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海
-
2 # 逢春186177958
我分析原因大致有二:1、元曲是元雜劇內出現的文學樣式,一般只有觀看演出的有錢有勢的人才能接觸到,一般老百姓就很少有人問津,故流傳受限。2、元曲很多口語化,甚至方言詞語在曲中出現,沒有唐詩宋詞精煉,讀起來朗朗朗上口,不便於理解和朗讀背誦,也就限制了它的影響力。由於這兩方面原因導致了很多人對原曲不夠理解和熟悉。
-
3 # 網暈者
元曲焉能與唐詩宋詞比肩?元曲多俚俗之詞,市井氣特重,讀之令人糊塗,當然也有少數作品,如王西廂的離別,竇娥冤的六月飛雪,皆是出自肺腑的表抒和吶喊,但今人讀元曲,不及讀唐詩宋詞通爽,總覺纏彎裡曲,小家子氣撲面。再者篇幅長,擇其片斷反覺無那。後來,民國崑曲京劇,其中精彩唱詞,反覺比元曲更能令人動容,最傑出的可算《鎖麟囊》,從始至末,精采紛呈,文辭美不勝收,唱來令人迴腸蕩氣,竊思系民國文人中的高手所作,經程硯秋樂譜完之,這也是元劇元曲後的值得稱道的後繼者,當然其中不乏唐詩宋詞的滋養。
-
4 # 小俠記
我是【小俠】,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的疑問可能是很多人的疑問,同為某一時代的主流文學形式,為什麼我們對元曲的熟悉程度不如唐詩宋詞?
在我看來,不是我們不熟悉元曲,而是沒有意識到,“哦,原來這也是元曲啊!”
一、什麼是元曲?元曲,顧名思義,就是元代的曲子。具體來說,元曲包括劇曲和散曲。劇曲就是雜劇的曲辭,雜劇里人物唱的內容就屬於這部分。散曲是繼詩詞以後的新詩體,有小令和套數之分。
題主所舉的例子是元曲中的散曲,散曲中的小令,只是全部元曲中的一小部分。
二、散曲之外的元曲也許你很熟悉的。元曲中,除散曲外是劇曲,包括當時北方的雜劇和南方的南戲。
現在的戲曲很多都是由元曲發展而來的,也許現在很多人像我一樣沒有真正去聽過戲,但一定聽過這些故事。
《竇娥冤》是元曲。
竇娥臨死前發了三樁誓願——血飛白練、六月降雪、抗旱三年。現在人們常說“比竇娥還冤”,說明大家還是挺了解這個故事的~
《黃粱夢》是元曲。
做著黃粱飯睡著了。蒸一頓飯的功夫,夢到自己考取功名、榮華富貴,醒了啥也沒有,都消失了。世事大夢一場,說的就是這個。
《趙氏孤兒》也是元曲。
為了救趙氏孤兒,程嬰把自己的孩子都殺了。妥妥的悲劇,我們現在也或多或少聽過。
這樣的例子還挺多的。
三、為什麼會感覺元曲沒有存在感?這是因為元曲呈現的方式跟原來不一樣了。
我們看唐詩宋詞,都是寫在書上的。多讀書,知道的唐詩宋詞也就越多。
但元曲不一樣。散曲之類的我們能在書上讀,而另一部分是在戲曲裡唱出來的。有些聽過了,但沒把它們跟元曲聯絡起來,就會感覺元曲沒有存在感。實際上人家已經偷偷進入你的視野了。
另外我們現在聽戲比較少,不像古人常常聽戲,所以對這種文學形式的瞭解比不上原來了。
-
5 # 伊沭陽
為何華人對元曲的熟悉程度遠不如唐詩宋詞?個人感覺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歷史背景
元朝是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第一個非漢族統治的強大帝國,其統治時間很短,共89年。元曲是蒙古族上層貴族喜愛的文娛專案,帶入中原從時間上也做不到全面流行,更做不到讓老百姓放棄原有的唐詩宋詞等璀璨思想,轉而接受外族的喜好,缺少一定的積澱時間,所以很多人並不瞭解元曲。
2、文化背景
唐詩宋詞作為當時中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最璀璨的高光時刻,受到上至君王,下至庶民全方位的推崇與傳播。當華人還沉浸在祖輩留下的輝煌之中,其文化的認可與自信心是很難再接受其它外來文明的侵擾的,所以沒有被廣泛流傳,也是情有可原的。
3、政F體制
作為當時人口最大的漢族,卻是末等公民,其執Z核心層為蒙古族,雙方缺少平等對話的機會,也就很難建立文明交流的橋樑。元曲作為蒙古原生態文明的表現形式,引入中原後就只限於在元朝貴族階級之間生存流傳,外人難以深入瞭解它。
4、傳播方式
在造紙術與印刷術普及的唐宋時代,唐詩宋詞透過一張紙就可以獲得最廣泛的傳播,不但有利於留存,而且傳授的方式也簡單;元曲的表現形式必須是劇本結合人物,場地,道具來進行表演,才能達到更完美的藝術展示效果,其複雜性並不利於更快,更有效的留存與傳播。
5、傳播成本
從第四點來看,唐詩宋詞一張紙就可傳播的成本非常低,有利於在最廣大的人群裡面進行傳承,所以老百姓會了解的更多,流傳更廣;原曲的傳播成本非常高,除了需要場地,還需要道具和演員,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有錢人家才請得起,看得起,所以元曲就缺乏更廣大的群眾傳播基礎。
