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從出生起,就因為家庭條件不得已,奶奶來帶一段時間後,接回老家帶一段時間。這回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嗎?全家人都說三歲之前沒有影響,我想聽聽大夥兒怎麼說
8
回覆列表
  • 1 # 沒有啥112

    有影響,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的絕對的接納,就會自信、陽光、對世界充滿積極探索的能力。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的是冷漠、拒絕,對世界就會害怕、怯懦、躲避,並且永遠充滿懷疑和悲觀。孩子在這個階段如果得到的是虐待,心理很容易歪曲,行為模式也會不正常。

    可以說,這三年,締定了一個孩子對世界的反應模型。這樣的模型一旦過了三歲,要改寫,非常困難,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要給予長期的無條件的愛,讓孩子重返三歲前,才能改寫一部分。

  • 2 # 石頭樂

    有影響。有一句俗語是這麼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幼兒從出生後3歲左右是他(她)們初次養成各種習慣的時期,在之前他(她)們的腦子裡面是空白的,這個時期是學習、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不包括思考能力),並且一旦養成什麼習慣後再很難改變。

  • 3 # 樂顏悅己

    我認為會有影響的。因為0-3歲的寶寶是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時期,如果這個時期的安全感沒有建立好,寶寶長大後會膽小懦弱,不自信,甚至不相信家人,青春期也會比較叛逆。以下幾種行為會影響寶寶的安全感建立。

    1、寶貝頻繁的換生活環境或者生活在不好的環境。

    2、頻繁的更換照看人。

    3、媽媽不在身邊,長時間與媽媽沒有親密接觸。

    4、監護人性情急躁易怒,對寶寶沒有愛撫。

    所以儘量給寶寶營造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有固定的照看人,媽媽最好親自照看,因為孩子的安全感都是與媽媽的一次次親密接觸而建立起來的。如職場媽媽要把寶寶帶在身邊,工作之餘要安撫寶寶。

  • 4 # 一隻98的小老虎

    三歲以前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三歲以前媽媽帶出來的小朋友長大了會非常跟您親,老人帶出來的會跟老人非常親,因為三歲以前小朋友的依賴感非常強,也是培養自信心的最佳時期。如果錯過了小朋友成長,長大了會很沒自信心,缺乏安全感。

  • 5 # 政媽育兒堂

    我認為是有影響的。

    近年來,一些西方心理學家透過研究也告誡父母要關注3歲前的寶寶,因為他們的研究顯示:在3歲前,寶寶的性格就已形成。

    我們都知道,3歲前的寶寶生活是完全依賴於成人的照顧,而每天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照顧過程中,成人的性格特徵、育兒方式、待人接物、興趣愛好、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寶寶。比如一個溫柔細緻,做事有條有理的成人在育兒過程中就會表現得細緻周到,呵護有加,這就可能影響到寶寶,使他也表現謹慎細心的性格特徵;而性格風風火火的成人也可能會影響寶寶,使他變得外向活躍,不拘小節。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寶寶的照料者,也就是和寶寶接觸最多的人,會對其性格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

  • 6 # 鴻媽育兒

    肯定是有影響的。民間流傳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是隨口說說的。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性格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

    我曾經有個學生他非常的聰明,可是特別的好動,有時還有嚴重的攻擊性。和他媽媽聊起來就是因為孩子出生剛2個月她就出國工作去了,把孩子留給了家裡老人看,等到孩子3歲要上幼兒園了才回來。結果孩子一直到小學5年級都是不合群,好動,愛打人。經常被老師和家長找,老師甚至推薦她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在孩子最需要母愛的時候離開,孩子可能智力不受影響,但是性格和情感方面就會缺失嚴重。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母親在孩子3歲前都不工作專心帶孩子的原因。

  • 7 # 1983冒個泡

    家長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意義重大,孩子多樣的個性與行為與家庭、學校等的社會化教育息息相關。每一種性格雖然不同但都是極其可愛的,從呱呱落地開始,開朗的孩子就會好奇地睜開眼睛看世界,靦腆的孩子就喜歡吃睡不喜歡和人互動

    所以,孩子的習慣需要父母因材施教,付出極大耐心去培養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有不良習慣時,要及時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正確對待孩子的不同行為,不能非打即罵,不僅對家長自身身體健康產生危害,更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行為培養產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保證,只有在溫暖美好的環境中,才能讓孩子學會健康發洩情緒,合理掌控情緒。

    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的原因部分來自遺傳部分來自環境。剛出生的新生兒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如豆腐般脆弱,但在出生後的頭兩年,神經元急速生長髮育,神經元之間的聯絡會越來越緊密,連結的網路也會越來越精細複雜,隨著孩子長大到三歲左右,80%的連結會成功建立起來。

