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雅談歷史戲說古今
-
2 # 啦啦啦小小宇
我覺得用簡單幾句話評價張良的話,那就是“有經天緯地之才,匡時濟世之略”。張良的才能、能力、治國之才是毋庸置疑的。可以這麼說,劉邦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張良在戰略方面的出謀劃策上絕對居第一功。漢初功臣封賞中是把蕭何的功勞排第一,張良第二。之所以把蕭何排第一,是對他穩定鞏固大後方的肯定。但在出謀劃策方面張良絕對排第一。張良是劉邦的第一號謀臣,其次則是陳平。陳平也是優秀的謀臣,但他的謀略在戰略性上不如張良。
張良的經典謀略包括了“燒棧道麻痺項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韓信主導的,在劉邦剛剛受封漢王進入封地的時候,張良勸劉邦燒棧道)、“商山四皓輔佐太子”、“鴻溝分天下麻痺項羽”、“約法三章贏得民心”、“鴻門宴示弱麻痺項羽”、“下邑佈局聯合英布彭越”、“掃清外圍平定關中”等等。
張良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出謀劃策上,還體現在激流勇退方面。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在漢初多位功臣被清洗的情況下,張良功成身退,體現了他的智慧以及淡泊名利。
張良除了智慧令人稱讚外,忠誠也值得欽佩。張良作為原韓國貴族,在秦末楚漢爭霸之際,首先力保韓王和韓國。而在韓王被項羽逼死以後,他又堅定的站在劉邦一邊,並未因劉邦前期的頹勢和短暫的失敗棄劉邦而去,不停的為劉邦出謀劃策。
-
3 # 寒江秀儒
人們常說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但我認為他是“漢初三傑”之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的功勞遠在蕭何、韓信之上。蕭何政治才能出眾,在劉邦出兵征戰之際,多賴蕭何撫慰關中,穩定大後方,這才使得劉邦無後顧之憂,專心前方戰事。韓信軍事才能古今罕見,領兵打仗百戰百勝,最終將絕世英雄逼得自刎江邊,韓信自然勞苦功高。然而他們與張良相比,還稍遜一籌。
張良有什麼功勞?張良的功勞就是為劉邦制訂了一系列戰略方針,劉邦只需依此而行就能一步步實現帝王大業。
智鬥鴻門宴救走劉邦,家喻戶曉的典故,自不必贅述。
說說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關中地域。劉邦嫌地域偏遠,不願赴任,是誰勸動劉邦到任的?是張良。張良說:關中地域偏遠,正適合休養生息,遠離中原諸侯的角爭,等實力強大了再舉兵東向,以圖王霸大業。
都知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韓信的奇謀,其實這一戰略思想是張良最先提出來的。為了迷惑項羽漢王沒有東向之心,燒燬通往關內的棧道,養精蓄銳從小路進入關內。
出於戰略考慮,策反九江王英布,至此三大名將韓信、彭越、英布齊聚漢王麾下。
策劃垓下會戰,最終消滅項羽,將劉邦推上帝位。
生為帝王師,官至極品,後急流勇退,得享晚年。
文為智,武為謀,他被譽為“千古謀聖”,可見他的軍事才能不在韓信之下。“武廟十哲”姜尚坐主位,張良居次位,韓信與其他名將分立兩側,可見後世兵家對他的推崇。
論謀略,比姜子牙或有不足,但絕對在諸葛亮、劉伯溫之上。
-
4 # 帥丫的歷史文化茶坊
