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智教育
-
2 # 圍棋歷子
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但是我目前還沒有孩子。如果我以後有了孩子,我一定會讓他讀《道德經》,或者是《論語》包括《大學》《孟子》《中庸》等等。
為什麼我會支援讀這些經典?接下來我來說一下讀這些經典的好處。
中華文化上下5000年。能留下來的一定都是精華,否則它一定會被歷史長河所淘汰。
一、讀經典可以增加孩子的識字能力
這些經典裡邊有大量的可能是孩子小學用不到的字,甚至是孩子生活中不常用的字,我們在讀的時候,會讓孩子認識很多很多的字,孩子只有認識字了,他才能去閱讀,所以讀經典可以增加孩子的識字量,是非常好的。
二、學習先賢們文化
我們現在的社會可能一個人一生會出好多本書,甚至一本書只需要半年至一年兩三年。但是古代的先賢們,他們一生可能只有一本書,甚至好幾個人才能完成一本著作。所以一本書裡面容納了很多人的思想,當時社會的文化背景。
三、瞭解我國曆史
為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你可以給孩子講一下關於這本書歷史背後的故事。比如說論語這本書,您可以給孩子講一下孔子,他曾收了很多很多的學生,包括他學生的一些故事。
四、為初高中的文言文閱讀打下基礎
要說現在學生最頭痛,什麼是英語嗎?其實不是。更多的是對於我國文言文的理解。孩子小的時候已經把一本幾千字甚至幾萬字的文言文讀過,那些初高中的文言文只有短短的數幾百字,對於孩子來說簡直太簡單了。
五、腹有詩書氣自華
孩子小的時候你給他什麼就是什麼,你給他一個手機,他可能整天說的就是打遊戲等等。你給他一本書,他可能講的就是書裡邊的故事。那你給他一本我們的國學經典,孩子們說的也就是我們的國學經典。在閱讀國學經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
-
3 # 勁節清風
會的!《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經典的傳統文化著作;《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學生所著,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經典的傳統文化著作。這兩本著作是中國的哲學代表,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二千多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受其影響。
-
4 # 水清樸一
既然是給孩子“閱讀”,說明孩子還沒到識字的年齡,我在孩子5歲之前也嘗試過給他讀經典,實際上效果不是很好,後來改變了自己的計劃
我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學經典經典的東西本身就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且不論學習經典對文化繼承有什麼作用,經典著作以及傳統文化確實對一個人的涵養和舉止能起到引導的作用,孩子的成長需要在幼童時期去樹立人生底色,我們普通的家庭能給他帶來什麼呢?不若用老祖宗的智慧幫助他成長。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就是讓一個人未識字先讀書,在沒有成人之前就已經飽讀了詩書,熟讀四書五經,人在成年以後必然不會讓家長擔心,因為他已經明確了做人的根本,幼童打下的經典基礎都是做人的道理,都成為人生的底色,在他關鍵的時候都將成為他人生的指引,所以這些很關鍵。總之,我為什麼一定要讓他學經典,簡而言之一句話:我是個普通人,教出來的孩子必然也是普通的孩子,所以我不教,讓老祖宗來教,希望他能秉承祖宗的智慧培養自己的心胸和涵養。
我為什麼改變策略了孩子在5歲之前認知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在給他讀了一段最簡單的三字經、千字文以後,雖然他能頌出很多,但是還要給他講,讀書不講如同種地不耪,因為他認知有限,實際吸收非常少,到最後孩子母親倒是滿腹經綸了,全篇背過了很多經典名著,孩子呢,雖然記住了一些,但是在理解上收效甚微。
後來讀過很多幼兒教育的書才明白了,我們現代人的教育是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思維方式進行的,在幼童時期,孩子正處於想象力,思維力蓬勃發展的時期,最好不能用固化的內容對其進行限定,所以,我決定對於傳統文化的教化先放一放。
後來的計劃怎樣呢畫冊啟智
既然孩子在上小學前不能再接收太多的固定化教育,那我就按照他的發展方向進行培養,所以,後來我把注意力放在了畫冊和寓言故事上,家裡專門給他準備了一個書櫃,放的全部是他的書,現在最多的當然就是畫冊,窮期待著他能在繪聲繪色的圖畫和故事講解中培養他豐富的想象力和直觀的認知力,所以我們每天晚上都會在孩子睡前給他講,給他養成習慣,以至於現代孩子不聽故事睡不著覺。選擇畫冊當然很重要,我選擇的基本上都是獲得過凱迪克獎項的畫冊,世界公認的書不管從思想上還是從價值導向上都是比較正的,書絕對不能選偏。
