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魚羊讀史

    1、北洋水師系李鴻章一手創辦,其實力在國內首屈一指,北洋水師的“鐵甲艦隊”都被日本擊敗了,南洋水師即便過去救援也無濟於事。2、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和南洋大臣張之洞也想儲存實力,而且素來和李鴻章不和,所以不願出兵相助。雖然當時有人提出讓南洋水師趁日本國內空虛傾巢出動,前往襲擊日本本土,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援救北洋水師,但計劃最終也在猶豫中破產。

    致遠艦

    中央政府已經失去了對地方軍隊的控制力,無法有效排程。

    李鴻章曾經感嘆,甲午之戰是以他的北洋對日本全國。太平天國時,清政府的控制已經完全崩壞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也就是後來的北洋軍實際上都是他們自己募集起來的。中央政府撥款有限,而李鴻章這些靠的洋務運動賺起來的錢,支援的大軍。而清政府對於這些軍隊的態度也是防範的,因為他們是滿族政府,而滿族自己的軍隊八旗已經完全沒有戰鬥力,所以清政府才靠挪用北洋海軍軍費這些來打擊北洋的勢力。而且在其後戊戌維新時還要徵求各地總督的意見,說明清政府已經無法控制地方了。而且八國聯軍入京時,更是東南互保,北京打得火熱,上海敵國軍艦停靠補給,完全無法制約。

    地方實力派內鬥的必然結果

    當時的清政府派系鬥爭激烈 最初南北洋海軍在建軍時籌建北洋水師的大臣李鴻章就與籌建南洋水師的大臣沈保貞在軍費的分配上有鬥爭。到了甲午海戰爆發後朝廷要南洋支援北洋,時任南洋水師大臣的張之洞為了儲存自己的艦隊找了N多理由不予支援北洋,以至最後北洋全軍覆滅。

    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清廷擁有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隊伍,但在歷時差不多一年的戰爭裡,除了廣東水師派出三艘軍艦北上之外,其餘的水師都在坐視著北洋水師的覆沒,直到今天說起這段歷史,依然令人感到可悲!

    福建水師在1884年的馬尾海戰中11艘軍艦被法國艦隊擊沉了9艘,可以說幾乎是全軍覆沒,在戰後自己建造了兩艘軍艦外就沒有再增添任何軍艦,這樣的狀況不能支援北洋水師可以諒解。但另一支負責江浙一帶水域的南洋水師在戰爭期間實力還是可以的,雖然南洋水師的軍艦多為上海江南製造局和福建船政局製造,說起先進當然不如一直有向西方列強購買軍艦的北洋艦隊,但綜合當時清廷水師的建設,南洋的實力是僅次於北洋的。如果南洋水師肯派出他們的舊式木殼巡洋艦北上配合北洋水師進行近海的防禦,清廷在這場戰爭中也並非是毫無勝算。但可悲的是當時的清廷腐敗不堪,各個水師的領導者勾心鬥角,更有官員想借這次機會剷除北洋艦隊,所以也更不用說會派出軍艦支援了。 1895年的2月,北洋艦隊被圍困在山東威海的劉公島內,見外部增援無望,很多將領都自殺殉國,清廷用數百萬兩白銀打造出的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最後全軍覆沒。順帶一提,為什麼當時實力不如南洋的廣東水師會派出軍艦北上支援呢?這主要是當時負責廣東事務的兩廣總督李瀚章是北洋艦隊創辦人李鴻章的兄長,弟弟有難,做哥哥怎麼會不出手相助呢!廣東水師成為這場戰爭中北洋水師的唯一外援,三艘廣字號軍艦先後參加了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最後的威海衛戰,見證了中國近代海軍這段的悲痛歷史!

  • 2 # 偉人的故事

    經濟是萬物基礎,任何事物的發展離不開經濟.

    首先從軍費看一下中日兩國的實力差別.從1876年起,北洋艦隊軍費為200萬兩白銀,一直持續了十年,1886年北洋艦隊軍費下降到不足200萬兩白銀,日本軍費開支則一直在迅猛增長,比如1893年,甲午開戰前一年,日本軍費裡陸軍共開支1472萬日元,約為980萬兩白銀,海軍開支為810萬日元,約為540萬兩白銀(當時1兩白銀摺合約1.5-1.6日元),再加上宮廷經費15萬兩---相當於半艘先進戰艦的價錢,另外10%的官員薪資具體資料無法查詢。(以上兩國海軍軍費詳細資料可能有誤,但日本海軍軍費開始遠高於清朝的事實無疑)

    其中從1886年到1890年,海軍工程師白勞易親自設計了新的日本巡洋艦,他在日本四年裡一共監製了20多條戰艦。這些經驗幫助日本建立了它第一支真正現代的海軍艦隊,並使得日本獲得了建造大船的技能,這些船有些進口,有些在橫須賀市的造船廠製造。一共包括三艘巡洋艦、兩艘沿海戰艦、兩艘小巡洋艦、一艘護衛艦、一艘驅逐艦、16艘魚雷艇。

