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ason和媽媽

    首先孩子要學會避免遭受欺負

      1. 進而遠之, 井水不犯河水。

      儘量不要給小惡霸任何一個欺負你的機會,不要去挑逗,招惹對方。父母要教育孩子,在那些小惡霸面前,手不能癢,嘴不要多。還比如不要帶錢和值錢的東西去學校。為了防止東西被偷,帶到學校去的東西都簽上孩子的名字。

      2. 挺起胸膛,做一個勇者

      教育孩子面對小惡霸時,一定要表現得很勇敢。如果在小惡霸面前,孩子畏畏縮縮,缺乏勇氣,一聲不吭,或者求饒。這些都是不可取的,不僅不能阻止小惡霸,反而會招來更多的欺負。只有讓孩子勇敢地面對小惡霸,盯著其眼睛,用自己的行動讓小惡霸明白:我不是一個軟弱的人,我不怕,所以最好不要和我胡攪蠻纏的。這樣做,就給小惡霸一種警告和示威。 在小惡霸面前能夠勇敢的表現自己的舉動,也會給孩子堅強的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覺。

      3.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人無完人,父母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完善自我。比如:孩子有點胖而讓人取笑,孩子為此而自卑,那麼父母可以鼓勵孩子透過節食,運動來減肥。透過減肥成功這個過程來培養孩子自信心。具有尊嚴和自信的孩子不會逆來順受,更可能理直氣壯地阻止小惡霸的欺負。

      4. 結交好友

      鼓勵孩子平時多結交一些好朋友,互相幫助。課間一起玩,放學一起回家。這樣也可以避免遭受小惡霸機會欺負。

      即使這麼做了,萬一孩子還是被人欺負了,孩子應該怎麼麼辦呢?以下是一些孩子可以使用的應付“小霸王”的基本方法。

      1. 繞開,迴避,忽視小惡霸。 即使聽到難聽的話,也假裝沒聽見。經過小惡霸的時候,連看都不要看。

      2. 面對小惡霸的欺負,忍住憤怒,不要哭,更不能顯出你的痛苦和煩惱。因為小惡霸的目的就是激怒你,惹你難過。如果你由此生氣,那麼正中他的下懷。所以即使內心感到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也不要輕易在小惡霸面前顯示。在憤怒的時候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很多練習,每個人的採取的方法不一樣,我兒子喜歡使用“數到十,再深呼吸”的戰略方法。

      3. 用冷靜,堅定的語氣,眼睛盯住小惡霸,說:“沒有。” “這只是你的想法。”

      5. 轉身走開或跑開。遠離是非地,或者走到有成年人在的地方。

      6. 如果你一再被小惡霸欺負,那麼一定要把這個情況告訴給值得信任的成年人:父母,老師,或者你所能信任的親戚,不要埋在自己心中。要知道,被小霸欺負不是你的錯,有錯的是小惡霸。告訴成年人不是“愛打小報告的小人”的行為。

  • 2 # 1500996010

    這是個需要持續探討的複雜話題,今天我們只能簡單的說幾個方面。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不少父母把所有的愛都集中到孩 子身上,溺愛、嬌慣孩子、事事包辦代替。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事太慢,反而給自己惹麻煩,事事包辦;有的父母過分偏重智育,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有的父母怕孩 子被同伴欺負,不讓他出去與別的小朋友玩,一遇到孩子與同伴間出現問題,就急於出面解決。這種過度的照顧,過分的保護,實際上剝奪了孩子鍛鍊的機會,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活動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會與人交往,缺乏獨立性,依賴他人。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畏縮退避,而這更易遭受 挫折、失敗,從而造成自卑的心理。在孩子開始比較多的接觸環境刺激之後(例如:進入幼兒園或是學校),才會出現挫折忍受度不足的問題。所以,孩子在教養的 過程中很多都是在上學之後出現這些問題。

    在處理孩子挫折忍受不足的問題時,我們應該先找到原因。孩子愛生氣,或是在集體生活中無法表現出正向思考的主要原因我們可以分成幾種:

