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晉有75
-
2 # 天雨146927234
這個問題還用說嗎?相聲傳承百餘年間起落是難免的。但是,不管任何時候終止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根植於民間笑話,老百姓的言笑是常在的。儘管大師們相繼離我們而去,相聲藝朮終止了嗎?沒有。當然,影響也是區域性或短暫的。何況現如今有那麼多的曲校生們以及諸多商演團體的不斷湧現,以及建國後人們生活在歡聲笑語中。人們需要歡笑同時也需要相聲說唱藝朮。您說是這樣嗎?
-
3 # 呈亦
沒有郭德綱,聽相聲的人會變少,但相聲市場肯定不會消失。
相聲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已經有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在民間有市場,在官方有保障。在郭德綱沒紅的那些年,主流舞臺上(比如春晚)也一直有相聲,大家聽得也很樂呵。
只能說老郭是一個把相聲做得規模化、商業化比較成功的人。他很懂得怎麼把德雲社市場化,懂得德雲社要壯大不能只靠郭德綱于謙,於是多方面發展,捧紅了岳雲鵬張雲雷張九齡等年輕人,還讓自己的兒子郭麒麟去出演《慶餘年》《漫遊記》等影視綜藝,德雲社組團參加《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等綜藝,透過各種渠道吸引觀眾,再反哺相聲劇場。
郭德綱讓原本傳統的相聲大眾化、市場化,更受年輕人喜愛,這一點目前來說無人能比,看看西安苗阜王聲的青曲社,天津的一些民間社團,受眾層面遠遠不及德雲社。
-
4 # 增增1210
我就特別喜歡郭老師,郭老師的相聲在無數個夜晚,陪伴我入睡。我是在初三無意間聽廣播,聽到了郭老師的單口相聲《醜娘娘》,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現在又喜歡張九南,孟鶴堂,尚九熙等等相聲演員。如果沒有郭老師,我想我應該是沒機會進相聲的坑。
但是,相聲還會有人聽嗎?當然會有啊,世界不會因為離開誰就不轉了,離了誰,這個相聲就不存在了。郭老師領導的德雲社是被廣大群眾知道的相聲社團,你看過《相聲有新人》就會知道,除了德雲社還有很多個別的相聲社團,比如青曲社,嘻哈包袱鋪,等等,總有愛相聲入骨的人在堅守著。
-
5 # 戈壁灘上草
郭德綱可以是相聲藝術的拐點,但還不能決定相聲行業的存亡。相聲存在了幾百年,不是因為某個人就能決定它的存在的。不過郭確實起到推動相聲行業的發展的作用。目前活躍在相聲市場上的好演員確實不多,郭的德雲社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受歡迎的,除了嶽孫,其它的也就一般而已,相對於鑫浩的相聲新勢力還略差一籌,苗阜與王聲就相聲藝術來說也不比郭於差,只是氣場還比不上而已。單口的冷麵笑將也很是了得,還有他的同門師兄大兵也是獨立一派。這些都是有很好的相聲代表作的,至於老一輩,那就一侯二馬了,至於很多人推崇的姜之類,說老實話,確實沒有好作品,不知道為何他成大師了,也就跟賈玲白凱南一個檔次吧。其實還有一對經典的搭檔,只是現在看不到了,就是牛群馮鞏,這一對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金典作品,但現在算是轉小品行業了。牛群更是看不到了,懷念!
