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元一星
-
2 # 暗夜142661592
司馬懿此人可謂深算長遠,雖然一直在曹操面前裝低調,但也滿不過曹操。有曹操鎮住一直都是謹小慎微,也叫自己的兒子們和全族們做事要穩重。曹氏可以說三代都是雄主,然而都是命不長久,且自己又比老曹年輕二十幾歲。自然比其後代有優勢, 曹丕和曹睿都只活了30多歲,曹丕在位6年,曹睿在位13年,曹芳繼位的時候才6歲。所以這前面也是忍耐,曹氏大權都在那批老臣手裡,託孤大臣曹爽又是個不堪大用之人,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在耗死了魏國三代君主後,他的機會就來了。司馬懿逐漸掌握了大權,而且死之後都告誡自己的兩個兒子要死牢的抓住軍權,不然後果可想而知。一步步的抓權,魏國可以說名存實亡。到他孫子司馬炎就乾脆自立。在封建制度下,一般經歷個三四代,皇權就開始衰微,曹丕曹睿雖有雄心,但其壽命太短。
-
3 # 王重陽56
權臣的結局一般有兩種,奪位或者滅族,諸葛亮算特例,外部威脅太大,再加上劉禪是個好脾氣,即便如此,諸葛亮死後,劉禪也立刻廢相,用費禕、蔣琬、董允、姜維他們互相制衡。沒什麼可說的,不想死就造反。
-
4 # 小家好的戴迪
魏國後期主要對手諸葛亮,只有司馬懿能與之抗衡,本來街亭之戰可把諸葛亮除掉,司馬懿估計也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靠時間硬是把諸葛亮,曹叡,都熬下去,又碰上曹爽個傻貨,逐漸讓兩個兒子掌握軍政大權。雖然沒有稱帝,但是和漢末曹操的做法基本一致。
-
5 # 我是一個存在483
曹丕為奪取漢朝江山,就採用陳群的九品中正制,鞏固統治,但也為司馬家篡魏提供了光明大道。
與其說司馬家奪取了曹氏江山,不如說士族共治奪取江山!
司馬家可算是士族代表,加上實力強大自己運氣,這才成功上位!
-
6 # 楚天雲平
誰的壽命長誰就有最後的主宰權。西漢呂雉是這樣,清朝慈禧更如此。中國歷史上這種事情太多了,而且一個王朝垮臺往往跟皇帝壽命短也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
7 # 清風明月美酒
首先司馬懿的壽命比較長,他熬的曹操逝世了,曹丕駕崩了,曹睿駕鶴西遊了。後來的曹芳曹髦等就駕馭不了他了。
司馬懿開始能隱忍,後期非常狠毒。曹操對司馬懿的評價是,狼顧之貌,有才無德,不可重用。曹操是控制司馬懿發展的。當然,在曹操時代,曹操自己文略武功不說,手下謀士無數,戰將如雲。司馬懿在曹操的眼裡是有也可,無也可的。
曹丕上位,司馬懿是有功的,但是當時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勢力強大。曹丕用了很多辦法分化他們的權力,多數外放,不得到徵召不能入京。這些的政策也給司馬懿後來造反奪權留下了方便之門。在曹丕時代,司馬懿是不敢造反的。
曹睿登基後,對司馬家族控制的比較嚴,也比較有手段,只是讓司馬懿守荊州,並無大的軍權。但是曹睿的壽命太短,而司馬懿又特別能活。曹睿去世後,司馬懿賺殺曹爽,就再也沒人能控制住他了。
對司馬懿的評價是一,能隱忍。二,心狠手辣。三,有才無德。
晉朝後來的皇帝司馬睿問王導,晉王朝是如何興起並最終統一的,王導就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挾持魏天子,殺死魏帝曹髦,並最終逼魏帝禪讓的故事講給司馬睿聽。司馬睿聽了以後大為慚愧,用被子捂著臉說,靠這種手段得來的國家政權怎麼會長久呢。
在中國的歷史上,唯一一個用讓人不齒的手段偷來的朝代就是晉朝。並且直接把大中華帶到了分裂的時代,造成了五胡亂華,南北分治,五代十國。
-
8 # sunjin6278
歷史上在某個時期,出現一個正面人物,往往會有一個反面人物與之相對應。在三國時期,諸葛亮作為忠貞賢明的代表,與之相對應的,奸詐篡國的代表,那便非司馬懿莫屬了。
