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卷古今情

    成語“成也蕭何敗蕭何”雖然表達的是韓信悲催的一生,但也從中折射出蕭何的是非價值觀,他之所以大力舉薦韓信,出發點並不只是看到了韓信的軍事才能,其中也包含了他個人的功利心態,而韓信後來的大放異彩,獲益者除了劉邦,還有蕭何,到了天下平定,劉邦在收拾功臣的時候,蕭何為了自保,同時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忠心,他完完全全地配合呂太后,完成了對韓信的一舉擊殺。自古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在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害怕被清算的時候,蕭何能夠穩如泰山這不是僥倖,是他趨利避害,運籌算計的結果。

    逢迎劉邦,隨時猜測劉邦的小心思,順著杆子爬作為劉邦微時的朋友,他十分清楚劉邦的為人,他也看到了劉邦是一支潛力股,所以即使劉邦耍無賴、身無分文,他也時時接濟他,在劉邦擔任亭長後,他就刻意逢迎,整天圍著劉邦轉,到了劉邦要押送犯人去咸陽的時候,別人都送錢三百,他獨獨送了五百,這就是蕭何的聰明和陰險之處,他要讓劉邦在心目中記著勸他的人情。在劉邦平定三秦的時候,蕭何留在大後方,侍太子,治櫟陽,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雖然他有處置權,但他從來不敢自專,事無大小都要先稟報劉邦,等劉邦同意了再開始做,即使來不及彙報,事後也會告訴劉邦,而他的這些行為,也讓劉邦放下了提防之心,安心把關中的事情交給他。蕭何營建未央宮,非常壯麗,劉邦看到後非常不高興,斥責蕭何說:“天下打了這麼多年的仗,成敗還不知道,你卻建造這麼壯麗的宮殿,是不是太囂張了。”蕭何回答說:“你打了一輩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嗎,天子富有四海,宮室不壯麗就不能體現你的威風來。”劉邦聽到後非常高興,也就不追究了。功績卓著,為劉邦爭霸天下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

    劉邦曾經在一次酒會上肯定了蕭何的功績,說明蕭何比自己厲害的地方: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劉邦之所以安心爭奪天下,是蕭何後勤源源不斷保障的結果,所以在大封功臣而諸將爭功勞的時候,劉邦直接把打天下的大將比喻為“功狗”,把蕭何比喻為“功人。”把他的功勞定為第一,封為酇侯,然後給了非常特殊的待遇:“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這八個字,成為大臣的終極目標,也成為由大臣到皇帝的跳板,蕭何的贊鑲之功,讓他在風起雲湧的猜忌中,不僅保護了性命,而且延續了血脈。

    刻意在劉邦面前展示自己的弱小

    功臣之所以很難有好下場,一方面是帝王出於鞏固權力、維護皇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功臣驕矜自伐,藐視皇帝的表現,蕭何都不屬於這兩類人,但仍然免不了受到劉邦的猜忌,他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從維護自己維護劉邦的角度出發。做了以下幾件事:

    劉邦讓蕭何鎮守後方,但經常派人來觀察情況,為了消除劉邦的疑慮,蕭何派出自己的兄弟子孫跟隨劉邦從軍,這讓劉邦非常高興。韓信被殺後,劉邦增封蕭何五千戶,拜他為相國,令500個士兵一個都尉為蕭何的護衛,在眾人都為蕭何慶賀的時候,蕭何聽從召平的建議,辭去了劉邦的封賞,並且把自己的家財拿出來給劉邦作為軍事用度。黥布謀反的時候,劉邦多次派人打聽小蕭何在做什麼,得到的回答是蕭何購買土地,收受賄賂,並且放高利貸,劉邦正在發怒的時候正好蕭何來請上林苑空著的地方給老百姓用,劉邦大怒,逮捕了他,等到平定叛亂才釋放。

    蕭何雖然一次又一次地逃過了劉邦的毒手,但這一輩子活得膽戰心驚,自古伴君如伴虎,蕭何與世長辭的那一天,應該是他最輕鬆的時刻吧!

  • 2 # 聊以自娛2

    這個問題其實也好回答,劉邦殺韓信等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下面以韓信為例,列舉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

    1、功高震主,軍中分量舉足輕重,韓信等人過於自負,不會低調處事。在戰時連劉邦的話都不聽,自行其是。一旦謀反,非同小可;皇帝是不允許任何人威脅到自己的皇權的,否則,必死無疑。

    2、為後世捋下荊刺,劉邦年事已高,自己在能鎮得住。死了以後,後代就不一定能行了。有一次劉邦發現,韓信從樊噲門前走過,樊噲竟然跪迎韓信。樊噲本是呂后的妹夫,劉邦連襟,對韓信如此。一旦劉邦駕崩,後世子孫自然是無法駕馭他們。所以,異姓王必須殺光。

    3、大漢朝的天下是韓信等打下的,劉邦對他們心有餘悸,但瞭如指掌。天下的將領除了聽命自己外,對韓信也是唯命是從。一旦他們有不臣之心,後果不想而知。留下他們終將是個麻煩、禍害。

    4、呂后為了自己日後專權。這些文臣武將一定會與外戚之間的矛盾的。這些人功勞大,能耐高,脾氣倔,搞不好會與你對著來,甚至會引起叛亂,不如早除為快,以免後患。

    5、這些人不識時務,不僅不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功臣亡”的道理。不知道像張良一樣歸隱自保。而且,還貪戀高位,狂妄自負,獨攬大權。客觀上為自己下了個套兒,為劉邦、呂后清除異己製造了藉口。

    6、韓信等人認為自己功高位重,沒有自己就沒有劉邦的今天。開始驕傲自滿,並天真的想象劉邦會兌現當時的承諾,會與他們平分天下的。而這些想法,恰好正是劉邦會起殺心的原因之一,最終為自己埋下了禍患。

    一句話,他們不識時務啊,不懂得明哲保身,飛揚跋扈惹的禍!你看謀臣張良是如何做的:留侯張良早就將劉邦看得很透徹,他首先不要分封,只求准許讓自己雲遊四海,於是早早就逃了出來。擺脫了劉邦等控制,劉邦認為這樣對自己沒有威脅,也就順水推舟了。

