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腦瓜崩兒
-
2 # 古史今鑑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紫禁城被清軍接管。 [20] 同年十月,清世祖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順治帝在太和門向全國頒佈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為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到雍正帝即位之後,開始移居養心殿。
-
3 # 大明人
1、明代建築留存:在明末1644北京城兩度易主的混亂中,部分宮殿遭到焚燬,後來清室予以重建,比如皇極殿,重建後更名為太和殿,後來清朝的兩百年中,也有正常的建築更新換代,現紫禁城建築以清代建築居多,但還有相當數量的明代建築倖存,比如中和殿(明中極殿)、保和殿(明建極殿)。
2、建築形制的改變:在清室重建的建築中,有一些做了較大的改動,比如太和殿(明皇極殿),雖然在明中期世宗的復建時體量就有所縮減,但清室為了防火的考量,康熙朝重建中將其兩側的抄手斜廊改為紅牆,這個視覺觀感嘛,簡直是天壤之別啊,好像太和門(明皇極門)兩側的實體牆也是從明代的廊柱改來的。還有乾清宮兩側的昭仁殿和弘德殿前,從前是抄手斜廊連線著乾清宮大殿和東西側的廊廡,清代也改建成了封閉的圍牆。
其次,明代的斗拱較清代大,出簷較清朝深遠一些,雖然和唐宋比,明清都是渣(開玩笑),明清故宮最直觀的對比,可以去故宮看過太和殿以後,去旁邊參觀一下太廟的享殿,一目瞭然。此外,朝陽門內南邊兒的智化寺也是原汁原味的英宗時代的建築,陰差陽錯的留了下來,很有「明風」值得一去。
第三,清代將中宮皇后的坤寧宮改成了個薩滿祭祀場所,那幾口大鍋和後邊的煙囪,看著是心累,這應該相當的清朝風格了,在盛京故宮也看到過類似的。
第四,明代奉先殿和清代奉先殿的形制也不甚相同,此外,明代在奉先殿西側是弘孝殿、奉慈殿的位置,清代則是齋宮和毓慶宮的位置,這處宮殿的變遷與明代奉慈制度在清代沒有存在的必要有關,還有雍正帝的祭祀齋戒地點歸於內廷。
3、紫禁城整體功能佈局的改變:這方面改動還是挺大的,清代南三所的位置,明代是太子的東宮端本宮範圍,神宗朝兩宮皇太后並立的時候,孝安陳太后好像也住過這裡,當時叫慈慶宮,而孝定李太后住在慈寧宮;東北部乾隆帝的寧壽宮和西北部崇慶皇太后的壽康宮自然也是新建的,御花園西側的乾西五所被乾隆改了個面目全非,其中就包括那個漱芳齋,最後的最後,清末對西六宮的改動~~大的已經沒法說了,儲秀宮和翊坤宮合併,長春宮和啟祥宮合併,直接破壞了內廷東西對稱的格局。
4、用色和彩繪:這方面明清都是紅牆黃瓦,清代最高等級的是和璽彩繪,這個明代沒有,但總體來看都是青綠彩繪。明代的彩繪在東華門城樓內簷還能看到。
5、宮殿宮門名稱方面改了很多:奉天門(成祖命名)-皇極門(世宗改)-太和門(清改),奉天殿(成祖命名)-皇極殿(世宗改)-太和殿(清改),華蓋殿(成祖命名)-中極殿(世宗改)-中和殿(清改),謹身殿(成祖命名)-建極殿(世宗改)-保和殿(清改),玄武門(成祖命名)-神武門(清改)。
6、帝后居所:明代帝后住乾清宮和坤寧宮,而清朝自雍正帝后,皇帝住養心殿,而皇后則在東西六宮間,沒有固定居所。
-
4 # 華山派令狐臭
故宮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這條線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這樣建造象徵著皇室的威嚴。
在中國古代,禮可以說是統治者用以治國的根本。禮制是什麼?《禮記》第一篇《曲禮上第一》說得很清楚:“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是決定人倫關係,明辨是非的標準,是制定道德仁義的規範。禮不僅是一種思想,而且還是一系列行為的具體規則,它不僅制約著社會倫理道德,也制約著人們的生活行為。這些規範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內容就是建立一種等級的思想和等級的制度。
在一部《禮記》中可以見到不少有關建築形制的規範與要求。《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中將城市分為天子的王城,諸侯的國都和宗室與卿大夫的都城三個級別,規定:“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途九軌,環途七軌,野途五軌。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環途以為諸侯經途,野途以為都經途。”這是說王城的城樓高九雉,每雉高一丈,即高九丈;諸侯城樓按王城宮隅之制即高七雉;宗室都城城樓則按王城門阿之制,只能高五雉。王城的經途即南北向大道寬九軌,可並行九輛車;諸侯城的經途相當於王城環城道路的寬度,即寬七軌;而宗室都城的經途,只能有王城城外道路的寬度,即五軌之寬。
《禮記·禮器第十》中講:“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為貴也。”又說:“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規定從宮室、器皿的大小,死後墳頭的高低,棺槨的厚薄都有等級的區別,越大越高貴。在宮室、廟堂的建造中,又以建築群的規模和房屋之高低為貴賤的標準。