-
6 # 陌黎
從客觀來講,沒有郭德綱,相聲也不會消失的,雖然相聲沒有以前風光無限了,但總有愛好相聲的年輕人新人輩出,相聲還是有群眾基礎的。主觀上,可以這麼說,郭德綱至少讓相聲市場又重獲新生。
也許有人會說,沒有郭德綱相聲早就沒市場了,但有了郭德綱的相聲更俗了。相聲本質就是講究雅俗共賞,假如相聲段子都是那麼高階高雅上檔次,那麼老百姓能否理解或欣賞,是否要兼顧大眾對俗的認同感呢,這樣才能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可以說,郭德綱算得上是相聲界的中流砥柱,他之所以倍受大眾的喜愛,是因為他的藝術接地氣,講的接近老百姓的心聲,有群眾基礎。所以說,沒有郭德綱,相信喜歡相聲的觀眾會越來越少。正因為有了郭德綱,相聲才會大放異彩。
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新人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相聲也是如此。就比如最近崛起的相聲新勢力盧鑫和玉浩,他們打破了傳統相聲的演出形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再加上詼諧幽默的段子,深厚的相聲功底,讓許多觀眾重新又認識了相聲。或者說,許多熱愛相聲的相聲藝術家讓相聲這門藝術又回到了群眾中來,這其中郭德綱起到了推動作用。
相聲是一門藝術,只要有群眾基礎,創作的作品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再加上相聲不斷的推陳出新,相信相聲會越來越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
7 # 伯德小姐
在上個世紀90年末期相聲在小品的衝擊下已經完全的沒有了市場,幾近走到崩潰的邊緣,晚會上相聲成了可有可無的一道冷盤,當時著名的相聲演員紛紛轉行,人才流失、觀眾流失,相聲界最後的旗幟馮鞏和牛群也在2000年分手,馮鞏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品演員,牛群去安徽蒙城當了代理縣長。
而就在相聲快要被大眾忘記的時候郭德綱橫空出世,他從一開始出現的時候那些所謂的相聲名家們不認可郭德綱,認為他是沒門沒派的野路子不入流,郭德綱帶領德雲社走出了一條相聲市場化的道路 ,他讓傳統相聲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有些相聲演員雖然自己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作品了,但是卻拼命地打壓郭德綱,讓孤立無援的郭德綱一度非常的苦惱,就在郭德綱彷徨無助的時候,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向郭德綱伸出了援手,收郭德綱為徒給了他師承名分,讓郭德綱在相聲界有了立足的根本,他也就可以理直氣壯地開門收徒。
相聲作為流傳了100多年中國傳統的曲藝藝術,如果沒有郭德綱京津兩地的相聲迷也不會放棄相聲,但是郭德綱把相聲當做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相聲貼近生活貼近百姓,雅俗共賞嘻笑怒罵皆相聲,他把相聲從殿堂請到了劇場、請到了民間,他幾乎讓全國不同層次的人群都喜歡上了相聲。
郭德綱對相聲的推廣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讓普通大眾知道了相聲的說學逗唱、太平歌詞、貫口、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了青春,因為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很多年輕從酒吧舞廳遊戲室走進了相聲劇場,他承上啟下把相聲事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德雲社的引領下全國各地的相聲社團競相湧現,相聲人才層出不窮。
-
8 # R娛記
如果沒有了郭德綱,相聲就開不了商演,不會有市場。還和以前一樣只能上電視,但卻瀕臨失傳,當然不會有人聽。
郭德綱一路走來備受打壓郭德綱當初隻身一人北漂,去相聲界闖蕩的時候就障礙重重。那時的他屬於三無人員,完全是草根,而被很多的體制內相聲演員看不起。
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慢慢有了點名氣之後,那些主流就很不爽了,他們聯合起來一起打壓他。
