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當然更喜歡《午夜巴黎》,因為《午夜巴黎》就是一部電影版的《流動的盛宴》。

    熟悉海明威生活的人都知道,《流動的盛宴》是海明威早年在巴黎生活的一段回憶。1921年,海明威與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利·理查森剛剛完婚,經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介紹,以報社記者身份的居留巴黎。二十年代的巴黎有大批流亡的英美作家和藝術家,如埃茲拉·龐德、T·S·艾略特、司各特·菲茨傑拉德、葛特魯德·斯泰因、詹姆斯·喬伊斯,他們都聚集在斯泰因的文藝沙龍中,或者龐德的工作室和西爾維亞·比奇的莎士比亞圖書公司裡談詩論藝。

    伍迪·艾倫的電影中基本都是以知識分子為主角,這個倒不是巧合。《午夜巴黎》中的主角是歐文·威爾遜飾演的是一個失意的美國作家蓋爾,用他未婚妻稍微刻薄點話說“他從不允許別人看他的作品”。這點也符合海明威出到巴黎的境況。他這個混雜著高雅與喧囂,青春與飢餓,激情與寫作的藝術之都中度過了長達五年的時光,除了藝術和寫作,除了堅持和無比的榮耀,其實還有無法言語的其他,比如時時會捉襟見肘的生活,無處不在的飢餓。但是這是一個藝術之都,世界的中心,藝術的存在掩蓋了飢餓的存在。海明威有些開玩笑地寫道:飢餓也是一種很好的鍛鍊。因為正是飢餓讓他真正的理解塞尚是怎樣創作那些風景畫的,“後來我想,塞尚大概是在一種不同的方面感到飢餓吧”。“半夜醒來發現窗子都開著,月光照在高聳的建築的屋頂聖桑,這飢餓的感覺還在”。

    現時代的美國作家蓋爾徜徉在巴黎,徜徉在塞納河畔,激動不已,渴望巴黎的生活,雨中的巴黎,渴望在這裡生活,寫作。但是他的未婚妻伊奈茲和他的岳父岳母對他的這種浪漫主義情結很不以為然。接下來的情節就有點荒誕不經了——但是考慮到伍迪·艾倫的風格,我們也許就習以為常了吧——在一個流光溢彩的午夜,蓋爾在巴黎的街道上迷失了,然後就上了一輛馬車,被拉到了《流動的盛宴》中寫到的斯泰因的藝術沙龍里。

    伍迪·艾倫也會玩穿越?得了吧,要說穿越,人家伍迪才是前輩。美國《時代》雜誌資深影評人、《伍迪·艾倫:電影人生》一書的作者理查德·席克爾總結他的電影的一大特點就是“魔幻現實主義”。當然伍迪的魔幻不是馬爾克斯的魔幻,他喜歡用虛構的鏡頭,幻想出希奇古怪的事物,可能是做愛的時候靈魂出鞘,可能是小精子穿著白盔白甲等待著射出來等等,與其說這是魔幻,不如說是惡搞。穿越到1920年代,這樣荒誕的出現在《午夜巴黎》中一點也不用稀奇。總之蓋爾見到他夢中的那些大作家和藝術家,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和讓他沉迷的女人澤爾達,也讓他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女人,畢加索的情人阿德Verna。阿德Verna在每個午夜帶領他漫遊在1920年代的巴黎街頭,他日益沉迷其中,更加堅定了生活在巴黎的決心。他的寫作在斯泰因的指導下也找到了方向。

    在《午夜巴黎》中,伍迪·艾倫共穿越了十幾位的作家和藝術家,對他們各個性情的描述,簡單而略帶漫畫版溫暖的嘲諷。這也是伍迪電影中一貫的基調,他總是覺得自己與那些知識分子們有一段距離,他總認為自己清醒而理智,寫作和藝術對他而言,幾乎毫不費力。他不會懂得飢餓的感覺,儘管他拍攝了一部電影版的《流動的盛宴》,但是他只注意到巴黎的一面,那就是海明威所說的,“假如你有幸在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它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座流動的盛宴。”伍迪·艾倫認同這種巴黎之美,藝術家之都,咖啡館早就的浪漫文化。但是他總覺得這樣的藝術黃金時代只是一種幻想,是後來者比如海明威在回憶時,不知不覺中淡化了回憶的苦澀,懷舊的心理增添了美好的幻覺,說白了《午夜巴黎》就是一場夢。夢醒時分,現實會有些苦澀的味道,也有些殘酷的反諷。

    所以當我們看到蓋爾和他認識的夢中情人阿德Verna從1920年代又穿越到1890年代的巴黎時,真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覺。這就是伍迪想要達到的效果,他總不忘嘲諷人們的懷舊心理,他們見到了1890年的三位畫家:高更、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埃德加•德加。阿德Verna認為這才是她嚮往的“黃金時代”,她不想回去了,她想留在這個年代!