為了讓禮在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歷代統治者制定了各種更為具體的規章制度,並將它們列入國家的法典。唐朝的《營繕令》中規定:都城每座城門可以開三個門洞,大州的城正門開兩個門洞,而縣城的門只能開一個門洞。帝王的宮殿可用有鴟尾裝飾的廡殿式屋頂,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只能用歇山式屋頂,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式屋頂。明朝在建國之初即對親王以下的各級官民的宅第規模、形制、裝飾都有明確的制度。《明會典》中規定:公侯,前廳七間或五間,中堂七間,後堂七間;一品、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後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
“間”指房屋的寬度,兩根立柱中間算一間,間數越多,面寬越大。“架”是指房屋的深度,架數越多,房屋越深。“廡殿”“歇山”“懸山”都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根據它們不同的構造和形式,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分別代表房屋由高階到低階的不同等級。所以,等級制在建築上透過房屋的寬度、深度,屋頂形式,裝飾的不同式樣等被表現出來,建築往往成了傳統禮制的一種象徵與標誌。與其他型別的建築相比,宮殿建築的象徵與標誌作用自然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和突出,所以我們首先從禮制的秩序與等級來探討紫禁城的規劃與建築佈局。
先從位於中軸線上的各座城門、院門說起。午門是整座宮城的大門,位於紫禁城的最南面。高高的城臺上,中央有一座九開間的大殿,在它的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在這殿屋兩端各有一座方形的殿堂,這種呈字形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階的形式。午門大殿用的是廡殿重簷式屋頂,這也是屋頂中最高階的式樣。午門作為紫禁城的大門,同時又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和戰士戰後凱旋向皇帝獻俘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曆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官員犯死罪,傳有“推出午門斬首”之說,其實明、清兩朝執行死刑斬首示眾的地方是在離午門有相當距離的菜市口,午門廣場只是對官員執行“杖刑”的地方。午門城臺下正面有三個門洞,左右城臺各有一門稱為掖門。正面中央的門洞是皇帝專用的門道,除皇帝外,皇后在完婚入宮時可進此門;各省舉人彙集京城接受皇帝殿試,中了狀元的進士可由此門出宮,這算是特許的了。百官上朝,文武官員進出東門,王公宗室進出西門。如遇大朝皇帝升殿,朝見文武百官人數增多,和皇帝殿試各省晉京的舉人時,才把左右掖門開啟,文、武官分別進出東、西兩掖門,各省舉人則按在會試時考中的名次,單數走東掖門,雙數走西掖門。一座午門的五個門洞也表現出瞭如此鮮明的等級制度。
紫禁城的後門為神武門,位於中軸線之北。神武門原稱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門。清朝第二任皇帝康熙名玄燁,為了避諱,將玄武門改為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周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
午門的北面是紫禁城前朝部分的大門太和門。太和門不是宮城之門而是一組建築群體的大門,因此它沒有采用城樓門的形式,用的是宮殿式大門。大門坐落在白石臺基之上,面闊九開間,進深四間,上面是重簷歇山式屋頂,這是在屋頂中僅次於重簷廡殿頂的等級,大門之前的左右兩邊各有一隻銅獅把門,銅獅坐落在高高的石座上,張嘴瞪目,形態十分雄偉,增添了這座大門的威勢。明、清兩朝的帝王除在重大節慶日必須親臨太和殿舉行大朝儀式外,平日遇到需下詔頒令時往往在這座太和門內接見文武百官。所以太和門除了作為前朝的大門外,還有“御門聽政”的用處。
紫禁城後宮部分也有一座大門,稱乾清門,它位於前朝保和殿的北面,也是一座宮殿式大門。面闊五開間,單簷歇山式屋頂,也有白石臺基,門前左右也有一對銅獅子把門。但它畢竟是後宮的大門,所以在屋頂形式、面闊大小、臺基高低、銅獅子的形態上都比太和殿要低一個等級。在禮制規定的許可範圍內,為了不失後宮大門的身份,特別加建了兩座影壁,呈八字形聯接在大門的左右,與乾清門聯成為一個整體,使這座宮門也頗有氣勢。
我們再看一下中軸線上的幾個庭院、廣場和廣場上的主要建築。從午門進紫禁城,首先來到一個橫向的廣場,面積有26 000平方米。北面為太和門,左右兩邊各有門廊圍合成為封閉性的庭院。在廣場的中間,橫列著一條稱為金水河的小河,橫貫東西,將廣場分為南北兩半。河上架著五座有漢白玉白欄杆的石橋,正對著太和門。紫禁城裡並沒有自然河道,這條金水河從何而來?
