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強哥說劇
-
2 # 咱們有一說一
其實從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控訴城市壓迫,反對精英主義來看就不難理解了。
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經濟資本高速運轉,生活節奏必然加快,這裡是商業精英們的天堂。但是對一般的底層小職員來說,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等等一切來得太艱難。常年的苦悶和壓力積壓於心頭但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發洩場,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憤怒和精神問題。
電影中主角的精神分裂大概就是這樣產生的,分裂出來的人格不是變成了一個大富豪,不是一個司機,不是一個商店老闆,恰恰是一個搏擊俱樂部的發起人。
這樣的設計頗有心思,大家都知道搏擊是一場肉與肉之間的爭鬥,伴隨著痛苦與忍耐,只有擁有過人的毅力和爆發力的人才能取勝。恰恰是這樣暴力的遊戲最吸引人,只有這種方式才能讓這座城市中常年忍受壓力的底層人得到一個發洩的視窗,透過肉體上的痛苦折磨來換取精神上的愉悅和存在感,這樣的存在好似行屍走肉一般,多麼可悲!
一個行將死亡的人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全身麻痺之中,只有大腦保持清醒,為了驗證自己是否還活著,只能透過在肉體上創造痛感來驗證。像極了《搏擊俱樂部》裡的那群人,尋找肉體上的疼痛來告訴自己還活著。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主角在電影中的搏擊俱樂部能夠一呼百應,蔓延全國的原因了。
越多的人加入搏擊俱樂部就說明有越多的人正在遭受著生活和城市的擠壓,等到它蔓延全國,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有病了!
這部電影最明智的一點也是最突出思想內涵的一點便是主角是透過自己的精神分裂來製造出了搏擊俱樂部,為什麼只有精神分裂了才能這樣呢?正常人不行嗎?答案是正常人還真不行,為什麼不行?因為有法律有理智有道德判斷,正是這些的存在讓一個飽受擠壓的人忍氣吞聲,這些理智道德和法律看似是社會和諧的守護神,實則是壓抑人性的社會機器。
只有精神分裂了,才能不受這些機器的控制。這也就是為什麼主角一號召就有那麼多人參與,他們為什麼不自己起來反抗呢?因為他們時刻受到理智等等這些機器的鉗制,有時候一個席捲全國的暴亂的發生往往是由一根極小的引線產生的。或許這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像是最近席捲全美的遊行一樣,黑人在美國社會飽受欺凌和壓迫。弗洛伊德一案徹底引爆了黑人的情緒,要求公平和正義的人們迅速集結起來,向這個一直標榜自由民主的偉大國家發問:為什麼到了21世紀了,種族歧視依然存在?而且在這個處處以民主文明法制自詡的國家裡,竟然還會發生如此草菅人命的“種族”案件?
有壓迫就有反抗。無論是城市精英的壓迫還是種族的壓迫,受到壓迫就應該反抗。重壓之下沒有反抗,我們就要反思了,到底是社會機器太強大還是人們的忍耐力夠強?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總之一句話,喪鐘為誰而鳴?喪鐘就為你而鳴!
