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突然想起了被小時候困擾好久的問題
6
回覆列表
  • 1 # 英語割一刀

    其實不管是第一個將英語翻譯到中文,還是任何兩門語言間的翻譯,翻譯者都要精通這兩門語言才行。所以你的問題可以轉化為這個華人是怎麼會英語的呢?

    這個途徑在古代就基本上有兩條。一時外華人到了中國後必然會和華人打交道,那麼過程之中這些華人的某些天資高的就會有意無意的學會,甚至是主動去學。明清時期,就湧現出這種翻譯家了。比如有名的徐光啟,就和到了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翻譯了科學著作《幾何原理》。

    還有一種途徑,就是由於某些原因,該華人到了國外,然後學會了外語。回國後就可以翻譯了。比如唐朝的玄奘法師西去取經,回來後翻譯了佛經。清朝和民國時期就曾送一批孩子出國去學外語,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革命戰爭早期,很多後來的領導人都曾留過洋,比如周總理就曾去過法國和日本。

    針對問題中的“第一人”,我想當時的途徑也差不多是這樣吧!

  • 2 # 詩海泛舟

    可以肯定的說,第一個學說、會寫英語並能將英語翻譯成中文的人已無從考證,也沒有必要去考證,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人類的密切交往中,無論哪一種語言,都推進了社會發展,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東西文化交流、碰撞、滲透的過程中,語言起著橋樑和紐帶作用。也可以說,英語與漢語的交流、轉化,應該最早出現在民間,這是地理地緣因素所決定的,要生存就要交流,交流就需要語言。

    我們漢語形成得比較早,發展的也比較成熟完善。而英文就比我們漢語晚了好多年,按照現代英語來說,於16世紀才形成,按照中古英語來說要從十二世紀算起。所以有義大利翻譯,波斯翻譯,西班牙翻譯(當時英語的影響力遠遠無法和現在比),但是英語翻譯很晚。首先接觸英漢翻譯的,肯定是傳教士,因為他們擔負這傳播宗教的責任,而如果沒有語言是很難傳播的,但是他們都是拉丁語系的翻譯,很少有英語的,湊合著算,馬禮遜應該算是第一人,大概於1800年後,他在中國境內首次把《聖經》全譯為中文並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經典得以完整地介紹到中國;編纂第一部《華英字典》,成為以後漢英字典的範本。

    要想了解外國,就首先要懂得它國語言和漢字,清朝的魏源是海歸派系,被稱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出要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和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先進理念,再如今,對我們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 3 # 零零後

    也不能說是第一個人,只能說是第一批人。

    以前外國有傳教士來中國,他們就會說英語,來到中國之後他們還要從頭開始學習中文。等到學會了中文,那他們就可以進行翻譯了啊?

    至於你想問他們怎麼學中文的,那也挺簡單的,我們小時候怎麼學中文的呢?對吧,我們也沒有藉助別的語言來形容中文。

    比如一個華人拿個蘋果說“蘋果”,那外華人就知道“蘋果”就是他們眼中的apple,簡單的詞都是這樣搞定,然後透過簡單的詞可以表達更加複雜的意思,依次學習整個語言。

  • 4 # 皆九何秀

    這麼簡單的問題。湖南湖北交界地方的許多人肯定能互相聽懂對方的語言,慢慢的交錯下去。比如中緬邊境的人,中國的懂點緬甸語,緬甸的懂點中國話,這裡的人肯定不懂俄語,但是黑龍江和俄國遠東交界生活區的人都懂點俄語。

  • 5 # 阿渚嘻嘻哈哈

    以下是我個人的認識和猜想。

    早期人類的溝通應該是從生存必要物資以及戰爭開始的。而快速獲得溝通的前提是同一物種。

    一、快速獲得溝通的前提條件

    雖然人類各地語言不同,但都是人類,都是同一個物種,由於生存方式、語言文化以及交流方式上存在共性,這給較容易地溝通一個前提條件。

    二、成功交流溝通的原因和方式

    古代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生存地域的擴張,海路陸路的發現,各地的人逐漸接觸(比如為了生存資源而進行的各種外交活動和戰爭)。或許是是逃難(戰爭難民和罪犯),或許是經商,第一批人首先接觸,長期雜居,必然需要溝通。由於第一點所講的人類共性,這批人必然會逐漸學會其他語言的。