    再說說劉邦為什麼沒有殺蕭何。蕭何在劉邦眼裡,功績是不亞於韓信的,甚至更高。同樣,劉邦對他的猜疑也就更大。那麼,蕭何怎麼又會免除一死呢?這是因為,蕭何雖然沒有張良的智謀和眼力,但要比韓信等人看得遠很多,他早就看清了形勢:還是舉幾個例子吧

    公元前199年,皇宮竣工,蕭何奏請御駕往視。劉邦於是從櫟陽到咸陽,蕭何接駕,匯入遊觀了一番。特別是未央宮,高大氣派、富麗堂皇。劉邦心裡很滿意。為了找蕭何的茬,說:“朕之起義,原為救民。現今天下初定,民窮財盡,怎將這座宮殿造得這樣奢華”?蕭何當然明白就裡,不慌不忙地說:“正因為天下剛剛安定,才好藉機會多徵發些人和物來營建宮室,況且天子以四海為家,宮室壯麗才能顯出威嚴,也免得子孫後代再來重建。。劉邦見蕭何回答的如此得體,無法繼續,便轉怒為喜道:“如此說來,是朕未免錯怪你了”?蕭何趕緊接著說:“微臣此事雖蒙陛下寬宥,但來日方長,難免有誤,尚望陛下有以教之”。弄得劉邦不好意思再說什麼了。

    《漢書》記載:蕭何用計誅殺韓信後,劉邦對他恩寵有加。那天,蕭何在府中擺酒席慶賀,喜氣洋洋。突然有一個名叫召平的門客,卻身著素衣白履,昂然進來弔喪。蕭何見狀大怒道:“你喝醉了嗎”?那人名叫召平對蕭何說:“公勿喜樂,從此後患無窮矣!”蕭何不解,問道:“我進位丞相,寵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說:“皇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您卻安居京城,不與戰陣,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見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嗎”?蕭何一聽,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面見劉邦,力辭封賞,拿出許多自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漢帝劉邦十分高興,認為他很懂事。

    劉邦親自率兵在前方打仗(平定黥布的叛亂)。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會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麼”?押運糧草的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後,總是默不作聲。門客說:“公不久要滿門抄斬了。你的位已經到百官之首,皇上還有什麼可以再封給你的呢?您深得百姓的愛戴,百姓都擁護您,以此安撫百姓。現在皇上之所以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藉助關中的民望有什麼不軌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自守,豈非將皇上置於進不能戰,退無可歸的境地?現在您為什麼不以不賤價,強行購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為您製造一些壞名聲。這樣,皇上見您不得民心,才會對您放心啊”!

    劉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亂,返回長安。百姓們攔路上書告狀,控告相國用低價強行購買民間的土地房屋,價值數千萬之多。劉邦回到宮中,蕭何前來拜見。皇上笑著說:“當相國的竟然侵奪民眾的財產,為自己謀利”!把百姓們的控告信全部交給相國,說道:“你去向民眾謝罪吧”!蕭何乘機請求:“長安一帶地方狹窄,而上林苑中空的地很多,白白地拋荒,希望下令讓民眾進去耕種,收成後糧食歸耕者所有,禾秸則不許收走,留下來作苑中禽獸的食料。”劉邦大怒:“你大收商人的財物,卻來討取我的上林苑”!於是就下令把相國交給廷尉拘禁起來,還給他上了刑具。

    幾天後,一位姓王的侍衛從劉邦,問道:“相國(指蕭何)犯了什麼大罪,陛下怎麼突然把他關起來了呢”?劉邦說:“當年李斯擔任秦始皇的宰相,辦了好事歸功於秦皇,有了錯誤就自己承擔。如今相國大量接受那些下賤的商人們的金錢,卻來為百姓求取我的苑林,想以此來討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關起來治罪”。

    王侍衛說:“要說在自己的職責範圍之內,如果有對民眾有利的事,就為他們向陛下請求,這本來就是宰相應做的事情,陛下怎麼會懷疑到相國接受了商人的賄賂呢?如果當初陛下與楚軍交戰,相持不下的時候。還有陳豨、黥布反叛時,相國留守關中,如果微存異心,只要稍有舉動,函谷關以西的地盤就不屬陛下你的了。相國不在當時為自己謀取利益,難道現在會貪求那些商人的金錢嗎?再說秦皇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失去了天下的。李斯為主上分擔過錯的做法,有什麼值得效法和稱道的呢”?劉邦聽了,儘管不高興。但還是放出了蕭何。

    蕭何後來還有幾次下獄,最終逃過一劫。透過教訓,蕭何後來不得不故意貪汙,貪戀美色。當然,如果不是劉邦認為他不過爾爾,因為劉邦堅信貪財好色之徒終究會難成大器的。否則,他才不會免去蕭何一死的。

  • 3 # 淡然談古今

    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一、蕭何沒有謀反的能力

    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蕭何居中籌劃、運籌帷幄是一把好手,但要說讓他親自帶兵打仗,就有些難為他了。在劉邦斬白蛇起義,直到奪取江山的全過程,蕭何都是以謀士、管家、文臣身份存在的。所以,在劉邦看來,蕭何不帶兵,造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那也就沒有殺他的理由。

    二、蕭何還有大用

    劉邦打江山主要靠韓信、英布他們,但到坐江山的時候,就大量需要蕭何這樣的文臣謀士了。漢王朝建立後,正是靠蕭何作為丞相,制定律法,裡裡外外治國理政的,蕭何也深得劉邦的信任和倚重,所以這時候要除掉蕭何,除非劉邦是瘋了。就算狐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那也輪不到蕭何。

    三、蕭何與劉邦關係非同一般

    蕭何與劉邦是在沛縣時候的老鄉,彼此知根知底,劉邦也特別信任他這班老哥們。從劉邦建國後殺功臣的情況看,基本都是後來才投靠他的,本身就桀驁不馴、自身還有一定勢力範圍的,比如韓信、英布、彭越等人。而蕭何、曹參、樊噲等人則自始至終都是劉邦的人。知根知底的老鄉用起來總是放心的,殺了自己人,你用誰啊?