原來在中國人的環境觀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種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風水的形式被固定下來,即使沒有自然的地勢環境,也要人工創造出相應的條件以求得吉祥與安寧。紫禁城在興建時,用挖掘護城河的泥土在宮城的北面堆築了一座景山,又從護城河中引出水流,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宮中,並讓它流經幾座重要的建築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環境。於是,在這座重要的太和門前出現了這條金水河,河道彎曲如帶,也稱為“玉帶河”。當年皇帝御門聽政,文武百官清早就立候在這條玉帶河的南面,等帝王駕到,即從太和門的左右兩側臺階上門聽旨。玉帶河不僅具有風水作用,也有排洩雨水、供水滅火的功能,它橫貫太和門前,無疑也增添了環境的意趣,加強了廣場的藝術表現力。
進入太和門到前朝部分。先是一個十分寬廣的庭院廣場,紫禁城的中心大殿太和殿就坐落在廣場之北。太和殿是宮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壽誕,每逢重大節日接受百官朝賀和賜宴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禮儀。其後的中和殿是帝王上大朝前做準備與休息的場所。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舉行殿試和宴請王公的殿堂。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組成紫禁城前朝的中心,無論在整體規劃與使用功能上都處於整座宮城最重要的位置,尤其以太和殿最為突出。
太和殿面闊11開間,共寬60.01米;進深5間共33.33米;通高35.05米;建築面積2 377平方米,它是中國留存的古建築中,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屋頂最高的一座大殿。屋頂自然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臺基有三層,共高8.13米,三大殿共用這座大臺基。三層臺基的四周有石欄杆相圍,臺基的前後左右設有臺階,其中前後的臺階有左右並列的三道,中央一道為專供帝王上下的御道,御道上雕著九條龍紋。在最上面的一層臺基上,位於太和殿的前方,還佈置著象徵國家長治久安、江山永保的銅龜、銅鶴、石嘉量、日晷和成排的銅香爐。每當大朝之日,龐大的儀仗隊羅列廣場,旌旗招展,百官上朝,鐘鼓齊鳴,殿前香菸繚繞,這氣氛是頗具感染力的。試想當年朝廷百官或各路使節要覲見皇上,先在午門或太和門外候旨,然後經幾道門闕進入廣場,穿過儀仗隊,爬上高高的三層臺基才能進到太和殿,這種環境造成了一種威懾力。當年的規劃者和匠師們就是這樣運用最大的廣場,最高的臺基與建築,最講究的裝飾,透過環境的經營,及建築本身的形象與裝飾使紫禁城威武壯觀。
後宮也有三座主要的大殿。最前面的是乾清宮,在明朝和清朝前期這裡是皇帝、皇后的寢宮,有時皇帝也在這裡接見下臣,處理日常公務。其後是交泰殿,為皇后接受皇族朝賀的地方。最北面的坤寧宮為皇后居住的正宮。清朝時將它分作東西兩個部分。西半部分按滿族習俗,沿牆設大炕,室內安置大鍋,每逢祭日,皇室在這裡殺豬、做米糕、喝酒祭祀諸神。東半部為皇帝結婚用洞房,設有龍鳳喜床,雙喜字影壁等。三座宮殿同處於中軸線上,並且坐落在同一座臺基上。乾清宮與坤寧宮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屋頂。按禮制,後宮比前朝要低一個等級,所以這裡的臺基只有一層。乾清宮前面的庭院遠沒有前朝的那麼寬廣,在乾清門與大殿之間還連著一條甬道,使人們進入後宮大門後直接可以走到乾清宮而不必由庭院登上高高的臺基。凡此種種,都可以使人明顯地感到這裡是供帝王生活的寢宮,不需要像前朝宮殿群那樣地威嚴而宏偉。
