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好回答,開國皇帝才能追封為祖,唐朝開國皇帝是其父李淵,李淵起初在太原起兵反隋,他才是開創唐朝的第一人。李世民是李淵其中的一個兒子,他協助李淵反隋,南征北戰立下了不世之功,後來李淵稱帝,但李淵沒立李世民為太子,也可說當時李世民沒資格接班,李世民果斷髮動玄武門之變,奪得皇威位。

    李淵也就是唐高祖,而李世民只能稱唐太宗。

  • 2 # 風的導航

    謝邀。雖然各朝代都是以開國之君稱其祖,後世稱其宗,但是也不盡然,你就說唐朝吧:唐高祖追封父親,祖父屬正常之舉。但是唐朝還有二人,唐玄宗追封李熙(唐獻祖)追封李天熙(唐懿祖)包括明元清都有此類事情,不能一概而論。所以這個廟號不能完全肯定皇帝的做為.功績.能力.貢獻。唐代天子九廟世祖李虎,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位列其班,其餘之人遷出。李世民即是半個開國之君,也是守城之君,也不能說李世民打下多少天下,如果真是這樣,李淵不會把太子之位給李建成。而且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也是一樣立下汗馬功勞,戰死沙場。所以給李世民廟號(宗)也是很合理的。謝謝閱讀。

  • 3 # 漫卷詩書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介紹一下,跟這個問題有關的兩個名詞——諡號和廟號。

    諡號,是根據某人生前的事蹟影響進行綜合評價,基本上是“蓋棺定論”。廟號,也與此相似,是一種死後的稱謂,但也略有不同。

    "廟"字,《說文》解釋為:"廟,尊祖貌也。"宗廟是祭祖的場所,帝王的宗廟,也就是所謂的“天子七廟”中供奉的祖先,除了諡號之外,需要有一個廟號。而廟號的用字少不說,而且都是褒義的。於是,對得廟號的人的要求,那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諡號、廟號中國自古就有,廟號似乎稍早,如商朝有廟號“高宗”的武丁,但幾乎沒有諡號。根據傳說,諡號是從周公旦制定禮儀、規定“諡法”以後,才開始加諡號,如周朝的周文王、武王等都是諡號。而李世民的“太宗”,就是廟號而不是諡號,李世民的最初的諡號是“文”。

    漢朝建立後,正式恢復周朝諡法,並被後世沿用,一直到民國時期。當然,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個人以為,遲早會有人提議恢復“諡法”。

    兩漢的皇帝,多稱諡號而不是廟號。原因很簡單,當時還是嚴格按照古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廟號。無論地位高低,都得按運行了近千年的規矩來。基本上只有貢獻卓著者,才有廟號,哪怕你是皇帝也不行。

    這也是有朋友問——為什麼隋唐以前,皇帝多稱“什麼什麼帝”,很少稱“什麼什麼祖”或“什麼什麼宗”的原因。不是不想那麼叫,實在是有“廟號”的太少,大部分皇帝只有“諡號”,自然也就沒法叫他們“什麼祖”、“什麼宗”了。

    單以兩漢論,這個奠定“漢族”名稱的朝代,西漢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他們分別是“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文皇帝”劉恆、“世宗武皇帝”劉徹,以及不太出名的“中宗宣帝”劉詢,即劉病已。

    南北朝時期,慢慢地,不論皇帝傑出不傑出,有無貢獻,基本上都有廟號了。更為甚者,南北朝開始,除了被廢的皇帝(如南朝劉宋的前、後廢帝),一般都有了諡號和廟號。

    到了隋唐以後,尤其是五代開始,廟號基本爛大街了。這也是明清時候,大部分皇帝不再稱“廟號”而改稱“年號”的原因之一。如有人說“清世祖”、“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您可能會聽蒙圈,換成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您一準兒知道。

    接下來,正式進入所提問題——

    太祖,其實通常情況下,是“太祖高皇帝”,一般是用在創基立業者頭上。但是,創立基業者,並不一定就是第一代皇帝,比如魏太祖就是曹操而不是曹丕。再有,我說“通常情況下”是“太祖高皇帝”連著,當然就有特殊情況。而恰好,今天涉及到的“唐高祖李淵”,就是一個廟號特殊的開國皇帝。

    其實,李唐王室,是從李淵的祖父李虎那代,襲封唐國公爵位時算的。至少,在開國之君李淵看來是如此。因此,李淵登帝位後,追尊祖父李虎為太祖,父親李昞為世祖,李淵就只能當高祖了。