    蕭何月下追韓信

    四、蕭何懂得明哲保身

    事實上,蕭何很是懂得功高震主和鳥盡弓藏的道理的。當年劉邦在外征戰,蕭何留守後方的時候,也不是沒有懷疑過蕭何的忠心。聰明的蕭何便故意搞出一些貪汙腐敗的事情,破壞自己的名聲,也讓劉邦放下了對他這個大功臣的猜忌。還有捕殺韓信的時候,他也是積極配合的,不顧與韓信的舊情,這一點上也取得了劉邦的信任。劉邦呂后在世的時候,蕭何一直畢恭畢敬、謙虛謹慎,沒有居功自傲,這讓劉邦更是滿意,也就減少了猜忌。

    時刻明白自己的處境,和上司始終統一思想,讓自己始終有利用價值而沒有危害,知敬畏、懂進退,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正是蕭何得以善終的原因。

    參考:《史記》等。

  • 4 # 路之意

    在中國歷史上,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殺戮功臣的典型代表。

    劉邦的手下功臣非常多,劉邦殺的只是該殺的人,他也不想殺他們,而是這些功臣自己作死,自己不作死,劉邦是不會殺的。例如:蕭何、張良、陳平等!都得到了善終。

    一、劉邦都誅殺了哪些功臣?

    按照爵位,西漢的開國功臣可以分為兩類,第一位是王爵,第二類是侯爵。而劉邦所誅殺的主要是那些異姓王,封侯的功臣(除造反的外)幾乎沒有殺掉一個。

    第一個被劉邦幹掉的是燕王臧荼,他於漢五年七月叛亂。劉邦御駕親征,很快就將其平定,然後立“發小”盧綰為新任燕王。

    第二個是楚王韓信,他先是在漢五年十一月被廢掉王爵,貶為淮陰侯,然後於漢十一年被呂后、蕭何設計誅殺。

    第三個是梁王彭越,他於漢十一年三月被廢為庶人,之後慘遭殺害。

    第四個是韓王信,他受到劉邦的猜忌,投靠匈奴,結果被殺。

    最後一個是淮南王英布,彭越被殺後,他心生畏懼起兵造反,失敗後被殺。

    二、劉邦為什麼殺韓信?

    要尋找最初的源頭,恐怕就是韓信主動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一事了。

    漢四年(前203),韓信平定齊國後,內心開始膨脹起來,因此修書一封,派人送到廣武軍前與項羽對峙的劉邦手頭,請劉邦封自己一個假齊王。

    劉邦後來封了他真齊王,不過,那時劉邦心裡已經對韓信很不爽。這一不爽,直接導致了後來改封楚王的結果,齊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諸侯,韓信如果真得造反,還有鎮壓餘地。劉邦已經起了戒心。

    直接導致劉邦動殺機,應該是韓信收留鍾離眛一事。

    在劉邦打敗項羽、全力搜捕項羽殘餘的過程當中,韓信卻鬼使神差地偷偷收留了項羽手下大將鍾離眛,這給了劉邦打算殺害韓信的最大理由,你韓信是想裡通外國、還是圖謀造反。

    任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和擔心。於是,他用陳平“偽遊雲夢”之計,將韓信捕至洛陽,當時就準備殺的,經大夫田肯勸說,才暫緩下手。作為皇后的呂雉,對劉邦已動殺機這一點,當然再清楚不過的了。

    而致死的根本原因,不在韓信,而在劉邦的疑心。

    韓信功勞太大,名聲太響,威望如日中天,劉邦自然忌憚。同時,韓信又不拘小節,任性率真,對劉邦形成了壓力。可以說,韓信在世一天,劉邦就多一塊心病,時時感到潛在的威脅。

    三、那麼英布是怎麼死的?

    但是隨著韓信等功臣的被殺,英布看見了這種情況也是便的非常害怕,因為他也害怕自己會變成那樣的結果,所以說在最後的時候英布便起兵開始造反。就是在剛剛開始起兵的時候,英布他便直接的說:現在皇帝已經不跟從前了,根本就沒有辦法親自帶兵征戰了;並且士兵們也都非常害怕韓信跟彭越這兩個將軍,可如今他們二人都已經死了,所以說現在的天下沒有我所害怕的人。

    在最開始的時候,英布也是一直在連勝,後來劉邦的軍隊很快就佔了上風,所以英布他也很快就失敗了,看見這樣的情況,英布根本就沒有想什麼,直接下令撤退,慌忙逃走。後來吳回給英布設下陷阱。當時英布也根本就沒有任何的防備直接來到了番陽,在那裡吳回便很快就將英布給殺死了。

    在英布死了之後,劉邦直接就是把他給大卸八塊,從這方面可以看得出來劉邦是有多麼的恨英布。

    四、劉邦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首先蕭何為了自保,幫助劉邦除去了韓信,讓劉邦看到了自己的忠心。

    韓信這一生可以說是完全與蕭何掛鉤,當初韓信不被待見想要走的時候,是蕭何騎著馬追過來將韓信勸了回去,並且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因此韓信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後來功成名就的時候,也是蕭何將他騙來,然後被呂后殺死,可以說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而蕭何就是以坑自己的小夥伴來保全了自己,讓劉邦看到自己對他的忠心。

    其次用盡自己的財力,配合劉邦平定英布的叛亂,以打消劉邦對自己的懷疑。

    當初劉邦蕭何把韓信坑倒後,劉邦給了蕭何封賞,其中就有劉邦派五百人保護蕭何。劉邦以派兵的名義保護蕭何,其實是用這五百人監視蕭何,只要蕭何有什麼不對勁,那麼韓信的下場就是他的下場。因此蕭何為了打消劉邦對自己的懷疑,開始將自己的家產上交給劉邦做軍餉。劉邦對蕭何的識趣大家讚賞。

    但是蕭何這樣做,卻讓他在百姓之間贏得了好的名聲。劉邦害怕蕭何功高蓋主,於是又暗戳戳地想要除去蕭何。

    所以蕭何為了打消劉邦對自己的殺意,不惜敗壞自己的名聲。

    他開始大肆的購買地產並且不付錢給那些房子的主人,這種強佔土地的行為,讓他的名聲開始下降。劉邦看到蕭何的名聲受損,雖然表面上斥責蕭何的行為,但是實際上心裡卻樂開了花。