文化要發光,首先要得到更廣泛群眾的喜愛,要獲得最廣泛人員的傳播才能為大眾所熟悉。而以上幾點就是造成唐詞宋詞更為華人所熟悉,元曲卻瞭解不多的主要原因。
-
6 # 華軍abc
唐詩宋詞元曲,我們後人為什麼對元曲的熟悉程度遠不如唐詩宋詞?(像我個人,只記住了兩首元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雖然不如唐詩宋詞那麼有名,但他最接地氣,販夫走卒都能哼唱幾句,俚曲散曲都是士大夫眼裡的下里巴人難登大雅之堂,然而他好也就好在這難登大雅,他設有那麼多的格律限制,可以隨心所欲的抒發自己的情感,雖然句子鬆散了一點,卻能恰如其分的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正如題主所說:像我個人,只記住了兩首元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正說明了這兩首元曲的經典與流行。
那麼,唐詩宋詞與元曲的主要區別有哪些呢?
其一,他們形成的時代不同。唐宋元三個朝代不同,自不消說;
其二,他們的格式不同,唐詩講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韻。宋詞,體式靈活,又稱“長短句”。元曲繼承了唐詩和宋詞的主要特點,只是更加靈活一些。
其三,產生的背景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詩是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統和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誕生的。
唐人總結了詩經和樂府等前人詩歌的成就基礎上,將詩歌的格律進行系統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詩的創作有一個相對固定的體式。為了區別於以前朝代的詩歌,史稱“新體詩”。
宋詞是在唐詩以後形成於青樓樂坊,用來和著音樂進行演唱的,由於有固定的曲式(又稱“詞牌”),所以將創作宋詞稱為“填詞”。
元朝以後,蒙古人統治中國,對漢族的知識分子實施打壓政策,很多文人鬱郁不得志,於是,轉入到民間戲曲的創作中來。所以,促進了元曲的大繁榮。
下來,我們說說我們後人為什麼對元曲的熟悉程度遠不如唐詩宋詞?
其中有六個主要原因:
1.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
唐朝國力強盛,文人地位也很高,使得唐詩在唐朝長時間繁榮;宋朝經濟發達,文風開放,各類優秀詞作品應運而生。但是元朝則不同了,因為是遊牧民族統治,注重畜牧業與農業,輕視文人,並且各類制度嚴苛,這極大地限制了元曲的發展。
2.唐詩、宋詞的文學地位
在古代,詩詞是可以作為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依據的,並且詩詞是較高的文學形式,能很好地體現作者的才華。它們在文人階層、統治階級具有更高的地位,而元曲更多是底層民眾的娛樂形式,得不到文人們的重視。
3.唐詩宋詞的傳播時間和範圍
唐詩自漢魏開始,並經唐朝的發展,前後發展了共六百餘年,唐詩不僅深入各個階層,甚至傳到了日本等國;宋詞自南唐李煜時興起,至南宋滅亡,前後繁榮了三百餘年,被各個階層所認可。而元朝一共只延續了不到一百年,元曲的傳播也主要在底層人民中,這是無法與唐詩宋詞相比的。
4.唐詩宋詞背後的文人群體龐大
唐朝的文人們將各個題材的詩寫到了極致,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小民生活,唐詩幾乎都包含進去了,唐朝詩人數量很多,自然能誕生許多優秀的詩作;因為難以在詩上超越前朝,宋朝文人們就將詞寫到極致,宋朝人口龐大,文人數量是元朝不能比的,優秀的詞作品也是數不勝數。
但元朝歷經戰亂,人口數量和文人數量都較小,誕生的優秀作品自然較少了。唐詩宋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學的頂峰,是後人難以逾越的。
5、文學藝術水準比較
就文學藝術水準來說,元曲和唐詩宋詞對比,還是不能比擬的,元曲不僅沒有唐詩宋詞高雅,而且藝術水平也沒有多少超越。元曲是宋詞的延續,其特點是詞的基礎上的通俗化、口語化。它不同於詞的產生對於詩的格式的明顯區別。雖對後世戲曲有影響,但它沒產生對詞的超越性的成就和更顯明的曲別、建樹,其仍屬於詞餘、詞尾。
元曲屬於民間小調,通俗直白,普白老百姓都懂,都會吟唱,不需要多高深文化修養,元朝統治階級馬上民族,多數都是沒什麼文化的人,所以對這種民間小調頗為欣賞,這對當時推廣元曲廣為流行也算是一大助力!
