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字字之名

    頭七,是一種古代留傳下來的喪殯習俗。

    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

    喪殯習俗盛行於儒家文化,孔子講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種習俗起源應該是在周朝甚至更早,盛行於戰國後期,然後隨著後來儒家道家佛家的發展在這裡面有加入了更多的一些東西。現在的一些講究應該跟孔子那個時候的禮儀有許多的不一樣的地方,因為孔子是敬鬼神而遠之。而現在卻是敬畏鬼神而近之。

    最初頭七的儀式應該是與人出生時有關。降生七日多戀父精母血,出生三年不免父母之懷。而一些祭奠儀式上講究有始有終。又說人去世後七日還要講究回陽間看看以免投錯胎。後來隨著西晉時期佛家盛行以及道教的一些講究,讓這個儀式添加了更多的一些迷信色彩。像在家中燒一個梯子一樣的祭物和在桌面上灑灰,這些都是屬於道教儀式。

    任何的儀式都是傳承與發展。所以現在的東西形式肯定跟以前的形式有些不一樣,但是它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忘祖。同時也是讓我們思考一個人生的終極目標,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感謝關注

  • 2 # 瘋哥哥l

    頭七、三七、五七

    “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

    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

    頭七、三七、五七最為重要,會有很多儀式,但是各地風俗不同。

    為什麼是七

    七,本意是切割,是了結的意思。最大的陽數,再進便為陰了,新的輪迴。

    七,也是佛教用語,有圓滿的意思。

    傳統文化裡,七,也有圓滿和“和”的意思,因為數字“七”是陰陽和五行之和。

    按陰陽學說,七是由陽轉陰的分界,故人死後,每七天一祭,俗稱“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稱為“滿七”

    一週是七天,也暗合這個意思。

  • 3 # 徐國華

    在中國民間各地都有喪葬過頭七,只是因為各地風俗方式不一樣。按照風俗習慣,人們認為頭七就是人過世之後的第七天,是先人亡魂最後一次還陽回家看望親人之後就正式踏上黃泉路,在這天,死者的魂魄會回到家中,家人不得來回走動,最好就是躲在被窩裡睡覺。並且還要為死者準備好生前喜愛的飯菜,飯菜中是不可有牛肉和馬肉的,因為先人頭七魂是由牛頭馬面小鬼差護回家的,一旦出現,屬大忌。

    時辰到了之後,死者必須返回陰間,還有眾多地方,在家中燒一個梯子狀的東西,寓意是死者以此走到天上。

    總之在歷史上,因地區文化的的不同,民族習俗各有較大差異。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喪葬文化的習俗不同,還有些地方,認為過世的人,會變成各種各樣的東西,頭七那天來到家中,因此人們如果看到活物進入家中,千萬是絕對不能去趕的,更不能隨手便打。否則讓死者之魂看到,會捨不得離開,從而影響投胎轉世。

    給亡者過頭七,是歷史流傳的習俗,相信科學的人和現代的年輕人,會認為是無稽之談和迷信,因為人人都知道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那來的魂魄。其實專家告訴你,頭七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在中國的古代,科學沒有現代發達,人有時候會出現假死的狀態,也就是留點機會看看他是不是假死的狀態,也就是留點機會看看他是不是真死,但是實際上,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在頭七的時候,早就入土為安了。

    還有一種歷史說法,頭七的由來是因為扁鵲,醫治一位太子的時候,因為太子已經死亡,扁鵲便說七天之後太子會醒,而扁鵲當然知道,太子只是醫學上的假死。只要經過治療,肯定會醒的。雖然說如今頭七已經不能看出死者是否真的死了,因頭七的時候,死者早已下葬,就是假死也沒人知道,但是死者要停屍三日,在這期間,人們就可以分辨的一清二楚。

  • 4 # 欲靜心不寧

    中國民間,喪葬文化的內容多而繁雜。喪葬習俗因所處地域不同,差別很大。而同樣的習俗,各地的做法有所不同,自然對該習俗的由來和含義,在解釋上也大不相同,“頭七”也不列外。

    說“頭七”就得說“做七(或燒七)”,這是漢族人的喪葬習俗。即,把人去世的當日作為第一日算起,每七日做一次祭奠活動,依次做七次,“七七”四十九日終。“頭七”是第一個七日的祭奠活動。

    中國佛教中,又有十殿閻羅之說。十殿閻羅是十個主管地獄的閻王總稱,這一說法始於唐末。從一到十,依次分別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忤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轉輪王。這十王分別居於地獄的十殿之上,因此稱他們為十殿閻王。