    結語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蕭何的存在沒有嚴重威脅到劉邦的地位和安全,所以最終劉邦放過了蕭何。其實劉邦平定天下後沒多久就開始陸陸續續的制裁那些為他打天下的兄弟了,不僅制裁了韓信、英布,當年分封的好幾個異姓王都被劉邦制裁了。其實劉邦對蕭何也動過一些心思,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劉邦放過了蕭何,沒有對蕭何痛下殺手。

  • 5 # 大道亦可至簡

    英布天生反骨,韓信自命不凡。

    反觀蕭何,自起事便不嫌棄劉邦草莽出生,死心追隨,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全力助推劉邦霸業。這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找準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然而如何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古往今來多少風流人物的親身實踐告訴我們這真的很難!但收起自己的鋒芒,適時謙卑是一定沒錯的。

  • 6 # 國史記聞

    早在劉邦是平民百姓之時,蕭何與劉邦的關係就非常親密,而劉邦起義之後,蕭何對自己的定位就始終非常清楚——他就是要當二把手。

    當劉邦攻克咸陽之時,別的將領都去爭搶財物,只有他去秦朝丞相府蒐集秦朝的律令、圖書、地圖等等。劉邦發動垓下之圍消滅項羽之後,曾經想評蕭何為第一功臣,而大臣們都不樂意,說我們整天披堅執銳,刀頭舔血,憑什麼讓一個文職官員當第一功臣。

    劉邦的解釋是:“第一、像打獵時一樣,追逐狡兔的是狗,指揮狗的則是人,你們是功狗,蕭何是功人;第二、你們頂多帶著兩三個家人一起追隨我,而蕭何則在我身上押了全族數十口人的姓名;第三、我常常打敗仗,但是蕭何始終堅守關中之地,有他在,我才能在慘敗之時仍然可以東山再起。”所以,劉邦最終把蕭何封為酇侯,位居大漢開國第一功臣之位。

    然而,劉邦和蕭何這兩個老戰友,也曾經出現嫌隙——在蕭何獻計出掉韓信之後,就有人去他家弔喪,說他要大難臨頭了,在經過這個門客的解釋之後,蕭何才想明白——即便是生死之交,也難免在權利和利益面前決裂,於是他開始自汙名節,想方設法讓長安城的老百姓說他的壞話。劉邦雖然曾經囚禁蕭何數日(下相國廷尉,械繫之,數日),但其實是對蕭何更放心了。

    在漢初眾多功臣之中,論名節蕭何雖然比不上張良,但也算是善始善終了。

  • 7 # 歷史雲頂

    漢高祖劉邦以一介農民的身份,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拋開他自身的原因不談,還有不小的原因是身邊人的幫助,最出名的有韓信、蕭何、張良、陳平等人,可是在劉邦稱帝之後,設計處死了韓信,為何留下了功高蓋主的蕭何呢?

    劉邦成年之後,在沛縣的泗水擔任亭長一職,和當時任縣長吏掾的蕭何關係處的很好,後來劉邦起義,蕭何更是放棄了安穩的生活來幫助劉邦,因為蕭何精通律法,善於謀略,在外忙於征戰的劉邦將他視為兄弟,留他在駐地服侍太子,釋出命令,為前方將士提供糧草等,完全的把後勤方面交給了他。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不懂戶籍、土地方面的問題怎麼處理,蕭何就主動請纓去處理這些事情,他先將秦朝的律法研究透徹,然後探訪民情,改革了許多律法,且新制定了許多有利於民生和國家發展的律法,這一舉措贏得了百姓的一致讚揚,一時間蕭何的名聲高過了漢高祖劉邦。雖然劉邦是個有恩必報的人,但也是一個不允許別人背叛他的生性多疑的人,蕭何的名聲越來越大,都危及到了他的地位,這讓他內心很不爽,一直都在暗中派人盯著他。

    高祖十年的時候,夏陽候舉兵造反,劉邦親自率兵去鎮壓,留蕭何在國內安穩後方,但就是在打仗的空檔,都有眼線隨時向劉邦彙報蕭何的一舉一動。而此時恰逢韓信犯了錯,呂后在和蕭何商議過後,設計將韓信處死了,劉邦對蕭何又進行了大肆的賞賜,蕭何很開心,覺得劉邦是在肯定他的做法,就欣然的接受了眾人的恭賀。可是這一切被他的門客召平看出來了,勸他把賞賜都退回,更要閉門謝客,否則會找來殺身之禍,蕭何雖然疑惑,但也照做了,果然劉邦知道之後很高興。

    高祖十二年的時候,劉邦再次出征去鎮壓造反,蕭何留在國內一心為百姓做事,為百姓改善生活條件,百姓很是愛戴他,劉邦更生氣了,覺得他這是在為篡位做準備,已經暗中做了準備,可是不久之後卻收到了眾多百姓聯名舉報蕭何的陳情書,說是蕭何壓榨剝削他們,要求把他換掉,劉邦心裡瞬間就平衡了,在百姓心中,自己才是那個可以為他們當家做主的人,瞬間就忘了要處理蕭何的決定。

    其實這兩次能夠安全脫險,主要還是歸功於蕭何愛惜人才的原因,手下諸多的門客都是一心追隨他的,自然會替他認真揣測漢高祖的心思,為他出謀劃策,這也是蕭何能夠在劉邦和呂后手下存活的最主要的原因。

  • 8 # 郭合志

    從個人能力和經歷上看,蕭何雖然貴為丞相,執掌全國行政事務,但畢竟是個文吏,沒有帶兵打仗經驗,危險係數相對比較低。而韓信,英布,彭越等,本身是非常優秀的將領,又先後稱王,割據一方,是事實上的土皇帝,隨時有可能宣告“獨立”。劉邦為了鞏固皇權,當然要先拿下“異姓王”。

    從忠誠度上看,“異姓王”有向中央“要權”,接命令不執行的“前科”。而蕭何跟劉邦是鐵哥們兒,為了解除劉邦的懷疑寧願“自黑”。

    從社交能力看,蕭何雖然總領百官,但是很受百官的支援,擁護,愛戴的。“蕭規曹隨”就是證明。但是以韓信為首的諸侯王就太狂傲,太不會做人了,劉邦把告密信一公開,沒有一個人懷疑信的真偽,紛紛要求“坑豎子”,就是不會做人的惡果呀。