司馬懿之所以能最終篡奪曹氏江山,得益於以下幾點:其一,司馬懿能忍。在曹操陣營裡,司馬懿一直屈居人下,不顯山不露水,沒表現出自己有任何野心陰謀。雖然曹操看出司馬懿鷹視狼顧的反像,但終沒有出現任何端倪,任何把柄,多疑的曹操儘管夢到了三馬拱槽的迷夢,始終未猜透天機,最後還以為是馬騰父子將來會毀他曹家,一氣之下竟斬了馬騰家族二百餘口人。司馬懿卻在中規守矩中逃過了曹阿瞞的眼睛。以後的曹丕、曹睿就更不行了,雖然曹操臨終有要防備司馬懿的遺言,二人覺得那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大大重用了司馬仲達。其二司馬懿確實有才能。曹操在時,司馬懿就幾次出良謀高策,顯示了不凡謀略,曹丕曹睿時,更是為曹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擒孟達,拒諸葛,平公孫,戰孫權,確保了曹家江山。如椎刺囊的人才,自然不同於眾,朝中威望也與日俱增。其三,有謀略。在朝中善於以退為進。司馬懿在朝中不爭權,不奪利,表現得豁達大度,承命唯謹,不張揚,對曹氏一向恭恭敬敬,勝不驕,敗不餒,暗中卻陰謀詭計,明算得失,深察朝廷局勢,積蓄力量,時刻準備反戈一擊。最終曹爽小兒被司馬懿玩弄於股掌之上而不自知,刀已壓頸尚還認為“司馬公必不害我”,豈不可笑?其四曹氏得國不正。四百年大漢天下,早已為人們所認同,你曹氏算什麼東西,憑微末功勞,逼代漢家,你能代漢,我就怎麼不能代曹?曹氏篡漢,司馬篡魏,為後世帶來了極不好的樣本,以致後世奪權篡國比比皆是,天下征伐混亂不堪。其五司馬懿壽命長。如果司馬懿短命,再會忍耐,再有才能,在曹丕、曹睿之朝去世了,沒有了司馬懿,恐怕只憑黃口小兒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是很難有大斬獲的。
正因為司馬懿沾盡了以上幾點的光,才在朝堂進退自如,雖踞虎口卻安如泰山,哄玩曹氏於股掌,陰謀籌劃於無形,不知不覺中,竟將曹魏大權獨掌於手,為司馬代曹魏打下了百年之基,陰險狡詐的司馬懿也成了晉朝開國的司馬宣王。
-
9 # 刨底揭秘
額,江山不是司馬懿奪得,司馬懿在魏朝起了一個類似於曹操和漢獻帝的作用!其實說白了就是曹操的後人太無能,司馬懿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這個野心一直沒顯露出來。但是司馬懿也挺忠心,他本來絕對沒想過篡位,他的兒子雖然一直有這個想法,但是司馬懿太厲害,完完全全壓的住司馬昭!因為曹睿的一次又一次不相信,寒了心,讓他覺得遲早有一天曹家回卸磨殺驢!所以,才有了後面一系列的事情!說白了還是曹家人自己作的!
-
10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是我國曆史上一段非常著名的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中原在經歷了黃巾軍起義、董卓之亂、天下諸侯混戰之後,最終以三國劃分中原,保持了長達幾十年的相對平靜而結束,那麼,魏國大臣司馬懿為什麼能奪得曹氏的天下呢?
小哥詳細分析。
三國時代年份排列。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
永漢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李傕、郭汜控制東漢王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徵荊州,劉琮束手無策,寄身荊州的劉備被迫退守夏口。
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
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復漢室,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
222年,孫權改元(定年號)為黃武元年.這樣的話吳王國可謂是真的建立了.而229年是孫權稱帝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大權。
炎興元年(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征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鍾會被擋於劍閣,鄧艾避開姜維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泰始元年(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曹魏皇帝曹奐禪讓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
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魏國五帝。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出身世族.初被闢為曹操丞相府文學椽,屢轉至丞相主簿.