    而之所以能學會其他語言,是由於大家都屬於人類,有很大的共性,學會其他語言只是時間問題。例如,逃難到外地的人只需要指一下別人手中吃的,再指自己的嘴,別人很快就能明白這是要飯的意思,這途中除了肢體上的交流還有部分語言發聲上的交流,很快外地人就能明白少數幾個食物名詞。又比如,到了外地的人找不到吃的,同樣的手段表明要飯之後,當地人可能不免費施捨,而是指一下桌子,再指一下另一個地方,再揚一下手中的食物,逃難的人很容易就能明白搬桌子以換取食物,這之中少量語言上的交流,很快就會讓逃難的人明白食物、桌子、交換這幾個詞。長期下來,就會學會一門新的語言。

    當然,這得和外星人與人類的溝通區分開來

    假如有一天外星人來地球,由於是完全是不同的種族,地域文化、交流方式、世界觀以及認知都很可能完全不一樣,這會給交流帶來極大的困難(參考電影《降臨》)。例如,某天外星人來地球,我們去找外星人要他們的食物,外星人可能吃某種人類中完全不能算做食物的東西,吃東西的方式說不定也完全不一樣,這如何做到讓外星人明白意思呢?非常難,我們指著嘴再指肚子,表達要東西吃的意思,但也許他們沒有嘴沒有肚子直接透過面板吸收營養,而肚子裡是他們的大腦,你說他們會如何理解這裡表達的意思呢?這就是地域文化和生存方式差異帶來的溝通困難!而同是人類就沒有這麼大的差距,溝通才得以成為可能。

  • 6 # 丨一葉扁舟丨

    這也是困擾了我好久的一個問題!我覺吧,應該這樣想,就把第一個翻譯的人想成重新學習一種語言。就好像我們從小長大慢慢學會漢語一樣,一點一點精通之後,就必然會清楚一個事物或一件事情的兩種語言表達,也就慢慢發生了翻譯這件事!。。。。。。。。。。。以上是我苦思冥想好久得出的,應該是正確的。

  • 7 # 瘋紙無語

    小時候曾經有過和樓主一樣的困惑,百思不得解,剛剛看到樓主的提問,思考一下豁然開朗。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慣性思維的誤區,本質上是思考邏輯問題。我們現在如果要翻譯一篇英文文獻,那麼必須同時懂的英文和中文,而要學習英文,一般也要和同時懂得中文與英文的人來學習。所以造成了我們的思維盲區,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必須要有一個同時懂得兩種需要的人來教學。其實不然,嬰兒出生之時,並不懂得任何語言,或者假設嬰兒出生時,只懂得嬰兒自己的語言,而成人並不懂嬰兒語言,但是嬰兒卻可以順利的學會自己的母語。看到這,你就該明白了,一個只懂英語的人,與一個只懂得漢語的人,在經過長期認真耐心的教學後,完全可以想我對方的語言。

    誤區是怎麼造成的呢?

    因為兩個完全不懂對方語言的人,互相學習對方語言都是非常沒有效率的。這顯然不符合人類社會規律,因而當有部分人,同時學會了兩種需要後,人們就會採取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學習其它語言,即讓同時會兩種語言的人來教學。社會發展到現在,我們見到的都是這種最有效率的學習語言模式,因而思維中認定,一個人會了一種語言,沒人教授的話,是沒法學會另一種需要的。

  • 8 # 聯萌搞笑

    其實我覺得語言的翻譯就是一種猜測的過程,當第一次看見他們做什麼並說什麼,你就開始用自己的母語猜測,當猜對後便記錄在腦海中,以後就會運用上,隨著經歷猜得越來越準,翻譯也就越來越符合 最終開始教授別人形成標準