    到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基本上完成了海軍軍備計劃,建成了一支擁有32艘軍艦、24艘魚雷艇,總排水量達到7萬餘噸的近代海軍。

    而北洋海軍從1888年後,就沒有再添過一艘船了。整個生命週期僅花了3500萬兩白銀。

    當時大清 洋務運動 ,籌劃海防事宜時,不僅組建了北洋水師,還有南洋師、 廣東水師 和 福建水師 一共四支水師力量。其中的福建水師在1884年和 法國 艦隊的 馬尾海戰 中幾乎全軍覆沒,後來也沒有再增添新的戰艦,所以 福建水師 不去北上增援也是可以諒解的。 廣東水師 派了三艘馳援了北洋水師。那麼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的 南洋水師 為什麼沒有派艦參戰呢?其實南洋水師也在備戰,當時南洋水師大臣是 張之洞 。我們這位張總督大人甚至還提出圍魏救趙的辦法,說是讓南洋水師去攻打日本以救北洋之危,不過最後 南洋水師 為了儲存自己的的實力,找了N多的理由不去支援的。

    正是由於當時中國還不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大清當時也是的鐵路、輪船、電報的。但是體制還是封建王朝。官僚腐敗,效率低下,各地督撫大員和各水師勾心鬥角,更有朝裡圍繞以翁同龢為首的一幫人,拿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當做兒戲,在看 李鴻章 的笑話,更別說派艦來支援 北洋水師 了。

  • 3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你好。

    太平天國時,清政府的控制已經完全崩壞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也就是後來的北洋軍實際上都是他們自己募集起來的。中央政府撥款有限,而李鴻章這些靠洋務運動賺起來的錢創立的軍隊,清政府也是有防範的。滿族自己的軍隊八旗已經完全沒有戰鬥力,所以清政府才靠挪用北洋海軍軍費這些來打擊北洋的勢力。

    而甲午之戰時還有一個怪現象,平日主張擴充軍隊的李鴻章主和,平日主張挪用軍費的翁同龢主戰。

    那時實際上也就是基本上軍閥割據了,誰有實力誰能說得上話,所以南洋沒有北上。

    而且在其後戊戌維新時還要徵求各地總督的意見,說明清政府已經無法控制地方了。而且八國聯軍入京時,更是東南互保,北京打得火熱,上海敵國軍艦停靠補給,完全無法制約。

    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清廷擁有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隊伍,但在歷時差不多一年的戰爭裡,除了廣東水師派出三艘軍艦北上之外,其餘的水師都在坐視著北洋水師的覆沒,直到今天說起這段歷史,依然令人感到可悲! 福建水師在1884年的馬尾海戰中11艘軍艦被法國艦隊擊沉了9艘,可以說幾乎是全軍覆沒,在戰後自己建造了兩艘軍艦外就沒有再增添任何軍艦,這樣的狀況不能支援北洋水師可以諒解。但另一支負責江浙一帶水域的南洋水師在戰爭期間實力還是可以的,雖然南洋水師的軍艦多為上海江南製造局和福建船政局製造,說起先進當然不如一直有向西方列強購買軍艦的北洋艦隊,但綜合當時清廷水師的建設,南洋的實力是僅次於北洋的。如果南洋水師肯派出他們的舊式木殼巡洋艦北上配合北洋水師進行近海的防禦,清廷在這場戰爭中也並非是毫無勝算。但可悲的是當時的清廷腐敗不堪,各個水師的領導者勾心鬥角,更有官員想借這次機會剷除北洋艦隊,所以也更不用說會派出軍艦支援了。 1895年的2月,北洋艦隊被圍困在山東威海的劉公島內,見外部增援無望,很多將領都自殺殉國,清廷用數百萬兩白銀打造出的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最後全軍覆沒。順帶一提,為什麼當時實力不如南洋的廣東水師會派出軍艦北上支援呢?這主要是當時負責廣東事務的兩廣總督李瀚章是北洋艦隊創辦人李鴻章的兄長,弟弟有難,做哥哥怎麼會不出手相助呢!廣東水師成為這場戰爭中北洋水師的唯一外援。

  • 4 # 文史新人小郭

    大家好,我是新人小郭。晚清時期創辦的四支海軍艦隊都是洋務運動的產物,而北洋海軍的建立,是洋務運動軍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然而清政府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佔些便宜而已,於是放鬆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北洋水師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階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北洋水師尚且如此,其他三支可想而知。這才導致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的潰敗。

