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辛大帥的小可愛
-
2 # 鄉下那點事
“氣不死他”和“氣死他”是同一個意思;
“掉地上”和“掉地下”是同一個意思;
“有卵用”和“沒卵用”是同一個意思;
“有幾把用”和“沒幾把用”是同一個意思;
“了得”和“了不得”是同一個意思;
“有個屁用”和“屁都沒用”是同一個意思;
“滅火”和“救火”是同一個意思;
而“菸頭”和“菸屁股”竟然是同一個地方。
-
3 # 菜鳥Change
嚴格來講,是不同語系的學習是非常難的。比如說英語是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漢語是漢藏語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jiu 四聲,有很多的字可以發這個音,就、舅、舊、救。。。。。。
哈哈哈哈哈哈,你要逼瘋老外嗎?更何況這些字單個字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英文每個詞都有每個詞的意義,簡單的26個字母的組合。
印歐語系語言的主要特徵是:清濁音對應存在;同源詞匯的結構變換;以及語法上數、性、格的形式一致。
漢藏語系語言的主要特徵是:每個音節都以不同的聲調錶示不同的意義;單音節詞根較多,且大都可以自由運用;語序和虛詞表示不一樣的含義。
簡單來說就是中文有聲調,英語沒有聲調,所以你會覺得歪果仁說話語調怪怪的,因為他們從小沒學過聲調。英語有重音節,中文沒有區分意義的重音節,不一樣的單詞,重音節所在位置不同,可以從發音上辨別單詞。中文沒有詞的形態變化,英語有,比如說動詞的形態變化規律,這可是學生時期必備的知識。表達語法關係,中文最常用的是語序和虛詞,虛詞有介詞、副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中文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詞,是量詞,就是頭,只,位,通常是用來表示人和事物,動作的數量單位。英文沒有,最多就是出來一個a piece of之類的短語。
總結起來就是,發音,詞義,語法三者的不同,如果漢語詞彙量小學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沒有嚴格的語法定義,很多華人自己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說老外了。
再來說發音,中文是胸腔提供氣流發音,英語是腹腔,有個安迪發音矯正,大家可以可以看看,是消除英語口音的,他講,用氣流發音,聽起來很奇怪,但是很管用,每個單詞都拉長母音,讓單詞變得清晰。很多老外做起來時很難的,但是對華人來講,這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是這樣講話的。發音位置不對,導致聲音聽起來不自然,再加上平舌音,捲舌音,對他們來講就更是難上加難,還要區分哪裡要重音,這跟他們的發音傳統是有出入的。
詞彙:英文是26個字母的組合,他們不學音標,學自然拼讀,聽到發音,根據發音規律就可以拼寫出單詞,當然只是大部分單詞,少數例外。但是中文不行呀,筆畫順序,詞彙量大,華人自己都不全認識,更不用說外華人了。
練習題:
---你的牙真好看!
---哦,那是假的。
---啊!真的假的?
---真的。
問:牙是真的還是假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4 # 不愛評論的評論君
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女大十一變………啦啦啦~
-
5 # 未來75537870
對於中文,外華人看來就像圖畫,初學容易進去很難,語法也和英文差不少,比如時間狀語中文前置,而英文後置,‘’今天你去了悟空家了嗎‘’看看英文Did you go to wukong("home )today? 外華人經常會說成:你去悟空家了嗎今天?你是否感覺很彆扭。經常看國外社交媒體外華人學中文,這個時間狀語就經常習慣性的後置了。
很多習慣上文化差別就更大,更別說成語,歇後語,雙關語,一字多意等等。
-
6 # 使用者57237949455
這麼說吧,中華自古上下五千年,從夏商周時代已經有甲骨文了,同時代的南美大陸歐亞大陸,還處於原始狀態。再過2000年中原大地已經處於春秋戰國時期,此時漢字已經基本成型,而同時代的歐美大陸仍舊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人類文明才剛剛開始,接下來3000多年隨著中原大地的戰爭和華夏文明的推動漢字又有了進一步的深化發展,這才演變到今天的文明,可以說漢字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蘊含了華夏5000年的文化精髓,所謂理解才能溝通,溝通才能學習,學習才能瞭解,所以歐美人學漢字普遍比較困難。也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他們對中華文明的牴觸和懼怕造成的。相信隨著華夏文明的輻射,將來有一天歐美人也會從心理上真正理解華夏文明的涵義,從而接受漢字,再學起來就不困難了!