魏國五帝:
魏武帝曹操(追封的)
魏文帝曹丕(魏國建立者,220年稱帝,在位7年)
魏明帝曹睿(226年即位,在位13年)
魏齊王曹芳((239-254)在位,在位15年)
魏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在位,在位6年)
魏元帝曹奐((260-265)在位,在位6年)
司馬懿履歷表。曹操封魏王,曹丕為魏國太子,司馬懿遷魏王太子中庶子,每參大議,常有奇策異謀,為曹丕所信重.曹丕代漢建魏後,累遷尚書右僕射、撫軍大將軍.
文帝曹丕(在位七年)出征或巡遊,往往留其鎮許昌.
明帝(曹睿,在位十三年)立,受遺詔與曹真、陳群一起輔政.督率諸軍擊敗孫權的進攻,遷驃騎將軍,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率所部鎮宛(今河南南陽).司馬懿平叛孟達,引兵拒諸葛亮多年,最後諸葛亮病逝,司馬懿功遷太尉.景初二年(238)率步騎四萬大破叛魏的遼東公孫淵,迸襲襄平(今遼寧遼陽),合圍成功,猛攻斬淵,遼東四郡重歸統一.景初三年,受明帝遺詔,司馬懿與曹爽一起輔齊王芳,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後轉為太傅.
魏齊王時,爽、懿爭權奪利,矛盾日益尖銳.司馬懿老謀深算,佯稱病重,暗中周密佈置.於嘉平元年(249),乘齊王芳、大將軍曹爽出洛陽城謁魏明帝曹睿墓高平陵之機,關閉各城門發動政變,並假皇太后令,免曹爽兄弟全部官職,計誘他們放棄抵抗,束手歸洛陽.隨即誣以謀反,將曹爽兄弟及其黨羽全部處死,獨攬朝廷大權.三年,擁魏勢力都督揚州諸軍事王凌起兵反抗,被他迅速擊敗.
司馬氏代魏的基礎從此基本奠定.拜相國,封安平郡公。
司馬懿為何能奪取曹氏江山?任何一個篡權奪位的事件,必然有內外和外在兩個因素,司馬懿篡位亦是如此。
外在因素:魏、蜀、吳三國的開創者,都是經歷了多年戰火,東征西討,最終才得到大家的認可,建國稱帝。而他們的繼任者基本上都沒有參加過戰爭,曹丕雖然指揮了伐吳大戰,但是以失敗告終,劉禪更是安樂皇帝,孫權之後的孫亮更是被奸臣逼迫退位,所以整體而言,這些開國者的後代一代更比一代弱。
司馬懿在魏國的奪權程序中,主要表現在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哲保身。
這個是曹操掌權時期,因為曹操一代梟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血腥本色,再者曹操時代魏國人才濟濟,還輪不到司馬懿出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不顯山不露水,不求有功,但求安安穩穩。(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做夢“三馬同槽”,更是讓司馬懿從此之後夾著尾巴做人。)
第二階段:嶄露頭角。
司馬懿嶄露頭角,一步步掌握實權是從曹丕開始的,但是曹丕也是厲害角色,他是明目張膽篡漢的人,魏武帝曹操都是他追封的。
所以在這個時期,曹丕雖然倚重司馬懿,但是他能力強,手段厲害,他對司馬懿也有限制,整體而言曹丕是完全控制司馬懿的。
第三階段:奪取兵權。
自古以來,槍桿子出政權。在曹睿登基之後,司馬懿雖然職位很高,但是初期並沒有什麼軍權,軍權都掌握在曹氏宗族手裡,這也是曹睿對司馬家族的一種制約手段。但是面對蜀漢諸葛亮的侵襲, 夏侯懋、曹真這些大將都不能抵擋,這個時候才派司馬懿上場,沒辦法,因為除了司馬懿,魏國還真沒有那個人可以抗衡諸葛亮,而司馬懿是怎麼抗衡諸葛亮的呢?透過演義來看,司馬懿多次做縮頭烏龜,堅守不出,讓諸葛亮無從下手,可見諸葛亮的厲害程度。而司馬懿也在帶兵抵禦諸葛亮的過程中,培養了自己的勢力(司馬師,司馬昭已經登上歷史舞臺)。
第四階段:大權獨握。