    在甲午戰爭中,除了廣東水師增援北洋水師外,其他兩支都沒有進行增援。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北洋水師自然是首當其衝,廣東水師也派出“廣甲”、“廣乙”、“廣丙”3艘巡洋艦北上協助北洋水師作戰。考慮到廣東水師剩下的都是小型炮艦、炮艇,可以算是傾巢出動了。而南洋水師和福建船政水師確實沒有派船北上,不過他們也是各有原因。福建船政水師利用福建船政局自身所造軍艦沒有調撥外省的剩餘船隻組建而成,因此雖然成軍最早,但是大部分都是老式炮艦實力不強。在中法戰爭福建船政水師更是遭到重創,幾近全軍覆沒。然而南洋水師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由於經費有限,南洋水師在沈葆楨、左宗棠時期購買了一批巡洋艦以後,一直只能勉力維持。加上中法戰爭中有所損失,到甲午戰爭時期,南洋只有“南琛”、“南瑞”、“開濟”、“鏡清”和“寰泰”5艘老式巡洋艦可以出海作戰,其水平大致和廣東水師的“廣甲”相當。單純從效能上來說,勉強可以在甲午戰爭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於經費限制,加上艦齡較長,南洋水師各艦保養水平較差,人員也缺乏訓練,因此其實際戰鬥力堪憂。在接到朝廷調令時,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倒也很乾脆,表明水兵不足,希望北洋水師派人前來協助開船北上。這說法雖然有幾分意氣用事,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是實情。

  • 5 # 大山裡的幼稚鬼

    甲午戰爭期間,南洋水師曾先後兩次拒絕北上增援,大部分學者認為南洋水師拒絕北上支援,本質上是“拖延不辦”,蓄意不施以援手,坐看北洋海軍覆滅。總而言之,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不聞不問,袖手旁觀的做法百餘年來一直被詬病不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南洋水師在國難之際置身事外的呢?

    首先,南洋水師真的很弱。

    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諭,讓李鴻章辦北洋海防,讓沈葆楨搞南洋海防。而到了1891年劉坤一出任南洋大臣後,在當年六月考察南洋海防,得出的結論是,南洋江防有把握,至於海防,還是算了吧。

    當時南洋江防做得還行,從江寧到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長江一線,都安設巨炮,駐紮重兵。但海防的形勢卻十分嚴峻,缺乏資金的南洋水師,艦隻老舊且不足。只有寰泰、鏡清、開濟三艦還算做工堅固,駕駛沒有毛病,但大概也只能用來保民,比這三艘次一等的是南瑞、南琛,至於威靖、測海已經改成了運輸船,登瀛洲則改成了練兵船。

    劉坤一給南洋水師下的結論是:“以南洋今日海防水師,人人知不足恃 ,而 度 支 已 形 竭蹶。”他給出的解決辦法就一個,那就是給錢!

    在他考察兩個月之後,奕劻被任命為總理海軍軍務,同時派定安、劉坤一辦海軍事務。劉坤一得以晉身海軍權力決策核心,於是他趁機對清廷施加影響,想要加強南洋海防。

    在當時,南洋海防之弱,已經是全國皆知,山東巡撫張曜就曾上奏,南洋水師勢單力薄,無法應戰,每年還要花錢,還不如裁了算了。

    張曜的建議引起了清廷的重視,要求海軍衙門斟酌,後來是奕劻認為雖然南洋水師兵力薄弱哦,但至少還算是一支有一定實力的艦隊,尚能守土,如果一旦捨棄,就會“防守無資”了。

    南洋水師雖然避免了被裁撤的命運,但依然是搞不起來,經費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境地,保持現狀的錢都不夠,更何況是發展了。光緒十七年四月的時候,清廷因為戶部存銀不足,下令各地督撫停止購買軍備。這個時候,南洋防費只能由海軍衙門核發,但每年撥款少得可憐,基本不能滿足所需,處於入不敷支的狀態,別說添置新艦,就是購買常規軍火都無能為力。

    劉坤一對南洋水師的情況是相當悲觀的,過了一年後,他在致李鴻章的信中,表明了對南洋水師的悲觀態度,對購置鐵甲鉅艦已經不抱期望。他想要添置入致遠、靖遠這樣的快船,一直給朝廷提議,可直到戰爭爆發,也沒錢買。

    戰爭爆發後,前線的已在警告,引起了劉坤一的重視,他調派郭寶昌率南洋水師扼守長江門戶僵硬、傷害,同時加強長江沿線的警備。整個戰爭期間,弱雞的南洋水師只能以防守為主,因為“本未成軍,僅此數輪,或系木殼,或僅鋼板,只能依附炮臺守口之用,......是各輪未能出巡大洋,實為船力所限。”

    南洋水師的艦船連長江口都不敢出去,可見是多麼的弱雞了。

    李鴻章當時也十分輕視南洋水師,認為戰爭的關鍵繫於北洋,日軍的目標也是北洋,跟你南洋沒什麼關係,他給南洋水師統帥郭寶昌的信中就曾這樣說:“倭人方以全力注韓,似尚無暇擾及其他,......現在水陸各軍職須嚴顧口門,不令衝突,.....至於越境助剿之舉,則北洋各艦當在前敵,不至徵及南洋也。”

