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想知道一個原本善良淳樸的人,因為遭遇不公正對待,而心生怨恨變成壞人的例子
6
回覆列表
  • 1 # 卓智哥

    男性應該是吳三桂,美人被霸佔,開啟城門投降。

    女性應該是武則天,

    近代應該是汪精衛,

  • 2 # 歷史的影子

    第一位,紀曉嵐

    很多人都認為紀曉嵐是一個深受乾隆皇帝寵愛,口若懸河,學富五車,敢於與惡勢力和珅做抗爭的大好人。這只是影視作品中的紀曉嵐,歷史上的紀曉嵐並非如此。首先紀曉嵐並非深受乾隆皇帝喜愛,畢竟清朝是一個滿人地位遠遠高於漢人地位的朝代,紀曉嵐畢竟是漢人,只能算是在朝廷當官,根本算不上是寵愛。紀曉嵐有口吃,也並非口若懸河。他也只是頗有些文化,祖上都是沒有成大器的讀書人。和珅在朝中地位極高,紀曉嵐根本沒資格與其交手,反而遇到麻煩事還得向和珅低頭下氣。並且紀曉嵐非常好女色,80多歲仍一切如故。

    第二位,朱祁鎮

    影視劇中的朱祁鎮是一位對周圍人都很好、愛戴百姓的聖君。真實的朱祁鎮卻令人憎惡。明朝三大太監之一的王振深受朱祁鎮寵愛,王振徇私弄權,貪汙受賄,魚肉百姓。但朱祁鎮卻絲毫沒有責怪王振的意思,甚至在王振去世之後還為其立下了碑。反而像于謙這類忠臣卻受到了朱祁鎮的迫害。試問這種忠奸部分的人又怎麼有資格被稱為聖君呢?

    第三位,羋月

    影視劇中的羋月與真實相差很大。劇中的羋月是一個痴情女子,她與義渠王之間的愛情故事被拍成一段佳話。歷史上的羋月甚至可以與呂雉、武則天、慈禧列為一類人。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國政權被她控制了36年。而且她與義渠王在一起也是各取所需,根本不是純粹的愛情。羋月的私生活也非常混亂,也有著一筆很爛的風流賬。

    歷史話題一直是很嚴肅的話題,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人物,往往會有多種不同的版本進行記載。書籍是瞭解歷史的最佳途徑,尤其是正史。然而類似於二十四史篇幅較長,大多數人都難以透過閱讀此書來了解歷史。影視劇因富有一定的娛樂性,因此有關歷史的影視作品反而深受歡迎。但影視作品為了提高收視率難免會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進行改寫,這樣就會令大眾對一些歷史人物產生誤解

  • 3 # 凌煙閣論史

    凌煙閣來答。

    這樣的故事有啊!好人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變成壞人,最壞莫過於變成漢奸了。

    今天我說的這個人,恐怕就是“漢奸”這個概念最初的由來。

    這個人就是漢朝的一位太監,他叫中行說(zhōngháng yuè)。

    中行說是怎麼成為漢奸的?

    漢初之時,面對外患匈奴,因為打不過,所有就採取和親政策。

    每次把公主或郡主遠嫁匈奴,都要派大批奴僕、 臣下跟過去,陪伴和親公主在塞外生活。北方草原那時候在文明富庶程度上遠不及漢朝,生活習俗等與漢朝迥異,因此很多人都不願前往。

    漢文帝時期,要將一位漢朝郡主嫁給匈奴的老上單于,漢文帝就命中行說做郡主的老師,令其陪同隨行。中行說讀過書,有幾分才能,且生在燕地,多少熟悉草原,因此才派他去。

    但是,中行說堅決不願去;漢文帝也是:不行,就得你去。

    中行說一看推脫不掉,只好含恨隨行。臨行前,中行說發誓說:“非要我去,我必將成為漢朝大患!”

    中行說隨郡主到了匈奴後,很快就投靠老上單于,把漢朝的情況全都給匈奴透漏出來,併為匈奴對付漢朝出了好多計策。因為他對漢朝太瞭解了,所以他對付漢朝的計策比單于手下高明多了,因此得到了單于的信任和器重。

    中行說是怎麼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的?