到了曹芳時期,雖然曹睿安排了曹爽制衡司馬懿,但是司馬懿老謀深算,最終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將曹爽家族並黨羽全部處死,徹底滅掉了曹氏和夏侯氏的根本,最終司馬懿大權獨握。
內外因素。
司馬家族前後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的努力,司馬懿打敗了曹爽、王稜(王允的侄子),司馬師則滅掉了諸葛瞻、文聘等,司馬昭殺掉了高貴鄉公曹髦,使得曹魏勢力徹底滅亡,接著又平滅蜀漢,殺掉了鍾會等.最終由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篡位,可謂是處心積慮。
有人受影視劇影響,認為司馬懿篡魏是被逼無奈,其實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司馬懿激流勇退,那麼以他的功勞,未嘗不可流芳百世,但是他沒有,他選擇掃除政敵,獨掌大權,有積極努力的培養自己的後人,為他們營造勢力,同時對於自己的君主,則和前代奸臣一樣,選取幼小無能之輩以做傀儡,按照這樣的發展,自己的後人不奪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所以說,司馬懿自己雖然沒有奪權,但是遠的不說,近的人物他就效仿了曹操,司馬懿篡位之心從他執掌大權那天起,就已經萌生了,可謂由來已久。
-
11 # 五色土聊歷史
話說司馬懿在年輕的時候,並沒有看好曹操,也並不想輔佐曹操, 因為司馬懿是高幹子弟,曹操是鳳凰男,是宦官的後代,兩個家族的地位,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在他眼裡,曹操就像泥腿子上岸,穿著一身名牌西服,但是手和脖子都是黑的,不太搭配,甚至有點滑稽。
司馬懿是被曹操強行給招來的,司馬懿是不得不來,身不由己上了曹船,否則小命就難保了,司馬懿知道自己身處危地,所以處處謹小慎微小心謹慎,生怕哪天觸怒了曹操,再丟了性命。
司馬懿心想既來之則安之吧,就是看在自己的身家性命上,就給曹操好好幹活吧, 讓曹操打消對自己的疑慮,能保全自己就是最大的勝利,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在曹操執政期間,司馬懿基本上是沒戲;屬於那種幹活的時候,想起司馬懿了,有什麼好事的時候,就想不起司馬懿了;但是司馬懿從無怨言,任勞任怨,就像一個年輕的老黃牛,對曹操是絕對服從,指哪打哪唯命是從,誓死捍衛曹操的命令;曹操心裡想算你小子識相,不然就給你咔嚓了。
到曹丕執政階, 對司馬懿是既用又防,司馬懿有了一些話語權,可以說是曹丕的心腹,但是沒有軍權,只能耍耍嘴皮子功夫。
到曹叡執政期間,因為曹氏家族沒有可用之才,曹叡就比較倚重司馬懿的,司馬懿逐漸掌握了軍權,而且在軍中逐漸樹立的威信。
同時司馬懿還暗中拉攏在重要崗位工作的人員,其中就包括孫資和劉放, 他們是機要秘書,就是給皇上寫詔書的,從曹操那時候就幹這個工作,已經幹了30多年了, 因為二位出身寒門,又身居高位,他們二人也受到了曹氏宗親的嫉恨。
曹叡臨終前,本打算以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等宗室大臣輔政, 然孫、劉二人不想身臨危境,便力薦曹爽和司馬懿輔政,曹叡當時病重就稀裡糊塗的同意了, 當稍微清醒後又覺得不妥,覺得司馬懿太陰鷙,曹爽太無能,不能制衡司馬懿,遂反悔 想要按原計劃重新任命, 但孫、劉二人聽說之後,還是極力讓曹爽和司馬懿輔政,病重的曹叡在糾纏不清的情況下,只好同意; 二人擔心夜長夢多,當即便罷免曹宇等人的官職。
從此司馬懿一步步走向權力巔峰,也為司馬懿最終篡”魏”鋪平了道路。
然孫、劉二人一直官居要職,直到最後死在任上。 他們是在為司馬懿篡位添磚加瓦呀!