-
7 # 惠州明輝建築
外華人得看哪些國家!就拿英文來說!英文才26個字母!中國有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一個字有四種讀音,有同音字同義詞,有些詞即是名字也是動詞……中國常用漢字就達1w多,你可以想象一下……
-
8 # 田樹貴老師
外華人學習中文的難點在哪裡?漢語的特點是方塊字,它和拼音文字在書寫上差別很大,漢字的讀音和字形字義都得靠死記硬背,而拼音文字的語音是可以拼讀出來。最難的是漢語的詞義有許多詞,一詞多義,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下才能知道他的詞義,這種詞義老外很難掌握,用不好很容易出錯。另外,中國地域廣大,方言土語也較多,華人掌握都困難,外華人就更困難了。這增加了與華人交流的困難。如果用文字交流就更困難了。用口語交流也得一兩年,用文字怎麼也得三五年,要想成為中國通時間就更長了。中國的成語典故很多,讓一個老外掌握十分困難。有時我們的語言裡面還有文言詞語的運用,老外更是難上加難。不下功夫肯定學不了。老外小孩時就在中國學習應該是個例外吧!
-
9 # 標峰理論評
外華人學習中文的難點在哪裡?
如題。除去學寫漢字、記憶漢字、聲調是一大難點外,漢語的詞彙不像英語、法語,甚至是日語那樣有變形形式,很多名詞直接加個「的」就變成了形容詞。從這方面來講,是不是要省力很多?再一個漢語更注重意合,所以不存在太多的介詞和連詞,像「因為」、「所以」這樣的連詞也並不是特別常用,所以在語法方面是不是也相對省力呢?
還是說只是因為我們的母語是漢語,所以把這個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
10 # 心若在夢就在20944
外華人學習漢語難度是很大的,我們來做個分析。
1 在開始學習漢語拼音的時候,標準發音就很難掌握,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老外就很難學標準。
2 多音字他們難理解,成語老外也很難理解,還有我們的歇後語,你給他說,黃鼠狼給雞拜年,他就懵了。
3 漢語的內涵博大精深,同一個字,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就不同。上車和上當,一個上字兩個意思。
4 同樣一句話,說話的聲音高低,表示的意思也不同比如,兩人見面很溫和的說一聲你好,和很高聲的說一聲你好,意義就不同。
5 我們中國一個對對聯的習慣,另外,更不好了解。
6 還有現在流行語,我去、哇噻,羨慕嫉妒恨、套路等,還有一些很饒舌的詞句。老外是無法理解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漢語奧妙無窮,老外想精通漢語,真的太難了。
-
11 # 閒看秋風999
外華人學習中文的難點在哪裡?回答,“華人學習外文的難點在哪裡,外華人學習中文的難點就在哪裡”。
什麼意思呢?比如說華人學習英語,普遍感到困難的,不是發音,也不是語法;是什麼呢?是詞義;是一詞多義,是一個詞換了一個地方又變成了生詞。
外華人學習中文同樣如此;漢語拼音對於西方來說是“小菜一碟”,因為西方人的母語本身就是拼音文字;除了四聲對他們比較拗口以外,老外的拼音功底深得很。
語法對他們來說也並非難事;因為漢語語法完全都是“照搬”的英語,什麼“主謂賓定狀補”更是拿手好戲。
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他們感到頭痛的是漢語詞彙的含義豐富,和華人學習英語一樣,一個看似非常熟悉的英語單詞,換了一個上下文,語境不一樣,詞義完全陌生了。
對於外華人學習中文也是一樣;一個常用漢字以及由這個漢字派生出來的片語,足以讓這些外華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舉個例子。漢語中可數名詞前面一般都有“量詞”,比如說“一本書”、一支筆、一個書包、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隻碗,等等。
這些片語的搭配對於華人來說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可是,換了外華人就分不清東南西北了——他們說漢語的時候,一律去掉“量詞”,直接說“一書、一筆、一桌子”,讓你哭笑不得。
還有更加“高精尖”的;那就是“歇後語”;華人認為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歇後語,外華人要搞明白並且會實際應用必須大費周折,耗盡洪荒之力。
舉個例子。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呢?為什麼就“沒水吃”呢?
還有,比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僅僅是“外甥”和“舅舅”這兩個人物之間的關係你就得解釋半天,至於“諧音字”舅/更要多費口舌了。
這還只不過是“口語”,如果是“書面語言”,光是一個漢字書寫筆畫的先後就夠那些老外們“喝一壺”的了(外華人能夠聽懂喝一壺什麼意思嗎?他可能以為你要請他喝酒!)