    中行說在以下幾方面幫助匈奴對付漢朝。

    首先,他讓匈奴拒絕被漢朝同化,保持了匈奴的戰鬥力。

    漢朝的經濟文化遠比匈奴發達,匈奴人很羨慕漢朝的絲綢服飾和飲食,單于和匈奴貴族們都想變更自己的服飾飲食。但中行說提醒單于:匈奴人口不及漢朝的一個郡,但之所以比漢朝武力強大,就在於服飾、飲食與漢朝不同,這樣匈奴才不需要仰仗漢朝的供給。而今單于卻要變更自己的習俗,接受漢朝的飲食服飾,長此以往,恐怕漢朝的物品輸入匈奴不過十成中的二成,就能把整個匈奴變成漢朝的了。

    說再多,不如演示一遍來的更有說服力。中行說讓人穿起漢朝的絲帛衣服,到草棘中奔跑或者策馬馳行,結果這些衣服不但很容易就撕破了,而且還很不利於騎射。中行說演示立刻說服了單于,於是單于保持匈奴的胡服騎射和飲食習慣,此後每次得到漢朝的衣食,單于就命統統扔掉,不再作改變習俗的打算。

    其次,他教匈奴在對漢外交上壓制漢朝。

    每次漢朝給匈奴單于送禮,附帶的國書都寫在一尺長的竹簡上,國書上寫:“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的問候語,然後再記載著贈送的禮物。

    為了彰顯匈奴的強勢,中行說建議單于在對漢禮節方面要採取居高臨下的方式,他讓單于用一尺二寸長的竹簡給漢朝皇帝寫國書,而且上書:“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的問候語,以此表明單于高於漢朝皇帝。

    第三,中行說運用知識辯論,維護匈奴尊嚴

    當時,漢朝使節很看不慣匈奴食腥羶、逐水草、著氈裘、疏禮儀、妻後母、兄嫂等風俗制度,中行說就親自出面和漢使辯論。

    中行說為匈奴辯解說:“匈奴人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乳汁,穿牲畜的皮毛衣服,放牧時要隨時轉場,這樣才能保證牲畜按時吃草喝水。戰事緊急的時候人人都練習騎射,戰事緩的時候人人享受和平生活。匈奴人的生活少約束,且簡便易行。匈奴人君臣關係簡單,匈奴的國事再繁雜,也像人的身體一樣好使。不像你們漢朝,雖自稱禮義之邦,君臣之間卻相互猜忌。漢朝大量使用勞力去修築宮廷樓閣,耗盡民力。百姓耕種本為衣食豐足,建造城郭亦為保護自己安寧,可漢朝的作法卻使得百姓在戰事緊急之時沒有時間練習攻戰之事,和平的時候又不能休養生息,還要出勞力。”

    至於匈奴的婚配風俗,中行說說:“匈奴男人在父子兄弟死後,娶他們的後母、兄嫂、弟婦為妻,這是為了保全種姓,因此匈奴雖然倫常紊亂,但是卻一定要立本宗族的子孫。哪像你們漢朝,雖遵守倫常,可是親情疏遠,為權力經常父子、兄弟互相殘殺,進而改朝易姓。”

    當漢使者提到匈奴不敬老者時,他又辯論道:“漢人外出征戰,親人皆以好衣好食送行;匈奴的老者也將好衣好食讓給青壯之人,但得到了青壯的保 護,怎麼能說匈奴不重老者呢?”

    中行說最後對漢使說:“無須辯論,但教你們漢朝送來的衣食等物品數量充足、盡善盡美,就算是你們盡職盡責。否則等到秋高馬肥,就要大舉南侵,鐵騎踐踏了。”

    總之,在幫助匈奴對付漢朝方面,中行說兢兢業業、盡心盡力。他為匈奴人出了不少劫掠漢朝的主意,匈奴單于屢屢依照他的意見侵入漢境,殺戮百姓、劫掠牲畜,給漢朝邊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中行說先後侍奉老上單于、軍臣單于、伊稚斜單于,成了匈奴的元老級人物。在漢匈漠北之戰前,中行說病至將死,臨死前他還不忘向伊稚斜單于獻計獻策,讓單于命人把即 將病死的牲畜都丟入河、湖當中,企圖讓漢朝軍隊感染瘟疫,所幸漢軍事先覺察,做了一定的防範。