  • 9 # 不可方物LDY

    因為題目強調第一個人,所以排除那些因各原因的民族交流或融合後的必然雙語互通結果,我則粗糙的YY一下,那個人就是我,我透過各種意會(暗示、動作、情緒、處理簡單事物的相關表述等等等等)慢慢猜出來的,積累下來,我就懂了一些很少很少的東西,但我很想知道更多,我甚至想過我一個漢人失憶失語了,被英語言人收養成為"孩子"重新教育學成之後又恢復記憶或原語言,這樣可以完成我的雙語以在我貿易的時候賺點金幣花花,可是我沒有這樣的運氣,於是開始繼續抱布貿絲,繼續與那些`野蠻人"打這個交道,久而久之,我發現了他們講話很有趣,一聽見這些鳥語我就樂,樂而戲弄他們,畢竟我大抵知道他們那地方比不了我居住的地方的物產和財富。可是意外的一天降臨了,我糊里糊塗說了一些話,我以為我醉了,畢竟喝了點小酒,可是那些人驚訝迴應了我,我不懂,繼續喝酒,又過了不久,又一次打交道,那個鬍子亂七八糟的被我和同夥們叫作白豆腐的異域人說了句我的口頭禪,勉強聽懂的漢語,我們互相哈哈大笑,但我發現了我們各自的語言可以互相通融的,加之記起那次我的醉之迷語,我有了大膽的想法,我試著用共知的動作,習慣等來一步步拓展了我們之間的同意異語式的表達,直到我熟練了一些東西,而我因為生計不得不記下來以便我的布匹生意,於是我翻譯了少量外文口語,每次按口語說出,人家費了大勁將近能懂,可我已經很高興了,但是我這樣的小人物的小作為歷史不允許出現在史書上,我其實也不太清楚誰是第一,我的家人又餓了,我又要去找活幹了,再與那些異域人相見時,一定要多賺點,還要娶媳婦,誰又關心這些呢?

  • 10 # 神采奕奕迤邐而行

    看了這個問題的很多回答,覺得都沒有說到點子上。第一個將英語翻譯為中文的人是怎麼做到的?這個問題說簡單其實很簡單,說複雜挺複雜。首先,一開始不可能就直接翻譯。第一個學英語的人必然是和小孩子學語言一樣,透過不停的比對實物和讀音來確認語義。透過長時間的積累,慢慢的能夠形成兩種語言的對應。這個過程可能是很漫長的,可能是無法在一代人之內完成。這時候做到基本的溝通和交流是沒有問題,但是想要做到精確的翻譯是不夠的。透過長時間幾代人的積累這時候能夠將兩門語言進行比較精確的對應,並理解對方語言的一些特別的情況,例如英語當中的時態,典故等。做到這一點以後就可以開始比較準確地進行翻譯啦。但是仍然需要在一些專業領域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 11 # 首席柯小吉

    謝邀請。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沒法判定怎麼算第一個“將英語翻譯為中文的人”。可以理解為,第一個學英語且會中文的人,他學的第一個英語單詞,內心中自動轉換成能理解的中文了;也可以是第一個學中文會英語的人,他學第一個中文詞彙時,內心會自動轉換成能理解的英文,這也算從另一個角度把英文翻譯成中文;也可以是定義為,第一個將英文文獻、著作翻譯成中文的人。等。且以上情況,都不侷限於這個人是華人,可以是地球上任何國家的人,只要他從公認的時間上做到是最早的就是了。所以您這個問題就沒有解,非要說原因:因為他學會了英文和中文,自然就做到了。

  • 12 # 在學校掌握好未來

    你的思維被禁錮在了成人的這個年齡階段。大哥,最簡單的比喻你個剛出生的小孩沒有人刻意去教他說中文。那他是怎麼漸漸地學會的說中國話的呢,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學林。到時候被這個英語環境做覆蓋的話,那麼他也能漸漸懂得。如果在加上自己的母語是漢語的話,那麼很容易就可以同時懂得兩種語言了,並相互轉化。

  • 13 # 南成丶

    對於這個問題吧,我發表一下我個人的意見。在古代很早的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國與國之間相互貿易。舉個例子來講,就是那個時候的英華人來到我們中國,但是那個時候他不懂漢語,就應該有那麼一個人想學習漢語,學習漢語的過程應該是先學會發音,然後再認東西。比如說一個華人拿一個雞蛋給一個英華人看,用手指著雞蛋說雞蛋(意思就是說雞蛋,雖然這個辦法笨,但是沒辦法,那個時候語言又不通,只能這樣做。)然後那個英華人就學華人說雞蛋,時間長了,學會了之後就知道在英國叫egg的東西在中國叫雞蛋,以此類推,時間一長,那個英華人就能夠大概聽懂漢語的意思了。其實兩種語言的互通也很簡單做到。我打個比方,一個在中國生活15年的人對漢語也就差不多基本都懂了,然後他再花15年的時間去英國生活,對於英語也差不多都懂了,學會一種語言最主要的東西在於你的生活環境而已。但是英漢字典說實話也有一些漢語是翻譯不出來的,畢竟時代在進步,詞語在增加,漢語博大精深,可以變通成很多種意思,並不是英語全部能夠解釋出來的。

  • 14 # 商界世界觀

    的確是會兩種語言,然後進行翻譯。

    很多人糾結那麼第一個人從來沒學過英語,那咋學會並翻譯呢?