    你看,李鴻章從沒有想過這場戰爭跟南洋水師有什麼關係。豐島海戰後,李鴻章請示總署,要求購買快船加強北洋海軍,對南洋水師隻字不提,清廷批准所求,由海軍衙門跟戶部撥出200萬兩給北洋水師。

    等到黃海海戰,清廷完全喪失制海權之後,也沒有想到南洋水師,面對日軍可能隨時發動大規模登陸戰的局面,制定的計劃是在山海關一帶加強陸軍防務,力求在日軍登陸時與之作戰,而不指望在海上與其決戰。

    然而,到了九月初一的時候,已經放棄了海上決戰的策略後,清廷卻以北洋各船修理需要時間,要求南洋暫調南瑞、開濟、寰泰三船迅速北上助剿,但又要求三船聯動,不能遠離避免被敵人截擊。

    這道命令十分矛盾,既然要求南洋艦船北上接敵,但卻又要求他們小心翼翼避開敵人,所以從這裡看,清廷沒有把希望寄託在南洋水師身上,釋出這道命令另有深意。

    朝廷以及李鴻章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南洋出船去威海衛協防,或者更直接點來說,日軍艦船靠近威海時,配合李鴻章虛張聲勢的疑兵之計,換言之,南洋水師北上,不過是李鴻章障眼法裡的一個配角,權宜之計,而非制敵。

    而就在清廷下令南洋派船北上的同一天,赫德接到密報,稱:“倭兵三隊,每隊三萬來華,......已於昨日開行,日內南北洋恐有戰事。”

    如此一來,實力有限的南洋水師便陷入了兩難的矛盾局面:到底是北上配合北洋疑兵之計,還是為可能爆發的南洋戰事做好準備?

    倘若犧牲南洋防務,去配合北洋疑兵之計,導致東南門戶大開,於整個戰局又有何好處?而且,南洋水師的艦船還存在一個極大的問題,脫離了炮臺的掩護,一旦遇到敵艦,幾乎沒有招架的能力。

    定遠、鎮遠這樣的鐵甲艦都幹不過日軍,南洋水師這三艘能拿得出手的木質機輪對局勢又能產生什麼重大影響?

    李鴻章掉南洋水師的疑兵之計其實沒有任何價值,南洋什麼樣子,難道日軍就不清楚了麼?這三艘船北上,難道日軍就不攻擊威海了?真正決定戰爭走向的還是清廷自身備戰計劃。

    所以,南洋水師未能赴援,不過是使李鴻章的戲碼減少了一點,於大局並無任何實質性影響。

    至於第二次是在旅順陸戰失利的情況下,中樞卻要求海軍救援旅順,實際上戰爭進行到了這個程度,海軍已經成為了輔助角色,並不起主要作用,當時李鴻章就指示丁汝昌,如果日軍水路來攻,海軍艦船隻能駛出口,依傍炮臺外,互相夾擊,等於是放棄了海軍主動出擊,而只能消極防禦了。

    北洋尚且如此,又怎麼能指望南洋呢?

    後來清廷要求北洋海軍運兵赴旅順,卻被李鴻章給拒絕了,他只願意在旅順外海實行遊擊策略。這等於是完全放棄了以海軍救援旅順的策略。

    張之洞甚至旅順形式危及,權衡之後,決定放手一搏,同意派南洋水師北上赴援,但前提條件是北洋必須派出得力人才負責指揮。在張之洞看來,南洋水師不僅裝備陳劣,最關鍵的是缺乏指揮人才,所以希望北洋能排林國祥等能戰之將南下統帶,這已經等於是把南洋指揮權拱手相讓了。然而,丁汝昌對此並不買賬,堅決要求南洋水師先行北上。

    北洋不肯派將,張之洞又向廣東求援,請派敢戰的指揮人才,但最終還沒有求得,只能以南洋無將拒絕了北上。

    雖然張之洞最終派南洋水師北上,但不能說南洋水師就對北洋戰事漠然視之。

    在得知李鴻章放棄以海軍救援旅順的策略後,張之洞表示反對,稱“旅順圍困,豈有不救之理。”並且他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進攻方案:

    倭船遊弋 ,似非大隊 。 尊(北洋水師)處現有鐵艦快船六號 ,除平遠外 , 尚有好船 五隻 , 若與漢納根熟商 , 密訂出師之期,不準絲毫漏洩 ,出其不意 ,迅速馳援 ,五艦居先 ,快船運兵 ,械船隨後 ,若遇敵船較少 ,攻之可勝;若其不利,退至威海 ,依炮臺以自固 ,盡此心力一救,再看如何 ,庶幾無憾。 不然,旅順船塢既失 ,雖有船亦不能再戰矣 ”

    然而這個計劃被李鴻章斷然拒絕了,李鴻章在旅順被圍期間,始終堅拒以海軍解圍,擁有鎮遠、定遠兩艘鐵甲艦的北洋尚且無法救援旅順,更何況全是木殼機輪的南洋水師!

