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戶外榴芒教授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在古代禁菸的時候惹怒了外華人,最後,清朝的統治者為了平事,就把林則徐發配到邊關,林則徐在去往邊關的路上,就感慨出了這樣一句話

    當國家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每一個華夏兒女都要奮勇的向前,為了國家奉獻自己的所有,每個人的心裡面都非常深愛自己的國家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這句話是蘇軾的一首詩當中的字句,當在一個非常孤獨的夜晚,又夢到了已經離世好多年的妻子,他仍然是坐在梳妝檯前面,兩人相對明明有千言萬語,卻最終哽咽的什麼都說不出來,唯獨有的就是淚水,輕輕的落下,蘇軾在妻子安葬的山坡上,親自種下了三萬棵雪松,每一棵樹都是深深的情誼

    天下興旺,匹夫有責

    清朝初年,儒者顧炎武,他的意思就是字面的意思,民族的存亡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

    這句話是周武帝說的,他的意思是字面意思,只要百姓過得幸福快樂,我甘願下地獄受苦

  • 2 # 歷史知道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自古英雄人物無數,留下無盡華章,令人驚歎動容。如果非要說出一句讓自己動容的話,我選北宋大家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3 # 位卑未敢忘憂國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接下來,我就說說在我心中,歷史上的一句最能讓我感到熱淚盈眶的話。

    這句話就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大明祖訓。

    這句話,我覺得只要是作為一個華人,作為一名炎黃子孫,看了都會感到熱淚盈眶的話!

    題外話: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由於滿清的緣故有人對明朝極盡汙衊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實,只要細心比較,就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和號稱最強大的漢、唐相比,明朝亦毫無遜色!

    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愚昧者總是津津樂道於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于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征五徵蒙古。“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適用於整個漢朝,而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

    與唐朝相比。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崇禎皇帝當年,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這與清廷的咸豐皇帝致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狂逃離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更有著天壤之別。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 4 # Hai子君

    蘇軾在《江城子》中,有一句話“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卻本來難忘。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淒涼悲傷。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髮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淚水流淌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斷腸的地方。

    這是一首悼亡詞。詞題為“記夢”,全詞可分為夢前、夢中和夢後三個層次。

      上片:寫夢前。 開篇直抒生死離別之情,切入主題。夫妻雙方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時間之長,思念之切、之深、之痛,躍然紙上,煎熬著作者的心,也煎熬著讀者的心!“兩”字一筆雙寫,既寫自己,也寫對方。“茫茫”雖寫雙方相互的感受,實際卻重在寫生者無限悵惘、無限空虛的情懷。沈雄《柳塘詞話》說:“起句言景者多,言情者少,敘事者更少。”此詞開頭卻兼及敘事與抒情,併為全篇定下傷悼的感情基調。 作者本來在時時思念亡妻,但偏用“不思量”逆接首句,再反跌出“自難忘”三字,筆勢搖曳跌宕。即使不去思量,亡妻的影像也時留腦際,愈見感情深摯。 如果說上面是寫生死相隔時間之久,那麼下面則是說分處兩地,空間之遙。作者當時在山東密州,妻子葬在故鄉四川,所以說“千里”。亡妻孑然埋於舊墳,所以說“孤”。既遙遠又孤單,滿腔悽苦之情沒辦法向親人傾訴,所以接下去說“無處話淒涼”。夫妻不能共話,不僅由於地域遙遠,更在於生死分隔,無法超越。以下筆鋒一轉,說即使生死可以溝通,夫婦可以再逢,又能怎樣呢?――“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作者用假設之筆逼進一步,說縱使相逢,妻子大概也認不出我來了。十年來,由於他與變法派政見不合,從開封府推官到外任通判杭州,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與生活的顛簸使作者過早地容顏衰老,“塵滿面,鬢如霜”,這對詩人外貌特徵的簡括勾勒,滲入了無限的身世之感。上片寫夢前,幾經分合轉折,抒發了對亡妻思念不已的一片真情。

      下片:轉入記夢,又由夢中回到現實。“忽”字寫出了夢境的迷離恍惚。“小軒窗,正梳妝”,是說夢中見到妻子還同往常一樣在窗前梳妝打扮。這裡再現了青年時代夫妻生活的實際情形,是虛中有實的寫法。所謂“虛”,是說這裡記的是夢境;“實”是指這夢中所見恰恰是當年的實際情形。場景如在眼前,似幻疑真,令人倍增傷感。“相顧”二句:相別已久的夫婦一旦相見,定有千言萬語要傾吐。然而,思緒如麻,這十年來所經歷的種種,所感受的種種,又該從何處說起?“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寫出夢中重逢、百感交集,這個無聲而有淚的細節特寫,既符合生活的真實,又取得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寫別情

