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嚠

    德軍強大在三個方面,一是士兵的戰鬥素質。二是武器裝備。三是有眾多優秀的軍事家和野戰指揮官。

    比如給隆美爾增加一個師,阿拉曼戰役就沒有以後的蒙哥馬利,增加一個軍,北非就沒有盟軍。

  • 2 # 四川達州人

    德國二戰確實很強。

    一,一戰的遺患

    德國人驕傲,不認為一戰失敗。事實上,德國一戰投降,主要因為老百姓逐步厭惡戰爭,國內資源耗盡。

    戰後,德國被清算,失去大量土地人口,還被要求鉅額賠償,限制軍事力量,再被法國比利時這樣的小鱉三多次羞辱,所以德國上下都很憤怒,準備報復回來。

    1929年經濟危機後大量猶太資本外流,德國陷入持久的經濟危機,這才有納粹的興起。

    二,德國本身的能量

    德國經濟恢復發展後,軍事工業在內燃機,宇航等多個方面迸發出能量。

    德國嚴謹的參謀制度得以發揚光大。令閃電戰等軍事理論領先世界。

    加上納粹黨鼓動,德軍本身精兵路線,多樣結合,1939年已在陸軍,空軍,坦克,潛艇及後期的噴氣式飛機,導彈等多方面佔據優勢,而且是極強大的優勢。

    當然,德國最後面對的是三大強國,海軍霸主英國,陸地第一強的蘇聯,具備強大生產力又富裕天下的美國。當然被拖死了。

    德國自身劣勢多,歐洲強大的工業能力,人力資源短期內無法整合。軍事力量鋪遍歐洲,三面受敵,資源匱乏(德國後期搞煤轉油,就是無奈之舉),最終被一點點的耗死。

    不能否認的是,德國初期碾壓英法蘇,後期單挑英蘇美四年,已證明是第一強國了。

  • 3 # 南航山東大叔

    有多強?當時號稱世界第一陸軍法蘭西幾個月就幹平了!也就人類戰爭史上德國敢同時單挑好幾個列強,今天的美國牛逼的不認爹也不敢同時單挑這些強國,更不會幾個月幹平法國,看看打個貧窮落後的阿富汗伊拉克吧,什麼囧態拖這麼久!

  • 4 # 言先行

    說一些不同的觀點,二戰德國軍事力量並不是一開始就很強大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一、凡爾賽條約。這個條約的真正目的便是抑制德國軍事力量的,所以,一戰結束到希特勒任總理開始侵蝕凡爾賽條約這段時間德國軍事力量可以說是不堪一擊的(雖然有偷雞摸狗的行為,起到了規避作用,但條約還是擺在那裡遏制著德國軍事力量)。

    二、希特勒強軍。希特勒上臺後凡爾賽條約的制約隨即宣告終結,德國走上了強軍之路,但畢竟已經被人制裁了十多年,要想依靠短短五六年時間追上英法等國家還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在二戰前德國軍事實力並不強大。坦克效能甚至落後于波蘭坦克(但對坦克的掌握妥妥世界第一,沒有最強的坦克只有最強的玩家),海軍起碼差十年,只有空軍跟上了節奏。

    三、整合軍備。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軍事實力才正式進入巔峰,有錢,有技術,有實力,有狂熱的黨徒。特別是繳獲了法國戰備和奧地利和捷克的兵工廠以後,德國軍事實力大增,也正如暴發戶一般,存在極端化的致命弱點:坦克厲害但機械化落後(還在用馬拉大炮),潛艇厲害但艦船落後,打仗厲害但後勤落後(德國軍備其實是個萬國牌,有點類似現在的印度)。

