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來現實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所以自稱“始”皇。秦始皇經過數十年的征戰,滅掉了六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所以他覺得自己是中國歷史是最偉大的皇帝,陵墓也應該與眾不同,要空前絕後。

    於是秦始皇這個殘暴的君王,在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就不顧天下勞動人民的疾苦和死活,開始進行身後陵墓的建造。

    他首先派出一千多人,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全國各地精心選址;然後又組織300多名專家拿出多個設計方案,又用了一年時間對那些方案進行篩選和修改完善,最後才開始進行施工。

    修建這個陵墓一共用了39年時間,一直到秦始皇死的時候陵墓還沒有修好。前後動用了70多萬個民工,累死、餓死、凍死和被打死的民工數都數不清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秦始皇陵的每塊磚上都浸染著勞動人民的血淚。

    秦始皇陵不僅在中國是空前絕後的,在全世界的皇陵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因此被列為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做為一箇中國人,千萬別太自豪了,因為在那些偉大的耀眼光環背後,是無數底層人民的屍骨。

    在提到秦始皇陵墓的時候,我們到底是該是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而無限驕傲,還是為中國出了這樣一個勞民傷財的暴君而慚愧萬分、無地自容呢?是讚美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華,還是聲討暴君與苛政?

    毋庸置疑,秦始皇陵墓絕對是規模龐大,蔚為壯觀,設計完整的皇陵。但我們看到的只是皇陵中陪葬的部分,那些兵馬俑幾號坑和墓葬都是其中的配角。真正的主角——秦始皇陵,因為技術方面的原因,沒有發掘,所以還沒有出場,沒有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因此我們要講的這把寶劍,並不是在葬身在秦始皇的皇陵中,而是在作為殉葬的墓坑裡。

    最初映入大家眼簾的時候,發掘工作已經到了後期,工作人員在偶然間,在一尊陶俑的腳下發現了一把青銅劍。看上去好像是斷劍,這是因為它變形扭曲,劍柄跟劍身顯然不成比例。因此,工作人員根據經驗確定它是一把被折斷的劍。

    但是因為在黃土中,工作人員只能依稀可以看見它的輪廓,不敢確定這把劍到底是怎麼狀況。

    工作人員提議說,不管什麼狀況,先拿出來再說。於是大家就齊心協力把上面的陶俑搬了起來,打算把這把劍拿出來。

    可是這時候奇蹟出現了,這把劍在被移開身上的陶俑後,竟然像彈簧一樣漸漸伸開了懶腰,像是長眠已久後忽然醒來,打了個哈欠。那意思是說,那幫工匠真夠翫忽職守,把我像如來壓孫猴子一樣這傢伙下面壓了幾千年,現在終於可以得見天日、恢復自由了。

    可是這把劍高興得太早了,考古工作人員看到這把神奇的劍,如獲至寶,他們把這把劍拿到有關部門進行化驗,化驗結果叫人大吃一驚,原來這把劍的表面竟然有微量的金屬鉻的成分,疑似當時的工匠有意給這把劍穿上了這層叫鉻的衣服,怕它受到腐蝕。

    考古人員對這個結果不敢相信,科技工作者也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金屬鍍鉻技術是最近才出現的,是20世紀的高科技,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才發明出來,應用到工業製造上面的。

    可是兩千年前的寶劍竟然使用了這項技術,當然會讓現代人一臉懵逼,好像這把劍是穿越到了秦朝似的。

    因此國家的文物管理部門,把它珍藏於西安的秦始皇陵博物館中,讓全世界的遊客都能目睹它的風采。寶劍雖然沒有獲得自由,更沒有跟他的主人去南征北戰,但到了博物館裡容光煥發,養尊處優,總比待在昏暗潮溼的兵馬俑坑裡默默無聞好的多了。

    去年三月份,因為聽過朋友的介紹,到西安的時候,特地去展館看了看這把寶劍。劍身目測在85公分到95公分之間,的確光亮如新。據講解員介紹,秦代風行長劍,荊軻刺殺秦王的時候,就因為秦王手持長劍自衛,刺到了皇宮的柱子上,拔不出來,差點丟了性命。

    但從一個側面來講,劍可以刺進柱子,說明劍的鋒利和韌性已經無以復加,秦朝的鑄造技術得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確實值得我等華夏子孫驕傲和自豪。同時我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秦國軍隊能所向無敵,擺平六國,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軍備先進,武器過關。

    可以點開下方連結瞭解一下《2020年國家寶藏日曆》,366頁,每一頁都有一件華夏國寶的故事。新年將至,這將是書桌上一個很棒的擺設,也是給親朋好友的一件很好的新年禮物。

  • 2 # 舊時樓臺月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它並不是專人探測出來的,而是一位農民在鋤地的時候看到的,非常偶然。後來,經過考古學家的勘測、研究,才確定了是秦始皇陵。秦朝距離現在有非常長的一段歷史,它不像清朝一樣離我們現在比較近,研究起來也比較容易。正因為時間久遠,很多史籍資料都已經失傳了,在秦始皇陵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尋的“秘密”。

    記憶合金的物質讓劍能夠恢復原狀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皇權專制,國家權利集中在他一個人的手裡,可以說是唯我獨尊。在他死後,也有專門安置他屍體的地方——秦始皇陵。

