應衰落

    從目前存世的木版畫實物和文獻記載中看,它的內容從宗教傳播之需不斷向世俗生活之需拓展,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有的甚至已經超越了藝術本身的包容。它的刻印規模也從最初的個體行為上升到有組織的官刻(也包括皇家刊刻)和坊刻。這些木版畫的使用者,上至天潢貴胄、下至庶民百姓,可謂“山涯海角無不到,舟車旅舍均見之”。對此,我國古代木版畫研究的奠基者鄭振鐸先生評價道:“梨棗圖畫,對推動文化,功高自不可勝言。”而中國民間亦稱木版畫為“六品”,即歡度春節的裝飾品、日常生活的美化品、喜慶節日的饋贈品、民俗傳播的媒介品、普及知識文化的實用品、弘揚道德的宣傳品。

    清 “官員人物像”木刻印版

    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木刻版畫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正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如果從文化傳媒和裝飾藝術的功用上看,木刻版畫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作為民族文化的物質載體,它不應該隨著這項技藝的衰落而消失。

  • 4 # 松風閣書法日講

    公元1700年2月,北京一所西洋式的基督教堂內擠滿了前來觀看“洋畫”的中國人, 這所教堂是當時來自法國的耶穌會聘請的一位世俗西洋畫家——切拉蒂尼來華裝飾的西洋式基督教堂,切拉蒂尼用典型的巴洛克風格裝飾耶穌會教堂的牆壁與天花板。

    據當時人記載:

    參觀的中國人如何用手去摸牆, 都不能讓他們相信這些柱子是被畫出來的。當他們抬起頭看天花板時,那些按照透視方法描繪出來的巨大空間,那些似乎在天國中漂浮的人物,令他們驚歎不已。

    這位來自於法國的世俗畫家帶來了西方人精美的油畫,讓當時國人大開眼界,由此開始了清代中西繪畫交流的開端。

    不久之後,義大利傳教士、畫家馬國賢在康熙四十九年抵達澳門,第二年以繪畫之技召入宮中。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主持雕印《御製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銅版組畫,後來他又參與過銅版《皇輿全覽圖》的雕印。

    他把銅版畫技法傳授給了中國的學生,而此舉對中國的繪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後來桃花塢年畫對銅版畫的借鑑就是從此而來的,這反映了明清之際中西藝術交流下,西方版畫藝術對中國傳統版畫的影響。

    那麼在此之前,中國傳統的版畫是怎麼樣的呢?又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程序?它西方版畫的差異反映了中西方怎樣的版畫審美認識?

    在我國,版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追溯木刻版畫的發生史,不得不談到中國的雕刻史。考古材料表明,我國的雕刻藝術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段歷史美術史上稱之為智人時期。智人為改進生活,用堅硬的銳器雕刻木頭,製作漆器,以滿足實用的目的。同時結合自身體驗,在石版的平面上刻鑿、打擊,製作巖畫,從而拉開了中國雕刻藝術獨立發展的序幕。內蒙古陰山、甘肅黑山等地較早的巖畫,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方陶缽上的刻豬和骨刻雙鳥,湖北黃石發現的商代“花土”等等,都使我們見到了我國先人較早地在平“版”上“雕刻”的情況。這些用堅硬器具在平“版”上刻制的經驗,日積月累,流傳下來,在促進雕刻技藝本身發展的同時,也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作了技術鋪墊,成為版畫發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真正版畫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當時的政治、經濟相對繁榮,隋文帝大興佛、道二教,而版畫印製主要是為了傳播佛教,用於印製《金剛經》,給廣大信徒作宜傳。它最開始相當於現在的手工印刷廠,單單起復制性作用,沒有任何藝術性的創作。

    其後,隨著雕印技術的發展,它又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大量精緻、繽紛的版畫被呈現出來,並開始脫離了宗教的束縛。受當時社會文化與社會需求的影響,中國古代版畫的用途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用於過年、過節和宗教慶典所需的單幅畫面,二是為了戲曲、小說所作的多幅插圖,供受眾觀貫。其中還有一些畫譜等,這都是中國版畫所獨有的。