-
12 # 花友醬OwO
我覺得是時候又搬出這張圖了。。。
wò cào
臥 槽
wō cāo
臥 槽
wò cáo
臥 槽
wò cao
臥 槽
wo cào
臥 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
13 # 經典永恆80
發音是最難的,我們的聲調能弄清的真是少。平舌和翹舌對他的大舌頭是巨大的挑戰;還有那些幾個同樣拼音連起來發音的。書寫倒是其次了,現在都是電腦輸入,就是讓他們能看懂估計也要費不少力。
-
14 # 加拿大Fan楓
以我教學多年和不同國籍的經驗,
外華人學習中文的難處是:
1. 聲調
2.量詞
-
15 # 鱸魚愛旅遊
難點有很多,列舉如下:
1.中文為方塊字,每個字的樣子都不同,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漢字至少有數千個,外華人在寫中文時需要記住這幾千個漢字的外形。
2.多音字,近義詞數不勝數。
3.雖然同為26個字母,但中文拼音的發音與英文不同,外華人需要改變他們的傳統英文發音,這是很不容易的。
4.中文有4個聲調,外國許多語言都沒有聲調的說法。
-
16 # 新塘鎮阿文
多音字,多義詞,是很難懂的,還有錯別字也是大問題。
還有約定成俗的語言習慣,是"躲陰涼","乘涼",還是"躲太陽"。
忌諱說的話,就多了。我暫時舉不了例。人忌諱說"鬼"是有的。
博大精深的語言習慣,不深入生活,體會,靠教科書是學不好的。
中國文人有變個戲法罵人的,有時連當朝皇帝也感覺不到。有時,一句好話被奸臣往反方向分析,說話人被斬頭都有。
中國語言的深的地方多!
外華人在中國生活十餘年,對某些字,是始終搞不清楚的。
我們祖先的文字,我們也是花了許多精力才學會,學懂的。
我們肯定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了。
外華人不懂,慢慢學。
-
17 # 唐老師daletang
這是美國的美華人教美華人學中文的真實教學:
How to Say Thank You in Chinese
There are many dialects us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Here is the way to say ‘thank you’ in Chinese and how to respond.
Say ‘xie xie’, xie itself does not mean thanks, only when spoken as xie xie, it means ‘thanks’. ‘xie xie ni’ means thank you.
Pronunciation of ‘xie xie’ is Syeh-syeh. The first xie starts high and drops by the end.
Use nali nali to respond. This means ‘where, where!’
怎麼回答呢?哪裡哪裡
The Chinese culture values humility,by saying ‘where, where,’ you are deflecting the compliment.
華人很謙虛,這麼說話,把別人的恭維降低一下程度。
Another is ‘bu, bu’, This response is similar to saying "no, no, no" in English.
另外一種回覆是‘不,不’類似英文中的NO, NO.也是把別人的恭維降低一下程度。
-
18 # 塔尖
太難了,學十年也很難學會說流利的中文
現在國外興起了一門“中文熱”,媒體報道在英國,家長們都會優先選擇中文作為自己孩子學習的第二語言。之前都會優先選擇德語或者法語,隨著中國整個經濟體的起飛,英國家長認為,熟練掌握中文對孩子以後的發展尤為重要。
但是,中文完全不等同於歐洲的語言,不管是英語,法語或者德語,都來源於拉丁語系,即都是以字母拼寫為主,側重發音。而中文是以音和意兼備,一些字即使你不會讀,從字型結構上,就能大約猜出什麼意思。而拉丁語系,有時候很難做到這一點。且不說,中文還有各種方言,如粵語,閩南語,客家話。如果只說普通話,外華人能熟練掌握的少之又少。
在外國論壇上,也有很多國網路友“吐槽”中文難學。
這位網友認為,學好中文至少要5年時間。並且給出美華人學中文的兩條路。一是去美國大學旁聽中文課,但是想要長時間練習口語,很難做到。另外一條路就是搬到中國住,找到一位中國小夥伴,和他們一塊交流,學習。
這位小夥伴在家自學法語,德語還有粵語,自己母語是英語。如果學歐洲語言,五年就能熟練,想要學中文,至少要十年以上。頓時感覺壓力山大,這位網友也說,想要學好一門語言,最好去這個國家。
更多外國網友直言“中文是我見過的最難學的語言”、“絲毫無法理解”、“難道是上帝創造才出來的語言”、“天哪!華人是怎麼學會的”。
中文對於外華人確實難,但是也有其簡單的方面,那就是語法簡單。不像是西班牙語,俄語等語言,還要有各種陰陽性的變化,英語的各種時態,完成時,進行時,弄暈了不少中國學生。
我們華人當年學英語也沒少費勁啊,也許這下可以讓老外感受下學中文的辛苦啦。
-