      以上寫夢中。 結尾三句寫夢醒後的感慨。作者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長著小松林的岡壟上,妻子

    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詞)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他們的作品多深切感人,或透過對故人的懷念來抒發自己鬱郁不得志的情懷,或寫自己現在富貴顯達,追憶往昔天命無常。但是與前人相比,蘇軾的這首《江城子》更富新意,他寫“夢境”中與亡妻“對話”,雖然只有下闋五句是寫夢境畫面,其他直抒胸臆、感慨人生,但是讀起來讓人不乏心痛之意,真實樸素,悲痛感人。

    這首感情深摯的悼亡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序雲:“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乙卯即熙寧八年。題為記夢,實際是透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詩人十九歲娶王弗為妻,二人恩愛和睦,感情篤厚。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於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里四川眉州東北之彭山縣安鎮鄉。這首詞即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一種悽婉哀傷的調子。上片寫死別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兩茫茫”,長久鬱結於心的深長的悲嘆,首句即從心底迸發而出,為全詞定下了主調,悽哀至極。王弗病故至蘇軾作此詞時恰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長的途程。然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沖淡詩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她,而且思念之情,歷時愈久而愈深、愈濃。懷想至切,卻生死相隔,不得一見。“茫茫”二字,傳達出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悽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著一“兩”字。“兩茫茫”,就不只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讀此一句,彷彿聽見了詩人對亡妻悽苦的告語: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無音訊;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樣音訊杳無。生者和死者,一樣情思,一樣哀緒。這裡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後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的感情,悽婉、沉痛,直籠罩全篇。

      “不思量,自難忘”哀思萬縷,盤結於心,解不開,亦拂不去,深沉綿邈。不去想它,卻又實難忘懷。在生活中,有時會出現某種纏繞心間、擺脫不掉的思緒,這種體會幾乎人人都有。這裡,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亡妻之墳在眉州,與詩人所在的密州遙隔千里。千里之外,沒有自己相伴身邊,想見得她一人獨臥泉下,該是何等的孤寂悽清。“無處話淒涼”一句,說者多解釋為詩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產生的滿懷悲情愁緒,無法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尋索下句詞意,這種解釋自然是不錯的。但又還不夠。此句從“千里孤墳”而來,自應包括亡妻亦無法向千里之外的詩人訴說淒涼在內。這兩句直承開首“兩茫茫”句意,同樣是將無知作有知寫,是概括了生者與死者兩個方面的。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揣其語氣,這三句便是詩人在向亡妻訴說“淒涼”了:我們即使能夠相見,看見我這般風塵滿面、兩鬢斑白的衰頹模樣,也一定認不出來是我了。死生異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設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個“縱使”。“縱使”表讓步,其效果卻是使感情的發展更逼近了一層,下面說相逢而不相識,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風塵滿面,兩鬢如霜的詩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裡刻畫的是外部形象,卻表現出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擊,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後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際不幸,轉徙外地,艱辛備嘗。可以說,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作此詞時,蘇軾年僅四十,說“鬢如霜”不無誇張,但由此可見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淒涼。

      上闕寫盡了相思之苦,下闕即轉入寫夢。因“思”而成“夢”,先寫所“思”後寫所“夢”,自然成章。“思”是“夢”的基礎,“夢”是“思”的幻化。上片詞意雖不涉夢,但寫“思”即是寫“夢”,仍然切合“記夢”的題意。“夜來幽夢忽還鄉”,筆墨輕巧地一轉,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寫夢。“夢”是“幽夢”,一“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忽還鄉”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忽”字寫出了千里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平時多少個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現在倏忽之間就變成了事實,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麼?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這不過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夢境。入夢是輕快的,所表現的感情卻極為沉重。仔細吟詠,不難體味出隱含其間的亦喜亦悲的複雜感情。

