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憶裡中人

    無論什麼時候,士氣都是打仗中重要的因素。

    冷兵器時代更是如此,雙方軍隊計程車氣高低要比兵力和兵器的差異還要重要。

    孫子兵法軍爭篇有云: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墮歸。

    春秋時期流行的武將單挑對決,就是鼓舞士氣的重要部分。在古代戰爭中,居於陣列中央最前端計程車兵往往是精銳部隊。戰鬥力和士氣都是最強的往往作為先頭部隊來進行破局。而所謂什麼誘餌部隊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組成的,讓他們自生自滅罷了。

    中國歷史上因為士氣決定戰爭勝負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淝水之戰、昆陽大戰、四面楚歌的垓下之戰、睢陽保衛戰等等。

    再拿安西都護府舉例,如果不是極其堅韌士氣凝聚,他們拿什麼來和數十萬吐蕃大軍和其僕從軍對抗數十年呢?

    而戰爭正義性這個也是有影響的,只不過不作為很重要的因素,有些特定場合比如爆發民族矛盾的時候這個就比較重要了,因為利用它可以獲得支援和提高士氣。

  • 2 # 只有不斷的學習才充實

    很重要。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以戰爭來換取和平。在這個過程中土兵的土氣和正義的戰爭是取得勝利的保證。抗美援朝出國前,彭總堅定的說"我們是正義戰爭,是自衛戰爭"! 華人民志願軍以高昂計程車氣打敗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個聯合國軍,從而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大國的地位。

  • 3 # 老呂說文史

    在古代戰爭中,士氣和戰爭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你的這個問題應該分成兩個部分回答。

    一、戰爭的正義性

    古代的統治者不興無名之師,要打仗一定要找一個藉口。不管是什麼樣的藉口,必須要有一個。因為有了藉口就是正義之師,可以討伐不臣,一個好的藉口可以獲得整個國家和民眾的支援,能夠吸納更多的人參與進自己的隊伍。如果大家都認為你的這個藉口是正義的,那麼就會對非正義的一方群起而攻之。

    贊成你的人越多,歸附你的人也就越多,在古代人力是非常重要的,打仗徵兵主要就是看有多少人願意跟你上戰場。人類的天性就是幫助正義的一方,排斥非正義的一方,當他們認為你的行為是正義的,必然會群起響應,而一旦感覺你是非正義的一方,那就有可能反攻倒算,或者集體譁變。

    所以古代在發動戰爭時,一定是要給自己找一個高大上的藉口,第一是為了堵住悠悠眾口,第二是可以獲得很多人的支援。有一句成語叫“得道多助”,指的就是戰爭時的正義藉口。

    二、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靠的酒是人和人之間的肉搏,這個時候士氣就顯得極為重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當士氣高漲的時候,士兵會悍不畏死,整個軍隊的攻擊力甚至都會更上一個臺階。

    我們常常看到影視裡有激勵士氣的方法,其中鬥將是一種,就是將領打勝了可以把整支軍隊計程車氣提高起來。靠著個人的無力斬將奪旗,是在戰場中提升士氣的有效方法。再有就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常常是封官許願,用以激發士兵的鬥志。

    總的來說,當士氣高漲的時候,一個人就敢追著一群人砍,而當士氣低落的時候,幾百上千人會被一個人趕鴨子一樣攆的無處可逃。這種因為士氣崩潰而打敗仗的例子在歷史上數不勝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兵敗如山倒”。

    最有名的就是明朝時期的沿海地區,因為沿海地區都是軍戶,明朝的軍戶待遇和奴隸也沒什麼區別了,因此士氣特別低,往往幾個倭寇就能將上千明軍擊敗,並且在後面追殺。

    其實也不光是冷兵器時期,即使是現代戰爭中士氣也是十分的重要,海灣戰爭就是一個例子,十幾萬的共和國衛隊一夜之間投降,就是因為士氣被打沒了。

  • 4 # 瘋言說史

    大家好,我是瘋言,我說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這些當然很重要了。

    先說士氣,看過一些資料,士氣的核心指標最關鍵的一項便是傷亡耐受率:古代的一些戰爭中,當傷亡率達到3%-5%,就會出現潰散的風險;一些農民軍甚至是一觸即散,連1%的傷亡都無法耐受;即使是精銳部隊能承受15%也就是極限了。

    記得以前看《士兵突擊》裡,有一個情節,說是成才參加特種兵考核,一組四人,當死亡兩人的時候,成才選擇了無命令撤退,可見即使到了現代,對傷亡的耐受率還是有極限的,可見士氣的重要性。

