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南的蘭
-
2 # 春夏秋冬L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孝道“也是其一,比如出自《孝經》的“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廣為流傳。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我們在家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份志誠的心做到極致,就是能夠打動每個人的良心,影響的範圍非常廣泛”。
今天的我們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和諧家園的道德規範,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的弘揚和完善孝道,不斷的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
3 # 子恆說
我得一些對這句話的看法,分享給大家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孝?說文解字曰:子承老為孝,也就是說後輩需要有贍養老人,照顧老人,孝順老人的傳統,那麼悌是什麼意思呢,悌是心加弟,簡單理解就是我們提醒我們要用心對待朋友,兄弟,姐妹。所以當年孔子也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孝敬父母竭盡所能,和朋友共處可以有始有終,把答應朋友的事情做到像對待自己事情一樣的重視程度,這樣才能達到極致。
這是態度明確了後,然後就要用心,不能光說不練,通於神明是中醫的一句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心乃神明,聯絡上面的孝順長輩和關心兄弟姐妹一起來理解,意思就是做這些事要走心,隨時隨地要放進心裡去。
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家貧無孝子”。設想一下,你剛開始工作,收入不高,想帶父母去旅遊,但工資勉強只能維持自己生活開支,一次性付不起錢,但是你一點點在攢錢,父母這時候知道了,很感動,覺得你很孝順,因為是你有心,而並不是真的去了他們才會開心。所以你有這個行動的念就是孝順,即使最後可能沒有去,父母也不會怪你,那這就是孝,悌也是一樣。
光於四海,大海距離很遠,但是光的速度很快,孝和悌要及時,想到了就馬上行動,心如果到了,再遙遠的大海都不是問題,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後悔終身。
如果你懂了這種用心的意義,把任何事情帶著念想放在心裡掛記,記住這種感覺,你的未來一定會無所不能,因為真正用心做事的人命運不會差。
-
4 # 鑫奇說
首先,簡介其出處
這句出自《孝經·感應章第十六》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大意】
孔子說:「從前英明的帝王侍奉父親,能盡孝道,所以祭祀上天的時候,能夠明白上天庇護萬物的道理;侍奉母親,能盡孝道,所以祭祀后土的時候,能夠明察大地生長萬物的道理;推孝為悌,長幼有序,所以上下尊卑有條不紊;孝而至於事天地能明察,則天時順而休徵應,地道寧而萬物成,神明之佑於是乎彰矣。所以雖然是貴為天子,但一定有比他更尊貴的人,那就是他的父親;一定有比他先出生的人,那就是他的兄長;至於宗廟之祭,必致其敬,事死如生,不敢有一毫之不誠,是不忘其親也;修持其身,謹慎其行,恐萬一有失,而辱沒了祖先的名譽。在宗廟祭祀時,表達敬意,那麼祖先的神靈也會顯現,前來享受。孝悌既臻其極,則至性自然通徹於神明,德教自然光顯於四海,遠近幽明,無所隔礙。《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上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沒有人不服從。』」
其次,簡析其意思簡單來說,這句話說明孝悌可以感通神明的道理。天子以孝事父母,祭祀天地,那麼神明感其至誠,而降福佑,天下人也都心悅誠服。
對於孝道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現代有一位孝子,二十八年悉心照顧臥病在床的老父親,創造了人間護理的奇蹟。後來許多醫院的護士向他取經護理的方法,他的回答是:“沒有什麼方法,其實是就是真誠和愛心”,就是一心一意想要讓父親的生活能夠過得舒適一點,全身心在父親身上,日思夜夢找到一些靈感,也就是“通於神明”。
有的時候,我們雖然有孝心,但是沒有站在父母的立場角度、為父母著想,做了很多自以為是孝敬父母的事情,其實沒有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感受和心情,只是滿足了自己良心上盡孝的需求。父母是非常偉大的,一般看到孩子的孝心,都會肯定與贊成,但我們的行為是否真正符合父母的需要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同樣的,有時候雖然我們有好心、想要做好事,但其實並不見得真正理解別人。如果在家中,從對父母的理解開始增長自己的能力,多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替父母著想,我們理解父母的能力增強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就增強了。
最後,簡述在生活中怎麼踐行這句話的核心核心在生活中,提高對父母的理解力。很多事情是由於對父母不夠理解,而導致我們做事情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我們可以細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我到底需要什麼呢?我到底有哪些渴望、哪些要求呢?希望天下有孝心的人好好共同反省,共同學習,共同思考,要想讓我們的人生順境多一些,我們就要多跟父母相處、替父母著想,多設身處地體會父母的需要!