    四、與對手比較。有比較才有結論,美國軍備充足兵源緊張,蘇聯兵源充足技術落後,英國海軍強勢陸軍。所以,德國還是不錯的,到蘇德開戰之時,德國實際上擁有最強軍事實力。

  • 5 # emwm2009

    一戰結束後,德國軍隊的精華,普魯士軍官團沒有受到重大損失。這就為希特勒上臺之後重整軍備在人才方面做好了最重要的準備。

    同時,德國在機械工業,光學,鋼鐵,化學材料,裝備製造和工業設計能力上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這些能力都是日後軍事工業製造水平的基礎,可以這麼說,基礎工業能力有多強,那軍工能力就有多強。德國的問題主要是人口多,土地面積相對狹小,資源極其匱乏。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不利條件很容易被希特勒所利用,並能輕易地激起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希特勒上臺後,整個德國在希特勒的統治下表現出空前的“團結”和努力,希特勒在進行擴軍備戰的同時組建了大量的為發動戰爭而準備的基層組織,最典型,最龐大的就是“勞工陣線”,這個組織有納粹黨施行基層管理,集合德國的技術熟練工人,工程師在統一的意志下為侵略戰爭工作,勞動。這種組織形式使得納粹德國的軍備製造能力的效率要比歐洲其他各國來得高。也只有靠這種組織才能趕超英,法等國的也已存在的軍力優勢。

    德國國防軍由於前述的原因使得一大批接受普魯士傳統軍事思想影響的軍官想要洗刷一戰的恥辱,重塑德軍。這些軍人總結了一戰失敗的戰役戰術教訓,也思考了德國要透過戰爭的方式戰勝歐洲其他強國的作戰方法。一支完全不同於以往其他歐洲軍隊的新型軍隊和作戰方式出現了。提倡這些新式作戰方式的軍官中的代表人物如:古德里安,曼施泰因,勃勞希契,約德爾等一批具有現代戰爭意識和思維的軍事戰術指揮官出現了。以裝甲叢集衝鋒為尖刀力量,配置以強大的摩托化步兵和摩托化運輸補給部隊,結合航空兵突擊力量的閃擊戰模式被採納並在戰爭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因此,德軍在戰爭初期中顯示出來的強大主要是:有一批懂得現代化綜合作戰理論並加以實施的戰術軍官;一大批技術熟練,工作努力的製造,研究人員;在法西斯蓋世太保恐怖高壓下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生產的基層工人;以及強大的工業製造體系支撐的軍備生產能力。這使得德國軍力看上去十分的強大。

  • 6 # 歷史風暴

    二戰的德國有多強大,從德國陸軍的發展上就可見一斑!

    阿道夫希特勒在1935年宣佈德國重新武裝計劃開始,到1945年6月德國宣佈投降為止,這期間共有1360萬名士兵在德國陸軍中服役。

    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陸軍總兵力不能超過10萬,海軍總兵力不能超過1.5萬。雖然在1935年之前,德國嚴格按照條約的規定限制自己的陸軍規模,但德國政府從來沒有放棄未來擴軍的想法,將這10萬陸軍培養成了種子部隊,一旦衝破條約的限制就會迅速實現擴軍備戰。

    所以,在希特勒宣佈德國重新武裝計劃之後僅僅17個月,德國陸軍就擴張到了預計的36個師的目標。

    在德國陸軍的擴張過程中,為了打贏歐洲戰爭,德軍發展出來先進的戰術。早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人就發現未來的戰爭不僅取決於地面陸軍的戰鬥力,必須還有強大的空中力量聯合作戰,於是提出了立體化作戰的思想,這是世界上第1個提出立體化作戰的構想的國家!

    所以,陸軍發展的同時空軍也相應快速發展起來,到1937年,德國飛機的年產量已經高達5000多架,幫助德國在戰爭初期實現了閃電戰。

    德國人還在第1次世界大戰中發現了坦克在戰爭中的作用,所以從1935年開始,德國有計劃的發展坦克部隊,到1939年第2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之前,德國已經有100個步兵師和6個裝甲師。

    雖然就規模而言德軍小於英國、法國、波蘭等國家的總和,但是德國國防軍此時無論武裝、訓練、軍事理論、紀律還是戰鬥精神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了。

    於是,波蘭戰役德軍集中150萬兵力,9000門火炮,2600輛坦克,2300架飛機,以傷亡4萬餘的代價在35天的時間裡就滅掉了波蘭。

    而德國在一戰時期最大的對手之一法國,雖然在1940年聯合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家動員了超過700萬軍隊,面對德國335萬大軍的攻擊僅僅抵抗了46天就投降了,並導致盟軍傷亡36萬,被俘190萬。