    如果說士氣直接關係戰場成敗的話,那正義性可就關係到民心所向和外交成敗了。

    春秋時期,打仗前還要派使者去數落對方的罪過,這有些迂腐了,不說它了。

    那戰國時期,魏國霸權的喪失,五國伐齊的慘烈無不跟戰爭的正義性有關。

    好吧,這個正義性其實指的是宣傳及現實利益的抉擇有關,或許衣帶詔可以作為一個自己編造正義性的代表例子。

    還有就是正義性影響民心,諸如淮海戰場我60萬對敵80萬,看似以少勝多,可這背後還有百萬民夫在背後支援後勤啊~

  • 5 # 凌煙歷史社

    古代打仗的時候,士氣和戰爭的正義性非常重要。

    古代的戰爭講究師出有名,也就是說不論是侵略戰爭還是保衛領土的戰爭,國家的主要領導人都要找到一個正當的理由,使自己成為正義之師。我分析了一下,之所以要確定戰爭的正義性,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戰爭的正義性可以使自己的軍隊獲得輿論支援。輿論雖不會直接影響戰爭的勝利與否,但是輿論卻會對戰爭的後勤保障有一定影響,這些是看不見,卻客觀存在的。

    第二,戰爭的正義性讓軍隊計程車兵更有自信。軍隊計程車兵畢竟都是是凡夫俗子,都有自己的善惡喜好,如果戰爭佔據著道德的制高點,士兵覺得自己是正義之師,自己是為正義而戰,那麼,肯定會爆發出更加驚人的戰鬥力。

    第三,戰爭的正義性讓其他的國家沒有藉口來幫助敵對國對抗自己。古代戰爭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人們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一個國家發動侵略戰爭,又沒有很好的藉口,那麼,其他的國家為了阻止它繼續壯大,就會以反對侵略的口號支援被侵略的國家。但如果這個國家在發動戰爭時找到一個正義的理由,如敵國軍隊在本國領土殺了本國士兵,或者是敵國軍隊進入本國領土搶掠等等,只要有一個正義的藉口,不管這個藉口多麼拙劣,其他國家想要援助敵對國的時候,都得考慮政治因素。

    而士氣的重要性更不用說了,古代打仗前將軍或者皇帝都要做戰前動員,說什麼為了保衛國家領土安全,保護自己的家人之類的套話,就是為了提升軍隊計程車氣。士氣強大甚至可以影響一隻軍隊整體的精神面貌,這種影響是無性的,但卻對士兵的戰鬥力有一定的提升,在現代我們稱之為洗腦或者說是打了雞血。臨要與敵軍短兵相接時,軍隊裡會有鼓手擊鼓,提升士氣,古代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說法。因此,士氣的強大與否,直接影響軍隊的戰鬥力。

  • 6 # 島主說事

    雖然說現代是文明社會,但論打仗公平正義的話,古代有些地方還真的比現代講究。拿古代打仗來說,士氣和戰爭的正義性確實很重要。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古代講究師出有名。翻看古代歷史或者古代影視作品,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管打什麼樣的仗,士兵們都會高舉大旗,上面打著各家的名字,生怕沒人知道是誰一樣。和現代隱蔽和偷襲戰術相比,古代似乎要公開得多。一是說明古代打仗必須事先下發開戰書,對方答應開戰才能戰爭。二是古代打仗是一事一議,不會附帶更多條件。即使兩個交惡的國家作戰,同樣要師出有名,以免在其它國家抬不起頭來。

    另一方面,古代打仗多以搶奪人口和資源為目的,勝者為王敗者寇。所謂正義性主要是指古代也有諸侯聯盟,並不是一盤散沙。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就有聯盟組織,一旦有人想獨立門戶,聯盟就會群起而攻之。像秦國的崛起,就是因為沒有加入聯盟,而屢戰屢敗,最終採取合縱聯橫策略才統一六國,開創大一統局面。

    俗話說大路不平有人踩,這句話用到古代打仗很貼切,在古代,當有戰爭發生時,甚至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出面就能化解一場戰爭,原因就是透過說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貢品或者土地作交換。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古代打仗的目的很單純。從這個角度講,為誰打仗?如何打仗既是士氣問題,也是正義和非正義問題。

  • 7 # 沉睡的天堂

    正所謂未戰,而氣已奪人。

    冷兵器時代,作戰最重要的還是士氣和訓練,或者說士氣更重要!士氣高昂時,即使人數少,裝備差,也往往能死戰到底,而士氣低落時,人再多裝備再好,也是烏合之眾,歷史上無數的經典戰例中的戰勝方無一不是士氣高昂的一方.