但文人雅士們卻頗不以為然,但當時的文人多屬漢人,按現在話來說這些文人雅士都是些沒有話語權的人,所以不能阻止元曲在元朝的大流行,當然元朝過後到明朝又是漢人士大夫主政,肯定又對唐詩宋詞力捧,哪怕是清朝同屬馬背民族,但滿人從上到下都喜歡漢化,所以元曲當然漸行漸遠。
6、很多元曲作品具有諷刺性影響了推廣和受人關注
元曲作品大多帶有諷刺性,在和諧社會,比較少人關注這些事情,官方當然也不願意去推廣。
元朝統治階層將普通民眾分成四等。漢人作為最底層,很難進入統治階層。自身社會地位低下,而朝廷腐敗不堪,敢怒不敢言,諷刺就成了家常便飯,當然也意味著階級對立。那時的漢人很難參與社會建設工作,自己能有口飯吃就不錯,在階級壓迫下,各個階層是封閉的,沒有上升的通道,階層固化。無法參與建設和改變命運,普通百姓所能做的也只有諷刺和反抗。所以元朝不到一百年就滅亡了。
唐詩五萬多首,境高界寬,是唐王朝雄偉的國度派生出來的,它代表了唐的偉大和璀璨。宋朝之初(北宋)也很偉大,但它比不上唐的雄渾壯闊,宋的命運坎坷澀蹇,所以宋詞風度跟國度一樣,博廣氣度稍遜唐詩。元代屬於少數民族統治漢人,其統治階級殘暴反動性質影響了元代文藝包括元曲的提升發展。元曲與時代同步,白話成分興起,所以其韻味和曲深意味比唐詩宋詞就淡了些。
因為上述原因,元曲雖然也有優秀的作品存在,但總體上的影響力是無法與唐詩宋詞相比的。為此,我們後人對元曲的熟悉程度遠不如唐詩宋詞。
-
7 # 風自雅
中國的傳統文學,不能自我對比,面臨是《以經濟為中心》《物質文明》的主導地位。偏離《精神文明》,中國古文學放置邊沿。尤其是這網路時代,智慧手機的普遍,書籍遺忘, 70@80後的打工主力軍,更沒多少真正讀大學,九年義務教育就不錯了。也就以唐詩,為主,宋詞零星,元曲很少見。手機寫評論,天天翻新,如看電話號碼,這些就是原因。
-
8 # 嶺外榕邊客
首先就是政治性的原因,這方面主要體現在唐朝是一個比較強大的王朝,宋朝文化比較繁榮,而元朝是外族所建立的王朝兼時間又短。所以體現在唐詩裡面,更多的是一種熱情與奔放,一種壯志豪情;而在宋詞裡面,是因為經過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宋朝為了一改當年的武夫當國的局面,採取了修文偃武的政策,從政治層面上引發了文化的大爆發;而元朝為了鞏固他的統治,不管從政治層面還是從文化層面上,對漢族特別是漢人的文化進行嚴格的打壓。這也就導致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場面。
其次從創作群體而言。唐詩的創作群體雖然是一批文人,但是尚未減去功名但自馬上取的豪情壯志。所以我們讀來更多是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的引導;而宋詞的文人更多的偏向於文文的格調與格律方面,雖然有豪放派的詩人,但總歸是少數,大部分屬於婉約派的代表,所以更多的個人感覺是有種無病呻吟的感覺,或者說負面的情緒比正面情緒要多;到了元曲這裡那就更不用談了,因為受到統治階級打壓,導致文人在創作的時候要注意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整個元曲是偏向下層社會之間的戲曲文化,而戲曲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難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在歷史長河中,很難留下關於他的痕跡。
最後從詩詞曲的篇幅而言。唐詩格律詩較多,讀起來朗朗上口,篇幅較短;宋詞相對來說就已經比唐詩要字要多很多,所以就時下而言,對於宋詞的背誦和記憶遠遠小於唐詩;至於元曲就更不用說了,基本上篇幅都是比較長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看唐詩裡面最容易被人記住的是絕句,但古詩又很不容易被人記住,因為太長了。比如同樣是李白的詩,我們更多的能夠背誦他的明月出關山,蒼茫雲海間。而不是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全篇。再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但是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我們都很容易記住。
綜上為筆者的一點淺見,博方家一笑。
-
9 # 霜華滿袖1