    人去世後,從“頭七”到“滿七”,祭奠七次;再加上百日、週年和三年的三次祭奠,正好十次祭奠。十殿閻羅,其實就是與上述十個節點相對應的。亡魂從“頭七”開始,分別按照十個節點日,依次被押解到一至十殿受審。

    “頭七”被送到一殿,該殿專司人間夭壽生死,統管幽冥吉凶、善人壽終,接引超升;功過兩半者,送交第十殿發放,仍投入世間,男轉為女,女轉為男。惡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臺,名曰孽鏡臺,令之一望,照見在世之心好壞,隨即批解第二殿,發獄受苦。

    中國民間,十分重視“頭七”的祭奠,儘可能多燒紙錢,資助亡魂打點、孝敬一殿秦廣王蔣子文,求得一個好的判決結果。更有甚者,人去世後,在家停放七天不下葬,等待亡魂被秦廣王判個陽壽未盡,返回世間;或者被判個功過兩半,送交第十殿轉輪王薛禮發放,仍投入世間,期盼亡人能重新活過來的奇蹟發生。

    此外,有些地方,相當重視“五七”的祭奠活動,大做法事、多燒紙錢,以助亡魂孝敬司掌叫喚大地獄的五殿閻羅天子包(包拯),並打點其下屬十六個誅心小獄的小王。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鄉臺,令其聽見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隨即推入此獄,細查曾犯何惡,再發入誅心十六小獄,鉤出其心,擲與蛇食,鍘其身首(包公即善於用鍘刀),受苦滿日,另發別殿。可見五殿刑罰足夠殘酷!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說法。但,無論哪種解釋,終歸都是一些迷信的蠱惑論調,恐怕難有統一定論。因此,大家看完、聽完後,就只當是一段荒誕的神話故事,平心靜氣地做好現實中的人和事,才是最重要的。

  • 5 # 關山聽風

    我們民間喪葬文化中“七”是一個特殊的數字,意思是七天,通常七天表示祭奠亡者的一種階段性,以七七表示終局。“頭七”就是七七中的第一階段,即頭七天。

    民間“七七”之俗很古老,流傳至今。至於此俗古老到什麼程度,從現在的史料來看,最早見於《北書》、《魏書》、《北齊書》等,後來歷代文人在個人的著作中屢有記載,如北宋政治家、詞人韓琦的《君臣相遇傳》、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和思想家顧炎武《日知錄》等等的文中都有涉及,還有一些學作品,如《三言》中的一些篇章也有描寫。又如清代錢泳《履園叢話》中對“七七”專門做了一番考證。

    “七七”之俗指人離世後,以七日為期,每七日上墳祭奠一次,到四十九日上,也就是共七個七天,即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簡稱為“七七”。民間又把“七七”稱之為“盡七”、“滿七”、“斷七”。關於“七七”的來源,據古人考證,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來自於佛教。佛教以七天為一個輪迴,認為世間之人死後,每個七天都有投胎轉世的機會,就要靠死人自己的靈魂去尋找路徑。親屬怕死者找不到投胎轉世的路,每個輪迴的第七天要進行祭拜和超度,幫助和指引其走向投胎轉世之路。如果七七四九天內死者還找不到投胎轉世之路,世上的親人也就無可奈何了,死者也就只能做遊蕩在世間的孤魂野鬼。

    二是來源古老的招魂習俗。招魂指招回死者的靈魂,春秋戰國時民間的一種習俗,尤其以楚地為甚,如《楚辭》中就有《招魂》,可見當時的招魂巫風盛行。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暫時脫了軀殼,遊離在人世間,從人死開始的七日內不能埋葬,透過請專門的“有司”(巫師)來招魂,希望靈魂歸入軀殼內,死去的人就能復活。七天內不能復活,就確認為人是真的死了,可能埋葬,這就是“頭七”的來源,是古代捨不得親人離去,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把死人埋葬後,仍以七天為期,繼續以祭祀的方式進行招魂,將其引回家中,不至於到處流浪,及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過了四十九天後,世人誰也奈何不了。後來,招魂就逐漸形成了民間的一種對死者的祭奠習俗。初喪多以七日為期,逢七必上墳祭奠。

    隨著民間習俗的發展,各地產生了不同的習俗,對“七七”也產生了相關的禁忌。不同的地方,“頭七”中出現了不同的祭奠形式。如民間很多地方在死人埋葬後,三天內,每到黃昏時要到墳前點燈,各地有不同說法,如黑龍江一帶的說法是怕死者夜間害怕,而南方一些地方則認為,則埋葬的死者靈魂不安定,還不停地在路上游蕩,點燈是為了讓其不至於迷失回家(墳墓)的路。南方很多地方,死者埋葬後三天內,早晚要給死者送飯,就是將飯擺於墳前,主要是怕死者剛到陰間,還搞不清方向,飯讓餓鬼搶走,沒有飯吃。三天後就忌頻繁上墳,認為於孝子孝女不利,這些地方已沒有“頭七”的說法。