    一、經驗不足

    孩 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接觸的事物很多都是可以重複開始的,如跟在屁股後面收拾殘局的家長和老師,所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到上學或是環境有新刺激加入的時候,才會有處理挫折挑戰的機會。試想一下,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輸了必須要接受代價,其他孩子是不會再給他一次機會的。如果孩子沒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如何 能體會現在只要好好的想想辦法,等會玩遊戲時就不會輸也就可以不用接受代價。如果你的孩子確實存在社交能力的欠缺,也就是說缺乏交朋友融入群體的能力,那 麼,他確實需要我們教他這些技巧,否則他很難融入他的同伴。

    二、策略太少

    其 次的原因是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夠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問題解決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策略要是沒有增加,對於任何挫折的經歷就都只會有挫敗的預想。這也 是現今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小小年紀的,就用激烈的手段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原因。有研究表明,對孩子來說,自我建構的策略系統較之成人的外部干預和發展更為有效,也更適合他們的實際需要。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社會行為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在幼兒園、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孩子對在與人交往和 對物的操作時所遭遇的行為問題,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判斷,獨立的採取一些積極有效的解決策略。其中的行為問題包括人際衝突問題和遇到失敗和困難時的弱表現 問題。孩子在學習獨立解決碰到的問題和困難時,良好的意志品質是開啟問題的第一把金鑰匙。良好的意志品質包括專注、自律、自信和堅持,不好的意志品質包括 任性、膽怯、懶惰和放棄。

    1、幫助建立自信,認定問題可以解決

    孩 子是在積極地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獲得勇氣的,正是這種勇氣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客觀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但前提是他必須有足夠的自信,認定問題可以解決。孩子的自信心與承受力建立在他各方面優點的基礎上,在某一方面的充分自信,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其他方面的挫敗,碰到困難時,孩子忘記了自己的優 點,我們就藉助優勢激勵法改變他變弱勢的信心,比如,孩子在活動中遇到問題不能完成任務時,告訴他:媽媽相信你,你上次在學習跳繩時,一下就學會了,這麼 難的事你都做得好,這點小事一定難不倒你的。當孩子取得成功時,家長以微笑、點頭或讚許的目光及時的鼓勵,讓孩子體驗成功,從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對新的挑 戰。

    2、幫助學會堅持,培養解決問題的勇氣

    要 想學會與困難周旋,還需要一些堅持和毅力。在日常活動中,我們觀察到一些孩子願意堅持,而一些孩子卻缺乏耐心。當問題出現的時候,通常有兩種態度,一是“算了吧,下次再做!”選擇逃避;二是“今天一定要搞定!”選擇堅持。如果我們能成功地培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鍛鍊第二種態度,就能很好地促進孩子養成 良好的性格,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非常有好處。

    三、溝通能力不佳

    最 後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好也是一大因素。有的孩子在家裡活潑好動,聰明伶俐,而一旦來到新的環境接觸陌生人時,就會變得害羞靦腆,呆板笨拙;有的孩子在學校裡 獨自遊戲、自言自語、顯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則恰恰相反,與人交往處處逞強,橫行霸道,顯得盛氣凌人;還有的孩子遇到熟人時,即使大人強迫其對人要有禮 貌,他也緘口不語,設法躲避。這些情況的發生,都是因為孩子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所造成的。

    1、豐富孩子的業餘時間

    父母可以經常帶著孩子外出活動,和親朋交流,這樣,能夠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逐步擴大孩子的眼界,會讓孩子在觀察周圍事物和人們的實際活動中,逐步增強他們的交流。

    2、建立孩子的自信

    膽 小害羞的孩子往往因為膽怯而不敢與人溝通,結果侷限於很小的朋友圈子,變得越來越孤僻。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平時一點一滴的培養出 來的。當孩子認為自己是可愛的,能夠被別人接受的時候,他們就會有自信的表現,而自信的人往往就是可愛的,人們願意與之交流,而溝通的人越多,就越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從而在別人的面前顯得大大方方,從容不迫。能夠獲得友誼和歸屬感才是我們對孩子的最好引導和幫助。

    父母,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培 育者,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那麼,請千萬不要忽略孩子的自信心,因為,這與孩子溝通能力的強弱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如果我們能夠及時的 對受氣包或小霸王伸出援手,給予正確指導和幫助就會大大改善孩子們“你欺負我我欺負你”的不正確的狀態。

  • 3 # 暖爸實驗室

    你說的是校園霸凌對吧。

    “他打你,你就打他!”