  • 9 # 小生不乖

    劉邦也不是逮誰就滅。

    韓信英布都是有封國的,比之賞給蕭相國的不知大了多少。韓信英布有了自己的封國就容易跟劉邦生出二心,關係不好處,天天的你猜忌我、我猜忌你。別說異姓王,就是同姓王最後也要鬧得不可開交。做王的唯恐皇帝的奪了自己國,皇帝則生怕做王的造自己的反。一邊想,這幾個都不老實呢,得控制。又一邊想,怎麼辦,步步緊逼啊,不是我負他,原本就是他負了我,老子不要太被動,反了吧。韓信英布都是這麼反的,就是結果都沒幹過劉邦呂后。

    而蕭何,那麼老老實實,那麼兢兢業業,一直力求與劉邦保持同心同步,這樣一個人為啥要殺他呢。

  • 10 # 帝國的臉譜

    劉邦殺韓信,有殺韓信的原因;斬英布,有斬英布的理由;放過蕭何,自然也有放過蕭何的依據。

    對待古人,後人們常常有一些誤解,以為劉邦功成名就,就要殺盡那些功臣,然後劉姓一家獨大,這其實是天大的誤會。

    從心理層面而言,劉邦越不殺人自然越好,他並沒有殺人的愛好,自己當天子,有諸侯守四方,他難道不樂得其成?他不也曾感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嗎?

    能夠少殺一個人,便多一個守四方的猛士,何樂而不為?他也不是動不動就殺人,他也不是逮誰就殺誰,他殺人的原因,都是消除威脅,鞏權固位,確保劉姓長治久安。

    劉邦當了皇帝,自然希望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大家和睦相處,共享太平。然而,韓信有幾個事情是讓劉邦很早就起了戒心,並直接導致後來下手剪除。

    當年,韓信齊地還沒完全平定,劉邦在鴻溝與項羽對峙,正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滿腹鬱悶的時候,韓信伸手向劉邦要求封齊王,伸手要已經犯忌,還在這個時候要,讓劉邦大怒,從此有了戒心。

    劉邦打敗項羽後,南面而王,從容稱帝,隨即著手清除項羽殘餘,而韓信不知就裡,卻收留項羽大將鍾離眛在自己的楚王府,這不說他包藏禍心,有謀反之意,至少與劉邦的意願嚴重違背,如果說韓信要求封王讓劉邦有了戒心,那麼,韓信收留敵人,便讓劉邦起了殺心,最後被殺,韓信自身是有原因的。

    而英布被斬,則是因為他主動反叛了,平叛殺頭,很多帝王都是這麼幹的。

    但蕭何就不同了。蕭何本來就是文臣,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這是他的工作,他手下並沒有建制軍隊,所以對劉邦不會構成大的威脅。同時,蕭何低調,懂得表忠。劉邦曾經幾次懷疑蕭何,蕭何幾次從容應對。

    劉邦與項羽相持京索時,戰鬥激烈,劉邦卻再三派者使回關中,“慰勞”蕭何,表面慰勞,實則試探,表面關心,實則懷疑。

    蕭何在身邊人的勸說下,將兄弟子孫侄中能夠打仗的人全部送到劉邦軍前效力,表明與劉邦同生死、共存亡的決心和忠心,劉邦大為高興,危機迎刃而解。

    後來,劉邦在外平叛的過程中,又十分突然地將蕭何由丞相重用為相國,加封食邑,安排專門的衛隊給他護衛,蕭何知道劉邦又不放心自己了,不但推辭封賞,還捐出家產,作為軍費,劉邦欣然笑納。

    為了消除劉邦的戒心,本來公正立法的蕭何,甚至低價強買民田、民宅,還放高利貸,自損形象,讓劉邦安心。

    蕭何為了讓劉邦放過自己,也實在是殫精竭慮,煞費心機。讓劉邦“獨獨放過”,確實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 11 # 夜讀史聽雨眠

    這其實是一個需要後見之明的問題,無數的理由可以憑藉時間的優勢解釋已經被揭曉的謎題,而且都可以令人覺得的如此完美,以至於彷彿美國的股市---成功的預測了美國經濟五次經濟危機中的九次!所以,哪怕是後見之明也需要理清事實與臆想的邊界。因此不妨從韓信、英布如何不容於劉邦來回看蕭何之幸運在何處。

    一、韓信、英布的不幸

    韓信、英布以及彭越都是中途加入劉邦陣營“同功一體”的人物,戰功之大足以讓劉邦裂土封疆來回饋,垓下之戰前劉邦不得的不用張良計許以封地才換的了韓信、彭越的支援,或許這也不過是讓他們劃定了較大的葬身之地。《史記》中對韓信和英布的被害都是突兀的指出“被人告發謀反”以至最後喪命,但是這裡不能忽略的細節是韓信、彭越都直接死於呂后之手,只有英布是兵敗後被長沙哀王吳回(吳芮之孫) 派人誘殺,與其說是劉邦不容韓信和英布、彭越,不如說是呂后不容此三人,尤其是彭越本已經被劉邦只判流放,卻被呂后蓄意除掉。由此觀之,韓信、英布所以見害大致歸因如下:其一都是中途加入劉邦,不能與之產生更為密切的情感共鳴;其二都極具戰鬥力並富有戰功,為劉邦、呂雉所忌憚,而且劉邦對韓信的防範應該是自始至終的;其三彼時項羽已除,大有“鳥盡弓藏”的意味,劉邦臨終時呂雉問的是蕭何之後誰可接替,但沒有問周勃後誰可接替,很大程度可以理解為對武將的排斥至少是壓制,而此策略應該更早的開始執行於項羽被除掉之後。