司馬懿的篡”魏”導圖是這樣的:
忍隱—— 有話語權—— 有軍權—— 篡位奪權!!!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兒,小夥伴我們下次再聊。
-
12 # 歷史折返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一生輔佐了曹氏家族三代成員,可謂是曹魏的三朝元老。他成功的抵禦了諸葛亮的北伐,以及徵遼東取得的全面勝利。為曹魏勢力的有利鞏固付出過卓越的貢獻。隨著後期司馬懿逐漸走上權利巔峰,其內心深處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傾斜了。
三國早期的曹魏陣營中,司馬懿的資歷,地位都不是很高,也沒有獲得過曹操的重用,相反卻受到曹操的猜忌,為了能在曹魏陣營中繼續生存,那時的司馬懿基本上是處於心靜如水,蓄勢待發的狀態,在曹操面前扮演著韜光養晦的角色,總是小心翼翼做事。隨著時光的流逝,曹操病故。曹丕的繼位給司馬懿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曹丕在位期間非常重用司馬懿,和司馬懿的個人關係也是特別要好。當初曹操選接班人的時候,司馬懿更是給曹丕提供了很多有建樹的幫助,君臣兩個可以說在曹丕時期合作的非常和諧,與此同時作為回報,曹丕也賦予了司馬懿很高的權利。不幸的是曹丕在位僅僅七年就命喪黃泉。這對國家的建設也是一種損失吧。
曹丕的兒子曹睿繼位後,延續了他父親的做法,繼續重用司馬懿。原來他父親制定的很多政策基本沒變,司馬懿也是盡力輔佐曹睿,應該說此時的司馬懿和曹睿的關係也是非常融洽的。可是上天就是對曹魏家族這麼不公平,曹睿執政了十年多的光景後也英年早逝。新上來的皇帝曹芳年齡還小,於是司馬懿就成了託孤大臣,權利進一步集於一身。
在曹芳繼位期間,司馬懿多次受到曹室宗親曹爽的排擠,於是對他懷恨在心。藉機曹爽兄弟陪曹芳祭掃明帝的時候,發動高平陵事件。所謂高平陵事件就是司馬懿透過兵變控制了京城,逮捕曹爽兄弟,迫使曹爽主動交出兵權。從此以後,司馬懿家族掌握了曹魏的所有大權,曹爽這個皇帝到最後只不過成了一個空架子。
-
13 # 帥氣的大梁
確切地說,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從來都沒有奪得過曹氏江山,但正因為他在世時的沉澱為兒孫們打下了權力的基礎,使得後來司馬氏取代曹氏,建立了晉朝!因此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司馬懿是如何在曹魏政權手裡獲得大權的!
司馬懿能夠獨攬大權,自然也有很多原因,但是直接關係到命運的事件,就是他晚年由於和曹氏權臣出現嚴重的衝突,在不得已之下發動的一場政變。這不僅僅是為了保全自己,也是為了能夠徹底達成獨攬大權,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一下這場政變的始末!