    在秦始皇陵裡有非常多的陪葬品,其中有一把劍被發現時,它被將軍像給壓著,那個兵馬俑大概有150公斤。不僅如此,那把劍當時已經彎曲了,甚至彎了有45度,但是,在將兵馬俑抬起來把劍拿出來之後,它竟然慢慢地變直了。經過漫長的沉寂之後,這把劍並沒有非常大的破壞,除了劍鞘已經破損之外,劍身還是非常的光滑和鋒利。

    這把劍的鍛造方式很特殊,它採用的是八菱面鑄造法,這種工藝甚至是現在也沒有辦法復原和仿造。

    在此之後,技術人員對它作出了專門的研究,經過了大量的實驗,大家發現這把青銅劍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了一種記憶合金的物質,所以才會在彎曲之後回覆筆直的狀態。不過,記憶合金是二十世紀的東西,怎麼會在秦朝就有呢?有人推測,應該是當時工匠的無心之作,畢竟古代並沒有科學的方法。就像是火藥,當初也是煉丹師的無心發現才有了後來的大炮。

    這把劍現在被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收藏

    眾所周知,歷史上很多王朝都在陝西西安建都,正因為如此,很多歷史文化遺蹟都是在陝西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是這些遺蹟之一。秦始皇陵其實就是秦始皇的墓地,在他死後就被安葬在這裡,作為皇帝,他的陵墓中肯定有非常多的陪葬品,而那把劍就是其中之一。

    秦朝時期,金屬製品大都是青銅器,作為陪葬品,它們是區別於當時所用的作戰兵器的,質地非常脆。但是,這把劍還是很特殊的,而這些秦始皇陵出土的各種文物如今都被珍藏在陝西西安的博物館裡。

    關於秦始皇陵的秘密吸引著很多人去探尋,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時期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匈奴,那麼又是什麼樣的想法會讓他在自己死後為自己建造一座如此規模壯闊的陵墓呢?對於秦始皇,歷史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他大興土木、勞財傷民,但是他同時建功立業,統一了中國,也為後世留下了非常多值得借鑑的制度,不得不說,他是歷史中的傳奇人物。

  • 3 # 唐古看今

    歷史上確實有幾把好劍,像越王勾踐劍,太阿劍,赤宵劍等等,這些劍有個共同點就是堅硬無比“削鐵如泥”,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柄被彎曲後還能彈直的劍,這一發現讓當時的考古人員都驚呆了!

    事件回顧!

    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坑無意間被人發現,在對兵馬俑坑進行發掘時,考古人員在兵馬俑1號坑的11號過洞處發現了一把青銅劍。這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公斤的將軍俑壓住,因為將軍俑壓得很死,劍身彎曲角度接近了45度,當時的考古人員都以為這把劍已經斷掉了。然而當考古人員將將軍俑搬開後,這把被壓彎了二千多年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恢復如初,這讓在場的考古人員都驚呆了!

    這柄青銅劍長90公分,劍身截面呈八稜形,每個稜面寬度幾乎相等,在當時能有這樣的工藝不得不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而且這柄青銅劍歷經兩千多年的深埋,劍身未見明顯鏽蝕,鋒利如初,並且還能彎而復直!

    針對這柄劍彎而復直的特性,專家們對這把劍進行物質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是劍中不僅有銅,還有少量的鋁、鐵、鋅、鉻等物質,並且劍中還含有一種叫 “形態記憶合金”的物質,而這種物質在1932年才被人們發現,並且這種物質的首次應用則是在1969年!

    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時期,人們真能掌握“形態記憶合金”的冶煉技術嗎?還是一個巧合成就了這柄青銅劍,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而這柄青銅劍如今被收藏在了陝西曆史博物館,也是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 4 # 貓眼觀史

    在我們瞭解到四大發明以後,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是如此的強大,甚至能夠做出現今很多科學都無法解釋的東西,而四大發明對於整個時代的推進,也有一定的作用。正是由於我國古代科技的進步,才會使得我國在早期走在世界前列,甚至成為四大文明的發源地。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技術,是如今的許多科學都無法解釋的,正是因為這些無法解釋的東西,才為我國的歷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其中最為神秘的就是,秦始皇兵馬俑的2號坑挖掘現場,曾經有一尊將軍象壓著一把劍,而搬開雕像以後,劍卻瞬間彈直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說到秦朝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神秘事件,大家就能夠想到秦朝時期的技術,其發展有多麼的恐怖。他們不僅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秦始皇兵馬俑,甚至秦始皇陵到現在也不敢開挖,都是由於古代先進技術對於這片陵墓的良好保護。

    當然除開這些之外,秦始皇本人,也能夠給我們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他不僅統一了六國,甚至還在當時熔鑄天下之劍,鑄造了12個金人,可見秦始皇本人帶給我們的是,更加燦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也十分好奇,為何秦始皇陵開挖的時候,那把將軍像下的劍,能夠在搬走的瞬間彈直呢?

    要想知道背後的原因,還得從這件事情的起因開始說起。

    當時的考古專家,為了挖掘兵馬俑的2號坑,所以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探索,但意外之間,發現了一把青銅劍,所以當時的人準備,將這把青銅劍挖掘出來收藏,但這把劍被壓在一個150公斤重的將軍像下面,甚至其外部形態形成了45度左右的彎曲狀,所以很多人對此也感到十分好奇。

    但讓人更加感到奇怪的是,將將軍像搬走以後,這把劍卻能夠瞬間彈直,所以使得很多人開始對這件十分的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這把劍能夠在兩千多年的時間之內,依舊保持不腐不朽的狀態,甚至在搬開石像以後,依舊能保持原本的形態呢?

