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杏壇老張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孩子嬌寵有很多原因。

    第一、家庭結構的變化造就了孩子的嬌寵。現在的基本是獨生子女那一代結婚生子,他們本來就是從優越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攀比,什麼都給孩子最好的,讓孩子優越感增強,比較自私。再加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疼愛,嬌寵是必然的。

    第二,社會上的所謂的兒童教育專家比較多。寶媽們整天被很多的現在教育理念灌輸,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都是小心翼翼,不能批評,不能懲罰。只是溫柔地給孩子講各種道理,所謂的平等,沒有了家長的威嚴。孩子有恃無恐,滿滿被嬌寵起來了。

    第三,有些家長家裡條件優越,所有的父母又都望子成龍、龍望女成鳳的思想,當孩子因為某件事一鬧,家長就想盡一切辦法滿足,這種處理孩子問題的方法,只能讓孩子認為他就是家裡的中心,這也就形成了孩子嬌寵的心理。

    所以,我疼愛自己的孩子,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都是理所當然的。但不能無條件的滿足,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要讓他都得謙讓。有時候必要的批評和懲罰還是很有必要的。

  • 2 # 大華說科學

    有幾句很了不起的話,第一,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二,苦誰不能苦孩子?第三,教育從孩子抓起,聽起來非常的舒服,也非常的在理,絕對符合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效應,教育部門的錢才花不了,富的流油,孩子家長的錢才不夠用,窮困繚繞,給你掏空,你還得感謝他,最後的結果,孩子高分低能,他們很聰明,運用了古代,小腳女人時代統治者的模式和方法以及理論,讓你自己花錢和時間,把自己孩子的腳裹成三寸金蓮,裹小腳,你還得感謝他們,太可怕了,

  • 3 # 公正永生

    謝邀。從當前形式來看教育就得從孩抓起,為啥呢?當前人們生活逐漸上升,人們也知道這一切都是教育發展的成效,因此做父母的也非常重視教育,把彌補工作和希望都放孩子身上。這時的孩子都得到嬌寵,這正和種葫蘆的人‘我要的是葫蘆…’相比。愛,要用在正處,愛要付出,付出就是對孩子的愛。教育也比較殘忍,孩子沒有批評、沒有拼搏能成才?一棵幼樹不透過修枝打叉能成材?醒悟吧!加強教育,莫嬌寵。

  • 4 # 教育百味君

    孩子就是自己的東西,再不好也由自己教育,所謂敝帚自珍,打狗看主人,老師或者別人打了罵了就覺得自己受委屈了一樣,這是一種自私心理作祟

  • 5 # Xiuxing369

    教育從孩子抓起是對的,而且必須從孩子抓起。但教育又是分正確的教育和錯誤的教育兩種的。如果對孩子採取了錯誒的教育,那真是悲哀得不能再悲哀的事。如題主疑問的嬌寵方式的教育,這就差不多是自毀孩子和家庭的教育方式,不論對男孩還是女孩,都是萬不可取,萬不可取的!

    當我們今天談論教育存在的問題時,可能會有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的緣故。但依我愚見,有很多的問題,都是由嬌寵教育造成的。

    嬌寵教育的錯誤核心初始是被一張愛的外皮包裹著的,在自家所能盡到的最大努力下,生活上給孩子最好的吃穿用度,行為上任其在家在外胡攪蠻纏,精神上貫輸偷奸耍滑損人利已,與人交往上唯我獨尊無規無矩。

    嬌寵教育難脫的惡果必然是,無法無天,無責任無擔當,上不敬父母師長,中不睦兄弟姐妹,下不待同亊朋友,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以貪圖舒適享受為目標,離開這些,必寸步難行,輕則成人後無底線啃老,重則危怠社會偷摸盜竊,以滿足自己而可犧牲任何人。

    大面積的嬌寵教育思想上源於對教育的無知,客觀上源自計生政策施行後的獨生子女。所謂的物稀為貴,何況子乎。因為獨生他成了家庭所有的聚焦中心,資源財富也都為孩子佔用,嬌寵教育有了條件。

    中國古現代的哲人在孩子教育上都是很有眼光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業精於勤荒於嘻”"天降大任,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人","窮養出孝子,富養出逆兒"等等不一而足。

    關於社會,也有很多忽悠之語讓人喪失了理性,這裡放下不表。教育孩子,用正確的養育方式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這說大了是社會學校的責任,可家庭教育是源頭,源頭出問題了,讓歪風邪氣沾染後一瀉千里,阻止和矯正是件非常難的事,古人也說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因此,任何家長都不可犯糊塗。否則,可預見性的災難必在不遠處等你。