    我認為士氣反映了,戰鬥中人控制自己的恐懼心理,充分發揚智慧,和戰鬥技能的能力,是戰鬥力的倍增器,沒有了士氣,失去了戰勝的信心,再聰敏的人,再精良的裝備也失去了作用.從人性的角度我分析了一下各種條件對士氣的影響。

    1."師出有名".

    不同的戰爭目的,對參加者的動機有很大影響.缺乏參戰的動機,戰爭參與者面對死亡這個最大的危機,士兵到將軍計程車氣一定高不了,誰願意白白送死.筆者個人將戰爭的目的分為:侵略戰爭,"保家為國"戰爭和宗教戰爭.

    侵略戰爭中對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和民族的吸引力相當大,由此產生計程車氣就比較高,即使遭遇戰役,戰鬥上的失敗,士氣也不容易下降,對方豐富的財富與資源是極大的誘惑,己方拼死受累也再所不惜.

    各野蠻民族對羅馬帝國的蠶食,以及中國長期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正是由於這些民族有著無法抗拒的誘惑的驅使,才可以將這種侵略戰爭幾十數百年的繼續下去.

    但是對於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國家和民族而言情況就不一樣了.在戰爭初期,由於國家的強大,國民的自尊心很強,所謂所向無敵,士氣可以在短期內保持很高水平,但是一般這類戰爭的物件都是周邊弱小國家,一旦戰爭不能速決,或遭遇對方反抗而遇挫折則,士氣會很快降低,增加財富的願望既然不能達到,還不如回家享受以得的利益.

    但是如果國內已經經歷了長期安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積累足夠的財富,沒有迫切的透過侵略別國積累財富的必要的話,貿然發動戰爭,然兵戈雖猛,則士氣不高,且更加脆弱.歷史上很多國力強盛的國家的東征西略總會有一個盡頭,經濟原因是一方面,人民的鬥志的逐步喪失也是一個原因.

    再說抵禦外族(國)入侵的戰爭,不一定就是單純防守,也有主動出擊希望出去後患的戰爭行動.敵方對己方的生存的威脅越大,反抗時計程車氣越高.

    這和所謂"狗急跳牆"有點類似,因此初期士氣也是很高的.弱小民族經濟軍事等都不能與入侵者直接抗衡,更容易被逼近民族存亡的死角,拼死一戰總能產生出高昂計程車氣,如果失利則危機更大,反抗更盛,如果成功則信心大增.

    反觀入侵者對照上文,反戰退縮情緒集聚,往往導致接連失敗.

    但如果防守者是國力較強一方,因為基礎好,敵人的一次入侵對整個國家不會馬上造成全華人民的生存危機,於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抵抗意志就不會非常堅決.

    至於宗教戰爭,本人是無神論者,對其不太瞭解,望有識之士評說.

    2.後勤和裝備

    人是鐵,飯是鋼,人總不能總是空肚子打仗.武器裝備是殺的工具,士兵也不能總是用牙齒咬死敵人.在冷兵器時代,一旦戰爭開始,這兩點我覺得是最基本的保障要素.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戰爭的發展現代後勤要考慮的方面就多多了.

    糧草充足,士兵的危險就主要來自敵方,如果這一點也作不到,那危險就來自了敵我雙方,長時間處於這種境地,士氣怎麼會高,早晚自亂陣腳,人類求生的本能驅使下,不是逃跑,投降就是叛亂,以尋求活下去的可能.這是一個基本常識不用多說.

    再說裝備.堅甲利兵使士兵更有信心戰勝敵人,士氣隨之提高,反之則下降.但是一旦精兵失利則對己對人的影響也更大,如此精銳之師尚不能勝,何況其餘普通部隊.

    對於後勤方面來講,比如不能及時補充羽箭,修理保養兵器等都會造成這種情緒的滋生.

    劣勢一方如果長期缺乏對付敵軍,先進武器裝備的方法,如中原人士長期缺乏對抗遊牧騎兵的有效方法,會影響己方信心,同時降低士氣.

    3.訓練

    充分的訓練出色的戰鬥技巧,不管是從身體還是從指揮方面,都會增加戰勝的信心,該方計程車氣響應大增.同裝備類似,訓練較好一方的失利,往往對己方計程車氣會有很大的打擊,同時敵方卻會大漲士氣.

    4.人數

    大家對古代戰爭中動輒數萬,數十萬,甚至百萬的人數,一直津津樂道.我覺得人數對整隻部隊士氣的影響是"鄙大於利",但也不是說就是越少越好,因為對於冷兵器戰爭而言,多數情況還是硬拼人力,我只是覺得,人越多,要保持高昂計程車氣,花的力氣也越多,難度大不說,士氣的損耗越快.