    現在的蓋爾嚮往的人才輩出的黃金時代是1920年代,阿德Verna嚮往的黃金年代是1890年代,高更們更加嚮往的是文藝復興時期。換句話說,所有的黃金時代都是一夢,一場幻想,是回憶的錯覺。正如同離開巴黎才能寫巴黎的海明威,在三十多年後回憶巴黎的時候,那種回憶某種程度上了虛構了巴黎的生活氛圍。我們無法不談論生活,因為只有先生活,然後才可能是讀書和寫作。但回憶則不同,任何東西在回憶的光影交織中,總有幸福的影子,哪怕飢餓和心酸。這也許是一種虛假意識的滿足,也許是一種對過往時光的感喟。

    伍迪·艾倫的電影像是一種有距離的反諷,但是在對巴黎這個城市的觀影中,我們從他嘲諷的光影之戀中看到了一絲絲認同和沉迷。有人說這是伍迪·艾倫寫給巴黎的一封情書,也許吧:“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們卻很年輕,這裡什麼都不簡單,甚至貧窮、意外所得的錢財、月光、是與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邊人的呼吸,都不簡單。”

  • 2 # 科普集結號

    伍迪艾倫的午夜三部曲膾炙人口,值得一看。這三部作品分別是《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羅那》和《愛在羅馬》,各有千秋。其中最奇幻的是《午夜巴黎》,最狂亂的是《午夜巴塞羅那》,最令人捧腹的是《愛在羅馬》。

    伍迪艾倫絕對是一位高超的喜劇大師,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他的每一部作品,總能在看似平淡無聊的生活中發掘出令人驚喜的閃光點。他電影中的俊男美女個個風度翩翩,多才多藝,不管男女老少,每個人都有一些小缺點,但是又那麼可親可愛。

    在舒緩美妙音樂的流淌中,你彷彿就成了那些男女主人公身邊的隱形人,甚至是男女主人公自己,為分享著他們的快樂而快樂,為體會著他們的痛苦而痛苦。你可以嘗試猜測劇情,但是伍迪艾倫總是非常狡猾地讓你的心願落空,總能在不經意的地方讓劇情扭轉,甚至你被他捉弄完之後,還情不自禁地讚歎道:真是天才的電影大師啊。

    觀賞伍迪艾倫的午夜三部曲,舒緩的鏡頭和甜美的女孩一遍又一遍出現,迷幻、迷亂和迷情,猶如一杯醇酒,越品越香。迷幻的《午夜巴黎》,浪漫之都,一個喜歡藝術的年輕人迷失在這座城市之中。每當午夜的鐘聲敲響,一輛造型古樸的馬車就會在街口出現,那個年輕人跟隨馬車來到一家酒館,會遇見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世界藝術文壇最卓越璀璨藝術天才們。海明威、畢加索、達利、布努埃爾、曼雷、傑茨菲拉德、高更、科爾波特、約瑟芬貝克、艾略特,群星薈萃、眼花繚亂。這些很多不同時代的傑出人物聚在一起,成了這個年輕人的好友,帶他跳舞、唱歌、狂飲、泡妞、爭風吃醋,最後還差點和一位征服很多名人的絕色美女上床。夜夜如夢似幻的經歷,讓年輕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最後與不能理解自己的女友徹底分手。當美夢醒來,夢幻離去,年輕人的心早已經被這座城市俘虜。

    這部電影營造出的夢幻場景,相信任何一個對這些名人瞭解一二的觀眾都會被深深吸引,化身那個年輕人,在浪漫的溫柔鄉中徹底迷失自我,幸福地迷失、美妙地迷失。

    迷亂的《午夜巴塞羅那》,多情之都,迎來兩位度假的女孩,一個現實主義,另一個浪漫主義。一個黑髮,一個金髮。一個生活有明確目標準備結婚生子,去過已經約定俗成的平淡幸福生活,另一個一直在尋找追尋不一樣的刺激。當那個一身紅衣的魅力男畫家單刀直入邀請她們一起度週末的時候,一切都改變了。黑髮女孩在魅力男的蠱惑之下,從反感到深愛,甚至獻身。

    一個普通的鄉間午夜,徹底改變了這個女人內心。在以後的日子裡,她就在未婚夫與魅力男畫家之間糾結,是徹底放棄平淡的生活與畫家在一起,還是放棄幻想安然度過一個美好的假期?而金髮女子則成了畫家的情人,兩個人男歡女愛,充滿了新奇和刺激。但是有一天,畫家的前妻找上門來,一男兩女共處一個屋簷下,竟然相安無事,到了最後,三個人甚至互相愛著對方,感情之混亂、之出格令人目瞪口呆,但是又覺得一切水到渠成。