-
3 # 說壹娛樂
《搏擊俱樂部》是我心中所看電影前十,也是電影影史上最為偉大的電影之一,IMDB排行第10,豆瓣排行第28。
《搏擊俱樂部》是少有帶有革命氣質的電影,所謂革命氣質,就是改變你的思維方式,愛德華諾頓飾演的傑克是一位充滿中年生活危機的男人,和我們身邊多數人一樣,對老闆唯唯諾諾,領著一份薪水,性命在漫無目的的忙碌中慢慢被消耗,週而復始的生活讓他痛苦的失眠,每天處在無法安睡,也無法醒來的恍惚狀態中,參加閹割者聚會是他唯一的心靈寄託,一個生理沒有被閹割但心理已經喪失做男生勇氣的人。
直到他遇到泰勒,一個滿口哲學,職業以人體脂肪做肥皂。晚上從抽脂診所的垃圾堆裡偷脂肪,做好的肥皂買給大商場的商販。泰勒性格卻與傑克完全相反,對現實生活的一切規則鄙夷唾棄,尋求對身心和社會的摧毀。妄圖達到“獲得自由”的目的。他在進行反抗,但破壞之後會如何,泰勒並沒有想到,有破而無立,因此這種反抗也是一種逃避。正如藏在心中深處,不安於生活現狀,卻又無力反抗的你。
影片最後,我們知道泰勒其實是傑克臆想出來的人格,完成了傑克在生活中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事情,影射到我們自己,太多的粉飾包裝讓我們的靈魂日趨蒼白空洞,我門的天性被壓抑,偶爾一次釋放,卻成為了世俗所不能包容的病態。
改變是痛苦的,也是必須的,這部電影雖然充滿暴力和血腥甚至毀滅,但換個角度說,這部電影給予我們每個人的,是做改變的勇氣,在理性與瘋狂中探尋生活的意義,安利電影裡的一句臺詞:
生命本就是一場虛無,你認為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 -
4 # 潮汐電影
厚重的毀滅感悄然而至,病態的世界在眼前開始毀滅,我突然渴望被救贖,不覺哀傷,世界分崩離析,大樓轟然倒塌,一切依然安全溫暖。
我是個中學教師,每天在學校做了同樣的事情,上課,備課,上課,備課,週而復始,迴圈不不止,平時在家會翻翻雜誌,逛逛亞馬遜,看看買點什麼來裝點自己的小窩,或者是裝點一下自己。我領著不咋地的工資,我在幫自己賺錢也在幫我的學校賺錢。
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我們都是這樣的長大,我不願意不太願意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有什麼問題。人生是一個圈,我們總在圈內做著自己的事情,小時候大人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長大了才有出息,於是我們信以為真,勤勤懇懇,認認真真,或許我們並沒有相信,只是我們沒有選擇。我們都是這樣,就如同你稀裡糊塗的降生了,你沒有選擇的權利。
所以我們規規矩矩的成長,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式成長,然後把自己的生活活成一個圈。我們每天上課,備課,吃飯,睡覺。這就是生活,有一些我去過的地方,用不了多久,我還會再去,這讓我無法走出去。或者是這讓我不想走出去,因為,擁有一個圈子把自己圈住,並非是一件壞事。
“圈”這個概念其實很廣,比如說“人際圈”“時尚圈”“娛樂圈”,“圈”並非是一個貶義詞。我們的人生需要圈子,每個人從將生於這個世界,呱呱墜地的那一剎那便是獨孤的。
我們會害怕很多東西,我們會迷茫,會不知所措,會害怕失去,也會害怕擁有,會百無聊賴,也會空虛無助。每個人都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斷的成長,然後進化出一副足以適應這個社會,也足夠支撐起自己靈魂的皮囊。人類本身就是脆弱的,我們需要東西來讓自己覺得人生有跡可循。
這個東西就叫做“圈子”,在往大點了說,這種東西叫做體制,叫規則,它無處不在,如影隨形。你無法如疼痛,飢餓一般的從肉體上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可只要你生活在這個地球,你就被體制牽著走,它給你的是精神和意志上的壓迫,是你不得不接受的遊戲規則。
而《搏擊俱樂部》是一部什麼的電影?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這是一部反體制電影,因為在對於規則的蔑視上無人能出其右
在電影中泰勒有這樣一段臺詞。
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並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也不能代表你,皮夾裡的東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眾生中的其中一個。
泰勒還說
我們只是來這個世界走一遭罷了,跟其他生物沒有什麼兩樣,在你的世界裡,你不自覺的,被限制住,你的衣著為外界所定型,為了生存遺忘本身的才能。應該往下看看密密麻麻的小生物,高速公路上只是空蕩蕩的。
這些都是赤裸裸的反體制,反規則。
而泰勒是誰?
——傑克的的另一重人格。
電影很簡單,不過是一個精神的分裂者的故事,他叫傑克,他有一個和他完全不同的人格,他充滿了冒險精神、強壯、帥氣、放蕩不羈、瘋狂,危險又迷人。
如果說傑克是體制內的代表,那麼泰勒就是那個遊走於體制之外的瀟灑靈魂。
可你以為導演是在使用一個精神分裂者的雙重人格,來告訴你,要打破體制的枷鎖,然後追求所謂的自由嗎?
天真!天真!極其天真!
體制可以被毀滅,被代替,卻不可以被打破。
如果當體制被打破,那麼一切的瘋狂就不算瘋狂了。
所有的浪子都會真正的迷惘
試想一下,如果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並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也不能代表你,皮夾裡的東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那麼什麼可以代表你?
是珍貴奢侈,人人豔羨的自由?