    李鴻章頭腦從來都十分清晰,敵人的強大,北洋尚不是敵手,所以從頭到尾他都沒有想過讓南洋水師參戰,也只有第一次想了一出調南洋水師三船北上的“疑兵之計”,目的也不阻敵,而是防禦,試圖迷惑敵人不攻威海而已。

  • 6 # 雪中白鵠

    一,甲午戰爭對大清王朝來說,自始至終都是北洋軍一派與日本之間的戰爭,不僅國家沒有整體的動員起來全民參與,甚至其他地方對整場戰爭始終處於冷眼旁觀的態度,不少人還希望李鴻章能夠垮臺好能有所圖謀。這種派系的分裂根源還是在清王朝的內部權利分配上出了問題,太平天國時期為了維持統治,對實力派大臣的權力下放始終沒有收回,沒有經過體系化的軍政改革,加之持續了30年左右的相對太平日子,也使得統治者沒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識,錯過了修正錯誤的大好時機。

    二,從戰爭本身來說,打的其實不是武器裝備,而是國家對戰爭勝利的信心和士氣。如果士氣已經沒有了的話,空餘武器裝備也是不可能勝利的。自黃海大海戰之後,北洋水師其實主力尚存,雖然損失了幾艘巡洋艦和老舊炮艇,但以鎮遠、定遠為首的2艘鐵甲艦仍然完好,這在當時其實是非常強大的力量。但是從李鴻章到丁汝昌,當時已經士氣嚴重低落,避戰保艦成為了主要目的,完全沒有出外海與日本聯合艦隊再次決戰的勇氣,最後困守威海衛直到被全殲投降,實在是讓人恨鐵不成鋼。而南洋水師雖擁有5艘巡洋艦,但就好比一個瘦弱的人去援救溺水者,這個溺水者本人都沒有求生意志的話,那就註定了悲劇的結局。

  • 7 # 朱哥哥168425860

    這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南洋艦隊沒有支援北洋艦隊?淺層次的原因是技術層面的,那時候的南洋水師還不完善,沒有達到實戰的要求!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制度層面的!1.古代國家從軍事理念來講,沒有一隻現代意義上的國防軍,軍隊的主要任務是維持社會穩定,鎮壓這個教、那個會,防止群體性事件,其作用有點類似於今天的wujing. 當時,清朝的水師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海軍,確切地說應該類似近海守備部隊,不是一隻殲敵於大洋上的真正海軍。其指導思想主要是防止敵人入侵而不是擊敗對方。2.從更高的國家體制上來講,沒有完整明確的國家戰略,全民動員體制更無從談起,黃海地區有戰事僅僅由北洋水師負責,不關我南洋水師的事。這種鬆散的組織形態甚至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都還有。第二戰區的軍人對第五戰區的戰事漠不關心!

    甲午戰爭是一個近代國家打一個古代國家,抗日戰爭則是一個現代國家打一個近代國家!

  • 8 # 軍武吐槽君

    一直以來,我和大家都有著同樣一個疑問,清朝海軍明明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大艦隊,為何在甲午海戰中,我們卻獨獨只能見到北洋艦隊的身影,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在北洋與日寇激烈交戰之時,南洋艦隊卻在作壁上觀呢?今天我們就來探尋這裡面隱藏的歷史真相!

    清廷短視

    清朝建立新式海軍源於1874年日本小規模入侵臺灣,在用40萬兩白銀將日軍禮送出境後,清朝也認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但是由於落後的海防思想,清朝並沒有想到建立統一的全國艦隊,而是要各地自籌,分別建立起了四艘艦隊。在甲午戰前,清政府駐朝督辦袁世凱和駐英公使龔照瑗都向清廷建議應將四支艦隊合為一體,這樣就能在體量上全方位壓倒日本海軍,也可以做到"遠則徑窺日本海口,進控北韓西岸",完全控制住中國臨海的制海權,但是清廷只是把海軍當做防守敵軍登陸的守備軍使用,並沒有主動出擊的意識,嚴詞拒絕了這一請求,海軍也逐漸淪為了各派勢力的私產,這就為甲午海戰中各個艦隊各自為政,見死不救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

    派系內耗

    湘系和淮系作為晚清的兩大勢力集團,矛盾由來已久,不管是“海防與塞防之爭”還是李鴻章與左宗棠的個人矛盾,這都嚴重的影響到了整個清廷的內部團結。而體現在海軍上,由湘系主導的南洋海軍和由淮系主導的北洋海軍也必然不和,雙方不管是對新式海軍體制的採用與否還是艦船外購與自建都爭的不可開交。而這些海軍作為各家自籌經費建立的私人艦隊,當然是保全自家勢力的最佳法寶,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清廷中央勢力的減弱以及國家觀念的淡薄,民族意識的喪失都讓這種爭鬥愈演愈烈,最終演變成了內部四分五裂的中國。在甲午海戰失利後,甚至還鬧出了南洋大臣劉坤一事後寫信給日本讓其歸還在海戰中被日本所俘獲的一艘南洋艦船,理由是這場戰爭是北洋與日本之戰,而南洋並未向日本宣戰,日本當然沒有歸還,而且還將此事寫入書中,成了婦孺皆知的笑話!