對張良,司馬遷和劉邦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司馬遷說:“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翻譯如下:“高祖遭遇困厄的情況多次了,而留侯(張良)常在這種危急時刻建功效力,難道可以說不是天意嗎?” 司馬遷認為,張良是多次救劉邦於危難之中,就是上天派來幫助劉邦的那個人,神助!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翻譯如下:“出謀劃策於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張良)” 。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劉邦的確非常信任張良,每次有錯誤的決策,只要張良一說,劉邦馬上就改正並照張良說的做。
張良也是非常感恩於劉邦的信任。在陳涉起義之後,張良本來帶著自己的一百來號人是去投靠叫景駒的人,半路上遇見沛公劉邦,張良給劉邦說自己的想法,劉邦非常讚賞他,並按他說的做。張良以前給別人說,別人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於是張良認為沛公是那個懂自己的人,於是就投靠了沛公。
中國人少有人不知道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荊軻刺秦王失敗以後,各國還有很多像荊軻一樣計程車,用盡各種手段繼續刺殺秦王,張良就是其中之一。
張良是韓國人,祖上曾五代為韓相,到張良這一輩時,其父死後二十年,韓國被秦國滅掉,張良當時很年輕,還未在朝庭做官。
所以,對於張良來講,秦國與他有不共戴天之仇,秦國滅了他的國他的家,他的有生之年是與秦國勢不兩立。
他後來盡心盡力鋪佐劉邦,其實是想要借劉邦的力量幫助自己實現滅秦的願望。 在未遇到劉邦之前,張良曾刺殺過秦王,可惜尚未成功。
當時,秦王的車馬東巡經過博浪沙時,張良重金請一名大力士將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擲下,但砸中的是副車,未能砸中秦王,但也把秦王嚇得夠嗆,全城搜捕刺客,張良於是改名換姓,躲到下坯。
在下坯,張良為以後輔佐劉邦做了兩個準備:第一,因拾履的典故,巧遇黃石仙人,得到太公兵法,有了做帝王師的資本,為後來替劉邦出謀劃策立下漢馬功勞。第二,項伯殺人,張良幫他躲避,讓項伯欠了張良一個大人情,為鴻門宴上劉邦的逃脫積累了關鍵的人脈資源。
接下來,在劉邦從沛公一步步發展狀大的過程中,是張良在每一次關鍵的生死存亡時刻,為劉邦制定正確的政治決策,讓劉邦一次次險中求勝,最後登上皇帝的寶座。
在與秦軍對決之時,張良為劉邦建議用重金收買秦軍將領的方法,讓劉邦很快破秦。當劉邦進入秦宮,因貪念皇位,是張良又一次及時勸說他退出秦宮,並與咸陽百姓約法三章,為劉邦後來登上皇位爭取到了最寶貴的民心。 在與項羽對決時,先是在鴻門宴中,由於之前對張良項伯的救命之恩,在項羽出兵攻打劉邦的前一夜,項伯連夜將訊息告知,才有了鴻門宴上與項羽解釋,讓劉邦躲過了一劫。 在之後,項羽分封,張良建議劉邦燒棧橋,麻痺項羽,讓項羽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
在之後,爭取黥布、彭越,籠絡韓信,進而滅楚等,無不是張良出謀劃策,讓劉邦一次次從危難中化險為夷,一步步走向成功之巔。
劉邦稱帝后,大臣們為封賞的事人心不穩,又是張良建議劉邦封賞與他有宿怨的雍齒。大臣們看到與劉邦有過結的雍齒都被封侯了,自己自然不會比他差。因而安定了人心,加強了內部團結。
在之後,劉邦準備廢太子,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為太子,張良給呂后謀劃,讓呂后在這場太子保衛戰中大獲全勝。
張良處事謹慎,明哲保身是他助劉邦登基後的處事原則。
他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劉邦對其進行封侯他“不敢當三萬戶”,這與群臣爭功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
他稱病在家靜養,沉迷於“道引”“辟穀”等事中。似乎求仙問道才是他追求的。一個對政治、對財富不感興趣的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威脅呢?