    誰都沒想到,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在面對德軍進攻的時候抵抗時間竟然還不到兩個月。

    一年之後,蘇德戰爭打響,這場戰爭被蘇聯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開戰之初,半天之內蘇軍就損失飛機1500架,一天之內德國陸軍就推進了50~60公里,堪稱神速。

    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裡,蘇聯損失了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到1941年底,蘇聯就損失了70%的工業生產能力,導致在1942年蘇聯的鋼鐵產量只有德國的1/4,銅和鋁的產量只有德國的1/5。

    雖然最後蘇聯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但據統計蘇聯軍隊一共付出了1060萬人的陣亡代價,德軍的損失是陣亡418萬!

    以上!

  • 7 # 獨舌視界

    一戰結束後,英法等戰勝國透過《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實施了嚴厲制裁,軍事上更是被嚴格限制,比如陸軍人數不超過10萬,不得擁有坦克等重武器,不得擁有空軍,海軍除了總噸位被限制外,還不得擁有潛艇等進攻型力量。

    英法等戰勝國企圖想利用《凡爾賽和約》限制德國的軍事發展,特別是與德國接壤的法國,不僅極力主張限制德國的發展,而且佔領了德國主要工業區-魯爾工業區。眾多苛刻的限制條款,雖然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德國的軍事發展,讓歐洲有了短暫的20年的和平。

    然而,和平的背後是一場規模更大的戰爭,野心勃勃的德國不甘心戰敗,經過20多年的蓄勢發展,德國實力再次膨脹,加上稱霸世界的野心,德國再次成為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二戰爆發後,德國先後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挪威、法國等西歐國家,迫使英國退守英倫三島,並在蘇德戰場重創了蘇聯,一度佔領了歐洲和北非的大片土地。雖然最後在美蘇英等國的聯合圍攻下,德國戰敗,但是德國非凡的戰鬥力依舊讓人敬畏,尤其是閃電戰戰術的革新。

    那麼,二戰時德國的軍事力量到底有多強呢?我們簡單的分析一下:

    德國一直以嚴謹的態度著稱於世,這種嚴謹除了表現在出色的製造業水平上,軍事上德國人的一絲不苟的精神依舊讓世人敬佩。二戰開始前後,德國的官兵素質絕對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軍隊之一。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德國的軍事實力被嚴重削弱,軍事發展也被嚴格限制,但是這種削弱和限制並沒有動搖德國軍工體系的建設,裝備和軍隊人數只是外在表象,而德國絕對最核心的依舊在於德國軍事素養極高的軍官。

    雖然一戰後德國的軍隊人數被大幅削減,但是精簡後的軍隊被全部按照軍官標準進行精細化培養,所以說德國陸軍儲存下來的10萬軍隊,其實就是軍事水平較高的軍官,作戰經驗豐富、訓練嚴格,堪稱德國精英中的精英。

    如果說,因被限制人數而儲存下來的10萬精英,是日後組建德國強大軍隊的核心,那麼二戰爆發前的先進的工業製造水平,就是為德國軍隊提供各式先進裝備的後方兵工廠。雖然二戰德國海軍及海軍裝備上不了檯面,但是在陸軍和空軍方面,卻是二戰初期的No.1。眾所周知,儘管德國一戰後被各種限制,但是聰明且嚴謹的德國人,還是研製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和戰鬥機,並且開歷史先河,首次組建強大的裝甲軍突擊力量。

    二戰前的德國無論在士兵軍官還是武器裝備方面都是十分先進的,並且在軍事創新和作戰指揮上也有自己的優勢。

    但是畢竟德國資源有限,狹小的國土不足以維持如此龐大的戰爭需求,並且美國蘇聯英國等強國組合起來實力更是比德國強了不少,加上德國發動的是一場反人類的非正義戰爭,因此德國想贏得一場世界性的持久戰爭的勝利顯得非常困難,這也是他們戰敗的原因所在。