    打擊報復

    中法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後,法國將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併為遠東艦隊,由孤拔為統帥,分別攻擊福建和封鎖臺灣,左宗棠和劉銘傳等將領率南洋和福建水師展開頑強抗擊,但是由於實力差距過大,法國遠東艦隊在基隆登陸,並且進軍福建內河對南洋水師展開猛烈炮轟,南洋水師損失嚴重,當時清廷曾嚴令北洋水師馳援,可李鴻章為保全自身實力,拒不南下,後在清廷三令五申之下,才勉強派了兩艘軍艦南下,但是由於北韓局勢突變,這兩艘軍艦中途又被派往北韓。最終獨力抗擊法國遠東艦隊的南洋水師在馬尾一戰中主力盡毀,許多南洋將領對此事懷恨在心,因此在10年後,歷史又開了一個同樣的玩笑,大東溝一役,北洋折損五艘主力戰艦,當時李鴻章請求南洋水師派戰艦支援,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以各種利用搪塞,拒絕北上,李鴻章也不得不哀嘆,"北洋以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馬尾海戰)

    實力太弱

    南洋水師從出生以來就先天性不足,先是第一任南洋大臣沈葆楨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將原來屬於自己的每年200萬兩海軍建設軍費讓與北洋李鴻章,導致了初期五年建設荒廢。後面雖然將經費要回,可是從沈葆楨到劉坤一再到左宗棠、曾國荃這一眾湘系南洋大臣都頑固遵循了湘系水師彭麟玉提出的"有海防無海戰"的謬論,強調"江海防務並重,不爭大洋",所有采購的艦船沒有一艘鐵甲艦,大部分艦船為福州船政局自造的木帆船和鐵皮船,而在中法海戰中,南洋艦隊派去的支援的五艘主力戰艦也幾近全毀。中法海戰後再度擔任統領南洋事務的劉坤一終於幡然悔悟,制定了一個大規模擴充南洋海軍的計劃,可是天不遂人願,當時的海軍軍費已經被清廷海軍衙門所控制,南洋海軍所能分到的只是杯水車薪,不足以支援這麼龐大的計劃。到甲午海戰爆發前的1894年,大清第二大海軍的南洋水師僅剩下"南琛"、"南瑞"、"開濟"、"鏡清"和"寰泰"五艘木製戰艦和4艘蚊炮船,面對中日的鐵甲艦對戰,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有心北援,也無力迴天!

    (南洋海軍主力金甌號,排水量僅有195噸)

    現在這樣屈辱的歲月早已一去不復返,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一盤散沙,一個團結奮進的中國已經揚帆起航,而我們的艦隊經過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也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強海軍,厲害了,我的海軍!

  • 9 # Buskybozar

    實際上已經支援了,黃海海戰和豐島海戰參戰的軍艦中,廣甲號和廣乙號都是原本隸屬於南洋水師。因為北方的戰備較緊,所以劃撥被北洋水師使用。

    而關於為什麼沒有更多增援,因為黃海海戰是突然爆發的遭遇戰,原本北洋水師的任務是護送陸軍去增援北韓。在返航中遭遇日本聯合艦隊。即使戰爭爆發後,南洋水師立即馳援也來不及。更何況南洋水師的實力大大不如北洋水師。從黃海海戰的戰況來看,幾艘弱艦在開戰初期很快就被重創,超勇號沉,揚威號沉,廣甲號沉,廣乙在豐島海戰就沉了。而2艘最強的軍艦,定遠和鎮遠身中彈無數但無一被穿透裝甲。而南洋水師的幾艘主力艦都是福州船政局造的中國產貨,也就和廣甲號一個水平,和北洋水師大部從英國購買的戰艦是不無法相比的。

  • 10 # 戰略論

    黃海海戰後,北洋艦隊除了沉沒的五艘軍艦外,其餘軍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急需修理後方可作戰,總得來說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下降不少。尤其在掩護定遠、鎮遠裝甲艦的巡洋艦上倍感缺乏,於是李鴻章便想讓南洋水師的一千噸以上的巡洋艦(4艘)北上,暫時加入北洋水師。

    李鴻章在黃海海戰(9.17日)發生後不久即奏請朝廷請求南洋水師北上,以濟眉急。朝廷也於9月29日即批准該請求。然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回電“東南各省為財富重地,餉源所在,必須格外嚴防,要求免派”。朝廷也左右為難,南洋水師北上之事也暫時擱置了。

    11月7日,大連灣失守,李鴻章致電朝廷“由於北洋水師艦隻僅修好6支,力量單薄,遂未敢輕進”。朝廷看局勢愈見危機,再次電令南洋派四艘軍艦北上支援。南洋大臣張之洞雖同意派遣軍艦北上,但要求北洋水師派軍官和水兵親自來駕駛這四艘巡洋艦北上,理由是南洋水師的官兵操作不精煉,連基本的安全行駛至威海衛基地都不能保證!