因而,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卻未損毫髮。
在司馬遷《史記》末尾,司馬遷還對張良的外貌進行了描繪:“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譯為:“我原以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樣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
這就是張良,一個外表柔弱似女子,內心卻無比深邃、強大的軍事奇才。
-
5 # 賽麥大弘
謝邀,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他主要為劉邦出謀劃策,為大漢政權建立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毋庸置疑。我說說,他能急流勇退,全身而退,這是千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他隱退到漢中留壩紫柏山。“紫柏山前車馬道,道上紅塵滅飛鳥。塵裡行人不知老,歇來幾度懷山好。年少懷山心不了,年老懷山悔不早。君不見京洛紅塵多更深,英雄著地皆平沉。”據說,他隱居以後潛心研究老子的道家文化,建立道教,難怪,道教的天師都姓“張”。
-
6 # 好的57
牛人,功成身退,修仙辟穀,不然,韓信就是前車之鑑,真的是高,。有人會說蕭和呢?他為保命不是也占人良田,欺負老白姓了嗎?要不,就是老鄉,自起兵跟隨,也咔嚓了,伴君如伴虎,非得犯點錯,皇上才放心
-
7 # 微塵6373273040166
常言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我覺得歷史名人中張良似乎就是完人。理由如下:
一丶面對邪惡,膽大包天敢出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窮徵暴斂,弄得民怨沸騰。張良競盡賣家財僱刺客刺殺秦始皇。
二丶忍辱成就帝王師。
下邳圯上橋,張良為老人拾履納履得到老人賞識,獲贈太公兵法,成就帝王師。
三丶智多謀廣。鴻門宴助劉邦脫險,四面楚歌逼死項羽是張良智謀集大成者。
四、不居功,不愛財。
鴻門宴後,劉邦賞賜張良大量金銀珠寶。張良轉手以劉邦名義送給項伯,為劉邦獲得漢中地,改封漢中王立下頭功。劉邦稱帝后憑功論賞,讓張良在繁華齊地自擇三萬戶。而張良只要了與劉邦相遇時的留地做了封地。留地地少人貧,張良選擇大得劉邦歡心。
五丶張良深知與帝王可以同苦,不可共甘真諦。功成身退,不再參與政事,自甘清苦,以保自身。
六丶張良功大低調,在自己陣營中居然沒對頭,實屬難得。
我覺得張良真是個完人。
-
8 # 星空史話
熟悉漢初歷史的人都知道,張良是劉邦手下最重要的謀臣之一,他運籌帷幄,盡心輔佐劉邦,在他和蕭何,韓信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漢軍由弱變強,逆轉乾坤,最終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建立400年大漢王朝。
但這麼偉大的功績,卻並不是張良上乘智慧的全部體現,我認為,真正能讓人看出他深謀遠慮的,是他在功成名就後對自己後半生的規劃。
他深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歷史規律,所以在奪取政權後,面對來自劉邦的列土封疆的豐厚賞賜,看盡歷史城府的張良主動選擇了拒絕,只求得一塊不毛之地作為自己的封邑。他的這一舉動使劉邦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他的信任,從後續的歷史程序中就可以看出,漢政權建立後劉邦著手解決的就是異姓諸侯王問題。聰明的張良直接拒絕成為諸侯王,自然就不是劉邦的打擊目標。
張良的理智,可以從他的同事——韓信身上得到反面的印證。同樣功高齊天的韓信在革命成功後急於和劉邦分享勝利果實,從不掩飾自己貪婪的內心,按道理說,依韓信的功勞,他的封賞再多都不為過,但畢竟此時天下已經姓劉,直接暴露自己的野心,不得不讓劉邦對韓信留下戒備的心眼,這也最終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
兩個開過功臣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令人唏噓,也給後人無盡的啟示。人人都想當張良而非韓信,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張良的,不僅僅是他的智謀,而是他了然人性,淡泊名利的大格局。
-