    後來,漠北之戰終於以漢朝的全勝而告終。但其後不久霍去病卻年紀輕輕地病死,關於 他去世的原因,有人推測是因為他喝了漠北含有病毒的水才染疾去世的。

    結束語:

    中行說作為一個懂點知識的宦官,漢文帝能欽點他做郡主老師,大概能算個好人吧。但是因為他認為被派往漠北這件事不公正,因而他變成了一個與漢作對的壞人。

    中行說因個人怨恨背叛了漢朝,忘記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利益,幫助匈奴進攻、劫掠自己的國土和同胞,他的行為讓漢朝人為之切齒痛恨。

    賈誼曾在一篇文章裡表達了對中行說的痛恨:“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賈誼把中行說的危害與單于相提並論。

    東方朔則將中行說稱為“漢奸”,意思就是背叛、出賣漢朝的人。

    後來漢成了中國的代名詞,所以抗日戰爭時期,華人就將那些背叛民族利益,投敵、助敵者統統稱為漢奸。追根溯源,中行說可謂漢奸的始祖了。

    (完)

  • 4 # 牡丹梅花鑫森淼

    周幽王時期的申侯、秦國大將章邯,還有韓信,他們應該是這類人。

    周幽王寵幸褒姒,廢掉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周幽王還聽取虢公石父的提議,準備削去申侯的爵位,並且派虢公石父為將攻打申國。申後的兄弟、太子宜臼的舅舅申侯很生氣,聯合繒國、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因為周幽王曾經為了取悅褒姒,為了讓從來不笑的褒姒笑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在這次申侯和犬戎的叛亂中,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沒有諸侯來救援周幽王。據《史記》記載:周幽王被申侯殺死(《東周列國志》說是犬戎主殺死的),太子伯服也被殺死,周幽王國庫的財物被犬戎搶劫一空,西周鎬京被燒燬。宜臼繼位,為周平王。因為鎬京宮殿被燒燬,國庫又被搶劫一空,周平王無力再建造宮殿,所以遷都洛陽,因為洛陽也有王宮。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如果不是周幽王把申後打入冷宮,把太子宜臼廢為庶人,申侯不可能聯合犬戎叛亂,沒有申侯的叛亂,鎬京王宮也不可能被犬戎搶劫一空並且燒燬,當然也就不會有周平王東遷,西周也不會因此結束。

    秦末,秦國大將章邯,打敗項梁大軍,又打敗趙軍。秦軍在鉅鹿被項羽打敗,由於秦軍屢屢後退,秦二世派人來責問章邯,章邯有些膽怯,派長史司馬欣回朝廷去報告戰況,並請示。司馬欣到了咸陽,被滯留在宮外的司馬門三天,趙高竟不接見他,司馬欣非常害怕,急急忙忙奔回軍中,還不敢順原路返回,趙高果然派人追趕,沒有追上。

    司馬欣回到軍中,向章邯報告說:“在朝廷中,趙高獨攬大權,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麼作為。如今能打勝仗,我們的戰功必定為趙高嫉妒;打不勝,我們必定一死。希望您認真考慮這一情況。”

    陳餘也給章邯寫了一封信,向章邯分析當前形勢,他認為章邯無論有功還是無功都會被殺,勸章邯掉轉方向,聯合諸侯攻秦,這時候的章邯還是猶豫不決,但派人去和項羽訂立和約,項羽沒有同意,項羽命令部下蒲將軍日夜兼程,在漳河之南駐紮,蒲將軍和秦軍交戰,項羽也率全部官兵攻打秦軍,秦軍大敗。

    章邯又派人求見項羽,還想訂立和約。項羽因為糧草不多,答應和章邯的請求。章邯見項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向項羽痛述趙高的種種惡行。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封司馬欣為上將軍。