  • 8 # 島主說事

    二戰時,德國軍事有多強大?對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德國在二戰時期軍事力量到底有多強大,要與當時歐洲時局和世界格局綜合聯絡到一起來分析,如果僅從德軍發動二戰的裝甲打擊力量來看這個問題,不一定能體現出德國當時的軍事強弱。

    一方面,德國發動二戰,是內外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戰結束後,1919年英法以戰勝國的姿態與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並特別增加了兩個條款,一個是不準德國保持大規模的軍事力量,除撤銷總參謀部等指揮機關外,其武裝力量也只准保留10萬陸軍,其空軍和海軍都被裁減掉了,另一個是讓德國賠償1320億馬克戰爭賠款。這兩個特別條款無形中成為了壓在德國民眾頭上的巨大枷鎖。

    而幾乎同時,世界經濟又出現了經濟大蕭條,到希特勒上臺前,德國上下普遍處於一種焦慮無望和憤怒交織的情緒之中。焦慮是如何渡過這困難的賠款時期,內有戰爭創傷,外有經濟環境大蕭條;憤怒是指兩方面,一方面是德國軍方對一戰的結果並不認可,雖然德國承認戰敗,但對作戰官兵來說,卻對這場戰爭的失敗不認輸,這也是一些人認為二戰是一戰繼續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對英法控制德國軍事力量的憤怒,因為德國從此沒有了安全保障。

    但這種局面很快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得到改觀。1933年,希特勒走上德國舞臺,他上臺以後,有兩個因素促成德國的軍事力量得到加強。一是英法綏靖政策讓希特勒有了重整軍事力量的平臺。由於英法民眾厭戰情緒濃厚,以張伯倫為主的英法保守派們寄希望於和平過渡,希望透過協調機制解決問題。但這種退讓政策恰恰讓希特勒發展軍備有了生存的空間。二是美蘇等國也向德國給予了一定的支援。英法想獲得高額戰爭賠款,就要幫助德國恢復戰爭創傷,美國藉機向德國提供了優惠的貸款,加上英法蘇等都對德國網開一面,不僅德國率先擺脫了經濟大蕭條,還為德國發展軍事力量創造了條件。

    希特勒上臺後,不僅透過寓軍於民的策略,將大量軍工企業軍轉民,拖拉機廠生產裝甲坦克、航空學校培訓戰鬥機駕駛員,從英美法西方國家獲得經濟援助,從蘇聯獲得煤炭和糧食等保障資源,一段時間,德國甚至還由蘇聯幫助生產了重要的戰爭工業產品。

    到1938年,重新崛起的第三帝國不僅在兵力方面得到較快發展,其武器裝備方面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尤其是以古德里安為首的一批一戰老軍官,他們不斷地總結一戰經驗教訓,提出了以裝甲快速打擊的“閃擊戰理論”並得到希特勒的賞識,為德國發動二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二戰爆發前,德國的軍事力量尚待完善,戰爭瘋狂和擴張野心掩蓋了軍事上的短板。

    儘管德軍在二戰當中有出彩的地方,其裝甲閃擊戰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進攻理論,其作戰效果也在1941年之前得到了很好的檢驗,但他的缺陷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補給困難、戰線太長、後勁不足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德軍的作戰樣式非常單一,離開裝甲打擊就打不了仗。

    我們從德軍發動二戰的程序就能看出,希特勒重新武備德國的軍事力量不僅倉促而且都是邊建邊打。1934年的長刀之夜行動,希特勒血洗衝鋒隊,開始了其瘋狂擴軍備戰的第一步,1935年3月,希特勒宣佈實施新兵役制度,這是撕毀《凡爾賽條約》的關鍵一步,也標誌著德國軍事力量正式走向擴充。

    但有一個事實我們必須要清楚,德國軍事力量的強大是以裝甲坦克的閃擊戰為另外一個標誌。事實上,德軍武器裝備的發展比兵力的擴充還要早一些。這是由於一戰以後,雖然英法只允許德國保留10萬陸軍,但這10萬人可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百裡挑一挑選上來的,他們既有參加過一戰的佼佼者,又有為德軍崛起臥薪嚐膽的衝動,所以,他們並沒有停止對武器裝備升級換代的研究,不僅在裝甲快速機動上出現了閃擊戰理論,還在利用原子能技術和發展其它重型武器上都有新的進步。