9 # 一粒微塵的往事
關於張良,史料記載的較為詳盡,以“謀聖”著稱的張良,最開始的時候時候,只是體質衰落,貌若少女,說話輕微,並沒有一點點謀士智者的氣息。可後來的故國被踐踏,激起了張良立志要復仇的決心,於是就誕生了一個在歷史上掛起旋風的人物。而歷史上評價張良的主要要下面這幾個。血氣方剛
青年時候的張良,放棄了財產力圖要為韓國復仇,結交了很多刺客,在博浪沙行刺始皇帝,但沒有成功。
隱忍之士張良拜陳地為師,專心致志的學習,將老師傳授的基本吸收。再到後來的遇見黃衣老人的指點,張良開始從狹隘的復仇觀中超脫出來,轉變成為了天下謀福,為太平盛世而努力。謀聖張良張良一來幫助劉邦建立了帝國漢朝,二來幫助劉盈保留了太子的地位。僅僅這兩項,就足以體現了張良作為謀聖的地位。明哲保身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死,蕭何被囚禁,獨獨張良毫髮無傷,就是因為張良到處表現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是張良可能是他後半生最重要的人格魅力。 -
10 # 口袋裡的喵
張良的祖父張開地與張良的父親張平都曾是韓國的國相,張開地與張平被後世稱為五世韓相。然而後來韓國被秦國所滅,張良便一心反秦想報韓國的亡國之恨。而後張良便策劃了一場刺秦行動,行動失敗後張良隱姓埋名逃過秦始皇的追捕,值得一說的是,在歷史上有所記載的刺秦行動只有三次,主角分別為荊軻、高漸離以及張良。雖然荊軻、高漸離都做了必死的打算、但這三場刺秦行動只有張良順利逃過秦始皇的追捕。
雖然逃過追捕,但張良一直沒有放棄反秦。後陳勝吳廣起義,各地也相繼出現反秦勢力,這時張良也立起了反秦大旗,只是他覺得孤掌難鳴於是他打算率自己的部下投靠當時的自立為楚王的景駒,結果在半路碰到了正在發展勢力的劉邦,兩個人一見如故,觀點大多一致。於是張良放棄了投奔景駒的想法,轉而投到劉邦這裡,將兩處兵力合在一起。
張良始終沒有忘記復韓的使命,在陳勝吳廣起義的第二年,項羽與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為王,藉此機會張良遊說項梁,既然你們已經立了原先楚國的後人,那韓國這邊是否也可以擇賢而立呢,這樣也可以為反秦事業添磚加瓦。項梁與張良原先就認識,便同意了這個想法,立了韓王成,至此張良復國的願望達成。
後來新立的楚懷王下令劉邦和項羽兩隻伐秦隊伍誰先打進咸陽便封誰為王,此時劉邦與張良一直在相互配合,劉邦伐秦心切,在攻打宛城時,劉邦心急宛城遲遲攻打不下。此時劉邦想繞道而行,但張良給他的建議是務必要將宛城拿下,因前路的秦兵佔據險要地盤,後面又有追兵追趕,很容易形成兩面夾擊的狀態。劉邦採取了張良的建議,連夜返回包圍宛城並招降當地太守,以攻心之計兵不血刃的奪取了宛城。
後來劉邦奪取咸陽,被眼前的那些奇珍異寶,豪華的宮殿所迷惑有些忘乎所以,當時他的許多部下冒死諫言,劉邦均不予理睬,這時張良張弛有度的向劉邦說你之所以推翻秦王朝就是因為他們做了許多不義之事,現在你為天下剷除了他們,就該以他們為警,不該沉溺於享樂中。劉邦聽了張良的話離開了秦宮,到咸陽郊外駐紮,並要求軍隊不得擾民。
後來項羽抵達函谷關被劉邦阻止進關,項羽此時又聽說劉邦已經攻破咸陽,非常生氣,他下令軍隊攻破函谷關,駐紮在鴻門,想與劉邦決一死戰。這個時候有個人叫項伯,他是項羽的叔叔,張良在早年曾有恩於項伯。項伯不願自己的救命恩人喪命,因此沒有顧及項羽的大計,將這個訊息傳遞給了張良,希望張良同自己一起離去逃命。但張良是一個有志向的人,他誆騙項伯說就這樣走了不合道義,他要先向劉邦辭行。於是張良便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劉邦,劉邦知道後很害怕,張良便給他出主意說從項伯這裡下手,去同項伯說自己不敢背叛項王,於是張良將項伯請入劉邦帳中,劉邦以美酒佳餚款待,對他恭敬有禮,最後還同他結為兒女親家。項伯將劉邦的話信以為真,連夜趕回鴻門,在項羽面前說了許多劉邦的好話,讓局勢得以緩和。
後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劉邦知道此去危機重重,但不得不去,這個就是後來大家說的非常著名的鴻門宴。劉邦當時只帶了張良、樊噲以及少量士兵去赴宴,筵席之上劉邦伏低做小,向項羽解釋一番,說是有小人作祟破壞兩人兄弟情義。經過項伯和劉邦在席間的表現項羽動了惻隱之心,與此同時項羽的謀士范增在席間多次暗示項羽除掉劉邦,但項羽遲遲不動,范增便叫出了項莊以舞劍之名伺機殺掉劉邦,項伯看到劉邦有危險,便也以舞劍之名保護在劉邦一側。張良看大事不好,便出去將樊噲叫了進來,樊噲直入帳中,項羽看此人不凡便讓他入席,喝了酒的樊噲借題發揮數落項羽的不是,說他是小人之心,說的項羽無地自容,一段時間過後席間氣氛有所緩和,張良便讓劉邦和樊噲以如廁之名離開帳中,張良一人在席間與他們周旋。