19 # 淺陌風塵
不管你學什麼,只要你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都是可以學會的。
外華人學習中文和華人學習其他國家語言是一樣的,可能有些國家的語言相對要難一些,但是隻要找對了方法,堅持學習,完全可以掌握很多國家的語言。
隨著中國近年來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在國際地位裡越來越高,越來越有發言權,與國際見的交流也越來越廣泛,中國的語言也在世界上成了熱門語言,外華人學習中國語言的也越來越多,這也大大提升了中文在世界語言中的地位。
-
20 # 李建秋的世界
美國國務院主管美國的外交事務,曾經把語言分過類。
第一類屬於“世界語言”,這些語言最簡單,比如說法語和西班牙語。
第二類屬於“有難度的世界語言”,這些語言稍微難,比如說德語。
第三類屬於“高難度語言”,比如說俄語和烏爾都語。
第四類屬於“超高難度語言”,目前有兩個:漢語和阿拉伯語。
你知道漢語有多難了吧。
漢語的難,難在兩個地方:第一個是字比較難。
英文是26個字母組成,漢語可是有數千個漢字,有些漢字連華人自己都不會寫,舉個例子:“噴嚏”這個詞算是很常用吧,你打字好打,你寫個“噴嚏”的“嚏”我看看?幾個人會寫?
老外一直抱怨說學漢字根本不像學字,像畫畫。
第二個,聲調。
是事實施師室石,這幾個字都讀“shi”,問題是英文沒有四聲一說啊,為什麼這個字用平聲,那個字用去聲?雖然中日都用漢字,但是日語裡面也是沒有聲調的。
老外覺得韓語和日文都比漢語好學。
第三個,量詞
為什麼一匹馬叫一匹馬,不叫一個馬,為什麼一支筆要叫一支筆,不叫一個筆,為什麼一朵花要叫一朵花,不叫一個花?英語裡面怎麼說這些量詞的?不是a,就是an,要麼就是the,就三個。
我覺得主要還是英文和中文之間的區別實在太大了,實際上學習語言是和母語緊密相關的,比如說一個母語為德語,法語或者西班牙語的,他學英文就很快,一個母語為韓語的,他學日語就比較快。跨語系學習語言的,總是比較難。
回覆列表
分享一篇我看到的文章吧。你會深刻的認識到,作為華人,有多麼的幸福。
一個“打”字,把歪果仁都整懵了……
中文專業在招聘市場上很吃香,但學起來也是非一般的辛苦,中文專業學生的付出往往異於常人:
Chinese students set themselves up for a different university experience from their peers who are taking traditional essay subjects. While an English student may have as little as six hours of contact time a week, those studying Mandarin are in class for most of the day.
中文專業學生的大學經歷有別於那些參加傳統論文考試課程的同學。英文系學生每週課時可能只有6小時,而中文系學生卻幾乎整天都在上課。
接下來,中文專業畢業的英華人現身說法,開始控訴當年在校學習的辛酸血淚史……
2009年畢業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中文系的漢娜·傑克遜(Hannah Jackson)說:
"I had a lot of friends on other courses who didn"t do much in first or second year. You can"t blag Chinese. You literally have to spend hours and hours writing characters."
“我認識很多其他專業的朋友,他們前兩年基本沒什麼壓力。但是學中文真的沒辦法偷懶。你每天都需要花大把時間寫漢字。”
用兩個單詞來形容中文系的課程,漢娜認為那就是“majorly intense(壓力山大)
來看一段對中文的描述,字裡行間都透著絕望……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is rather complex. Its written form has no clues as to how it is actually pronounced. The tone system also is a pain because there are many polyphones in Chinese only distinguishable by the four tones. Even this is often not enough unless the actual context and exact phrase are identified.
中文的說和寫之間關係複雜。怎麼寫和怎麼發音,基本沒啥聯絡。聲調也很扎心,因為中文裡面有很多多音字,一些多音字只能透過四種聲調來區別。就算這樣,除非你把它放到真實語境或者短語裡面,不然也很難確定。
來看看這清奇的畫風
有沒有一丟丟慶幸你的母語是漢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