    父母表達情緒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的氛圍和方式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性格的塑造及行為的形成,很多時候所謂的"性格遺傳"其實都是成年人在無意識狀態下的情緒宣洩和行為舉止被孩子模仿和學習後產生的相似情況。

    孩子三歲前,應該立下這三個規矩,能讓他在未來的人生中走得更為順遂。

    1、自尊自愛,尊重他人

    家長要在尊重的前提下管教孩子。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家長就要教授他們一些簡單的社交禮儀,包括禮貌用語和行為,比如做錯事情要主動道歉,得到幫助要表示感謝,見人要知道問好,分別要學說再見,做錯事情就要付出代價。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學會尊重他人也就能懂得自尊自愛。

    2、善良誠信,獨立自主

    一個人為人的良善與真誠,是個人道德修養的體現,同時,善良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因為善良才透射出人性之光。同時面對孩子的日益成長和自我選擇,家長需要做的,不是粗暴地干涉,嚴厲地指責,而是對這種選擇進行妥善的引導,最終才能養育出一個善良誠信而又堅強獨立的人。

    3、生活規律,有責任心

    三歲是性格養成的重要時間節點,俗話說:"三歲看到老"。三歲前,家長要讓孩子擁有良好的作息規律,教會他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應該是家長給孩子上的第一課。而責任感是就是從日積月累的規律中引申發展出來的,平時都沒有教育他們有規律有責任感,長大會造成自我、自私等不良的性格和行為。

    一樣米養百樣人,家長在孩子的慢慢成長的時候不要著急,不能用力過猛,更不能急於對孩子提出過分的要求。只要孩子在向好的方面努力,就要給孩子充分的肯定,良性迴圈下才能對孩子形成正面的激勵,反之則會讓孩子變得叛逆古怪甚至做出讓人後悔不已的事,認為不論自己怎樣做父母都會挑錯,索性就會自暴自棄,放鬆甚至放棄自我,這樣對於孩子將來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讓孩子多多接受正面激勵,表揚他們,讓他們在讚賞和鼓勵中長大。

  • 8 # 曹椿豔-上海清秀明澈心理諮詢

    你好。古人有句老話”三歲看大,7歲看老“,這說的就是7歲基本上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了。而3歲前是孩子一生的基礎。在孩子3歲之前,跟父母分離超過一個星期,會帶給孩子分離焦慮,並且會影響親子間情感的連結。如果條件允可,最好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自己照顧。這個時期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多陪伴孩子玩耍,會孩子未來非常好。

    擅長領域:人際障礙、情緒障礙、抑鬱症、焦慮症、創傷治療、婚戀、單身、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家庭關係、青春期問題、個人成長

    擅長流派:艾瑞克森催眠、完形、薩提亞、身心溝通

    諮詢風格:溫潤、包容、陪伴、中正、靈活、當下、針對重點工作、發現優勢資源、提升自我價值。學習育兒11年,心理學9年,從業5年,個人成長體驗超過1500小時,跟隨國內外名師學習,督導。

  • 9 # 孟佳心

    這個問題我覺得看怎麼看,畢竟培養孩子,並不是一時的事兒,是長期的事,在他們自我價值觀形成之前,父母的作用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歲前,是父母與孩子感情連結的基礎,是他們安全感建立的基石,功夫在日常。如果平時,在孩子與父母相處之時,父母都能高質量的陪伴,充分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那如果說因為自身的迫不得已,孩子必須跟回老家一段時間,既然已經是目前非做不可的選擇,那父母就不要患得患失,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可選,那要做的只能是改變心態。

    儘可能的減少地域距離所帶來的影響,比如一有空就去看孩子或與孩子影片之類,儘量多和孩子溝通父母對他的愛依舊,目前因為什麼原因,需要短暫分開下,什麼時候會把他接回來。

    這裡強調下,我並不是說孩子不在身邊成長也沒關係,最好肯定是把孩子帶身邊,只是情況實在不許時,父母妥協後,就要調整自己心態,然後儘量縮短分開的時間。

  • 10 # 泉儒

    古語有云,“三歲定八十”意思是三歲就能推測出孩子成長到八十歲的性格,而未來的成就與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當然這句話並不被所有人接受,但科學驗證,人類的大腦是唯一在出生後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三歲前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百分之80左右,影響這三年大腦接收外界資訊條件是語言。

    美國研究兒童發展的心理學家指出,社會所謂的學前教育期,在時間上實際上已經晚了,真正的教育,從孩子剛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學校並不是教育的起點,研究還發現,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自律性等等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彙有關係。早期語言環境比較少的孩子未來對語言處理速度會變慢,效率較低。