    這件事情引來了不少考古人員,對於其內部原理的探究。後來他們發現,這把青銅劍能夠快速復原的根本原因,就是與現今最為先進的記憶合金冶煉技術,有著高度相似的可能性。而這種技術就是指,一個物體形態在其彎曲變形以後,能夠快速恢復原狀。

    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為何早在秦始皇陵當中,就已經有了這樣的技術呢?難道當時的秦朝文明,已經先進到如此地步了嗎?根據有一些人的說法是,當時的秦始皇見過外星人,外星人向他展示了這方面的技術,所以使得秦始皇能夠鑄造出這樣的劍。

    這種說法也被很多人加以推敲,後來發現這是一種謠言,畢竟外星人這種事情,至今我們都無法對其下一定的定論,又如何能夠將其放在2000多年前進行推斷呢?再加上這種技術,如果真是外星人傳授的,那麼為何在其發掘過程之中,僅僅只有這把劍具有這種的記憶合金技術,其他的卻不具有呢?由此看來,這不過是一種假意的推測,但很多人依舊不能夠理解的是,為何這種技術能夠在古代出現。

    其實這也非常容易解釋,畢竟在古代鑄劍的高峰期,秦朝能夠將各種各樣的青銅器製造出來,有此可以看出其在這方面的先進性。但不同的人,製作青銅劍的方式各有差異,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一些人,在其偶然之間獲得了這種技術,但是卻無法知曉這種技術的存在,所以使得如今能夠出現,我們看到的這種具有記憶合金技術的青銅劍。這把青銅劍在出土以後,也被收藏到了博物館當中,有很多人也會慕名而去前去觀瞻。

  • 5 # 望風瑟瑟

    可以肯定的說,這是把兵馬俑出土的這把青銅劍給神話了,其實真正出土的這把秦青銅劍雖然被重達150斤的陶俑壓彎到45度,但是由於青銅天然的柔韌性,最後慢慢自然復原到了一定程度,但遠沒有達到瞬間彈直的水平。

    兵馬俑下一把劍

    在一號坑東端的兵馬俑坑的黃土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與眾不同的青銅劍,這把劍的長度竟然超過了91釐米,劍體長而窄薄,達到了青銅劍鑄造工藝的頂峰,它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

    它的出土也頗具傳奇性,當時一個重達150斤重的陶俑壓在它上面,當考古人員把陶俑搬起來時,發現下面壓著一把特殊的青銅劍,它長度遠遠超過一般的青銅劍,而且居然緩緩在恢復原狀,這使得當時考古人員頗為驚訝。

    於是考古人員把這把劍當做重點保護物件帶回研究所進行了研究,發現其洛氏硬度為Hrc22-24,銅錫合金比例達到了極致,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有極強韌性的恢復功能,而同樣在一號坑出土的其他青銅劍,卻沒有如此神奇的恢復功能。

    這把特殊的青銅劍的前世今生

    戰國末期,燕國、趙國、秦國三國已經採用大規模的鐵製武器,這在燕國古墓中也有體現,但類似這麼長度的青銅劍在戰場上並不符合武器設計的原理,顯然這把劍首先並不是作為武器來使用的,那麼它體現著什麼意義呢?

    根據史料的記載,秦國建立後,青銅劍作為武器已經逐漸開始退出兵器舞臺,但同時王公貴族還是要佩戴青銅劍以作為身份的象徵,先秦有“令吏初帶劍”之說,所以應該是禮儀性大過了實用性,再加上這把劍在陶俑將軍下面壓著,那麼極有可能這把劍就是這個陶俑將軍所佩戴的儀劍。

    從同時期其他地方出土的青銅兵器,尤其是青銅劍來看,“短粗胖”是其明顯特徵,這是由青銅性質決定的。而這把劍“長細窄”無疑違反了一般青銅武器的物理原理,從哪個方面來看,它都絕非一把兵器,所以綜合各個結論來看,這把青銅劍僅僅是秦始皇為自己打造的冥器而已。

    如今這把神奇的青銅劍儲存在秦陵博物館中,成為向世界展示兩千多年前中國兵器文化的一個視窗,有機會大家可以去看看。

    結語:其實所謂秦青銅劍,因脆易折才是真正是其特性,這把劍除去工藝配方特殊以外,能夠以自身韌性恢復原狀,絕對是巧合,如果不是陶俑壓在它的上面,估計它與其他青銅殘器也無異了。

  • 6 # 兮兮說事兒

    問題有點搞笑,秦始皇陵什麼時候開挖的?我怎麼不知道。1974年考古學家在秦始皇陵的右邊大概1.5公里的地方,發現了一座規模龐大的兵馬俑坑,後來又陸續發現二號、三號坑,現已出土的金屬兵器大概有一萬餘件,都是在兵馬俑坑發現的。

    至今為止,考古學家還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完整而安全地挖掘秦始皇陵。皇陵裡已經被探測出了水銀等有毒物質,而且考古學家也不排除皇陵里布滿了機關。

    已經被挖掘的秦始皇的兵馬俑坑,本身就是座豐富而巨大的武器寶庫,裡面藏了有一萬多件兵器。遺憾的是問題裡說的那把被兵馬俑壓彎,又神奇變直的疑似外星人制作的寶劍似乎並未出現。