    民間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逢七必祭掃。如河南一帶,祭七避子嗣的說法。比如,死者只有一子,“頭七”就不能上墳祭掃,有二子,二七不能祭掃,以此類推。山東、河南、浙江等地則忌四七上墳祭掃。有很多地方七七的祭奠,從古代的上墳祭奠,改為在家中祭奠。有的地方依然講究“七七”上墳,但與古代相比也有了很大變化,如“頭七”為小祭,“三七”為中祭,“五七”為終祭。也就是說“七七”實際上只到“五七”為止,最後還有一個百日上墳之祭,稱“過百”。

  • 6 # 那些舊時光

    中國喪葬文化中關於“頭七”的說法,指的是死者從死亡之日起,到第七天去上墳,祭祀燒紙,民間也叫燒七。

    民間有七日還魂之說,這一天逝者都要回家

    華人的喪殯習俗,一般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其預備一頓晚飯,便需早早地上床睡覺全家迴避;據說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在六道輪迴裡受煎熬,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過了頭七之後,先人就要登上望鄉臺,開始黃泉路之路,從此一去永不歸。

    家人為逝者燒頭七

    在民間流傳人有三魂七魄,“頭七”也叫做“燒七”,而這裡的“燒七”就是指燒七個七,七天燒一次,七七四十九天,“頭七”就是“燒頭七”。據說人歸天后,“閻王”每七天審問一次,然後一七“去其一魄”,直到七魄去盡。

    陽間的人每七天便去墳地燒紙錢向“閻王”求情。我們河北滄州一代的風俗是燒紙祭祀五個“七”,意義上是每到一個“七”就去墳上祭拜一下。而因三七諧音“散”、四七諧音“死”,所以,一般三七、四七不燒,只燒頭七、二七、五七。

    家鄉有頭七面、二七飯的說法,因此頭七要帶一碗麵條,二七帶米飯之類,五七要帶“仙桃果木”等祭品。燒過頭七後,每“七”扣除一天,就是每個“七”實際上只有六天,五“七”燒完正好是一個月。

    有一些農村習俗仍然保留至今,在年輕人看來甚至覺得有些迷信的說法。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快,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改變。前年有白事回老家,第三天跟著親屬去圓墳,燒完紙,獻上祭品,禮畢後,前去的人們把那些水果之類三三兩兩分開,只一次就說連都帶了意思是所有的都不燒了,當時未免有些錯愕。

    結束語:家鄉從此再也沒有燒“頭七”這一說了,似乎覺得這些傳統文化足以被時代慢慢簡化掉,倒也省去不少心力,卻又有些失落感。“頭七”習俗由來已久,在民間,看似人們把對逝去親人的不捨之情,寄託於虛無的迷信之中,但其對逝去的親人的感情卻是真實的。不知道這樣的習俗是該傳承還是剔除?請朋友們留言。

  • 7 # 生產隊長老楊

    問:喪葬文化中總有頭七一說,這是怎麼來的?