    其實,李淵在此耍了一點“雞賊”。——從西漢劉邦起,一般“太祖高皇帝”是指創業之君。比如劉邦,其實是“漢太祖高皇帝”,或者是“漢高帝”,只不過後世說習慣了,就成“漢高祖”了。而李淵雖然將祖父追尊為“太祖”,卻是“景皇帝”,把“高皇帝”的名號,留給了自己這個唐朝的實際建立者,就是“唐高祖”了。但李淵這個“高祖”的稱號,卻有點小瑕疵,因為它不是“太祖高皇帝”。

    至於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稱其廟號為“太宗”,也是其父祖輩廟號的原因。雖然,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太祖”和“世祖”,已經被他老爹給了李世民的祖父和曾祖父。就連老爹自己,也是退一步,“委屈地”只用了“太祖高皇帝”的後半部分。再者,給其他的“什麼祖”,不足以顯示其功績,俗話說“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嘛!所以,當給李世民上廟號時,他的兒子,後來廟號“高宗”的李治,不得不考慮以上各種因素。最後,也算是找了個折中的辦法——給自己的父親上號“太宗文皇帝”。

    最後,再說點小常識。在唐代的一些書籍裡,很多時候,會出現“文皇帝”或“文帝”,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駕崩以後,最初的諡號加廟號,就是“太宗文皇帝”。後來逐漸被加長,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諡“文武聖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寶8年,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公元754年,“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天寶13年,又被加諡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自商代起有廟號的說法,周朝以諡號取代之,到漢朝又被繼承了下來。

    廟號議定,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然後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就成了各個朝代的皇帝世系了。

    比如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實際上廟號是太祖,但是司馬遷那會就叫漢高祖了,所以以後的人也跟著這麼叫。實際上,廟號“太”的功勞要比“高”要大,一般廟號“高”,都是宗的級別,比如唐高宗、清高宗等。唐高祖李淵,他把“太祖”的這個廟號給了他的爺爺“李虎”,把“世祖”的廟號給了他的父親“李昞”,輪到他,只有“高祖”了,總不能定一個“中祖”吧,沒那麼叫的。

    禮法有著嚴格規定,皇帝駕崩後,由後世皇帝和群臣共同議定大行皇帝的廟號,非常嚴格,還有一個昭穆制度,是西周宗法社會重視祭祀的一個表現,不是誰想加什麼廟號就加什麼廟號的。唐太宗駕崩時,由他的兒子李治和群臣共同議定的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

    在大一統王朝中,特別重視禮法制度,所謂文治斐然,武功赫赫。那麼文治斐然的朝代,自然對禮法這種最能夠顯示出文化逼格的事看重了,而且六部裡還專門設定了一個禮部,都是宿儒大家才能做的一個官,主要管的事,就是禮教的各種名分。

    所以,大一統朝代,沒有誰亂取廟號的,會被人笑沒文化。比如西晉和東晉,本來源流一脈,卻議定了兩個太宗,就讓人笑話了。還有南朝宋文帝,賓天后廟號是太祖,可是他不是開國皇帝,開國皇帝是武帝劉裕,這樣也被人笑了。至於那些不是正統的小國家,廟號取的一塌糊塗,一個小朝代也有好幾個祖,就更讓人發笑了。不過這都是皇家的事情,與升斗小民無關。

    唐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統朝代,這些朝代對於廟號的選擇都是很慎重的。所以,太祖開創基業,太宗經天緯地,其他各種宗繼往開來,這是很正常的邏輯,唯一的2個BUG是元世祖和明成祖。元世祖還好理解,太祖太宗是他爺爺和伯伯,都已經用過了,到他這裡他建立了元朝,按功勞符合祖的級別,但是沒有合適的廟號可以選, 就定了個世祖。

    現在說說明成祖。其實明成祖是被改過的。在嘉靖之前,他的廟號一直是明太宗。嘉靖皇帝少年老城,以外藩入繼大統,他想尊他的生父為皇考,可是為當時的大臣不許,於是皇帝與大臣們之間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大禮議之爭”,最後還因為這件事死了不少的人。