語言引導
畫冊過後還要給他多去形象的圖片,只給他留下乾巴巴的故事,現在培養的就是純想象了,要讓他自己去締造空間、場景和情節,所以,我選擇用中國傳統的成語故事、寓言故事來進行這項工作,當然也買了很多相關的小冊子。
強制閱讀、背誦
前面的東西只是在他特定階段的特殊手段,孩子終歸是要學習經典的,所以我計劃在孩子上小學開始進行,一方面孩子的認知已然開始轉向文字,另一方面孩子也初入理性環境,可以藉助周邊的人際關係進行所學內容的消化,所以務必在這個時候強制他一定去記憶必要的典章。那究竟學什麼呢?個人認為從淺入深記就好,至於我前面說的什麼叫三字經,哪又叫千字文都只是傳統經典的“提綱”,沒必要再學了,要想直抓根本就從先秦著作開始,所以推薦以下順序學習:
一、《素書》黃石公作,據說黃石公三試張良才把這本書傳給他,張良也憑這本書助劉邦定江山,如果你認為是一本兵書那就錯了,裡面講的其實都是仁義道德,他把這些內容概括的比論語還要精闢,所以首推,最好背過。
二、四書,當然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不用多說了,熟讀便是。
三、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也不用多說,熟讀。
四、《道德經》,為什麼把道德經放在後面呢?因為此書不能隨隨便便去看,與前面說的書不可同日而語,道德經在中國人眼裡的地位應該類似於西方的聖經,他是對傳統思想的總括,應該認真的對待,同時也只能在對經典文化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入門,意會。
五、剩餘的憑興趣自助選讀即可
-
5 # 匯侃
《道德經》太難懂,在《論語》中選些短小易懂的段落讀給孩子聽,等到孩子讀三.四年級時,就引導他們自己讀,讓他們慢慢體會經典的意味,逐漸懂得做人的道理。
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歲寒,然後知松柏知後凋也。
這些簡單的,易讀易記易懂的段落,讓孩子們產生閱讀興趣,慢慢.地就會自覺讀經典了。
-
6 # 花木年華
會的
看慣了黃河的水是黃的,就忘了黃河水是清的,家長有責任幫孩子找到“母親河”源頭的那股清泉。
《道德經》和《論語》一天道,一人道,聖人聖典,是中華文化智慧源頭,靠代代薪火相傳,我們有責任接棒傳承。
對孩子終身影響,小到對己對事的修為、堪當,大到對家對國的責任、情懷,於己於人,與公與私,《道德經》和《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文化基因與元素符號,對孩子影響都是無處不在而終身的。
隨著高考制度改革,以及教材內容、形式設定帶來的改變,文言文閱讀容量勢必加大,《語文》教學承擔立德樹人、文化傳承的使命勢不可擋,家長主動給孩子閱讀有助於孩子早期對文言文的興趣培養。
當然,孩子不一定懂,但從《道德經》和《論語》整體內容來看,前者重認知,後者重實踐,無論是對孩子從學習上還是從生活上來說都與其精華息息相關,家長先不要有心理預設和暗示,大膽給孩子推薦。
-
7 # 好運設計
這個和時代和環境有很大關係。現在的社會,資訊量太大,普遍在追求短平快,所以整個社會顯得浮躁。而經典的東西,對小孩子來說,因為缺少人生經歷,很難讓他們有很深的體悟,只能是博聞強記。真真需要體育國學經典的是我們做家長的人群,先從有了人生經歷的我們做起,去體悟感受傳承甚至批判那些文化經典,在現時代找到它的真正意義。
-
8 # CrazyJin1988
雖然尚未為人父母,但我覺得5歲的孩子與其讓他讀《論語》《道德經》還不如讓他趴草地上看螞蟻,10歲的孩子讓他多交朋友多發展一些自己興趣,13到18歲更需要注重學業。
有些書是讀不懂的,除非自己見過、經歷過、思考過並且已有所悟。否則書讀千遍也是浪費時間。
-
9 # 書香居
中華傳統優秀經典,可以根據家長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去閱讀學習。畢竟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像儒家的四書五經、十三經、諸子百家,如果讀完那恐怕要幾年十幾年吧?另外還有道家、佛家的一些優秀的經典。所以一定要有所選擇。
有選擇的去適合自己的經典,前提是選擇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道德經》是道家優秀經典、《論語》是儒家優秀的經典,都非常好,值得孩子閱讀學習。
有一套適合於孩子們閱讀的經典系列——《聖學根之根》,是經過作者精心組織彙集而成的中華傳統優秀經典集合,專門為孩子們量峰打造而成。
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可以為孩子選擇學習,挺好的。
-
10 # 澤潤媽媽讀書
我不會,本身就不太理解,而且每天有好多事處理,光輔導作業各種打卡就已經精疲力盡啦。而且還要溜出孩子娛樂時間。一天時間有時候真的不夠用。
-
11 # 一無所有181558076
我不會!因為它不適合我的孩子因為他才上一年級。
我都快四十了都不能完全理解那些經典。還要看註釋。
-
12 # 閆振生
我會的,中國的古老文明是我們傳統。禮儀道德是我們的法寶。從小讓孩子懂得歷史,瞭解過去。才能使他們健康發展!