  • 6 # 只願你開心

    現在養孩子比以前養孩子差距太大了,現在的養一個孩子投入的可以說是特別多。從懷孕開始就特別注重。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一點,現在生活質量提高了,大人就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哄小孩。相比以前孩子都是玩泥巴長大的,現在的孩子卻碰不得泥巴。

    大部分孩子都有一個大人在身邊,消費一切的都滿足孩子,生活自然就嬌生慣養了。

  • 7 # 呂翔

    的確,教育必須從孩子抓起,驕崇孩子是一種弊端。必將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培養孩子,就像養花植樹一樣,想叫花長多高,想讓樹長一個枝,必須從小做起,該剪的剪,該修的修。培養孩子也是一樣,要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面,自強自力。就連動物也明白,讓子女自食其利,別說人了?

  • 8 # 寶姐姐的教育小感

    現在社會,家長對孩子比較嬌寵是普遍現象,五六歲了還要餵飯,上大學了還不會洗襪子。出現這種現象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教育也不例外。以前人們生活條件艱苦,就算父母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能力也達不到。以前孩子吃飽穿暖都是問題,父母還如何像這樣要什麼買什麼呢。我覺得這是根本原因。

    二、每個家庭孩子大都一兩個孩子,還有很多獨生子女。

    以前社會,大都五六個,七八個,孩子一多,就算父母想寵嬌也沒有那個能力和條件;而現在一個家庭大都就一兩個孩子,所以導致幾個大人圍繞著一個孩子轉的情況,自然比較金貴。所謂“物以稀為貴”,孩子也是如此。

    三、現在主張“尊重孩子”“快樂教育”,整個大環境如此。

    以前孩子被當作“小大人”,父母很少去聆聽孩子的需求,而且以前教育都宣揚“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嚴厲的教育。而現在受西方教育思潮的影響,掀起了一股“快樂教育”的思潮,所以現在父母大都對孩子教育比較寬鬆,更注重孩子的要求和需求。

    四、一些父母的補償心理

    因為父母那一輩小時候生活過得比較苦,所以一些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再過那種生活,所以儘量滿足孩子過得好一些,滿足孩子的需求,其實這也是一種心理補償。

  • 9 # 網管小賈

    “教育從孩子抓起”,這句話是錯誤的。

    應該從父母抓起才對。

    父母不懂教育就當了父母,是現代社會最大的問題。

  • 10 # 初中生師友

    越來越嬌寵孩子,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為什麼會這樣,有如下原因。

    一、孩子少,顯金貴。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還是獨生子女,即便是放開了二胎政策,也都還只生一個,就算生了二胎,一家也就兩個孩子。一大家子恨不得六、七口大人圍一個孩子轉,慣地飯來了都不張口,衣來了都不伸手。

    下雪了,學校安排掃雪,看吧,大門外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躍躍欲試地要進門幫忙。還有家長抱怨:這麼大個學校,僱不起掃雪的嗎?讓孩子掃,孩子能掃動嗎?

    二、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愁吃穿不愁住,多餘的精力幹什麼,瞅孩子,一家一個,越瞅越稀罕,越稀罕越嬌慣。

    現在班級裡的孩子身上穿戴都是買的,而且,都比著買,穿名牌的越來越多,比老師穿地都好。條件稍差點的家庭,寧可大人苦點,緊點,也得給孩子買好的。

    三、家長自身素質不高,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很多家長認為,供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別讓孩子累著,屈著,就是對孩子的愛。殊不知,這種愛會害了孩子。

    很多孩子在學校受到一點點的小委屈或小挫折,都會無限放大地向家長訴屈。更有護子心切的家長,不問青紅皂白地跑學校來鬧。

    這些就是越來越嬌寵孩子的原因。

  • 11 # 學爸講方法
    樹從根澆起,同樣的道理,教育也最好從孩子抓起。

    但是,教育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而很多家長卻誤把“嬌縱”等同於“精心教育”。

    為什麼有些家長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生活中很多老人喜歡看孩子吃東西,嘴巴里塞的滿滿的,老人就會很開心。

    老人的這種行為,極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童年時太飢餓,所以產生了很嚴重的“匱乏感”,心裡住著一個口欲嚴重沒有得到滿足的“內在小孩”,逼孩子吃東西,只是這個“內在小孩”的投射。