    唐代是版畫藝術的初創期,主要服務於宗教。題材以佛、菩薩的形象人格為主,木刻佛畫成為了這個時期中最重要的作品。它是以強調人物的形象化人格,用線描來勾畫輪廓的畫法,融合到人民群眾中來。這樣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族風格。

    宋、元時代,木刻藝術進入了興盛發展時期,這時的木刻版畫已經擺脫了對宗教的依賴。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使木刻藝術得到了普及,天文地理、花鳥魚蟲,題材無所不有。此外,民間日用版畫與佛教版畫也有新發展。

    宋代版畫反映了一個真實的宋代,使我們更加深人的瞭解宋代社會生活。例如宋代《列女傳》裡面包含的人物服飾、建築和器具都取材現實生活。《列女傳》是宋代有插圖書籍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記載了上古至西漢約一百位左右具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插圖中對建築物的形態結構進行了準確的描繪與介紹,並且在構圖佈局上把人物和建築巧妙的結合。透過對宋代書籍木刻插圖的研究,可以準確瞭解當時的人民生活風俗習慣、社會面貌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科技文化的發展水平。

    宋代版畫除了主要在書籍插圖中有所表現,它還體現了多神信仰習俗,例如在宋代人們對“門神”的崇拜,也對版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元代,木刻印刷技術趨向精良,出現了簡單的兩版套色版畫,為明代木刻藝術的新飛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元時期木刻是中國複製木刻發展的重要標誌,並給後來的木刻以深遠的影響。

    清代木版藝術時期普及民間,進入普遍發展的時期,以民間木版年畫為主,遍佈全國各地,家家戶戶張貼年畫,銷量很大,其主要分佈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這一時期的年畫受到了西方油畫和版畫技術的影響,出現了不一樣的特質,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年畫也都受其影響。

    明清年畫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豔、不易褪色、對比強烈。概括性強,以傳統技法構圖,有主有次,物件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畫面豐富,惟妙惟肖。木版年畫是的傳統民間藝術,以木刻版畫為發展基礎,並且也促進了木刻版畫的發展與推廣。

    清代末年由於西方石版、銅板等鑄版藝術的引進,使得雕版藝術經不住重重打擊,逐漸衰落,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

    新文化運動崛起後,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倡導者成立了木刻講習會,由此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木刻版畫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這一時期的版畫與時事相結合,為了抵抗西方文化的“圍剿“和國內的文化壓制,當時一大批藝術家在魯迅的號召下製作了大量版畫,產生大量具有思想教育性質的版畫作品。

    如野夫的連環木刻《水災》和《賣鹽》,新波的連環木刻《平凡的故事》,溫濤《她的覺醒》等等不勝列舉的優秀作品。

    相比之下,西方的版畫發展要晚得多,但是他們後來居上,發展出了完全不同於中國的版畫風格。

    西方印刷術的出現比中國晚兩個多世紀,中國的造紙和印刷術傳人西方後,歐洲的版畫才得以萌芽和發展。他們早期的木版畫也是為了滿足宗教的需要。《普洛塔木板畫》和《聖克里斯多夫》是歐洲現存最早的木刻版畫。其中《普洛塔木板畫》是胡桃木雕版殘片,刻畫的是聖經中基督受刑的故事。而《聖克里斯多夫》畫面上刻有明確的日期,採用油彩印刷,人物的造型樸拙,但結構嚴謹準確。

    木版畫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主要用於宗教書籍的插圖,例如紙牌木刻畫、宗教木刻畫等。總而言之,這時期木刻行業還未形成規模,各自分散雕刻,技藝也不高,手法也不熟練。直到十四世紀,歐洲西部與北部各個國家才相繼有了自己的造紙坊。價格低廉的紙張,加上當時的歐洲已經具備的雕刻技術,印刷所必要的物質條件,這時已經完全具備了。

    伴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版畫創作才進入一個繁榮發展的階段,大量的木版畫作品開始出現。以丟勒的作品最突出,以聖經為題材,畫面採用線條來表現,人物的結構形體走向用交叉線排列來塑造,這是其最大的特點。人物結構明確,畫面精細,雖然沒有采用普遍的黑自對比,但藝術表現力卻極其強烈。