和張良有關的事蹟還有許多許多,比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虛撫韓彭 兵圍垓下等等。張良跟隨劉邦一路打天下,天下初定時,劉邦論功行賞,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推辭,只要了和劉邦初次相遇的留地作為封地,所以大家都稱張良為留侯。劉邦稱帝后,他大多數時間都稱病閉門不出,在後來劉邦剷除異姓王行動中,張良一直保持中立,從不參與謀劃,但在有影響朝堂極大危害事情出現時,他也不會只作壁上觀,例如劉邦因寵愛戚夫人,想要改立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這時當時的皇后呂雉找到了張良尋求幫助,改立太子是動搖朝堂的大事,在此事張良極力周旋下保住了當時的太子劉盈。張良始終保持著疏不間親的原則,在漢初三傑當中真正做到了善始善終的那個。劉邦也曾評價他為: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為張良的字)
-
11 # 卓別擎
張良用他的一生詮釋著中華文化的內涵,正如張良廟的一副對聯所書:“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張良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被稱為“謀聖”,他一生算無遺策,奇計百出,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張良的身份卻暗藏玄機,今天我們就解密張良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司馬遷說:我原以為張良是個高大威武的漢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卻像個美麗的女子。孔子說過:“以貌取人,使我失去了優秀的學生子羽。”對於張良也可以這樣說。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泗水亭派出所所長劉邦脫穎而出完成了由亂到治的大一統,在劉邦的成功的背後,被稱為漢初三傑的三個人起了重要的作用,四人中,張良定策,蕭何管後勤,韓信帶兵,劉邦團隊配合默契,最終從失敗走向勝利。
公元前207年,八月,劉邦攻打武關。屠掉武關之後,還要透過一道重要的關卡,才能進入咸陽城。嶢關與函谷關一樣,易守難攻。攻關技術有兩種,一是硬來;一為軟施。劉邦沒有多想,準備攻打嶢關。這時,張良突然對他說道:“不到萬不得已,就不能隨便開打,問題還沒有到僵死的程度,我們應做好兩手準備。
張良是西漢三傑之一,也是歷史上很有名氣的大謀士。就是這個人幫助劉邦平定了天下,可以說張良是劉邦的主心骨。其實張良本與劉邦無緣,父親張平,亦繼任南韓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南韓已逐漸衰落。南韓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
早期的張良是個魯莽的人,後來遇到名師教育性情大變。都知道他年輕時曾經冒險刺殺秦始皇,這是一個莽撞的年輕人才會幹的不靠譜的事情;後來遇到老師,老師知道他是一個忠誠的人,但並沒有馬上傳授他學識,而是磨礪他的性格,然後才傳他“天書”。從此張良褪去懵懂莽撞,變得平靜優雅。相由心生,張良的樣貌發生變化,越來越溫柔細膩。逐漸看不出男性的豪氣,越來越像女性。
劉邦讓張良自己在齊地選擇三萬戶,但張良只肯要一萬戶,並且把封地選在第一次追隨劉邦的留地以示紀念,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定都關中後,張良杜絕門庭,不問政事,專心修道,雖然他本事大,但劉邦和呂后都對他沒有絲毫猜疑,成為為數不多得到善終的功臣之一。自漢至今,一代代跟著君主打天下自恃功高的功臣們,多參不透兔死狗烹的道理,終至慘淡收場。
-
12 # 魯西小袁
張良確實是大才,先是幫助劉邦比項羽早一步進軍關中,又在鴻門宴百般周旋保住劉邦性命,為漢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劉邦稱帝后,張良選者明哲保身,信奉黃老之術,修身養心,又說自己身體有恙,逐漸的退出了劉邦的第一集團,從“帝者師”變成了“帝者賓”。最重要的是張良不貪念權勢,一生的目標就是推翻秦朝,才得以不受劉邦猜忌,的以善終。
-
13 # 水月影片
