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田豐早期,協助袁紹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前夕,趁曹操投征討劉備,獻策袁紹偷襲曹操的後方,可以平定北伐,而且袁紹因小孩生病拒絕了,導致田豐發牢騷,說:“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時機,竟然因為小孩子生病喪失機會,可惜呵!”袁紹聽到以後很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官渡之戰前,田豐建議袁紹用持久戰消耗曹操,最後達到“廟算制勝”的戰略目的。田豐諫阻袁紹出征的態度堅決,當眾勸諫,惹怒了袁紹,袁紹就將他抓起來關進大牢。

    由於袁紹謀士內部爭鬥激烈,其他謀士為了害田豐而進讒言,加上袁紹的無能,最終袁紹沒有聽取田豐的計謀,而導致官渡之戰大敗!加上袁紹分裂的性格,他見不得別人比自己風光,容不下別人比自己聰明,受不了別人比自己正確。

    這一點,田豐早就知道了,田豐曾說:“袁公表面寬厚但內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誠,而且我多次因為說真話冒犯他。如果他得勝,一高興,一定能赦免我;打了敗仗,心中怨恨,內心的猜忌就會發作。要是出師得勝,我將得到保全,現在既然打敗了,我不指望活命了。”袁紹典型的做法就是勝利歸功於自己,失敗了遷怒於他人,拿人家的腦袋來給自己出氣。

    田豐的死,實在是讓人可惜,可嘆!

  • 2 # 趣說古今事

    這個和袁紹的為人分不開,袁紹這個人可以說是典型的自大狂,因為他出身名門袁氏,自詡為四世三公後人,從小就受到眾星捧月般的對待,所以他忍受不了別人對自己一點過錯的指責。

    所以,田豐深知如果自己之前對袁紹的勸阻是錯誤了,那袁紹不僅不會怪他,反而會放了他,以此顯示自己的高貴和大度。但是,反過來說,如果自己的勸阻是對的,袁紹失敗了,那袁紹一定不會放過他,因為放過他,不就等於承認自己是錯誤的嗎?這對於一向自詡為四世三公的他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所以說,為了自己的榮譽也必須要殺田豐!袁紹的心態其實和很多當今的領導是一樣的,永遠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即使真的錯了,為了自己的權威和麵子,也要將錯就錯,一錯到底!

    所以,人一定不能太高面子,知錯能改,知錯善改才是取勝之道!

  • 3 # 小傷聊史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的巔峰對決,這場戰役袁紹兵力十一萬是曹操軍的十倍,而且袁紹相比曹操糧草更加充足,但最後卻慘敗給了曹操,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不聽田豐、沮授等忠臣的勸諫。

    在官渡之戰前,袁紹手下謀士們曾經對是否發動官渡之戰進行過一番辯論,其中田豐沮授認為袁紹所在北方險固,而且兵糧充足,國力強盛,如果和曹操進行持久戰,不斷派軍隊進行騷擾曹操,就可以穩勝曹操;而郭圖、逢紀等人則勸袁紹憑藉強大的國力與曹操決戰,一舉打垮曹操。最終袁紹聽信決戰派意見,親率大軍前去和曹操決戰,但田豐極力勸諫不可冒然興兵,結果被袁紹以擾亂軍心為理由關押。

    最終官渡之戰袁紹慘敗,田豐得知訊息便料定袁紹不會再容他,理由就是袁紹外寬內忌。外寬內忌大體意思就是:表面寬厚待人,但其實內心卻對別人充滿了猜忌。這四個字可以說是準確無誤的評價了袁紹的性格。在袁紹帳下大體分為兩大派,一派是從老家潁川跟隨自己創業的逢紀、郭圖等人,還有一派就是後來加入的冀州派田豐、沮授等人,正是因為田豐是冀州派,是後來加入,所以袁紹對他們表面厚待但內心卻更信任自己的老部下,甚至不管他們如何忠心,袁紹仍然把他們當外人並不信任他們。最終官渡之戰袁紹兵敗,沒臉見田豐,但卻不想讓自己眼中的外人田豐看笑話,所以他才會對田豐下殺手。