北京那邊的主流相聲經常開會,一直在提倡反三俗,而天津那邊的主流相聲則合起來拍影片,一起在鏡頭面前罵郭德綱忘恩負義。
給人的感覺就是,郭德綱好像真是一個罪人,人人痛罵,殊不知是主流的紅眼病導致。
2005年左右,郭德綱迅速走紅,一直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從來沒有停止過被人打壓。經常有主流相聲演員蹦出來,時不時暗諷一下。
尤其是在張雲雷走紅以後,德雲社更是受了牽連,之前兩次的風波,都是被別有用心的人故意扒出來找事兒。
德雲社現在就是如履薄冰,相聲風格明顯比之前收斂了很多,不敢像以前那樣。監管越來越嚴格,沒辦法,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郭德綱再厲害,他也只是一個草根藝人,沒有背景,沒有權利,沒有後臺,有的時候只能忍讓。
暫時看來張雲雷的風波過去了,但德雲社被打壓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段時間,還會有人跳出來找他們毛病,都已經習慣了。
德雲社深得民心現在相聲商演市場一片繁榮,看似好像整個相聲都火了,實際上是虛假繁榮,只有德雲社一家獨大。
年輕人千里迢迢坐飛機跑到各地去看商演,不嫌1800元一張的門票貴,就是因為德雲社,他們只是聽德雲社的相聲,並不是聽其他人的相聲。
姜昆舉辦的世界巡演,白送票外加送雞蛋,他們都不會去的。
德雲社的那些演員很接地氣,相聲搞笑,而且都很謙遜低調,真心的把觀眾當成衣食父母,尊重他們。而不像主流的那些相聲演員,完全是應付,高高在上,離觀眾很遠。
現在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了聽德雲社的相聲,每天上網就想刷他們的影片,每晚睡覺前必須要聽一下他們的相聲才能入睡。德雲社不知不覺已經走進很多人的生活。
如果有一天,德雲社迫於壓力關門,不再說相聲,那麼相聲很快就會像以前一樣瀕臨失傳,慢慢的沒有了市場,也沒有人喜歡聽相聲。
即使德雲社沒有了,他們也不會去聽主流的相聲,可以改成其他的娛樂方式。
德雲社沒那麼輕易倒閉德雲社現在實力越來越強大,很多年輕演員多棲發展,比如郭麒麟。
張雲雷等人同樣朝著多方面發展,正是因為他們的走紅給德雲社帶來了更多機會和資源。
單條腿走路總是有風險的,多一些資源和平臺,德雲社的綜合實力就會越來越強。有很多人想讓他們關門,做夢去吧!
-
9 # 鶴鄉秋翁
大家一定要明白,在文藝舞臺上確實有巨星,有影響的一定是他們。但是,巨星不但要得到同行的普遍認可,而且還要得到老百姓的普遍認可。依靠一部分人的吹捧,不但不會產生巨星,而且還要引起眾怒。那些自以為是的人,遲早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可能給相聲帶來任何影響。
相聲根植於老百姓,確實與其它藝術種類不一樣。這個領域確實應該產生巨星,但是事與願違。
為什麼?
因為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得到老百姓的認可。
這70年之間,中國的相聲界只產生了侯寶林和馬三立兩位巨星,其實就是這個道理。馬季、姜昆的相聲語言特別乾淨,應該具備巨星的實力。他們之所以沒有成為巨星,只能說明他的相聲還沒有得到同行的普遍認可。這不是他們的錯誤,而是相聲一直處在轉型期。
相聲不管怎麼轉型,語言乾淨絕對是第一要件。在這個意義上講,他們還是名副其實的相聲表演藝術家。絕對不是他們有多優秀,而是那個“相聲表演教育家”的陪襯。
馬三立和侯寶林之所以能夠成為巨星,說明老百姓特別喜歡他們,他們的相聲中沒有不乾淨的語言。他們能夠團結整個相聲界,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影響相聲走向的只能是巨星,其他人絕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一個天天攻擊同行的人,不可能得到同行的認可,當然不可能是相聲界的希望。如果老百姓認為他相聲語言骯髒,那就沒有任何希望了。
相聲的希望永遠不可能寄託在一個人身上,尤其不能寄託在一個遊離在相聲界以外的人身上。相聲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永遠都不可能消失。這不是依靠一個人的力量,而是依靠相聲界的堅持,老百姓的喜歡。
中國相聲舞臺上如果還能產生巨星,應該是馬志明先生,短時間之內絕不會是別人。他如果不是巨星,後面的人沒有資格成為巨星。相聲界需要傳統型相聲,希望只能寄託在他的身上。
相聲已經100多年沒有誕生巨星,確實是中國相聲的悲哀。我們如果把希望寄託在八零後身上,還是比較現實。
原因是三十而立!