    不同家庭語言環境造成有些孩子會和其他孩子聽到的詞彙量相差3000萬個,這3000萬個會造成什麼影響呢?三年後這3000萬個詞彙就會造成孩子在數學方面、讀寫能力、閱讀水平、邏輯思維方面、情商方面,以及創造力等等產生差距,孩子在小學時的閱讀水平就可以反映出他未來的學習水平,這將是與其他孩子拉開差距的第一步,善於和孩子交流的父母會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這樣孩子積累的詞彙將越來越多,反之,那些不善言辭的父母,或者各種原因很少與孩子互動交流,那麼他們的孩子積累的詞彙量將遠遠少於其他孩子。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語言能力就越好。

    與孩子交流的語言方式也需要特別注意,否定句例如“禁止”“不行”等強制性詞語會扼殺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多說積極的語句,肯定的詞語,對孩子建立健康的語言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行為都建立在父母積極的、相互迴應的基礎之上,本質上說,大腦發育的核心在於寶寶與父母間的積極的交流互動。

    究竟如何在三歲前與孩子達到優質的語言互動,以及孩子詞彙積累的重要性,可參考《父母的語言》這本書,書中詳細解讀了語言對孩子的重要性,以及科學研究依據。

  • 11 # 理智的荔枝老師

    請注意!一定會是有影響的!

    之前李玫瑾老師談過另外一種角度,“懷孩子十個月,不如養孩子十個月”意思就是要各位父母自己養,自己養的目的是要孩子形成對父母的依靠和眷戀,也就是依戀心理,而依戀已出現就是情感的起點。

    依戀心理是何如形成的?

    孩子剛出生是閉著眼靠嗅覺認人,而到了四個月之後,孩子就會形成記憶。那麼接下來你就明白了,正是因為從小孩子對你的氣味習慣,所以就會產生依戀心理。比如,孩子哇哇哭,如果抱他的人是他不熟悉的氣味,他還是會哭,但如果是一直養他的人一抱孩子大機率就不哭了,因為習慣了,有依戀了。

    非常建議大家去聽一下李玫瑾老師的育兒影片,對家長們有非常大的幫助。

    然後,我們再來說一下,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在3歲之前最重要的發展特徵,就是建立安全感

    心理學家也指出,安全感不是天生的,需要後天建立,最佳時期,就是在幼年時期,尤其是3歲前。

    本來是奶奶帶,然後當孩子形成了對奶奶的依戀,突然換做是爸爸媽媽,孩子的這種依戀心理被突然斬斷,就會哭,哭就會讓各器官神經系統緊繃,簡單說就是不開心不放鬆,不放鬆就會有焦慮。

    也許你會說,習慣習慣就好了,沒錯,孩子是會習慣,但影響已經產生,所以這就已經造成了孩子缺乏安全感。

    最後,如果事情已經發生也不要太過擔心。

    父母所能給予的愛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所以,請給他足夠的愛吧,大到足夠蓋過他的不安,多點耐心,多付出實際行動,比如多抱一抱她,多陪伴她都可以。

    要相信,你們的愛,是他最大的依靠。

  • 12 # 家庭心理學張老師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所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來療愈童年。”尤其是三歲之前的成長經歷對性格影響,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心理學已經有很多相關的研究,確定了成長環境對孩子的性格的影響,所以您可以進一步的探究是什麼樣的環境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以及什麼樣的環境會產生不好的影響。這樣可能會得到你更想要的答案。

    需要特別指出來的是孩子的成長環境很多人忽視了最重要的環境是“父母”,進一步說對年幼的孩子最重要的成長環境是父母的穩定的情緒。我在心理諮詢中遇到很多個案,他們的心理問題背後都有著相同的情緒易失控的爸媽……

    您說的這種無奈的經歷已經發生了,老人性格脾氣好的話,對孩子也會有積極的影響。如果已經出現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爸媽依然可以透過積極的方式去影響孩子。您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的情況,提更細緻的問題,可能會更有利於你的困惑的解決。