    所以,我們現在來分析德國在二戰時期的軍事力量到底有強大,一定要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德國重新發展軍事力量的時間比較短,不可能面面俱到。雖然裝甲部隊成為德軍在二戰中最出彩的地方,但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步坦協同不順暢,指揮層次不分明的問題,這從戰爭打響後出現的裝甲部隊所向披靡打到了蘇軍縱深,而德軍的步兵卻還在遙遠的背後。裝甲部隊進展迅速,卻經常遇到油料不足和彈藥缺乏的困境。這些都成了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失利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德國的軍事力量是以希特勒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一支強大的軍隊,僅僅在幾年時間就能發展壯大幾乎是不可能的,拿德國空軍和海軍來說,光培養飛行員潛艇駕駛員就要幾年的時間,更不用說德國當時的基礎工業並不能保障有足夠的鋼鐵為前線製造出坦克和飛機大炮,所以到了1944年,進攻蘇聯的4支裝甲集團軍幾乎都面臨當步兵用的困境。之所以,德軍還能在戰場上堅持那麼久,完全是黨衛軍的監督和對希特勒的精神控制有關。

    再次,德國軍事力量的強大,是以大規模的進攻為基礎的。可以說,在德國發動二戰之前,還沒有哪個國家發動過這麼大規模的機械化戰爭,尤其是德軍閃擊蘇聯,幾百萬軍隊分三個方向同時向蘇聯進攻,這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前例的。正是由於這個規模的宏大,才掩蓋了德軍事實上的短板和不足。雖然戰爭開始,斯大林和蘇軍都反應不過來,從1941年6月22日到莫斯科戰役開始,就損失了將近200萬,但蘇軍一旦清楚閃擊戰的不足和短板,就找到了戰勝閃擊戰的辦法。所以,從莫斯科戰役開始,蘇軍就沒再使用硬碰硬的辦法。從這個層面講,德軍的軍事力量並沒有準備好,巴巴羅薩計劃是有考慮不周的因素,連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莫斯科戰役打響後就預見到了這個問題,德軍對蘇軍的估計失算了。

    透過上面的分析得出結論,德國發動二戰時,其軍事力量並不強大。在兵力上,如果沒有義大利和羅馬尼亞等僕從國的加入,更加顯得力不從心。在後勤保障上,如何保障裝甲快速機動重大問題上沒有解決,這完全成了德軍在戰場失利的重要原因。在作戰對手上,德軍與蘇軍對抗頂多算打個平手,何況還有英美盟軍幫忙。在裝備武器研發上,戰爭前期德軍是靠裝甲閃擊戰贏了部分優勢,這一時期德軍贏在戰術上,並不是贏在武器裝備上;戰爭後期,德軍有的武器裝備,蘇軍盟軍全都有了,德軍有虎式坦克,蘇軍早就有了T34,德軍有重型大炮,蘇軍也有喀秋莎火箭炮。

    另外,我們必須還要清楚一個重要環節,戰爭潛力問題。一個國家軍事力量與其綜合國力和國防潛力是成正比的。從這個層面講,德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防潛力與蘇聯相比差了一大截。

  • 9 # 環球網

    德國一直以嚴謹著稱,這不僅表現他們出色的製造業水平上,在軍事上德華人也有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在二戰前德國的官兵素質絕對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軍隊之一,優秀的基因得益於他們的傳承。雖然一戰的戰敗大大的削弱了德國的軍事實力,但是並沒有在根本上動搖德國的軍事體系建設,裝備和人數的限制只是外在,而德國軍隊最核心的是他們的軍官。

    一戰後雖然德國的官兵被削減,但是精簡的好處就是可以精細化的培養,保留的大約十萬軍官就是未來德國最出色的國防軍。這些人經受了長期的訓練,士兵的最長服役年限達到了十幾年之久,使得他們有著豐富的戰場經驗,並且這些普通士兵都是被按照未來基層軍官的模式在培養;而軍官部分都是服役超過二十幾年的,有著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這些軍官的培養方向都是未來高層次的指揮人員。一戰後的軍事制裁使這部分僅存的軍事精英們接受了更嚴酷的訓練,這也為德國培養了一批最優秀的軍官。