    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在朱厚照挑戰文官集團失敗,落水生病而死後,被文官集團以武宗遺詔的名義迎為新君。可是文官集團要求時年15歲的世宗皇帝換“親爹”,認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作為武宗的親弟弟來入繼大統,而且不讓他爭辯。少年天子感到憤怒,就在文官集團內製造分裂,經過3年苦戰,鬥倒了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寫《三國演義》開篇詞的楊慎也是因為這件事,被髮配雲南的。

    世宗皇帝贏了還沒完,他想讓他爹興獻王也入祀太廟,可是當時太廟已經滿了。

    太廟正殿中只能供奉七個皇帝,除了開國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親盡則祧”。

    “親盡”就是說,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父為昭,子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這三昭三穆的關係了,就要被“祧”。

    所謂的“祧”就是把牌位從正殿中挪出來,放到太廟後面的偏殿(稱為“祧廟”)中單獨供奉。而開國太祖則“萬世不祧”,不管關係多遠,都穩居太廟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變化,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來的就要去祧廟,世宗皇帝要是再塞進去他爹,就得祧一個出來。論親緣關係,朱元璋之下當然是朱棣和嘉靖最遠,所以如果要祧的話,無疑該把朱棣祧出來。

    他敢祧朱棣嗎?他的膽子再肥也沒有到發瘋的地步。文官其他都可以忍了,把朱棣再祧出來,就真的當明朝文官是空氣了。

    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改為“成祖”,這樣可以使他與朱元璋並稱祖,同為“萬世不祧”之君,在太廟正中供奉。

    這樣,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親緣關係最遠的皇帝,於是就該輪到仁宗朱高熾了。於是興獻王成了睿宗,於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廟,而仁宗則被祧出來放進了後殿。

    朱棣的“成祖”廟號的由來,即是此處。

    至於清朝的三祖之論,則是太祖創立基業,世祖入主中原,聖祖定鼎天下,都算是功勞很大的那種。

    而唐朝的氣象更恢弘,也沒有明朝、清朝的“禮教”的束縛——唐朝重視禮法,而非禮教。稱祖的幾位祖先已經把開創基業的好詞都用完了,一定要加一個太字,只能是太宗了。幸好,太宗也可以經天緯地,也是有開天僻地的大功勞的,也不算委屈了這位貞觀大帝。這樣,太宗文皇帝以同樣的開創基業之功,而得“太宗”之廟號,也屬正常了。

  • 5 # 荊人夜雨

    因為李世民要臉啊,按禮,開國皇帝才有資格稱祖。李世民再牛逼,也不好意思稱祖。

    一些短命小王朝,功業一般,臉皮挺厚,個個都是祖,形同兒戲,其實搞笑而已。大一統王朝裡,只有清朝祖最氾濫。

  • 6 # 犀利的舟桑

    為什麼李世民沒有被追為祖而只是宗?

    扯再多都是虛的,簡單來說 一句話,打天下就是祖,守天下就是宗;

    雖然隋末唐初的天下 幾乎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但是 李世民當時只是秦王,只是他老爹李淵的臣民,所謂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如果沒有後來的玄武門之變,讓李建成得以繼承大位,唐朝廟堂裡的廟號跟李世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天下已經打下來了,李世民後來守土安民的功績再牛X、貞觀之治再亮瞎眼,也只是守成之君的業績,除非從李淵哪兒繼承來的唐王朝,再一次發生了 天下大亂之類的小機率事件,讓李世民再打一遍天下,否則他只能叫 宗。

    這點 清朝的康熙 愛新覺羅 玄燁就比李世民稍微幸運一點,清朝傳位到他這兒都第四代了(入關後是第二代),本來只能是 清X宗的命了,但 三番 沙俄 準格爾 臺灣鄭氏等裂土稱雄,康熙等於是又打了一遍天下,在清朝這個公司裡 屬於二次創業,所以他叫清聖祖。

    而悲催的李世民 ,打天下那麼大的業績,收天下那麼大的成就,但頭上頂著個偏心眼又雞賊的老爹李淵,也只能老老實實當他的唐太宗了。

  • 7 # 歷史春秋網

    中國封建王朝自漢代以來皇帝去世後,要加諡號和廟號。諡號是評價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和德行的,皇帝和大臣都有其諡號,甚至民間也有私加的諡號。諡號的定法有稱頌的美諡,有貶抑的惡諡。美諡如文、景等;惡諡如:厲、靈等。