張良是一位既有血氣之勇,又具深謀遠慮的傳奇人物。為報亡國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亡”,博浪沙一擊,差一點要了秦始皇的命;為酬知遇之恩,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終於輔佐劉邦戰勝項羽,登基稱帝;為消除劉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計,讓太子請來商山四皓,劉邦一見而易念頓失。
張良一生出謀劃策,建立了不世之功,就連司馬遷都想象他一定是一個相貌魁偉、風采奪人的奇男子,然而事實上他卻是“狀貌如婦人”。這正印證了孔子的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14 # 樂拾人生
張良,是漢代著名的開國謀臣,是漢初的“三傑之一”,他本來是戰國時期南韓的貴公子,但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毅然投身與倥傯的兵戎生涯,輔佐劉邦建立了宏偉的漢室家業,完成了古代文人的宏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劉邦稱讚其為“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給予了張良極高的評價。青年時代的張良擁有過人的膽識,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曾擔任過南韓的宰相,到了張良,中原大地,狼煙四起,群雄逐鹿,南韓逐漸衰落,最後被強大的秦國所滅亡。南韓的滅亡,致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輩事業的機會,同時也喪失了顯赫榮耀的貴族地位,所以他心存國亡敗家之恨,決心積攢力量,對抗秦朝。在復仇心的驅使下,張良悉散家財,在天下求遍刺客,準備刺殺秦始皇,但是沒有成功,秦始皇大發雷霆,全國上下大肆搜捕捉拿刺客。張良只好改名換姓,逃到邳躲藏了起來,靜候風聲。
關於張良修得兵法的過程,歷史上廣為流傳著一個故事,就是人們大概都非常熟悉的張良橋上拾履的故事,他在避禍的時候偶然得到了圯上老人送的書《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學習,誦讀這本兵書,俯仰天下的大事,終於學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本領,最終成為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跟隨劉邦,做他的軍師,為他出謀劃策,扶持劉邦,及時提點他,助他稱帝,建立了新的國家,漢朝。
漢六年,漢高祖劉邦為張良封侯爵。但是他不貪心,一直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他總是託辭病多,閉門不出,在政治鬥爭中保持著清醒的態度,後來,他上書說“我的祖先曾是南韓幾代的宰相,不幸南韓滅亡,我不惜捨棄萬貫家財,為南韓向強大的秦王朝報仇,震動天下。後來我蒙皇帝的信任,當了軍師,不過出了點主意就被封為萬戶侯,這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已經是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的待遇了,所以對我來說已經足夠啦。我只願拋開人間俗事,將追隨仙人赤松子去雲遊罷了。”不在介入政治,從帝王之師轉為了帝王的座上賓客。
司馬光對張良有這樣的評價:人世中有生就有死,猶如黑夜過後是白天一樣的必然。自古至今,根本就沒有任何超越自然而獨立存在的事物。張良是如此明辨事理和深謀遠慮,他是完全知道神仙不過是些虛幻奇異的東西罷了。但他卻要隨同赤松子遠遊,他的聰明智慧是顯而易見的了。
在功勳和名位之間,正是做人臣的難以選擇、難以放棄的地方。即如高祖劉邦所稱道的,不過只有三個才能出眾的人罷了。但是淮陰侯韓信被誅除,相國蕭何被拘禁到獄中,這不就是因為功名已達到峰卻還捨不得罷手的原因嗎?所以張良借與神仙交遊相推脫,遺棄人間凡事,視功名如同身外之物,把榮譽利祿拋在腦後,所謂“明哲保身”不問世事。
所以,張良正是能看清形勢,知道利益紛爭的利害關係,到了晚年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學習辟穀之術,欲輕身成仙。但呂后感念張良的恩德,看到他不吃東西,實在是看不過去,就勸他不要太難為自己,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勸告,仍食人間煙火。直至漢惠帝六年病逝於長安。張良採用了這明哲保身的辦法,拋棄功成名就後的榮華富貴,飄然出世,避開了政治鬥爭的漩渦,與清風明月為侶,逍遙自在地度過了晚年。為人為事真是精明啊!