還是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的處世態度?
這些東西是可以代表你,但你必須明白,這些東西必須在體制內才顯得珍貴啊!
如果人人都無視體制,世界上根本沒有體制,大家都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什麼可以代表你?
強壯的身體?聰明的頭腦?或者成為方圓幾公里人見人怕的一方霸主?
那麼恭喜你,又進入了另外一個體制之內,另外一個以身體強壯,頭腦聰明,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標準的體制內。你以為你打破了枷鎖,其實你只是假裝自己沒有了桎梏。
你需要在體制下證明自己,如果人人都追求自由和態度,你又成了平凡眾生中的其中一個。
一心追求不同,嚮往自由,標榜自己與眾不同的品味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精神氣質的人,往往才是最需要體制的人,因為沒有體制,他們將一無所有。這些浪子會真正的陷入迷惘,他們才是最珍視規則和體制的人。
但是可悲之處在於,這些最珍視體制的人,卻最瞧不起體制,自以為看破了世界的本質,人性的醜惡,然後不屑於這個世界為伍,其實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同樣不屑於他們為伍。
所以在潮汐看來,這根本一部反體制電影
這個世界需要體制,體制可以被毀滅被替代,卻不可以被打破
那《搏擊俱樂部》想要表達什麼?
簡單說就是
如果你也對體制無可奈何,咱們去幹一票大的!!!
傑克就是這樣的人,他是精神分裂者,他在利用現在社會的體制,利用人們的好奇心,利用人們內心的壓力,利用普羅大眾都存在的間歇性想打破體制的併發症。他變成了泰勒。
他組建了另外一個體制,他建立了另外一個規則,這個體制叫做“搏擊俱樂部”,這個規則叫做“無規則”。俱樂部的成員們到處滋事打架、大肆破壞,泰勒本人的行為也越來越瘋狂。
他不過是在利用現有的體制,他要幹一票大的,他不要無所事事,他要徹底的瘋狂,他要破壞,他要創造,然後再毀滅,他想要這個世界燃燒,他想要自己燃燒。
為什麼要燃燒,因為燃燒才有意義
不燃燒,難道不要用平凡的工作來證明你的意義嗎?不,我們要的不一樣,就是要主流價值觀相悖。
所以在電影的最後,“搏擊俱樂部”的所有成員,在泰勒的領導下,有組織,有紀律,充滿了戰鬥力。他們要去炸掉城市裡大樓,要炸掉那些象徵著體制的一座座充滿現代科技的大廈。
沒錯!他們要幹一票大的!
泰勒是那個瘋狂的人,而傑克才是那個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他不想看著世界毀滅,也不想看著體制倒塌,因為一個體制的覆滅代表另外一個體制的降臨。毀滅毫無意義,可是傑克樂於看著這個這個世界分崩離析,毀滅體制沒有意義,而世界秩序的奔潰則讓可以讓他高潮。我們無法毀滅體制,也不想毀滅體制,但是我們要燃燒。
於是,傑克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喉嚨,砰!的一聲,泰勒死了,傑克活了下來。
在電影的最後,傑克牽著瑪拉的手,兩人在落地玻璃前,以慢鏡頭的方式看著世界分崩離析。就像看煙花一般
這是毀滅嗎?這是反體制嗎?
這是浪漫啊,這是瘋狂的浪漫,也是浪漫的瘋狂啊,這是瘋狂得深入骨髓酣暢淋漓極致的浪漫啊,也是浪漫得深入骨髓酣暢淋漓極致的瘋狂啊。
這是在世界末日面前和愛人一起看星星墜落一般的浪漫啊。
然後再順道告訴愛人,我們相遇的時候,碰巧是我人生中最詭異的一段時間
我是惡魔,但我愛你
其實這是一部魔幻的電影,當你覺得生活被奴役的時候,你試圖掙脫這種奴役,卻又陷入了另外一種奴役。
電影意思就是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不掙脫了,來,我們一起幹一票大的吧!
最後給大家獻上一張電影中泰勒給的一張“警告”
一張中二的類似“聖經”的警告
那麼這次警告正是為你準備的。
你所讀到的本文中的每個詞都是你生命中又一秒鐘的浪費。
你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做嗎?
你的生命真的如此空虛以至於你怎麼都想不出另一個打發時間的方法嗎?
還是你如此容易受權威的影響以至於你要呈上它所要求的一切尊敬和信任?
