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養生鄭芝環
-
2 # 藍馨中醫錄
身體困重,尤以下肢為重,伴胸脘痞悶,在中醫看來是溼邪致病。
溼邪傷人,病人多數沒有感覺。病人多有在氣候潮溼的環境居住、洗完頭沒等頭髮幹就睡覺、夏天淋雨不擦、下水游泳沒及時乾衣等經歷。
首先,凡致病具有重濁、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溼邪。病人常常出現肢體沉重感等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溼邪為病,易傷及人體下部,如水腫,溼疹,腳氣等病,所以,以下肢較為多見。
其次,溼為陰邪易傷陽氣,易阻氣機。阻遏氣機,會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機不暢則胸膈滿悶。溼阻中焦,脾胃納運失常,則脘痞腹脹。溼停下焦,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漓不暢。
建議您找中醫大夫調理,藍馨祝福您健康!
胸悶、胸痛等症狀,在中醫屬於“胸痺”的範疇。
從經絡的分佈以及人體的氣血、病邪等方面認識,“胸痺”產生的原因,跟心、肝、脾、胃等臟腑關聯密切,主要也跟痰溼瘀濁等病邪有關。
在臨床上尤其常見因為脾胃陽虛,痰溼內阻,氣血執行不暢而導致的胸痺,陽氣虛衰,脾胃不調,導致痰濁內生,痰淤阻滯心脈,是發生胸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病機。
所以中醫常用瓜蔞薤白薤白半夏湯等方子,治療脾胃虛痰溼內阻型的胸痺,同時也經常需要配合調理脾胃,透過益氣健脾、調節飲食等方法,杜絕脾胃的痰溼之源,或透過溫陽補氣的方法推動氣血血脈的執行,也有助於痰溼運散,比如配合陳夏六君湯、苓桂術甘湯等。
臨床上,也有一部分兼有血瘀明顯的,或伴有肝鬱氣滯的,屬於肝鬱血瘀型的胸痺,可以配合疏肝理氣、活血通脈的方法,比如加用柴胡、香附、鬱金、桃仁、紅花等藥物治療。
身體困重,疲乏等症狀,多數也跟痰溼氣血淤滯、經絡不通等因素相關,需要結合其他的症狀,綜合辯證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