-
13 # 知秋律師
家長必須跟孩子一塊學國學。家長終身修身,老師終身修身,孩子耳濡目染也去終身修身。修身為大本,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至於學習《道德經》先念著,逐漸解謎,終身理解解謎在路上。一旦開悟會不出門知天下。
-
14 # 慈悲拔除生命苦難
這兩本是傳統文化的代表,當然會給孩子去學,但應循序漸進,注意方式,還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論語》是儒家代表作品,《道德經》是道家思想之大成,兩本都蘊含著中華文化代代傳承的基因密碼,很多語言我們今天還在用,很多智慧永遠不會過時。
但經典也有需要改進以和時代結合的問題,《論語》是本身歷史侷限多,《道德經》是歷代誤解多。
這裡面要解釋就內容非常多了,但總體來講,《論語》對於一個人的思想行為日常修養言談舉止禮節禮貌有很多框定,今天看有一些確實是受時代侷限非常落後的,作為糟粕的東西,家長就得給孩子講清楚,可別大言不慚地宣揚“半部論語治天下”了。
至於《道德經》,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智慧,更是一兩句話難以表述,相信很多家長是很難讀懂悟透的,也有很多的誤解,甚至會認為老子是講陰謀等等,歷史的錯誤還是少犯為好。
-
15 # 威廉城堡
我兒子七歲一年級,我讓他自己讀並背下來,至於他是否理解,我不管,因為我也有很多理解不了。他背下來,在生活中慢慢去悟吧,我從不主動解釋,除非他問是什麼意思。不過近來他會問我“空”是不是什麼都沒有,問為什麼我們會有時間,能不能把時間變慢點之類的問題,我回答不了。讓孩子讀智慧級別的書,是非常好的,但儘量別去向他解釋是什麼意思,因為自己的理解格局並不會達到原作者的,你解釋了,將可能限制了孩子的思考格局。
-
16 # yu遇見你
我有二個孩子,大的是哥哥,小的是妹妹,哥哥生下來,經濟條件各方面都差點,自己也經驗不足,哥哥到四年級時,每次學校要求看的課外書都很難靜下心來看完。
有次看到一個故事,想起哥哥的不愛讀書,我下定決心,要改變妹妹,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和她讀故事書,二年級下學期開始接觸古詩文,我自己也不太懂,甚至古詩文裡的字都認不全,那就查資料,學到現在,四年級了,《道德經》已背完,現在在學習唐詩宋詞,妹妹也愛看書,《簡愛》《活著》《駱駝祥子》之類的書,一本書在手,很快看完。
給孩子讀《道德經》《論語》我認為很有必要。
下面是我看到的那個觸動我的故事,你也可以看看。
20世紀初,在山東省平原縣一家農戶裡,住著一位老人和小孫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廚房的桌邊帶著他的小娃娃,搖頭晃腦地讀著《詩經》、《春秋》、《三國志》等古籍,書聲朗朗。
一天,小孫子問道:“爺爺,我試著像你一樣讀《道德經》,但是不知怎麼回事,我都猜不透那裡面的意思。有時,我似乎理解了一丁點兒,可是一合上書,腦袋中又立刻忘記了。這樣讀這些書有什麼收穫呢?”