你讀了所有你被假定應該讀的了嗎?
你思考了所有你被假定應該思考的了嗎?
買了所有你被告知你應當想要的了嗎?
離開你的房間。去見一個異性。停止過度的購物和自慰。
辭了你的工作。開始一次搏擊。證明你是活著的。
如果你不主張你的人性。你將只是一個統計值。
你已經被警告了……
泰勒.
沒錯了,從“警告”中也可以看出來,泰勒不是想要你反對體制,打破體制,他只是想要你別TM懶惰的窩在體制內,無所事事。
既然都呆在體制內了,那麼就去幹一票“大”的吧!
-
5 # 李沫霖
“只有拋棄一切,才能重獲自由”。
有很多人不滿意這部電影,他們提到在電影最後的五分鐘裡,他殺死了泰勒那個人格,毀掉了他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搏擊俱樂部王國,無異於啪啪打臉,否定了他在前120分鐘拼死追求的自由。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人格分裂的點其實不太稀奇,拍人格分裂好的電影也不在少數,後來發展成邪教一樣的搏擊俱樂部信徒們讓我想到了另一部德國電影《浪潮》,某種程度上也非常相似。
後來發現看這部電影是需要結合當時電影製作年份,整個大環境來看的。1999年,正處於美國曆史上少數群體崛起的一個年代。電影裡面對此現象的闡述呢,就是女性特徵的入侵,消費文化的興起。
所以這就很好理解諾頓這個角色,在這樣的環境下空洞空虛的內心需要寄託於搏擊,和另一種人格下的衝破自我,追求他在現實生活中所得不到的精神依靠。
生命本是一場虛無(Life is an illusion),你認為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
然後我們回到第一句話,他說的其實是對的,如果我們都沒有試過放棄一切,就一定不懂得重新開始。
-
6 # 追到翡翠的墨爾本
影史上神作不多,但《搏擊俱樂部》絕對稱得上一部。1999年上映的《搏擊俱樂部》,導演是曾執導過《七宗罪》的大衛·芬奇,這部神作很遺憾只獲得了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音效剪輯提名獎,在豆瓣電影TOP250中排行35,豆瓣9.0分,豆瓣的排名還是很能說明這部電影的。
首先我們來一起看下這部偉大的作品,這部以人格分裂作為最大亮點的電影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成為影迷心中的聖經呢?雖然當年的奧斯卡獎項並沒有很大加持,但是絲毫不影響在影迷心中地位,它依靠著獨特敘事和邪典屬性,讓它在影迷心中產生了更為深遠的意義和信仰,小編先來簡單的複述下整個電影的故事,以方便咱們之後的解讀。
前方高能,劇透了
這是電影的簡介:
傑克(愛德華•諾頓 飾)是一個大汽車公司的職員,患有嚴重的失眠症,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危機和憎恨。
一個偶然的機會,傑克遇上了賣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皮特),一個渾身充滿叛逆、殘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並因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進了泰勒破舊不堪的家中。兩人因緣際會地成為了好朋友,並創立了“搏擊俱樂部”:一個讓人們不戴護具而徒手搏擊,宗旨在於發洩情緒的地下組織。
俱樂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地下組織,而泰勒也以自己個人的魅力,吸引著那些盲目的信徒。俱樂部的成員們到處滋事打架、大肆破壞,泰勒本人的行為也越來越瘋狂。
傑克對於“搏擊俱樂部”的現況及泰勒的行為越來越無法忍受,和泰勒發生爭執,泰勒離開了他。然而,傑克發現,他走到何處都無法擺脫泰勒的影子,他開始思考:我到底是誰?