    不過就出土的青銅劍而言,製作工藝確實非常精良,青銅兵器都是鑄件,採用了雙合範法鑄造而成,鑄後再經過銼磨和拋光,銅劍的稜脊很規整,刀刃也十分鋒利。

    有沒有被兵馬俑壓彎的青銅劍暫且不說,這裡的青銅劍製作工藝確實非凡品,在礦物質比例上近乎完美,擁有良好的彈性。

    《考工記》裡說:金有六齊,六分其金,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叄分其金,而錫居一,謂大刃之齊。

    也就是說錫金屬含量的多少,決定著青銅劍的硬度高低。兵馬俑出土的青銅劍含銅71-74.6%、錫為21.38-31%、鉛為1.14-2.18%,其他的還有十二種微量元素,比例搭配的完美和精準性著實讓人歎為觀止。

    一般來講,青銅在含錫17%-20%是比較堅韌的,也就是不容易被折斷,而在30-40%之間則硬度最大,劍的硬度提升了,會比較鋒利,卻也易折斷。

    兵馬俑出土的青銅劍錫的比例在21.38-31%之間,既不軟也不硬,比例不同每把劍的效能也不一樣。也就是說,如果真有這麼一把劍,被一百多公斤的兵馬俑壓著而沒有折斷,那隻能說劍的韌性比較好。

    還有一個奇蹟,那就是這些青銅劍被埋在下面兩千多年,居然都沒有生鏽,考古學家對這一現象也進行了檢測。

    檢測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緻密的含鉻化合物的氧化層,有防腐抗鏽的功能。青銅劍表面隱隱透露著亮光,這樣的拋光技術有多厲害呢,也就是說直到近代,歐美各國家才能夠掌握。不禁感嘆咱們的老祖宗實在是了不起啊!

    不過盛傳秦末農民起義的時候,西楚霸王項羽佔據秦都之際,已經把秦始皇陵挖得差不過了。據說他調集了30萬軍隊,專門運送墓裡的寶貝,但是這些都不太可信。

    隨著20世紀70年代兵馬俑的出土,以及一些從兵馬俑坑發掘的大量車馬、兵器,更加讓考古學家們對秦陵已經被盜比較質疑。秦始皇陵真的像《史記》裡面說的,早就被項羽給破壞了?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裡,把項羽盜墓過程寫得更那叫一個生動,就像酈專家親臨了一樣。說項羽派了30萬人進去搬珍寶,搬了好幾天才運完。搬空墓陵後,有個牧羊人因為羊鑽進了皇陵裡,就打著火把進去找羊,一不小心把墓陵給點著了,大火足足燒了九天才罷休。

    這個故事完全不可信,皇陵光封土就有120米了,這頭迷路的羔羊體力太好了居然能鑽進去?其實我們現在已經對秦陵周邊進行了勘測,結論是宮牆保持完整,通道處也沒有火燒和破壞的痕跡。

  • 7 # 行之觀察

    你說的這把劍在發掘時被一尊重達100多公斤的陶俑壓在身下,劍身已嚴重扭曲,彎度幾乎呈對摺狀。

    由於當時深嵌於地下,工作人員也僅能看到其大概,因此一度認為這是一把已經摺斷了的“殘劍”。

    可令在場所有人震驚的是,當發掘人員移開陶俑後,這把劍竟能彈開泥土,自動慢慢復原,最後居然恢復到了筆直原貌。

    金屬檢測的結果更讓人難以理解,這把秦劍的表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

    但是,以現有的歷史來看,“金屬鍍鉻”是在1937年才被發現和應用的,又被稱作記憶合金,而這種工藝卻在2000多年前的“普通”秦劍身上出現。

    其實,這種“金屬鍍鉻”工藝更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劍”身上。及至秦朝,已經廣泛應用。

    最後,說一下這把劍在哪,它的真品就珍藏於秦始皇陵博物館之中,來西安吧!

  • 8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這純屬傳說,卻以訛傳訛流傳廣泛,以至於有些搞學術的人都信了。實際上無論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考古報告,還是最早的新聞報道,都沒有記載這個謠言。經過科技檢測,秦陵青銅劍硬度高但彈性較差,根本不可能壓彎那麼多還不斷裂,更不用說在兩千年後還恢復了。哎,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

    驚訝地看到很多朋友對這個問題還是很感興趣的,所以在這裡再做一些補充。

    考古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講問題是要拿出證據的。剛好,答主是做秦漢考古的,也有兵馬俑坑歷次發掘的考古報告,並且也認識並諮詢過秦俑館的一些研究人員,所以對這個問題,應該還是敢說有一定的發言權吧。

    我們以1974-1984的一號坑發掘報告為例(二號坑沒有出土銅劍),報告中提到,這十年內一號坑出土的秦劍中,完整的是17件,其他為殘段,為什麼有的銅劍會殘呢?就是因為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俑坑坍塌,這些劍被墜落的土木或者倒塌的陶俑給砸斷了。至於那些完整的銅劍,考古報告裡沒有提到它們任何一柄曾經被壓彎並且在出土後恢復筆直。

    梳理一下,關於秦劍的這個謠言,是比較晚才出現的,而且在不同版本中還不太一樣,有的說出土後一段時間慢慢恢復,到後來越傳越玄乎,成了在出土瞬間就彈直了,但凡有點基本的物理知識的朋友就會思考,這可能嗎?遺憾的是,不僅很多文物愛好者相信了,有個別的考古研究者也相信了,還寫到了書中,為尊者諱,這裡就不再說明是誰,但這樣的謬誤著實不該出現。