  • 4 # 好好工作吧

    翊之來答:據《三國志·魏志·董二袁劉傳》記載:“(田)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這就是題主所說的當田豐知道袁紹戰敗時,就知道自己必死無疑。那為何會如此呢?翊之認為這是袁紹的性格導致的,袁紹此人頗知權術,但是自己的政治智慧又過於低下,所以才會導致官渡之敗,導致田豐之死。接下來翊之為您詳細分析。

    官渡之敗的原因

    對於袁紹官渡之戰戰敗的原因分析,翊之在問題“如果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會是什麼命運?歷史會怎樣發展?”中做出了詳細的回答。大家要是感興趣,可以進行閱讀,在這裡,翊之就大略介紹以下袁紹戰敗的原因。

    袁紹手底下有兩大政治集團:一是以荀諶、辛評、郭圖及許攸為代表的潁川集團;一是以審配、田豐、沮授為代表的河北集團。另有一人逢紀,此人既不屬於潁川集團,又不容於河北集團。後邊為詳細介紹此人,因為田豐的死與他有直接的關係。

    官渡之戰時,這兩大集團進行的內鬥是導致袁紹戰敗的原因,但是作為主公袁紹也脫不了關係。因為他想著需要平衡兩大集團,但是他自己的政治手腕又不夠,總是容易受別人影響,並不能針對兩大集團內部的矛盾做出正確的處理方案。

    比如潁川集團的許攸在官渡前線,可是河北集團的審配卻在後方因為許攸家不尊法紀,就採取了“收其妻子”的措施,導致“(許)攸怒叛紹”,許攸的投降對袁紹是一個致命打擊;還有就是在官渡前線,曹操襲取烏巢,張郃向袁紹建議救援烏巢,可是潁川集團的郭圖建議進攻曹操大本營,於是袁紹讓張郃進攻曹操大營,等到曹操火燒烏巢,郭圖感到自己判斷失誤,居然誣陷張郃“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潁川集團的郭圖出手打壓了一次河北集團的張郃。

    大家可以看出,在決定袁家命運的官渡之戰中,對於兩大集團的鬥爭,袁紹拿不出一個可行的章程,任由雙方攻擊,這勢必會給袁紹帶來災難,事實也是如此。所以這就是袁紹兵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審配劇照

    另補充,據曹丕所作的《典論》記載:“袁紹之子,譚長而慧,尚少而美。……別駕審配、護軍逢紀……矯紹之遺命,奉尚為嗣。潁川郭圖、辛評與配、紀有隙,懼有後患,相與依譚……而譚亦素有意焉,與尚親振干戈,欲相屠裂。”從曹丕的言論中可以看出,曹丕將袁家的覆滅歸納為兄弟相爭,進一步的將其概括為潁川集團與河北集團的爭奪,應該說這是很可靠的分析。

    田豐之死

    雖說官渡之敗的一個原因是袁紹不能有效處理兩大集團的關係;但是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袁紹本人的性格。據《三國志·魏志·董二袁劉傳》記載:“(袁)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皆此類也。”說明袁紹是一個多疑且妒忌的人,所以對田豐這樣提前勸過他的人,他總擔心人家會看他的笑話,再加上逢紀煽風點火,最終決心殺了田豐。

    據記載:“逢紀憚(田)豐亮直,數讒之於紹,紹遂忌豐。”可以看出,袁紹是一個沒什麼大的政治智慧的人,對於手下人的互相攻擊,他作為主君需要做的就是平衡,而不是別人一說,他就立刻表現出認同的樣子。

    田豐劇照

    等到官渡戰敗之後,袁紹說:“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而且逢紀此時又誣陷田豐:“豐聞將軍(翊之注指袁紹)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於是袁紹就殺了田豐。田豐就是看透了袁紹的為人,才會認定袁紹會殺了他。