相聲市場永遠不會消失,只是一直處在淨化之中。淘汰的只能是語言骯髒的相聲,不會是語言乾淨的相聲。
-
10 # 毛哥156278186
沒有郭德鋼,有別人出來講,新人總是不斷出現的,我們要推新人出來,取代舊人,名人,只有這樣,社會就不斷進步與提高。
-
11 # 北京範兒
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還會有人聽嗎?相聲市場會不會消失?我的答案是,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還會有人聽的。相聲市場也不會消失。咱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相聲的發展。郭德綱在學藝的時候,正好是馬季先生活躍在舞臺的年代。那時候相聲需要讚揚社會先進形象,針砭社會醜惡現象。所以,以馬季為首的相聲大家們,大多說的都是歌頌型相聲。這樣的作品,就像是歷史正劇。有教育意義,有很多正能量。當然,諷刺也有,可大多諷刺的是社會上的落後形象。
而電視相聲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也就是馬季的徒弟們風光的時候啦,比如姜昆,馮鞏,黃宏。這時候的相聲發展到了 一定的瓶頸期。這些演員沒有堅持相聲的發展,您從這些演員的後期表演就知道了,大多都開始了相聲以外的表演。黃宏乾脆就不說相聲,直接演上了小品。馮鞏換了兩個搭檔以後,也開始了小品的表演。而姜昆也是從很多方面在尋求發展,比如唱歌,比如演電影,比如演小品。雖然最後姜昆還堅持在相聲的表演舞臺,可作品真的是少得可憐。
咱們可以做一個假想,如果相聲演員都演小品了,意味著什麼?學藝,有搞笑的基本功啦。然後成名,然後去發展表演。那麼學相聲就成為了成名的一條路。那麼相聲門兒就要成為小品的培訓基地嗎?還好,沒有這麼發展下去。很多相聲藝人,在2000年,二十一世紀來臨以後,開始立志發展北京的相聲小劇場。其實天津在這方面比北京強。因為天津很多老藝人,就算是八九十年代,也還是以茶館為陣地。沒有全部立志去電視上發展。這就給了北京相聲藝人一個啟發。而這時候的郭德綱,從天津來北京發展,在北京碰了很多次壁以後。發現這小劇場是一個好機會。於是,和幾個正在做的年輕人一起玩了幾次票。這年輕人,就是王玥波。所以,郭德綱不是第一個發展小劇場的,也不是最後一個發展小劇場的。可把小劇場發展成商演,繼而把商演炒作成演唱會似的,這郭德綱的確是第一人。
現在的相聲市場讓郭德綱給帶的很火爆。很多年輕人都投入到了相聲小劇場的事業當中去。我個人覺得,有些孩子定位有些跑偏。既然要做小劇場, 就不要想著上春晚。就算上了春晚,還要看好自己的家。也就是從春晚回來就還是要踏踏實實的搞自己的小劇場。其實這是老百姓都明白的一個道理。您在春晚表演了一個節目。就是藝術家了麼?不敢這麼說吧?既然到不了藝術家的名氣,也就沒有藝術家的範兒。如果自己把自己拔高了,下不來了, 就壞了。現在有很多相聲門兒裡的孩子就是這樣,上幾次電視就不專心搞小劇場啦。這就叫浮躁。
咱們還說郭德綱吧。郭德綱現在的藝術造詣是很多相聲愛好者挑大拇哥的。可您要是比方說,真的沒有郭德綱了,相聲就沒人聽了。也有些言重了。因為我剛才說了,相聲愛好者聽的是相聲,不是郭德綱。只要相聲還有人說,就會有人聽。相聲市場也不會消失。可如果說郭德綱這個人突然消失了,肯定是可惜的,因為他的作品是太好了,那絕對是精品中的精品。如果突然聽不到啦,實在會很可惜的。
寫在最後:如果您去過天津的茶館,您就不會有這個疑問了。因為天津是相聲窩子,相聲愛好者很多。茶館聽相聲是天津人的一個時尚,一個愛好。這種小劇場,包括北京也有不少。混跡這種小劇場,茶館的都是愛好相聲的聽家子。老段子基本都會背,聽相聲的時候,品的是這對兒演員對段子的掌握,對“老活”使得水平。甚至有沒有錯,一耳朵就能聽出來。您說,這種人,能沒有郭德綱就不聽相聲了麼?