司馬懿的勢力司馬懿作為三國時期最為叱吒風雲的謀臣之一,從很早的時候呢,就已經追隨在曹操左右,而且他的地位可以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的提高。等到了魏國的第三位皇帝曹芳在位的時候,他的地位已經很高了,身居太傅之位,位高權重。
曹芳作為曹魏的第三位皇帝,論起輩分來了就應該是曹操的曾孫了,而就在這時,司馬懿和當時一個權勢同樣很大的曹爽時間爆發了十分激烈的矛盾。當時,司馬懿作為四朝老臣,在整個曹魏當中的根基十分深厚。
而且,在曹芳之前的每一位曹姓皇帝,在去世之前都會叮囑繼承人,必須要多聽司馬懿的意見。每一次,司馬懿都會被任命為託孤大臣。正因如此,權勢越來越大的曹爽極想改變這樣的局面。
司馬懿與曹爽的矛盾公元244年,曹爽向魏帝曹芳建議,組織軍隊征伐蜀國。其實他這麼做,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為曹魏拓展疆土,而是為了能夠透過一次勝仗而讓自己在朝廷的勢力更加龐大。然而,司馬懿對於伐蜀一事卻持反對的態度,因此便對曹爽一再的進行勸阻,但是曹爽卻是充耳不聞。
曹芳見曹爽十分的堅持和強硬便採納了他的建議。正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剛愎自用,且動機不純的曹爽興沖沖的率軍去伐蜀,最終卻被當時的蜀軍鎮北大將軍王平給打敗了。曹爽可以說是慘敗,糧草短缺,軍隊混亂,因而灰溜溜的撤軍了。
經此一役,曹魏大軍傷亡慘重,更有很多士兵在作戰當中與大部隊失散,從而使得整個魏國的軍事力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這也是司馬懿和曹爽之間所爆發的第一次矛盾,這次矛盾呢也並不是那麼的激烈。然而沒過多久,更加激烈的矛盾再次爆發了。
公元245年八月,曹爽把魏國軍隊裡面中壘營和中堅營兩個編制給徹底廢除了,更是變本加厲的把兩個營的兵馬全都交給了他的親弟弟曹羲來接管。很明顯,曹爽這樣做就是為了能夠掌握更多的軍權。
此時,司馬懿又一次站了出來,說明了依據先帝時期的法律,曹爽這樣做是不合理的。但曹爽仍然是把司馬懿的話當做了耳旁風,而這便是司馬懿和曹爽之間所爆發的第二次矛盾,從這個時候起,兩人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公元246年正月,由於吳國派軍前來侵犯魏國邊境,當地百姓紛紛想渡河躲避吳國的軍隊。司馬懿認為,南岸距離吳國的軍隊太近,一旦百姓真的全都渡河,吳軍同樣會過來。所以這些百姓最好是能夠繼續留在本地。
曹爽就喜歡跟司馬懿唱反調,立刻再次站出來說,原本百姓是想在魏國受到保護,你卻還讓那麼多的百姓留在原地,這絕不是長久之計。雖說此後,司馬懿仍然是平心靜氣的跟曹爽講道理,曹爽完全不聽從司馬懿的建議,結果可想而知。
吳國不僅佔據了魏國的部分地區,而且就連那萬戶百姓也變成了吳國的子民,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也是司馬懿和曹爽之間所爆發的第三次矛盾。
司馬懿的隱忍在這一時期,曹魏朝廷當中有很多的有識之士前來找到司馬懿,痛斥曹爽的專橫跋扈,和誤國誤民。然而司馬懿卻對他們好言安慰,並沒有進一步的激化矛盾。面對曹爽的憎恨,他不僅表現出了很高的氣度,而且很好的安撫那些對曹爽有意見的人。這絕對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收服人心的招數。
曹爽之所以敢如此囂張,靠的自然是魏帝曹芳的支援。但是曹芳卻並沒有想到曹爽把整個朝廷弄的烏煙瘴氣,最終換來的卻是離心離德。公元247年的四月,曹爽又做了一系列的動作,在整個曹魏朝廷之中。曹爽和曹羲兩兄弟儼然已經成為了僅次於魏帝曹芳的人物。
很多時候呢,他們越過了魏帝曹芳,更改朝廷的制度和法律,囂張至極。司馬懿作為當時朝廷當中唯一一位能夠和曹爽兩個兄弟並駕齊驅的人物,自然也就成為了曹爽兩個兄弟的眼中釘。
司馬懿比較是四朝老臣,他審時度勢,終於在五月的時候假裝生病,從此不再過問朝中政事。就這樣又過了一年,曹爽不斷地和朝廷當中的官員相勾結,早就已經生出了謀朝篡位之心。
此時的司馬懿已經假裝生病在家修養一年,曹爽還是不放心,多次派人去打探和訪查,確認司馬懿是不是真病,好在司馬懿的演技夠好,很好的騙過了曹爽兩兄弟以及他們派去探察的眼線,使得他們信以為真。