這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好萊塢模式的敘事故事,可以發現,整部電影由諾頓的配音講述,並以此為開端,一方面增強了角色清晰的個人風格。另一方面使得諾頓和皮特演繹的性格形成更加鮮明的對比,從這個角度出發的敘事空間逐漸演變成為我們眼前的一種對抗效應。導演讓我們在《搏擊俱樂部》中看到的是主角的失眠和懈怠帶來的沒有希望的景象,鏡頭無處不在地展現著主角分崩離析的生活,為整個情節的突破和張力爆發做鋪墊。
《搏擊俱樂部》t.cn/EyotRCu 整體使用閃回和倒敘的方式,導演使用主角記憶和意識流的線索和證據作為情節推動力。然而,意識的流動和擴充套件在邏輯上並不是那麼易於理解。這導致了電影情節的分裂和拼貼無形中增加了觀影者的理解門檻。但大衛芬奇充分利用電影的主角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這一特徵,使得電影情節在發展中逐漸流露出角色身體裡的兩個不同的人物,對自我和本我的進一步挖掘很好地呈現在了觀眾的面前。
總體而言,大衛芬奇的這部電影是一部反好萊塢的商業電影模型,其所嘗試講述的是非常頹廢和瘋狂的,同時兼顧著希望和美好的東西。毫無疑問,導演大衛芬奇在影片中展示了他獨特的個人風格,鏡頭語言變幻多端,無拘無束地刻畫著人物和情境,導演以其非典型性的創作和奇異的想法重新去探索,試圖抓住人類精神深處的那個“我”。可以說,大衛芬奇很好地做到了商業與藝術的平衡,使得該部影片成為了一部兼顧刺激元素和柔軟核心的經典作品。
-
7 # 迷影生活
在《搏擊俱樂部》的片尾,傑克終於意識到,自己朝夕相處的泰勒根本不存在,所有的事都是自己所為,一切的瘋狂的做法,不過是嚴重的精神疾病帶來的幻覺。
此時,他終於意識到,是這個冷漠、病態的世界,把曾經循規蹈矩、謹小慎微的自己逼瘋了。不管是在搏擊中尋求釋放的快感,還是對待事物隨性為人念頭,不過是自己尋求心理保護的應激反應。
舉槍自盡,這是傑克能想到的唯一辦法,離開這個病態的世界,讓自己在瘋狂中走向毀滅。
作為大衛·芬奇久負盛名的代表作,1999年上映的《搏擊俱樂部》,以獨特的黑色幽默風格、懸疑敘事手法而被觀眾記住,然而,很多人卻忽略了披著懸疑、動作影片外殼的本片,強烈的現實意義。
在殘忍的打鬥、血腥的場面背後,《搏擊俱樂部》實際上描述了一個逼近真實的病態世界。在撥開了層層迷霧、見識到搏擊的血腥殘酷之後,觀眾似乎突然萌生了“大家都有病”的瘋狂念頭。
沒錯,這就是大衛·芬奇想要表達的:建立在鋼鐵水泥中的現代社會,人們不顧一切的追逐與放縱,逐漸喪失了最本真的人性和感情。
在巨大而無情的社會機器面前,在弱肉強食的的黑暗法則面前,很多人不得不迴歸到最原始、最暴力的可怕存在,成為那個“為了本能不顧一切”的精神病人。
現實的重壓在《搏擊俱樂部》中,男主傑克(愛德華·諾頓飾)是一個典型的都市人,老實巴交、循規蹈矩的社會螺絲釘,面臨著繁重的工作壓力和嚴重的中年危機,即便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在精神崩潰的邊緣不斷試探,卻依然謹小慎微的把自己包裹起來,以便看起來一如正常人。
片中,他不斷尋找著更文明的解壓方式,但不管在帶著宗教性質的監督小組,還是頗具社會學意味的互助組織,他都很難得到身心的放鬆與愉悅。對他來說,那種久違的如釋重負感,真的好難。
傑克,一個被工作壓力和危機意識壓垮的現代人,但對社會規則的尊重和法律權威的畏懼,讓他似乎沒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身心平衡。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資訊與知識,承擔起越來越複雜的工作,對工作、生活的焦慮慢慢累積,最終形成了對生存的困惑甚至質疑。
臆想的釋放當一切文明的方式,都無法說服或釋放這種困惑和質疑,迫切需要保護自己的憂鬱症患者傑克,選擇了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肉體的釋放。
對於傑克來說,泰勒(布萊德·皮特飾)是自己“最互補”的朋友,更是邁開一步、放鬆身心的心靈解藥。在泰勒那玩世不恭、桀驁不馴的隨性風格面前,傑克終於懂得了,是膽小怯懦、循規蹈矩,害得自己“病得越來越重”。
如野獸般搏擊的快感,瞬間釋放了傑克的壓力,面對著依然冷漠的現實,他由衷的因為與泰勒的“患難見真情”、因為搏擊立竿見影的釋放作用、因為挑戰法律權威的瘋狂刺激,而愛上地下搏擊俱樂部,成為一名暴力的成癮者。
逼迫一個由基本社會觀念、整體素質不低的人,在釋放原始獸性的搏擊場中找到了那個“真正的自我”,與其說,這是嚴重的憂鬱症進一步惡化為精神分裂症,而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幻聽、幻視、幻覺等症狀,不如說,是傑克為了適應這個瘋狂的世界,而自覺自願的變瘋。
生命的價值溝壑難平的慾望,是傑克萌生雙重人格“泰勒”的本因,但植入這種慾望和觀念的,卻是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