    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開始,歐洲社會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工業發展迅速,科技實力不斷進步,版畫的媒材運用也不斷的豐富起來,以最早的木版為基礎,進而發展出了銅版和石板等印刷方法,歐洲的版畫開始進入繁榮時代。

    十七世紀在人物畫風行的背景刺激下,美柔汀技術產生了,使得肖像版畫達到了一個令人驚歎的高度。十八世紀雕刀木口木刻技術、石版印刷術相繼誕生,石版畫、銅蝕版畫、雕刀木刻在十九世紀達到了全盛時期。

    19世紀的照相技術的發展讓原本以記錄真實現狀的繪畫、版畫處於尷尬的境地,版畫藝術家們必須在這個情況下,為版畫找到新的藝術需要。而此時西方繪畫在法國啟蒙主義思想的引導下,經歷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等時期。

    在這個不斷變革的藝術發展中,版畫藝術也相繼革新,這個時期銅版畫的代表畫家有戈雅、米勒、馬奈、德加、雷諾阿、惠斯勒等。他們運用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改進版畫,表現藝術家自我精神世界,不斷探求新的藝術境界。

    比如,當時戈雅的銅版畫裡充滿了各種各樣想象出的元素,畫面有很濃重的感情色彩,為現代版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美術運動在歐洲和美國陸續繁雜的展開,他們推翻了傳統藝術的觀念和思維形式,提倡反唯美的表現性,這個時期的代表畫派:野善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派、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等,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性、象徵性及心理狀態的抒發尤為突出。版畫也很快投入到這個生龍活虎的藝術運動中。1915年,第一張絲網印刷感光版畫在美國誕生,這使絲網印刷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絲網版畫在商業廣告宣傳上的應用,使其在印刷技術上的優勢得以充分展現。

    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個人絲網版畫作品成功展出後,絲網版畫創作被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紛紛採用絲網印刷創作作品,融入新興藝術觀念的視覺作品不斷湧現,這也開拓了繪畫藝術的又一個景觀。

    透過梳理中國和西方的版畫史,我們發現,中國的版畫藝術,一直是致力於實用和現實的藝術,其精神的寄託是本土文化的表現。中國版畫藝術效果的達成需要意境的烘托,藝術家採用自由而富有變化的刀法,融人了民族文化的生機。中國傳統版畫作品中力與美,曲折起伏中剛柔相濟,塊面、色彩等等組成層次豐富,都是中國版畫中富有藝術魅力的表現。

    中國版畫美學所表述的是天人合一,自然、樸實、返璞歸真。另外就是中國人受禪學思想影響,在形和意之間的關係比較模糊。一開始雖然是從寫實、描繪人物出發,但漸漸地融進了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美學觀念。進而從各個方面表達了中國版畫這一獨特的哲學觀念和思維觀念。

    相較之下,西方版畫早期以超級寫實為主要目的,他們的版畫創作多具有相片記錄真實的功能,因此在風格上它們多以寫實為主,對於畫面的構圖要求嚴謹,整體線條要求一絲不苟,到了後來,由於照相機取代了版畫,版畫藝術家們才不得不面對現實,進行革新,將版畫藝術從傳統的重寫實到注重情感精神性的主觀抒發。

    中國版畫,是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作品,而西方版畫是經歷了由完全客觀理性到完全主觀情感的轉變,它們把“原有性”的東西徹底丟掉,藝術家獲得了表現意識的自由完全是對精神世界的重新構建。

    西方的版畫家們,透過具象或是抽象來展現藝術家內心的情感。強調的精神性,使人們產生情感共鳴,以達到思想啟示。這反映了西方繪畫哲學中從理性極端向主觀極端的轉變。

    但是,中西方的版畫藝術也有相似之處,它們都致力於神靈信仰、日常商業實用,是立足於實用之上的藝術創作,它們是真正“生活”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作用於生活。當今中國版畫創作也應該從中西方版畫傳統中汲取靈感,糾正當前沉溺於表現抽象虛幻的藝術風格,創作出更多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版畫藝術讓版畫煥發出新的生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學習哪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