    呵呵開玩笑的……下面來正經回答。

    先說治本的……再說治標的……

    1.愛孩子

    首先家長要愛孩子,家長要關心孩子,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

    如果平時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非打即罵,不去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制,說什麼就是什麼,孩子沒有商量的餘地和反駁的空間,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試想,這樣的孩子,在家裡就養成了逆來順受的習慣,形成了受氣的氣質,到了學校不被欺負才怪。

    所以想要孩子不受欺負,首先要用愛,關懷和平等,去澆灌一個自尊自愛性格好的孩子。

    2.提高孩子在學校的社交地位。

    朋友多的孩子不會被欺負。

    讓孩子與人為善,和周圍的同學打成一片。一個好漢三個幫……

    在中小學,如果你有一些文體特長,可以為班級出黑板報,參加運動會為班級爭光拿獎牌,會彈鋼琴吹薩克斯各種晚會文藝匯演少不了你,是班級裡面籃球隊足球隊的主力,是班級裡某一門學科的尖子,課代表,班委……這樣的人是很受歡迎,有很多朋友的,也是不可能成為被霸凌的物件的。

    所以就需要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可以挖掘的特長。可以在群體裡面拿得出手的東西。培養出孩子的社交價值,孩子就不會被欺負了。

    3.培養孩子的自信

    一個總是畏畏縮縮沒有自信的孩子看上去就是天然的被欺負的物件。

    一個孩子如果身材高大壯實充滿Sunny是怎麼也想象不到他是被霸凌的物件。

    所以要給孩子補鐵補鋅補鈣加強營養,打籃球排球踢足球加強體育鍛煉……

    練習騎車跳繩游泳空手道跆拳道合氣道……開玩笑的……

    一個人有本事的時候,對別人好是謙虛。

    一個人沒有本事的時候 ,謙虛就是慫……

    就是這樣……

    4.傾聽孩子的聲音。

    很多家長喜歡數落孩子,比如考試考的不好,回到家之後,如果家長不鼓勵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反而諷刺,挖苦孩子,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如果每次和孩子互動都是這樣的氣氛,孩子在學校受了欺負也不會和家長說的。想要保護孩子,首先要和孩子平等,懂得傾聽。贏得了孩子的信任才能瞭解孩子身上發生的真實狀況。

    5.給孩子支招

    “他打你,你就打他!”

    一味的忍讓是不對的。但是想一想我們成人社會,難道在社會上受了一點委屈就會正面硬剛嗎?有的時候會不會曲線救國?有的時候會不會用一點策略和技巧?

    不要給孩子預設什麼“以牙還牙”,“他打你的左臉你就給他打你的右臉(大霧)”,要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

    校園霸凌分為很多種,有的時候孩子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應對,這個時候,如果如第4點所說,我們已經贏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回家就會給我們反饋,我們的經驗比孩子豐富,就會幫助孩子分析。

    6.家長的態度是關鍵

    如果孩子自己解決不了,那麼就只有家長出面了……

    或者找對方,或者找老師……

    如果孩子一直都在被欺負而家長不干涉。那麼老師知道這個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老師也會懶得管,那麼你的孩子就慘了。

  • 4 # 小林子啦啦啦

      在一所市區學校,班裡20多名孩子的父母聯名為孩子請假。班主任收到這聯名請假條後,急得滿頭是汗。她給每位父母打電話,可是父母們似乎早就商量好了,拒絕將孩子送往學校。而他們的理由也是非常一致的,即班裡的“小霸王”經常欺負這些孩子。惹不起自然躲得起,於是父母與孩子們便開始了這種抗議。結局如果猜得沒錯,這個“小霸王”應該會被學校勸轉校。