    士氣很大程度上和瘟疫一樣,會透過人向周圍人傳染,士氣的升與降往往開始於一個人,條件有利於士氣的增長就會抑制住個別發牢騷人的影響力,反之已然.

    人是容易被大場面鼓動的動物,同時絕大多數人又是隨大流的.設想我是古代軍隊中的一員,被動員參加一次大規模的戰爭.

    首先假設從師出有名這一段裡,這次戰爭開始時,全軍有著必勝的信念,時期高昂,在部隊集結過程中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各色戰友,大家或多或少有著一種自信,於是我也漸漸受到感染,信心也增加了,反之如果開始軍中便瀰漫著悲觀絕望情緒,由於人數眾多隻會加劇我心中的恐懼.或許還未出徵就開了小差.

    大軍開拔,兵強馬壯,軍糧充足,一路攻城拔寨十分順利,傷亡不多,我心想這麼順利,只要機靈點,安全回家沒有問題,說不定還搞個功臣噹噹,眼看身邊戰友也都健康如初,有的已經立了功,很羨慕,大家計程車氣也沒什麼問題.即使大決戰就在眼前,看到我軍人數眾多,也沒什麼好特別擔心的.

    反之,如果戰局不順利,傷亡慘重,周圍同來者有死有傷,又決戰在即,即便長官鼓動,也於是無補.

    開戰之後,古代通訊的不便造成只能透過身邊人的反映來感受全域性,身邊人都在死戰,身於方陣中也只能跟著死戰,身邊有人退卻了,而且越來越多,當然也只好跟著退,於是求生的本能使得大家方寸大亂,爭相逃命.

    士氣的產生和維持都是出於生存這個基本定律.生存機率越大,求戰的心情越差,只要能活就避免一戰,但一旦非戰不可,能戰勝敵人求得生存的機會越大,自信越強,士氣就高.人數多,裝備好,糧草足,士兵安全感就強!抗敵時士氣就高,但主動出擊時,失去優勢,安全感下降,士氣就降低了.

    練可以降低士兵在不利條件下士氣減少的速度,兩軍對壘,士氣此消彼漲,待一方士氣降低較高方勝算就大.

    以上幾大要素,一方在不可能盡佔優勢的情況下,破敵之短,加劇其士氣降低因素,以抵消可增長士氣的因素.比如敵軍兵多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好象在古代戰爭中又要人多,又要訓練有素不太可能,暫且這樣假設),我方就應該抓住其維持其有效運轉的困難性,破其糧草,瓦解鬥志,敵方戰力減退又可增加我方士氣,尋找戰機,才可一舉破之.

  • 8 # 錫城小事

    古代打戰,正義性和士氣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說,有了正義性才有了士氣,不然就是言不正名不順。這個最典型的就是三國時期的袁紹和曹操了。

    我們都知道曹操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你們知道其實在曹操這麼做前,袁紹那邊也有謀士提出同樣的策略嗎?袁紹的手下沮授田豐建議袁紹說:"如果能西迎大駕,挾天子而令諸侯,就能夠得到戰爭的政治正義性。"但是袁紹那時候勢大,覺得對付曹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即使沒有皇帝也可以想打誰就打誰。所以,就沒有迎奉天子。

    沒想到曹操挾天子之後,所有的天下大勢都向著曹操而去,這也是袁紹打贏公孫瓚後,略作準備,立馬和曹操開打,不讓曹操做大的原因之一。當然最後官渡之戰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曹操奠定了大勢,真正開啟了爭霸天下之路。這裡面打贏袁紹可以說是有偶然性,可以說是袁紹的無能,但是不可否認,當時的正義,民心背向還是曹操佔的多,不然不會袁紹集團接連有謀士,大將叛變。

    另外,看古代打仗,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講究個師出有名,大部分大臣王親國戚叛變,都不會說我自己要做皇帝,都要打個清君側的藉口。

    還要釋出戰鬥檄文,來顯示自身的正義性。例如著名的駱賓王跟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撰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甚至連明末後金政權君主努爾哈赤和明朝交戰前都發布了著名的“七大恨”討明檄文。

    同樣,沒有了這些所謂的正義,不管是不是藉口,士兵們就沒有了目標,沒有了目標,充其量就是一個靠搶劫留竄的流寇,不足為患。

    元末統治者就看到了這個問題,所以當時誰稱王,他們就逮著誰打,所以朱元璋的謀士朱升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避免成為出頭鳥。

    所以,在古代,戰爭的正義性和士氣還是有著特別的作用,至少是部分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人說日本車鐵皮薄,難道它的底盤和發動機比歐美車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