    謠言止於智者,這種傳說固然能增加秦俑的神秘感以及“民族自豪感”,但這終究是虛無縹緲的,我們還是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看待文物。隨著科技的發展,過去的許多認識都被重新考量,比如同樣廣為傳播的秦兵器鍍鉻說,現在也被提出了質疑,有學者認為當初檢測到的鉻鹽很可能來自於兵器鞘上的漆層。這樣的合理質疑才能推進學術的發展進步。

  • 9 # 疑今察古幾復

    秦始皇陵還有被壓彎還能瞬間彈直的劍?秦始皇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真的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關於秦始皇陵出土的這把被陶俑壓彎,移開後瞬間彈直的青銅劍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是:

    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被發現並且發掘,而在清理第一號坑的第一個過洞時,考古人員在一個150千克的陶俑下面發現了一把被壓彎了的青銅劍,其彎曲角度已經超過了45度,可到工作人員搬開陶俑時,這把被壓彎了的青銅劍居然瞬間彈直。

    流言聽上去是有鼻子有眼,但是這是假的!假的!!假的!!!

    一開始是說青銅劍被150斤的陶俑壓彎超過45度,又說被壓彎的青銅劍慢慢反彈,自然還原,後來經過廣大人民群眾的添油加醋,以訛傳訛,這個青銅劍的流言就被誇大成了上面這個最為流傳的說法了。而關於青銅劍被壓彎又復原的說法大概是從1994年,王學理出版的學術專著《秦俑專題研究》中所說青銅劍“不但堅硬,而且頗具韌性。”開始被熱傳的。

    為什麼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會引起如此大的熱議和傳說呢?主要還是因為秦始皇陵出土的高超工藝的青銅劍突破了當時人們對於青銅劍的認識。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出土了完整的青銅劍17件,殘段8件,劍莖12件。所有的銅劍都是窄薄細長的形狀,它們長度都在81釐米到95釐米之間。而青銅的特性決定了青銅劍這種實戰類的兵器都是短粗胖,這樣才能防止斷裂變形,就像湖北省博物館藏的那把鋒利無比的越王勾踐劍其實加上劍柄也才60公分左右,而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稱得上是青銅劍長度的極限了。

    青銅器屬於錫銅合金,其中含錫量的多少主要影響其硬度的效能。含錫量太低,使得青銅硬度太低,變得很軟,但是韌性不錯,而高含錫量在增加青銅硬度的同時,也使得青銅的強度和韌性變低。

    據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掘報告來看,青銅劍表面含錫量約為31%,內部含錫量約為21%,也就是說銅錫的比例大概在3:1的樣子,這就表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劍是很脆容易折斷的,而與青銅劍一同出土的劍身殘段也能看出秦青銅劍脆性太大,容易折斷的特點。

    所以說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被壓角度至45度還能彈直的青銅劍是不存在的,秦劍的特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壓彎弧度這麼大還不被折斷。而且在生活我們會發現,物體被壓的時間越長,其恢復的速度越慢,一把被壓兩千多年的青銅劍有可能一瞬間彈直嗎?

    這種20世紀50年代才發明“形態記憶合金”被以訛傳訛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而且被絕大部分人相信並廣泛流傳,實在是可笑至極。

  • 10 # 別酒流年

    這個流言已經流傳了數十年,好像還曾寫入教輔。

    先說這把劍在哪。

    目前為止,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了19柄青銅劍,其中17柄完整,兩柄殘斷。這些秦劍和兵馬俑出土的其他珍貴文物一樣,分別收藏於陝西博物館和秦陵博物院。不知道題主問的是這十九柄劍中的哪一柄?

    再來說說題目中所說的記憶金屬劍。

    這純粹是一個流言。現任秦俑館考古隊隊長的劉佔成教授參加兵馬俑坑考古發掘工作數十年,親眼目睹了秦劍的出土,親手捧過秦劍實物,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效能上講秦劍是脆而易斷。俑坑中出土較多劍身殘斷後的斷節,恰好反映了秦劍很脆的特性……”

    秦嶺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陪葬坑,所出土兵器和實戰兵器是有區別的。

    作戰兵器,需要考慮硬度和柔韌性的。兵馬坑中出土的秦劍,經過檢測,主要是銅錫合金。銅具有延展性,錫增加劍的硬度,銅錫合金劍也是戰國時期主要的兵器材料,這正是結合了銅錫各自特點以取得最佳效果。

    但是兵馬坑出土的秦劍錫含量極高。19柄秦劍中,錫含量波動較大,最低的為18.02%,最高為31%,一般在21%-22%左右。現代冶金技術表明:當錫含量超過18%的時候,物品極易折斷,幾乎沒有延展性。

    這說明兵馬坑中的秦劍不具備實戰性。當你和敵人接觸的時候,兵器和對方兵器碰撞就會折斷,如何打仗?和對方兵器碰撞都不行,你想想能夠會被陶俑壓兩千多年而不折斷嗎?