-
12 # 艾特小炮
客觀的說,郭德綱拯救了相聲行業,就像當年喬丹拯救了NBA。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可能都還是像2000零幾年那會那麼低迷。但是你說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市場會不會消失,這還真不好說。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分析,沒有郭德綱,一定會有另外一個像郭德綱一樣的人站出來拯救這個行業。只是郭鎝綱對相聲行業貢獻實在是太大了,從情感上大家都願意相信如果沒有他,這個行業可能就消失了。
-
13 # 蕭武
天不生郭德綱,相聲就要死?當然不是。九十年代相聲是不是不景氣?確實是很不景氣,就剩下春晚和一些大型晚會還能看到了,其它地方基本上看不到了。但這不是相聲一家碰到的問題,其它的傳統曲藝都碰到了這個問題,都是半死不活的狀態,日子都不好過。
就拿戲曲來說,寧夏秦腔劇團的名旦侯豔無戲可唱,只能取擺地攤賣衣服,還在《大話西遊》裡客串了觀音姐姐。還有一些以前八十年代只能在廣播和磁帶裡聽到的名演員,也到各種鄉鎮的廟會之類的活動上去演出,也就是走穴,掙點小錢,維持基本生存。
各劇種都普遍存在這個問題,趙本山有個電視劇,就是講當時的二人轉劇團困難到了什麼程度,每個演員日子都很艱難。劇中的主題就是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曲藝團體的生存出路在哪裡?最後這個劇團找到了一個企業贊助,暫時渡過了危機。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這有兩方面的基本原因可以說一說。首先是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帶來的體制問題,以前的專業劇團都是吃財政飯的,而在九十年代最大的問題就是地方財政沒有錢了,不是劇團沒錢,各種國有企業也沒有錢,日子都很難過,劇團的情況並不特殊。
但劇團的情況和國企的情況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當時對文藝院團的改革還沒有比較明確的政策,比如像國企改革中大面積的破產重組和下崗,減員增效,文藝院團沒有這種明確的政策,所以還是維持著原來的事業單位編制,但是也發不出工資,演員職工雖然在編,但是並不完全離職。
相聲和戲曲一樣,當時能夠維持一定的演出機會的實際上只有頭部的很少一部分人,大部分人的日子都不好過。相聲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基本上只為春晚創作,缺乏社會演出機會,而頭部的那些人考慮的都是大問題,所以創作越來越不接地氣,越來越脫離群眾,從而導致社會基礎越來越差。
郭德綱火起來是在什麼時候?就是2004年前後,而這時候大規模的國企改革也結束了,國營文藝院團的生存處境也開始有所變化了,那些名演員的演出機會雖然少,但是還有各種電視綜藝節目可以上,還可以在影視劇裡客串,路子就比較寬了。換句話說,整個市場開始逐步形成了,不依賴財政了。
郭德綱的出現只是加速了以所謂民間相聲團體的形式推動相聲復興,這其實和民企與國企在2004年之後普遍形勢好轉基本上同步,這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為曲藝復興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機會,而不完全是因為郭德綱個人的作用。這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不能完全歸功於各種小商販的活躍,是一個道理。
-
14 # 綿綿的雨兒