    二、蕭何的幸運

    蕭何至少曲折的避開了某些陷阱所以可以更長久的走下去,首先蕭何與劉邦有布衣之好,劉邦到咸陽服役蕭何贈款最多“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以至於劉邦大封功臣時刻意對蕭何偏袒,這樣的特遇是絕無僅有的; 其二蕭何沒有帶兵的經歷,其以小吏封侯甚至被司馬遷所嘲笑“彔彔未有奇節”不容易引起劉邦以及呂后的忌憚,更為重要的是蕭何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和呂后對立,不至於遭到呂后背後的嫉恨和暗算;其三是蕭何懂得自汙以自保,《史記.蕭丞相世家》中多記記載了蕭何自保的方法:劉邦帶兵在外,蕭何遣自己子弟隨從出征以示忠誠;劉邦征討英布,蕭何故意收受賄賂以表無異志;劉邦欲除韓信,蕭何不惜以自己的名譽為誘餌欺騙韓信踏進呂后的圈套;其四、蕭何的理政能力為劉邦和呂后所依仗,不僅表現在戰時蕭何可以為前線輸送源源不斷的兵源跟是表現在呂后問計劉邦時,獨獨提到丞相如何選人,唯恐蕭何留下的職位無人可以勝任;其五蕭何對自己的處境有清醒的認識,在言及後世兒孫時,他說後世賢達就會學習我的簡樸,不賢達有再多的財產也會為人所得,這雖是對後世的豁達態度也可看做是對其當前處境的憂慮。

    當初劉邦下問自己何以和天下時,對高起、王陵批判項羽“得地而不予人利”的否定也許就註定了韓信等人命運---否認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必然要重新劃分原有的蛋糕以及享用蛋糕之人的歸屬。

  • 12 # 劇透歷史

    劉邦這個人,大家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只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瞧瞧韓信、英布、彭越這仨哥們,都是幫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但下場一個比一個慘。尤其是彭越,還被呂后這個“死亡藝術家”剁成肉醬。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並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場淒涼,像被劉邦視為帝業首功的蕭何,不僅沒有被除掉,還在他死後輔佐漢惠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卻能倖免於難呢?

    老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邦對韓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過重的原因在,但他們自己的許多作法也的確招人猜忌。

    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劉邦所封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實行“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政體。分封制下,各路諸侯王不僅有獨立的行政權,更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說他們是臣服於漢朝的獨立王國都不過分。

    漢朝初期一共有八個異姓諸侯王存在,這些諸侯的勢力範圍加起來,比漢朝所能直接控制的郡縣數量還要多。面對這種情況。劉邦怎麼能不擔憂?

    更何況,韓信三人也的確有不少黑歷史。

    比如垓下之戰前,劉邦曾下令讓諸侯派兵前往垓下共同圍剿項羽,結果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連個人影都沒有,項羽利用這一機會在固陵差點把劉邦打趴下。沒辦法,劉邦只好採用張良的計策以土地當作籌碼,諸侯的軍隊這才在垓下集結。

    這種無利不起早的行為,自然是讓劉邦氣得牙癢癢。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劉邦征討叛亂的陳豨前後。

    當時陳豨在代國謀反,劉邦決定御駕親征。為了早日平定叛亂,他還派人向彭越尋求軍事上的支援,結果彭越卻假借生病的名義只派了屬下前往。這種消極怠工的舉動激化了劉邦、彭越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後者被殺。

    這幾位異姓王被殺,真不能完全怪劉邦刻薄寡恩,這些諸侯擁兵自重,在面對劉邦的重要安排時還經常討價還價,也難怪劉邦坐穩江山後要回過頭來算賬了。

    當然,儘管韓信、彭越有性格上的缺陷,但劉邦和呂后對他們的處置,還是有些太狠了。民間傳說,為了不違背劉邦對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的諾言,韓信是被人裝在麻袋裡用竹籤活生生插死的。

    而彭越比韓信更慘,在被處死後,為了殺一儆百,屍體還被呂后剁成肉醬,送給了各路諸侯“品嚐”。而“彭越醬”也讓本就杯弓蛇影的淮南王英布驚駭不已,為了避免落得和彭越一樣的下場,他乾脆先下手為強先反了劉邦,但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兵敗被殺的命運。

    和這三人一樣,蕭何也是漢初的重要人物,影響力、功勞比韓信三人不遑多讓,那他是怎麼逃過兔死狗烹的命運的呢?

    蕭何的情況和韓信、英布其實都有所區別。他只是大臣而非諸侯,因此對劉邦而言,他不會對劉邦產生類似韓信、英布那樣面對面刀兵相見的威脅。

    另外,漢朝在剪除異姓諸侯的威脅後,外戚問題開始顯現,這時作為功臣集團的代表人物,蕭何也成了劉邦平衡朝中各方勢力的關鍵。這樣一來,蕭何不僅不再是威脅,反而成了穩定局面的定海神針。

    除此以外,蕭何的資歷也遠不是韓信等人可比擬的。在劉邦還是沛縣亭長時,蕭何就已經追隨對方,他還多次用自己縣衙功曹身份袒護幫助劉邦。可以說,和韓信這類半路出家的追隨者不同,他其實才是劉邦最信任的老班底。

    而蕭何不僅資歷老,在諸位大臣中,他的功績也是最大的。在劉邦征戰天下時,他一直充當劉邦的後勤管家,沒有他提供兵糧補給的支援,被項羽爆錘了幾次的劉邦,根本沒有辦法攢下翻盤的本錢。

    不僅如此,在漢朝初年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危急時刻,正是蕭何挺身而出,配合劉邦、呂后一起幹掉了韓信、彭越。這種基於革命友誼的信任正是他得以善終的基礎。

    當然,如果一味相信皇帝對自己的信任,那蕭何的結局恐怕也不會比韓信等人好到哪裡去,他小心謹慎的態度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法寶。

    劉邦登基稱帝后,他大封群臣時,蕭何作為其首功之臣,被封“酇侯”,是名副其實的開國第一侯。為了表示對蕭何的器重和信任,劉邦還授予蕭何“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榮耀。後世也有一個丞相獲此殊榮,那就是曹操。

    這種榮譽和信任實在不小,但蕭何在此事後對劉邦卻越發恭敬,凡事推功攬過,在禮儀上更是不敢逾越一步。他深知,皇帝的恩寵和信任並不持久,為此他不得不用種種方式減少劉邦對自己的猜疑。