    其他地方出土的同時期兵器則很好的避免了這一點,含錫量一般處於12%-18%之間。

    從上面我們可以得出,兵馬坑中的秦劍真的只是陪葬品,是冥器。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秦劍被壓彎兩千多年而能恢復,那其中一定含有鈦金屬。因為目前為止具有記憶性的金屬全部為鈦合金。但是這並沒有從秦劍中檢測出來。

    其實,真實的秦劍當中,只有銅和錫是有用材質,其他皆為雜質。

  • 11 # 彈指千年

    前言: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身上藏著許多現代人無法解釋的秘密,連最普通的秦皇陵陪葬坑兵馬俑都能給科學家帶來無盡遐想;而陪葬坑中出土的“青銅劍”更是讓世人歎為觀止,以至於如今科技竟然無法解釋。

    傳聞是這樣的:

    在考古專家挖掘兵馬俑二號坑的時候發現了一把青銅劍,當時它被一尊重達150公斤的陶俑壓彎了45度。但是考古人員把陶俑搬開時,卻發生了驚人的一幕,這把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然瞬間彈直了,恢復如初。而且根據周邊的情況來看,這把劍被壓彎應該有2000年時間了,竟然還能恢復如初,而且劍身平滑,劍刃磨紋依舊細膩,而且這把劍上的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這樣的工藝水平恐怕如今的工匠也無法完成。

    隨著研究的深入,考古人員終於發現了青銅劍千年不朽的秘密,這把青銅劍之所以可以曲折後復原,是因為採用了形態記憶合金打造的,所以具有變形恢復的能力。那麼奇怪的是,形態記憶合金的冶煉技術是20世紀才發明出來的,為什麼會出現在秦始皇陵呢?難道當時秦朝掌握了這門技術,只不過後來失傳了?

    難道是外星人所為?筆者想起了東晉的神話書《拾遺記》;

    《拾遺記》中記載:在秦始皇統治年間,他曾接待了一批外星人的事件。這些外星人身材十分高大,在描述天地初開時的景象非常生動,就好像親眼看見的一樣。這些人使用的能源非常先進,完全超越了當時的科學水平。就連秦始皇也發出這樣的感嘆:“此神人也”。

    筆者猜想會不是外星人為秦國提供了先進的合金冶煉技術,才使得秦國掌握瞭如此駭人的黑科技,所以秦始皇陵裡才會出土這把銅劍。一個“兵馬俑坑”就已經出現了這麼多未解之謎,這還僅是已知的謎團;隨著發掘的深入那麼未知之謎或許還有更多,或許它們都在靜靜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12 # 剛日讀史

    1994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發現了19把青銅劍,這些劍的長二尺有餘,劍身八稜,稜面齊整,劍身光亮平滑,劍刃鋒利如新。

    這批青銅劍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仍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青銅劍)

    在清理這批劍時,考古人員發現在一尊三百斤的陶俑下,壓著一把青銅劍。

    由於年代久遠,土質下沉,這把劍被陶俑壓成彎曲45度的弧形。

    可當考古工作者移開陶俑之後,這柄看上去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然像彈簧一樣,蹦的一聲,自己反彈得筆直。

    (始皇陵)

    專家們透過對這些劍的研究分析,發現它們均採用了鉻鹽氧化處理方法,而這種方法只有幾十年的歷史,經過鉻鹽氧化處理處理的金屬被稱為“形態記憶合金”,在航空、深海探測等領域有著重要的作用。

    而這種高科技的鑄造方法, 2000多年前的秦人就已掌握了嗎?

    專家解釋說,這種鑄造方法在其他古墓中也曾見到。

    (始皇陵中出土寶劍)

    湖北江陵馬山5號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自用劍”,也是採用了鉻鹽氧化處理,才使得國寶“越王勾踐自用劍” 千年不鏽。

    “越王勾踐自用劍”剛出土時,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能輕易劃破20餘層紙。

    專家們採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這把劍進行了科學檢測,發現越王勾踐劍的主要由銅、錫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製成,再經過硫化處理,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

    秦始皇陵發現的這一批青銅劍的屬性,在《秦俑專題研究》中有著清楚的記載。

    在這本專著中,提到這批青銅劍“不但堅硬,而且頗具韌性”。

    (越王勾踐劍)

    古人的聰明才智,有很多是我們現在的人無法想像的。

    目前誰也不知道秦代的工匠是用什麼辦法得到這種合金材料,而將它用於劍的鑄造上。

    正如我們的中華文明中其他未曾破解的秘密一樣,這隻能證明我們的祖先的鑄造水平和技術,達到過一個很高的高峰,只不過某些原因,這樣的技術沒有流傳下來。

    現在有些人如同井底之蛙,抱著懷疑一切的態度,認為先人們不可能超過現代人。比如《易經》,有多少個現代人敢說通透了?

    雖然歷史的潮流是向前的,但在這些歷史發展程序中,有一些古人的確是掌握了我們現代人不曾掌握的技術,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應該懷有敬畏之心,而不是一概否定。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馮生

  • 13 # 水煮汗青

    據傳說,在對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進行挖掘的時候出土了一些青銅劍,其中有一把劍被壓在兵馬俑下面,劍身已經彎曲。當工作人員把300多斤重的兵馬俑移開的時候,這把彎曲的劍馬上就變直了!在場的人都非常驚訝,彎曲了2000多年的劍居然可以快速復原,這是什麼材料和工藝製成的劍啊?

    關於這把劍的傳聞很多,有人說這把劍是非常珍貴的文物,一直就被妥善保管,沒有拿出來展示,因此秦俑佩劍更是成了一個謎。

    我對秦俑佩劍的看法

    一把劍被壓彎幾千年後恢復原狀,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記憶金屬,覺得在秦始皇時期就掌握了記憶金屬的技術,這是一項非常超前的科技。

    現在的記憶金屬主要是鎳鈦合金,在一定的溫度固定成型,隨著溫度和環境的變化會產生變形,但一旦外因消失,回到它最初成型的溫度環境後,它就馬上覆原。那麼秦俑劍是否含有鎳鈦合金呢?答案是沒有。

    經過相關機構對秦俑配劍的檢測分析,劍的成份主要是銅和錫,另外還有其他少量的其他金屬,但都不是記憶金屬的材料,那這些劍又是如何實現幾千年不變形的呢?