    如果秦二世、趙高能善待章邯等將領,章邯不可能做一個叛將。章邯不投降,秦軍不可能被項羽坑殺,秦國不可能那麼快滅亡。

    韓信為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武涉和蒯通勸韓信背反劉邦,韓信都不肯。但統一天下以後的劉邦並不沒有把韓信特殊對待,從齊王、楚王降到淮陰侯,幾次剝奪他的兵權。韓信最終被以謀反罪誅殺。可悲、可惜、可嘆!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 5 # 歷史裡的女人

    歷史上這樣的人很多,官場沉浮,瞬息萬變,每一個變壞的人都經歷過刻骨銘心的痛苦。我要說的這位,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最終卻因猜忌被逼謀反,在正史中更被列在叛臣傳,他就是唐代名將僕固懷恩。

    忠肝義膽,平定“安史之亂”,滿門英烈

    僕固懷恩是鐵勒族僕骨部人,貞觀二十年(646),鐵勒九姓大首領率部降唐朝,僕固首領僕骨歌濫拔延被封右武衛大將軍,僕固懷恩是其之孫,在唐玄宗天寶時期,任朔方左武鋒使,為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手下一名得力干將。

    “安史之亂”爆發後,僕固懷恩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投身於平亂定國的戰鬥中。“安史之亂”中,僕固懷恩一門共計46人赴難,可謂滿門忠烈。期間,僕固懷恩的兒子僕固玢兵敗投降,後來乘機逃回,竟被僕固懷恩大義滅親、當眾斬首。僕固懷恩的兩個女兒也被嫁到回紇和親,用來借兵討賊。

    戰功赫赫,慘遭猜忌安史之亂後,李唐皇室一朝被蛇咬,全然無法再信任武將,郭子儀、李光弼先後被明升暗降,手中兵權被剝奪,平叛有功的勇將來瑱,更因為得罪宦官被貶賜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僕固懷恩小心謹慎,生怕遭到猜忌,但是他卻難逃一劫。

    安史餘孽史朝義,策反回紇登裡可汗侵犯唐朝犯邊,登裡可汗親率十萬大軍進逼關中,唐代宗派人前去,對方要求與僕固懷恩及其母相見。僕固懷恩害怕因此遭受猜忌,因而遲遲不敢前往。唐代宗特賜免死鐵券,僕固懷恩硬著頭皮去了,回紇登裡可汗果然退兵。唐朝兵不血刃解除了警報,但僕固懷恩卻換來了猜忌和詆譭。

    宦官誣陷,一代名將慘死軍中

    廣德元年(763年),僕固懷恩奉命護送自己的女婿和女兒回漠北,被唐將辛雲京和宦官監軍駱奉先誣告其與回紇勾結。僕固懷恩無法自證清白,副將範志誠又拿李光弼和來瑱的下場勸主帥自保。唐代宗聽從顏真卿之言,派郭子儀前去收復僕固懷恩的舊部,眼見手下部眾紛紛歸唐,僕固懷恩走投無路,派兒子僕固瑒與朝廷開戰,結果僕固瑒命喪黃泉。

    兒子的死讓僕固懷恩徹底放棄了掙扎,於是他聯合吐蕃、回紇等部十萬人,打算大開殺戒。但此舉卻被僕固懷恩的母親譴責,提刀追著要殺他。最終,還沒來得及開戰,僕固懷恩暴死於軍中。後來吐蕃、回紇大軍被郭子儀所平定。

    令人回味的時,唐太宗聽到訊息後,不但沒有怪罪僕固懷恩,反而遺憾道“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僕固懷恩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唐朝混亂的政治局勢害死了他,這也害死了唐朝自己。

  • 6 # 手機使用者佛在心

    吳三桂,當初吳三桂帶兵二十萬駐守山海關,有一小妾陳園園留在北京,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以後,陳園園之父與闖王講好,願帶陳園園到山海關勸說吳三桂歸降,但在起程之時,因陳園園貌美,被李自成大將劉敏相中並將其霸佔,只放陳父一人前往,吳三桂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逐引清兵入關,將李自成趕出北京,致使大順朝滅亡。