    喪葬文化是人過世後過五個七,五個七後,哀思告一段落,從哀思中走出來,閤家生活生產恢復正常。

    頭七是五七之一,也是五七之首,頭七是從五七中來的。

    過五七是把故去人的靈魂從家裡送至祖墳,再送上望鄉臺,讓其順利赴陰曹,不要戀家。

    人死之後,雖然入土為安,但其靈魂難捨難離,久繞不去,家人就要一步一步把靈魂送往天堂,這是每一七送一步,五七到達。

    第一七,就是頭七,是在故去者臥室燒紙七吊,把老人送至堂屋。

    第二期是在堂屋燒紙錢七吊,把亡靈送至院中。

    第三七是在院裡燒紙錢七吊,把亡靈送出院外。

    第四七空著,讓亡靈在野外再遊蕩七天,充分享受一下無拘無的束自由自在。

    第五七,故去老人的所有近親都要攜帶燭紙香錢和果供前來,把部分供品在堂屋擺上供桌後,其餘都帶去墳地去祭奠和燒化,這就是把亡靈送入了祖墳,融入了陰間的大家庭。

    等到百日,再到村邊路口燒紙錢百吊,把亡靈最後送上望鄉臺。自此,才與故去老人正式告別,以後就是每年的鬼節為先祖祭奠添墳壓紙了。

    頭七說是七天,都要減一天為六天,頭七不能是滿七,滿七更勾引起亡靈的戀宅不捨,所以要減為六天。

    五七也不是滿五七,如果配偶還在,要給其減去一天,再給兒女們各減去一天,但最多隻減五天,不能少過三十天。

    這頭七一說就是從五七中來的,過七,其實就是送亡靈,慰亡靈,以安存者之心。

  • 8 # 賣山灰翁

    我嘗試回答一下。

    中國道教認為人有三魂,分別叫胎光、爽靈、幽精,代表天地五行,五行即人。人沒有了心跳後,三魂先散,第一天散幽精,第二天散爽靈,第三天散胎光,三魂散盡,這三天內每一天都可能會還魂轉回。按照道教說法,人尚未真死,還在望鄉臺上轉悠,如果他放不下父母,便會在第四天轉來回魂,如果放不下妻子,會在第五天轉來回魂,如果放不下子女,會在第六天轉來回魂,如果自己不想死,第七天回魂。出了七天,人就算確定無疑死了。

    關於人死後的埋葬,也和頭七有關係,人死後如果不到三天,便不需要請先生擇日,如果三天之內未埋葬,就要請先生擇日才可以入土為安。

  • 9 # 薛白袍

    頭七在中國文化中分為神話和人話。

    先說神話。

    七被認為是盡頭的意思,古人認為人死之後投胎轉世需要七個七天才能完成投胎。

    人死之後頭一個七天裡,要去他一生走過的各個地方去再看一眼,告別一下,死者最後要去的地方就是他生活最久的家裡,回到家裡他要呆很長時間,大約能呆到雞叫天明的時候,這個過程叫回魂夜。

    古人認為靈魂回到家,最後看一眼自己的家人都平安無事,就可以放心的走了,安心的投胎轉世,再做一個心底乾淨的可愛寶寶。

    佛家的說法,離開身體,獨自遊蕩的存在叫中陰身。

    既然是中,就有前陰和後陰。

    前因就是已經死去的那具軀殼,已經回不去了。

    後陰是未來將要投胎的那具身體,還沒有到來。

    中陰身只是個暫時的狀態。

    在這七個七天中,每過一個七天中陰身都要再經歷一次死亡,體味從恐懼到安詳的過程。

    科學家研究瀕死體驗時,發現每個人死前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樣,有的看到地獄閻羅,有的看到佛國祥瑞,有的看到未來世界。

    佛家認為這是每個人生前所處世界不同而看到的不同世界。

    有的科學家則認為,每個人臨終前看到的景象不同,可能是因為有平行世界的緣故。

    道家則把靈魂分為兩部分,三魂和七魄。

    三魂在《雲笈七籤》上的說法是:一曰胎光,二曰爽靈,三曰幽精。

    胎光是三魂的主魂,人死亡其實就是胎光死了。

    爽靈是幫助人和天地相處的魄,其實就是人的判斷力,邏輯能力等各種生存能力,有的人傻了瘋了大多是爽靈出了問題。

    七魄是啥呢?

    七魄的名字沒那麼高大上了,起的很接地氣,分別叫: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七魄指的是人身上的血,比如管理人眼耳鼻舌身的血,比如人體臟器裡的血。

    所謂靈魂其實指的是三魂,七魄會隨著人的死亡而入土為安。

    三魂是更高階的存在。

    以上是神話的解釋。

    人話的解釋就簡單多了。

    古代醫學不很發達,有很多病患,得病死亡,但是是假死,這人其實就是休克了,緩一下或者心臟按壓一下還能緩過來。

    但是古人不知道啊。

    匆匆忙忙就把人下葬,導致死者醒過來後,發現自己被埋到了深深的地下,然後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的再死一次。

    在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中,就有他看到路人出殯,然後看了那具屍體一下,拿出針紮了一下,人活了的神蹟。

    扁鵲不能起死回生,但是憑藉醫學經驗,讓假死的人復甦,他還是能做到的。

    古人提倡人死之後放七天再下葬,而且要死者生前親友前來弔唁。

    我盲猜一下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中國古代長期是農業社會,糧食產能嚴重不足。

    有些老人老了,喪失了勞動能力,被兒女們嫌棄拋棄,有的是凍餓而死,在古代不孝是大罪。

    所以老人死後,大辦喪事,請親友們前來弔唁,兒女藉助這個方式讓親朋好友看看,老人生前是否被虐待。

    久而久之,人死之後停靈七天,就成了一種民俗,被固定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萬以內落地可以買哪些除了日產、大眾系列的B級轎車?