    他的“內在小孩”渴望吃很多,但這不是外在真實孩子的需求。

    也可能是,他們想愛孩子,但其他方面,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所以只能從物質上/生活中儘量滿足孩子,比如:讓孩子吃,替孩子做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

    美國“精神病學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常說: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她自己能做的事情。

    原因在於:如果我們替孩子做得太多,就剝奪了他們透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第一步,就是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

    當大人扮演“超級媽媽”的時候,孩子就學會了期待這個世界為他們服務,而不是他們為這個世界服務。當他們不能如願以償的時候,就會認為不公平,進而形成“自私”的性格。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經常想給孩子最好的,怕他們犯錯、走彎路,我們的這種過分介入(即寵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們自己去經歷自己人生的可能。

    一味的寵溺只會培養出“巨嬰”,與君共勉。

  • 12 # 良師雅集學道者

    對於孩子,每對父母都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但真正有遠見的父母,而不是嬌寵他們,應該捨得讓孩子吃苦。讓孩子吃苦,不是不愛,而是一種更負責任的愛。因為這個世界不可能總是甜的,終有一天,孩子要獨自面對人生的苦。就像是作家木心所說:“唯苦過,方知甜。”越早學會吃苦,往後越能體會人生的甜。真正的精英式教育是,既能吃得下鮑魚燕窩,也能嚼得了榨菜蘿蔔乾。

  • 13 # 先理邏輯後學方法

    嬌寵孩子,和教育孩子我怎麼覺得是兩碼事兒?我看到的是有些家長也寵溺孩子,但是學習方面還是會緊緊盯牢的。

    另外,現在孩子的家長都是80 90後了,他們不像二十年前的父輩們那樣忙於生計而疏忽和孩子的互動,同時他們那會物質匱乏,對孩子再好可能也沒法非常寵溺。不像現在,幾乎家家都買的起汽車了(這裡我指的是我們江浙滬這一帶),手機可以隨時換了,旅遊也可以一年出門個幾次了。家長都會享受了,對他們的孩子應該更不在話下吧?

    可能回答地有點需要亂想了。不管什麼樣的社會,都會有寵溺孩子的父母,也會有虎爸虎媽這種吧?所以也沒啥奇怪的。現在生個孩子這麼金貴,能不對自己孩子好嗎?古代為啥要生孩子,特別是男孩,那是因為把男孩當成家裡的生產力,十幾歲就可以給家裡種田忙活了,有多少會寵溺呢?

  • 14 # 大話百科天地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在培養孩子時候都會暗暗較勁,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的“起跑線”觸動著每一個家長最脆弱的神經,已經成為很多家長育兒焦慮的一個起點。

    到底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大量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表明,父母自身對孩子的直接影響,以及父母的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調節作用,都說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重要資源。

    對於孩子“起跑線”的定義,如果遵從公平來給孩子定義“起跑線”,那應該是孩子還在未出世之前。每個孩子出生後都有相同的資源——父母。人生本來就沒有統一的起跑線,因家庭環境不同、所受的關愛不同、成長資源不同等,孩子將有不同的人生本來就沒有統一的起跑線,。

    孩子“起跑線”的起點在哪?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父母就是孩子“起跑線”的起點。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一定不是場百米賽,一定是場馬拉松,是長跑。對待孩子成長的態度,取決於父母認為孩子的人生,是“長跑”?還是“短跑”?兩者的答案,是不一樣的。如果將人生的終點設在生命的盡頭,那麼,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認為人生是長跑的父母,會用平和的心態鼓勵孩子:“孩子,你慢慢來。”

    如果將人生的終點設在高考,那麼,人生就像一場100米的短跑。認為人生是短跑的父母,會用焦慮的心情催促孩子:孩子,你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孩子若輸在“起跑線”上,真的不是因為孩子不夠努力。因為“起跑線”是家長給定的。

    老人常說“看一個孩子怎麼樣,有時不用看孩子本人,跟他的父母聊一聊,心裡就有數了。”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教育最好的“起跑線”。如果人生真有“起跑線”,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的關係。如果人生是一場接力賽,父母跑的越遠,孩子接棒的時候離終點就越近。父母規劃的頂多是條跑道,孩子自己規劃的,才是未來。

    透過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一個安定的成長環境”“一個教育的機會”“一個正能量的榜樣”,也可以增加孩子“起跑線”上的特權。如果他們的比賽是馬拉松,我們的孩子透過努力,一樣能優先到達終點。