    逢紀其人

    逢紀這個人是跟著袁紹從洛陽逃到河北的,但是他似乎不屬於潁川和河北任一集團。

    大家看,他誣陷了河北的田豐,似乎應該屬於潁川集團;可是在袁紹死後,他又和河北的審配混在一起支援袁尚。據記載:“或有讒(審)配於(袁)紹,紹問紀,紀稱:‘配天性烈直,古人之節,不宜疑之。’……紹善之,卒不發配。配由是更與紀為親善。”有人向袁紹進讒言誣陷審配,袁紹問逢紀怎麼看?逢紀這會又誇獎了一番審配,讓審配度過難關,所以這之後審配和逢紀關係更好了。

    可是逢紀畢竟間接殺死了河北的田豐,審配肯定不開心。後來等逢紀奉袁尚命去袁譚處出使,趁著機會審配給袁譚寫了封信,說逢紀是“兇臣逢紀,妄畫蛇足,曲辭諂媚,交亂懿親,將軍奮赫然之怒,誅不旋時。”於是袁譚就殺了逢紀,審配也算是為自己的同志田豐報仇了。

    結論

    綜上所述,翊之認為田豐的悲劇就是他的主公袁紹此人有野心,但是政治手腕不足,不能有效的控制手下兩大集團的矛盾,任由其發展,最終不僅害死了手下人,也害死了袁家。

    這裡是翊之讀史,感謝您一閱!

  • 5 # 這個歷史不簡單

    背景:

    田豐是袁紹手下的謀士,可以說袁紹的成功田豐有很大的功勞。但袁紹卻不這樣認為,袁紹覺得自己的成功,是因為自己英明神武,因此逐漸傲慢起來。

    當初曹操親率大軍東征劉備的時候,田豐認為曹操是袁紹在北方最大的敵人,這是偷襲曹操後方的好時機,於是勸袁紹趁曹操後方空虛偷襲他的大本營許昌。

    奈何袁紹不聽拒絕了田豐的請求,田豐沮喪的走出屋後,以手杖連連擊地,痛心失去這攻打曹操的天賜良機。因此曹操兵至徐沛,把劉備打得大敗,劉備逃脫後,北上投靠了袁紹。

    袁紹不停勸阻:

    當曹操逐漸做大後,袁紹這才著急了,於是準備南下攻打曹操。可攻打曹操的最佳時機已過,現在曹操正盛,不可與之硬碰,於是田豐勸阻袁紹不要南下。

    袁紹對田豐非常氣憤,老愛跟自己對著幹,於是不肯聽勸,非要南下。田豐極力勸阻,袁紹氣憤之下將田豐抓來關了起來,結果可想而知,袁紹大敗。

    田豐之死:

    袁紹又是一個外表寬容文雅,喜怒不形於色,頗有大將風度,而內心卻多猜忌,嫉賢妒能,妄加陷害之人。

    因為袁紹沒能聽取田豐的勸諫、阻止導致袁紹一次次的失敗,袁紹臉上很掛不住,啥都讓你田豐說準了,恰巧證明了袁紹的無能,因而要殺掉田豐。

    袁紹作為統帥,面對失敗,為了穩定局面必須有人出來承擔責任。但這責任不能袁紹來承擔,不然袁紹的權力會大打折扣,不利於以後的指揮控制,因而讓田豐背鍋。

  • 6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袁紹在預感到曹操,未來將是自己的一個強敵時,決心進攻許都,以前曾經勸他攻打許都的田豐,這個時候卻不贊成他馬上進攻,他說:“現在許都已經不是空虛的了,怎麼還能去襲擊!曹操兵馬雖然少,但是他善於用兵,變化多端,可不能小看他,我看還是作長期的打算。”

    袁紹一聽,田豐的話全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就沒有聽田豐的話,田豐一看情形,再三勸諫,袁紹認為他擾亂軍心,把他下了監獄,他向各州郡發出文書,聲討曹操。