  • 13 # 非同凡響是也

    我讀過好幾本權威的育兒科學書,都在講三歲以內能接受的資訊會深入骨髓,其對孩子的影響伴隨一生。

    三歲以前孩子的腦神經每天會生成50萬個腦細胞,具有強大的吸收能力和記憶力,這個時候要讓孩子聽高雅的音樂,看高雅的藝術,比如古畫兒書法,並讓孩子開始識字。

    這些優雅的藝術薰陶會孕育出性情優雅的孩子。之後帶起來就比較容易。

    正如王才貴教授在一場演講震撼百年中的演講中提到的,你不種下好種子就會有壞種子。好種子現在看不出結果,但是它自己會長大的,終有展現結果的那一天。

  • 14 # 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我能理解你的擔心,成長環境的確會對孩子有影響,不僅僅是三歲之前。因為你有提到客觀條件使得必須要接回老家一段時間,就你的擔心,我有兩個看法,一是0-3歲的孩子主要是在生理上給予好的照顧,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在心理上給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愛,現在通訊很發達,父母經常和孩子影片,關愛孩子,主要照料人給孩子提供平和的環境,這樣有時回老家是不是也是可行的呢?二是孩子回老家是一種生活經歷的豐富,這對孩子的發展是不是也有好的一面的呢?

  • 15 # 瓏皓看世界

    孩子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對其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絕對的。我從小就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睡,他們的一些行為,一些意識形態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比如錢要省著花;起床起得早等。當然,隨著自己的成長,比如上學啊,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學習到的知識越來越多,心理上還會有微妙的變化的。雖然對孩子影響不大,但是最為父母有時間多陪陪孩子玩鬧還是極好的。因為當我看到其他孩子能和父母想朋友一樣溝通,而我卻很難做到就羨慕不已。所以建議你在忙也給孩子一點時間。

  • 16 # 快樂Mm

    做為媽媽,我覺的非常重要,最好在自己身邊教育比較好,我的孩子在老人身邊看著,脾氣不好,習慣不好,特別的叛逆,我現在特別後悔,但也不是絕對的,孩子還是和父母一起比較好。

  • 17 # 優秀父母育兒課堂

    斯坦佛兒童心理研究院從嬰兒時期就對孩子的行為密切地關注,該小組發現:嬰兒與母親(撫養者)間形成的最原始、最強烈的愛(依戀),是他今後所有愛的雛形。那些沒有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更容易膽怯退縮,安全感差,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學習和適應環境能力差,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如果3歲前沒有親自撫養孩子,沒有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那麼對你和孩子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1.孩子年幼時誰撫養,他就會跟誰親!不要問孩子為什麼不與我親近,先問問自己在他生命早期,在他極度無助時你是否有缺席?

    著名主持人倪萍出生後沒多久父母離異,她跟著姥姥一起生活,姥姥的撫養、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她與姥姥建立了依戀關係,她對姥姥深深的愛是超越母親的,在她寫的那本《姥姥語錄》中可以看得出來。她說我生孩子的喜悅姥姥是第一個知道的。孩子有病的訊息姥姥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2.如果年幼時的撫養人不是父母,當撫養人與父母發生衝突時,孩子會幫撫養他的人,對父母會增加仇恨。

    電視劇《小歡喜》中季楊楊從小被父母託舅舅撫養,典型的“留守少年“,季楊楊跟父母不親近,叛逆,季楊楊父親強行鎮壓反而使得父子關係惡化,而季楊楊和舅舅有說不完的話。劇中當他和父親吵架時,他說”你罵我可以,但別罵我舅舅,是他們把我撫養大的,你應該感謝他們。”

    3.誰撫養,誰就擁有管教孩子的心理資本,孩子才會聽你的!

    有些父母小時候從來沒有照顧過孩子,一到青春期發現孩子出現各種問題,這個時候想教育他,管教他,那是非常有難度的。因為孩子的心裡對你沒有感情依戀。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他說年幼的他養壞了性子,喜歡捉弄太監,不把太監當人看,讓太監吃髒東西,還差點弄出人命,溥儀的老師教育他,給他講仁術之道,講那些英明的君主的故事,但都沒有用,他說:“在宮中唯一能阻止我惡作劇行為的,是我的乳母王焦氏。”

  • 18 # 嗨小南南

    你好,我認為肯定是會有的。

    孩子在出生之後,身邊的環境已經開始在默默的影響著他的生活習慣,個人性格的形成了。

    孩子在慢慢的成長,也許你認為他還小,也沒有什麼記憶,環境對他的影響不會很大,但其實孩子早已經開始在潛意識裡形成自己的一套體系了,這也會對他以後的偏好,性格養成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而且寶寶被接回老家帶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寶寶要離開父母,也會有一個分離焦慮,是可能對他的安全感產生影響的。如果有能力,最好還是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

    不過寶媽也不用太著急,雖然也是有一定影響,但是三歲到六歲的階段如果可以做一些調整和改變,給足寶寶安全感和愛,進行有意識的性格培養,也是可以慢慢改變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可以幫到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球迷認為梅西的成就已經超越馬拉多納成為阿根廷足球第一人,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