    愛讀書的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對於知識、對於文化有嚮往心,才能讓孩子潛移默化受到感染,逐漸培養出孩子的求知慾望,為孩子知識開拓打下最堅實的基礎。,使孩子從小便自覺接受了“讀書很重要”的觀點,並保持了終身學習的習慣。

    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孩子的未來,其實在父母的眼界這裡就見了高低。父母的眼界有多遠,孩子的道路就能走多遠;父母的魄力有多大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父母的層次線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父母的見識,才是孩子的“起跑線”。這句話可以讓我從對孩子教育的焦慮中解脫出來。孩子的“起跑線”,其實就是父母的見識。父母缺乏見識、缺乏愛、缺乏規矩,是比缺錢更可怕的事情。

    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起跑線”,曾國藩認為“謀大事者首重格局”,只有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遠。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自己的格局,才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有什麼樣的格局,就會給孩子規劃什麼樣的人生,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速度成長。父母有多大的格局,多高的水準,孩子就能走得多遠,走得多瀟灑漂亮。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父母不要花太多心思在如何提高孩子素質上,而應先提高自己素質。孩子生活中出現問題,先別急著從他人身上找原因,先看看孩子,看看自己,從家庭教育的根本,從父母的教育方法中尋找原因。

    父母要做孩子人格的榜樣,做孩子知心的朋友,和孩子一起閱讀好書籍,和孩子一起養成好習慣,就是無聲而有效的家庭教育,所以父母的確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真正重要並對一生都有用的,是真誠的熱愛、無窮的好奇心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孩子的“起跑線”不是他學習的第一個臺階,而是他最初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體則是其父母。因此我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 15 # 龍老師說國學

    很多年輕沒有經驗的家長只有一顆想做好家長的發心,比如都希望孩子能夠有所進步成長,但是呢,沒有花到時間去學習和研究科學的教育方法,結果卻往往走向了反面,因只會花錢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誤導了孩子讓他更加地放縱至驕橫。

  • 16 # 優培智庫

    首先教育要從孩子抓起,這句話是沒有錯的。因為社會的高速發展,知識的迭代與更新。要求將來步入職場的孩子們必須具有專業的知識。

    說白了就是用自己的知識去創造財富,獲得高質量的生活。以前用學富五車來形如一個人的知識淵博。現在孩子們需要掌握的知識何止五車。而終生學習越來越成大家的共識。

    所以從小抓孩子的教育這絕對是沒錯的。

    再說說嬌寵孩子,嬌寵不等於放縱,由著孩子的性子。作為家長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供讀書學習的機會,健康成長的環境。吃飽穿暖。引導孩子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目前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捨得為孩子花錢;

    第二層: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開始思考教育目標;

    第四層:懂得改變和提升自己;

    第五層: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層層遞進的關係,我總結了一句話就是:“花錢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自己也要不斷成長,確定教育孩子的目標,幫助他成為他最想成為的那個優秀的人。”

    我一直覺得學習是反人性的,尤其是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過程都是比較痛苦的。但是我們要透過一定的方式讓這種不舒服的體驗,成為我們生活一部分。成為一種常態。就像珍珠蚌孕育珍珠的過程痛苦,但是珍珠是他存在的價值,烏龜揹著龜殼很痛苦,但是同時也能保護自己不會被天敵傷害。

    當你把和孩子在教育過程中找到一個適合的方法和默契。既不覺得多痛苦,也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讓學習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那就是成功教育。

    至於嬌寵那是其實是家長面對教育孩子無能為力而找的藉口。

    我認識一個家長,兩口子都是老師。每天給孩子安排很多學習任務。當然孩子剛開始也不適應。各種牴觸。可是時間長了孩子變成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榮譽感和優越感讓他很開心。讓他自己對自己就有嚴格的要求,高度自律。孩子喜歡吉他,家長給買了一把兩萬多的,孩子喜歡瑞士,家長帶孩子去瑞士旅遊。

    但是學習的任務必須完成,沒有商量,有時候在教育上產生分歧,也雞飛狗跳。但是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作為父母在可承受範圍內給孩子想要的,但是抓教育方面也絕不手軟。您覺得這樣的家長教育的方法正確嗎?這樣的父母算是嬌寵孩子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歌手2020》不請周杰倫、陳奕迅、王菲、張學友、孫燕姿、梁靜茹、王力宏、林俊杰這些明星當節目嘉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