    後來果然如田豐的預測那樣,袁紹官渡大敗,損兵折將,在獄中的田豐,預感到袁紹兵敗迴歸,就是自己命喪之時,田豐為什麼會有這種預感那?筆者認為,田豐瞭解自己的這位主公的“脾性,”袁紹是個心胸狹隘之人,官渡新敗,必定會遷怒會自己,在加上袁紹小人身邊的中傷,田豐必然難以全身而退。

    《三國志》初,紹之南也,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繫之。紹軍既敗,或謂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果不其然,袁紹回到冀州沒有幾日,就將獄中的田豐殺害了,筆者現在針對這個問題,闡述一下田豐在袁紹兵敗後,預感到自己命不久矣的原因。

    第一,田豐深知袁紹心胸狹隘,剛愎自用,兵敗官渡,必將失敗歸在自己的身上,遷怒於自己。

    袁紹是一個勝利歸自己,失敗歸別人的一個人,田豐作為袁紹的謀臣,早都看透了袁紹這個人的本質。

    早在袁紹擊敗公孫瓚之後,拿下了河北,袁紹就拿這些成就自誇自擂,但是事實上,袁紹能夠平定河北,田豐乃頭功,但是袁紹這個人愛把功勞歸自己,所以很少提及田豐的功勞。

    另一件事情是,曹操已經平定中原地區,開始挾天子令諸侯了,但是曹操根基未深,立足未穩,田豐看到這點,便向袁紹上諫,希望袁紹能夠此時兵發許都,搶奪天子,挾天子,令諸候,但是袁紹以自己兒子的生病照顧為由,並沒有採納田豐的意見,致使延誤戰機,田豐看到袁紹這樣做,心裡不滿情緒驟然而出,發了幾句牢騷,但是這幾個牢騷卻被袁紹聽到,袁紹聽後,惱羞成怒,致此開始慢慢疏遠田豐。

    所以,田豐作為袁紹手下幕僚,早已看透了袁紹的為人處事,袁紹不是一個能夠知錯就改,虛心納諫的明主。在加上田豐先前於袁紹之間的個人矛盾,田豐就料定袁紹兵敗回城,自己必定命不久矣。

    第二,田豐深知袁紹親小人,遠賢臣,袁紹身邊奸臣當道,料定自己必不能苟全。

    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身邊竟是逢紀、審配、郭圖這些人,這些人全然都是紙上談兵之輩,都不可大用,但是袁紹卻聽只,用之。致使官渡大敗。

    本身這些人爭權奪力也就罷了,但是他們還對袁紹身邊的賢人進行打壓,陷害,袁紹遠離沮授,許攸出走,張郃和高覽叛逃,就是這些“奸臣”的傑作,致使官渡大戰最關鍵的時刻,袁紹無人可用,

    袁紹在兵敗官渡後,曾經後悔過沒有聽取田豐之言,此時小人逢紀突然進言,中傷田豐,說田豐在獄中,看到袁紹兵敗,對袁紹一頓冷嘲熱諷,袁紹一聽,大怒,田豐先前就因為“剛而犯上”和袁紹產生了極大的矛盾,這次“前仇加舊恨,”使的袁紹沒有靜下心去核實這個事情,就匆匆將田豐殺害。

    所以說田豐早已看透袁紹的用人機制,只會重用那些溜鬚拍馬之輩,對於那些賢人異士,都是遠離和排斥,在加上身上這些小人的嫉賢妒能,就更沒有賢士的立足空間,

    官渡新敗,逢紀、審配、郭圖這些人,會想辦法把責任推到賢人的身上,作為賢人的一員,田豐在獄中已經預感到,會有人中傷自己,已經接受了這個結果。所以在獄中,田豐能夠很坦然的和身邊的談起這個話題。