老人安靜地將一些煤投入火爐,然後說道:“用這個裝煤的籃子去河裡打一籃子水回來。”
孩子照做了,可是籃子裡的水在他回來之前就已經漏完了。孩子一臉不解地望著滿臉滄桑的爺爺。老人看看他手裡的空籃子,微笑著說:“你應該跑快一點兒。”說完讓孩子再試了一次。
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籃子裡的水依然在他回來之前就漏完了。他對爺爺說道:“用籃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說完,他機靈地跑去房間,提了一個水桶來。老人說:“我不是需要一桶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沒有盡全力。”接著,他來到屋外,看著孩子再試一次。
現在,孩子已經知道用籃子盛水是行不通的。儘管他跑得飛快,但是,當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時候,籃子裡的水還是漏完了。孩子喘著氣說:“爺爺,你看,這根本沒用的。”
“你真的認為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嗎?”老人微笑著說,“你看看這籃子。”孩子看了看籃子,發現它與先前相比的確有了變化。籃子十分乾淨,已經沒有煤灰沾在竹條上面了。連提手也變得更加光華有澤了。“孩子,這和你讀古典書籍一樣,你可能只記住了隻言片語,它的意思或許你一點兒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誦時的氣氛,它會影響你,會淨化你的心靈。”
-
17 # 萊陽西
2、在人生路上一直熱愛自然,崇尚自然,有時間和機會騎一下青牛,行路讀書看看風景;心中常懷“仁”,也多次去過路過曲阜,“修身”在踐行中,齊家治國平天下還差十萬八千里。
3、言傳不如身教,因材施教,給學生們講《大學語文》,不得不讀。願道家、儒家思想發揚光大,願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經典詠流傳。
-
18 # 千百萬年
幾乎沒有,只是偶爾的提起過。“道德經”與“論語”雖是咱們國家的精神文化遺產,但知道“道德經”的人未必多過“論語”,這是我這個六O後人的一點經驗之談,準不準確,不做個詳細的社會調查的話是很難確定的,而且知道孔子的人要比知道老子的人要多,就我個人來說,對老子與孔子的瞭解也是快到四十歲的年紀時才上癮。所以,我認為,想認識這倆位仙人與聖人須以自覺的態度來進行,尤其要具備一些實際的人生經驗,盲目的照搬照學或死記硬背反爾效果不佳,因人都是有逆向思維的,不吃點苦頭,是很難回頭的。人生是一場歷練,是一場修行,想要有故事可講,就得自己親歷親為。再說,孩子們的肉體雖是父母生的,但孩子們的靈魂與父母們一樣都是無極祖生的,是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來著,做家長的把持個大局即可,千萬別塗鴉了孩子們的自我天性就行,因孩子們遲早會長大的,而且在見識上會一代勝過一代的,有時覺著,不管也是一種管的方法,以身做則就最好。
-
19 # 盛新宇北大縱橫
孩子如果在幼小階段以培養興趣為主,讓孩子看《道德經》和《論語》的動畫片和漫畫,以故事的形式讓孩子接觸,蒙以養正;孩子在正式學習階段,閱讀理解形成的時候,會推薦給孩子,但會和孩子一起探討裡面的一些觀點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幫助孩子對人和社會建立“道”和“德”的概念。隨著孩子開始形成三觀,讓孩子對《道德經》裡的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無為思想和《論語》裡的“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德治仁政思想做一下辯論,啟孩子辯證的思維,形成邏輯的概念;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引導孩子對《道德經》《論語》裡面的一些概念如善,惡,道德和西方的觀念做一些比較,瞭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這些概念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幫助孩子精神營養均衡,拓寬視野和格局。總之,“學會很重要,但更重要是會學”,養成孩子批判性思維。不斷汲取東西方文化的智慧和哲理,做好一個“人”
-
20 # 學習不是事
《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道家的經典之作,《論語》是中華傳統文化儒家的經典之作。還有很多儒釋道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這些經典不僅需要家長學習,關健是需要家長學以致用,躬身實踐,言傳身教,對孩子學習要透過引領,滲透和示範的作用,達到順其自然,耳濡目染,欲罷不能,水到渠成的絕妙效果。
回覆列表
我以為應該是論語罷。《論語》主要內容是什麼呢?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對話集。學生問孔子老師一些問題,孔子來回答,或者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問題,發表一些意見,彙集起來。所以也叫做孔子思想,以及他的弟子們發揮老師思想的一個言論集,隨時記錄下來的。孔子是春秋末期人,他逝世之後,弟子們將平時聽講的東西彙集起來,彙集起來之後就是聽講的記錄了,古代給它一個名詞,叫“論”。我們今天有論文、論說,將這些言論集中起來,就叫做“論”。學生們系統的整理孔子平時的話,學生也發揮孔子思想,大體上孔子逝世之後,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整理出一個定型的東西。後來隨著版本的變化,我們就不去繁瑣的推論它了,大體上成型了,孔子死後三十到五十年的時間,將《論語》裡重要的內容大體上整理出來了。孔子的出生年是公元前511年,到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春秋末期還有一個大的思想家,也就是老子,將來如果有機會,我們也可以說一說老子的《道德經》。《論語》影響中國這麼長,不管你贊成還是不贊成它,反正它存在了二千多年。還有朝代全盤否定它,但是否定不了,否定之後,到了一定時間又起來了,有一定的道理,究竟為什麼?這個火焰還撲不滅,不想讓它在社會上發生影響,不可能,一定會在社會上起影響。《論語》也就是一萬二千七百多字,我們今天的博士論文還寫十萬字呢,《論語》消滅不了,完全否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