唐宋是傳統文人的黃金時代,既有施展政治抱負的空間,也有尊重文化的社會環境。詩人詞人大多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背景,所表達的內容,往往是文人雅緻、公子情懷或建功立業的豪邁、歸隱山林的嚮往。
而元朝文人大多已淪為普通百姓,其作品往往寫一些百姓可以理解的淺顯輕快,而表達出對歷史和現實無奈的灑脫。所以元朝的文人雖然大多窘迫困頓,卻自有瀟灑意氣。雖多有嘆息唁弔,卻少有憤怨;雖多寫兒女綺事,卻少有哀苦。這樣一番滋味,也頗為可觀。
因此唐詩宋詞在思想格局上明顯更高,在心意上也與後世文人更為契合,文學雕琢的水準也遠勝元曲。因此更受後世宗法不足為奇。
加之歷史原因導致的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足和應試教育的極度侷限和教條,元曲傳播有限,受眾稀少也就更加不足為奇了。
-
10 # 我就想看名字能有多長
非要把唐詩宋詞元曲的流傳度區分的話,那就要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了。
唐詩之所以是唐詩,是因為詩這一文體在唐朝達到巔峰鼎盛階段,得到最大的發展。得益於政權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政治的開明、便捷的交通都給了詩人極大的發展空間和生存資本。三百年積壓的創作源泉一發而不可收拾,創下了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蹟。因為漢賦這一文體的篇幅過長,流傳中難免失誤,而唐詩大多有韻律可循,篇幅不長,對記憶要求不高,鄉野村夫聽了幾遍也能朗朗上口,因此廣泛流傳,時至今日,仍有大量律詩愛好者,不得不說唐詩影響力之大,貢獻之高,傳承之久,影響之深,歷朝歷代無出其右。
宋詞在兩宋的三百年期間得到極大的發展,政治開明、經濟繁榮都為文學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外患又刺激了文人的創作熱情,佳作頻頻,名篇輩出。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普通民眾的富足,流傳甚廣的作品就是名片,受到上之廟堂下至歌姬的歡迎與傳唱,傳世之作頗有漫天星漢之勢。
在文體上,詞牌突破了五言七言的限制,但是依然利用歌詠的形式,賦以新的節奏和韻律,形成多種多樣的詞牌格式,相比唐詩的格律各字數限制,宋詞的要求也開始變得寬鬆,相對自由,這就給了更多文人創作的靈感,擴大了創作的空間,同時也催生了與唐詩相比更多的流派。自此詞成為能與詩分庭抗禮的另一個文體,得以流傳。
元曲雖然很多詞牌,但是少有立意甚高的作品,和之前的漢賦唐詩宋詞比起來更是通俗易懂,有些作品近乎白話村言,更是令人感嘆戰爭尤其是異族侵略對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傷害之深!
唐詩、宋詞、元曲,從立意上看,唐詩勝於宋詞;從內容上看,宋詞更加豐富;從遣詞造句的嚴謹程度看,唐詩略勝一籌;從流傳度來說,宋詞佔了個廣,唐詩佔了個長。從創作角度來說,唐詩格律嚴謹空間稍小,宋詞格律更多空間更大;從創作量看,全唐詩共4.2萬餘首,實際考證流傳至今的應為5.5萬餘首,作者2800餘人,全宋詞2萬餘首,作者1300餘人;但是有另一個情況,20世紀末,北大編了一套全宋詩……詩歌作品27萬餘首。而在這些浩如煙海的詩詞之下,元曲就相形失色太多了。
只能說詩這個文體太牛了,詞牌相形見拙。清朝之後的詩文,不提也罷。
像我個人,只記住了兩首元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回覆列表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雖然我們常說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但我們經常背誦的還是習唐詩宋詞為主,很多人知道漢賦,元曲四大悲劇,明清小說四大名著,但真正看完的有幾個?
藝術沒有高低貴賤,都是一樣的中華文化傳承。但是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面對當今流行的速食文化,剪短好記,朗朗上口才是最主要的。如果太長或者平仄難懂,這對社會的普及和人們獲取的意願是非常不利。
總之,文化不能斷,還得培養,但是還得兼顧受眾和能力,所以導致我們只會背誦其中的幾句或者幾段,對藝術形式理解起來也就難免出現偏差和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