    我覺得秦朝在鑄劍的時候,其工藝應該不低,比如秦俑配劍打磨工藝,並非手工打磨,至少在當時已經有簡單的車床進行加工,因為配劍上銼磨痕跡是平行的,沒有一點交錯。如果是手工打磨肯定會出現磨痕交錯的痕跡。

    還有就是劍身的鍍鉻工藝,這一點是被證實的,劍的表面確實鍍了鉻,這是讓劍長久儲存的原因。但古人是怎樣鍍上去的?曾經有人用老陳醋與鉻礦石一起加熱,達到800度的時候就會液化,然後再塗到劍上去。當然秦俑配劍是否採用這種方法我們並不知曉,只能說這種方法適合當時的科技和生產力的水平。

    那麼問題來了,秦俑配劍裡所採用的記憶金屬是否就是鎳鈦合金?其實我覺得,他們可能只是採礦的時候,正好那一批礦石含有某種未知的稀有金屬,因此煉出來的劍具有記憶性,或者擁有超高的柔韌性,而不是他們掌握了記憶金屬的製作技術。

    如果秦朝擁有製作記憶金屬,那麼這些技術肯定會得到流傳,特別是稀有金屬的提煉技術和配製比例,這都是會流傳下來的資料,然而歷史上並沒有相關的記載。

    因此我認為,秦俑出土的佩劍,應該是當時的礦石含有某種金屬元素,他們在提煉的時候被熔合進去,就得到了“優質”的寶劍了!

  • 14 # 西堤讀文史

    說實在的,如果看過秦始皇陵發掘報告,特別是一號坑的發掘報告,對於什麼“一尊將軍像壓著一把劍,搬開雕像,劍瞬間彈直”這種流言,就不會那麼相信了。

    秦始皇陵最早發掘的一號坑,是被打機井的農民伯伯無意中發現的,在農民伯伯上報以後,國家立即組織考古人員去秦始皇陵進行探查,同時西北大學考古系的師生也參與進來,幫助發掘。

    當時考古學家相繼發現了一號俑坑,二號俑坑,三號俑坑,還有一個未完成的俑坑。根據地質特點,考古學家把一號俑坑的土質,按照從上到下,分成了七層,其中,在第三層,黃土層,發掘出了兵馬俑和一些青銅器,包括一些青銅劍。

    第三層的黃土層,由於土質較為疏鬆,被地下河或者山洪沖毀坍塌,所以在這裡發掘的兵馬俑有一些是破碎的,不完整的,這些青銅劍,有完整的,也有殘段。

    秦始皇陵一號坑共發掘出來青銅兵器486件,包括劍、戟、戈、矛、金鉤、弩機。還有很多其他的兵器附屬物一萬多件。

    其他的都好理解,金鉤是什麼呢?金鉤就是吳鉤,流行於春秋戰國時的吳越等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就常用吳鉤,唐朝詩人李賀曰“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宋詞人辛棄疾曰“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他們說的吳鉤就是這裡的金鉤。

    這些出圖的兵器,包括短兵器和長兵器,有很多還保持著很鋒利的狀態,沒有使用痕跡,甚至連兵器上的紋理也很新,但是,兵器的木質或竹製部分卻早已經腐爛了。比如矛和戈就剩下矛頭和戈頭了。

    這些兵器,也並非完全未受損,畢竟已經藏於地下兩千年了,有些兵器有明顯的殘破,有的兵器有壓痕,有的兵器則破碎了,還有的兵器完全不完整了,總之,多少有損傷。

    秦始皇陵一號坑共發掘出來完整的青銅劍17把,殘段8件,劍莖12件。

    這12把只有劍莖的青銅劍,也就是隻有劍柄了,劍身已經找不到,可能那8件殘段是這十二件劍莖的一部分。

    另外還有19件劍首,也找不到與之匹配的劍柄了,所謂劍首,位置在劍莖上方,只有一小塊,以玉或金屬製成,扁圓形,其上鏤有花紋。劍首除作裝飾外,也是區分等級的標誌。

    這19件劍首也找不到與之匹配的劍莖了。

    據考古學家測量,出圖的青銅劍都比較薄,青銅劍的含銅與含錫量之比約為3:1,這就造成青銅劍的韌性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好。

    而那8件青銅劍的殘段的存在,則說明,這些青銅劍折斷並非多難。從而也證明,劍瞬間彈直這種流言不太可信。

    如果青銅劍的柔性這麼好,就不會斷了,那麼這8件青銅劍殘段又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是秦始皇他老人家親自爬起來折斷的嗎?