    張之洞這一理由非常牽強,這四艘巡洋艦並非新艦,官兵已經操練已久,就算不能同敵海戰,至少也能駕駛軍艦到達威海衛軍港吧。北洋水師丁汝昌當即回電到:“且不說南洋水師到底缺乏各種人才方可出海,從北洋水師派人到南洋再駕駛到北洋,往返時日太多,恐延續戰機。期望由南洋水師官兵先行駕駛四艦到威海衛軍港,然後再派遣北洋水師官兵上艦,以達到海戰水平”。就這樣在雙方就這一問題爭執數日,此時旅順口也危在旦夕,最終張之洞拒絕派艦北上,而北洋水師也由於實力不足而不敢前出保護旅順口軍港。

    在朝廷籌辦海軍之初,左宗棠就曾擔心“若劃為三洋,各專責成,恐各自為戰,不能統籌全域性而延誤戰機。”最終不幸被他延誤,在中日海軍決戰之際,南洋水師為一已之利,拒絕北上援助北洋水師,使之不能合兵一處同日本艦隊再次進行決戰,最終北洋水師困守威海衛軍港全軍覆沒!

  • 11 # 一枚蜻蜓

    (1)中法戰爭中北洋沒有支援南洋,甲午戰爭南洋為何要支援北洋

    中國海軍當時分成四大塊兒,南洋、北洋、福建、廣東水師,在1883年到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北洋水師沒有支援南洋水師,所以到了甲午戰爭中,日本人吃準了,南洋水師一定不會支援北洋水師,靠北洋水師孤軍奮戰,日本海軍是有勝算的,否則難有把握。

    (2)李鴻章排斥異己,南洋水師發展緩慢

    由於清政府財政拮据,資金支援有限,加之南洋大臣沈葆楨的去世,李鴻章掌握海軍實權,排斥異己,南洋海軍一直髮展緩慢,實力遠落戶於北洋海軍,南洋一直對北洋有意見。

    (3)黨爭亡國

    當時的朝廷,君臣各有算盤,好些大臣就想看李鴻章熱鬧,這幾年朝廷把錢都給淮軍了,關鍵時候當然要靠淮軍了,就等著看李鴻章笑話,清朝末年也是黨爭派系最複雜最嚴重的時刻,後黨和帝黨,淮系和湘系,帝黨借外爭奪權,後黨保護既得利益而求穩,湘淮二系則不顧外敵壓境,窩裡橫,在用人大仗上甚至到了賭氣的地步。

    所以當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慘敗,李鴻章奏請南洋水師調南瑞、開濟、寰泰、三船迅速北來助剿,劉坤一以“東南各省為財富重地”,需要保護為由拒絕,旅順陷落前,張之洞一面經濟表態,舍此四輪,在所不惜,一面自貶南洋“全無用處,全歸糜爛而已”,自始至終,都沒派艦增援。

  • 12 # 夜話青史

    1894年,日本聯合艦隊不宣而戰,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護航艦隊,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面對強大的日本聯合艦隊,北洋水師顯得獨木難支。

    張之洞當時雖然拒絕派遣艦船北上,卻也沒閒著。他一方面下令積極備戰,一面多方購買艦船。同時,也在思索如何救援被日本聯合艦隊圍困在威海衛的北洋水師。

    當時,南洋和北洋水師的關係很不好。南洋一直是湘系的地盤,北洋是淮系的地盤。清廷因為政治需要,也樂意給他們兩個對著幹。李鴻章當年私心重,把原來撥給南洋的經費給弄走了,導致清末新建海軍,南洋的經費只有北洋的一個零頭。當年劉坤一對李鴻章的不滿之處也在這裡。

    等左宗棠徵新疆拜相,後面因為各種原因,讓其當了南洋大臣,此時南洋水師的情況開始好轉。本來左宗棠也想大幹一場,可他沒多久就去世了。後面劉坤一回來,他成了湘系的頭頭,可明顯是不是李鴻章的對手。

    雖然劉坤一和李鴻章有矛盾,但他在甲午時候可沒給李鴻章下絆子。他們兩平時吵架,戰時合作還是不錯。不像那些清流巴不得搞死李鴻章。之後劉坤一率領關內主力北上抗日,淮系急需的軍需他也摳了一部分出來,支援給了淮軍。南洋水師不上去支援北洋,主要原因有幾點:

    艦老舊,效能又垃圾。 水師的防區很大,不只要防守長三角,還得協防颱灣。 低速炮船去也是飛蛾撲火,主力中有三條木殼船就是上不了檯面,而兩條德國的老式巡洋艦是鐵皮船。