      

      這樣的“小霸王”也許算是特例。如今幾乎每個學校都會有一些喜歡惹是生非、欺負同學的孩子。他們雖然比不上那則新聞裡的“小霸王”,但是這種喜歡欺負人的行為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我曾接觸過一個一年級的小男孩,他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是“愛打人的孩子”。那時候,他的媽媽沒少跟人家賠禮道歉,他的爸爸為了糾正他的“性格”,經常打他。結果這“性格”並沒變平和,上了小學,這個小男孩照樣喜歡惹是生非,他的媽媽更是成了老師辦公室的常客。當她向我諮詢如何糾正孩子“壞性格”的時候,我先糾正她一點,喜歡在學校裡惹是生非、欺負同學不是性格問題,而是行為問題。我問她:“孩子的爸爸是不是有點暴力傾向,比如脾氣大的時候會摔東西?你們是不是經常吵架?在教育孩子時是不是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她有點詫異:“你怎麼知道?”

      

      其實每個行為不良的孩子的背後,幾乎都有著脾氣暴躁、崇尚“棍棒”教育的父母。這樣的父母甚至自身也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孩子並非天生就有壞的行為,他之所以喜歡欺負人,是因為他看到家裡有人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衝突,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一種充斥著批評的環境中。孩子自然而然地將這種原生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帶到了自己的學校生活中。他自然而然地認為,如果想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事,訴諸武力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用積極的暫停來代替用爭吵和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

      父母想讓孩子改變惹是生非,欺負同學的不良行為,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一要改變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二要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具體來說,父母可在平時有意地糾正自己用吵架或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每當想吵架或發火的時候,就去一個能讓自己冷靜下來的地方待一會兒,等心情平靜下來後,大家再好好商量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們就拿某一件家庭瑣事來說。某天孩子的爸爸醉酒回家,孩子的媽媽看到他的這種樣子就來脾氣,早就提醒過要少喝酒,但每次都不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倆人互不相讓,很容易就吵起來,甚至動用暴力。但是如果各自去屬於自己的冷靜空間裡冷靜一會兒再出來後,彼此就會想到新的解決方法:下次喝酒前可以機智推脫掉。

      父母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是採取暴力措施還是採取一種積極的溫和的解決方式,這會影響到孩子的思維習慣。當孩子看到父母面對一些問題時,採取的是一種溫和的解決方式時,他也會將這種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帶入自己的學習生活中,不良行為自然就減少了。

      改變棍棒式的教養方式,這樣的話不要和孩子說

      父母批評孩子或者打孩子,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改變不良行為,變得更好。可是這種棍棒式教育方式會使孩子更加自卑,對自身形成一種負面的認知,甚至也學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如果父母不想培養一個惹是生非的“小霸王”,就必須將棍棒式教養方式轉變為一種積極的溫和的教養方式。

      

      父母要儘量減少批評孩子的次數。在想批評孩子的時候,請思考這樣三個問題:

      1:為什麼要批評?

      2:自己將要進行的批評是不是無意義的?

      3:有沒有更好的代替批評的方法?

      父母在脫口說出批評孩子的話語之前,請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積極的話語來代替它。

      如果無意中責罵了孩子,請這樣去彌補

      雖然父母也都知道責罵孩子是一種糟糕的教養方式,但有時候還是會忍不住。而父母的斥責常常會使孩子在情緒上處於一種消極狀態。如果無意中責罵了孩子,父母應如何去彌補呢?一旦發現對孩子說了過分的話,就要儘快向孩子道歉,讓孩子明白。比如,”對不起,剛才爸爸實在太生氣了,雖然說的話很傷人,但不是爸爸的本意。爸爸其實很喜歡你的,你要明白。”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尋【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輪胎鼓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該如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