    你剛生下來時,是怎麼學會中文的?天生你也不會中文啊!

    這個就是所謂對語言的理解。

    你不需要會任何語言。在生活中對一種語言的理解達到足夠長的時間,足夠多的內容。你就可以精通它。

    第一個同時會兩種語言的人,就是這樣來的,無法對應蘋果和apple是一個東西,但是當手裡拿著這個能吃的水果時,他就知道了,這是apple,這是蘋果。

    然後再進行整理語言的對應,第一個的翻譯工作那就完成了。

    後面,透過翻譯內容學會的英語,不叫對語言的理解,叫做學習。

  • 15 # 英語學問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翻譯,翻譯不光光是兩種不同的語系中的語言相互轉化,也可以是同一語系中不同語言的轉化,比如中文裡面各地區的方言之間相互轉化也叫做翻譯。

    那麼第一個把英語翻譯程中文的人是怎麼做到呢?想想這個問題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那麼一分神似。但是我們語言不一樣,語言是用來傳遞資訊的,傳遞資訊不一定透過語言,也可以透過表情、動作。

    舉個例子,假如你從來沒有學過、見過英語,把你扔到一個只會說英語的家庭中,你和你的家人會怎麼溝通?

    你媽媽拿著一杯水,遞給你,指著杯子說“喔特兒”,然後你滿臉疑問這是什麼東西,這時候你媽媽把水倒了,然後指著杯子說“格蠟斯”,如果你還不知道,你媽媽又找來幾個杯子,指著那幾個杯子說“格蠟斯”,然後指著碗裡和桶裡的水說“喔特兒”,想必現在只要你智商正常你都知道水是“喔特兒”,杯子是“格蠟斯”了吧。當你懂得更多詞彙的時候,就可以用英文解釋英文了,比如水就是我們口渴的時候喝的液體,水就是透明的液體,水就是放在杯子裡面喝的。

    其實這就有點像嬰兒時期,爸爸媽媽對著孩子說“粑粑”“麻麻”,然後孩子自然而然就知道誰是爸爸誰是媽媽。

    簡單說來,就是第一個翻譯,先從認識東西開始,使剛開始是透過手勢、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認識和理解。

  • 16 # 小智話水滸

    語言來源於生活溝通,人類是一個善於學習的種類,就像魯濱遜漂流記裡面的星期五,魯濱遜是怎麼把一個野人,從茹毛飲血的狀態慢慢教導到可以融入現代文明,通曉文字需要?這是在生活的過程當中慢慢學習的成果,所以我相信第一個翻譯中文的外華人,或者第一個翻譯英語的華人,也都是像小朋友牙牙學語一樣,一點點的從生活當中開始學習,從最簡單的手勢開始學習,到最後的融會貫通。謝謝!覺得有道理點贊加關注!

  • 17 # 職場小知識

    最初的中英文翻譯其實沒有翻譯這一概念,就好比你剛出生的時候,身邊的人指著某樣事物說著怎樣的話,你也會跟在後面學一樣,對於翻譯的精準度、語法等也沒有過多的要求。在這過程中,中英文間的翻譯也開始成熟,但是沒有官方的說法。到後來一些有學識的人開始整理和總結這些翻譯知識,翻譯也開始有了具體的概念與要求。

    在現在即使你不會英文也可以藉助專業的翻譯軟體來幫助自己解決翻譯問題,比如我一直使用的手機翻譯軟體 語音翻譯器,就非常不錯,支援中英文線上語音互譯功能,翻譯語境與語法上都有一個很好的詮釋,你可以嘗試一下。

    操作步驟:

    1:在手機應用市場開啟翻譯工具語音翻譯器,開啟後根據首頁的引導標誌,選擇語音翻譯模式。

    2:選擇語種,源語種選擇中文,目標語種選擇英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的字寫的凌亂,不整潔,跟思維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