    實力擺在那,如果直接前去援救,南洋水師勢必如飛蛾撲火,有去無回。因此,有人提出建議,這次日本聯合艦隊傾巢而出,國內空虛。不如趁此機會,派遣南洋水師直搗日本老巢,或許能逼迫日本聯合艦隊回救。

    可是,就在清廷大小官員對“圍魏救趙”計策議論紛紛之際,北洋水師已經在威海衛之戰中全軍覆沒,成為千古絕唱。

  • 13 # 愛看愛思考

    甲午戰爭,是北洋水師和陸師對抗整個日本政府的戰爭。南洋水師本身並不歸李鴻章管轄,再說了,南洋水師的實力並不強大。還是新進的敗戰之師(同法國作戰失敗的)主力艦船被法華人盡數擊毀,這樣的力量怎麼北上來幫助北洋水師?

  • 14 # 鐵木真165163663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但是也要根據歷史事實事件來評估當時的環境與情況。為什麼當時的南汗水師不去支援北洋海軍與日本作戰了?我想原因就是拿不出去出手的貨去支援北洋海軍。因為早在十年前的時候,南洋水師就被法國海軍消滅殆盡。還記不記得福州馬尾海戰,就是因為法華人不宣而戰,偷襲清朝馬尾造船廠已軍港。停泊在福州馬尾造船廠裡面的清朝軍艦與軍港裡面的軍艦大部分都被法華人消滅或盤創,沈葆楨與張之洞,苦心經營多年的馬尾造船廠與馬尾軍港就這樣徹底被法華人給毀壞掉。當北洋海軍跟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展開決戰的時候想要叫南洋水師去支援北洋海軍,還能拿出什麼傢伙去支援北洋海軍,可能當時派出的軍艦可能開到半路都拋錨了。大家都知道清朝末期積貧積落再加上戰爭不斷,國庫空虛,可以投入到北洋海軍建設與南洋海軍建設的經費有限,此時的南洋海軍可能在重建當中。無法派出有效的主力戰艦去支援北洋海軍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作戰,所以當時的南洋海軍只能選擇瞭望洋興嘆保持沉默的狀態。變成人們口中無所作為的南洋海軍。

  • 15 # 軍武快訊

    引言

    關於甲午海戰,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痛,這一仗清朝的國運徹底丟失,中國近代培養的海軍將領,諸如鄧世昌、丁汝昌、劉步蟾、左寶貴、林永升、沈壽昌、柯建章等也魂歸大海,清王朝花費重金打造的北洋艦隊全部覆滅。甲午海戰,讓清王朝對從不放在眼上的亞洲小國另眼相看,更重要的是強大的清朝這隻紙老虎被日本戳破,列強都開始對清朝提出利益要求,清王朝的帝國大夏開始搖搖欲墜。

    為什麼南洋水師不派軍艦增援北洋水師?

    第一、上層態度

    甲午海戰前,日本明治天皇立下雄心勃勃的計劃,要讓日本未來的海軍規模超過英國,為此日本政府的撥款大幅向海軍傾斜,不但海軍經費猛增至和陸軍等同,其他資金也多用於海軍。自1893年後的6年間,明治天皇每年從內庫中拿出30萬元帑銀,用於海軍建設。這筆費用超過皇室開支的1/10。此舉帶動日本政府和議員主動獻出1/4薪俸用做造艦,其他公務員也捐出薪俸的一成用於海軍發展。明治天皇用“餓肚皮”的方法給文臣武將起的“帶頭作用”,令日本軍人得知後涕淚橫流,呼號喧囂之聲滿營。

    同期的清朝,1890年清朝慈禧竟然下令,5年內部新增軍艦和升級軍備,這讓略佔噸位優勢的清朝海軍輸給了日本,1894年日本以72000噸艦艇總噸位取得了優勢,無能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決定了清王朝的失敗。慈禧太和為過生日生生的挪用海軍經費260萬兩,還向外國銀行貸款1000萬兩,完全沒有把海防隱患放在心上。

    第二、國家意識形態

    日本自黑船事件後,經過短短的5年時間,無能從政治、制度和經濟等方面全面學習西方,國家高速發展,國民的國家意識形態形成。老百姓更是愛國如命,日本建造軍艦時候,日本民眾也接近瘋狂。當時的記錄顯示,一天只有20錢的勞動者捐獻10錢,連給小孩壓歲的幾個銅板也用布包好後貢獻出來。而同期的清朝時候,人們對國家還沒有統一的認識,認為打仗衛國那是政府的事情,與老百姓無關。

    第三、軍事制度體制

    日本明治維新後,整個社會全盤西化。成立有海軍部,戰時有聯合海軍指揮部,而清王朝的海軍卻還是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指揮領導。可以說是,清朝是拿一個北洋艦隊和日本全國來打,豈有不敗之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過年了,你有多久沒有吃到媽媽做的飯了?媽媽做的美食你還記得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