-
5 # 金石有道
《孝經》相傳為孔子高足曾子所纂輯。《孝經》認為“孝”為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的智慧深層地典藏在歷史中,具有現代思維的人們可以從中生長出、碰撞出、演繹出新的智慧來。李毅多老師主講的《孝經》,結合現代生活中人們的普遍困惑進行闡發,通俗易懂,發人深醒。
今天我們來欣賞《孝經》第六十七集:
孝悌之至 通於神明 光於四海 無所不通
核心經句: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孝經· 感應章第十六》
內容講解:今天我們講解的這句經典是歷史上的名句,也是涵義很深不太容易理解的一句經典。從字面意義上來講,我們在家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份志誠的心做到極致,就可以“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淺解就是能夠打動每個人的良心,影響的範圍非常廣泛。
現在國家評選出的道德模範,每一位的事蹟都很感人,其中特別能夠打動老百姓心的,往往都是孝老愛親的故事。這些道德模範都是最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看上去平平凡凡,卻常年堅持下來做出了不普通的事蹟。其中有一位女士照顧了很多無人贍養的孤寡老人,這樣的孝順媳婦特別能夠打動人,讓每個人聽到她的故事以後都十分震撼、感動。千百年來流傳下來中華美德故事、二十四孝故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在每個地方、每個人聽到孝道的故事都是很感動的。孝悌的故事,讓每個人的心靈都被深深觸動,這也就是“通於神明”;而且大家廣為傳播,影響面非常廣泛,甚至穿越時空代代流傳,這也就是“光於四海”。中國自古代以來,代代都有的孝道故事感動著每個時代的人民,影響著無數後世子孫。
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親關係,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曆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中國傳統孝文化歷經了古時期的萌芽、西周的興盛、春秋戰國的轉化、漢代的政治化、魏晉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時期的極端化直至近代的變革,是在中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澱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當代,我們不能對其作簡單的二元對立分析,而要從孝文化的歷史與內涵中重新審視其當代價值。
孝作為一種社會意志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
-
6 # 繕性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句話出自《孝經》。
1. 其文字表面的釋義是: 孝順就是順應父母的需求,誠心所至,只有順從達到了極致,就可以通達於神明,光照於天下,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感應相通,這樣做任何事情都會猶如神助,都能成功。
2. 引申到個人與公司的意義: 孝道的本質就是感恩,我們對父母盡孝,感恩父母的無私與愛,內心因而變得正直、充實,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便也懂得感謝其他人。
因為這種感恩,讓大家把這種對父母的孝敬之心移為對公司、對企業的忠城,把孝道融入工作,我們會更懂得感恩。把孝道融入企業,企業文化中也會有了孝與感恩的內容,員工會更懂得感恩之心、責任之心,企業的蓬勃發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孝道於工作的最大意義是,懂孝道的人更具有感恩之心,而懂得感恩則是員工能夠更具有責任心的首要條件。一位有孝道、懂感恩的員工,不論他在什麼樣環境,他都會時時刻刻想著工作,想著責任,想著要對得起自己的崗位,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盡其責”,做好自己的工作。 同理企業都看重具有孝順厚道的品德和踏實認真的工作態度的員工,彼此相互成就,共同發展。
-
7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論語》說:入則孝,
出則悌,
把五倫簡化成兩種關係:
孝父母,
以及孝父母之外!
所以孝悌可以一個人的處世品德。
通於神明,
言其至誠,
《中庸》說: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見乎著龜,動乎四體。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光於四海,
言其至明,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
久則徵;徵則悠遠,
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說到底,人理入於天理,
人道盡於天道。
《孟子·離婁上》 :
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
所以,《中庸》說: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
8 # 易經國學工作室
這句話出自《孝經》。《孝經》相傳為孔子高足曾子所纂輯。《孝經》認為“孝”為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的智慧深層地典藏在歷史中,具有現代思維的人們可以從中生長出、碰撞出、演繹出新的智慧來。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孝經· 感應章第十六》今天我們講解的這句經典是歷史上的名句,也是涵義很深不太容易理解的一句經典。從字面意義上來講,我們在家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份志誠的心做到極致,就可以“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淺解就是能夠打動每個人的良心,影響的範圍非常廣泛。
-
9 # 村山居士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一些人認為孝順是一種傳統的思想,逐漸不被很多人重視,對父母孝順變成了一種表面的形式,從內心深處做到孝悌之至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對於出自《孝經》:“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句話我們應該怎麼去理解它的真正的含義呢?其實,這句話是孝道之至理,很多人卻不以為然。孝悌之至,通於神明,人應以孝為本,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中有一個典故叫齧指心痛,春秋魯國人曹參上山砍柴,家裡來了客人,他的母親不知道如何招侍客人,於咬破自己的手指,在山上砍柴的曹參就感覺自己的心痛,就知道他的母親在招喚他,於是趕忙回家招待客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母子連心。
神明是指天地間道的陰陽二氣,一個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他的氣場不是孤立的,他的身體前面為其父之陽神,後面為其母之陰神,中間原神為自己,一個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如捨棄父母陰陽二氣神明的庇佑,也就是有損自身的本體。所以古人對孝悌如此看重。
在四柱命理上,父母為根,子女為枝葉,一根樹根器不固,談何枝葉繁茂,又如何成就棟樑之才,光於四海呢?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把自己的祖先都想埋在風水寶地,都是想讓自己的根器能吸收天地之靈氣,濡養後輩的神明,
人至善,才能至孝,兄弟為手足,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孝悌之至,才能家和萬事興,真正的無所不通!