    除了人員素質十分出色之外,德國二戰前裝備製造水平也在世界前列。雖然德國的海軍一直拿不上臺面,但是在空軍和陸軍裝備方面卻很發達。儘管一戰後被各種限制,但是德華人還是研製出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坦克和戰鬥機,並且率先創新軍事單位,組建裝甲軍等等。

    二戰前的德國無論在士兵軍官還是武器裝備方面都是十分先進的,並且在軍事創新和作戰指揮上也有自己的優勢在,但是畢竟德國資源有限,狹小的國土不足以維持如此龐大的戰爭需求,並且美國蘇聯英國等強國組合起來實力更是比德國強了不少,因此德國想贏得一場世界性的持久戰爭的勝利顯得非常困難,這也是他們戰敗的原因所在。

  • 10 # 聯合防務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力量很大程度上被誇大了。德國在一戰後受到了《凡爾賽合約》的極大限制,軍事力量不能得到很好的建設。德國真正開始大規模軍力發展,是在希特勒上臺之後,而這還是得到了美國的資金和技術支援、英法的默許。

    客觀的說,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只用6年就建立了一支比較強的軍隊,這是很了不起的。但是與英法蘇相比,德軍實力並不佔優勢。德軍在二戰初期在西線的所向披靡,是依靠了全新的戰術,即“閃擊戰”,利用坦克和俯衝轟炸機的協同,彌補了在兵力兵器上的劣勢。當時德軍的任何一樣裝備比英法都不佔優勢,但是集中使用坦克和俯衝轟炸機的快速突破,令作戰思想保守且整體厭戰的歐洲國家招架不住。

    古德里安後來也說,德國沒有在1939年入侵波蘭時崩潰,是因為英法沒有出兵干涉。當時德軍步兵的素質還不如一戰時期,坦克效能也明顯不及英法。

    在東線,德國對蘇聯的突襲,令蘇聯損失慘重。德軍對德作戰初期的速勝,與其說德軍有多強,倒不如說蘇聯的大清洗和猝不及防所致。大清洗令蘇軍失去了很多優秀的將領,而蘇聯在西部採取的還是進攻勢態,而非防禦。西方軍史專家曾經形容蘇軍初期的失敗,就像一隻鱷魚在悄悄靠近獵物,結果卻被突如其來的一棍敲懵了。

    在整個東線作戰期間,德華人始終拿不出一種能夠在綜合技戰術效能與T-34相媲美的坦克。

    而實力最強的美國則一直深陷於“孤立主義”,在二戰爆發時美國的陸軍實力十分底下,海軍實力對日本也沒有明顯優勢。美國真正發力對德作戰則是1943年的事了。

    二戰中,不只是德國面臨兩線作戰問題,英國、蘇聯、美國也都一樣。但是盟軍整體實力太強,所以並不怕兩線作戰。例如美國在參戰後,戰略是“先歐後亞”,重點打擊德國,資源向歐洲方向傾斜。但即便是美國認為的次要戰場,即在太平洋戰場,美軍也把日軍打得滿地找牙。

    到二戰末期,美國擁有1000多萬軍隊,還有原子彈傍身,飛機、坦克、軍艦、卡車、吉普海量一般,是真正的實現了機械化。環顧二戰,只有美國一家。而美國這種暴兵能力,從1942年到1945年,只用了3年多時間,效能和實力遠不是德國能比的。

    順便提一句,美國在二戰期間對蘇聯的援助,作用最大的是不起眼的卡車,正是大量美製卡車的到來,大大加強了蘇軍每次戰役的準備能力。

    縱觀二戰,德國只是在戰爭上半場有輝煌戰績,這還是以“有備對不虞”取得的。而到戰爭下半場,當盟國的戰爭機器投入全力運轉之後,德國只有苦苦支撐,直至最終滅亡。(S)