回顧張良的一生,一個文弱書生,從國破家亡,遍散家財,致力抗秦,體現出的是大勇;到青年時代,巧遇黃石公,偶得兵書,學得兵法,體現出的是大幸;到後來追隨劉邦,轉戰南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體現出來的是大智;晚年看清形勢,借言學道,遠離政治,明哲保身,體現出來的是大忍。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讚道:“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複道方圖雍齒封。”全詩肯定了張良作為謀略家的一生,不愧為帝王之師,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
15 # 君士坦丁說
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劉邦對張良的評價: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在劉邦征戰的過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建議更是為劉邦日後打下基礎。
(1)先入關中!劉邦採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歷時僅一年,就進入了關中,比項羽快了一步!
(2)安定關中!正是張良的勸導和教導,劉邦才有約法三章,此後才能安定關中的民心,為楚漢爭霸奠定了穩定的後方基礎!
(3)鬥智鴻門!關於鴻門宴的橋段,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說,沒有張良,劉邦十條命也沒用!
(4)暗度陳倉!劉邦到關中之後,在張良建議之下,燒掉了棧道,表明無意和項羽爭鋒,其實卻是“暗度陳倉”的計謀!
(5)聯兵破楚!面對項羽的勇猛,張良建議劉邦聯合天下勢力,共同打擊項羽,策反了英布等,韓信彭越鬧情緒時,又給予封王的安撫等。
從以上五點可以看出,沒有張良,即便有十個蕭何,劉邦也無法取天下。所以,張良才是劉邦的“超級智庫”和“超級大腦”!
-
16 # 領導浪漫
正如張良廟的一副對聯所書:“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張良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被稱為“謀聖”,他一生算無遺策,奇計百出,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在劉邦的成功的背後,被稱為漢初三傑的三個人起了重要的作用,四人中,張良定策,蕭何管後勤,韓信帶兵,劉邦團隊配合默契,最終從失敗走向勝利。
得天下後劉邦讓張良在齊地選擇三萬戶,但張良只肯要一萬戶,並且把封地選在第一次追隨劉邦的留地以示紀念,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定都關中後,張良杜絕門庭,不問政事,專心修道,雖然他才能出眾,但劉邦和呂后都對他沒有絲毫猜疑,成為為數不多得到善終的功臣之一。
-
17 # 小和天下影視庫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張良的評價極高,他認為張良之所以提出要追隨赤松子的蹤跡,就是為了婉拒劉邦的封侯拜爵,而且還直接就表達了自己根本不愛權勢,一心只撲在了求仙問道的事情上面,避免了遭遇和韓信和彭越等人一樣的結局。司馬光認為以張良的才智,他不可能不知道世界上神仙之事都是虛無的,所以這一定是他故意這樣說的,足以見得張良的智慧。淮南王英布、齊王韓信以及彭越不但被殺,還被夷了三族,蕭何也因罪下獄,他們都是因為功勞太滿,地位太高,所以被判罪,而唯有張良將身心寄託在修身上面,不過問人間事。子房明哲保身的做法是他們怎麼也比不上的。