    早在楚漢爆發滎陽之戰時,蕭何坐鎮後方,為防止劉邦猜忌,他主動將自己的子侄送到前線作戰,實際上就是讓自己這些家人充當人質。

    這還不算完,他又屢次自汙,比如用低價強買百姓土地斂財,比如向劉邦建議開放上林苑給百姓耕地。

    他晚年“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看起來是昏招迭出,但實際上卻是以此來逐漸釋放劉邦對自己的猜疑,不讓這種猜疑惡化成殺身之禍。

  • 13 # 深藍妖火

    劉邦之所以能在與楚霸王項羽的交鋒中,取得最後的勝利,並且還在之後成功的建立西漢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邦的禮賢下士和善於用人,使得很多的人才,都到了劉邦這一邊,這些人才也幫助了劉邦建立了天下。

    不過劉邦成為皇帝之後,也免不了有了皇帝的多疑。為了防止跟隨自己打下的功臣們日後功高震主,造成無法收拾的局面。劉邦在登上皇位不久後,開始集中精力剷除一些功勞較高的功臣。

    因此臧荼和張敖以及韓信等多位功臣先後被處死,英布也是因為看到之前的一些功臣被處死,受到刺激,決心起兵反叛,不過最終英布還是失敗了,英布在兵敗後,選擇了逃往番陽,在番陽被他人所殺,就此英布的叛亂正式得以平定。

    按照功勞來說,蕭何的功勞是最大的,按照常理來說,蕭何應該是最先被殺的,可是蕭何卻安然無恙,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漢高祖劉邦在後來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蕭何的經歷和他的功勞。

    蕭何因為早年間在劉邦的家鄉沛縣擔任主吏掾,主吏掾幫助縣令分擔一些日常事務的,加上蕭何性格隨和和懂得識人,因此結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就有當時的劉邦,樊噲,曹參,以及夏侯嬰和周勃等人。

    由於他們年齡相近,有著很多的共同話題,使得蕭何和這些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對劉邦感情,那是更不一般,在劉邦有過錯要被處罰的時候,蕭何總是用自身的職權來袒護劉邦。

    劉邦在做亭長的時候,奉命押送一些囚犯去往驪山,為秦始皇嬴政,修建皇陵。修建皇陵不僅辛苦,還是一個掉腦袋的事情。因為陵墓涉及皇家機密,不能夠被外人所知,因此往往會在陵墓竣工之後,將修建陵墓的勞工們殺掉。

    劉邦押送的這些囚犯們,也是知道自己有去無回的,因此大部分的囚犯都在半路上選擇了逃跑,劉邦面對這種情況,也是無力解決,在之後行進到豐鄉大澤時,劉邦索性就將剩餘的囚犯全部放掉了,叫他們逃生去了,當然他自己也要去逃命了,因為沒交上相應的人數,他也是要被殺頭的。

    在劉邦放走的這些囚犯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願意跟隨劉邦一起走,劉邦與這些願意留下的人,一起進行了短暫的把酒言歡,在短暫的把酒言歡過後,繼續往前行進,在行進到一處沼澤地時,劉邦和其他人選擇了停下,為了保險起見,劉邦派一個人先往前行進探路,也為了看前面的路況。

    走在最前面的人回來報告情況,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橫在路中間,咱們還是換一條路再走吧,此時劉邦因為行進路程較遠,加上之前喝的酒較多,酒勁上的愈發厲害,此時劉邦已經跟醉了沒什麼區別,劉邦下令繼續前進,而且快速的走到隊伍的最前面,在見到大蛇之後,拔下身上的劍,衝大蛇砍去。

    很快大蛇就被劉邦的劍斬成兩截,前面的道路也隨之開啟,在道路開啟之後,劉邦一行人又往前行進了好幾裡,劉邦因為行進時間太長,加上酒勁越發的上頭,最終堅持不住,醉倒在地上。

    走在後面的人經過斬蛇的地方,看見一個老婦人在哭泣,有人因為好奇,忍不住的問了老婦人哭的原因,老婦人回答是因為有人殺了她的兒子,那條大白蛇就是她的兒子,她的兒子原本是白帝之子,幻化成大白蛇,擋在路中央,如今她的兒子被赤帝之子所殺,因為傷心,因此才哭的。

    這些人認為這位老婦人是在編故事打趣他們,正要打她的時候,這位老婦人卻消失不見了,這後面的人在與劉邦會合以後,將此事告訴了劉邦。

    劉邦聽完他們的描述後,雖然表面上雲淡風輕,但是心裡卻暗自高興,此後劉邦開始變得自負,而追隨劉邦的人也開始漸漸的畏懼了劉邦。

    說完劉邦那邊的情況,我們來說一下此時沛縣這邊的情況,劉邦擅自放走派往驪山修建皇陵的囚犯們的訊息,被沛縣縣令知道後,沛縣縣令大發雷霆,因為劉邦逃亡在外,只能捉拿劉邦的妻子呂雉入獄,呂雉在入獄之後沒多長時間,因為有蕭何和曹參的保釋而出獄。

    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和吳廣二人因為不堪忍受秦朝的暴政,選擇了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在陳勝和吳廣發動起義後,全國紛紛開始了起義,一時間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身在沛縣的蕭何和曹參等人,覺得秦朝的暴政持續不了多久,也想要推翻其統治,就連沛縣的縣令也都有這樣的想法,於是他將蕭何和曹參招來,商議密謀起兵之事,蕭何建議沛縣縣令找逃亡在外的沛縣人,作為首領,領導起兵之事,這樣百姓才能夠追隨。

    沛縣縣令覺得蕭何的建議十分有理,因此派人將逃亡在外的人找了回來,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劉邦,可是在劉邦馬上就要回到沛縣時,沛縣縣令卻反悔了,不僅將劉邦拒於城外,還想要殺了曹參和蕭何等人。

    沛縣縣令的這種行為,徹底激怒了劉邦和蕭何等人,劉邦用書訊號召沛縣的百姓們殺了縣令,最終沛縣縣令被百姓們所殺,在殺完縣令之後,百姓們開啟城門,迎接劉邦,在劉邦進入城中之後,劉邦召集百姓們,商量起兵大計,在這次的商議之中,劉邦也被推舉為首領,就此開始正式領導起義。