沒有郭德綱也會有人聽相聲,但與現在喜歡聽相聲的人數無法比,以前聽到的都是過往的相聲影音影片。有了郭德綱就不同了,有了相聲小劇場,有了相聲巡演,每個人根據各自的喜歡去選,很好啊,我還到了北京德雲社劇場聽了相聲呢,儘管不是郭德綱、于謙、小嶽嶽親自出演,大家還是照樣聽得津津有味,願意自掏錢去聽。
大眾喜歡就是好,雅俗共賞。
-
15 # 金谷老農
這種藝術很獨特,要求藝人博聞廣記,多才多藝,還得有紮實的基本功,他是有生命力的。郭德綱很好的荃釋了相聲藝術,並利用新媒體平臺,把相聲藝術帶入興勝。但並不是說沒他,就沒相聲了。
-
16 # 靈山股道
基本沒有人聽,相聲就是搞笑的,不搞笑,就太搞笑了,誰聽他們說話,肯定會消失,春節聯歡晚會就等著看看小品就關機
-
17 # 云云愛嘮嗑
沒有郭德綱,還會有郭德鐵,郭德銅……
哈哈開個玩笑
相聲是一直不可或缺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看相聲的都知道,我們的春晚必定會有相聲表演,自馬三立,侯寶林,劉瑞寶等相聲大師去世之後,牛群,馮鞏等相聲演員隨即也轉崗,相聲沒落了一段時間,新人也火不了,郭德綱經營的德雲社一把火了起來。
說說其他比較火的相聲社團吧
㈠青曲社
但除去德雲社,其實也有很多相聲社比較好,比如青雲社,自2007年由西北五省資歷最深的老藝人(鄭文喜、鄭小山、張常泰、張常鎖)為首,以收納的年輕力量為主體,在老曲藝精髓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已在國內佔有一席之地。
主要成員為相聲演員苗阜、王聲。
㈡相聲新勢力
2018年9月30日,由盧鑫、張玉浩創辦的“相聲新勢力”。茶館名稱與其帶領的“相聲新勢力”相聲演員分別是竇晨光、常鵬旭;辛傑、姬攀;董蛟、申方園。
㈢嘻哈包袱鋪
嘻哈包袱鋪成立於2008年,在“掌櫃”高曉攀的帶領下,擁有近百名相聲演員和專業化營運團隊。是集傳統與創新為一體的相聲、喜劇團體。
㈣眾友相聲藝術團
眾友相聲藝術團建於1999年8月14日,迄今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年。1998年於寶林先生倡導相聲迴歸茶館並於1998年9月13日在燕樂茶館首演,在此基礎上由尹笑聲,黃鐵良,馮寶華,佟守本,楊威,劉春暉等人發起組建眾友相聲藝術團。
㈤星夜相聲會館
何雲偉、李菁聯手打造“星夜相聲會館”,組建全新陣容,陣容包括何雲偉、李菁、應寧、王玥波、徐德亮、王文林、崔琦、張德武、王磊、康松廣、靳佩良等10餘位中國最具實力的年輕曲藝表演藝術家。
-
18 # 深度心靜思遠
有沒有郭德綱,相聲會不會淡出人民的視野中,這個還真的不好說的,也許郭德綱的存在延遲了相聲的沒落時間,我們來看看曲藝界的分支,如,評書,山東快板,京東大鼓,如今好能找出挑大樑的團隊嗎?,在過去娛樂節目缺乏的年代,這些曲藝都是人們歡迎的節目,我們現代人,不缺乏娛樂節目,所以,在時間的推移下,都會漸漸的從人們的視野中漸漸的淡化掉的,這誰也阻止不了的,
-
19 # 隔壁老王愛影視
以前都不聽相聲感覺來來回回都是那種形式,笑料老套,年輕人都感覺不到搞笑的點在那裡,從郭德綱大紅後才喜歡相聲,而且每天都有聽
-
20 # 海試優品
先拋開人品問題,因為沒有跟本家處過事有過交情的沒資格評論,但是他對相聲的貢獻我覺得非常大,他的相聲風格我非常喜歡,以前的老風格都是那種很呆板的一字一眼的,他說相聲就像給你講故事一樣,很多包袱都意想不到,先掛非常好,很多包袱都是當代流星的,年輕人都能聽懂。
回覆列表
郭德綱開啟商演的大門,相聲市場不是德雲社一家,在天津始終都是相聲繁容之地,如果有一天郭德綱累了不說相聲了,能接郭德綱班的德雲弟子目前看來真的難找,主要是壓不住場,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市場不會火爆下去,也不可能消失,德雲社還會存在,但有些相聲演員賣座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