看起來,機會面前人人平等,誰都有成功的可能性,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麼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要麼成為“不瘋魔、不成活”的社會引領者,才能在這樣的病態社會中有尊嚴的存活。
傑克是飽受精神疾病的受害者,同時也是被社會灌輸了理想,面臨慾望難平窘境的平凡人。
就像朱德庸先生的《大家都有病》,看起來是對生活的吐槽,實際上,是對病態社會的鞭笞與諷刺。
傑克面臨著一個選擇,要麼理性的“裝著孫子受著苦”,成為無處發洩的社會犧牲品,要麼瘋狂的挑戰社會底線,成為人們不理解的那個“社會病人”。無論如何,傑克做到了,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
回覆列表
《搏擊俱樂部》是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一部懸疑驚悚片,於1999年上映,電影改編自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說,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愛德華·諾頓、海倫娜·伯翰·卡特等主演。
1995年大衛·芬奇憑藉電影《七宗罪》一戰成名,巧妙的構思,懸疑的劇情,讓大家認識了這位才華橫溢導演,大衛·芬奇擅長拍這類驚悚懸疑電影,他指導的電影往往給人一種很新奇,很出人意料的感覺,他先後指導了《七宗罪》、《搏擊俱樂部》、《返老還童》、《消失的愛人》等,《搏擊俱樂部》是大衛·芬奇繼《七宗罪》之後又一力作。
影片主要講了一個人格分裂的故事,男主傑克是一個普通的公司員工,最近一直失眠,他開始經常參加一些病患團體,聽他們分享故事尋找慰藉,後來在飛機上認識了泰勒,然後兩人就成立了一個搏擊俱樂部,目的是透過打架發洩自己,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搏擊俱樂部,打架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他們就開始搞大破壞行動,傑克就要阻止泰勒,後來傑克發現泰勒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另一面。
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敘述方式,開頭和結尾相互呼應,一開始就給設下懸念,泰勒用槍指著傑克,傑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交代了主要人物,勾起了觀眾的興趣,泰勒是誰?發生了什麼事情?那個人為什麼用槍指著男主?整部影片就像男主在講一個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整個故事,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因為影片中有兩個“我”。
影片中的兩個“我”雖然屬於同一個個體,但卻有著截然相反的性格,傑克的生活循規蹈矩,每天上班下班,唯一的愛好就是買傢俱,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泰勒則不同,他性格叛逆,行為殘暴,喜歡打架,做事不按常理,經常做一些惡作劇,用人的脂肪做肥皂,在電影中插入黃色片段,在客人的酒水裡撒尿等等。
其實導演早就埋下伏筆,暗示兩為主角是同一個人,只是剛開始大家都沒留意,直到看完整部影片才有所察覺,例如兩人在飛機上剛認識時,兩人有著一樣的公事包,還有傑克、泰勒、瑪拉從來都不同時出現,因為傑克和泰勒是同一個人,瑪拉每次只能見到其中的一個,男主每次都以一種人格出現。
除了懸疑驚悚意外,影片還是一部充滿暴力美學的電影,拳拳到肉,每次都打得頭破血流,但他們依然樂此不疲,他們打架不是因為矛盾,而是為了發洩自己,他們不在乎輸贏,也不用為打傷別人負責,為了讓打的更盡興,泰德還制定了一些規則,在這些規則下他們可以盡情地發洩自己,他們脫掉襯衫和鞋子,一對一地PK,沒有時間限制,只要有人受傷,有人喊停,打架就結束。
整體來看《搏擊俱樂部》是一部不錯的懸疑驚悚電影,既有懸疑燒腦的劇情,又有激烈刺激的打鬥,在導演大衛·芬奇的指導下,透過一個普通上班族人格的分裂,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兩面,在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之下,每天做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內心的情緒無法得到排解,我們要學會排解自己的情緒,但也要講究方式和方法,這樣才有益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才能更積極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