    第三,田豐深知官渡大戰時,許攸出走,張郃高覽叛逃,眾叛親離使的袁紹失去對局勢的判斷,自己作為幕僚之一,袁紹必定遷怒於自己。

    ——許攸出走:官渡之戰的時候,作為幕僚中,僅存的還有點能力的許攸獻計於袁紹,讓他直取許都,但是袁紹不聽,剛愎自用,只想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曹操,許攸一聽,還想勸袁紹,但這個時候,鄴城有人給袁紹送來一封信,信中說,許攸的家裡人犯了法,已經被當地官員逮捕起來了,袁紹看了下信,把許攸狠狠責罵了一頓,許攸這下又氣又恨,心想自己為你出謀劃策,忠心耿耿,最後卻落了個獻計不用,家裡人還被逮捕的結果,許攸一氣之下,連夜奔出袁營,投奔曹操去了。

    曹操有了許攸的幫助,知道了袁紹的軍事部署,連夜偷襲烏巢,使的袁紹失去糧食補給,最終敗給曹操。

    《漢晉春秋》:許攸說紹曰:“公無與操相攻也。急分諸軍持之,而徑從他道迎天子,則事立濟矣。”紹不從,曰:“吾要當先圍取之。”攸怒。

    ——張郃高覽叛逃:在官渡之戰最為重要的時刻,張郃等部將勸袁紹重兵守護糧倉之地烏巢,但是袁紹身邊的幕僚郭圖則反對,讓張郃率重兵攻取曹軍大營,這樣曹軍必然會回來守衛大營,烏巢之危必解,結果,袁紹聽了郭圖的,沒有聽張郃等人,致使烏巢被破,糧食盡毀。

    郭圖一看兵敗,害怕袁紹追究自己獻計失敗的責任,於是就誣陷張郃高覽等人,說張郃等人對袁紹的用兵之策進行了抨擊和冷嘲熱諷。張郃在攻打曹營的時候,見袁軍兵敗已成定局,也聽到郭圖在袁紹處對於自己的中傷,害怕自己被袁紹追究責任,就力勸高覽和自己一起投降了曹操。

    謀士出走,將領叛逃,大軍又大敗於曹操,使的袁紹失去冷靜,對自己身邊的幕僚開始逐一懷疑,在獄中的田豐也成了袁紹懷疑的物件,袁紹一方面痛恨自己手下人的臨陣倒戈,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內部的人在重蹈覆轍,叛逃到曹操處。

    袁紹深知手下的幕僚既然不能為自己所用,也不能為被敵人所用,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除之而後快。所以說田豐必死無疑。

    總結:田豐深知袁紹的為人,也知道袁紹並不是一位明主,一方面袁紹身邊小人當道,排擠打壓賢人,另一面,袁紹不用自己,也不讓其他諸侯用,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自己一死了之,所以說田豐在獄中時,早已看淡自己的身死,畢竟早死,早解脫。

  • 7 # 熱心市民宋閔皓

    兩種因素結合,一是官渡之戰袁紹敗北袁紹已無顏面對田豐,田豐一天在世我袁紹就落個不聽忠言之人。二是官渡之戰被你田豐預測中,在我大軍大戰之前你田豐亂我軍心,被你田豐烏鴉嘴說中。也是要殺你。

  • 8 # 昭昭影視娛樂精彩片段

    官渡之戰不論袁紹是勝是敗,都會殺田豐。田豐預言正確,至多是袁紹動手的導火線。袁紹的性格是不可能容忍田豐的,也因此對田豐早有殺心。在那個時代跟錯了主公,要麼順從,要麼遠離,不然結果就是個死。田豐的忠誠和才能是無法改變他人的性格的。忠言逆耳,田豐並不是不能預見自己的結局,只是忠於主公寧折不彎的性格是不會使他阿諛奉承只說主公想聽的順言的,更不會做出擇木而棲背棄主公的事情。有才能的直臣遇到這樣的主公一開始就是取死之路。這也正是田豐自己選擇的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年輕人不願意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