張良原本叫做姬良,是南韓貴族後裔,祖輩曾五任南韓宰相,是南韓數一數二的世家。無奈統一趨勢凸顯,秦始皇能力強大,南韓勢微,終於還是被大秦所滅,張良一家也從此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姬良為了報仇,弟死不葬,散盡家財只為刺殺始皇。結果刺殺失敗,亡命更姓藏於下邳多年。在二世時期眾人起義抗秦的時候,張良也隨之起義了。從此,張良就一直在為復國做著努力。家族世代都是南韓的大臣,所以張良心中抱著生為南韓人死為南韓鬼的信念,家國情懷很重。可以看出張良是一個重情義的人,只要選擇了,就會一直堅定的走下去。
關於張良的智謀,那更是不用多形容,漢高祖劉邦手下有三位大功臣,如果沒有這三位人士的幫助,劉邦的大業不能成,這三位傑出的人才就是蕭何、張良、韓信。其中數張良的身份氣質和謀略最為出眾,想他作為韓王成的手下, 對劉邦提出的種種的建議,如降宛取蟯,佐策入關;諫主安民,鬥智鴻門等都對劉邦的天下大計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張良的心中雖然一開始只是為了復國南韓,扶持韓王上位,收復南韓的土地,但是後來韓王被殺,他只能投奔劉邦這位老大哥,幫助這位老大哥為南韓報仇。
在項羽和劉邦之間,張良果斷的選擇了劉邦,一方面是因為楚霸王項羽雄威天下,身為貴族後裔的項羽按理說應該比劉邦和張良更有共同話題才對,但是項羽是為了成為天下主君,而張良身為南韓臣子,想做的卻不是成為皇帝,而是扶持韓王做皇帝。兩個人的目的不一樣,更何況項羽本身就很有謀略,有膽識,一般人的話這位年輕自負的小子根本聽不進去,所以張良在項羽的楚營可能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就無法為南韓的滅亡向秦國報仇了。
劉邦是平民出身,但是比項羽更先遇到張良,發現張良的超強能力後,他就牢牢把握住了這位人才。後來和項羽爭霸的過程中,劉邦知道張良在韓王成身邊輔佐,故意行軍至韓王成的旁邊,接張良和自己一起南下對付項羽。張良和韓王成多年來和秦軍爭奪南韓的故地,來來往往,始終不見有成效,他決定先跟隨劉邦去打敗其他的秦軍,到時候利用劉邦為南韓奪回故土。
沒想到的是楚霸王項羽一聲令下,韓王成就死了,南韓復國的希望破滅,項羽親手將張良推到了劉邦身邊。失去了主心骨的張良,只能繼續跟在劉邦身邊,對付項羽,也是為了自己的南韓和韓王成報仇。
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張良屢次獻出良計,因此有俗諺稱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形容張良的智慧。因為張良為劉邦出過許多良計,為劉邦的大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於是張良被人們尊為謀聖。 縱觀歷史上那麼多功臣,最後做大,和皇權對上,下場悲慘。張良能夠急流勇退,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
回覆列表
諸葛亮厲害吧?司馬徽也只是說:“可比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比不比的上還另說,歷史也證明確實如此。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張良可以說是智慧和謀略的化身。在劉邦起兵反秦,與項羽爭奪天下乃至穩定西漢王朝的歷史程序中,他屢獻良策,立有不世之功。因而被漢高祖劉邦譽為“人傑”。
張良多病,其貌不揚,柔弱如“婦人女子”;若臨戰場,相互交鬥,手無縛雞之力,但佐劉邦,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關鍵時刻,獻奇謀不下數十計。而劉邦最善用人,對張良言聽計從,終成大業。其中智取關中滅秦;還軍霸上待機;周旋鴻門脫險;求漢中地、燒絕棧道,壯劉邦實力而又固項羽無西憂之心;說黥布、連彭越、用韓信;分地與韓、彭藉以滅楚;封雍齒以安群臣;以及西都關中十策,為漢高祖奪取天下和鞏固天下奠定了基礎。
張良雖有如此重大成就和建樹,但從不居功自傲,更不貪圖爵祿富貴:他曾自述經歷和晚年旨趣:“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按:傳說中的古代仙人)遊耳。”張良其功之大,其智之廣,其德之高,確非常人可比,可謂超世之奇才,謀臣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