  • 11 # CC婭茜

    二戰初期的德國無論國力軍力在世界的排名是第二名,第一名是美國,但是在歐洲的排名卻是第一。而且在希特勒上臺之後,採取了“新經濟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的經濟發展,使得德國的生產力完全發揮出來,德國的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當時德國在全盛的時候,勢力範圍達到了920萬平方公里,不亞於我們國家。

    以戰前的1938年的資料為例,當時世界前七位國家的戰爭潛力排名分別是美國41.7%、德國14.4%、蘇聯14.0%、英國10.2%、法國4.2%、日本3.5%、義大利2.5%。到了1939年,德國的工業生產實力已經是超過了英、法、荷三國的總和了,到了1942前後,德國的實力達到了美國的一半。

    雖然德國的一些自然資源十分的缺乏,比如石油和稀有金屬,但是當德國發動戰爭,佔領其他國家之後,從其他國家獲得了這些缺乏的自然資源,從而彌補了德國資源不足的短板。這些自然資源促進了德國工業的生產,源源不斷地為戰爭提供動力。而且在兵源方面,很多被征服的國家的人加入德軍之中,所以在和盟軍作戰的德軍中,不只有德華人,還有其他國家的人。

    當時德國在發動戰爭的時候,在國內動員的人數為1700萬人,在一線作戰的人數為900萬人,再加上前文中提到的其他國家的人,總人數大約在2000萬人。武器方面,德國在戰爭期間生產力11.4萬架飛機、坦克裝甲車輛超過5萬輛、火炮16萬門、130萬多輛汽車摩托車、艦艇超過4500艘。

    所以說,沒有那個金剛鑽不敢攬那個瓷器活,德國敢於向世界宣戰,也是有一定實力的。不過終究是雙拳難敵四手,螞蟻雖小,數量多了也是可以打敗大象的,更何況後期世界一哥參戰了呢!

  • 12 # 使用者51086313421

    該死的美帝國不插手,歐洲早己統一,當然今天歐洲不同不文化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也團結在德法意周圍,估計15年後俄國也會主動加入。形成英美,歐盟,中日三大力量。

  • 13 # 小康足已

    二戰初期的納粹德國軍事力量並非你想象的那麼強,但得力於英法的綏靖政策和軍事理論的創新,所以橫掃波蘭和法國,但如果英法在德國入侵波蘭時就果斷出兵,二戰或許早就結束了

  • 14 # WT137591214

    德國二戰期間科技實力和美國伯仲之間,規模和潛力小於蘇聯和美國。二戰這種大規模國與國戰爭,規模和潛力是第一位的,所以德國軍事實力小於美國和蘇聯,排世界第三。所有的世界第三最後都被打得很慘。

  • 15 # 喵叔說電影

    有一句話叫,戰爭打到後期就是步兵與步兵的對決,這句話用在二戰時期更加的貼切。武器科技是一方面,德軍擁有先進的裝甲集團軍,二戰一開打不就是透過裝甲突進的閃電戰快速侵佔了周邊各國的麼,同時人力資源也是一凸顯其戰鬥力的方面。

    有一個數據對比更能凸顯二戰德軍的人力其實並沒有我們通常瞭解的那麼緊張,人力資源緊張的時期也就是早一戰之後多過對德國的制裁罷了。我們熟知的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但在凡爾賽之前,德國還有一個關於軍隊加強的協議,那就是1919年3月國民議會通過了一項建立一支420,000人的叫做“臨時國防軍”的強大軍隊的決議。

    但很快戰後的凡爾賽條約限制德軍的規模為10萬人,只允許有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而且條約要求,取消德國總參謀部!如果真的按此條約,一戰後的德國根本不可能發動二戰,沒那個人手,其中海軍一萬五千人規模,只能擁有6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外加12艘驅逐艦,再先進的武器也沒有人使吶,接著來聊,1919年德軍總參謀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隊局”的形式存在和運作,並依據一戰的經驗繼續完善德軍軍事學說、組織訓練。

    1922年4月16日魏瑪共和國和俄國蘇維埃政府在義大利拉帕洛簽訂拉帕洛條約,雙方宣佈放棄在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而且,兩國也同意外交正常化並“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在雙方於29日簽署的秘密附件中規定德國可在俄國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條約中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