    劉邦也正是因為有了蕭何和其他人幫助,使得他們最終成為了最先進入咸陽城中,滅掉秦朝的軍隊,被當時實力最強的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掌管荒涼偏僻的巴蜀之地,劉邦和蕭何等人在去往封地的途中,遇上了從西楚霸王營中逃出的韓信,不過劉邦並沒喲重視韓信,只是派韓信去管糧食。

    韓信見受不到重用,一時間十分失望,心情也十分壓抑,於是選擇了散心,也正是在散心的時候,得以結識到了丞相蕭何,蕭何與韓信進行了一番交談,也正是在這一番交談中,蕭何發現了韓信的才能,於是向漢王劉邦舉薦,只是一直沒有引起漢王劉邦的重視。

    韓信也因為在漢王劉邦的軍營中,無法得到重用,因此選擇了逃走,蕭何在聽說韓信逃跑的訊息後,因為事發突然,蕭何並沒有來得及向漢王劉邦稟報情況,就去追韓信了。

    直到漢王劉邦有事情找蕭何商議的時候,派人去找蕭何的時候,派去的人說蕭何逃跑了,劉邦驚訝之餘也十分著急,立即派人去尋找蕭何,蕭何這邊,經過蕭何的快馬加鞭,在後來追上了韓信,韓信在見到蕭何時,並不高興,因此在蕭何找他回去的時候,韓信也並沒有理蕭何。

    直到劉邦派的人趕到後,在蕭何和劉邦所派之人的努力下,韓信終於被勸回,也正是經過這一番事情之後,韓信得到重用,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劉邦也正是因為重用韓信之後,加上蕭何的謀略,使得劉邦在後來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成功的奪取天下。

    在消滅項羽之後,劉邦被眾人推舉為皇帝,於是劉邦在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的這一天,選擇了稱帝,史稱漢高祖,劉邦在稱帝之後的論功行賞中,定蕭何為首功,將他封為為酇侯,漢高祖其他大臣們並沒有任何的異議,因為蕭何的貢獻,確實可以被立為首功,蕭何也因此排在眾位功臣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候。

    在劉邦坐上皇位之後,就對這些有著重要貢獻的大臣們,產生了猜忌之心,尤其是像韓信這種手握兵權的功臣,更是成為了漢高祖劉邦的心腹大患,漢高祖劉邦先是降韓信的爵位,之後更是以其他罪名,將韓信押解回京,並且軟禁起來,並且趁機削去了韓信的兵權,這些都令韓信十分不滿,於是之後的韓信選擇了稱病在家。

    之後因為陳豨起兵謀反,韓信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因為陳豨與韓信一直較好,二人經常來往,加上此時韓信被家中的屬下告發,說陳豨起兵謀反是韓信出的主意,二人約定理應外合,準備在後來某一天的夜裡,假傳聖旨,將皇后呂雉和太子劉盈殺掉,然後一起平分天下。

    皇后呂雉收到韓信屬下的告發信後,覺得此事重大,自己拿不定主意,於是派人找來蕭何商議,經過二人的商議,最終有了對策,只是這對策還是要由蕭何去執行。

    蕭何去往韓信的府中,將劉邦得勝回朝的訊息,告訴了韓信,並且好言相勸韓信,去進宮朝賀,蕭何對韓信有知遇之恩,也正是因為蕭何,韓信才有今天的地位,因此對於蕭何的話,韓信自然是聽從的,於是選擇跟隨蕭何進宮朝賀。

     蕭何和韓信進宮之後,先是來到了皇后呂雉的宮中,進行了拜見,皇后呂雉見到韓信後,先是十分客氣的與韓信交談了一會,在時機成熟後,讓埋伏好的刀斧手,將韓信殺死,為了徹底剷除韓信的後患,皇后呂雉還將韓信的三族一股腦的進行了剷除。

    蕭何協助皇后呂雉殺死韓信,就此消除了漢高祖劉邦的心腹大患,漢高祖劉邦十分高興,對於蕭何也是更加的恩寵。不過這也只是表面上的恩寵,心裡對於蕭何還是十分猜忌的。

    不然也不會在之後因為一件小事而懷疑蕭何,將蕭何進行短暫的囚禁,後來又將蕭何放出,經過此番劫難的蕭何,在之後一直對國事保持沉默的態度,而且對漢高祖劉邦也是更加的更加的恭敬,加上此時的蕭何年事已高,已經掀不起什麼風浪了,漢高祖劉邦也就此對蕭何放下疑心。

  • 14 # 平安讀歷史

    一般說來當了皇帝的人要大殺功臣,最忌諱的就是那些手握兵權的人,也就是韓信英布這樣的人物,他們長期掌握軍隊,在軍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往往登高一呼可以拉起和數萬人出來,對已經形成了王朝形成不小的威脅。

    漢初的三大功臣是張良,韓信和蕭何,而張良和蕭何都是文官,並沒有獨立統軍過,所以並不具有造反的實力。因此漢高祖劉備也不會猜忌他們,肯定也會讓他們善終,不至於去殺他們來解決後患,因為他們壓根兒就沒有對漢朝產生過威脅。至於漢高祖劉邦所殺的那些功臣,幾乎清一色是武將以及在地方上擁有強大實力的人,而蕭何和韓信這些人是一直跟隨他出謀劃策的,在地方上並沒有自己的實力並不具有獨立統軍的能力,也不會造反。

    事實上劉邦還是非常憐惜韓信的,並沒有想殺他。只不過因為韓信的實力實在太大,並且在地方上擁有強大的實力,因此劉邦不得不採用計策將其抓起來,廢掉他的王位,讓他當了一個小小的淮陰候,在京城居住給他富貴。畢竟他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也不想殺他,但是因為他影響力實在太大,所以在當時情況相當緊張的時候,韓信本身就是對漢朝巨大的威脅,所以呂后不得不痛下殺手,劉邦最終也只能如此怎麼回事?

    韓信之所以被殺在於,他本身就已經擁有了巨大的實力和威望,這一點是蕭何張良等人所不具備的,所以最終劉邦和呂后還是殺了韓信,但是沒有殺蕭和張良等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上鏡有些人不上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