      “小軒窗,正梳妝”看似夢境記實,實際是恩愛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動寫照。往時,不知有過多少次,愛妻在小軒中臨窗梳妝,詩人一旁懷著愉悅的心情觀看、欣賞,或許還指點評說呢。詩人抓住了這一具有典型特徵的生活片斷,寫出了一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係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十年死別,思念至苦,一旦相見,該有千種哀愁、萬種淒涼要向對方傾訴;然而,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淚流滿面,卻是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四目相視,兩心相印,萬千思緒盡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三句總束全詞,是感情發展的高潮。“短松岡”,是說種著矮小松樹的山岡,承上片“千里孤墳”,指亡妻的墳墓。據《本事詩》:唐開元年間,有一位姓張的幽州衙將,妻死後留下五子,受後妻虐待,亡妻忽從冢中出,題詩告張說:“死生今有隔,相見永無因。……欲知斷腸處,明月照松岡。”蘇軾在此化用其意,卻十分貼切、自然,不露痕跡。“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測之詞,語氣卻又十分肯定。“年年”,是年復一年,既指已經過去的漫長的十年,亦指未來的無盡的歲月。夢中情景,何等真切,醒來卻一切化為烏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見的深沉的悲哀。遙隔千里,松岡之下,亡人長眠地底,冷月清光灑滿大地,這是一種怎樣孤寂悽哀的情景啊!身處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難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詩人亦不免肝腸寸斷。“腸斷處”是指亡妻的孤墳,“斷腸人”則是概指生者與死者。遙承開頭“十年生死兩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詩渾然融為一體,使感情得到充分的發展、強化。

      以虛映實,虛中見實,是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色。夢是虛幻的、縹緲的,然而夢中人的感情卻顯得那麼真摯、深沉,實實在在。或者可以說,正是因為藉助於夢境的虛幻與縹緲,才格外地顯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現,在夢前和夢中,前後一致;而隨著入夢和夢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別相思苦;相思不見,無處話淒涼苦;積思成夢,幽夢話淒涼亦苦;夢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岡,則更苦。全詞悽婉哀傷,出語悲苦,真可說是一字一淚!

      這首詞如春蠶吐絲,如幽山流泉,從詩人胸臆間瀉出,質樸自然。無矯飾之情,無故作之態,不以使事用典取勝,亦不以鍛鍊詞句生色,純以平常語出之。然而千百年來卻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在於:以情動人。

  • 5 # 樹德漢碩

    我自小屢遭不公平對待,困難重重,進校學習機會不多,但我天生愛學習,並抱“活到老學到老”之心,一直學習不斷,讀書無數,文史哲藝,目下能及皆覓,讓我感動,讓我熱淚盈眶的話實在太多,數不勝數,現就舉一例。

    四十多年前的七九年,我買了《歷代文選》,這時的我正二十出頭,如飢極渴的學習著,當讀到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時,我不知有多少感動,也不知下了多少熱淚,我淚腺淺,易感動,幾乎每讀一次,都會熱淚盈眶,甚至淚流滿面,現我將其中的一些感動語句列出,看能否感動到你: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

    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到;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 6 #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窮途之際,強大如西楚霸王也難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殘月疏星,清輝漫撒楚帳,四周響起故鄉的歌謠,曲調悲涼,似母親在召喚遠方的遊子;似妻子在夢囈心中的良人!孤燈下,美人如玉猶輕舞,酒入愁腸,低吟一聲:“虞兮虞兮奈若何!”怎能不讓人熱淚盈眶!

  • 7 # 志者遠翔2

    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孔融當時被曹操逮捕,朝廷內外都很恐懼。當時孔融的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遊戲,一點也沒有恐懼。孔融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說:"希望自己的罪自己承擔,不要連累我的孩子。”這個時候,孔融的兒子說:"父親您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嗎?"果真,抓捕兩個孩子的差使,隨後就來了。 被孩子的從容睿智感動!更因為最後的解決痛心。一句話讓人熱淚盈眶啊!

  • 8 # 大白白野

    很多呀。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髮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歷史故事,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祖國利益,為了黎民百姓幸福奮鬥一生,有許多話語感人肺腑,催人奮進。

    1、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西漢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3、西漢陳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4、建安七子之一,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5、唐朝王昌齡巜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6、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7、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8、駱賓王《討武檄文》。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

    9、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0、陸游巜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1、宗澤堅持抗金,臨死前連呼三次過河。

    12、岳飛: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13、文天祥《過零汀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15、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16、 譚嗣同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戊戌變法失敗,有人勸譚嗣同逃走。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17、林祥謙斬釘截鐵地說:“上工要總工會下命令。我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接受自己的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