    廟號,起源於商代,承襲與漢代,漢代廟號是極為慎重的,不是一般的皇帝可以尊廟號的,到了魏晉的時候廟號就氾濫了。祖有功,宗有德,有開創之功的稱祖,有守成之功的稱宗,漢代不是那個皇帝玩得起的,漢代只有四個皇帝採用廟號: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

    魏晉時期廟號開始氾濫的一塌糊塗,比如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司馬懿是高祖,司馬昭是太祖,搞得天下人傻傻的分不清。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帝王的楷模,又對唐朝建立有蓋世功勳,消滅地方軍閥,對外用兵,平定突厥、高昌、吐谷渾、薛延陀,有開創之功。但卻沒能得到祖的廟號。李世民這悶聲發財,不做聲,因為玄武門之變,說破大天去也是篡位,顯擺不得。但是有個人本來也是篡位,也想悶不做聲,結果也被封祖。那就是朱棣,本來廟號是明太宗,那個子孫明世宗嘉靖帝為了把自己的老爹也抬進宗廟追封皇帝,找了朱棣做靶子,說靖難之變實誠開創追認成祖。真是棺材板都壓不住!

    再加上太宗是昭穆制度的重要環節,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相對於唐高祖而言李世民就是昭,而唐高宗就是二世曰穆。

  • 8 # 歷史小清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在建立唐朝時,東征西討,屢建功勳,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卻不是國家的真正締造者,真正建立者唐高祖李淵才是唐朝的建立者。只有開國皇帝或者中途再造江山的皇帝,才能稱祖,一般為太祖,高祖。而他的太宗廟號是所有宗裡面最好的了,也算符合他千古一帝的身份。 唐太宗李世民

    古代最初諡法,廟號極其嚴格,諡號是對死者的一個總結,評價,而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太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

    而中途再創江山或者於江山有大功者為世祖。如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聖祖一般都是為遠祖上的尊號。意為完美。像唐聖祖李耳是老子,聖祖不無不可。

    但像清聖祖康熙那麼厚臉皮的廟號古今皇帝唯他 一人,儘管是子孫給他上的,但稱聖,遠遠配不上。稱祖也就勉強。“祖”是指他開疆擴土“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統一臺灣,又對沙俄的戰爭勝利(但卻割地,戰勝而割地為千古第一人,可能慈禧是和他學的)

    明成祖是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老子(興獻王,即明睿宗)在太廟騰個地方,就把朱棣的太宗變為成祖,把仁宗朱高熾給挪走了。 明世宗朱厚熜

    漢朝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後。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更加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位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

    西漢劉邦的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稱為太祖高皇帝,或者漢高祖(司馬遷稱劉邦為漢高祖,以後多沿用)漢高帝,漢文帝劉恆為太宗(以上兩位的廟號,是景帝劉啟所上)、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這四個都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所認可的)、劉奭(shì)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掌權後為了討好王太后,以元帝時陳湯誅滅郅支單于的功勞上廟號為高宗但後來被劉秀實在看不下去給撤了)、劉驁為統宗孝成皇帝(也被撤了廟號); 漢高祖劉邦

    東漢光武帝劉秀為世祖(是孝明帝劉莊所上)、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是孝章帝劉炟所上)、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 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漢和帝劉肇為穆宗、漢安帝劉祜為恭宗、漢順帝劉保為敬宗、漢恆帝劉志為威宗,不過,這些廟號都被漢獻帝給撤了。 光武帝劉秀

    諡號為一生功業之總結,用以褒揚貶抑,而廟號為太廟承祀之榮耀,廟號更多的包含德行和地位,諡號每個人都有,而廟號需要和其他皇帝比較,比如漢景帝劉啟,本身也算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和父親文帝劉恆比還是相差不少,所以沒有廟號

    但是後面有的朝代廟號耶比較氾濫,曹魏的幾位皇帝都是稱祖,五胡十六國時期都是廟號極其氾濫的時期,高祖漫天飛,世祖遍地走。以後的皇帝一般都有廟號了。

    唐朝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而當時諡號變得長了,就多稱呼為廟號,比較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等等。到了明朝一般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朱祈鎮例外,最開始年號為正統,因為被蒙古人逮了,中途被弟弟明代宗朱祈鈺代替。後來復辟成功改元天順),明清皇帝多稱年號。 明英宗朱祈鎮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是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都是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而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到了光宗、熹宗便有昏庸腐朽之意,哀宗、思宗更是亡國之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花自己錢的女朋友可以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