-
10 # 徐丶玉溪
我記得是: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終古無完人
-
11 # 寶哥在深
我們在家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至誠的心做到極致,就可以“通於神明,光於四海”,就能能夠打動每個人的良心,影響的範圍非常廣泛。
《孝經》相傳為孔子得意弟子曾子所寫。《孝經》認為“孝”為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
“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總結的最精闢的一句真理。
古代在隋唐之前要做官當公務員,要“舉孝廉”,需要街坊鄰里舉薦,再縣裡舉薦,省裡舉薦,一級一級地向上推薦。推薦的關鍵首先看你是否“孝”,孝敬父母。“在家能為孝子,為國必是忠良”,就是先是品德的考核,再次才是能力的考核。《資治通鑑》說“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是小人”,品德最重要的依據是“孝為先”。
孝悌中“悌”的意思是做兄長的要起到帶頭的楷模,照顧好兄弟。當大哥的做到位了,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必然會興旺發達,香火連續。所以有“帶頭大哥”,“拜把兄弟”,這個大哥可不是那麼好當的,得盡到大哥的責任和義務。大家可體會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但盡人事,首先孝敬父母,父母就是菩薩。也是這個意思。
“為人莫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心地善良,孝敬父母,鬼神都會敬而遠之。孝到了極限,會感天動地,驚天地,泣鬼神。
交朋處友,也需看對方對其父母怎麼樣。如果一個人對其父母都大逆不孝,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對朋友很好呢?
-
12 # 書香居
這個問題,我來一起來探討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孝經》“這句話的意思
釋義:”孝“:在中國漢字裡屬於”會意“,這個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表示父子相連,父輩往上還有父輩,子女後代往後還有後代,綿延不斷,無窮無盡。不但是家庭人口延續不斷,實在是講孝道也是代代相傳,父輩生養教導兒女,子女對父母尊敬孝養。優秀的孝道家風,也是貫穿整個人類文明歷史。
”悌“:兄友弟恭。
”之“:達到。
”至“:極至。
”通“:通達。
”於“:達到。
”神“:也是一個會意字,左邊一個“示”部,上天垂象,表示智慧。“申”,“三”為天地人三才,一堅表示通達了天地人三才,合在一起就是對於天道的智慧明瞭,通達天地人規律,這樣的人就稱為”神“。
”明“:圓滿智慧
”光“:光明照耀
”於“:達到
”四海“:十方,天下
”無所不通“:沒有不通達的地方
以上解釋合起來解釋為:孝和悌這兩方面是人性本有的德能,做到了極致,這種力量能感通神明,光明照耀遍及十方,沒有什麼人、事、物、境界是不能感通的。例證:大舜孝悌(網路資料僅作參考)孝感動天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孝行至淳脫險境,感象化鳥點生靈。動君擇婿續天命,天下歸心新賢英。結語:百善孝為先,
孝者德之本。
世人若不信,
請看古先賢。
-
13 # 華繼善
孝悌之性無害心、吞苦自忍背惡名?
顛作倒來倒顛情、誰問蒼穹何時盡?
假亂真時真必假、聲東擊西是非根。
-
14 # 淡漠千里1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弟”之理,能夠解釋萬事萬物陰陽變化的一切現象,它彰顯於四海之內的所有事物,沒有什麼是用“孝弟”解釋不通的!
-
15 # 爽爽的大跟班
從字面意義上來講,我們在家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份志誠的心做到極致,就可以“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淺解就是能夠打動每個人的良心,影響的範圍非常廣泛。
如果我們遭遇到一些逆境,心中感覺到鬱悶和煩躁,首先就需要琢磨琢磨自己是不是對父母的理解力太低了。很多事情是由於對他人不夠理解,而對他人的不理解是源自於我們並沒有對父母很好地理解。我們可以細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我到底需要什麼呢?我到底有哪些渴望、哪些要求呢?希望天下有孝心的人好好共同反省,共同學習,共同思考,要想讓我們的人生順境多一些,我們就要多跟父母相處、替父母著想,多設身處地體會父母的需要!
回覆列表
這句話選自:《孝經·感應章第十六》,意思是孝悌達到了極至,就可以通達於神明,光照於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