    見小說李自成,不是史記。

  • 7 # 成敏52

    應該說按提問者所設定條件看歷史上是沒有這種人存在的。提問者給出的條件是…好人因受不公正對待而變成壞人,試問歷史上誰能是這樣的人呢?若說好壞各有評論的人是存在的,那是因為人們評定的是非標準不同或說站的立場角度不同使然。本是好人因受不公正對待而變成壞人一說法說到底似有變相為壞人辯護之嫌或說為自已開脫之意。

  • 8 # 白雲心

    我看胡歌演的《神話》這部電視劇,對裡面高要這個角色有很深的感觸,他原本是一個大大咧咧、淳樸自然的人,可因為機緣巧合之下,跟隨胡歌飾演的易小川穿越到了秦朝,被閹割成了太監,於是變得心狠手辣,逐漸轉型成了趙高。

    當然,這也許只是電視劇的演義,但這裡也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那就是趙高一開始就是被人們所唾罵的壞人嗎?他是如何變成壞人的呢?《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趙高身處在那樣一個時代,封建制度不僅讓他變成了一個太監,而且伴隨著秦始皇那樣一個專制的帝王,隨時都有可能丟掉了性命,這能不讓一個人的人性覺得扭曲嗎?

    趙高一開始是不是好人,我們無從得知,但他變成了壞人,卻是秦朝時期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的,不過我們並不是要宣揚一個人應該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去學著做一個壞人,因為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我們只是要去考慮如何去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美的社會,因為孔子還說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更說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我們始終不去做壞的模範,而是讓自己與世界緊緊相擁,那這個世界會不會更美好一些呢?

  • 9 # 李二胖子

    所謂好人和壞人更多的只能在小說,演義等文藝作品裡找,現實中恐怕難找到純粹的所謂的好人和壞人,評判的標準完全在於評價的人自身的出發點是什麼?

    歷史上很多人物在不同時期呈現過截然相反的評價:例如摧毀中國封建制度建立帝國制度的秦始皇嬴政,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歷史教育和文藝作品裡幾乎就成了暴君和貪得無厭的代名詞,但越來越多的被整理出來的史料可以證明嬴政是一個有深謀遠慮的的成熟政治家,他所謂的殘暴和之前之後的君王比沒什麼太大區別,但是他的所取得的政治成就,確實影響了後來中國近兩千年。而且就他的評價來說在漢武帝以前,歷史文獻的記載中也基本偏正面,而到了漢武帝以後才逐漸汙名化。

    另外一個“歷史經典反派人物”曹操,這個在戲曲臉譜中的一張大白臉奸佞反面人物,在歷史中確實一位在當時歷史環境中文采武功卓著的大人物,他在東漢末年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維持住了中國大一統的帝國制度的走勢。與差不多同時期羅馬帝國崩潰後成了一盤散沙的歐洲不同,後來的中國雖然也經歷過動盪和區域性的分裂,但是基本文化依舊認為天下一統的才是出路。

    以上是我認為一開始被認為是“壞人”,但是後來又被認為是“好人”歷史人

  • 10 # 新疆烏市濤濤哥

    大多數時候,都是壞人佔上風。比如劉瑾,魏忠賢,石亨,嚴嵩,秦儈(木字旁一個會,打不出)很多很多。但你說反對他們的都是好人?不盡然,明後期反對閹黨的東林黨是一個龐大的政治組織,他們之所以在歷史上青史留名,一方面其中有史可法,楊漣這樣不屈都是,再有就是他們掌握了輿論,他們是歷史的編纂者啊!!反對石亨的是誰?徐有貞!慫恿英宗復辟,僅僅為了自己的名利罷了!所以,世界不是那麼簡單,人的思想很複雜,某某人總體是好人,但他不一定所有事情上都是好人,他們也要生活,也要活下去,所以,不要這麼簡單的看待好與壞 如果非要說那麼岳飛秦鄶于謙與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方孝孺與明成祖

  • 11 # 雙人餘吉利

    是有很多的!比如吳三桂!好壞不要分的太清楚,只要不害人就可以,比如我,我很愛我老婆,可我老婆對我不冷不熱的,所以我有個驚人的決定,我把他的牙膏換成辣根,嘿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每次發麵總是失敗,請高人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