紫禁城的規劃與建築佈局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古人認為世上萬物皆分陰陽,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中前為陽,後為陰;數字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等。在紫禁城,屬於陽性的帝王執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放在後方,這不僅適應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後宮部分只有兩座宮(即乾清和坤寧二宮,交泰殿是後期加建的),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
-
5 # 建聞君
一、大政殿
1、大政殿屬於君臣合署宮殿。君臣合署的意思就是大家在一起辦公,是相對比較平等的關係。比較像北京四合院,皇帝辦公在正房,大臣們根據職位或者工作,分別在東西兩個廂房。大家就像一個大家庭,政治氛圍融洽,還沒有過多的階級分化。
2、帳篷式的風格。瀋陽故宮中的十三亭和大政殿都是亭帳式的建築風格,其實這個不難理解,一般都認為滿族來源於女真人,他們的遊牧生活更多的是帳篷的結構形式。所以,在建造房屋的時候,也結合了常見的帳篷和中原的木結構進行統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
3、奢華。大政殿的位置是坐北朝南,也是傳統文化中的尊貴位置。大政殿在剛開始叫做篤恭殿,上面盤旋著金色的五爪飛龍,兩條龍相對,也象徵著天子的威嚴。房頂還是採用傳統的黃色琉璃,在周邊裝飾綠的剪邊。我們都知道黃色代表著皇家的權勢不容侵犯,綠色代表著滿族人民對草原的懷念。
4、十王亭。十王亭是排列在大政殿前面呈“八”字型分佈的石哥亭子,是八旗大臣和左右翼王辦公的地方,這在皇宮建築中是比較少見的形式。十王亭是“雁翅形”建築,和大政殿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十王亭的房頂用的灰色瓦片,而不是黃色的琉璃瓦。也是為了體現“君臣有別”的身份特性,所以十王亭的排列順序也很有講究,與大政殿的遠近體現著與皇上的親疏關係和寵愛程度。
二、崇政殿崇政殿在瀋陽故宮的中路,前面是大清門,是皇太極的辦公的地方。作為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皇太極,建立了統一的皇權。崇政殿就金碧輝煌,走廊的柱子是方形的柱子,崇政殿內部的柱子是圓形的柱子,上面有五爪金龍,龍尾伸進柱子裡。不僅增加了大殿的美感,也讓建築結構更加牢固。崇政殿的中心是龍椅的位置,也是皇權集中的體現。
回覆列表
紫禁城採取嚴格對稱的院落式佈局,按使用功能分割槽,依用途和重要程度有等差、有節奏地安排建築群的體量和空間形式,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組群佈局的最高水平。紫禁城的基本佈局是明代的,現存明代建築尚有百餘座。
建築群組佈置上,紫禁城強調中軸線,也利用院落的大小、殿庭的廣狹來區分主次。前三殿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建築群,佔地面積為宮城的百分之十二,後三宮面積為前三殿的四分之一。其餘的宮殿,包括太上皇、皇太后的宮殿,又小於後三宮,以突出前三殿、後三宮的主要地位。在建築形體上,主要是透過間數多少和屋頂形式來區分主次,間數以十一間為最,屋頂等級依次為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最重要的加重簷。透過這些手法,把宮中大量的院落組成一個軸線突出、主從分明、統一和諧的整體,把君臣、父子、夫婦等封建倫常關係,透過建築空間形象體現出來。
首先我們看到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它們象徵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質為一身的意思。金水橋下是內金水河,內金水河從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涵道引入紫禁城,沿紫禁城內西側南流,至武英殿東向,經武英殿門前,再東經涵道至太和門前。
又經涵道東出至文淵閣前水池,從文淵閣東出經三座門前石橋,最後流入午門東側筒子河,全長2100米。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宮中營造用水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分隔空間、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