    再到1933年希特勒的上臺,僅兩年就擴大的德軍的徵兵計劃,接下來整個二戰的最血腥,最恐怖的時期,德國陸軍的人員總數累計小1千萬人,其他軍隊也是1千300多萬。配屬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橫掃歐洲戰場,可以想象二戰德軍的規模。

  • 16 # 一葉楓流

    二戰開始的時候,德國的軍事力量並不特別強大。但是德國的戰術非常高明,非常先進。作戰指導思想是進攻,作戰手段是機械化部隊快速突擊。透過進攻,在運動中形成區域性優勢,消滅對方主要力量。速度和進攻是閃擊戰的精髓。速度和進攻的核心就是裝甲部隊。把坦克、火炮、機械化步兵組合到一起,形成快速突擊力量。

    但是此時德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是全都最好的,很多部隊的裝備也很差。隆美爾在法國戰役中的第七裝甲師裝備的是捷克生產的薄裝甲坦克。德國的2號、3號坦克的火炮口徑不大,比法國的雷諾坦克效能要差。區別就是法軍沒有組建裝甲師,作戰以防禦為指導思想。

    德國只是在打敗法國,征服西歐以後,部隊的作戰經驗豐富,戰術成熟,部隊大量換裝4號坦克。這時的德國軍隊才變得強大起來。此時的德軍確實所向無敵。

    但是此時德軍犯了一個錯誤,沒有增加坦克的生產,而是急於擴建裝甲師的數量。造成裝甲師裝備的坦克數量減少,實力減弱。

  • 17 # 北愛31122558

    德軍強大很多方面,士兵的戰鬥素質世界第一,很多國家的軍事人員都去德國參加培訓和觀摩學習,可想而之,日本前期計程車兵再厲害也比不過德國;除了戰鬥素質,文化修養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德軍中有很多人會各種技能,有鋼琴家,畫家,工程師等,這些人一旦被洗腦加入軍隊,其學習能力,作戰水平提升也不是大字不識計程車兵可比的;最重要的一點,科技先進,二戰中,德國的軍事發明全世界第一,包括飛機上的機槍炮等等,很多,聞名世界的巨炮,現在中國還在研究;一戰後由於條約限制,陸軍不能超過10萬人,德軍就採用了軍官團的模式,每個士兵都可以做班長,排長,只保留精英,戰事可迅速擴充十倍二十倍而不影響戰鬥力;戰亂年代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德軍聞名世界的名將也是很多,推陳出新的打法,超越時代幾十年,橫掃歐洲;體制優勢,宣誓效忠元首一人,執行力非常強;先進的軍銜制度……很多原因造就了強大的德軍,單挑世界第一,包括當時的美國,陸軍世界第一空軍世界第一,海軍也很強大,包括現在的形勢,陸軍強大沒人敢惹。

  • 18 # 中國美6220

    德軍裝備精良,作戰有素,機械化程度高,機動性強,反應快,士兵有很高的文化,軍事素養和戰鬥力,敢於衝鋒陷陣打勝仗,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王牌部隊和勁旅。可惜,這支強大的陸軍部隊用錯地方。德國依靠強大陸軍,夥同日本,不斷侵略他國,不斷挑戰破壞世界和平。不論德軍如何強大,都被熱愛正義與和平的軍民打敗投降。

  • 19 # 自由自在czw

    二戰德國有多強大,可以輕鬆吊打任何國家,除了美國,在美國面前任何國家都是小弟,要是美國發動二戰,可能現在的國家都是僕從國,好在美國偏安一隅,奉行孤立主義

  • 20 # 一絲不苟百香果q

    二戰德軍的強大隻限於歐洲大陸。。

    論工業生產,石油與礦產,蘇聯要比德國強大。。。如果說蘇聯軍隊有行軍短板,可能就是兵力與裝備運輸還有後勤補給,,德軍進入蘇軍戰區作戰,面臨的問題與蘇軍一樣。所以德軍無法戰勝蘇聯。至少在那個年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些父母面對自己的錯反而打罵孩子,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