    想想看,一個才華橫溢的畫家,一個是瘋瘋癲癲想自殺的藝術家,還有一個一心尋找刺激的金髮女,這三個人混到一起,那擦出的已經不是愛的火花,而是爆炸的原子彈。 直到有一天,金髮女厭煩了這種生活,又想尋求新的刺激,便離開了這對夫婦,畫家的生活立刻從天堂墜入地獄,那個精神不正常的前妻發瘋之後又一次離開了他。而黑髮女子在巴塞羅那結婚,卻依舊想著那個畫家,最後鬼使神差接受了魅力男的邀請,就在二人即將寬衣解帶之時,藝術家瘋婆子舉著手槍衝了進來……於是,一切都回到了從前。黑髮女放棄了幻想,金髮女依舊在苦苦追尋。   

    無論是《午夜巴黎》,還是《午夜巴塞羅那》,電影裡都會出現一個內心迷茫、既想要追尋什麼但又不知道要追尋什麼的男女,或者是感情,或者是興趣,或者是對人生的感悟和理解,在經過一系列陰差陽錯的戲劇衝突之後,在經過一場又一場狂放不羈、無拘無束、轟轟烈烈感情之後,這些男女主角都會重新歸於平靜。

    伍迪艾倫對人性的觀察力和解剖力有著無與倫比的敏銳性,對男女之間的感情更是一名深入心靈深處的觀察者和剖析者。在觀影過程中,電影角色會不由自主投射到觀眾心裡,像一隻手,緊緊抓住他們,讓其隨著情節的走向而跌宕起伏。

    每一個人都是感情的動物,伍迪艾倫所要做的,只是將感情這條線把控在手中,做成誘餌,一步步引導和誘惑觀眾走進那個精心編織的陷阱。在陷阱中被俘虜的觀眾暈了、笑了、傻了,而一頭白髮、滿臉嚴肅的小個子伍迪艾倫更是露出一臉的壞笑。

  • 3 # 毒藥君

    都是伍迪艾倫的作品,但是個人更喜歡《午夜巴塞羅那》,為什麼呢,因為《午夜巴黎》多少有點文化人的自嘲和自嗨,讓人有掉書袋的感覺。

    而《午夜巴塞羅那》則不同。

    在巴塞羅那這個浪漫迷人的地方,註定要上演一場別緻的愛情故事。

    寡姐和她的好朋友維姬(片中名)在巴塞羅那度假的途中遇到了傳言打老婆至離婚的藝術家胡安。

    於是,三人就一同出去玩了。

    本來麼,按照正常的走向,寡姐和胡安肯定會大肆瘋狂地來一把,結果當時寡姐吃錯了東西過敏病倒,而維姬和胡安的接觸中卻因為喝酒而變得意亂情迷,兩人發生了一夜情。

    回到巴塞羅那後,維姬假裝一切從未發生繼續和未婚夫談婚論嫁,但心裡總會時不時地幻想同胡安在一起的樣子,而寡姐則勾搭上了胡安,與之同居,作愛做的事。

    影片撕破了保守的婚戀價值觀,但並沒有給出一個新的出口,因為在情慾的世界裡,永遠都沒有滿足,渴望新鮮與刺激是人的本性。

  • 4 # 李沫霖

    想了想,我可能更偏愛《午夜巴塞羅那》吧。

    之前看過一篇影評,說這是伍迪艾倫描繪的愛情無政府主義。

    初初看這部電影,覺得簡直混亂之極,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一團亂麻,我甚至覺得其中沒有任何一段關係,能稱之為愛情。

    可是後來又仔細看,我覺得就不必糾結這個無盡的問題了。就像克里斯蒂娜在片中追問的“為何愛情如此難定義”。那麼就不必定義。

    單說這部片子,它很像導演把這幾個男男女女丟在巴塞羅那後便不再管,任由其發展,隨他們愛恨情仇,碰撞火花,他不支配他們,沒有道德枷鎖,你們做愛,靈魂碰撞,爭吵,三人行,直到薇琪被手槍擦傷為止,她終於醒過來,逃也似的離開了這個愛情遊戲。

    她大喊著“你們都是神經病!瘋子!”

    伍迪艾倫總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僅有愛情不能維持任何一段關係。有承諾也不能。

    所以他的愛情故事也總是沒有結局。

    因為愛情本身沒有定論。

  • 5 # 神的電視機

    《午夜巴塞羅那》和《午夜巴黎》都是一部愛情電影。

    其中,《巴塞羅那》講述了女孩維姬和克里斯蒂娜在度假時遇到了一位名叫胡安的藝術家,性格迥異的她們一個理智且深刻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另一個則心中充滿著不切實際的浪漫,在伍迪艾倫這個充滿文學色彩的故事中與胡安發生了一段糾結又複雜的愛情。

    這部電影對待愛情的描寫並沒有什麼深度的剖析,但他們十分複雜的感情能讓每一個女性觀眾從角色中找到代入感,加上三位女主角的精彩演繹給電影增加了很多看點。

    而《午夜巴黎》也是伍迪艾倫導演的作品,風格也較為類似,但劇情和節奏都略顯拖沓,像是一封充滿文學氣息的古文言情書,雖然含情脈脈,卻總是少了一些動人。

    所以更喜歡《午夜巴塞羅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變得努力優秀,求求各位陌生人給我鼓勵和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