其實,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司馬懿也在不斷的積蓄力量,暗中佈置人手,為的便是能夠剷除曹爽兩兄弟。其實如果曹爽兄弟沒有將司馬懿當做最大威脅的話,以司馬懿的性情應該是不會憤而反擊的。
司馬懿也應該已經發現了曹爽兄弟有謀朝篡位的現象。而一旦曹爽登基繼位,那麼第一個對付的肯定就是司馬懿了。所以當時的形勢對司馬懿而言是不得不出手。但想要一舉殲滅曹爽兩兄弟的,還是需要一個非常恰當的時機才行。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公元249年的正月,機會來了,曹方要離開洛陽,到他父親魏明帝的高平陵前去拜祭。同時,作為族人的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將軍曹訊都要跟隨曹芳一同前去。司馬懿便藉助這個機會,等一行人離開之後,立刻去找了郭太后,請求徹底地廢除曹爽。
曹爽倆兄弟二人的專橫,郭太后也是知道,並且也受過他們的欺負。司馬懿有這樣的想法,郭太后自然是十分支援的。而後,司馬懿便先讓他的兒子司馬師率領著眾位將領守住了司馬門,從而使整個洛陽城都在包圍之中,不得進,也不得出。
同時,司馬懿又吩咐司徒高柔透過假傳命令來行使大將軍的權利,節制了曹爽的軍隊,另一方面,司馬懿還通知太僕王觀同樣假傳命令,行駛中領軍的權利來統領曹羲的軍隊。這樣,原本歸屬曹爽曹羲兩兄弟調配的軍隊就全成為了司馬懿手中的軍事力量。
最後,他讓大軍駐紮在洛水浮橋之上,等待著魏帝曹芳迴歸洛陽。與此同時,他還專門派出人給魏帝曹芳送去了奏章,陳述曹爽、曹羲兩兄弟諸多罪狀。這個奏章落在了曹爽的手裡,曹爽也是乾生氣,沒辦法!自己和弟弟的兩路大軍全部都被司馬懿所控制,如今,他們手中僅剩下了跟隨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的3000兵馬而已。
為了能夠讓曹爽早一點兒來贖罪,司馬懿使出了各種招數,他派人給曹爽寫信,在信中承諾,這一次只是會廢除曹爽在朝中的官職,不會要了他的性命,曹爽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富貴閒人。曹爽對司馬懿的承諾是心存懷疑的,卻架不住那些追隨他的朝臣的勸說,沒過多久呢,曹爽也投降了。
司馬懿一見到曹爽,不僅立刻變了說法,還立刻對他和那些跟隨他的手下動手。曹爽及其黨羽全部都被以謀反的罪名而被誅殺。曹爽和司馬懿之間的這場較量的也以司馬懿的勝利而告終。
司馬懿獨攬大權在殲滅曹爽一黨之後,也就是公元249年的二月。魏帝曹芳論功行賞,封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卻推掉了曹芳封賞。同一年的12月,曹芳給司馬懿加九錫之禮。要知道在分封諸侯王的時候才會使用這種禮儀。但是司馬懿卻再次拒絕。
其實,並不是司馬懿不愛權力,因為所有的封賞對於此時的司馬懿來說都是虛的,其實都一樣。就當時的整個曹魏朝廷而言,司馬懿是絕對能夠一呼百應的。所以封賞的官職,或者是王權對司馬懿而言都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
經過高平陵之變後,圍繞在司馬懿身邊的朝臣,除了多年的親信之外,便是那些因為曹爽專橫為而心寒的官員。至於曹氏大臣,再也沒有能夠出現掌權的實力派了,至於跟隨曹操打天下的老臣,也都基本不在人世,或者沒有實權了。
綜上,在當時,司馬懿即可取代曹魏,另立門戶,基本上也不會存在過多障礙。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他沒有那麼做,而是獨攬大權,為司馬家族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這也成為了日後司馬氏取代曹魏王朝的根本。
回覆列表
司馬懿謀略過人,功高震主,曹氏宗族對他心生芥蒂,加封司馬懿為太傅,明升暗降,奪其兵權。君疑臣,則臣必死,魏主雖年幼,但曹爽及門客時時防範於司馬懿,為了司馬家族的安危,司馬懿病退隱忍,十年磨一劍,終於等到了放手一搏的機會,詐病賺曹爽,政歸司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