  • 15 # 人皆可為舜禹

    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更是中國第一個稱之為皇帝的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一生叱吒風雲,帶有著一些傳奇的色彩。秦始皇最大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他統一貨幣和語言,為中國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就是秦始皇他建造了萬里長城和秦始皇兵馬俑這兩大奇蹟聞名於世界。

    晚年時期的秦始皇確實十分的貪生怕死,他不斷的尋求長生不好之藥,直到沒有找到長生不老藥時, 他已經為了他死後的事情做好了鋪墊---就是動工修建陵墓。雖然秦始皇的皇陵沒有完全的開發出來,但是我們透過他的兵馬俑就可以知道他的墓穴也非等閒的工程。

    絕世好劍

    但是秦始皇陵墓在開發的過程中也是發現了很多的秘密,比如有一把不亞於越王勾踐的那把劍。這把劍雖然已經經過了2000多年歲月的洗禮,他依然是無比的鋒利。這把劍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在,剛發現這把劍的時候,他被一座陶俑壓著,當時這把劍也有點變形,可是讓我們都十分驚訝的是,拿開雕像以後,這把劍又立刻變的筆直,它的柔韌度簡直比彈簧還要強,經過這麼多年還依然可以恢復原來的樣子簡直是不可思議呀。

    劍在哪裡?

    像這種貴重且又十分有研究價值的古文物當然是由國家所保護起來的,他如今就是位於西安的秦始皇博物館中,供人們參觀。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還是很高的,他們所使用的技術或者說研究在當時遠遠超過了所有的國家。

  • 16 # 珞珈山的貓

    千年古劍一朝見,鐵馬冰河入夢來!

    秦始皇陵並沒有開挖。而這把劍實際上是從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中出土。這把劍是一把青銅劍,被一個重達100多公斤、等人高的兵馬俑所壓彎。當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塑像搬開之時,這把青銅劍迅速的彈直恢復原狀。現場考古學者無不驚歎!

    1974年,國家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者組成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工作組進入兵馬俑坑。著手對秦始皇陵周邊的兵馬俑坑進行清理和發掘工作。

    某一天,在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中,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兵馬俑的塑像下方發現了一把青銅劍的劍柄。仔細觀察發現,這是一把完整的青銅劍,只不過劍身被上島的兵馬俑塑像壓住彎曲。在當時的考古工作者看來,這把青銅劍的狀況不容樂觀。

    於是在與其他考古工作者的協力配合之下,當人們慢慢的將壓在青銅劍之上的兵馬俑塑像搬開之後,這把青銅劍的真實面貌便完整的呈現在考古工作者的面前。而令在場的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這把青銅劍在沒有任何外力的輔助之下,被兵馬俑塑像壓彎的部位慢慢的恢復了筆直的狀態。

    這一現象放在今天來看與特殊金屬的記憶功能極為相似。但是記憶金屬的錘鍊技術就是在今天也依然處於新興材料前沿領域。而並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中得到有效的推廣。那麼2000多年前的秦華人尤其是那些秦國的匠人們,是如何掌握了記憶合金生產的技術?

    這把青銅劍長約八九十公分,這一長度比我們出土的同類時期或者稍早時期的其他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稍長,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長劍。這點符合當時秦華人的用劍習慣。青銅劍的組成成分十分複雜,主要以銅為主要原料,摻雜了少量的鐵、鉻、鎳、鋅等多種其他金屬。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祖先們首先學會了鍛造並使用青銅器後來才掌握了鍛造鐵器的生產技術,進而由青銅器時代進入到鐵器時代。經過商周時期的發展,在秦朝時期青銅器的生產技術可以說已經十分純熟。秦國的匠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偶然發現或者無意中給這把青銅劍賦予了記憶功能也未可知。

    而另外一點,我們知道青銅器韌度極高,而是把青銅劍在被壓彎之後,當考古工作者們將塑像搬開後,外力失去,青銅劍自然恢復筆直狀態也是其韌度高的一個表現!

    現在這把出土於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青銅劍存放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靜靜的迎接著那些來自四面八方對秦漢唐文化有著極大興趣的遊客們。

    秦國開創了中國2000年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歷史,而秦始皇這位雄君霸主更是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謎!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和解密。

  • 17 # 問答知識

    我在兵馬俑聽裡面的講解員介紹是有這麼回事,現在那把劍好像就在陝西省博

  • 18 # 皇家師爺

    這純屬虛構。

    1、物理學上,在一個【應力】的概念,物體由於外因(受力、溼度、溫度場變化等)而變形時,在物體內各部分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內力,單位面積上的內力稱為應力。應力是向量,沿截面法向的分量稱為正應力,沿切向的分量稱為切應力。

    內應力,是指當外部荷載去掉以後,仍殘存在物體內部的應力。它是由於材料內部宏觀或微觀的組織發生了不均勻的體積變化而產生的。

    2、應力多見於金屬,如金屬板材,很多時候,你在某些地方看到很多鋼板露天存放很長時間不動,其目的就是消除金屬板塊的應力,防止在加工後再形變。

    這現象如果真的存在,有點類似應力的消除。

    3、如果真的存在有那劍,那劍應該是銅質合金,而非玉石或鋼鐵。因為玉石一壓就碎了,談不上可恢復;而鋼鐵也早就生鏽爛掉。

    4、銅基合金,確實是有一定彈力,但銅是軟金屬,要消除2000多年的壓抑產生的應力,即使能消除吧,也非一年半載可以完成。瞬間彈直?金屬原子【組織發生了不均勻的體積變化】,都發生質變了,要復原,難哦。

    5、此劍在哪?在夢中。

  • 19 # 清流歷史

    哈哈哈哈哈哈,這個謠言到今天居然還有這麼多人相信,真是祖上闊過呢。。。

  • 20 # 使用者9235538616192

    秦陵幾時開挖的這麼大的事為什麼大家都不知道編造謊言要有實事根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自己必須變得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